上海市大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大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5 23:21:07

文档简介

上海大同中学高三语文2025学年10月考试(试题)
班级:______ 学号:______ 姓名:______
一、积累运用
1.按要求填空。
(1)_____,破灭之道也!(作者:_____)《六国论》)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明可借助饮酒作诗抒发感慨的句子是 “_____,_____”。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_____,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
(4)李白在《蜀道难》中用林鸟哀鸣盘旋渲染蜀道荒寂凄清的两句是 “_____,_____”。
(5)辘辘远听,_____。(杜牧《阿房宫赋》)
(6)李密《陈情表》中化用《左传 宣公十五年》晋大夫魏武子、魏颗父子典故,表达感恩的两句是 “_____,_____”。
(7)蜀道之难,_____,_____。
(8)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
(9)_____,_____,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10)虽趣舍万殊,,______,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2.选择题。
(1)《红楼梦》甲戌本第一回开头,作者自道书名说:
(空空道人) 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除了《红楼梦》外,这里还提到了小说另外四个书名,下列选项解释书名和作品内容关联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以《石头记》为名,是因为全书写了石头记录的自己红尘历劫的故事。
B. 以《风月宝鉴》为名,因其是小说中出现的重要道具,有预言贵族家庭衰亡。
C. 以《情僧录》为名,是由于书中人物因情而参透世相,有助人解脱苦恼之意。
D. 以《金陵十二钗》为名,因 “十二钗” 是小说主要人物,凸显 “为闺阁立传” 之意。
(2)学校组织 “《红楼梦》演出季” 活动,某学生小组改编 “宝玉挨打” 的情节参加演出,他们力求台词符合原著中人物的身份与性格。以下台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黛玉对宝玉说:早就对你说过,你真是执迷不悟啊!
B. 宝钗对宝玉说:这次活该你挨打,就是自食其果!
C. 贾母对贾政说:你想想,你父亲是怎么管教你的?
D. 王夫人对贾政说:我现在就死给你看,一了百了!
二、阅读
(一)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①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 —— 清平湾。
②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 发 “破” 的音,我们都管他 “破老汉”。也许还因为他穷吧,或者还因为别的:那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尤其是他的嗓子 —— 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上,红的。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 声音拉得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悠扬。碰巧了,崖顶上探出两个小脑瓜,竖着耳朵听一阵,跑了:可能是狐狸,也可能是野羊。不过,要想靠打猎为生可不行,野兽很少。我们那地方突出的特点是穷,穷山穷水,“好光景” 永远是 “受苦人” 的一种盼望。天快黑的时候,进山寻野菜的孩子们也都回村了,大的拉着小的,小的扯着更小的,每人的臂弯里都挎着个小篮儿,装的苦菜、苋菜或者小蒜、蘑菇…… 孩子们跟在牛群后面,“叽叽嘎嘎” 地吵,争抢着把牛粪撮回窑里去。
