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专项排查4
化学实验
1. 下列实验做法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用装置甲灼烧剪碎的菠菜叶
B. 用装置乙吸收HCl气体
C. 用装置丙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溶液
D. 用装置丁除去FeCl3溶液中的杂质NaCl
B
【解析】灼烧剪碎的菠菜叶应该用坩埚,A错误;HCl极易溶于水,烧瓶内形成负压,从而产生喷泉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B正确;容量瓶不能溶解或稀释试剂,应该将浓硫酸在烧杯中稀释,冷却至室温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C错误;NaCl、FeCl3都溶于水,都能透过滤纸,不能采用过滤的方法分离,D错误。
2. 侯德榜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将氨碱法和合成氨工艺联合起来,发明了“联合制碱法”。氨碱法中涉及的反应如下:
反应Ⅰ: NaCl+CO2+NH3+H2O===NaHCO3↓+NH4Cl
下列制取少量Na2CO3的实验原理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制取CO2   B. 除去HCl   C. 制取NaHCO3   D. 制取Na2CO3
C
【解析】制取CO2时,应将长颈漏斗的下端插入液面以下或使用分液漏斗,A错误;除去HCl时,气体应从长管进入,B错误;加热NaHCO3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D错误。
3. 实验小组的同学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搅拌装置略)探究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化,灯光变化可能出现“亮→暗(或灭)→亮”现象的是(  )
D
选项 A B C D
试剂a HCl H2SO4 Na2SO4 H2SO4
试剂b Ca(OH)2 NaOH Ba(OH)2 Ba(OH)2
【解析】要使灯泡呈现“亮→暗→亮”变化,应有弱电解质的产生。2HCl+Ca(OH)2===CaCl2+2H2O,氯化钙为溶于水的强电解质,A错误;H2SO4+2NaOH===Na2SO4+2H2O,硫酸钠为溶于水的强电解质,B错误;Na2SO4+Ba(OH)2===BaSO4↓+2NaOH,氢氧化钠为溶于水的强电解质,C错误;H2SO4+Ba(OH)2===BaSO4↓+2H2O,硫酸钡不溶于水,水为极弱的电解质,当硫酸和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几乎为0,继续滴加硫酸,离子浓度升高,导电性增强,D正确。
4. 下列实验操作或实验设计正确的是(  )
A. 图1:稀释浓硫酸
B. 图2: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
C. 图3:称量NaOH固体
D. 图4:比较NaHCO3和Na2CO3热稳定性
B
【解析】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A错误;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和吸水性,不可直接称量,应该在烧杯中称量,C错误;NaHCO3不稳定,受热易分解,Na2CO3受热不易分解,故比较二者的热稳定性,应将Na2CO3置于大试管中,靠近酒精灯火焰,D错误。
5. 进行下列实验时,选用仪器或操作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 装置甲:干燥CO2 B. 装置乙:铁粉与水蒸气反应
C. 装置丙:Na的燃烧 D. 装置丁:稀释浓硫酸
【解析】干燥气体时导管长进短出,A错误;钠的燃烧实验可在坩埚中进行,不能在烧杯中进行,C错误;稀释浓硫酸不能在容量瓶中进行,应在烧杯中稀释,D错误。
B
6. 某小组为探究草酸亚铁(FeC2O4)的热分解产物,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观察到装置B、F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E中固体变为红色,则证明分解产物中有CO2和CO气体
B. 反应结束后,取装置A中固体溶于稀硫酸,向其中滴加1~2滴KSCN溶液,溶液无颜色变化,证明分解产物中不含Fe2O3
C. 装置C的作用是除去混合气中的CO2
D. 反应结束后,应熄灭装置A、E处酒精灯后,持续通入N2直至温度恢复至室温
B
【解析】草酸亚铁晶体受热分解,装置B中出现浑浊,证明产物中有CO2存在,装置C利用氢氧化钠除去二氧化碳,防止影响CO的检验,装置D利用浓硫酸干燥气体,装置F中出现浑浊,装置E内固体变红,证明分解产物中存在CO,A正确;铁离子和KSCN溶液作用显红色,可检验铁离子,但若草酸亚铁(FeC2O4)的热分解产物含有铁和氧化铁,反应结束后,取装置A中固体溶于稀硫酸,两者反应生成Fe2+,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也无颜色变化,故无法证明分解产物中不含Fe2O3,B错误;若无装置C,草酸亚铁(FeC2O4)的热分解产物CO2未被装置B全部吸收,装置F中也会出现浑浊,影响CO的检验,C正确;反应结束后,应熄灭装置A、E处酒精灯后,持续通入N2直至温度恢复至室温,防止液体倒吸,导致试管炸裂,D正确。
