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第一中学初中部与十五中联考2025---2026学年上学期10月九年级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柳州市第一中学初中部与十五中联考2025---2026学年上学期10月九年级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6 10:39:53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学业水平质量检测(10月份)
九年级历史学科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汉谟拉比法典》原刻于一块黑色玄武岩石柱上,上部是太阳神沙马什授予汉谟拉比王权的浮雕,下部为法典条文。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 )
A.被赋予了神权象征的地位
B.是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
C.主要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D.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2.《梨俱吠陀》最后一篇记载,“当诸神分割普鲁沙时,他的嘴变成婆罗门,他的双臂变成了罗阇尼亚(王族),他的双腿变成了吠舍,由其双脚生出首陀罗。”与材料所述内容有关的制度是( )
A.民主制度
B.种姓制度
C.分封制度
D.联邦制度
3.亚历山大在进军途中建立了许多新城,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同时,东方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希腊。这说明亚历山大东征( )
A.给东方人民带来灾难
B.属于正义的军事行动
C.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D.目的是扩大统治范围
4.在苏格拉底看来,对于人来说,认识自己的本质在于善,致力于自己灵魂的净化和最大改善,才是他们最要紧的事情。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是( )
A.善良是人类的本性
B.万物由“原子”组成
C.经济是文化的基础
D.人应该“认识你自己”
5.罗马人确立的诉讼程序、律师制度、陪审制度等为后世所承袭。《拿破仑法典》主要参照了罗马法,欧美各国又借鉴《拿破仑法典》制定本国法律。材料反映了罗马法( )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B.对西方法治产生深远影响
C.体系完备,程序严谨
D.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6.12世纪上半叶,欧洲的大学不受任何上级的管辖,也不受所在地方的限制,具有自我管理的权限,包括制定自己的章程等。这说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 )
A.具备政府管理职能
B.享有充分言论自由
C.拥有较大的自治权
D.受到世俗权力支配
7.在中世纪西欧,封君通过授予封臣土地,构建起双方权利与义务交织的社会等级秩序。在同时期的庄园中,领主将土地分配给佃户耕种,佃户通过劳役和缴纳租税来换取土地的使用权。这表明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的共同点是( )
A.以军事为核心的服务关系
B.以分封为基础的阶级关系
C.以土地为纽带的契约关系
D.以宗教为依托的统治关系
8.据记载,13世纪英国某庄园生产的粮食中,燕麦主要用来养马,几乎不出售,大麦自用的也不少,而且使用的手工业品大多自制。由此可以判断庄园特点是( )
A.基本自给自足
B.以畜牧业为主
C.实行物物交换
D.商品经济发达
9.646年,在从中国留学归国的革新派推动下,日本进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成功地移植了中国的典章制度。由此,日本( )
A.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B.依靠贵族基本实现了全国统一
C.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D.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10.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下面属于阿拉伯文化成就的是( )
A.《荷马史诗》
B.《天方夜谭》
C.《神曲》
D.《哈姆雷特》
11.“租地农场主通常自己只有部分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主要靠租借他人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同时雇用农业工人进行生产劳动。平时,租地农场主付给农业工人微薄的工资。”这反映当时西欧( )
A.生产的资本主义化
B.封建行会的发展
C.工厂制度逐步形成
D.庄园经济的兴起
12.小杨同学在网络搜索引擎中输入“文艺复兴的先驱”“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等关键词,由此可以检索到的历史人物是( )
A.莎士比亚
B.屋大维
C.泰戈尔
D.但丁
13.小李同学在学习完“文艺复兴”“启蒙思想”“马克思主义诞生”等知识后,进行了总结归纳,得出了三者之间的共性。下列选项中最符合这一“共性”的是( )
A.民主法制是社会进步的保障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
D.创新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4.《全球通史》中写道:“15世纪,随着欧洲的海外扩张使各地区的民族相互发生直接交往,世界历史的地区性阶段宣告结束”。这句话意在强调新航路开辟( )
A.使欧洲开始与其他地区联系
B.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D.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扩张
15.“一个个黑奴的躯体就是一块块砖,是无数的钢筋水泥。欧美城市伦敦、阿姆斯特丹、纽约等都是靠这些砖块垒起来,靠这些钢筋水泥浇灌而成的。”这段材料揭示了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贸易中心的转移
