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氧气的制取-第2课时 过氧化氢制氧气 分解反应 工业制氧气(教学课件)2025-2026学年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2 氧气的制取-第2课时 过氧化氢制氧气 分解反应 工业制氧气(教学课件)2025-2026学年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粤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10-27 22:5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3.2 氧气的制取(第 2 课时 过氧化氢制氧气 分解反应 工业制氧气)
副标题:对比实验室方法,了解工业制备
背景图:选择一张三场景融合图片,左侧是过氧化氢制氧气实验装置(试管 + 长颈漏斗 + 二氧化锰,固液不加热型),中间是分解反应微观示意图(过氧化氢分子分解为水分子和氧分子),右侧是工业制氧气的液态空气分离设备,下方标注 “实验室:过氧化氢分解;工业:分离液态空气;反应类型:分解反应”,直观呈现核心学习内容。
幻灯片 2:学习目标
知识理解:掌握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原理(化学反应方程式、催化剂作用)与装置选择(固液不加热型),明确分解反应的定义与判断依据(“一变多”),了解工业制氧气的方法(分离液态空气法)与原理(利用沸点差异)。
能力提升:能独立组装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装置,能区分分解反应与其他反应类型(如化合反应),能对比实验室与工业制氧气的差异(原理、纯度、成本),提升实验设计与分类归纳能力。
意识培养:理解 “实验室制取侧重便捷,工业制取侧重高效低成本” 的逻辑,认识到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作用,培养 “根据需求选择合适制备方法” 的科学思维。
幻灯片 3:情境导入 —— 不同的 “制氧思路”
情境展示:呈现两组对比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情境 1:上节课用高锰酸钾制氧气需要加热,若实验室没有酒精灯(或需快速制取氧气),有没有不用加热的方法?某同学将二氧化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中,发现立即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 —— 这是什么反应?二氧化锰起什么作用?
情境 2:医院、炼钢厂每天需要大量氧气,若用实验室方法(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成本高、产量低 —— 工业上如何高效、低成本地生产氧气?是否用化学方法?
提问互动:实验室制取氧气有多种方法,过氧化氢制氧气与高锰酸钾制氧气有什么不同?这类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工业制氧气又有什么特殊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过氧化氢制氧气、分解反应及工业制氧气。
幻灯片 4:过氧化氢制氧气 —— 实验室 “无加热” 方法
一、实验原理(核心化学反应与催化剂)
反应物:过氧化氢(H O ,俗称双氧水),无色液体,易分解(常温下缓慢分解,产生少量氧气);
催化剂:二氧化锰(MnO ,黑色固体,不溶于水),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加快反应速率,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
反应条件:常温(无需加热,因催化剂已能显著加快反应);
生成物:水(H O,液态)、氧气(O ,气态);
化学方程式:
2H O \(\stackrel{MnO_2}{=\!=\!=}\)2H O + O ↑
(标注 “MnO ” 在等号上方,表示催化剂;气体符号 “↑” 表示氧气为气体);
催化剂的验证实验(教师演示):
称量反应前二氧化锰的质量(如 1g);
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中,反应结束后,过滤、干燥剩余固体,再次称量(仍为 1g);
将剩余固体再次加入新的过氧化氢溶液,仍能产生大量气泡 —— 证明二氧化锰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是催化剂。
二、实验装置选择 ——“固液不加热型” 发生装置
选择依据:反应物为固体(MnO )和液体(H O ),反应条件为常温(无需加热)→选择 “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
所需仪器(两种常见装置):
装置类型
所需仪器
优点
缺点
简易装置
试管、长颈漏斗、单孔橡胶塞、玻璃导管、集气瓶
组装简单,操作方便
长颈漏斗末端需伸入液面下(防止气体从漏斗逸出),无法控制反应速率
分液漏斗装置
试管、分液漏斗、单孔橡胶塞、玻璃导管、集气瓶
可通过分液漏斗控制过氧化氢溶液的滴加速度,进而控制反应速率(滴加慢,反应慢;滴加快,反应快)
组装稍复杂,需检查分液漏斗活塞是否漏水
装置示意图:绘制两种装置图,标注 “试管(放 MnO )、长颈漏斗 / 分液漏斗(加 H O )、导管、集气瓶(排水 / 向上排空气法)”,重点标注简易装置中 “长颈漏斗末端伸入液面下” 的关键细节。
