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文化传承
与理解
探寻道家文化在当下社会的现实价值,传承其中积极、优秀的思想观念。
语言建构
与运用
积累并理解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把握文本的语言特点。
思维发展
与提升
分析文中 “有” 与 “无”“知人” 与 “自知” 等对待关系,理解老子的辨证哲学。
审美鉴赏
与创造
品味《老子》简洁凝练、富含哲理的语言风格,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学习目标
“他是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却选择在巅峰时期归隐;
他留下短短五千言,却影响中国思想两千年;
孔子曾向他求教,将其比作神龙。
他就是老子,春秋时期躺平赛道百万粉丝博主,道家学派创始人,一个拒绝被定义的‘反套路’智者。”
导入
人生建议——别囤东西,包括烦恼。
导
入
老子生平
老子,姓 名 ,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 ”。
孔子问礼:《史记》:“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赠。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守藏室之史:《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学识渊博,曾担任周王室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
李
耳
道家
老庄
太上老君
老子用“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他认为“道生万物”,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及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都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
老子思想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无为”是不妄为,万事万物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人们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最终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
政治主张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物极必反之理。
哲学思想
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修身方面
老子
老子著有《老子》,共81章,多为韵文,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所以又称《道德经》。《道德经》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行文冷静深刻,极富辩证色彩,是所谓“内圣外王”之学。《老子》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本课选取了《老子》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和第六十四章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思想。
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周朝式微,诸侯争霸,战乱频频,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一些有识之士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败之理,认为只有避世韬晦,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社会开出了一剂与儒家截然相反的“药方”,主张以宇宙本体、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道“驾驭”人道“,用”无为“实现”有为“。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读文正音
毂(gǔ) 埏埴(shān zhí)
户牖(yǒu) 矜(jīn)
赘(zhuì) 强行者(qiǎng)
泮(pàn) 累土(léi)
几成而败之(jī)
谋士资格测试
探究老子之道
壹
第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
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这里指车毂的中空处
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
门窗
辐
毂
在(某处,某时)
代词,代车毂;
后用法相同,代陶器;代房屋。
把...做成
"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第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无”。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思考探究
1.这段话是围绕什么内容展开来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运用了举例论证来论证”有“和”无“ 的辨证关系。通过对车轮、陶器、房舍的观察和思考,强调了“无”的用处。所举三个事例之中,“无”都是“空无”的意思,也就是留有空间车轮毂的圆孔、陶器中空的部分、房舍的门窗,正是因为有缝隙、有空间,才使本体可以使用。作者因此总结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从这车轮、陶器、房屋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且强调了“无”的作用。
辐条
泥土
门窗
无
车子
器皿
屋室
举例论证
器物实体的“有” ,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无” ,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启示:有无相生
即“有”和“无”是
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思考探究
2.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
老子:看到“无”的作用,如房子、车子等器物实体的“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而他们器物中空的“无”,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老子提出”有无相生“,两者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
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老子强调“有”“无”的辩证统一,警示人们不要忽略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不要被看到的表象迷惑。
小结
”有“(实)
车轮
陶器
房舍
”无“(空)
车轮毂的圆孔
陶器中空的部分
房舍的门窗
器物实体的“有” ,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无” ,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迁移学习
不妨将老子 “有” 与 “无” 的辩证智慧融入日常,从学习、读书、交友这些方面想一想,谈谈如何辩证地对待其中的 “有” 与 “无”。
范例
在学习中,课表、作业、错题本这些看得见的 “有”,是学习的根基,必须踏踏实实地完成;而每天刻意留出的30分钟 “空白”,不看手机、不刷题,让大脑处于 “无” 的状态,恰恰是消化知
识、实现迁移与顿悟的关键。例如在做完作业后,立刻合上书本,通过散步或闭眼回想让自己进入 “无” 的状态,往往能在第二天面对错题时,找到意想不到的解法,这正是 “有” 依托 “无” 发挥作用的体现。
谋士修炼计划
解密修身之法
贰
第二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第二十四章)
同“现”,显现
形作动,显明
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
名作动,建立功勋
长久。一说读zhǎng,意思是得到敬重。
行,同“形”
为,做。
彰明
代词,代指前面的行为
人,众人
常常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译文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第二章
思考探究
1.怎样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含义?其中又蕴含了什么道理?
