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物质的变化(教学课件)2025-2026学年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 物质的变化(教学课件)2025-2026学年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粤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10-26 20:5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1.3 物质的变化
副标题:区分 “形态改变” 与 “本质蜕变”
背景图:选择一张对比鲜明的双场景图片,左侧是冰块融化成水、玻璃破碎的场景(物理变化),右侧是铁生锈、木柴燃烧的场景(化学变化),中间用箭头标注 “无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直观呈现两种变化的核心差异。
幻灯片 2:学习目标
知识理解:明确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掌握两者的本质区别(是否生成新物质)及特征(物理变化:状态 / 形状改变;化学变化: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等现象),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能力提升:能通过实验现象判断物质变化类型(如观察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能区分易混淆的变化(如蜡烛融化与蜡烛燃烧),能分析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如化学变化伴随能量释放或吸收),提升观察与逻辑判断能力。
意识培养:认识到物质变化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理解 “物理变化是形态改变,化学变化是本质改变” 的逻辑,培养 “从现象到本质” 的化学思维,为后续学习物质性质奠定基础。
幻灯片 3:情境导入 —— 变化无处不在,类型如何区分?
情境展示:呈现四组生活中的变化场景,引发学生思考:
情境 1:春天冰雪消融,湖水解冻;夏天把西瓜放进冰箱冷藏,西瓜降温变硬 —— 这些变化中,水和西瓜的本质有没有改变?
情境 2:秋天树叶变黄、腐烂;冬天用煤炉取暖,煤燃烧后变成灰烬 —— 这些变化中,树叶和煤的本质是否发生了改变?
情境 3:将纸张撕成碎片,纸张形状改变;将纸张点燃,纸张变成灰烬和气体 —— 同样是纸张的变化,为什么有的能复原,有的不能?
情境 4:铁制成铁锅(形状改变),铁锅使用后生锈(表面变红)—— 铁在这两个变化中,是否生成了新物质?
提问互动:生活中处处都在发生变化,但这些变化并非完全相同。有的变化只是 “样子变了”,有的变化却是 “本质变了”。如何区分这两种变化?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两种基本变化 ——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幻灯片 4:物理变化 ——“形变质不变”
定义阐述: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仅发生状态、形状、大小等外在形态的改变(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表现)。
核心特征:
无新物质生成(物质的组成、结构未改变,仍为原物质);
变化前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如冰融化成水,水仍具有水的化学性质,能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变化通常可逆(如冰→水→冰,玻璃破碎后可拼接成原形状,但若破碎严重则难以完全复原)。
生活与实验中的常见实例:
状态变化:
固态→液态:冰融化成水、蜡烛受热融化(蜡油)、金属铁块熔化成铁水;
液态→气态:水蒸发成水蒸气、酒精挥发(敞口放置的酒精变少)、液态氧变成氧气;
气态→固态:水蒸气凝华成霜、二氧化碳制成干冰(固态 CO )。
形状 / 大小变化:
机械加工:木材制成桌子(形状改变)、金属丝弯折(形状改变)、玻璃破碎(大小改变);
混合与分离:食盐溶解在水中(食盐颗粒变小,均匀分散,无新物质)、过滤泥沙与水的混合物(分离后仍为泥沙和水)。
实验演示:物理变化观察:
操作 1:将冰块放入烧杯中,室温下放置,观察冰块融化过程;
现象:冰块逐渐变成液态水,体积变小,无新物质生成;
结论:属于物理变化,仅状态改变,水的本质未变。
幻灯片 5:化学变化 ——“质变形亦变”
定义阐述:化学变化(又称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物质的组成、结构发生改变(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表现)。
核心特征:
有新物质生成(这是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如铁生锈生成铁锈,铁锈与铁是不同物质);
变化前后物质的化学性质改变(如木材燃烧生成 CO 和 H O,CO 不再具有木材的可燃性);
变化通常不可逆(如木材燃烧成灰烬后,无法再变回木材;食物变质后,无法恢复新鲜);
常伴随明显现象(但现象仅为辅助判断依据,核心仍需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发光、放热:蜡烛燃烧(发光放热)、镁条燃烧(耀眼白光,放热);
变色:铁生锈(银白色→红棕色)、铜片在空气中加热(红色→黑色,生成氧化铜);
产生气体: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 CO 气体,有气泡)、碳酸氢钠加热分解(产生 CO 气体);