三、实验操作步骤(简化版,对比高锰酸钾制氧气)
查: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气密性良好);
装:向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平铺在试管底部),塞紧单孔塞,连接长颈漏斗(末端伸入液面下)或分液漏斗;
加:通过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向试管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简易装置:一次性加入;分液漏斗:逐滴加入,控制速率);
收:用排水集气法(优先,纯度高)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操作同高锰酸钾制氧气,待连续气泡冒出时收集);
验:检验与验满(带火星木条伸入瓶内验氧气,放在瓶口验满)。
四、与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对比
对比维度
过氧化氢制氧气
高锰酸钾制氧气
核心差异
反应原理
2H O \(\stackrel{MnO_2}{=\!=\!=}\)2H O + O ↑
2KMnO \(\stackrel{\triangle}{=\!=\!=}\)K MnO +MnO +O ↑
是否需要加热、是否用催化剂
发生装置
固液不加热型
固体加热型
反应物状态与反应条件决定装置类型
操作复杂度
简单(无需加热,步骤少)
较复杂(需加热,步骤多,如查装定点收离熄)
过氧化氢制氧气更便捷,适合快速制取
产物纯度
高(仅含水蒸气,易干燥)
较高(可能含高锰酸钾粉末,需试管口放棉花)
过氧化氢制氧气产物更纯净
幻灯片 5:分解反应 ——“一变多” 的反应类型
一、分解反应的定义
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核心特征:“一变多”(反应物 1 种,生成物≥2 种),可表示为:A → B + C + ... ;
与化合反应对比:化合反应是 “多变一”(反应物≥2 种,生成物 1 种),如 C + O \(\stackrel{点燃}{=\!=\!=}\)CO ;分解反应是 “一变多”,两者是相反的反应类型。
二、分解反应的判断与实例
判断方法: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 —— 反应物只有 1 种,生成物有 2 种及以上,即为分解反应;
常见分解反应实例:
过氧化氢制氧气:2H O \(\stackrel{MnO_2}{=\!=\!=}\)2H O + O ↑(反应物 H O ,生成物 H O 和 O ,一变多);
高锰酸钾制氧气:2KMnO \(\stackrel{\triangle}{=\!=\!=}\)K MnO + MnO + O ↑(反应物 KMnO ,生成物 3 种,一变多);
水通电分解:2H O\(\stackrel{通电}{=\!=\!=}\)2H ↑ + O ↑(反应物 H O,生成物 H 和 O ,一变多);
碳酸分解:H CO = H O + CO ↑(反应物 H CO ,生成物 H O 和 CO ,一变多)。
三、课堂小练 —— 判断反应类型
题目: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为分解反应:
2Mg + O \(\stackrel{点燃}{=\!=\!=}\)2MgO(否,化合反应,多变一);
CaCO \(\stackrel{高温}{=\!=\!=}\)CaO + CO ↑(是,分解反应,一变多);
Zn + H SO = ZnSO + H ↑(否,反应物 2 种,生成物 2 种,既非化合也非分解);
2KClO \(\stackrel{MnO_2、\triangle}{=\!=\!=}\)2KCl + 3O ↑(是,分解反应,一变多)。
幻灯片 6:工业制氧气 ——“高效低成本” 的制备方法
一、工业制氧气的需求与原理
核心需求:工业生产(如炼钢、化工)、医疗急救需要大量氧气,要求产量高、成本低、纯度达标(工业用氧纯度约 99.2%-99.9%,医疗用氧纯度≥99.5%);
制备原理:利用空气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物理性质差异),通过 “分离液态空气法” 实现分离,属于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仅将空气成分分离);
空气成分的沸点:氮气(N )沸点 - 196℃,氧气(O )沸点 - 183℃,氩气(Ar)沸点 - 186℃(氧气沸点高于氮气,加热时氮气先汽化)。
二、分离液态空气法的主要步骤
第一步:空气净化
操作:将空气吸入工厂,先去除灰尘、水蒸气(通过过滤、干燥),再去除二氧化碳(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目的:防止灰尘堵塞设备,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在低温下结冰,影响分离过程。
第二步:空气液化
操作:将净化后的空气压缩(增大压强)、冷却(降低温度)至 - 200℃以下,使空气由气态变为液态(液态空气,淡蓝色);
原理:压强增大、温度降低,气体分子间隔变小,可转化为液体。
第三步:分离氧气
操作:将液态空气送入 “分馏塔”,缓慢升温(控制温度在 - 196℃至 - 183℃之间);
过程:
温度升至 - 196℃时,氮气(沸点 - 196℃)先汽化,从分馏塔顶部排出(可收集作为副产品,用于食品包装、保护气);
温度继续升至 - 183℃时,氧气(沸点 - 183℃)汽化,从分馏塔中部排出,收集后冷却压缩,储存在蓝色钢瓶中;