③老乡把喂牛这样的机要工作交给我,我心里很感动,嘴上却说不出什么。农民们不看嘴,看手。我喂十头,破老汉喂十头,在同一个饲养场上。饲养场建在村子的最高处,一片平地,两排牛棚,三眼堆放草料的破石窑。清平河水整日价 “哗哗啦啦” 的,水很浅,在村前拐了一个弯,形成了一个水潭。河湾的一边是石崖,另一边是一片开阔的河滩。夏天,村里的孩子们光着屁股在河滩上折腾,往水潭里 “扑通扑通” 地跳,有时候捉到一只鳖,又笑又嚷,闹翻了天。破老汉坐在饲养场前面的窑顶上看着,一袋接一袋地抽烟。“' 心儿’家(小孩子)不晓得愁,” 他说,然后就哑着个嗓子唱起来:“提起那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蔔里铺村……” 破老汉是绥德人,年轻时打短工来到清平湾,就住下了。绥德出打短工的,出石匠,出说书的,那地方更穷。
④小时候就知道陕北民歌。到清平湾不久,干活歇下的时候我们就请老乡唱,大伙都说破老汉爱唱,也唱得好。“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确实,陕北的民歌多半都有一种忧伤的调子。但是,一唱起来,人就快活了。有时候赶着牛出村,破老汉憋细了嗓子唱《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到大门口。走路你走大路,再不要走小路,大路上人马多,来回解忧愁……”
⑤破老汉只带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过。那孩子小名儿叫 “留小儿”。两口人的饭常是她做。
⑥把牛赶到山里。正是晌午。太阳把黄土烤得发红,要冒火似的。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子 “磁 —— 磁 ——” 地叫。群山也显得疲乏,无精打采地互相挨靠着。方圆十几里内只有我和破老汉,只有我们的吆牛声。哪儿有泉水,破老汉都知道:几镢头挖成一个小土坑,一会儿坑里就积起了水。细珠子似的小气泡一串串地往上冒,水很小,又凉又甜。“你看下我来,我也看下你……” 老汉喝水,抹抹嘴,扯着嗓子又唱一句。不知道他又想起了什么。
⑦破老汉望着山脚下的那眼窑洞。窑前,亮亮妈正费力地劈着一疙瘩树根;一个男孩子帮着她劈,是亮亮。“我看你就把她娶了吧,她一个人也够难的。再说就有人给你缝衣裳了。”“唉,丢下留小儿谁管?” 太阳下山了,收工的人们扛着锄头在暮霭中走。拦羊的也吆喝着羊群回村了,大羊喊,小羊叫 “咩咩” 地响成一片。老汉还是呆呆地坐着,闷闷地抽烟。他分明是心动了,可又怕对不起留小儿。留小儿的大(父亲)死得惨,平时谁也不敢向破老汉问起这事,据说,老汉一想起就哭,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听说,都是因为破老汉舍不得给大夫多送些礼,把儿子的病给耽误了;其实,送十来斤米或者面就行。那些年月啊!
⑧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庄稼都收完了,地里光秃秃的,山洼、沟掌里的荒草却长得茂盛。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在山下的路口上坐下,看书。秋山的色彩也不再那么单调: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 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楞楞” 飞上天;野鸡 “咕咕嘎嘎” 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 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太小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
⑨那年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了,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住在医院的时候,一个从陕北回京探亲的同学来看我,带来了乡亲们捎给我的东西。最后从兜里摸出一张十斤的粮票,说是破老汉让他捎给我的。粮票很破,渍透了油污,中间用一条白纸相连。我对他说这是陕西省通用的。在北京不能用,破老汉不信,说:咦!你们北京就那么高级?我卖了十斤好小米换来的,咋啦不能用?!我只好带给你。破老汉说你治病时会用得上。