7. 下列实验试剂或装置的选择正确的是(  )
A. 图1:制备Fe(OH)2 B. 图2: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C. 图3:配制0.1 mol/L NaOH溶液 D. 图4:收集氯气
A
【解析】煤油能隔绝空气,可以防止生成的Fe(OH)2被氧化,A正确;FeCl3和NaOH反应生成Fe(OH)3红褐色沉淀,应该将5~6滴FeCl3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B错误;容量瓶不能溶解或稀释试剂,应该先在烧杯中溶解NaOH固体,冷却至室温后再转移至容量瓶,C错误;氯气密度大于空气,应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l2,导管应“长进短出”,D错误。
8. 下列是制取Cl2、用Cl2氧化I-并回收I2的实验流程,实验原理和装置都正确的是(  )
A. 制取Cl2    B. 氧化I-    C. 渗析出粗碘    D. 升华提纯I2
D
【解析】应用浓盐酸与MnO2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取Cl2,A错误;Cl2应长口进短口出,B错误;碘单质是固体,分离出粗碘应采用过滤的方法,C错误;粗碘中的I2受热会升华,碘蒸气通过滤纸在漏斗壁处又凝华成纯净的碘固体,故可通过该方法提纯I2,D正确。
9. 下列操作符合实验安全规范的是(  )
A. 手持试管给其中的液体加热
B. 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加入浓硫酸中
C. 实验结束后,将剩余的钠放到废液缸中
D. 闻氯气时,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
【解析】不能手持试管给固体或液体加热,易烫伤,A错误;浓硫酸稀释时,常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B错误;实验时剩余的钠要放原瓶试剂中,C错误。
D
10. 下列实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图1       图2       图3       图4
A. 图1:检验Na2O2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
B. 图2:测定氯水的pH
C. 图3:制备纯净的Fe(OH)2
D. 图4:检验溶液中的Fe2+
A
【解析】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检验氧气,A正确;氯水中含HClO,具有漂白性,应选pH计测定氯水的pH,B错误;图中装置未隔绝空气,生成的Fe(OH)2易被氧化,不能制备纯净的Fe(OH)2,C错误;单独的KSCN溶液不能检验亚铁离子,D错误。
11.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解析】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加少量稀盐酸生成碳酸氢钠,不会出现气泡,B错误。
B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将一小块钠投入水中 钠浮在水面上熔化成闪亮小球,快速游动
B 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加少量稀盐酸 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
C 铁丝在氯气中燃烧 产生棕褐色的烟,溶于少量水后溶液呈棕黄色
D 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氯化钠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火焰呈黄色
12. 下列各组物质中,所加除杂试剂不正确的是(  )
【解析】Fe3+和Cu2+均与Fe反应,会将主要原物质除去,不能除杂,D错误。
D
选项 主体物质 杂质 除杂试剂
A FeCl2溶液 FeCl3 Fe
B FeCl3溶液 FeCl2 Cl2
C NaHCO3溶液 Na2CO3 CO2
D Fe2(SO4)3溶液 CuSO4 Fe
13. 根据下列实验操作与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14. 下列实验方法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C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或操作
A 测定“84”消毒液的pH 用玻璃棒蘸取“84”消毒液点在干燥pH试纸中央并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出pH
B 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将少量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NaOH稀溶液中
C 判断反应后Ba2+是否沉淀完全 将Na2CO3溶液与BaCl2溶液混合,反应后静置,向上层清液中再加1滴Na2CO3溶液