生成沉淀:澄清石灰水通入 CO (生成白色 CaCO 沉淀,石灰水变浑浊)、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 Cu (OH) 沉淀)。
生活与实验中的常见实例:
燃烧反应:木柴燃烧、天然气燃烧、纸张燃烧(均生成 CO 等新物质);
缓慢氧化:铁生锈(Fe 与 O 、H O 反应生成 Fe O nH O)、食物变质(微生物分解食物,生成有害物质)、动植物呼吸(葡萄糖与 O 反应生成 CO 和 H O);
化学实验反应:实验室制取 CO (CaCO +2HCl=CaCl +H O+CO ↑)、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2KMnO \(\stackrel{\triangle}{=\!=\!=}\)K MnO +MnO +O ↑)。
实验演示:化学变化观察:
操作 1:用坩埚钳夹持一段镁条,在酒精灯外焰上点燃;
现象: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镁,新物质);
结论:属于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镁的本质改变。
幻灯片 6: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对比与联系
一、本质区别与对比表
对比维度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关键判断依据
新物质生成


本质区别,核心判断标准
物质组成 / 结构
不变
改变
化学变化中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
化学性质
不变
改变
新物质具有新的化学性质
可逆性
通常可逆(如冰→水→冰)
通常不可逆(如燃烧、生锈)
辅助判断,非绝对标准(如结晶水合物分解可逆)
伴随现象
状态、形状、大小改变,无明显能量变化
发光、放热、变色、产气、沉淀,常伴随能量变化
辅助判断,不能仅凭现象下结论(如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虽发光但无新物质)
实例
冰雪融化、玻璃破碎、食盐溶解
铁生锈、蜡烛燃烧、食物变质
——
二、两者的联系(变化过程中的关联)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发生时,往往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前,蜡烛先融化成液态蜡油,融化是物理变化,燃烧是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中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物理变化若未改变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则无化学变化(如冰融化成水,仅状态改变,无化学变化);
示例分析:蜡烛燃烧的变化过程:
物理变化:蜡烛受热融化(固态→液态)、液态蜡油汽化(液态→气态);
化学变化:气态蜡油在空气中燃烧,生成 CO 和 H O(有新物质生成);
结论:蜡烛燃烧是 “物理变化 + 化学变化” 的组合,核心是化学变化。
三、易混淆变化的区分(“辨真伪”)
易混淆变化场景
变化类型判断
判断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灯泡发光发热
物理变化
仅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钨丝未生成新物质(仍为钨)
轮胎爆炸
物理变化
仅轮胎内气体压强过大导致形状破裂,气体和轮胎均无新物质
火药爆炸
化学变化
火药燃烧生成 CO 、SO 等新物质,属于剧烈化学反应
水的蒸发与电解
蒸发:物理变化;电解:化学变化
蒸发:水→水蒸气,无新物质;电解:水→H 和 O ,有新物质
金属导电
物理变化
仅自由电子定向移动,金属本身无新物质生成
幻灯片 7: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拓展认知)
能量变化的普遍性:无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都伴随能量的转移或转化(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物理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能量转移为主,无新物质生成,能量形式改变不涉及化学能(如冰融化吸热,从环境吸收热能;水凝固放热,向环境释放热能;电灯发光,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能量转化涉及化学能(物质内部的能量),化学能与热能、光能、电能等相互转化,且能量变化更显著:
放热反应:化学能→热能(如燃烧、铁生锈、生石灰与水反应,释放热量);
吸热反应:热能→化学能(如高锰酸钾分解、碳酸氢钠与柠檬酸反应,吸收热量);
发光反应:化学能→光能 + 热能(如镁条燃烧、蜡烛燃烧,发光的同时放热);
发电反应:化学能→电能(如电池放电,内部化学反应产生电能);
生活应用:
利用化学变化放热:燃烧燃料取暖、做饭,暖手宝利用铁粉氧化放热;
利用物理变化吸热: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食品冷藏。
幻灯片 8:课堂活动 ——“变化类型判断与实验探究”
活动 1:“找不同”—— 生活变化分类
任务:给出 15 个生活变化实例(如冰雪融化、铁生锈、玻璃破碎、蜡烛燃烧、食物变质、食盐溶解、轮胎爆炸、火药爆炸、灯泡发光、铜片加热变黑、水蒸发、木材制成桌子、天然气燃烧、牛奶变酸、衣服晒干),学生分组将其分为 “物理变化” 和 “化学变化” 两类,填写分类表,并说明每个变化的判断依据;
参考答案:
物理变化:冰雪融化、玻璃破碎、食盐溶解、轮胎爆炸、灯泡发光、水蒸发、木材制成桌子、衣服晒干;
化学变化:铁生锈、蜡烛燃烧、食物变质、火药爆炸、铜片加热变黑、天然气燃烧、牛奶变酸;
