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3.2用水计量时间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学生能认识到水流速度在一定条件下(如水位差)会发生变化,理解保持水位差基本不变是让水流速度趋于均匀的关键。 知道古代水钟是利用水流(滴漏)的等时性原理来计时的工具。 科学思维 能基于“积聚50毫升水所用时间”的实验数据,运用推理的方法,合理推测积聚更多水量时所需的时间。 通过比较现代实验装置与古代水钟的结构,分析其设计上的共同点,理解古人控制水流均匀的方法。 探究实践 能小组合作完成“观察和测量水流速度”的实验,规范使用量杯、秒表等工具进行测量和记录。 能依据实验记录表,分析数据,发现水流速度与水位的关系,并得出初步结论。 态度责任 在实验探究中,养成细致观察、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科学态度。 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能通过实验发现影响水流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难点:学生能通过观察古人利用流水计时的装置,结合自己的实验探究,理解这些装置计时的方法。
教具学具 教师:课前搜集各种水钟的资料与图片、课件 小组:矿泉水瓶、200毫升量筒、透明水杯、铁架台、剪刀、锥子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一) 情境导入——穿越时空,遭遇难题 (约5分钟) 1.创设情境: (播放一段古朴的音乐)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科学课堂将变成一台时光机,我们一起穿越回没有手机、没有手表的古代。瞧,这是一座古代的城池(展示城池图片),城里的人们生活、劳作都需要知道时间。可是,阴天时,日晷失效了;刮风时,燃香计时不准了。城主非常烦恼,他发布了一道‘招贤令’:招募能工巧匠,设计一种不受天气影响的计时工具!” “各位小科学家们,你们愿意接受这个挑战,帮助古人解决这个难题吗?” 2.过渡:“古人其实已经想到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出示古代水钟图片)他们发现,‘水’可能是个好帮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化身古代工程师,一起探究《用水计量时间》的奥秘。” (设计意图:通过“穿越”和“解决城主难题”的情境,瞬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责任感,将学习任务转化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挑战。) 探索实践——化身工程师,探究水流奥秘 (约20分钟) 活动一:初探水流——发现“不均匀”的现象 1.提问:如果我们用一个简单的瓶子漏水来计时,比如漏完一瓶水算一刻钟,这个计时办法可靠吗?请你先猜一猜。 2.验证:请仔细观察,水流从小孔中流出的速度从头到尾是一样的吗?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预设:一开始水流很急、很快,后来越来越慢)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预设:简单漏水,水流速度不均匀。)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观察,让学生首先直面核心矛盾——直接用水流计时不可靠,因为水流不稳定。为后续的深入探究做铺垫。) 活动二:精测水流——用数据证实“不均匀” 提问:光靠眼睛看还不够科学,我们如何用精确的数据来证明水流速度是不均匀的? (预设:学生设计实验:测量积聚固定水量所需的时间) 推测:(出示记录表)我们测出积聚前50毫升水用了10秒钟。请你根据刚才观察到的现象推测一下,积聚第二个50毫升(即到100毫升)需要的时间是比10秒多还是少?为什么? (预设:学生推理:因为水位变低,压力变小,流速变慢,所以时间会更长) 3.二次推理:请你将推测的时间填入表格。那么,积聚到150毫升时呢? 4.学生实验:小组合作,实际测量积聚到50ml、100ml、150ml所需的时间,并记录。 5.研讨:比较你的“推测时间”和“实际时间”,你发现了什么?这组数据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预设: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得出结论:水流速度随着水量的减少而越来越慢。)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教学重点。问题链引导学生从定性观察上升到定量测量,从感性猜测上升到理性验证,并用“推测-验证”的方式驱动思维,深刻理解水流速度变化的规律。) (三) 研讨建构——破解难题,设计“水钟” (约10分钟) 1.(出示古代水钟结构图)提问: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仔细观察古代水钟,它和我们刚才用的单瓶装置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它有多个漏斗/容器,是两级甚至多级结构) 2.多出来的这个上级容器起到了什么关键作用? (预设:学生分析:上级容器不断为下级容器补水,使得下级容器(出水口所在容器)的水位始终保持在高位,从而保证了出水口水流的稳定性。) 总结:看,这就是古人的智慧!他们用“保持水位差基本不变”的方法,巧妙地解决了水流均匀性的难题,发明了水钟。 (设计意图:这是从探究到建构的关键环节,旨在突破难点。通过“如何改进”的开放性问题激发创造性思维,再通过分析古代水钟的巧妙设计,让学生自己“悟”出其中的科学原理,完成知识的深层建构。) (四) 拓展延伸与总结 (约5分钟) 1.评价:“对比我们最初的单瓶装置和古人最终的水钟,你有什么感想?”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技术是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步的。) “用水滴计时相比日影、燃香有什么优势和缺点?” 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发现:水流速度与水位有关;通过保持水位稳定可以获得均匀水流,从而精确计时。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和评价,提升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完成课堂学习的升华。) 【板书设计】 3.2 用水计量时间 不均匀 快 → 慢 同一装置 水位高 → 水位低 练一练: 1. 小科小组在探究水流速度的实验中,记录了如下数据:积聚前50毫升水用了15秒,积聚到100毫升总共用了32秒,积聚到150毫升总共用了51秒。分析这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的最准确的结论是( ) A. 水流速度一直保持不变,所以水可以用来计时。 B. 水流速度越来越快,因为流出的水越来越多。 C. 水流速度越来越慢,因为积聚后50毫升水所需的时间变长了。 D. 水流速度先快后慢,没有规律。 2. 在了解了古代水钟的构造后,同学们讨论其设计最关键的秘密是什么。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 A. 用多个容器只是为了储存更多的水,让钟走得更久。 B. 上级容器不断给下级容器补水,保持了下级容器水位稳定,从而使水流均匀。 C. 水钟的容器做得非常精美,这样看起来更高级。 D. 水流速度本来就是均匀的,用什么容器都一样。 3. 面对“如何让水以均匀速度流动”的挑战,古人发明了带有上级容器的水钟。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最能体现的科学精神是( ) A. 放弃挑战,因为水流速度很难控制。 B. 基于发现的问题(水流不均),积极思考并设计出巧妙的方案。 C. 认为古代的计时工具已经过时,没有必要研究。 D. 只相信自己的猜测,不愿意动手实验验证。
教 学 反 思 这节课的内容非常简单,但是在这节课当中实验操作比较复杂,时间使用地较多。因此在这节课的实验过程中有些地方需要改进: 1、100毫升水在滴漏的过程中可以只重复两次 2、在100毫升水滴漏过程中顺便来计时30、60、90毫升 3、在实验完全结束之后再进行学生的分析讨论。 4、在实验结束之后应该将实验材料上交,上交之后再分析讨论,能够让学生收收心。 5、在本堂课结束的时候时间不够,没有能够完全揭示。 这节课的实验操作比较复杂,所以在上课过程中应该把所有的细节都将完整,再让学生来进行实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