D 火柴头的组成成分中有氯酸钾,检验火柴头中含有氯元素 将少量火柴头粉末浸泡于水中,片刻后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和稀硝酸
15.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解析】将金属钠投入CuSO4溶液中,Na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NaOH再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沉淀,无法比较Na与Cu的活动性,B错误。
B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确认Fe(OH)3胶体是否制备成功 用可见光束照射
B 确认金属活动性:Na>Cu 将金属钠投入CuSO4溶液中
C 确认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 向反应后的混合液中滴加酚酞
D 确认Cl2无漂白作用 将有色纸条放入干燥的Cl2中
谢谢观赏专项排查4 化学实验
1. 下列实验做法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B)
A. 用装置甲灼烧剪碎的菠菜叶
B. 用装置乙吸收HCl气体
C. 用装置丙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溶液
D. 用装置丁除去FeCl3溶液中的杂质NaCl
【解析】灼烧剪碎的菠菜叶应该用坩埚,A错误;HCl极易溶于水,烧瓶内形成负压,从而产生喷泉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B正确;容量瓶不能溶解或稀释试剂,应该将浓硫酸在烧杯中稀释,冷却至室温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C错误;NaCl、FeCl3都溶于水,都能透过滤纸,不能采用过滤的方法分离,D错误。
2. 侯德榜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将氨碱法和合成氨工艺联合起来,发明了“联合制碱法”。氨碱法中涉及的反应如下:
反应Ⅰ: NaCl+CO2+NH3+H2O===NaHCO3↓+NH4Cl
反应Ⅱ: 2NaHCO3Na2CO3+CO2↑+H2O
下列制取少量Na2CO3的实验原理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C)
            
A. 制取CO2    B. 除去HCl       C. 制取NaHCO3    D. 制取Na2CO3
【解析】制取CO2时,应将长颈漏斗的下端插入液面以下或使用分液漏斗,A错误;除去HCl时,气体应从长管进入,B错误;加热NaHCO3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D错误。
3. 实验小组的同学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搅拌装置略)探究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化,灯光变化可能出现“亮→暗(或灭)→亮”现象的是(D)
选项 A B C D
试剂a HCl H2SO4 Na2SO4 H2SO4
试剂b Ca(OH)2 NaOH Ba(OH)2 Ba(OH)2
【解析】要使灯泡呈现“亮→暗→亮”变化,应有弱电解质的产生。2HCl+Ca(OH)2===CaCl2+2H2O,氯化钙为溶于水的强电解质,A错误;H2SO4+2NaOH===Na2SO4+2H2O,硫酸钠为溶于水的强电解质,B错误;Na2SO4+Ba(OH)2===BaSO4↓+2NaOH,氢氧化钠为溶于水的强电解质,C错误;H2SO4+Ba(OH)2===BaSO4↓+2H2O,硫酸钡不溶于水,水为极弱的电解质,当硫酸和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几乎为0,继续滴加硫酸,离子浓度升高,导电性增强,D正确。
4. 下列实验操作或实验设计正确的是(B)
A. 图1:稀释浓硫酸
B. 图2: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
C. 图3:称量NaOH固体
D. 图4:比较NaHCO3和Na2CO3热稳定性
【解析】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A错误;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和吸水性,不可直接称量,应该在烧杯中称量,C错误;NaHCO3不稳定,受热易分解,Na2CO3受热不易分解,故比较二者的热稳定性,应将Na2CO3置于大试管中,靠近酒精灯火焰,D错误。
5. 进行下列实验时,选用仪器或操作正确的是(B)
      
        甲          乙        丙      丁
A. 装置甲:干燥CO2
B. 装置乙:铁粉与水蒸气反应
C. 装置丙:Na的燃烧
D. 装置丁:稀释浓硫酸
【解析】干燥气体时导管长进短出,A错误;钠的燃烧实验可在坩埚中进行,不能在烧杯中进行,C错误;稀释浓硫酸不能在容量瓶中进行,应在烧杯中稀释,D错误。
6. 某小组为探究草酸亚铁(FeC2O4)的热分解产物,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 实验中观察到装置B、F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E中固体变为红色,则证明分解产物中有CO2和CO气体