B.血腥的殖民掠夺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美洲种植园经济繁荣
16.19世纪初,英国某纺织厂记录显示:“车间内蒸汽机的轰鸣声昼夜不息,棉布日产量较二十年前增长四十倍。”这直接反映了工业革命( )
A.导致工人劳动强度大幅降低
B.极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C.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D.加速了殖民扩张的步伐
17.作为彼得大帝现代化改革继续的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从经济制度层面讲,是一次深刻的变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俄国( )
A.改革废除了农奴制
B.鼓励兴办手工工场
C.以种植园经济为主
D.黑人奴隶获得解放
18.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变化,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
A.是个人智慧的结晶
B.指导了国际工人运动
C.是对人类成果的总结
D.是理论与实践的产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9分)
19.大国崛起是世界这个整体向前发展中最令人关注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到19世纪中叶,它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它的工业产品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畅销无阻……殖民地遍及东、西半球,有‘日不落国’之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中叶英国的国家地位(1分),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地位形成的原因。(3分)
材料二 北方人对此持不同看法,他们不仅为反对奴隶制而战,也为反对联邦成员对国家的威胁而战,还为新兴的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而战。……战争的头两年保持僵持状态。1863年,林肯签署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战争形势发生了转变。最终,北方获得了胜利,保证了美国在政治上的统一。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著《新全球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争”的名称(1分),并分析“战争”的意义。(3分)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响亮口号,唤醒了欧洲各国人民,……到19世纪前半期,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革命浪潮……这个革命浪潮最后发展壮大为1848-1849年的席卷欧洲大陆的革命。这样,从1776年到1849年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革命时代。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法国大革命的影响。(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大国崛起的主要因素。(3分)
20.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3世纪末,欧洲各国世俗学校普遍建立,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远远不限于神职人员,学校的课程设置相应进行了重大调整。西方近代教育理念的形成是对中世纪“一切为了上帝”的“以神为本”思想的批判与扬弃。主张学习者是教育的中心,强调课程的设计应完全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摘编自孙雪《近代西方教育观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西方教育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2分)
材料二 18世纪初,俄国在科技、军事等领域明显落后于西欧强国。为扭转这一局面,彼得一世大力推行教育改革,派遣大批留学生到西欧学习,规定贵族子弟必须接受教育。他还简化了俄文字母,出版定期刊物,创办了俄国第一座博物馆和公共图书馆。这些措施冲破了旧的传统束缚,培养了俄国急需的各类人才。
——摘编自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彼得一世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改革措施的目的。(2分)
材料三 1868年4月,明治政府发布《五条誓文》,把“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列为基本国策之一。1872年,日本颁布《学制》,模仿法国等先进国家的学区制度……学校除了教授各类社会与自然科学知识外,还向学生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明治政府提倡每个国民都应掌握一定知识,不断普及小学基础教育,连带推进男女平等教育、女子教育、专科教育、师范教育,形成了教育发展体系的雏形。
——摘编自金煜《论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国家主导性教育》等
(3)根据材料三,分析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教育改革带来的影响。(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发展与教育关系的认识。(3分)
21.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世界史”开展探究学习,请你参与。(11分)
