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子目3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子目3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6 18:20:46

文档简介

子目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三,完成表格)
时期 元朝 明朝 清朝
机构 —— 礼部、鸿胪寺、四夷馆 理藩院
政策 既“行汉法”,又实行民族差别对待的“四等人制” 采用卫所制度、土司制度等 ——
北方蒙古 —— 修筑长城,布置“九边”军镇;开放马市,开展贸易 满蒙联姻,实行盟旗制度
西北 设立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 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 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
东北 设行省 设都司、卫、所,管理女真等族 ——
西南 设行省 设立土司 进行“改土归流”
青藏 设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敕封僧俗领袖,建立都司等机构;贡赐和茶马贸易 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概念】卫所制度
明代重要的军政制度。明代全国普设卫所,卫所作为明朝基本的军事单位,管辖一定数量的军户,承担军役。卫所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军事性质的地理单位,涉及明朝的版图、管理体制、土地、户籍制度、人口迁移等一系列问题。
【辨析】理藩院≠宣政院
宣政院存在于元朝,理藩院存在于清朝。宣政院是掌管佛教事宜和藏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是清朝统治民族地区的最高权力机构,也管辖部分外交事务。
【概念】土司制度
明朝在西南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设立宣慰司等各级行政机关,任用当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允许其世袭。他们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但必须效忠朝廷,按时向朝廷缴纳贡赋,调兵从征,职位的继承必须经过朝廷的批准。
【概念】“改土归流”
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将原来统治民族地区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中央政府派任流官。“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
核心探究
1. 【教材图示】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及印文
 
