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子目2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子目2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6 18:20:30

文档简介

子目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二,完成表格)
时期 隋朝 唐朝 宋朝
机构 ①中央: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②唐朝边疆:设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①多民族政权长期并立。②民族政权封建化。③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
政策 推行郡县制 羁縻政策
北方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归附 设安北、单于都护府
西北 —— ①尊唐太宗为“天可汗”②设安西、北庭都护府
东北 —— 设安东都护府
西南 —— 吐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会盟
南方 ①加强岭南地区的治理,册封谯国夫人。②加强与流求的接触 ①南诏:遣子弟入唐学习,接受加封。②设安南都护府
【概念】羁縻政策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管理边疆民族的一种常用的因俗而治的政策。“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民族地区任用各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各民族首领自己管理,实际上就是以怀柔安抚为主、武力震慑为辅,恩威并施的政策。
【拓展】中国古代三次民族交融的高潮
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交融,形成华夏认同观念。
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边疆民族不断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推行汉法,推进民族交融;蜀国促进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的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
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边疆民族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交融。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核心探究
1. 【教材图示】唐朝鸿胪寺官员接待外宾的场景
唐朝《礼宾图》壁画
这幅图说明了什么?
答案:图片既涉及民族关系,又涉及域外关系,故该图体现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民族关系发展和中外交流。
2. 【史料阅读】蕃客朝贡使至,鸿胪寺勘风俗衣服、贡献物色、道里远近,并具本国王名录报。(王溥《五代会要·诸司送史馆事例》)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鸿胪寺的职责是什么?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表现有哪些?
答案:职责:负责宾客接待礼仪。表现:通过册封、会盟等,开展友好交往;设置羁縻州,任用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
3. 【探究】民族政策
贞观三年,东突厥颉利可汗背信弃义,率兵侵扰唐边境,太宗派兵十万征讨,擒拿颉利可汗。贞观四年,东突厥汗国灭亡,所俘获的十万余人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军、中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太宗说:“诸部落悉归化,我略其旧过,嘉其从善,并授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爱之如子,与我百姓不异。”(赵云田主编《北疆通史》等)
根据史料,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答案:以军事征服为基础;给各民族首领授予官职,将其纳入官僚系统;给予民族地区较高的自治权;设置州县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管理;重视民族间的平等与交融。
2. (2023湖北高考)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年)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
A. 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 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 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 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答案】 B
【解析】 唐朝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充分兼顾民族地区生产相对落后的现实,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即国家重视对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故选B项;征税属于社会治理的范畴,材料主旨是突出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而非民族交往,排除A项;材料重心是民族赋税问题,“推动区域发展”不得而知,排除C项;“因俗而治”主要体现在社会风俗层面,排除D项。(共10张PPT)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子目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时期 隋朝 唐朝 宋朝
机构 ①中央:尚书省的______及鸿胪寺 ②唐朝边疆:设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①多民族政权长期并立。
②民族政权封建化。
③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
政策 推行郡县制 ______政策
北方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归附 设安北、单于都护府
西北 —— ①尊唐太宗为“_________” ②设安西、北庭都护府
东北 —— 设安东都护府
西南 —— 吐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______会盟
南方 ①加强______地区的治理,册封谯国夫人。②加强与流求的接触 ①南诏:遣子弟入唐学习,接受加封。②设安南都护府
礼部
羁縻
天可汗
唐蕃
岭南
【概念】羁縻政策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管理边疆民族的一种常用的因俗而治的政策。“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民族地区任用各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各民族首领自己管理,实际上就是以怀柔安抚为主、武力震慑为辅,恩威并施的政策。
【拓展】中国古代三次民族交融的高潮
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交融,形成华夏认同观念。
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边疆民族不断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推行汉法,推进民族交融;蜀国促进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的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
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边疆民族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交融。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1. 【教材图示】唐朝鸿胪寺官员接待外宾的场景
唐朝《礼宾图》壁画
这幅图说明了什么?
答案:图片既涉及民族关系,又涉及域外关系,故该图体现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民族关系发展和中外交流。
2. 【史料阅读】蕃客朝贡使至,鸿胪寺勘风俗衣服、贡献物色、道里远近,并具本国王名录报。(王溥《五代会要·诸司送史馆事例》)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鸿胪寺的职责是什么?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表现有哪些?
答案:职责:负责宾客接待礼仪。表现:通过册封、会盟等,开展友好交往;设置羁縻州,任用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
3. 【探究】民族政策
贞观三年,东突厥颉利可汗背信弃义,率兵侵扰唐边境,太宗派兵十万征讨,擒拿颉利可汗。贞观四年,东突厥汗国灭亡,所俘获的十万余人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军、中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太宗说:“诸部落悉归化,我略其旧过,嘉其从善,并授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爱之如子,与我百姓不异。”(赵云田主编《北疆通史》等)
根据史料,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答案:以军事征服为基础;给各民族首领授予官职,将其纳入官僚系统;给予民族地区较高的自治权;设置州县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管理;重视民族间的平等与交融。
2. (2023湖北高考)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年)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
A. 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 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 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 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解析】 唐朝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充分兼顾民族地区生产相对落后的现实,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即国家重视对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故选B项;征税属于社会治理的范畴,材料主旨是突出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而非民族交往,排除A项;材料重心是民族赋税问题,“推动区域发展”不得而知,排除C项;“因俗而治”主要体现在社会风俗层面,排除D项。
B
谢谢观赏子目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二,完成表格)
时期 隋朝 唐朝 宋朝
机构 ①中央:尚书省的 及鸿胪寺②唐朝边疆:设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①多民族政权长期并立。②民族政权封建化。③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
政策 推行郡县制 政策
北方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归附 设安北、单于都护府
西北 —— ①尊唐太宗为“ ”②设安西、北庭都护府
东北 —— 设安东都护府
西南 —— 吐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 会盟
南方 ①加强 地区的治理,册封谯国夫人。②加强与流求的接触 ①南诏:遣子弟入唐学习,接受加封。②设安南都护府
【概念】羁縻政策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管理边疆民族的一种常用的因俗而治的政策。“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民族地区任用各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各民族首领自己管理,实际上就是以怀柔安抚为主、武力震慑为辅,恩威并施的政策。
【拓展】中国古代三次民族交融的高潮
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交融,形成华夏认同观念。
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边疆民族不断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推行汉法,推进民族交融;蜀国促进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的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
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边疆民族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交融。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核心探究
1. 【教材图示】唐朝鸿胪寺官员接待外宾的场景
唐朝《礼宾图》壁画
这幅图说明了什么?
2. 【史料阅读】蕃客朝贡使至,鸿胪寺勘风俗衣服、贡献物色、道里远近,并具本国王名录报。(王溥《五代会要·诸司送史馆事例》)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鸿胪寺的职责是什么?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表现有哪些?
3. 【探究】民族政策
贞观三年,东突厥颉利可汗背信弃义,率兵侵扰唐边境,太宗派兵十万征讨,擒拿颉利可汗。贞观四年,东突厥汗国灭亡,所俘获的十万余人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军、中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太宗说:“诸部落悉归化,我略其旧过,嘉其从善,并授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爱之如子,与我百姓不异。”(赵云田主编《北疆通史》等)
根据史料,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2. (2023湖北高考)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年)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
A. 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 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 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 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