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墨梅是指只用墨而不着颜色画出来的黑色的梅花。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
题画诗是在中国画的空白处,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
作者简介
王冕
1287年-1359年,字元章,号竹斋、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诸暨枫桥(今属浙江绍兴)人。元朝画家、诗人、书法家、篆刻家。
主要作品:《竹斋集》《墨梅图》等。
写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元顺帝至正九年至十年(1349—1350)期间。王冕在长途漫游以后回到了绍兴,在会稽九里山买地造屋,名为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此诗就作于梅花屋内。此时正值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前夕,作者面对现实生活中无法解决的矛盾,感慨之下作此诗。
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砚台
笔墨纸砚
乾坤
乾清宫
坤表
坤宁宫
我家洗砚池头树,
我家: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同乡,借此自比。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头 :边上。
洗砚池,又名“砚池”、“墨池”、“鹅池”、“泽笔池”,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砚池街20号王羲之故居内。相传王羲之幼年刻苦练字后,经常到池中洗刷砚台,因而池水呈墨色,古代文人也称之为“墨池”。
这里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引用典故
朵朵花开淡墨痕。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痕:痕迹,留下的印记。
仔细观察《墨梅图》,这些梅花是什么颜色?
“淡”这一字刻画出墨梅的朴素淡雅,让人喜欢。象征着作者的洁身自好。
结合诗人生平,理解“淡墨痕”。
参考资料:
王冕的朋友李孝光曾想推荐他担任府衙的小吏,但被王冕拒绝。
他的老友泰不华多次举荐王冕为官,但王冕同样拒绝了。
他的老师王艮也劝他做官,但王冕的回答是拒绝。
元朝的达官贵人曾不惜重金向王冕求画,但被王冕拒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想重用王冕,但王冕以出家为由拒绝了。
此外,王冕还拒绝了时知县的邀请,以及在《儒林外史》中,他拒绝了危素的邀请。 这些拒绝显示了王冕对做官的强烈拒绝态度,他追求的是自由自在、随心随性的生活。
所以“淡墨痕”是王冕借着梅花的淡雅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和品格。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译文:
我家的洗砚池边有一棵梅花树,那一朵朵开放的梅花上都好像是点染着淡淡的墨痕。
翻译诗句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满:弥漫。
乾坤:指天地间。
译文:
墨梅不需要别人夸赞颜色好看,只愿留下一股清香弥漫在天地间。
思考:
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思考:
结合诗人生平,王冕为什么特别爱画不着颜色的梅花呢?诗中的他仅仅是在赞美墨梅吗?他想表达自己怎样的心声呢?
诗人生平:
王冕出身农家,幼时家贫。年轻时一度热衷功名,屡应举不中,遂绝意仕途,浪迹江湖。王冕曾买舟下东吴,千里远游,历览名山,开拓了视野和胸怀。在京城时,秘书卿泰不华曾荐其官职,辞谢南归,隐居于家乡九里山。后朱元璋进军浙东,与张士诚争夺绍兴,曾请王冕谋划,并授以咨议参军,不久,王冕病卒。王冕一生清贫,靠卖画为生。
他的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
不慕虚荣
不羡富贵
坚持内心追求
这些墨色的花朵,或含苞,或绽放,没有驳杂的色彩,反而更加彰显出清高、静雅的姿态,而这正是在严寒时节悄悄开放,不与其他花争春的梅花品格的最恰当的展现方式。而这种品格也是不求入仕为官,只求保持自己清雅品格的王冕的追求。
思考:
王冕为什么特别爱画不着颜色的梅花呢?诗中的他仅仅是在赞美墨梅吗?他想表达自己怎样的心声呢?
此诗开头两句直接描写墨梅,最后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诗人借《墨梅》要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的思想品格。
诗人王冕借梅花的淡雅清香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抒发自己的情怀,这种手法就叫——托物言志。
配乐朗读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思维导图
不媚俗
坚守内心追求
借梅自喻
表达情操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课外拓展
译文:
白梅生长在有冰有雪的树林之中,并不与桃花李花混在一起,沦落在世俗的尘埃之中。
忽然间,这一夜清新的香味散发出来,竟散作了天地间的万里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