材料 历史兴趣小组整理出以下史料:
史料 配图及说明
①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为自己修建的巨大陵墓,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②罗马大竞技场遗址 它是古罗马帝国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
③《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拿破仑法典》,于1804年颁布
④《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 该书由苏联历史学家札依翁契可夫斯基著,详细研究了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过程与影响
⑤美国内战时期林肯总统与将领会谈照片 该照片拍于1862年,林肯总统与将领们正商讨作战事宜
⑥日本富冈制丝厂遗址 1872年建立的官营模范工厂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体现日本“殖产兴业”政策
(1)史料按载体形式可划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图像史料等。请你协助历史兴趣小组对材料中的史料按载体形式进行分类。(3分)
(2)根据材料,选择相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至少选取两则史料进行阐释,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明确。8分)2025-2026学年上学期学业水平质量检测(10月份)
九年级历史学科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1.答案:A
解析:材料中《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部为“太阳神沙马什授予汉谟拉比王权的浮雕”,将法典与神权结合,体现法典被赋予神权象征地位。材料未提及“世界最早成文法典”“维护奴隶主利益”“商品经济需求”,且“世界最早成文法典”表述不准确,“维护奴隶主利益”“商品经济需求”虽为该法典特点,但与材料核心信息无关。
2.答案:B
解析:材料中“普鲁沙的身体分化出婆罗门、王族、吠舍、首陀罗”,对应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民主制度与材料等级划分无关,分封制度是中国西周政治制度,联邦制度是近代国家结构形式,均不符合题意。
3.答案:C
解析:材料指出亚历山大东征使“希腊文化影响东方城市”,同时“东方天文学和数学传入希腊”,直接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材料未提及“给东方带来灾难”,亚历山大东征属于侵略性军事行动,“扩大统治范围”是东征目的之一,但材料核心是文化交流,非目的。
4.答案:D
解析:苏格拉底强调“认识自己的本质在于善”“致力于灵魂净化”,核心观点是“人应该‘认识你自己’”。“善良是人类本性”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万物由‘原子’组成”是德谟克利特观点,“经济是文化基础”与苏格拉底思想无关。
5.答案:B
解析:材料中罗马法的诉讼程序、律师制度等被后世承袭,《拿破仑法典》参照罗马法,欧美各国又借鉴《拿破仑法典》,体现罗马法对西方法治的深远影响。“维护奴隶主利益”是罗马法的阶级属性,但材料未体现;“体系完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材料核心“对后世影响”无关,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符合罗马法实际。
6.答案:C
解析:材料中欧洲大学“不受上级管辖”“不受地方限制”“能制定章程”,体现大学拥有较大自治权。大学不具备“政府管理职能”,材料未涉及“言论自由”,“受到世俗权力支配”与“不受任何上级管辖”矛盾。
7.答案:C
解析:封君封臣制度以“授予土地”构建权利义务关系,庄园制度中领主“分配土地”、佃户“缴纳租税换使用权”,二者均以土地为纽带,且存在明确权利义务。封君封臣制度有军事服务内容,但庄园制度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庄园制度并非“分封基础”;二者均与宗教无直接关联。
8.答案:A
解析:材料中庄园粮食“自用为主、几乎不出售”,手工业品“大多自制”,体现庄园基本自给自足的特点。庄园以农业为主,材料未提及“物物交换”,“商品经济发达”与“几乎不出售”“自制手工业品”矛盾。
9.答案:A
解析:646年日本变革为大化改新,移植中国典章制度,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大化改新前日本已实现统一,幕府统治始于12世纪,日本跻身资本主义强国是明治维新后。
10.答案:B
解析:《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属于阿拉伯文化成就。《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神曲》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学,《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均与阿拉伯文化无关。
11.答案:A
解析:材料中“租地农场主租借土地、雇用农业工人”,存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体现生产的资本主义化。封建行会是中世纪手工业者组织,与农业生产无关;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生产组织形式,材料为农业领域;庄园经济是中世纪封建农业经济,以佃户劳役为核心,无雇佣关系。
12.答案:D
解析: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被称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其代表作是《神曲》。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后期英国剧作家,屋大维是古罗马帝国开国君主,泰戈尔是近代印度文学家,均不符合题干关键词。
13.答案:C
解析:文艺复兴打破中世纪神学束缚,启蒙思想批判封建专制,三者均属于思想解放运动,且都推动了社会进步。民主法制、科学技术、创新创造均不是三者的共性。