⑩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3.分析第④段画线陕北民歌的作用
4.赏析第⑧段对于秋山的描写。
5.小说以 “拦牛” 为线索构思巧妙,请结合作品内容赏析。
6.小明认为这篇作品是在写 “破老汉”,他对作者以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为题感到困惑。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为他消除困惑。
(二)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预感
青山七惠
①旅行结束归来时,我的家居然消失了。
②准确说来,是我租借了其中的三○三号房间的那个公寓消失了。纵然它不是我自己的房子,家终归是家,是我独一无二的家。这个家不见了。
③我曾有一种预感,早晚会发生类似这样的什么事。我常想,也不见得不会发生诸如下班归来时发现房子起火、水漫金山,或者迎头碰上家里被洗劫一空之类的变故。毕竟粗枝大叶如我,就在这次的旅途中,装有钱包的手包还被人囫囵个儿偷走。旅途中被人偷包的遭遇已有三回,已经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了…… 话虽如此,房子坐地消失还是狠狠打击了我。等我回过神来,人已坐在路边抖作一团。虽然浑身战栗,当摊上这种飞来横祸之时,我首先想起的还是给父母家打个电话。父母家里住着爸爸、妈妈和祖母。拿出手机等待接听的时间里,我起身仔细端详眼前的空地。
④与其说房子消失,倒是更像只是被拆毁而已。黑乎乎的土地上原貌呈现出公寓倒写的 L 字形状,中央鼓起一座小山。街灯灯光下看不真切,但小山前面似乎躺着银色的东西,大概是水龙头,旁边两个并排的影子像是放在正门入口处的盆栽发财树和槟榔树。莫非这里变成了农田?实际上东侧相邻的空地早已是农田。夏日里,我从三楼的走廊可以清楚看到里面种着许多茄子、番茄、玉米之类的深颜色菜蔬。可是现在,只有漫漫一片藤蔓状植物覆着那片田地。
⑤父母家的电话无人接听。没准儿父母家也已变作一片田地。我闭上眼睛,凝神静听手机,呼叫音里没有田地的迹象。我定了定神,决定拨打一一○。前年我遭人抢包时曾打过一一○,上中学时还用公用电话打过。接电话的是名女警。当我诉说旅行归来,家居然消失了时,她立即问了我住址。我本已做好心理准备,以为可能不会被人认真对待,却没料到她说马上派一名警察过来。警察骑着自行车过来了,而且刚一用脚支地歪倒站住,便从行李架上的白色罐子里拿出一件什么东西,认真对照着眼前的空地看起来。我偷瞄了一眼,是张地图。警察随后把我带到派出所,让我写下姓名、年龄、住址和就职公司,还给了我一张到最近的商务酒店的地图。我按照标示乘上电车,在第四站旁边的那家酒店办理了入住手续。
⑥虽然天降横祸,但因为是旅行归来,洗漱用品和换洗衣服好歹齐备,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家虽然没了,只要有洗漱用品和换洗衣服,或许在哪里都可以生活。然而我旋即想起钱来。我在行李箱和钱包里分开放了三万块钱,用剩下的钱好歹可以解决今晚的花销,可是我怎么才能取出银行里的存款呢?存折和印章都和房子一起丢失,就算去银行窗口,也需要异常繁复的手续吧?更要紧的是明天怎么上班?行李箱里净放了些 T 恤和棉布裙,没有可以穿着上班的衣服。我站在窗边,久久眺望着或许曾经有过家的方向。
⑦熄灭房间的灯之后,我再次给父母家里打了电话。分明是妈妈焦急地拿起听简说 “喂、喂”,却是爸爸在问我:“怎么了?”“是爸爸吧?” 我问,结果竟然传来 “我是奶奶呀” 的回答。我讲了自己旅行归来后,家居然不见了的事情。不仅如此,我还讲了迄今为止发生过的所有倒霉事,包括旅途中手包被盗、前年遭遇的抢包事件,甚至还追溯到自己两次被盗、遭遇车祸,以及数不清的丢三落四等等。话简那边时不时传来咳着附和的声音。那声音似乎不属于仨人之中的任何一个,是他们仨人全部的声音。“可是这次是我的家呀,我没了家呀!” 我哭着说,“我真是够了,为什么偏偏只有我非要接二连三地遭受灾难呢?”
⑧于是,爸爸、妈妈和祖母说话了:“你不要说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话了。那不正是你在过着自己的人生的证据吗?”
