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子目1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子目1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6 18:20:19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 程 目 标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子目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
时期 秦朝 汉朝
机构 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 设大鸿胪
政策 —— 推行 政策,移民屯田
北方 北逐匈奴,修筑 ①西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② 时期,三次北击匈奴③东汉,南匈奴南迁并汉化④89年,窦宪击败北匈奴
西北 —— 西汉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
东北 —— 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南方 南抚 ,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
【概念】民族交融
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民族间自然的交融,是历史上进步的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
【概念】西域
历史上的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指阳关和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天山南北地区,即今新疆地区;广义的西域还包括今中亚、西亚、印度半岛、欧洲东部等广大地区。
【概念】屯戍政策
分为军屯和民屯,自汉朝以来就是我国防守边疆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兵士和农民垦种的荒废田地,为朝廷集聚大量粮食,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增强国家实力,开发和充实边疆,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
核心探究
1. 【探究】经营边疆
西汉王朝对边疆各族经略以国力为后盾,依情况不同或战或和,战和相济。在统治方式上亦有所别,有的采取郡县直接管辖而又与汉民有别;有的仍保留该民族原有统治制度,与汉为臣属关系;有的是专设一些统治机构因俗而治。(刘彦威《西汉王朝的边疆经略》)
据史料,回答西汉对边疆经略有何特点及意义。
2. 【教材图示】89年,窦宪率军大败北匈奴,在燕然山南麓勒石记功,由随军出征的班固撰文,宣扬汉朝德威。2017年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确认为班固《燕然山铭》。
《燕然山铭》石刻
结合史料,思考其有何重要史料价值。
3. 【历史纵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他们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通婚杂居,互相影响。5 世纪,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推行汉法,进一步推动民族交融。在南方,三国时期的吴、蜀两国以及东晋、南朝的经济开发,加强了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
据史料,回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的交往呈现什么现象。该现象涉及哪些方式?有何作用?
1. (2022重庆高考)考古表明,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这反映出西汉中期 (  )
A. 蜀地墓葬出现平民化趋势
B. 蜀文化逐渐融入汉文化中
C. 蜀地经济实力与关中相当
D. 蜀文化与关中文化交流有限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 程 目 标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子目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
时期 秦朝 汉朝
机构 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 设大鸿胪
政策 —— 推行屯戍政策,移民屯田
北方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①西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②汉武帝时期,三次北击匈奴③东汉,南匈奴南迁并汉化④89年,窦宪击败北匈奴
西北 —— 西汉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
东北 —— 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南方 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
【概念】民族交融
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民族间自然的交融,是历史上进步的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
【概念】西域
历史上的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指阳关和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天山南北地区,即今新疆地区;广义的西域还包括今中亚、西亚、印度半岛、欧洲东部等广大地区。
【概念】屯戍政策
分为军屯和民屯,自汉朝以来就是我国防守边疆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兵士和农民垦种的荒废田地,为朝廷集聚大量粮食,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增强国家实力,开发和充实边疆,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
核心探究
1. 【探究】经营边疆
西汉王朝对边疆各族经略以国力为后盾,依情况不同或战或和,战和相济。在统治方式上亦有所别,有的采取郡县直接管辖而又与汉民有别;有的仍保留该民族原有统治制度,与汉为臣属关系;有的是专设一些统治机构因俗而治。(刘彦威《西汉王朝的边疆经略》)
据史料,回答西汉对边疆经略有何特点及意义。
答案:特点:以维护边疆稳定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意义: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开发;推动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2. 【教材图示】89年,窦宪率军大败北匈奴,在燕然山南麓勒石记功,由随军出征的班固撰文,宣扬汉朝德威。2017年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确认为班固《燕然山铭》。
《燕然山铭》石刻
结合史料,思考其有何重要史料价值。
答案:文献和考古发现互证,证实了窦宪北击匈奴的真实性及班固铭文记载的准确性;确定了燕然山及《燕然山铭》的具体地理位置,对汉匈关系的研究具有历史地理学上的坐标意义。《燕然山铭》是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隶书摩崖石刻,对汉文字发展史具有很高的实证价值。
3. 【历史纵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他们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通婚杂居,互相影响。5 世纪,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推行汉法,进一步推动民族交融。在南方,三国时期的吴、蜀两国以及东晋、南朝的经济开发,加强了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
据史料,回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的交往呈现什么现象。该现象涉及哪些方式?有何作用?