B. 反应结束后,取装置A中固体溶于稀硫酸,向其中滴加1~2滴KSCN溶液,溶液无颜色变化,证明分解产物中不含Fe2O3
C. 装置C的作用是除去混合气中的CO2
D. 反应结束后,应熄灭装置A、E处酒精灯后,持续通入N2直至温度恢复至室温
【解析】草酸亚铁晶体受热分解,装置B中出现浑浊,证明产物中有CO2存在,装置C利用氢氧化钠除去二氧化碳,防止影响CO的检验,装置D利用浓硫酸干燥气体,装置F中出现浑浊,装置E内固体变红,证明分解产物中存在CO,A正确;铁离子和KSCN溶液作用显红色,可检验铁离子,但若草酸亚铁(FeC2O4)的热分解产物含有铁和氧化铁,反应结束后,取装置A中固体溶于稀硫酸,两者反应生成Fe2+,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也无颜色变化,故无法证明分解产物中不含Fe2O3,B错误;若无装置C,草酸亚铁(FeC2O4)的热分解产物CO2未被装置B全部吸收,装置F中也会出现浑浊,影响CO的检验,C正确;反应结束后,应熄灭装置A、E处酒精灯后,持续通入N2直至温度恢复至室温,防止液体倒吸,导致试管炸裂,D正确。
7. 下列实验试剂或装置的选择正确的是(A)
A. 图1:制备Fe(OH)2
B. 图2: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C. 图3:配制0.1 mol/L NaOH溶液
D. 图4:收集氯气
【解析】煤油能隔绝空气,可以防止生成的Fe(OH)2被氧化,A正确;FeCl3和NaOH反应生成Fe(OH)3红褐色沉淀,应该将5~6滴FeCl3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B错误;容量瓶不能溶解或稀释试剂,应该先在烧杯中溶解NaOH固体,冷却至室温后再转移至容量瓶,C错误;氯气密度大于空气,应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l2,导管应“长进短出”,D错误。
8. 下列是制取Cl2、用Cl2氧化I-并回收I2的实验流程,实验原理和装置都正确的是(D)
            
A. 制取Cl2    B. 氧化I-     C. 渗析出粗碘    D. 升华提纯I2
【解析】应用浓盐酸与MnO2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取Cl2,A错误;Cl2应长口进短口出,B错误;碘单质是固体,分离出粗碘应采用过滤的方法,C错误;粗碘中的I2受热会升华,碘蒸气通过滤纸在漏斗壁处又凝华成纯净的碘固体,故可通过该方法提纯I2,D正确。
9. 下列操作符合实验安全规范的是(D)
A. 手持试管给其中的液体加热
B. 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加入浓硫酸中
C. 实验结束后,将剩余的钠放到废液缸中
D. 闻氯气时,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
【解析】不能手持试管给固体或液体加热,易烫伤,A错误;浓硫酸稀释时,常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B错误;实验时剩余的钠要放原瓶试剂中,C错误。
10. 下列实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
      
图1      图2      图3      图4
A. 图1:检验Na2O2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
B. 图2:测定氯水的pH
C. 图3:制备纯净的Fe(OH)2
D. 图4:检验溶液中的Fe2+
【解析】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检验氧气,A正确;氯水中含HClO,具有漂白性,应选pH计测定氯水的pH,B错误;图中装置未隔绝空气,生成的Fe(OH)2易被氧化,不能制备纯净的Fe(OH)2,C错误;单独的KSCN溶液不能检验亚铁离子,D错误。
11.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B)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将一小块钠投入水中 钠浮在水面上熔化成闪亮小球,快速游动
B 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加少量稀盐酸 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
C 铁丝在氯气中燃烧 产生棕褐色的烟,溶于少量水后溶液呈棕黄色
D 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氯化钠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火焰呈黄色
【解析】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加少量稀盐酸生成碳酸氢钠,不会出现气泡,B错误。
12. 下列各组物质中,所加除杂试剂不正确的是(D)
选项 主体物质 杂质 除杂试剂
A FeCl2溶液 FeCl3 Fe
B FeCl3溶液 FeCl2 Cl2
C NaHCO3溶液 Na2CO3 CO2
D Fe2(SO4)3溶液 CuSO4 Fe