【注释】①《预感》收录于青山七惠的短篇小说集《风》。这部小说集聚焦人群中旁逸斜出的个体,以细腻笔触描绘她们努力生活却遭遇种种问题的故事,呈现对个体存在于社会的疏离与荒诞感的思考。
7.第⑦段画横线句的对话颇有表现力,请分析其在小说叙事中的作用。
8.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9.从构思角度分析小说以 “预感” 为题的妙处。
10.小说结尾的对话意蕴丰富,结合文本评析。
(四)读下面的诗歌。
出门
[清] 陆次云
回首望家山,渐远山渐低。
倾听岸傍语,乡音已渐移。
放舟入大河,烟水无端倪①。
偶逢相识人,遥呼心依依。
无如②交行舟,倏忽已远离。
[注]①端倪:边际。②无如:无奈。
11.下列拟编纂的诗歌选集中,适宜收录本诗的一项是 ()。(1 分)
A.《明清格律诗选》 B.《明清近体诗选》
C.《明清古体诗选》 D.《明清乐府诗选》
12.下列选项中,适宜用来评价本诗的一项是 ()。(2 分)
A. 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皎然《诗式》)
B. 夫诗,比兴错杂,假物以神变者也。(李梦阳《缶音序》)
C.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四溟诗话》)
D.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
13.诗人将情感波动寓于叙事之中,这一写法颇有特色。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赏析。(5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圬者①王承福传
【唐】韩愈
①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余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②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
③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再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 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 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
④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
⑤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注】①圬者:“圬” 同 “枋”,抹墙的工具馒子。圬者,指泥瓦匠人。
14.写出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天宝之乱,【发】人为兵( ) (2)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 )
15.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黑体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1)而归其屋食之当焉( )A.还给 B. 支付 C. 赠送 D. 算计
(2)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 )A.贪求 B. 承受 C. 侵犯 D. 冒充
16.第①段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 “/” 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
17.把第④段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
18.王承福的言行有哪几点值得作者 “自鉴”?请结合文意作概括。
19.第⑤段中作者对王承福的评议你是否认同?结合文意加以评析。
三、写作
20. 作文题目:“甩锅”是个现代网络流行语,意指推卸责任,将自身的矛盾转移到他人身上,让别人来承担责任。针对这现象,您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上海大同中学高三语文 2025 学年 10 月考试(答案)
一、积累运用
按要求填空
(1)赂秦而力亏;苏洵
(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3)欲苟顺私情
(4)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5)杳不知其所之也
