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与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共 6 页,按 “实验室制法→生活与环境影响” 逻辑分页,适配初中 / 高中化学课堂,突出实操性与现实关联)
第 1 页:封面页 —— 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备与现实影响
标题:二氧化碳(CO ):实验室制法 + 生活环境影响
副标题:从实验操作到现实应用 从积极价值到环境挑战
配图建议:左侧实验室场景(锥形瓶 + 长颈漏斗制取 CO 装置),右侧现实场景(温室大棚蔬菜、工厂排放 CO ),中间标注 CO 化学式及分子结构
核心备注:通过 “实验室 + 现实” 双场景,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连接,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第 2 页: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 原理与原料
标题:实验室制取 CO :原理与原料选择
内容框架:聚焦 “为什么选这些原料”,结合反应原理与对比分析,适配教学理解:
1. 核心反应原理
反应方程式:CaCO + 2HCl(稀)→ CaCl + H O + CO ↑
原理解读:大理石(或石灰石)中的碳酸钙(CaCO )与稀盐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氯化钙(CaCl )、水和 CO ,反应速率适中,便于收集
配图建议:大理石颗粒与稀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CaCO 分子与 HCl 分子反应,生成 CO 分子逸出)
2. 原料选择依据(对比分析,避免误区)
原料类别
选择(推荐)
不选择(原因)
教学提示(易错点)
碳酸盐
大理石 / 石灰石(主要成分 CaCO )
碳酸钠(Na CO ):反应速率过快,不易控制,瞬间产生大量 CO ,易冲开橡胶塞
强调 “速率适中” 是实验室选料的关键,碳酸钠适合 “快速制 CO ”,不适合常规实验
酸
稀盐酸(HCl)
稀硫酸(H SO ):与 CaCO 反应生成 CaSO (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浓盐酸:挥发性强,使制得的 CO 混有 HCl 气体,纯度低
让学生理解 “酸的浓度与种类” 对反应的影响,培养 “控制变量” 思维
教学提示:可现场展示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稀硫酸实物,让学生观察外观,结合 “为什么不选稀硫酸” 的疑问,为后续实验操作铺垫。
第 3 页: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 装置与收集
标题:实验室制取 CO :发生装置与收集方法
内容框架:分 “发生装置”“收集方法” 两部分,结合装置图与选择依据,突出实操性:
1. 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型,因反应无需加热)
装置组成:锥形瓶(或广口瓶)+ 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 橡胶塞 + 导气管
装置特点:
长颈漏斗:需插入液面以下(形成 “液封”,防止 CO 从漏斗口逸出);
分液漏斗:可通过控制活塞调节盐酸滴加速度,进而控制反应速率(对比长颈漏斗,体现装置优化)
配图建议:左侧长颈漏斗装置图(标注 “液封位置”),右侧分液漏斗装置图(标注 “活塞控制速率”),中间用箭头标注 “装置优化方向”
2.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不选排水法)
选择依据:
密度:CO 密度比空气大(1.977g/L > 1.293g/L),可 “向上排空气”,使空气从集气瓶口排出;
溶解性:CO 能溶于水(1 体积水溶解 1 体积 CO ),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若用排水法会导致 CO 损耗,收集量减少
收集操作要点:
① 导气管需伸入集气瓶底部(确保瓶内空气排尽,收集到较纯的 CO );
② 集气瓶口盖玻璃片(防止空气进入,维持 CO 浓度)
配图建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图(标注 “导气管位置”“玻璃片”),对比排水法装置图(标注 “CO 溶于水损耗”)
教学提示:可组装两套装置(长颈漏斗 + 分液漏斗),让学生观察 “滴加盐酸后反应速率差异”,直观理解装置功能。
第 4 页: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三)—— 检验与注意事项
标题:实验室制取 CO :检验、验满与操作安全
内容框架:聚焦 “如何确认制得 CO ”“如何保证实验安全”,适配实验操作规范:
1. 检验与验满(两步区分,避免混淆)
操作目的
方法步骤
现象与结论
原理依据
检验是否为 CO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 CO ;无变化→不是 CO
CO + Ca(OH) = CaCO ↓ + H O
验满是否收集满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伸入瓶内)
木条熄灭→已收集满;木条继续燃烧→未收集满
CO 不支持燃烧,若满则瓶口有 CO ,使木条熄灭