氩气(沸点 - 186℃)留在塔底,可进一步分离作为稀有气体使用。
第四步:氧气提纯
操作:对收集的氧气进行进一步净化(去除少量氮气、氩气),根据用途调整纯度(工业用氧纯度稍低,医疗用氧需更高纯度);
储存:将提纯后的氧气压缩至蓝色钢瓶中(液态氧),便于运输和使用。
三、工业制氧气与实验室制氧气的对比
对比维度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
实验室制氧气(过氧化氢 / 高锰酸钾分解)
差异原因
制备原理
物理变化(利用沸点差异分离空气成分)
化学变化(分解反应生成氧气)
工业需大量生产,物理方法成本低;实验室需少量,化学方法便捷
原料
空气(来源广泛,成本极低)
过氧化氢、高锰酸钾(需购买,成本较高)
空气取之不尽,适合工业大规模使用;化学药品适合实验室小剂量
产量与纯度
产量极高(每天可生产数千吨),纯度达标(99.2%-99.9%)
产量低(每次几十毫升至几升),纯度高(接近 100%)
工业追求产量和成本,实验室追求纯度和便捷
设备与操作
大型分馏塔、压缩机等复杂设备,操作自动化
试管、酒精灯等简单仪器,手动操作
工业需连续生产,实验室按需制备
幻灯片 7:课堂活动 ——“实验对比与反应分类”
活动 1:“过氧化氢制氧气” 实验操作(分组)
任务:每组用简易装置(试管 + 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装置制取氧气,完成以下操作:
检查装置气密性;
加入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观察气泡产生速率(对比简易装置与分液漏斗装置的速率差异);
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1 瓶氧气,检验是否为氧气(带火星木条复燃);
观察记录:
装置类型
气泡产生速率
收集 1 瓶氧气的时间
优点与不足
简易装置(长颈漏斗)
较快(一次性加入溶液,速率不可控)
约 2 分钟
操作简单,但速率无法调节
分液漏斗装置
可控(滴加快则速率快,滴加慢则速率慢)
可控制(约 1-3 分钟)
速率可控,便于收集,但组装稍复杂
活动 2:“反应类型大分类”
任务:给出 8 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包含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其他反应),学生分组将其分类为 “分解反应”“化合反应”“非基本反应类型”,并说明分类依据:
C + O \(\stackrel{点燃}{=\!=\!=}\)CO (化合反应);
2H O \(\stackrel{MnO_2}{=\!=\!=}\)2H O + O ↑(分解反应);
Zn + CuSO = ZnSO + Cu(非基本反应类型);
2KMnO \(\stackrel{\triangle}{=\!=\!=}\)K MnO + MnO + O ↑(分解反应);
S + O \(\stackrel{点燃}{=\!=\!=}\)SO (化合反应);
H CO = H O + CO ↑(分解反应);
Fe + 2HCl = FeCl + H ↑(非基本反应类型);
2Mg + O \(\stackrel{点燃}{=\!=\!=}\)2MgO(化合反应);
评分标准:分类正确 1 个得 5 分,依据说明合理 1 个得 3 分,满分 64 分,评选 “最佳分类小组”。
幻灯片 8:总结与拓展
回顾重点:回顾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原理(催化剂作用、固液不加热型装置)、分解反应的定义(一变多)、工业制氧气的方法(分离液态空气法,物理变化),对比实验室与工业制氧气的差异,强化 “方法选择需结合需求” 的认知。
拓展延伸:
实践任务:开展 “家庭小实验” 活动,学生用医用双氧水(3% 过氧化氢溶液)和土豆(含过氧化氢酶,可作催化剂)制取少量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注意安全),记录反应现象;
推荐资源:观看《工业制氧气全过程》纪录片,了解分馏塔的工作原理;阅读《催化剂的秘密》科普文章,探索催化剂在工业生产中的其他应用(如汽车尾气净化、合成氨);
预习提示:下一节课将学习 “燃烧与灭火”,可提前思考 “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为什么氧气能支持燃烧?”。
幻灯片 9:结束语
鼓励话语:今天,我们学习了过氧化氢制氧气的便捷方法,认识了 “一变多” 的分解反应,也了解了工业上大规模制氧气的奥秘。从实验室的小试管到工业的大分馏塔,不同的制氧方法体现了 “需求决定方案” 的科学思维。希望你们能记住:催化剂能让反应更高效,分解反应是物质转化的重要方式,而工业生产则需兼顾成本与产量。在后续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探索
2024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3.2 氧气的制取-第2课时
过氧化氢制氧气 分解反应 工业制氧气
第三单元 维持生命的物质—氧气、水
a
i
T
u
j
m
i
a
N
g
1.了解催化剂的概念及催化剂的作用。
2.掌握分解反应的概念,知道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区别。
3.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室除了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制取氧气呢?