①含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是为了显得高就踮起脚尖,这样立不久;为了走得快就跨步(迈大步)前进,这样走不远。两者都违背了人体的自然规律。后面作者又指出了四种相似的不良行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都是急于表现、贪功冒进的表现。
②道理:这五种不良行为究其原因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告诫为人当谦逊敛藏,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方可长久。
思考探究
2.本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企者、跨者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反
面
论
证
正面
结论
比喻论证
排比举例
启示:顺道而行,谦下守成,不可急躁冒进
余食赘行
有道者不处
拓展延伸
老子认为这些违背天性,不顺应规律的做法像剩饭和赘瘤一样令人讨厌,有道之士不会这样做。结合所学的历史故事,举例说明“余食赘行”的后果。
范例
在长平之战中,赵括纸上谈兵,取代廉颇后贸然出击,违背“避其锋芒、持久疲敌”的用兵规律,结果四十万赵军被秦军坑杀,赵国百年元气一朝倾颓。
拓展延伸
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请联系实际简要回答。
范例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程度的自我表现与能力展示固然应该有,但需要有个度。过度的自我表现,一味让孩子刻意不自然地炫耀,不仅得不到称赞,反而会让人觉得幼稚浅薄,缺少内涵。如果为了某种目的而不顾孩子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就更令人生厌。所以尊重孩子的愿望不加干涉,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何况真正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需要真才实学。而抛却浮华,修炼真学问,真功夫,才是正道。
小结
老子主张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顺道而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行为
企者
跨者
自见者
自是者
自伐者
自矝者
根源
不立
不行
不明
不彰
无功
不长
反
面
论
证
排比举例
违背规律、内心急躁
急于表现、贪功冒进
余食赘行,令人厌恶
恶果
第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译文
应为“知自”、“胜自”(宾语前置)
聪明
勤勉
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
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n.立身之基
消亡
思考探究
1.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
①“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②“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知人者与自知者
①“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
②“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胜人者与自胜者
思考探究
1.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但人预知人,必先自知;人预胜人,必先自胜,所以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可见“自知” 、“自胜”境界更高,更符合大道。
思考探究
2.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一组,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不朽。
思考探究
2.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 
知足者富——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满足于现状,也不是满足于物质匮乏,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富有。知足者不失“自知”“自胜”立身之本,才可以立身长久。如把“知足者富”解释为“知足常乐”,或理解为对物质生活不做过多要求就是富有,都与老子思想不相符合。
强行者有志--强行者自知自胜,并努力奋进,求道不息,这样的人身体虽然消失,但他所传承的道仍然存在,才称得上长寿不朽。如把“强行者有志”简单理解成发愤图强,才算有志气;把“死而不亡者寿”简单比附为“有的人死了,但还活在人民心中”,这就脱离了语境,与老子主张完全不同。
历史上许多成功立业的人都有“知人”、“自知”的智慧,请举例分析。
拓展延伸
三国时的刘备知道自己不具备诸葛亮的“经天纬地”之才,他深信:要成就大事者,非贤明之人相助不可。所以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做军师。刘备的“知人”及“自知”之举,引来诸多英雄贤将为他所用,助他三分天下。
小结
知人与自知
胜人与自胜
知足与强行
”无“(空)
不失其所与死而不亡
通过两两比较辨析,、告诉我们:人生唯有自知,自胜,自强,加强自我修养,才能实现天地之志,与道长存。
启示
谋士实战演练
叁
老子 儒家治国PK
VS
其:代词,代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
安:安稳,稳定 。
持:持守。
兆:征兆或苗头显露出来,显露迹象。
谋:谋划,出主意解决。
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处理妥当),在没有陷入祸乱的时候就治理混乱。
脆:脆弱。
泮:同“判”,分离。
微:细微,细小。
散:散失。
于未有,于未乱:状语后置。于,在。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第六十四章
合抱:两臂环抱,形容树身之粗大。
于毫末:状语后置,以下类同。于,从。
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九层:九级。亦用以喻极高。
累 léi 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为,妄为。
执:把持。 失:失去。
无为:不妄为,指顺应自然。
译文:两臂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极高的土台,是从一筐土开始构筑的;
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所以,圣人顺其自然,故而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故而不失去。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 léi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第六十四章
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从事:做事。于:在。
几 jī :接近。 败:使……失败。
慎:形作动,慎重对待。
如:像,如同
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贵: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视。
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复:弥补、补救。 辅:辅助。
译文: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使事情失败了。
(如果)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对待收尾,就不会使事情失败了。
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从不重视稀有难得的货物,
圣人总是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
来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为(妄加干预)。
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
思考探究
本章内容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每一层的内容是什么?说明了治国的什么道理?