教师点评:重点纠正错误分类(如将灯泡发光归为化学变化),强调 “新物质生成” 是核心判断依据。
活动 2:实验探究 —— 区分白糖的两种变化
任务:小组合作完成两个实验,观察现象并判断变化类型:
实验 1:白糖溶解:向烧杯中加入少量白糖,加入适量水,搅拌至白糖溶解;
现象:白糖逐渐消失,溶液呈无色透明;
变化类型:物理变化;
依据:仅白糖颗粒分散在水中,无新物质生成(蒸发溶液可得到白糖晶体)。
实验 2:白糖加热:将少量白糖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白糖先融化(物理变化),继续加热逐渐变黑,产生焦糊味,最终变成黑色固体(炭);
变化类型:化学变化;
依据:白糖(C H O )加热后生成炭(C)、CO 等新物质,颜色和气味改变,且无法恢复为白糖。
成果展示:每组派代表描述实验现象与判断结果,教师验证黑色固体是否为炭(如点燃黑色固体,产生 CO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强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的认知。
幻灯片 9:总结与拓展
回顾重点:回顾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特征、联系及能量变化,掌握易混淆变化的区分方法,强化 “从现象到本质” 的判断逻辑,明确 “化学变化是物质本质的改变,物理变化是形态的改变”。
拓展延伸:
实践任务:开展 “家庭变化观察日志” 活动,学生连续 3 天记录家中发生的物质变化(如做饭、清洁、存放食物),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写出判断依据,与家人分享;
推荐资源:观看纪录片《物质的变化》,了解自然界中大规模的物理变化(如火山喷发中的岩浆凝固)与化学变化(如岩石风化中的化学反应);阅读《有趣的化学变化》科普书籍,通过趣味实验(如自制 “水晶泥”“法老之蛇”)感受化学变化的奇妙;
预习提示:下一节课将学习 “物质的性质”,可提前思考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物质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如物质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对应燃烧这一化学变化)”。
幻灯片 10:结束语
鼓励话语:物质的变化就像大自然的 “魔术”—— 有的魔术只是 “换了件衣服”(物理变化),有的魔术却 “改头换面”(化学变化)。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已经掌握了破解 “魔术” 的关键钥匙 —— 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希望你们能带着这把 “钥匙”,观察身边的变化,区分哪些是 “形态改变”,哪些是 “本质蜕变”,在未来的化学学习中,更深入地探索物质变化的规律与奥秘!
感谢语:感谢同学们的积极思考与实验探究,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 “物质的变化” 有了清晰的认识。期待下次课,我们一起学习 “物质的性质”,进一步理解 “物质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本节课到此结束!
2024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1.3 物质的变化
第一单元 大家都来学化学
a
i
T
u
j
m
i
a
N
g
学习目标
1.能举例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能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情境导入
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钢铁生锈
纸剪成窗花
冰雪融化
蜡烛燃烧
这些变化的本质是否相同?
讲授新知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请你仔细观察以下生活中常见的变化现象,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1.物理变化
【实验1-6】火柴梗被折断
观察到的现象是:火柴梗形状 (填“变化”或“未变化”), (填“有”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
没有
【实验1-7】石蜡融化成液态蜡油
观察到的现象是:石蜡形状和状态 (填“变化”或“未变化”), (填“有”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
没有
【实验1-8】水的三态变化
观察到的现象是:水的状态 (填“变化”或“未变化”), (填“有”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
没有
【实验1-9】食盐溶解在水中,再加热蒸发掉水后又得到食盐
观察到的现象是:
食盐形态发生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结论: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作物理变化。
归纳总结
在上述列举的变化过程中,有的物质只发生形状的变化,有的物质的形状和状态都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本质没有变化,即没有生成新物质。
练一练
请举出生活中发生物理变化的几个例子。
冰雪融化、窗户破碎、木头制成课桌、瓷器破碎、汽油挥发等。
【实验1-10】火柴梗燃烧
燃烧前:火柴梗
燃烧时:有明亮的火焰和发光发热现象
燃烧后:黑色的固体
2.化学变化
【实验1-11】镁条燃烧
观察时需要佩戴防护眼镜!