配图建议:左侧 “检验装置图”(气体通入石灰水),右侧 “验满操作图”(木条放瓶口),标注现象差异
2. 实验注意事项(3 点安全与规范)
装置气密性检查:实验前先将导气管伸入水中,用手紧握锥形瓶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导管内形成水柱→气密性良好(否则会漏气,收集不到 CO )
盐酸添加量:长颈漏斗中盐酸液面需没过漏斗下端(液封),但不超过锥形瓶容积的 1/3(防止反应剧烈时液体溢出)
废液处理:反应后的废液(含 CaCl 、过量 HCl)需倒入指定 “酸性废液桶”,不可直接倒入下水道(避免腐蚀管道)
教学提示:可故意不做 “液封”,让学生观察 “漏斗口有气泡逸出”,理解 “气密性与液封” 的重要性。
第 5 页:二、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一)—— 积极与消极影响
标题:CO 的双面性:生活中的价值与环境挑战
内容框架:分 “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两栏,结合生活实例与数据,培养辩证思维:
影响类别
具体表现
生活 / 环境实例(学生易感知)
配图建议
积极影响
1. 生命活动必需
植物光合作用原料(6CO + 6H O 光照→ C H O + 6O ),维持生态系统碳循环,为人类提供粮食、氧气
温室大棚中 CO 施肥(蔬菜长势旺盛)、森林光合作用场景
2. 生活应用广泛
① 碳酸饮料(溶解 CO 形成气泡,提升口感);② 干冰制冷(人工降雨、舞台烟雾、食品冷藏);③ 灭火(CO 灭火器扑灭图书、电器火灾)
碳酸饮料瓶、干冰人工降雨现场图
消极影响
1. 温室效应加剧
大气中 CO 浓度升高(18 世纪以来从 280ppm 升至 420ppm),吸收地面辐射,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增多
北极冰川融化图、全球气温变化曲线(1850-2025)
2. 局部环境危害
① 高浓度 CO 导致窒息(如菜窖、溶洞中 CO 积聚,需做灯火试验);② 酸雨辅助形成(CO 溶于雨水生成碳酸,加剧酸雨酸性,影响土壤、植被)
菜窖灯火试验图、酸雨腐蚀建筑的对比图
教学提示:用 “温室大棚增产” 与 “冰川融化” 的对比,让学生理解 “适量有益,过量有害”,建立辩证认知。
第 6 页:二、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二)—— 应对措施与总结
标题:CO 的合理利用与减排:守护我们的家园
内容框架:分 “应对措施”“核心总结” 两部分,传递 “绿色环保” 理念:
1. 应对 CO 环境问题的措施(3 个维度)
减少排放(源头控制):
工业:推广 “低碳生产”,如钢铁厂用氢基竖炉替代焦炭,减少 CO 排放;
交通: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动车、氢能车),替代燃油车,降低尾气中 CO 含量;
生活:节约用电(减少火电消耗)、选择公共交通,践行 “低碳生活”
增加吸收(过程调节):
生态:植树造林(1 棵树每年吸收约 18kg CO )、保护湿地,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固定 CO ;
技术:发展 “碳捕获与封存(CCUS)” 技术,将工厂排放的 CO 收集、压缩后注入地下封存
合理利用(资源转化):
工业:将 CO 转化为 “可降解塑料”“碳酸二甲酯(化工原料)”,实现 “变废为宝”;
农业:温室大棚 “CO 施肥”,提高作物产量,循环利用 CO
2. 核心总结(3 句话串联全文)
实验室制法:用大理石 + 稀盐酸,固液不加热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澄清石灰水检验;
影响双面性:CO 是植物原料、生活帮手,但过量会加剧温室效应,需平衡 “利用与控制”;
行动方向:从工业减排到个人低碳,每个人都是 “碳循环” 的参与者,共同守护环境。
结尾配图:左侧 “低碳生活场景”(骑行、植树),右侧 “工业碳捕获装置”,中间标注 “低碳减排,从我做起”,强化责任意识。
2024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5.3.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第五单元 燃料与二氧化碳
a
i
T
u
j
m
i
a
N
g
1.初步学会制取CO2,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2.学生通过学习知道温室效应,增强环保意识,增强学生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3.认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学习目标
情境导入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我们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步骤?
试剂的选择
发生装置的选择
收集装置的选择
组装仪器
进行实验
反思评价
我们知道,碳燃烧可以得到二氧化碳,但是这种方法难以收集到纯净的二氧化碳。
我们在实验室要用什么方法才能收集到纯净的CO2呢?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碳酸钠、稀硫酸也是实验室中常见的试剂,可以用碳酸钠和稀盐酸或者是碳酸钙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吗?实验室还有粉末状的碳酸钙试剂,用它来制取二氧化碳,效果会怎么样呢?