第一层
从“其安易持”到“治之于未乱”,讲治事者把握先兆,抓住苗头,方易掌控。
第二层
从“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运用三个排比句,说明“大”是由“小”发展起来的,“高”是从“低”积累起来的,“长”是从“短”变化而来的,因此要实现远大、宏伟的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和细小之处。
第三层
从“为者败之”到“故无失”,说明肆意妄为会导致失败,抓住权柄不放会有所失。所以圣人主张无为而治,顺应事物发展规律,而不是任意而为。
第四层
从“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重在阐释百姓做事经常功败垂成的原因,强调必须从始至终保持谨慎,越到收官结尾处越要小心。
第五层
从“是以圣人欲不欲”到“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点明”无为而治“的核心观点,强调圣人辅助万物之自然本性而不敢妄加干预。
强调治事者要居安思危、处盛防衰;要循序渐进,慎终如始;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妄加干预。
小结
初始—抓住苗头—慎始
发展—重视细小—慎微
为者败
执者失
无为无败
圣人
不慎败
民
顺应自然、
不妄为
量变
质变
启示:
1、事情都是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细到巨发展而来的;
2、圣人在事情刚出现或在萌芽之时就把它化解掉;
3、圣人按自然规律做事,表面上做小事、细事、易事,最后结果却成就大事、难事。
结合前面对于《论语》的学习,对比儒家和道家在核心思想和治国理念方面的差异。
拓展延伸
核心思想
治国理念
以 “仁” 为核心,强调 “礼” 的规范,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重视入世进取,倡导“中庸之道”。
以 “道” 为核心,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强调摒弃人为造作,追求个体与自然的合一。
推崇“德治”“仁政”,主张通过教化和礼制规范治理国家,重视伦理纲常与社会秩序。
主张 “无为而治”,反对过度干预,认为顺应自然规律、减少政令束缚,才能让百姓自然安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儒家
道家
人生启迪:
孔子教我们高调做事,用儒家思想进取。
老子教我们低调做人,用道家智慧炼心。
儒道
谋士述职报告
穿越者总结
肆
文章结构与主旨
《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要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
论道
有无相生
修身
忌:自见、自是、自我、自矜
要:自知、自胜、自足、强行、不失其所、死而不亡
治国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慎终如始
艺术特色
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相依相生。
①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
②善用逆向思维。
艺术特色
《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
③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④善用比喻、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
课后结语
在这个人人疲于奔命的"内卷"时代,《老子》四章恰如一剂清醒良方。老子告诉我们:"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越是强求,越容易失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懂得适可而止,才能避免危险。
这些智慧启示我们,真正的成长不是盲目内卷,而是要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找到自己的节奏。当整个社会陷入"越努力越焦虑"的怪圈时,老子的"无为"哲学恰恰提醒我们,有时退一步,反而能看清方向;慢下来,才能走得更远。让我们记住:"道法自然",最好的生活状态不是被外界标准裹挟,而是回归本心,在张弛有度中实现真正的成长。这或许就是老子留给这个焦虑时代最珍贵的礼物。
理解性默写
1.《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总结无形的东西能给人们带来实际用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认为问题应在没有显露时就提前解决,防患于未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对自己事业追求执着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万古长存。
4.生活中,经常有人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的现象,对此,《老子》中给出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人们要不忘初心、不改始终,不到最后的胜利绝不松懈。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理解性默写
5.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人们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
7.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老子》(第三十三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谓战胜别人只能有力量,克服自己的缺点才是真正的强大。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课外拓展
伍
深度思考
思考探究
问题1.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
观点一: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
亚当·斯密曾说过:“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动荡。区分竞争的好与坏的标准,就是其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要求,以此为标准,儒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区别于只顾谋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争”。我们应提倡“君子之争”,拒绝“小人之争”。
思考探究
问题1.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
观点二:过度竞争导致无序。
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战争是这样,经济发展是这样,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人类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武器泛滥成灾;人类进行太空竞赛,导致太空垃圾的“乌云密布”;而人类的物质占有竞赛,已使地球不堪重负……我们回过头来,再听听老子说的“知足之足,常足矣”“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要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
思考探究
问题1.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
观点三:“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
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眼前不争,是依托着“道”的无痕迹的争,是为以后发展的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既是老子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又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纵观滚滚红尘,凡好争者,终必是得而复失;而不争者,则终是得而不失。德者自得,无德者不得。得失之理,唯在一个“德”字上。
思考探究
问题2.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应该怎样看待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而治”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无为而治”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
“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是出自事物之自然、出自客观事物的运行规律,是按照客观事物的运行规律而为,而不是任意而为。
所以“无为”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不会破坏事物的客观运行规律,不会激化社会矛盾。
思考探究
问题2.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应该怎样看待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而治”的道理虽然读起来博大精深,但是领悟了其实很简单:治国安邦、管理国家无非是“顺从民意”,顺民而无为,就会无为而无不为。按照人民的意愿制定政策和法律,按照人民的意愿选举官员,按照人民的意愿管理社会事务,人民就会满意,人民就会拥护。若“不顺民意”,反其道而行之,人民就不会满意,离心度一旦达到了某一程
度,人民就会起来反抗。历代统治者灭亡的原因都不外乎“不顺
民意”。治国者,顺民而无为,按照人民的意愿治理国家,才是老子“无为而治”的真谛。
比较阅读
问题3.关于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是否相同?
①思想相同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
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的思想是相同的。
比较阅读
问题3.关于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是否相同?
②结论不同
《荀子·劝学》中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强调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树立信心,坚定意志,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
深入探究
问题4.《<老子>四章》中提出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等关系在我们今天看来有什么积极意义?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明。
“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等关系实际上各自是一种对立关系,通常情况下,人们偏执于对立关系的一面,比如“有”“知人”“胜人”等。可老子却提醒世人重视那被忽略的一面,其论说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对现实人生有一定的启示。
老子的学说往往是采用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顺序来阐述道理。
深入探究
问题4.《<老子>四章》中提出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等关系在我们今天看来有什么积极意义?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明。
比如,冯友兰先生曾说:“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因此它虽然是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三十辐共一轂,当其无,有车之用。挺植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