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讲不厌的民间故事传不断的中华文化”
一、单元目标与内容分析:
(一)核心素养定位:
语言运用:通过朗读、讲述、缩写等活动,学习运用生动语言表现民间故事特色,掌握创造性复述和缩写故事的方法。
思维能力:借助情节图、人物关系图等工具,分析故事结构,提升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感受民间故事的语言美、情节美和人物形象美,尝试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对故事的理解。
文化自信:理解民间文化多样性,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二)教材内容整合:
1.文本分析:
《猎人海力布》:通过救白蛇得宝石、救乡亲变石头的故事,感受民间故事的传奇色彩。
《牛郎织女(一)》:认识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与织女相识相爱的过程,体会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牛郎织女(二)》:了解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七夕相会的结局,感受民间故事的浪漫主义色彩。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学习创造性复述方法,分享民间故事。
习作《缩写故事》:掌握缩写方法,简要介绍故事内容。
语文园地三:积累俗语成语,学习创造性复述技巧。
2.跨学科链接:
美术:绘制民间故事连环画、人物形象图。
音乐:配乐朗诵、创作民间故事歌曲。
综合实践:收集当地民间故事,开展民间故事展演活动。
(三)学情诊断:
已有基础:能初步把握故事主要内容,但对创造性复述和缩写方法掌握不足。
认知难点:对民间文化背景和故事深层含义理解有限。
兴趣点:对神奇情节和人物命运感兴趣,喜欢听故事、讲故事。
二、单元主题与情境设计:
(一)大主题提炼:“讲不厌的民间故事,传不断的中华文化”
1.通过阅读与讲述,感知民间故事的多样性与独特魅力。
2.学习创造性复述和缩写方法,个性化表达对故事的理解。
(二)真实情境创设:
任务型情境:组建“民间故事传承团”,收集、创作、讲述民间故事。
项目化情境:举办“民间故事博览会”,展示故事集、连环画、表演视频等成果。
三、单元导图:
四、任务群活动设计:
任务层级 任务内容 活动示例
青铜任务:民间故事探秘营 精读课文,学习创造性复述与缩写方法 1.用情节梯梳理《猎人海力布》中“救白蛇→得宝石→听鸟语→劝乡亲→变石头”关键节点,讨论哪处可增添细节。 2.选择《牛郎织女》中老牛或王母娘娘视角,小组合作创编内心独白并表演。 3.对比《猎人海力布》原文与缩写范例,用“摘、删、改、连”四步法缩写“救乡亲”片段。
黄金任务:民间故事创意坊 综合运用方法,开展创意表达实践 1.选取本地民间传说(如鲁班传说、妈祖故事),运用“变换人称”“添加对话”“想象环境”等方法进行创造性复述录音。 2.为《牛郎织女》设计连环画脚本(6格)并配文,或制作主要人物形象卡(特点+代表性事件)。 3.小组合作筹备“民间故事分享会”,制定评价标准(内容完整、表达生动、创意新颖),分组展示并互评。
钻石任务:民间故事传承会 成果展示与交流,传承民间文化 1.布置班级民间故事博览会,展示本单元学习成果(创意复述音频、缩写故事集、连环画、人物卡等)。2.撰写“我是民间故事传承人”倡议书,录制视频分享自己最想传承的故事与理由,发布到班级博客或校园网。
五、具体教学设计:
第1课时:单元开启课——走进民间故事的宝库
【核心目标】
1.通过民间故事视频、图片等资料,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兴趣。
2.初步了解“创造性复述”和“缩写故事”的学习要求。
3.明确本单元“采集-创编-展示”的学习路径。
【重点环节设计】
1.情境导入——民间故事知多少。
教师活动:
播放民间故事动画片段,提问引导:“这些故事中,哪个情节最吸引你?”
展示民间故事地图,标注不同地区代表性故事。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记录“最感兴趣的1个故事”。
分享交流自己知道的民间故事。
2.任务发布——民间故事传承团招募。
教师活动:
出示“民间故事传承人”证书,宣布任务:“我们要举办民间故事博览会,向全校展示民间故事的魅力!”
分发任务卡:任务1:采故事(收集民间故事)任务2:创故事(创造性复述)任务3:演故事(创意展示)
学生活动:
浏览单元内容,标记最感兴趣的部分。
小组讨论:“我们想用什么形式展示故事?”