(6)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7)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8)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
(9)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10)静躁不同
选择题
(1)B
(2)C
二、阅读
(一)《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第④段画线陕北民歌的作用
情感表达:《走西口》歌词中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 等内容,传递出离别之愁与牵挂之情,既契合陕北人民因生活所迫离乡谋生的现实,也暗合破老汉内心的忧伤 —— 如对儿子离世的悲痛、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使人物情感更具象。
环境氛围:民歌作为陕北地域文化的标志性元素,融入文本后,让清平湾的生活场景更具地域特色,营造出苍凉而质朴的氛围,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主题深化:歌词中 “大路上人马多,来回解忧愁” 体现出陕北人民在苦难中对 “好光景” 的向往,与下文 “受苦人” 的生活现状形成呼应,深化了 “在苦难中坚守希望” 的主题。
第⑧段对于秋山的描写赏析
感官角度:从视觉、听觉、动态等多维度描写秋山 —— 视觉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珊瑚珠似的小酸枣”,色彩丰富鲜明;听觉上,“野鸡‘咕咕嘎嘎’地叫”,增添生机;动态上,“灰色的小田鼠探头探脑”“野鸽子‘扑楞楞’飞上天”,展现秋山的灵动,让描写立体可感。
手法运用:运用比喻(“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拟人(“群山也显得疲乏,无精打采地互相挨靠着”)等修辞,将秋山的景物形象化、人格化,既写出秋山的美丽,也暗含 “我” 在苦难生活中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慰藉。
情感与主题:这段描写与前文 “穷山穷水” 的艰苦环境形成对比,凸显清平湾虽贫瘠却有自然之美;同时,“我” 能在拦牛时享受秋山风光,体现出在苦难生活中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为下文对清平湾的怀念埋下伏笔。
小说以 “拦牛” 为线索的构思巧妙之处
串联情节:“拦牛” 作为核心线索,串联起 “我” 与破老汉的日常相处 —— 如白天一起进山拦牛、在饲养场喂牛,夜晚听破老汉唱民歌,以及秋山拦牛时的悠闲、冬天 “我” 离村等情节,使故事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塑造人物:通过 “拦牛” 相关场景,展现人物性格 —— 破老汉在拦牛时唱民歌,体现其乐观与对生活的热爱;他知道山中每一处泉水,体现其对清平湾的熟悉与质朴;“我” 认真负责喂牛,体现 “我” 对老乡信任的珍视,人物形象在具体场景中更鲜活。
深化情感:“拦牛” 的日常是 “我” 与破老汉、与清平湾建立情感联结的纽带。离开清平湾后,“拦牛” 的记忆成为 “我” 对清平湾思念的载体,如结尾 “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以 “牛群”(拦牛的核心对象)呼应线索,强化了 “我” 对清平湾的深厚情感。
1.对 “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为题” 的解惑
主题层面:文章并非仅写 “破老汉”,而是以破老汉为代表,展现清平湾全体 “受苦人” 的生活状态 —— 如孩子们挎着篮子寻野菜、亮亮妈独自劈柴等,“清平湾” 是这些人物与故事的承载地,题目涵盖了更广阔的生活图景,凸显 “对一个地方及那里人们的整体怀念” 的主题。
情感层面:“遥远” 既指空间上 “我” 离开清平湾后与它的距离,也指时间上 “我” 对过去插队生活的追忆。题目中的 “我的” 强调了清平湾在 “我” 心中的独特地位 —— 它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 “我” 经历苦难、收获温暖与成长的精神家园,比单纯以 “破老汉” 为题更能体现 “我” 与这片土地的深层情感联结。
意境层面:“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带有一种悠远、怀旧的意境,与文章中苍凉而温暖的基调一致。破老汉的形象虽鲜明,但他是清平湾生活的一部分,题目将人物融入地域背景,让文章更具感染力,引发读者对 “故乡”“记忆” 等主题的共鸣。
(二)《预感》
1.第⑦段画横线句对话的叙事作用
