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第2课时 灭火的原理 爆炸与防爆安全(教学课件)2025-2026学年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第2课时 灭火的原理 爆炸与防爆安全(教学课件)2025-2026学年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粤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10-27 23:1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第 2 课时 灭火的原理 爆炸与防爆安全)
副标题:学会 “控火”,防范风险
背景图:选择一张双主题融合图片,左侧是消防员用灭火器灭火(体现灭火场景,标注 “破坏燃烧条件”),右侧是加油站防爆标识(禁止吸烟、禁止拨打手机,体现防爆安全),中间用箭头连接 “灭火:破条件→防爆:控风险”,直观呈现核心学习内容。
幻灯片 2:学习目标
知识理解:掌握灭火的三个原理(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了解常见灭火方法与工具(如灭火器、沙土、锅盖)的适用场景,明确爆炸的分类(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及引发化学爆炸的条件(可燃物浓度达标、与氧气接触、遇火源),知晓防爆安全的核心措施。
能力提升:能根据火灾场景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如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能区分物理爆炸与化学爆炸(如气球爆炸 vs 瓦斯爆炸),能识别生活中的防爆安全隐患(如加油站打电话),提升风险判断与应急处理能力。
意识培养:认识到 “科学灭火需对症施策”,理解 “防爆的关键是控制爆炸三要素”,培养 “遇事冷静、优先自保” 的安全意识,树立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的风险防控思维。
幻灯片 3:情境导入 —— 如何 “熄灭” 燃烧的火?
情境展示:呈现三组火灾应急场景,引发学生思考:
情境 1:炒菜时油锅突然起火,妈妈迅速盖上锅盖,火焰很快熄灭;若此时用水浇,火焰反而会溅出,引发更大危险 —— 为什么盖锅盖能灭火?用水却不行?
情境 2:森林火灾发生时,消防员会在火势蔓延方向清理出一片 “无树木区域”(防火带),火势到达此处后会自行熄灭 —— 防火带为什么能阻止火灾蔓延?
情境 3:实验室中,酒精洒在桌面上燃烧,老师用湿抹布覆盖,火焰立即熄灭;若用干抹布,反而可能被点燃 —— 湿抹布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提问互动:上一课时我们知道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满足,那么反过来想,只要破坏其中一个条件,燃烧就会停止 —— 这就是灭火的核心逻辑。灭火有哪些具体原理?不同火灾该用什么方法?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火相关的风险(如爆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灭火的原理与爆炸防爆安全。
幻灯片 4:灭火的原理 ——“破坏燃烧三条件”
一、灭火原理与燃烧条件的对应关系(核心逻辑)
燃烧需要 “可燃物、氧气、温度达着火点” 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灭火的本质就是破坏其中一个或多个条件,使燃烧无法继续。三者的对应关系如下:
燃烧条件
灭火原理
核心思路
示例(灭火方法)
存在可燃物
清除可燃物或隔离可燃物
让燃烧失去 “物质基础”
森林火灾设置防火带(清除可燃物);关闭燃气阀门(隔离可燃物)
与氧气(空气)接触
隔绝氧气(或空气)
让燃烧失去 “氧化剂”
油锅着火盖锅盖(隔绝空气);用沙土覆盖篝火(隔绝空气)
温度达到着火点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让燃烧失去 “能量基础”
用水灭火(水蒸发吸热降温);用干冰灭火(干冰升华吸热降温)
二、灭火原理的具体应用(分场景解析)
原理 1: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适用场景:可燃物可移动或可隔离的火灾(如燃气泄漏起火、森林火灾);
实例与原理:
关闭天然气阀门:当燃气灶起火时,关闭阀门切断燃气供应,燃烧因失去可燃物(天然气)而停止;
森林防火带:清理出无树木、杂草的区域,火焰到达时无可燃物可烧,自行熄灭;