3.方法指导——故事创意工具箱。
教师活动:
介绍创造性复述的三种方法:变换角色、增加细节、续编故事。
示范缩写故事的技巧:摘录、删减、概括、改写
学生活动:
尝试用一种方法简单复述熟悉的故事。
完成“创意方法卡”,记录学习收获。
第2-7课时:青铜任务·民间故事探秘营
课时2-3:《猎人海力布》——学习创造性复述与缩写
【核心目标】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把握《猎人海力布》的故事主要内容。
2.学习变换人物口吻创造性复述“劝乡亲搬家”等重点情节。
3.初步学习缩写方法,能简要介绍“海力布”石头的来历。
【重点环节设计】
1.速读感知,梳理脉络。
教师活动:出示速读要求(5分钟内默读完毕,了解故事大意)。
组织学生交流:故事讲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
学生活动:快速默读课文,用关键词或小标题(如:救白蛇、得宝石、听鸟语、劝乡亲、变石头)绘制故事情节梯,小组内交流补充。
2.聚焦关键,体验情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聚焦“劝乡亲搬家”部分,提问:海力布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急忙、焦急、急得掉眼泪)
学生活动:圈画描写海力布神态、动作、语言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从焦急到决心牺牲自己的心路历程。
3.变换视角,初试复述。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如果你是海力布,看着不愿离开的乡亲,你心里会怎么想?会怎么说?”示范以海力布的口吻复述片段。
总结创造性复述的方法:转换人称、融入想象、添加细节。
学生活动:选择“海力布”或“乡亲”的视角,小组内练习创造性复述“劝搬家”情节,并推选代表展示。
4.对比阅读,发现方法。
教师活动:出示课文段落和对应的缩写范例(如课后题示例),引导学生对比,缩写后保留了什么?删减了什么?句子是怎样概括和改写的?
学生活动:通过对比,发现并总结缩写的方法(摘录删减、概括改写),明确要保留主干,删减枝叶,保持故事完整连贯。
5.实践操作,尝试缩写。
教师活动:提供写作支架:“海力布是一个(怎样)的猎人。他因为(做了什么),得到了一块能(有什么用)的宝石,但(有什么禁忌)。最后,为了(什么原因),他(怎么做),变成了石头。”
学生活动:运用所学方法,独立撰写一段“海力布石头”的简介(100字左右)。写后同桌互评,看是否说清了来历。
课时4-5:《牛郎织女(一)》——练习丰富细节
【核心目标】
1.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厘清牛郎的成长经历及其与老牛、织女的关系。
2.能发挥想象,把课文中简略写的地方说具体。
【重点环节设计】
1.快速阅读,梳理经历。
教师活动:默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句,思考牛郎的生活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活动:边读边勾画,完成牛郎成长轨迹图:(童年)身世凄苦→(成人)被赶出门→(成家)得到老牛相助,结识织女。
2.聚焦关系,品味细节。
教师活动:牛郎和老牛是怎样相依为命的?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他们的亲密无间?
学生活动:找出具体事例(吃、喝、住、休息、说话),朗读相关句段,感受牛郎的善良、勤劳与老牛的通人性,理解这是后续情节的重要伏笔。
3.想象补白,创造性复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这一简略处,示范添加对话和神态:“一天,牛郎又被哥嫂责骂,他一边给老牛刷毛,一边会说什么?老牛又会有什么反应?”
学生活动:选择一处简略描写,展开想象,与同伴合作表演或具体讲述牛郎与老牛“商量事情”的情景。
4.方法运用,丰富情节。
教师活动:出示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第二题(《狼和小羊》扩写示例),引导学生发现把故事讲具体的秘诀:添加对话、描写神态、刻画心理。
学生活动:运用方法,尝试将织女“一边梳她长长的黑头发,一边跟牛郎谈话”这一句说具体。想象他们会互相问什么?怎么回答?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是怎样的?
课时6-7:《牛郎织女(二)》——综合运用与方法整合
【核心目标】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结局,整体把握《牛郎织女》故事的主要内容。
2.能综合运用创造性复述和缩写的方法,为故事绘制连环画提纲并配文。
【重点环节设计】
1.速读理解,把握结局。
教师活动:王母娘娘发现后做了什么?牛郎是怎么做的?最终的结果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快速默读课文,抓住关键信息,简要概括故事结局(抓走织女-牛郎追赶-天河阻隔-七夕相会)。
2.聚焦形象,评价讨论。
教师活动:你认为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织女和牛郎又是怎样争取幸福生活的?