凸显荒诞感:“我” 明明拨打的是父母家电话,却先后听到爸爸、妈妈、祖母的声音,且最终 “那声音似乎不属于仨人之中的任何一个,是他们仨人全部的声音”,打破了现实中 “一对一通话” 的逻辑,强化了小说 “个体存在的荒诞感” 的主题,呼应前文 “家消失” 的离奇事件。
展现人物状态:“我” 在遭遇 “家消失” 的打击后,向家人倾诉所有倒霉事,体现 “我” 的脆弱与无助;而家人声音的 “混杂”,暗示家人对 “我” 的困境缺乏清晰的回应与支持,间接体现 “个体在社会中的疏离感”,与注释中 “聚焦旁逸斜出的个体” 的创作意图一致。
推动情感转折:这段对话为下文家人 “你不要说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话了” 的回应做铺垫,通过 “我” 的倾诉与家人模糊的回应形成对比,突出 “我” 与家人之间的情感隔阂,为结尾 “我” 对自身人生的思考埋下伏笔。
1.第③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语言特点赏析
口语化与生活化:“粗枝大叶如我”“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了”“狠狠打击了我” 等表述,采用日常口语,贴近人物的真实语气,让 “我” 的形象更鲜活 —— 如 “粗枝大叶” 直接点出 “我” 的性格特点,“狠狠打击” 直白地表达出 “家消失” 带来的冲击,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感。
情感的递进与反差:句子先以 “也不见得不会发生…… 变故” 铺垫 “我” 对 “倒霉事” 的心理预期,再以 “毕竟粗枝大叶如我…… 已有三回” 进一步弱化 “倒霉事” 的冲击力,最后用 “话虽如此,房子坐地消失还是狠狠打击了我” 形成转折,通过 “预期” 与 “现实” 的反差,突出 “家消失” 事件的离奇与 “我” 的震惊,情感表达富有层次。
简洁明快的节奏:句子多为短句,如 “下班归来时发现房子起火、水漫金山,或者迎头碰上家里被洗劫一空”“旅途中被人偷包的遭遇已有三回,已经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了”,节奏明快,符合 “我” 在突发状况下的心理活动 —— 快速梳理过往经历,再聚焦当下冲击,让叙事更紧凑。
1.小说以 “预感” 为题的构思妙处
开篇点题与悬念设置:开头 “我曾有一种预感,早晚会发生类似这样的什么事” 直接呼应题目,同时 “类似这样的什么事” 未明确具体内容,引发读者对 “会发生什么事” 的好奇;后文 “家消失” 的事件印证 “预感”,既解答悬念,又强化 “荒诞感”——“预感” 本是模糊的心理预期,却应验了 “家消失” 这种极端离奇的事件,凸显主题。
贯穿全文的线索:“预感” 不仅是开篇的心理活动,还贯穿全文 ——“我” 在旅途中被偷包、之前遭遇抢包等 “倒霉事”,都可视为 “预感” 的潜在印证;“家消失” 是 “预感” 的集中爆发,结尾家人的回应则让 “我” 对 “自身人生充满变故” 的 “预感” 有了新的思考,使 “预感” 成为串联 “我” 过往经历与当下困境的线索。
深化主题:“预感” 看似是 “我” 个人的心理状态,实则折射出个体在复杂社会中的不安与迷茫 ——“我” 之所以有 “会发生变故” 的预感,源于过往多次遭遇倒霉事的经历,体现 “个体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不确定感”,与注释中 “对个体存在于社会的疏离与荒诞感的思考” 高度契合,让题目具有更深的象征意义。
1.小说结尾对话的意蕴评析
表面的 “不合情理” 与深层的 “现实隐喻”:家人以 “那正是你在过着自己的人生的证据” 回应 “我” 的诉苦,表面上看似无视 “我” 的困境,甚至带有 “站着说话不腰疼” 的冷漠,实则隐喻 “个体人生的本质就是充满未知与变故”——“我” 遭遇的偷包、家消失等事件,虽离奇荒诞,却是 “我” 真实经历的一部分,家人的回应并非否定 “我” 的痛苦,而是点出 “人生本就如此,困境也是人生的组成部分” 的现实。
凸显 “疏离感” 的主题:家人的回应与 “我” 的期待形成落差 ——“我” 渴望得到安慰与理解,却得到一句看似 “鸡汤” 的理性回应,体现 “我” 与家人之间的情感隔阂。这种隔阂并非个体间的矛盾,而是 “个体在社会中难以被真正理解” 的普遍状态,呼应注释中 “个体存在于社会的疏离感”,让主题更具普遍性。
引发读者思考:结尾对话未给 “我” 的困境提供解决方案,而是以 “人生的证据” 引发读者对 “如何面对人生变故” 的思考 ——“我” 的痛苦是真实的,但家人的回应也提示 “困境或许是人生独特性的体现”,这种开放性的结尾,让小说超越对 “个体倒霉事” 的叙述,上升到对 “人生本质” 的探讨,意蕴更深远。
(四)《出门》
1.答案:C
解析:古体诗在句式、押韵、对仗等方面较为自由,不严格遵守格律;近体诗(格律诗)则有严格的字数、句数、平仄、对仗要求;乐府诗多为乐府机构采集的民歌或仿民歌之作,常标有 “行”“引” 等体裁标识。本诗共 10 句,句式长短不一(如 “回首望家山,渐远山渐低” 为五言,“放舟入大河,烟水无端倪” 亦为五言,但整体无固定句数限制),押韵松散(“低”“移”“倪”“依”“离” 虽押韵,但无严格的平仄与对仗要求),符合古体诗的特征。A、B 选项 “格律诗”“近体诗” 要求严格,不符合;D 选项 “乐府诗” 无相关体裁标识与乐府题材特征,不符合。