【解析】Fe3+和Cu2+均与Fe反应,会将主要原物质除去,不能除杂,D错误。
13. 根据下列实验操作与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灯上灼烧,火焰呈黄色 该溶液中一定含Na+
B 向某溶液中滴加澄清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 该溶液中一定含CO
C 向某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该溶液中一定含Cl-
D 向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该溶液中一定含SO
【解析】HCO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也能生成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不一定含CO,B错误;向某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可能为Ag2CO3等,则原溶液中不一定含Cl-,C错误;向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可能为AgCl或BaCO3等,则原溶液中不一定含SO,D错误。
14. 下列实验方法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C)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或操作
A 测定“84”消毒液的pH 用玻璃棒蘸取“84”消毒液点在干燥pH试纸中央并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出pH
B 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将少量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NaOH稀溶液中
C 判断反应后Ba2+是否沉淀完全 将Na2CO3溶液与BaCl2溶液混合,反应后静置,向上层清液中再加1滴Na2CO3溶液
D 火柴头的组成成分中有氯酸钾,检验火柴头中含有氯元素 将少量火柴头粉末浸泡于水中,片刻后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和稀硝酸
【解析】“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NaClO具有漂白性,故用玻璃棒蘸取“84”消毒液点在干燥pH试纸中央,试纸会被漂白,A错误;将少量FeCl3饱和溶液滴加到NaOH稀溶液中,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无法获得氢氧化铁胶体,B错误;火柴头中含有KClO3,在水溶液中电离出K+和ClO,而AgNO3溶液和稀硝酸与ClO不反应,故无法验证火柴头中含有氯元素,D错误。
15.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B)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确认Fe(OH)3胶体是否制备成功 用可见光束照射
B 确认金属活动性:Na>Cu 将金属钠投入CuSO4溶液中
C 确认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 向反应后的混合液中滴加酚酞
D 确认Cl2无漂白作用 将有色纸条放入干燥的Cl2中
【解析】将金属钠投入CuSO4溶液中,Na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NaOH再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沉淀,无法比较Na与Cu的活动性,B错误。专项排查4 化学实验
1. 下列实验做法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用装置甲灼烧剪碎的菠菜叶
B. 用装置乙吸收HCl气体
C. 用装置丙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溶液
D. 用装置丁除去FeCl3溶液中的杂质NaCl
2. 侯德榜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将氨碱法和合成氨工艺联合起来,发明了“联合制碱法”。氨碱法中涉及的反应如下:
反应Ⅰ: NaCl+CO2+NH3+H2O===NaHCO3↓+NH4Cl
反应Ⅱ: 2NaHCO3Na2CO3+CO2↑+H2O
下列制取少量Na2CO3的实验原理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制取CO2 B. 除去HCl
C. 制取NaHCO3 D. 制取Na2CO3
3. 实验小组的同学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搅拌装置略)探究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化,灯光变化可能出现“亮→暗(或灭)→亮”现象的是(  )
选项 A B C D
试剂a HCl H2SO4 Na2SO4 H2SO4
试剂b Ca(OH)2 NaOH Ba(OH)2 Ba(OH)2
4. 下列实验操作或实验设计正确的是(  )
图4)