注意:若可燃物已与其他物质混合(如酒精溶于水),此方法不适用(无法单独隔离可燃物)。
原理 2:隔绝氧气(或空气)
适用场景:小型、封闭空间内的火灾(如油锅起火、桌面酒精燃烧);
实例与原理:
油锅着火盖锅盖:锅盖覆盖油锅,隔绝空气(氧气),燃烧因缺氧而停止;
酒精燃烧用湿抹布覆盖:湿抹布不仅能隔绝空气,还能吸收热量降温,双重破坏条件;
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喷出的 CO 密度比空气大,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氧气(同时 CO 不支持燃烧);
禁忌:金属钠、镁等活泼金属火灾不能用 CO 灭火(这类金属能在 CO 中燃烧,如 2Mg + CO \(\stackrel{点燃}{=\!=\!=}\)2MgO + C),需用沙土覆盖。
原理 3: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适用场景:可燃物不与水反应、且用水无危险的火灾(如木材起火、房屋火灾);
实例与原理:
用水灭火:水蒸发时吸收大量热量,使可燃物温度快速降至着火点以下,燃烧停止;
干冰灭火:干冰(固态 CO )升华吸热,瞬间降低周围温度,同时隔绝氧气,适合扑灭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火灾(无残留,不损坏物品);
禁忌:油锅起火、电器起火不能用水浇灭(油锅起火用水会导致油溅出,电器起火用水会触电)。
三、常见灭火方法的原理判断(课堂小练)
灭火方法
主要灭火原理
次要原理(若有)
适用场景
用锅盖盖灭油锅火
隔绝氧气
——
厨房油锅起火
用水浇灭木材火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
木材、纸张等固体可燃物起火
关闭燃气阀门灭火
隔离可燃物
——
燃气泄漏引发的火灾
用湿抹布盖灭桌面酒精火
隔绝氧气
降低温度
实验室酒精泄漏燃烧
二氧化碳灭火器灭图书火
隔绝氧气
降低温度(CO 升华吸热)
图书、档案、精密仪器火灾
幻灯片 5:常见灭火工具与适用场景
一、家庭常用灭火工具
沙土 / 湿抹布:
适用场景:小型火灾(如桌面酒精燃烧、小范围油火);
优点:取材方便,无成本;
注意:沙土需干燥,湿抹布需拧至半干(过湿会滴水流淌,过干易被点燃)。
锅盖 / 水盆:
适用场景:油锅起火(锅盖)、小型液体火灾(水盆覆盖);
原理:隔绝氧气;
注意:盖锅盖时需从侧面缓慢盖上,避免油溅出烫伤;水盆需扣紧,确保密封。
家用灭火器(干粉灭火器):
成分:碳酸氢钠(NaHCO )干粉;
原理:干粉喷出后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氧气,同时干粉分解吸热降温;
适用场景:家庭常见火灾(木材、油、电器火灾),但不适合精密仪器、图书火灾(有残留);
使用步骤:提(提起灭火器)→拔(拔掉保险销)→握(握住喷管)→压(压下手柄)→喷(对准火焰根部喷射)。
二、专业灭火工具
二氧化碳灭火器:
特点:喷出无色无味的 CO 气体,无残留、不导电;
适用场景:精密仪器(如电脑、打印机)、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火灾;
注意:使用时需保持距离(CO 温度低,避免冻伤),且不能用于金属钠、镁火灾。
泡沫灭火器:
原理:喷出泡沫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氧气和热量;
适用场景:油类、木材、纸张火灾;
禁忌:不能用于电器火灾(泡沫导电)、醇类火灾(泡沫会被醇溶解,失去灭火效果)。
水基型灭火器:
原理:喷出的水雾不仅降温,还能在可燃物表面形成水膜,隔绝氧气;
适用场景:家庭、汽车、办公室等多种火灾,且可用于电器火灾(水雾不导电);
优点:环保、无残留,还能用于人身灭火(喷在衣物上可防火烧)。
三、灭火工具选择原则
安全第一:优先选择不会引发二次危险的工具(如电器起火不用水,油锅起火不用泡沫灭火器);
不损坏物品:精密仪器、图书档案优先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快速有效:小型火灾优先用身边便捷工具(如湿抹布),大型火灾立即拨打 119,不可自行冒险灭火。
幻灯片 6:爆炸的分类与引发条件
一、爆炸的定义:“剧烈的能量释放”
爆炸是指物质在有限空间内发生急剧的物理或化学变化,释放出大量能量,使空间内压强迅速增大,导致容器或周围物体破裂、破碎的现象。
二、爆炸的分类(按本质分)
物理爆炸(无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
定义:由物理因素(如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引发的爆炸,无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
实例:
气球爆炸:气球内气体压强过大(如充气过多、受热膨胀),气球破裂,仅气体扩散,无新物质;
高压锅爆炸:高压锅安全阀失效,锅内水蒸气压强超过锅体承受极限,锅体破裂;
轮胎爆炸:轮胎内气压过高或轮胎老化,轮胎破裂,无新物质生成;
特点:无燃烧过程,危害相对较小(主要是冲击波伤害)。
化学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
定义:由剧烈化学反应引发的爆炸,伴随燃烧,有新物质生成,释放大量热量和气体;
实例:
瓦斯爆炸:煤矿中甲烷(CH )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5%-15%),遇火源发生剧烈燃烧,生成 CO 和 H O,同时释放大量能量;
鞭炮爆炸:鞭炮内的火药(硫磺、硝酸钾、木炭混合物)点燃后,迅速反应生成 CO 、SO 等气体,压强急剧增大,引发爆炸;
粉尘爆炸:面粉、煤粉、铝粉等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爆炸极限),遇火源发生爆炸(如面粉厂违规吸烟引发爆炸);
特点:伴随燃烧,危害大(产生冲击波、火焰、有毒气体),属于化学变化。
三、化学爆炸的引发条件(“爆炸三要素”)
化学爆炸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称为 “爆炸三要素”:
可燃物浓度达到爆炸极限:可燃性气体(如甲烷)、粉尘(如面粉)需与空气混合至特定浓度范围(低于下限不爆炸,高于上限仅燃烧);
示例:甲烷的爆炸极限为 5%-15%(体积分数),空气中甲烷浓度低于 5% 或高于 15%,遇火源仅燃烧不爆炸。
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混合:可燃物需与氧气接触,且混合均匀(确保反应快速、剧烈);
遇到明火、电火花或高温:需要火源提供能量,引发可燃物的急剧燃烧;
防爆核心:控制 “爆炸三要素” 中的任意一个,即可防止化学爆炸(如控制可燃物浓度、隔绝火源)。
幻灯片 7:生活中的防爆安全措施
一、常见防爆场景与措施
加油站防爆:
禁止吸烟、使用明火:防止火源引发汽油蒸气爆炸(汽油蒸气与空气混合易达到爆炸极限);
禁止拨打手机:手机通话时产生的电火花可能引燃汽油蒸气;
汽车熄火加油:汽车发动机运转时可能产生电火花,且排气管温度高,易引发危险;
油罐车尾部挂铁链:释放静电(汽油流动时产生静电,静电火花可能引发爆炸)。
面粉厂 / 煤矿防爆:
禁止吸烟、使用明火:可燃性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混合,遇火源易爆炸;
安装通风除尘设备:降低粉尘浓度,使其低于爆炸极限;
设备接地:消除静电(粉尘摩擦产生静电,静电火花是重要火源);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工具(如铁质工具敲击,改用铜质工具)。
家庭防爆:
燃气使用:定期检查燃气管道是否泄漏(用肥皂水涂抹管道接口,冒泡即泄漏),泄漏时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禁止开关电器(如电灯、排风扇,避免电火花);
烟花爆竹:在指定区域燃放,远离易燃物(如柴草、房屋),儿童需成人陪同;
电器使用:避免电器过载(如一个插座插多个大功率电器),防止电线短路产生电火花,引发电器火灾或爆炸。
二、爆炸发生后的应急处理
立即撤离:爆炸发生时,迅速远离爆炸源,向安全区域(如空旷地带、上风向)撤离,避免吸入有毒气体(如瓦斯爆炸产生的 CO);
报警求助:撤离后立即拨打 119(火灾)、120(人员受伤),说明爆炸地点、类型(如燃气爆炸、粉尘爆炸);
自救互救:若被埋压,保持冷静,用衣物捂住口鼻,避免吸入烟尘;若他人受伤,优先救助重伤员,避免随意移动(防止二次伤害)。
幻灯片 8:课堂活动 ——“灭火方法选择与防爆隐患识别”
活动 1:“火灾场景应对”—— 选择正确灭火方法
任务:给出 5 个火灾场景,小组合作选择最合适的灭火方法,并说明理由(依据灭火原理和安全原则):
厨房油锅起火;
实验室酒精洒在桌面上燃烧;
图书档案库起火;
电器短路引发的火灾;
森林火灾初期(小范围);
参考答案:
用锅盖盖灭(原理:隔绝氧气,安全无危险,不能用水);
用湿抹布覆盖(原理:隔绝氧气 + 降温,避免酒精扩散);
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原理:隔绝氧气 + 降温,无残留,不损坏图书);
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器(先断电防触电,再灭火);
用沙土或树枝扑灭(原理:隔绝氧气或清除可燃物,初期火势小,可控制)。
活动 2:“防爆隐患大搜索”—— 识别生活中的危险行为
任务:给出 6 个生活行为,小组合作判断是否存在防爆隐患,若有,说明风险(违反哪条防爆原则)及纠正方法:
在加油站加油时,司机边加油边拨打手机;