2.答案:C
解析:本诗通过 “望家山”“听乡音”“逢相识人” 等场景(景),抒发 “思乡”“孤独” 的情感(情),符合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景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诗歌的核心)的评价。A 选项 “至难至险” 强调意境的奇险,本诗多为平实的旅途场景,不符合;B 选项 “比兴错杂,假物以神变” 强调比兴手法的运用,本诗以叙事写景直接抒情,无明显比兴,不符合;D 选项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强调景与情的反衬,本诗 “渐远山渐低”“乡音已渐移” 等景均为 “哀景”,抒发 “思乡” 之哀,无反衬,不符合。
3.诗人将情感波动寓于叙事中的赏析
开篇叙事显 “不舍”:首联 “回首望家山,渐远山渐低” 以 “回首望” 的动作、“山渐低” 的视觉变化,叙述 “我” 离家渐远的过程,“望” 的动作暗含对家的留恋,情感基调为 “不舍”。
中联动情添 “孤独”:颔联 “倾听岸傍语,乡音已渐移” 叙述 “我” 倾听岸边人说话,却发现乡音逐渐陌生的场景,“乡音渐移” 意味着与家乡的联结逐渐减弱,情感从 “不舍” 转为 “孤独”;颈联 “放舟入大河,烟水无端倪” 叙述 “我” 乘舟进入大河,面对无边烟水的场景,“无端倪” 的烟水烘托出 “我” 在陌生环境中的迷茫,孤独感进一步加深。
尾联转折现 “欣喜” 与 “失落”:尾联 “偶逢相识人,遥呼心依依” 叙述 “我” 偶然遇到相识之人,远远呼喊时内心充满亲切感,情感从 “孤独” 转为 “欣喜”;但 “无如交行舟,倏忽已远离” 又叙述两艘船交错而过,相识人瞬间远离的场景,“倏忽” 一词凸显离别之快,情感从 “欣喜” 跌回 “失落”,形成情感的起伏。
整体效果:诗人未直接抒情,而是通过 “望家山 — 听乡音 — 逢故人 — 别故人” 的连贯叙事,让情感随情节自然波动,从 “不舍” 到 “孤独”,再到 “欣喜” 与 “失落”,使思乡之情更真实可感,避免了直白抒情的平淡,让诗歌更具感染力。
(五)《圬者王承福传》
(1)征调(2)尽(『补充答案』(1)征召,征用,征发,派遣,派发,召募,发配,征集,调配,抽调,招收;(2)施展,展现,表现,发扬,发扬,贡献,用出,利用,使用,运用,用尽,竭尽,穷尽,用;说明:“发” 字如果解释为 “被征用”“被征发” 没给分)
(1)B(2)D
有官勋 / 弃之来归 / 丧其土田 / 手镘衣食
功劳大的人,那用来供养自己的物资就丰富。妻子和儿女都是要由我供养的人,我能力微薄而功劳小,没有他们也是可以的。(评分说明:“功大者”“所以”“奉”“博”“养于我”“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 一点得 1 分,最多 5 分)
人选择职业要尽己所能;人应当自食其力;为人做事要安守本分,做到问心无愧。(评分要点:一点 2 分,两点 3 分;『补充答案』第一点:尽己所能、竭尽全力、尽职尽责…… 第二点: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独善其身…… 第三点:安守本分、问心无愧、安分守己…… 新增点:力所能及、匹配能力、量力而行…… 照抄原文不得分;如概括过于宽泛给 1 分:踏实、敬业、自知、勤劳…… 回答如下答案不得分:安贫乐道、助人为乐、自谦、善良、有担当、正直、顾全大局、不慕名利……)
答案示例一:作者批评王承福不愿劳心劳力来养家,更不肯为别人做事这一观点有失偏颇:王承福凭泥匠技艺自食其力,有结余还资助病弱者,既能自立还尽其所能帮助别人,不该批评。
答案示例二:王承福不肯劳心劳力来养家,更不愿为别人做事,作者站在 “齐家治天下” 的立场来批评他有一定道理,一个人不仅要自食其力,还应该承担起养家、助人的社会责任,社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评分要点:批评内容 2 分,评析观点及理由各 1 分;『补充答案』评议的内容中如能指出韩愈对王承福的褒扬:肯定了其独善其身、远超那些贪邪无道之人,得 1 分(但不超过评议内容的 2 分);在评析观点的 2 分中,认同不认同皆可,主要根据学生能否给出充分的理由:(1)如认同韩愈的观点,可以从作者传统士大夫的身份角度出发,站在 “家国天下” 的角度来谈一个人的社会责任;也可以从乡土社会家族绵续的角度谈 “蓄其妻子” 对家族社会的合理性。(2)如反对韩愈的观点:可以反驳韩愈的推论不构成充足理由,且认为他不肯为别人做事与上文记叙其资助病弱相矛盾;也可以从王承福形象的角度反驳,认可王承福的想法源自于其对自我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能自食其力,自给自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