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北京课改版3.10《峨眉山月歌》课件(2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上北京课改版3.10《峨眉山月歌》课件(2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0 20:3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歌
  作品名称:峨眉山月歌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李白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作品概况诗人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认识,写下了许多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
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十二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酒落水仙逝,一生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不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 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 请同学们举手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李白描写月光的诗句呢?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诗中共有10字的地名,你能都找出来吗?峨眉
平羌
清溪
三峡
渝州
你找对了吗?不懂的词语可以同桌讨论一下。(半分钟)(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2)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夜:夜间。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4)君:指住在峨眉山的友人。指作者的家人,朋友。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注释请同学举手分别说说每句诗的意思第一、二句:······
第三、四句:······
下面来看看整首诗的意思
诗歌大意
???

1秋高气爽,峨眉山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特别明朗。
2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3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4诗人思念友人却又看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顺江驶向渝州。 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 这样精巧的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峨眉山月歌》借哪两个景色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诗人借“ 月半轮”和“江水流”两个意象来传送眷恋之情,这样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 。另外,诗歌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作品赏析《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感情。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余光中《寻李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