面粉厂工人在车间内吸烟;
家庭做饭时,定期检查燃气管道接口;
油罐车运输时,尾部铁链拖地;
用打火机点燃下水道中的沼气(甲烷);
烟花爆竹在室内燃放;
参考答案:
有隐患(手机电火花可能引燃汽油蒸气)→ 纠正:加油时关闭手机,在加油站外通话;
有隐患(明火可能引发面粉粉尘爆炸)→ 纠正:车间内禁止吸烟,设置专门吸烟区;
无隐患(定期检查可及时发现燃气泄漏,防止爆炸);
无隐患(铁链接地释放静电,防止静电火花引发爆炸);
有隐患(沼气与空气混合可能达到爆炸极限,打火机明火引发爆炸)→ 纠正:禁止点燃下水道沼气,采用专业设备处理;
有隐患(室内空间有限,爆炸时危害大,且易引发火灾)→ 纠正:在室外空旷地带燃放。
幻灯片 9:总结与拓展
回顾重点:回顾灭火的三个原理(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温至着火点以下)及对应方法、常见灭火工具的适用场景,爆炸的分类(物理 / 化学爆炸)、化学爆炸的三要素及防爆安全措施,强化 “灭火
2024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第2课时 灭火的原理 爆炸与防爆安全
第三单元 维持生命的物质—氧气、水
a
i
T
u
j
m
i
a
N
g
1.认识爆炸发生的条件、知道防范爆炸的措施。
2.学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爆炸现象。
学习目标
大家知道面粉厂和加油站等都挂有“严禁烟火”的警示牌,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由于细小的面粉或汽油蒸气等易燃物与空气接触很充分,当它被引燃时,会急速燃烧,从而在短暂的时间里聚积大量的热,在有限的空间内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引发爆炸。
情境导入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合作探究
探究点 爆炸与防爆安全
1.爆炸
视频:爆炸
合作探究
探究点 爆炸与防爆安全
1.爆炸
易爆的可燃物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含量,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叫作爆炸极限。
易燃物 爆炸极限
面粉 9.7g·m-3
煤粉 35g·m-3
氢气 4%~74%
易燃物 爆炸极限
天然气(甲烷) 5%~15%
石油气(丁烷) 1.9%~8.5%
一氧化碳 12.5%~74%
注:可燃气体用其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表示。
合作探究
探究点 爆炸与防爆安全
2.爆炸极限
爆炸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但在受到控制的条件下,它也可以为人类服务。
隧道掘进爆破
定向爆破拆除楼房
合作探究
探究点 爆炸与防爆安全
3.利用爆炸为人类服务
易燃物与易爆物
易爆物
受热或受到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如氯酸钾、硝酸铵等。
易燃物
容易燃烧、自燃以及一些可以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等。如硫、白磷、红磷、酒精、氢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钠等物质。
一切可燃性气体(天然气、煤气、液化石油气)、可燃性粉尘等与空气的混合物遇明火或者电火花都可能发生爆炸。
合作探究
探究点 爆炸与防爆安全
4.易燃物和易爆物
易燃和易爆物(如硫黄、白磷、酒精、汽油、煤气、炸药等)极易燃烧,甚至引发爆炸,容易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因此,存放、保管、运输、使用这类危险品时,都要格外小心,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确保安全。
合作探究
探究点 爆炸与防爆安全
5.注意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安全
合作探究
探究点 爆炸与防爆安全
6.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4.房间内着火,由于空气流动,上层空气的有毒有害物浓度大,所以逃生时应弯腰低姿前进。
1.如果火势小,根据起火原因,用适当的灭火器材扑灭;火势大,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求救。
2.着火时,要迅速判断安全出口。
5.如果房间内着火,不能随便开门,以防空气流通使火势更大甚至发生爆炸。