实验1:不同试剂反应制备二氧化碳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1. 制取二氧化碳试剂的选择
试剂 反应速率
块状大理石 稀盐酸
稀硫酸
碳酸钠 稀盐酸
稀硫酸
粉末状碳酸钙 稀盐酸
稀硫酸
经过分析可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最理想的药品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大量气泡,反应速度适中
少量气泡,反应一会就停止
大量气泡,反应很快
大量气泡,反应很快
大量气泡,反应很快
少量气泡,反应一会就停止
制取二氧化碳要选用什么装置呢?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1. 制取二氧化碳试剂的选择
实验室常用稀盐酸与块状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常温下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1. 制取二氧化碳试剂的选择
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这个反应实际上包含了连续发生的两个反应。
首先,碳酸钙与盐酸发生反应:
CaCO3+2HCl=CaCl2+H2CO3
然后,碳酸不稳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
H2CO3=H2O+CO2↑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1. 制取二氧化碳试剂的选择
依据: 根据 、 。
制取O2 制取CO2 原料和状态 是否加热 装置选用 原料和状态 是否加热 装置选用
KMnO4固体 需加热 固体加热
H2O2溶液和MnO2固体 不需加热 固液常温 稀盐酸和大理石
不需加热
固液常温
反应物状态
反应条件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2. 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的选择
制取O2 制取CO2 密度与空气比较 是否溶于水 装置选用 密度与空气比较 是否溶于水 装置选用
大于空气 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或排水法
大于空气
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
气体收集装置取决于气体的 和 。
密度
溶解性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3. 制取二氧化碳收集装置的选择
根据前面的分析,在图中所列仪器中,选择适当的仪器(也可另选仪器),组装成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你能画出不同的装置方案图吗?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4. 选择与组装仪器
CaCO3+2HCl=CaCl2+H2O+CO2↑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5. 实验装置
注意事项:
长颈漏斗下端应浸入液面以下
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利于气体的导出
有利于排尽集气瓶内的空气
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5. 实验装置
导管应刚露出橡皮塞即可
收集气体
检验气密性
加入试剂
验满
检验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6. 进行实验
如图所示,组装好仪器后,先把导气管的一端浸入水里,然后用手掌紧贴容器外壁,如果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或者松开手,导气管口浸水的一端形成一段高于水面的水柱,则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检验气密性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6. 进行实验
如何检验装置气密性?
验满
验满:将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CO2已满。
为什么可以用图中所示的方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
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证明二氧化碳已集满,否则未集满。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6. 进行实验
如何验满呢?
检验
检验: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或往气体中滴加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是CO2。
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6. 进行实验
如何检验收集到的气体是CO2?
实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注意观察实验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及验满方法。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6. 进行实验
比较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与制取氧气的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
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为固体加热型或固液常温型,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为固液常温型,因为反应所需的试剂和反应条件不同。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7. 实验反思
尝试总结制取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8. 思路与方法引导
①确定制取气体的化学反应原理与试剂
综合考虑:
反应的速率大小
产生气体是否易于收集
生成气体是否纯净
实验操作是否方便
实验操作是否安全
实验过程是否会产生污染
试剂的价格
......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8. 思路与方法引导
②设计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
实验室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
装置类型 发生装置
固体加热型
固液常温型
实验室常见气体的收集装置:
收集装置
向上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
排水法
③验证得到的气体
根据气体的性质:
可燃性
助燃性
与某些试剂反应有沉淀生成
......
二氧化碳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呢?
合作探究
探究点二 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和环境有何影响
1. 二氧化碳的用途
二氧化碳
灭火
化工产品的原料
大棚种植
光合作用的原料
二氧化碳无毒,但它不能供给呼吸,所以人在二氧化碳浓度偏高的环境中,会感到气闷、头痛乃至窒息死亡。
菜窖
深井
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干涸的深井前应先做灯火试验,估计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为什么要做灯火实验呢?