答案:现象:民族交融的不断加强。方式:移民、通婚杂居、政权改革,经济开发等。作用:加速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南方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1. (2022重庆高考)考古表明,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这反映出西汉中期 (  )
A. 蜀地墓葬出现平民化趋势
B. 蜀文化逐渐融入汉文化中
C. 蜀地经济实力与关中相当
D. 蜀文化与关中文化交流有限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主要围绕蜀地墓葬的变化,战国至西汉初期以蜀文化因素为主,西汉中期墓葬形式以汉文化因素为主,随葬品具有关中特征,这反映出汉文化对西南地区的影响,故选B项,排除D项;A项“平民化”与区域文化无关,且墓葬涉及等级制也不能体现平民;C项与史实不符,且与材料无关。(共10张PPT)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 程 目 标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子目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时期 秦朝 汉朝
机构 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 设大鸿胪
政策 —— 推行______政策,移民屯田
北方 北逐匈奴,修筑______ ①西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②_________时期,三次北击匈奴
③东汉,南匈奴南迁并汉化
④89年,窦宪击败北匈奴
西北 —— 西汉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_____________
东北 —— 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南方 南抚_________,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
屯戍
长城
汉武帝
西域都护府
夷、越
【概念】民族交融
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民族间自然的交融,是历史上进步的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
【概念】西域
历史上的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指阳关和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天山南北地区,即今新疆地区;广义的西域还包括今中亚、西亚、印度半岛、欧洲东部等广大地区。
【概念】屯戍政策
分为军屯和民屯,自汉朝以来就是我国防守边疆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兵士和农民垦种的荒废田地,为朝廷集聚大量粮食,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增强国家实力,开发和充实边疆,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
1. 【探究】经营边疆
西汉王朝对边疆各族经略以国力为后盾,依情况不同或战或和,战和相济。在统治方式上亦有所别,有的采取郡县直接管辖而又与汉民有别;有的仍保留该民族原有统治制度,与汉为臣属关系;有的是专设一些统治机构因俗而治。(刘彦威《西汉王朝的边疆经略》)
据史料,回答西汉对边疆经略有何特点及意义。
答案:特点:以维护边疆稳定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意义: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开发;推动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2. 【教材图示】89年,窦宪率军大败北匈奴,在燕然山南麓勒石记功,由随军出征的班固撰文,宣扬汉朝德威。2017年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确认为班固《燕然山铭》。
《燕然山铭》石刻
结合史料,思考其有何重要史料价值。
答案:文献和考古发现互证,证实了窦宪北击匈奴的真实性及班固铭文记载的准确性;确定了燕然山及《燕然山铭》的具体地理位置,对汉匈关系的研究具有历史地理学上的坐标意义。《燕然山铭》是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隶书摩崖石刻,对汉文字发展史具有很高的实证价值。
3. 【历史纵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他们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通婚杂居,互相影响。5 世纪,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推行汉法,进一步推动民族交融。在南方,三国时期的吴、蜀两国以及东晋、南朝的经济开发,加强了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
据史料,回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的交往呈现什么现象。该现象涉及哪些方式?有何作用?
答案:现象:民族交融的不断加强。方式:移民、通婚杂居、政权改革,经济开发等。作用:加速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南方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1. (2022重庆高考)考古表明,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这反映出西汉中期(  )
A. 蜀地墓葬出现平民化趋势 B. 蜀文化逐渐融入汉文化中
C. 蜀地经济实力与关中相当 D. 蜀文化与关中文化交流有限
【解析】 材料主要围绕蜀地墓葬的变化,战国至西汉初期以蜀文化因素为主,西汉中期墓葬形式以汉文化因素为主,随葬品具有关中特征,这反映出汉文化对西南地区的影响,故选B项,排除D项;A项“平民化”与区域文化无关,且墓葬涉及等级制也不能体现平民;C项与史实不符,且与材料无关。
B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