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北京课改版3.11《山园小梅》课件(1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上北京课改版3.11《山园小梅》课件(1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0 22:0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山园小梅》赏析《山园小梅》诗歌赏析一、诗人简介
1.基本信息
2.诗人性格
3.诗歌风格
二、诗歌赏析
1.历史评价
2.分句解读
3.全诗总评一、诗人简介1.基本信息:
林逋(968-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著名隐士,终生不娶不仕。晚年隐居在杭州西湖孤山。他十分喜爱梅花和鹤,几十年在孤山种梅养鹤,所以有“梅妻鹤子”之称。死后,仁宗赐谥号“和靖先生”。今存词三首,诗三百余首,有《林和靖诗集》。
一、诗人简介2.诗人性格
《小隐自题》
林逋
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
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
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
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
性情恬淡
热爱隐逸
醉心自然
不慕名利
一、诗人简介3.诗歌风格
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那时候有一群山林诗人,……他们的风格多少相像,……用一种细碎小巧的笔法来写清苦而又幽静的隐居生涯。”
林逋诗的主要内容是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二、诗歌赏析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二、诗歌赏析1、历史评价:
“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
——欧阳修《归田録》
“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
——陈与义《和张矩臣水墨梅》
“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
——辛弃疾《念奴娇》
二、诗歌赏析2.分句解读: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起)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承)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转)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合)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翻译:百花凋零,独有梅花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媚艳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
首联以梅不畏严寒、笑立风中起句。
“众”与“独”字对出,言天地间只有此花,突出梅花的品质不同于凡花。
“向小园”
诗人将自身的情志与理想暗蓄其中,语意双关,小梅与小园相得益彰。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翻译: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
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疏影”状其轻盈,“翩若惊鸿”;“横斜”描之形,传其妩媚,迎风而歌。“疏影横斜”四个字既扣合梅直枝疏放生长的特点,又暗含小梅闲适萧散的人生态度。“水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
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若隐若现,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 “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月黄昏”采其美妙背景,从时间上把人们带到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动人时刻,从空间上把人们引进一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似的迷人意境。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水”、“月”这两个意象作为士大夫高雅闲静、超尘脱俗精神追求的写照,在林逋的这首诗中得到很好地体现。
在这首诗中,“水”不止是个植物生长的环境,“月”的作用也远不止是一种光色气氛的拟似词,而是一个比雪、霜、冰、玉等更具有文化积淀的境象。
置身于诗人营造的意境,梅花便被赋予了清雅超逸的精神意蕴,从而上升为高逸人格的写意符号。水月范式最好突显了梅的审美意蕴与精神,这便是“疏影”“暗香”成为阐释不尽的千古名句的原因。
首联重形,颔联重意,雕刻出小梅的内在芳美雅洁,这个颔联不可不谓“承”得极好极妙。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翻译:白鹤想飞落下来时,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会消魂失魄。
颈联“以物观物”,“霜禽”指白鹤,“偷眼”写其迫不及待之情,因为梅之色、梅之香这种充满了诱惑的美。这一个“偷”字,显得意趣横生,形象传神。“粉蝶”与“霜禽”构成对比,虽都是会飞的生物,但一大一小,一禽一虫,形成富于变化的画面。,“断魂”略显夸张,用语极重,将梅之色、香、味推崇到“极致的美”。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翻译:幸喜我能低声吟诵,和梅花亲近,用不着俗人敲着檀板唱歌,执着金杯饮酒来欣赏它了 。
到了尾联,诗人的感情由梅及人,由外及内,达到物我合一,再次回复到诗题所隐含的山园小梅环境与诗人的风骨意志,表达出诗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整首诗到了这里,诗人对梅的观赏就进入了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人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和“霜禽”“粉蝶”一样迫不及待的、如痴如醉的诗人——一个梅化的诗人。
二、诗歌赏析3.诗歌总评

中国古代咏物诗有千千万,但是林逋的这首《山园小梅》能够成为其中的最佳作品之一也是有理由的。我想主要有三个理由。
1.从意象构造的角度言,单言山园小梅,实非易事,但诗人借物来衬,借景来托,使其成为一幅画面中的中心意象,此一绝也。
2.诗人具体写梅画梅时,虚实结合,对比呈现,使得全诗节奏起伏跌宕,色彩时浓时淡,环境动静相宜,观景如梦如幻,充分体现了“山园”的绝妙之处,此二绝也。
3.作者以梅自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弗趋荣利”、“趣向博远”精神品格。
林逋写出此种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诗句来,着实让人们展开了一回心灵的、审美的旅游。此三绝也。
结语:
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
《四库全书总目》说:“其诗澄澹高逸,如其为人。”
可知其言不谬,该诗的神韵正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