学生活动: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辩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反抗精神。
3.创造性复述高潮情节。
教师活动:“如果你是牛郎,披上牛皮带着孩子飞上天去追织女,眼看要追上了,却被天河挡住,那一刻你会想什么?喊什么?”
学生活动:选择“牛郎追赶”或“王母划河”的震撼瞬间,融入想象,进行创造性复述。
4.回顾全文,梳理主线。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牛郎织女》整个故事(一)(二),梳理出最重要的情节链条。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提炼出4-6个最关键的情节画面。
5.方法综合,缩写配文。
教师活动:为你们梳理出的每一个关键情节画面,配上一两句简洁的文字说明(即缩写),让没读过故事的人也能看懂。
学生活动:小组分工,为每个画面撰写缩写配文。综合运用前几课所学方法,做到情节连贯,语句通顺。
第8-11课时:黄金任务·民间故事创意工坊
课时8:《语文园地》——方法梳理与专项突破
【核心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梳理、总结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
2.通过“词句段运用”体会俗语与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并练习把情节说具体。
【重点环节设计】
1.交流平台——构建方法库。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回顾《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的学习过程,提问:“为了让故事更生动,我们用了哪些好办法?”
组织学生阅读“交流平台”,将课本方法与自身实践相结合。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将学到的方法(如:变换人称、添加细节、续编故事)
汇总到“创意复述方法卡”上,并各举一个课文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2.词句段运用第一站——感受语言魅力。
教师活动: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一组词语,引导学生朗读、比较,体会俗语的生动活泼与成语的凝练文雅。
学生活动:同桌合作,选择一组词语,分别创设一个情境说句子,感受其不同的表达效果。
3.词句段运用第二站——实战细节扩充。
教师活动: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二题(《狼和小羊》扩写示例),引导学生丰富把故事讲具体的秘诀:加入对话、描写神态、刻画心理、丰富动作。
学生活动:选择《牛郎织女》中“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这一简略情节,小组合作,大胆想象仙女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将其扩充成一段具体的对话和表演。
课时9:《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创意实践与风采展示
【核心目标】
1.能运用本单元学到的方法,生动、有吸引力地讲述一个民间故事。
2.能认真倾听,并对他人的讲述进行适当的评价。
【重点环节设计】
1.确定故事,个性创编。
教师活动:提供故事选择范围(课内、课外、地方传说均可),指导学生根据“创意复述方法卡”选择1-2种方法,对自己的故事进行二次创编。
学生活动:自选或自荐一个最拿手的民间故事,在稿纸上标注出可以“变形”的地方(如:这里用小猪的口吻说、这里加入人物的心理活动)。
2.小组演练,互帮互助。
教师活动:宣布“小组故事会”开始,提出演练要求:讲述者声情并茂,倾听者根据评价标准(内容生动、有创意、仪态大方)记录优点和建议。
学生活动:在小组内轮流讲述,组员听后发表“我欣赏你……”“我建议你…的评语,讲述者根据反馈调整完善。
3.推选代表,精心打磨。
教师活动:指导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参加班级故事会,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如:如何设计开场白、如何设计悬念、如何配合简单动作)。
学生活动:小组为代表出谋划策,协助其进行最后的排练,力求最佳效果。
4.精彩展示,互动评价。
教师活动:主持故事会,有序邀请各小组代表上台讲述,适时点拨、串场。
学生活动:代表们依次上台讲述故事,观众认真倾听,并在每个故事结束后进行掌声评价和口头点评。
课时10-11:《习作:缩写故事》——从理解到创作
【核心目标】
1.能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缩写故事的方法。
2.完成《猎人海力布》或其他民间故事的缩写,做到内容完整、情节连贯、语句通顺。
【重点环节设计】
1.复习旧知,诊断难点。
教师活动:出示《猎人海力布》缩写范例,引导学生回顾缩写四法(摘录、删减、概括、改写)。通过提问“你觉得缩写最难的是什么?”了解学情。
学生活动:分析范例,回忆方法,提出自己在缩写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如:主要情节抓不准、长句缩不短)。
2.技巧点拨,突破难点。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难点进行专项指导。抓情节:提供“六要素”或“情节梯”工具梳理主干。缩长句:示范如何将具体描写转化为概括叙述。
学生活动:选择故事的一个段落,进行当堂缩写练习,同桌互评是否抓住了主干,语言是否简洁。
3.构思提纲,自主写作。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写作前先构思缩写提纲,确定故事的主要情节点和衔接方式。
学生活动:列出缩写提纲,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撰写全文草稿。
4.对照标准,自我修改。
教师活动:出示评价标准(☆故事完整☆情节连贯☆语句通顺),引导学生对照标准默读自己的作文,进行第一轮修改。
学生活动:自读作文,修改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检查情节衔接是否自然。
5.同伴互评,互助提升。
教师活动:组织同桌互换作文,以读者身份审视:故事是否讲清楚了?有没有看不懂的地方?