燃烧前:镁条是
色的 体
银白

燃烧时:发出 光,并且 热


燃烧后:生成的是
色 状的物质

粉末
实验:镁条燃烧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结论: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归纳总结
火柴梗燃烧后生成黑色的灰烬、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后两者散发到空气中),它们是不同于火柴梗的新物质。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释放大量的热,并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镁,它是一种不同于镁的新物质。
通过上述活动,你觉得应该如何观察化学实验?
1、实验前观察反应物:如颜色、状态、气味等;
2、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如有无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3、实验后观察生成物:如颜色、状态、气味等。
实验前的现象
实验中的现象
实验后的现象
【实验1-12】气体生成
现象:有大量气泡冒出
判断及理由: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
现象:黑色固体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蓝色
判断及理由: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
【实验1-13】颜色变化
【实验1-14】沉淀生成:将未开封的可乐瓶的瓶盖打开后,改用带导管的瓶塞把瓶口塞紧,把导管通入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轻轻摇动可乐瓶。
观察: 。
判断及理由: 。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
颜色改变
放出气体
生成沉淀
发光放热
比较项目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本质区别 伴随现象
实例
说明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质的外形、状态改变
发光、吸热、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
矿石粉碎、水蒸发、碘升华等
木炭燃烧、铁生锈、食物腐烂等
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发热等现象产生,但有发光、发热等现象产生的变化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
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有这些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判断物质变化类型的根本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物理变化常见的三种形式:
(1)状态(固、液、气)的改变,如液态水、固态冰和水蒸气;
(2)形状的改变,如矿石粉碎等;
(3)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如白炽灯通电发光、放热,电能转化为光能、热能等。
凡是状态、形状、某些能量形式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归纳总结
2.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会产生上述现象,且具有上述现象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故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即看是否生成了新物质。
如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无色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液态氧;给水加热,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以小气泡放出这三个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纸张撕碎 2.纸张燃烧
3.白炽灯发光 4.湿衣服晒干
5.蜡炬成灰 6.火炬燃烧
7.西瓜榨汁 8.石蜡熔化
9.火烧赤壁 10.铁杵磨成针
11.气球爆炸 12.车胎爆炸
13.锅炉爆炸 14.鞭炮爆炸
15.铁锅生锈 16.木已成舟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知识点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
1. 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
根本依据是( )
D
A. 镁条消失了 B. 发出耀眼的白光
C. 有大量热放出 D. 有白色固体生成
【点拨】判断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
返回
2.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劳动项目中,
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C
A. 学校清洁:用扫把清扫灰尘
B. 社区服务:把旧衣物分类回收
C. 家务劳动:用天然气炒菜
D. 学农活动:提井水灌溉菜地
返回
3. [2024·河北]如图所示为我国唐代名画《捣练图》。画
卷呈现的工序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D
A. 捶打织品 B. 梳理丝线
C. 缝制衣物 D. 烧炭熨烫
【点拨】捶打织品、梳理丝线、缝制衣物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
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烧炭熨烫,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D。
返回
4.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
功,航天员首次将智慧飞行器“小航”“小天”带到空间站。中
国航天,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 下列过程中,一定涉及
化学变化的是( )
B
A. 地面人员加注火箭燃料
B. 火箭点火起飞
C. 载人飞船与运载火箭分离
D. 载人飞船进入空间站轨道
返回
5.观察是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方法。
(1)将水加热变成水蒸气和火柴梗被折断都是______变化,
因为它们只是物质的____________改变,并没有________生成。
物理
状态或形状
新物质
(2)向石灰石固体中滴加稀盐酸和向氧化铜粉末中滴加稀
硫酸都发生______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时都有__________
___。
化学
新物质生成
返回
知识点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6. 下列关于化学变化的描述中,最准确的是( )
D
A. 一定会有沉淀或气体生成
B. 一定会发光和放热
C. 一定会改变颜色
D. 一定会有新物质生成
7. 下列关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A. 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B. 化学变化就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反之没有新物质生成
的变化则为物理变化
C.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会同时发生
D. 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需要加热
才能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课堂小结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