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82-84页的有关内容,然后我们一起探究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二氧化锰的作用。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
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二氧化锰
H2O2 H2O O2
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原理:
实验试剂
过氧化氢溶液
液体
反应物?
反应条件?
黑色固体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
1.观察活动
在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通常加入少量二氧化锰,这是为什么呢?
步骤1
过氧化氢溶液
带火星的木条
现象:木条不复燃。
资料:过氧化氢在一般情况下会缓慢分解成水和氧气,但分解速率极慢。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
1.观察活动
二氧化锰
带火星的木条
现象:木条不复燃。
资料:一般情况下,二氧化锰不能分解产生氧气。
步骤2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
1.观察活动
步骤3
二氧化锰
过氧化氢溶液
带火星的木条
现象:有大量气泡产生,木条复燃。
氧气含量高
分析:在二氧化锰存在的情况下,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加快,产生了大量的氧气。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
1.观察活动
步骤4
二氧化锰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带火星的木条
现象:有大量气泡产生,木条复燃。
分析:在多次重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实验现象均一致,说明氧气是过氧化氢产生的,二氧化锰只起加快产生氧气的作用。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
1.观察活动
步骤 观察到的现象 推断
(1)
(2)
(3)
(4)
结论 木条不复燃
大量气泡产生,木条复燃
又有大量气泡产生,木条复燃
常温下过氧化氢分解很慢
二氧化锰加速了过氧化氢分解
氧气是过氧化氢产生的,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
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反应前后二氧化锰无明显变化
木条不复燃
二氧化锰不放出氧气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
1.观察活动
1.比较上述几个实验,过氧化氢在什么条件下更容易分解放出氧气?
2.上述[实验3-5](4)可以重复多次,而且若在实验前准确称出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将二氧化锰回收、干燥、再称量,发现它的质量没有改变。根据这个事实,你对二氧化锰所起的作用有什么看法?
