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背景资料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援助朝鲜人民,保卫国家安全而进行的一场反侵略正义战争。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第7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并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1950年10月,在朝鲜人民处于极端困难,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根据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的请求,以及中国人民的意愿,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旗帜,开赴朝鲜战场,同朝鲜军民并肩抗击侵略者。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终于以劣势装备打败了具有现代技术装备的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实现朝鲜停战。
抗美援朝战争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我会读
彭德怀 拟定 参谋 高瑞欣损失 锻炼 眷恋 奔赴
搞特殊 尊重 签字 踌躇
黯然 马革裹尸
彭德怀 拟定 参谋 高瑞欣
损失 锻炼 眷恋 奔赴
搞特殊 尊重 签字 踌躇
黯然 马革裹尸
初读课文
pénɡ
nǐ
móu
fù
shū
chóu chú
àn
ɡé
ruì
sǔn
duàn liàn
juàn
zūn
qiān
中南海,毛主席的卧室。
写字台上,放着那封从朝鲜前线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由司令员彭德怀拟定的电报。
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3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青山处处埋忠骨
一
二
秘书走了进来。
“主席,志愿军司令部来电请示中央军委,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秘书凑近毛主席,轻声说,“朝鲜方面向主席表示慰问,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请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 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踏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说说这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部分:毛主席做出了一个艰难、痛苦的决定——将爱子葬于朝鲜。
第一部分:毛主席收到电报,知道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感到万分悲痛。
突闻噩耗
痛下批示
自由朗读课文的两个部分,说说这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课文中出现了3封电报的内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3封电报和毛主席批示的内容找出来并画线。
电报一: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3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电报三: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请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电报二: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
毛主席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从电报和批示中,你获取到了什么信息?
彭德怀告诉毛主席:“毛岸英牺牲了。”
彭司令请示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
朝鲜请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让岸英安葬在朝鲜
毛岸英(1922—1950),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被一同抓进监狱。1936年,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苏联学习。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当许多人都出来劝毛主席出面阻止时,毛泽东的回答却是:“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不幸牺牲,年仅28岁。
语文百宝箱
毛岸英(1922—1950),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被一同抓进监狱。1936年,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苏联学习。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当许多人都出来劝毛主席出面阻止时,毛泽东的回答却是:“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不幸牺牲,年仅28岁。
语文百宝箱
认真读课文第一部分
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描写 方法 句子 作用
动作
心理
语言
神态 动作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难以
置信
悲痛
万分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岸英!岸英!”
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无比思念
可能在回忆与儿子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或者是在深深自责……
从毛主席对儿子的两声呼唤中,我体会到毛主席对儿子深深的思念,他多么想再见儿子一面。
从动作和神态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我感受到毛主席内心无比的悲痛,这种丧子之痛,这种丧失最心爱的长子之痛,是一位父亲难以承受的。
毛主席想到儿子再也回不来了,忍不住呼唤起儿子的名字。毛主席可能在回忆与儿子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或者是深深自责……毛岸英从小经历坎坷,和父亲聚少离多,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如今年纪轻轻就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可以想象,作为父亲的毛主席内心该是多么痛苦啊!
选择二:葬在朝鲜
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
选择一:运回国内
你从对毛主席的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动作、神态描写
悲痛和不舍。毛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发呆,他无限眷恋地想起和爱子在一起的短暂时光。他想起岸英奔赴朝鲜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一阵悲痛、愧疚又涌上心头。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
你从对毛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可以体会到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主席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怎会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
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
这种念头是什么?为什么很快就打消了?
这个念头是指将毛岸英遗体运回国安葬。毛主席虽然满怀着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但他同时还想到了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想到自己作为领袖不能搞特殊,想到毛岸英的牺牲是为朝鲜人民做贡献,毛岸英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所以打消了这个念头,最终选择了让爱子和志愿军烈士一样安葬在朝鲜。
这体现了毛主席以国家为重、为革命不徇私情的伟人情怀。
你从对毛主席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他多么想见儿子最后一面,但作为一位国家领袖,他要从大局考虑,以身作则,不搞特殊。他最后选择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这表现出了一位伟人宽阔的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
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的样子。
犹豫不决的样子。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踌躇
黯然
你从“踌躇”和“黯然”两个词中感受了到什么?
“踌躇”让人感受到毛主席的迟疑,毛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他在岸英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他多想见儿子最后一面啊!
“黯然”让人感受到毛主席本就因儿子的牺牲极度痛苦,又因见不到儿子最后一面情绪十分低落,心情十分沮丧。
他内心的痛苦和抉择的艰难。
这段话中有对毛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是哪一句?
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从这句心理活动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毛主席不相信岸英回不来了,他不相信父子不能相见。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他无法相信发生的一切是真的。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从“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中可以体会到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的丧子之痛,再加上做这个决定很艰难,毛主席一夜未眠,为失去爱子,为不能见爱子最后一面哭了整整一夜。
毛主席这最后的批示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一位父亲连儿子的最后一面都无缘再见,意味着父子从此阴阳相隔。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句话是说,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么死后尸身是否要归葬家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最终也长眠在朝鲜,他的事迹正是诗句的写照;而毛主席最终作出的决定,也正体现了这句话的内涵;
同时,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儿女,和毛岸英一样为国捐躯,他们即使安葬在异乡,精神也永远与人民同在。
这句话既是对毛岸英牺牲后长眠朝鲜这一情况的概括,也是历史上众多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
毛主席既是父亲也是主席,他深爱着自己的儿子,也深爱着自己的国家。
悲痛中、矛盾中,他选择了国家,这是一个平凡的父亲,这是一位伟大的主席。
有着博大的胸怀,是既平凡而又伟大的人。
接到电报——爱子牺牲,极度悲痛
艰难抉择
常人情感
伟人胸怀
青山
处处
埋忠骨
司令部 是否回国安葬
朝鲜 要求葬在朝鲜
批示 何须马革裹尸还
第一部分写毛主席看到有关毛岸英在朝鲜牺牲的电报后,心情无比悲痛。
第二部分写毛主席在面对毛岸英遗骨是否归葬这一问题时,内心经历了艰难的抉择,最后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决定。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第一部分中,毛主席看到爱子牺牲的电报后,整整一天没说话,一支接一支地吸烟,还情不自禁地念着儿子的名字。这些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普通的父亲,无法接受失去爱子的现实,心中悲痛万分,难以言表。
第二部分中,当志愿军司令部来电请示是否将毛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时,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里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当时的毛主席很想见儿子最后一面,他的内心是希望爱子的遗骨可以归葬的。
而接下来他说的一番话,则表明他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同意将毛岸英和其他志愿军烈士一起安葬在朝鲜,体现出毛主席不搞特殊的思想境界,那一刻他想到的不仅是自己和儿子,还有国家和人民。
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给毛主席签字时,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再次反映出他内心的痛苦和抉择的艰难。
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马革裹尸”就是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英勇作战、死于疆场。这句话是说,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么死后尸身是否要归葬家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最终也长眠在朝鲜,他的事迹正是诗句的写照;而毛主席最终作出的决定,也正体现了这句话的内涵;同时,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儿女,和毛岸英一样为国捐躯,他们即使安葬在异乡,精神也永远与人民同在。这句话既是对毛岸英牺牲后长眠朝鲜这一情况的概括,也是历史上众多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