A. 图1:稀释浓硫酸 B. 图2: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
C. 图3:称量NaOH固体 D. 图4:比较NaHCO3和Na2CO3热稳定性
5. 进行下列实验时,选用仪器或操作正确的是(  )
A. 装置甲:干燥CO2 B. 装置乙:铁粉与水蒸气反应
C. 装置丙:Na的燃烧 D. 装置丁:稀释浓硫酸
6. 某小组为探究草酸亚铁(FeC2O4)的热分解产物,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观察到装置B、F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E中固体变为红色,则证明分解产物中有CO2和CO气体
B. 反应结束后,取装置A中固体溶于稀硫酸,向其中滴加1~2滴KSCN溶液,溶液无颜色变化,证明分解产物中不含Fe2O3
C. 装置C的作用是除去混合气中的CO2
D. 反应结束后,应熄灭装置A、E处酒精灯后,持续通入N2直至温度恢复至室温
7. 下列实验试剂或装置的选择正确的是(  )
A. 图1:制备Fe(OH)2 B. 图2: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C. 图3:配制0.1 mol/L NaOH溶液 D. 图4:收集氯气
8. 下列是制取Cl2、用Cl2氧化I-并回收I2的实验流程,实验原理和装置都正确的是(  )
A. 制取Cl2 B. 氧化I-
C. 渗析出粗碘 D. 升华提纯I2
9. 下列操作符合实验安全规范的是(  )
A. 手持试管给其中的液体加热
B. 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加入浓硫酸中
C. 实验结束后,将剩余的钠放到废液缸中
D. 闻氯气时,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
10. 下列实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图1:检验Na2O2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 B. 图2:测定氯水的pH
C. 图3:制备纯净的Fe(OH)2 D. 图4:检验溶液中的Fe2+
11.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将一小块钠投入水中 钠浮在水面上熔化成闪亮小球,快速游动
B 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加少量稀盐酸 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
C 铁丝在氯气中燃烧 产生棕褐色的烟,溶于少量水后溶液呈棕黄色
D 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氯化钠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火焰呈黄色
12. 下列各组物质中,所加除杂试剂不正确的是(  )
选项 主体物质 杂质 除杂试剂
A FeCl2溶液 FeCl3 Fe
B FeCl3溶液 FeCl2 Cl2
C NaHCO3溶液 Na2CO3 CO2
D Fe2(SO4)3溶液 CuSO4 Fe
13. 根据下列实验操作与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灯上灼烧,火焰呈黄色 该溶液中一定含Na+
B 向某溶液中滴加澄清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 该溶液中一定含CO
C 向某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该溶液中一定含Cl-
D 向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该溶液中一定含SO
14. 下列实验方法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或操作
A 测定“84”消毒液的pH 用玻璃棒蘸取“84”消毒液点在干燥pH试纸中央并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出pH
B 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将少量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NaOH稀溶液中
C 判断反应后Ba2+是否沉淀完全 将Na2CO3溶液与BaCl2溶液混合,反应后静置,向上层清液中再加1滴Na2CO3溶液
D 火柴头的组成成分中有氯酸钾,检验火柴头中含有氯元素 将少量火柴头粉末浸泡于水中,片刻后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和稀硝酸
15.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确认Fe(OH)3胶体是否制备成功 用可见光束照射
B 确认金属活动性:Na>Cu 将金属钠投入CuSO4溶液中
C 确认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 向反应后的混合液中滴加酚酞
D 确认Cl2无漂白作用 将有色纸条放入干燥的Cl2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