学生活动:互读作文,用红笔画出写得好的地方,对有疑问或建议处做上标记,并与作者轻声交流。
6.佳作共赏,汇编成集。
教师活动:选取不同风格的优秀缩写习作(如:高度概括型、细节保留型)进行展示朗读,点评其亮点。
学生活动:欣赏同学佳作,聆听教师点评。课后将修改誊抄后的作文上交,由班级汇编成《民间故事缩写精选集》。
第12课时:钻石任务·民间故事传承盛典
【核心目标】
1.通过成果展示与交流,全面回顾分享本单元学习收获,体验成功与合作的喜悦。
2.在真实的情境中表达对民间故事的理解与热爱,激发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愿。
【重点环节设计】
1.盛典开幕,成果巡展。
教师活动:作为主持人宣布“民间故事传承盛典”开幕,介绍活动流程,组织学生有序参观各小组的成果展区(创意复述录音角、缩写故事集、连环画、人物卡等)。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担任展区讲解员,向参观者(同学、受邀老师或家长)介绍本组的创作理念、精彩内容和创作过程。其他学生有序参观、聆听与欣赏。
2.誓言铿锵,接力传承。
教师活动:进行单元总结,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生活,发起“我是民间故事传承人”的倡议。
学生活动:全体起立,庄严宣读传承誓言,并在倡议横幅上签名,承诺将把最喜欢的一个民间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完成文化传承的接力。
六、单元评价体系: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评价方式 过程性评价(70%) 终结性评价(30%)
语言运用与建构 创造性复述能力 表现性评价 观察记录 作品评价 青铜任务:课堂复述表现。 黄金任务:口语交际“故事会”表现(细节丰富、表达生动)。 钻石任务:“传承盛典”中表演或讲述的完整性与创新性。
缩写故事能力 作品评价 量表评价 青铜任务:“海力布石头”简介。 黄金任务:习作《缩写故事》草稿与修改过程。 黄金任务:最终提交的《缩写故事》作品质量。
思维发展与提升 对故事内容、结构与人物关系的把握 观察记录 作业分析 青铜任务:情节图、人物关系图等课堂笔记质量 全程:课堂提问与讨论的参与度及思维深度。
想象与创新能力 表现性评价 作品评价 全程:在复述、表演、创作中展现的合理且丰富的想象力 钻石任务:成果的创意性(如连环画设计、表演形式)。
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民间故事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 观察记录 访谈 全程:朗读、阅读中的情感投入,对故事中美好情感的认同与表达。
运用多种形式表达美、创造美 作品评价 黄金任务:连环画、人物卡等美术创作。 钻石任务:展板布置、视频制作等。 钻石任务:最终“博览会”作品的美观度与完整性。
文化传承与理解 对民间故事文化内涵的理解与认同 观察记录 访谈 表现性评价 全程:在讨论、写作中体现出对故事背后蕴含的民族精神、传统美德、文化智慧的理解。
主动传承文化的意识与行为 表现性评价 钻石任务:“传承人誓言”的参与度与真诚性。 课外延伸:“把故事讲给家人听”任务的完成与反馈。
学习习惯与参与 合作学习能力 观察记录 量表评价 全程:在小组讨论、合作创作中的倾听、沟通、协作与贡献度。
学习兴趣与专注度 观察记录 全程:课堂听讲、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专注度。
七、教学资源拓展:
(一)课内资源重组:
整合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创造性复述方法示例)与《牛郎织女(一)》课后第二题,进行方法迁移训练;将“交流平台”的总结与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活动相结合。
(二)课外拓展精选:
绘本:《中国民间故事》(连环画版)
音频:《孙敬修爷爷讲民间故事》
影视:《哪吒之魔童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