合作探究
探究点二 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和环境有何影响
2. 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淹没沿海地带
气候反常,土地沙漠化
生态环境变差,生物物种减少,人类健康受到损害
温室效应的危害
合作探究
探究点二 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和环境有何影响
3.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控制温室效应的措施
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
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开发、普及节能产品和技术。
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人工吸收二氧化碳。
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
二氧化碳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在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动植物的呼吸、含碳燃料的燃烧
都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绿色植
物和水中的藻类则通过光合作用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三 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自然界的氧循环
自然界的碳循环
知识点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 [2024·徐州模拟]如图,向集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里
注入约 的水,然后旋紧瓶盖振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B
A. 充分振荡后,塑料瓶会变瘪
B. 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C. 塑料瓶内的溶液中存在二氧化碳分子
D. 塑料瓶内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点拨】由于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向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注入约 的水,旋
紧瓶盖振荡,瓶内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
的作用下,塑料瓶会变瘪,A正确;二氧化碳溶
于水也能使瓶内压强减小,瓶子变瘪,故无法通过本实验验
证二氧化碳可以和水反应,B错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溶
于水后,塑料瓶内的溶液中存在二氧化碳分子,C正确;二
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D正确。
返回
3.按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并填空。
(1)A中的实验现象说明 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C装置中干石蕊纸花不变色,湿石蕊纸花由紫色变成红
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变红
返回
知识点3 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性质的比较
4. [2024·石家庄开学]碳的常见氧化物有和 两种,
它们对生活和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下列关于和 的叙
述,不正确的是( )
B
A. 难溶于水, 能溶于水
B. 和 的密度均大于空气的密度
C. 可用于灭火, 可用作燃料
D. 、 性质差异大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点拨】的密度比空气略小, 的密度比空气大,B不
正确。
返回
纠易错 不能正确分析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5. [2024·泸州]向一集满 的瓶中
放入一片蓝色石蕊试纸,注入适量的
蒸馏水,盖上玻璃片,上下振荡,再
将其倒置(如图),把手移开,玻璃片没有掉下来。蓝色石
蕊试纸在注入蒸馏水并振荡后变红。依据现象一定能得出对
应结论的是( )
A. 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瓶内气压大
于大气压
B. 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 与水发
生了反应
C. 振荡后试纸变红,证明 与水反
应产生了酸
D. 振荡后试纸变红,证明 能与石
蕊反应变红
√
【点拨】玻璃片没有掉下,证明瓶内
气压小于大气压,A错误;玻璃片没有
掉下,不能证明 与水发生了反应,
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的,B错误;向一集满 的瓶
中放入一片蓝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不变红,说明
不能使石蕊变红;蓝色石蕊试纸在注入蒸馏水并振荡后变红,
证明 与水反应产生了酸,C正确,D错误。
返回
6. 如
图所示是有关二氧化碳
性质的实验,其中说法
正确的是 ( )
B
A. ①实验只能证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B. ②实验试管中液面上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 ③实验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D. ④实验既可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可证明二氧化碳
能与水反应
【点拨】①实验可以证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还可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A错误;②实验中澄
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
酸钙沉淀和水,二氧化碳被消耗,所以试管中液面上升,B
正确;③实验中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是因为二氧化
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不能证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色,C错误;④实验只能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证明
二氧化碳是否能与水反应,D错误。
返回
7. 如图1所示,
在烧瓶中充满 ,通过注射器
向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水和澄清
石灰水,利用传感器得到
C
A. 曲线②是向瓶中加入水测得的数据
B. 根据图像分析,等体积水和澄清石灰水,吸收 较多的是水
C. 刚开始压强增大,是因为加入液体后气体被压缩
D. 曲线①压强变小只是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
的气压变化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点拨】在烧瓶中充满 ,通过注射器向瓶中分别加入等
体积水和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
导致装置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
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能使装置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澄清
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水强,压强下降的多,故曲线
①是向瓶中加入水测得的数据,曲线②是向瓶中加入澄清石
灰水测得的数据,A不正确,B不正确;加入液体后,气体被
压缩,故刚开始压强增大,C正确;曲线①压强变小,是因
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导致装置内气体减少,
压强减小,D不正确。
返回
8. 用如图实验研究 的性质。
(1)可证明 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证明 的密度比空气的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干燥紫色石蕊纸花不变色,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变成红色
3处的湿润紫色石蕊纸花比1处先变成红色
【点拨】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
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
成红色,故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
反应的现象是干燥紫色石蕊纸花不
变色,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变成红色;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
的大,故3处的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先变成红色。
(2)燃着的木条熄灭,由此可得
出 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燃烧,一般情况下也不支持燃烧
【点拨】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二
氧化碳不能燃烧,一般情况下也不支持燃烧。
返回
9. 某化学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二氧
化碳的相关性质。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Ⅰ:关闭和,加热 ,通入足量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步骤Ⅱ:一段时间后,打开 ,继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
观察现象;
步骤Ⅲ:打开 ,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步骤Ⅳ:停止通入二氧化碳,停止加热。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组合是( )
①步骤中、 处纸花均不变色;
②步骤Ⅱ中、 处纸花均变色;
③步骤Ⅲ中烧杯内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
A. ①④ B. ①⑤ C. ②③ D. ③④
烛后熄灭;
④只通过步骤Ⅱ中的现象可以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
⑤只通过步骤Ⅲ中的现象可以说明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
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二氧化碳
物理
性质
化学
性质
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
能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大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H2O+CO2=H2CO3
CO2+Ca(OH)2=CaCO3↓+H2O
在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堂小结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药品:石灰石(大理石)和稀盐酸
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检验: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装置的确定
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熄灭则已满。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