3.有浓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减少有毒物质进入体内。
合作探究
探究点 爆炸与防爆安全
7.火灾自救小常识
合作探究
探究点 爆炸与防爆安全
7.火灾自救小常识
知识点1 灭火的原理
1. 学生承担家务是劳动教育的方式之一。
下列家务劳动的过程中,利用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
下来灭火的是( )
A
A. 用水浇灭家庭聚会的篝火
B. 旋转燃气炉开关熄灭炉火
C. 盖上锅盖熄灭锅中的油火
D. 移除炉灶内木柴熄灭灶火
返回
2. 已知蜡烛的着火点约为
,蜡烛的火焰由气态蜡烛燃烧形成,如
图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 以上时,快速
推动活塞,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蜡烛熄灭
的主要原因是( )
A
A. 气流吹走可燃物 B.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C. 隔绝氧气 D. 无法判断
返回
知识点2 防火安全措施与失火自救
3. [2025·苏州期末]2024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人人
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C
A. 炒菜油锅起火,立即用锅盖盖灭
B. 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C. 家用电器起火,立即用水扑灭
D. 禁止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以免发生火灾
返回
4. 消防安全无小事!发生火灾时,下列自
救方法正确的是( )
D
①室内起火时,应立即打开门窗通风;②楼房着火时,迅速乘
电梯逃生;③身上着火时,不要乱跑,可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④拨打火警电话119;⑤撤离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俯下身
子逃离火灾现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③④⑤
知识点3 爆炸与防爆安全
5. [2024·山西]为保护他人和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运输
危险化学品火药、汽油、浓硫酸等的车辆,必须使用重要的
警示标志,其中在运输火药的车辆上应该张贴的是( )
B
A. 腐蚀品 B. 爆炸品 C. 易燃液体 D. 自燃物品
6. 安全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下列有关爆炸的说法正确的是
( )
D
A. 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B. 急速燃烧都会引起爆炸
C. 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接触一定会发生爆炸
D. 空气与可燃性气体混合遇明火不一定发生爆炸
纠易错 不能正确选择灭火方法及分析灭火原理
7.[2024·成都]“生命宝贵,安全第一”。下列情况的灭火方
法或原理错误的是 ( )
选项 实例 方法 原理
A 森林发生火灾 开辟隔离带 隔离可燃物
B 家用电器着火 用水浇灭 降低温度
C 酒精洒在桌上起火 用湿毛巾盖灭 降低温度,隔绝
空气
D 图书馆图书失火 用二氧化碳灭 火器扑灭 降低温度,隔绝
空气
B
8. 2024年5月 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
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
险能力”,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C
A. 厨房安全:察觉燃气泄漏,立即用燃着的火柴检查泄漏处
B. 火灾安全:高层住户的室内起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C. 饮食安全:食物腐败是缓慢氧化,腐败变质的食物不能食用
D. 实验安全:不小心打翻了实验台上燃着酒精灯,立即撤
离现场
爆炸与防爆安全
易燃物和易爆物
爆炸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膨胀而引起爆炸
概念
安全知识
课堂小结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