二氧化锰存在的条件下
二氧化锰不参与反应,在此反应中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
2.讨论与交流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
3.思路与方法导引——对比实验
1.设置实验组:包括一个对照组和一个或多个实验组。
2.单一变量原则:每次实验只改变一个变量(自变量)。
3.控制变量:除自变量外,其他所有条件保持不变。
4.观察结果:记录各组实验的结果。
5.观数据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实验结果。
6.实验目的:探究特定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作催化剂。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
4.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①“一变”: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②“两不变”: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
催化剂的特点
催化作用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作催化作用。
温馨提醒:
1.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可以是加快,也可以是减慢。
2.一种物质可能作多个反应的催化剂。
3.一个反应可能有多种催化剂。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
4.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分析下面三个制取氧气的反应,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与化合反应相比,有什么不同
高锰酸钾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加热
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二氧化锰
氯酸钾
氯化钾 + 氧气
二氧化锰
加热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
5.讨论与交流
AB → A + B (一变多)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作分解反应。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
6.分解反应
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定义
形式
参加反应的 物质种类
生成物质的 种类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A + B → AB(多变一)
AB → A + B (一变多)
两种或两种以上
一种
一种
两种或两种以上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
7.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区别
探究点一和探究点二之间的过渡页
(老师们可以自由设计过渡内容)
利用液氧(沸点高)和液氮(沸点低)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分离液态空气过程,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
合作探究
探究点二 工业制氧气
1.原理
低温加压
空气
氮气先蒸发
液态氧气
蒸发
液态空气
合作探究
2.过程
探究点二 工业制氧气
知识点1 过氧化氢制氧气
1. [2024·苏州]某实验小组设计如图实验对过氧化氢分解
进行探究。
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对比实验甲和乙,探究浓度对 分解速率的影响
B. 对比实验乙和丁,探究对 分解速率的影响
C. 对比实验甲和丙,探究温度对 分解速率的影响
D. 对比实验甲、丙和丁,探究和温度对 分解速率
影响的程度

【点拨】对比实验甲和乙,除了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外,
其他条件均相同,可探究浓度对 分解速率的影响,
A正确。对比实验乙和丁,除了有无二氧化锰外,过氧化氢
溶液的浓度不同,不能探究对 分解速率的影响,B
错误。对比实验甲和丙,除了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
可探究温度对 分解速率的影响,C正确。对比实验甲和
丁,可探究对 分解速率影响的程度;对比实验甲、
丙,可探究温度对 分解速率影响的程度,D正确。
返回
2.[2025·太原阶段]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
化锰的作用。
(1)实验方法:①向图1试管中加入 的过氧化氢溶液,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②向图2试管内加入少
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③待试管中
没有现象发生时,重复进行①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
(2)实验原理:图2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氧化氢水氧气
(3)实验现象:图1中带火星木条不复燃;图3中的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点拨】图3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因为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迅速分解产生大量的氧气。
(4)实验结论:二氧化锰可使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______。
加快
【点拨】由图1和图3的现象可知,二氧化锰可使过氧化氢分
解的速率加快。
[问题与思考]
(5)研究表明,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它的化学性
质在反应前后______(填“有”或“没有”)变化。
没有
【点拨】根据催化剂的特点,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的化学性
质没有发生变化。
(6)常温下,图1试管内也产生了氧气,但带火星木条不能
复燃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常温下,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太慢,产生的氧气太少
【点拨】常温下,图1试管内也产生了氧气,但带火星木条
不能复燃的原因可能是常温下,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太慢,产
生的氧气太少。
返回
知识点2 分解反应
3. [2025·邵阳月考改编]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
B
A. 碳酸钙氧化钙 二氧化碳
B.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C.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 氧气
D. 氯酸钾氯化钾 氧气
返回
知识点3 工业制氧气
4. 工业制氧气的流程如图(已知:液氧的沸
点为,液氮的沸点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该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B. 低温蒸发的温度区间为
C. 最终所得液氧为纯净物
D. 降温过程中,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B
纠易错 不能正确理解催化剂的作用
5.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A. 不加二氧化锰就不会生成氧气
B. 不加二氧化锰,生成氧气的速率慢
C. 加入二氧化锰,生成氧气的总质量会增大
D. 加入二氧化锰,生成氧气的总质量会减小
6. (双选)用 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装置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D
A. 加入的过氧化氢溶液应浸没分液漏斗下端
B. 控制过氧化氢溶液滴加速度,能使反应较
平稳进行
C. Ⅱ中气体的收集方法是向下排空气法
D. Ⅱ中收集到的氧气不够纯净
7. “不对称有机催化剂”的发现和发展,让药物、太阳能电池
等的研发成本大幅降低,也更环保。下列有关催化剂的理解
错误的是( )
C
A. 同一物质可作多个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B. 对于同一化学反应,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催化剂
C. 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也能增加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
D.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
8. [2025·成都阶段]获得氧气的方法有多种。下列图像能正确反
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
A. 图甲,给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
产生氧气的质量
B. 图乙,高锰酸钾分解反应制取氧气,
剩余固体的质量
C. 图丙,等质量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
气,有无催化剂产生氧气的质量
D. 图丁,工业上分离一定量液态空气,
升温获得气体中的氧气质量
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
催化剂和催化剂作用
催化剂的概念
催化剂的特点
催化作用
分解反应
AB → A + B (一变多)
探究二氧化锰的作用
工业制氧气
课堂小结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