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北京课改版3.9《关雎》课件(2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上北京课改版3.9《关雎》课件(2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0 20:4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诗经 · 关雎《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汉武帝将《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定。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现存305篇,分为《风》 (160篇) 、《雅》 (105篇) 、《颂》 (40篇)三大类,它们都得名于音乐。大多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一、反映人民大众苦于剥削压迫
二、反映人民苦于战争和徭役
三、反映爱情生活和婚姻问题
四、反映劳动生活
五、讽刺当权者的荒淫无耻揭露他们的残暴开创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诗经》六义:
风、雅、颂
赋、比、兴诗经六义体制风(十五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 (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 (40篇)风土之音朝廷之音宗庙之音
表现手法赋

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即陈述铺叙)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言也(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诗经六义《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jūjiūqiúxìngwù mèisèmào读准字音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
关关 雎鸠,在河 之洲。窈窕 淑女,君子 好逑。 参差 荇菜,左右 流之。窈窕 淑女,寤寐 求之。 求之 不得,寤寐 思服。悠哉 悠哉,辗转 反侧。 二读,注意停顿关 雎
鸠雎鸟儿关关和唱,栖居河心沙洲上。
文静秀丽的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长短不齐的鲜荇菜,顺着水流左右采。
文静秀丽的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
追求姑娘未能如愿,醒来梦里意常牵。
相思悠悠情意无限,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
文静秀丽的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
长短不齐的荇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
文静秀丽的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关 关 雎 鸠 , 在 河 之 洲 。 窈 窕 淑 女 , 君 子 好 逑 。.关关雎鸠(情意真挚,互相和唱)君子、淑女和乐恭敬相处联 想兴第一段(4句)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第一段(4句)参 差 荇 菜 , 左 右 流 之 。 窈 窕 淑 女 , 寤 寐 求 之 。 求 之 不 得 , 寤寐 思 服 。 悠 哉 悠 哉 , 辗 转 反 侧 。 参 差 荇 菜 , 左 右 流 之 。 窈 窕 淑 女 , 寤 寐 求 之 。 求 之 不 得 , 寤寐 思 服 。 悠 哉 悠 哉 , 辗 转 反 侧 。 第二段(2、3节,8句):参差荇菜窈窕淑女难求兴君子
思服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第二段(2、3节,8句):参 差 荇 菜 , 左 右 采 之 . 窈 窕 淑 女 , 琴 瑟 友 之 。
参 差 荇 菜 , 左 右 芼 之 。 窈 窕 淑 女 , 钟 鼓 乐 之 。第三段(4、5节,8句):友、乐君子因思成梦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 的一往深情之中。种种复杂的情感油仍而生。一位纯情少年热恋中的心态在这里表露得淋漓尽致。 成双成对的雎鸠就象恩爱的情侣,看者它们河中小岛上相依相和的 融融之景,小伙子的眼光被采荇女吸引。诗人在这里采用了“流”、 “采”等词描述小伙子的心里变化的过程。关雎“一切景语皆情语”从关雎、参差荇菜这些洲上之物即景生情,从“求”这个全篇的中心到“友““乐“二字的逐渐加深,表现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梦中求得的喜悦。 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