14.答案:C
解析:材料中“欧洲海外扩张使各地区民族直接交往,世界地区性阶段结束”,强调新航路开辟打破世界孤立状态,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欧洲此前已与其他地区有联系,“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推动资本主义扩张”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但材料核心是“世界整体化”,非欧洲自身发展或扩张。
15.答案:B
解析:材料中“黑奴的躯体构建欧美城市”,反映黑奴贸易为欧美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和财富,属于血腥殖民掠夺。贸易中心转移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但材料强调殖民掠夺的作用,美洲种植园经济是黑奴贸易的目的地之一,非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16.答案:B
解析:材料中“蒸汽机轰鸣”“棉布日产量增长四十倍”,直接体现工业革命中机器生产极大解放社会生产力。材料未提及“工人劳动强度降低”,实际工业革命初期劳动强度可能增加;“社会矛盾激化”“殖民扩张加速”是工业革命的间接影响,与材料“直接反映”不符。
17.答案:A
解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农奴制,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是彼得一世改革措施,俄国以封建农奴制经济为主,黑人奴隶获得解放是美国南北战争的成果,均不符合题意。
18.答案:D
解析:材料中马克思主义“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探讨工业革命社会变化、总结工人运动经验”,体现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非“个人智慧结晶”;“指导国际工人运动”是马克思主义的作用,材料未体现;“对人类成果的总结”仅体现理论层面,忽略实践基础,表述片面。
二、非选择题(共39分)
19.(1)地位:“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国”(1分)。
原因:①政治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绝对君主制,确立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政治保障;②经济上,率先开展工业革命,极大提高生产力,成为“世界工厂”;③对外扩张上,通过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殖民地遍及全球,成为“日不落国”(每点1分,共3分)。
(2)名称:美国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1分)。
意义:①维护了美国国家统一,避免国家分裂;②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③促进了美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美国成为工业强国奠定基础(每点1分,共3分)。
(3)①宣扬“自由、平等、博爱”,唤醒欧洲各国人民;②推动欧洲革命浪潮,影响1848-1849年欧洲大陆革命(每点1分,共2分)。
(4)①先进的政治制度;②强大的经济实力;③思想解放;④维护国家统一(任答3点,每点1分,共3分)。
20.(1)变化:①教育目的从培养神职人员转向培养多元人才;②教育理念从“以神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每点1分,共2分)。
原因:①中世纪后期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需要多元人才;②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文主义思想传播,批判神学思想(每点1分,共2分)。
(2)措施:①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学习;②规定贵族子弟必须接受教育;③简化俄文字母,出版刊物;④创办博物馆和公共图书馆(任答2点,每点1分,共2分)。
目的:扭转俄国在科技、军事上落后于西欧的局面,培养急需人才,推动俄国现代化(2分)。
(3)特点:①国家主导;②借鉴西方先进教育制度;③注重普及基础教育,形成教育体系;④渗透忠君爱国思想(任答2点,每点1分,共2分)。
影响:①为日本相关改革提供人才支持,推动日本资本主义发展;②促进日本教育近代化,提高国民素质;③但忠君爱国思想的灌输,为后来日本军国主义埋下隐患(任答2点,每点1分,共2分)。
(4)①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社会发展需要教育培养人才;②社会发展推动教育变革;③教育改革应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兼顾思想引导与人才培养的平衡(每点1分,共3分,言之有理即可)。
21.(1)①实物史料:罗马大竞技场遗址、日本富冈制丝厂遗址、金字塔(1分);②文献史料:《拿破仑法典》、相关著作(1分);③图像史料:美国内战时期林肯总统与将领会谈照片(1分)。
(2)观点: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2分)。
阐释:①俄国相关改革:废除农奴制,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市场,推动俄国从封建国家向资本主义国家转型,是俄国近代化的重要转折点;②日本相关改革中的“殖产兴业”:建立官营模范工厂,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日本工业化进程,使日本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每则史料阐释3分,共6分)。
结论:俄国和日本的改革均通过制度或政策调整,突破旧有束缚,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证明改革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2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