帝师是元朝政府赐给西藏上层僧人的最高封号。此印为元成宗赐给第五任帝师乞剌斯八斡节儿的印信。
这些称呼和印信证明了元朝政府和西藏地区的关系如何?
答案: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归属中央管理;元朝中央政府赐西藏上层僧人以帝师的最高封号。这些都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 【探究】明朝边疆政策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朝北部边疆治理的措施。军事防御的长城,为什么不能完全隔断长城内外的交流?
答案:措施:修筑长城,设置军镇(九边),开展边境贸易。
原因:各民族之间虽然存在冲突和战争,但经济文化交流仍然密切,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如唐朝“以金帛市马”,辽宋夏金之间的榷场,明朝的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
3. 【探究】明清边疆治理
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廷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边疆将军管理所辖区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措施及积极作用。
答案:措施: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加强陆海疆的全面防御;因俗而治;严禁他族人口进入边疆地区。
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敌入侵,维护了边疆稳定;密切了民族关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边疆开发。
4. 【问题探究】结合所学内容,探讨历代各民族之间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
答案:第一,政治上的隶属关系,主要是在民族地区设立郡县或者羁縻性质的机构,如汉朝的西域都护府、唐朝的大都护府、明清时期的羁縻卫所与土司等。第二,经济上的往来,其中典型的是自唐朝以来的马市、宋代的榷场等,而且受汉族影响,其他民族的生产方式也会发生变化。第三,在历史上,民族冲突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部分,斗争与交融是同时并进的。第四,社会文化上的交融,包括各民族之间的大杂居、往来通婚、生活习俗的影响等。
3. (2024湖南高考)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  )
A. 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 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 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
D. 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
【答案】 A
【解析】 明朝在书写圣旨时仍然沿用了类似元朝的表达,其中“奉天承运”强调天命和皇帝承运的观念,这与蒙古文化中的天命观有一定的联系,故选A项,排除D项;材料只是描述了圣旨开头的变化,并未提及民族矛盾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与儒家文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课时作业】
1. (2025成都期中)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夏、商、周国家政权为“中国”,包括夏、商、周国家政权控制的各族人;称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为“中国”,但后来也包括楚国,并出现秦国以“中国”自居的现象;称秦汉为“中国”则包括秦汉国家政权管辖的各族人。《史记》中的“中国”一词反映了(  )
A. 民族交融的发展历史
B. 汉朝大一统观念的加强
C. 中央集权的形成历程
D. 司马迁志在成一家之言
【答案】 A
【解析】 《史记》中“中国”一词的指代范围随历史发展而扩大,这一变化展示了华夏族与周边民族的交融,以及不同民族逐渐被纳入“中国”范畴的过程,故选A项;尽管秦汉时期实现了统一,但材料未提及汉朝为加强统一观念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如推恩令、尊崇儒术等,因此不能直接得出汉朝大一统观念加强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或中央集权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关注的是“中国”一词含义变化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未体现司马迁个人创作意图,排除D项。
2. (2025淮安期中)云南河泊所遗址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西汉官印封泥,如“滇国相印”“益州太守章”“建伶令印”“滇池长印”“同劳丞印”等,涉及益州郡、群舸郡、滇池县、建伶县等郡县区划近30个,包含了刺史、太守、县长、县令等官职名称10余种。这些西汉时期官印封泥的发现(  )
A. 反映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管理
B. 证明该地为云南地区区域经济中心
C. 为研究当时选官制度提供考古资料
D. 说明羁縻政策在西南地区开始推行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汉在西南设置郡县管辖,加强了边疆管理,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情况的具体信息,排除B项;材料涉及地方行政制度,未涉及官吏来源、选官方式即选官制度的信息,排除C项;羁縻政策指既用军事和政治等压力加以控制,也以经济和物质等利益给以抚慰,一定程度保持民族原有的相关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材料主要突出的是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控制、管理,没有突出采取怀柔政策、赋予较大自主权的信息,排除D项。
3. (2025成都期中)据记载,西域都护府设立后,西域王侯、典客、商贾、贵族频频东来汉地,呈现出“驰命走译,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景象。这说明,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
A. 推动了内地商业的发展
B. 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C. 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 加强了中央对西域的管理
【答案】 B
【解析】 西域都护府设立后,为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提供了安全保障,西域的王侯、典客、商贾、贵族频频东来汉地,说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密切了西域与内地之间的联系,故选B项;材料涉及的不是内地,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往来交流,排除C、D两项。
4. (2024江门期末)北魏时期,为吸引周边民族归附,推行赐客制。政府对客除了授予爵位和职官外,还进行物质赏赐,从而使客阶层与统治者建立起了牢固的君臣关系。据此可知,北魏(  )
A. 统治者注重政权的封建化
B. 大力推行羁縻府州政策
C. 中外交往规模持续扩大
D. 民族交融存在现实基础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北魏政府的赐客制,有利于吸引周边民族归附,从而有利于民族交融,故选D项;赐客制是北魏的制度,不是汉族的制度,排除A项;羁縻府州是古代朝廷在边远民族地区所设置的一种特殊行政单位,旨在通过因俗而治的方式,保持或基本保持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周边民族不是外国人,材料没有体现中外交往,排除C项。
5. (2025吉林期末)贞观年间,东突厥被唐所灭。随后,唐太宗在东突厥故地设置定襄、云中两都督府,下设六州,任用突厥贵族为都督;唐太宗还将大量突厥降户迁入长安,对部分突厥酋帅首领授予将军、中郎将等官职。这反映出唐初(  )
A. 民族政策较为开明与灵活
B. 内地与边疆治理一体化发展
C. 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 和平交往是各族人民的意愿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在东突厥故地设置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为都督,并授予部分突厥酋帅首领官职,这体现了唐初民族政策的开放与灵活,故选A项;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立羁縻州府,与内地并不一样,排除B项;因俗而治是指因袭、保留民族原有的政治制度、生产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东突厥这一个民族,没有说明其他民族对和平交往的态度,排除D项。
6. (2025东莞期末)唐朝,在龟兹设立安西都护府,建立都督府、州、城等各级行政建制,设置孔目司、宴设、掏拓所等管理机构。在漠北设置安北都护府,下辖各羁縻州,各州“岁贡貂皮以充租赋”,朝廷通过回赐等方式给予羁縻州大量物资。这些做法旨在(  )
A. 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
B. 推动内地边疆一体化
C. 对西域进行直接管理
D. 稳定边疆的统治秩序
【答案】 D
【解析】 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立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征税租赋,回赐物资,目的是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稳定边疆的统治秩序,故选D项;A项是客观影响,不是主观目的,排除;唐朝在边疆地区实行与内地不同的羁縻府州制度,体现因俗而治,而不是内地边疆一体化,排除B项;唐朝实行羁縻政策,并非中央直接委任官员管理,排除C项。
7. (2025大湾区期末)下图反映的是盛唐时期常见的女性发髻样式。据此可知,当时(  )
名称 插梳 乌蛮髻 回鹘髻
图例
A. 妆发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B. 女性崇尚清新简约的妆发
C. 女妆摆脱了男性审美束缚
D. 审美受到民族文化影响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乌蛮髻”“回鹘髻”可知,盛唐时期,具有民族特征的发髻传入中原之后,深受妇女喜爱,可见盛唐时期,审美受到民族文化影响,故选D项;在男尊女卑的时代,女性发髻的变化无法体现等级制度严格与否,排除A项;从插梳到回鹘髻,女性发髻样式并未简化,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女性发髻样式的变化,未体现男性审美的内容,“摆脱了”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
8. (2025肇庆期末)两宋时期,很多被贬到岭南的官员,如黄庭坚、苏轼、胡旦等成为改变岭南地区社会面貌的有力推行者。据史料记载,广南西路梧州“衣冠礼度并同中州”,广南东路儋州亦“衣冠礼乐班班然”,海南琼州“民俗于变,可与中州比”等。这反映了该时期 (  )
A. 岭南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增强
B. 全国文化中心南移至岭南
C. 贬官担负移风易俗政治职责
D. 岭南社会面貌与中原一致
【答案】 A
【解析】 两宋时期,被贬到岭南地区的官员本身文化素养极高,他们被贬到岭南,自然会把先进文化带到当地,有助于岭南地区文化的发展,客观上增强了岭南地区民众对中州汉文化的认同,故选A项;两宋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重心在江南地区,并未移至岭南,排除B项;被贬到岭南的官员客观上成为岭南地区移风易俗的推行者,但无法得出他们是否担负移风易俗的政治职责,排除C项;D项材料无法体现,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9. (2025苏州期中)辽朝尊孔崇儒,自居中华正统,将当时的南北政权并立局面比作南北朝,自称“北朝大辽国”,甚至为标榜辽朝正统而欲“以赵氏初起事迹,详附国史”。据此可知,辽朝(  )
A. 大一统局面促进民族交流交融
B. 有意识地抛弃了民族文化传统
C. 华夏认同已超越民族语言和习俗认同
D. 着力解构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统一性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辽朝尊孔崇儒,自居中华正统”并希望将赵宋王朝的事迹“详附国史”可知,这体现了其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文化认同往往超越民族语言和习俗的界限,成为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故选C项;题干描述的是辽朝与赵宋王朝的并立局面,并未提及大一统,排除A项;题干中虽然提到辽朝尊孔崇儒,但并未表明其抛弃了自身的民族文化传统,排除B项;辽朝的行为实际上是强化而非解构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统一性,因为它通过认同华夏文化来标榜自己的正统性,排除D项。
10. (2025梅州期末)据《明史·职官志》记载:“鸿胪(寺)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恩,若见若辞者,并鸿胪引奏。”据此可知,鸿胪寺的设置(  )
A. 强化了天朝上国观念
B. 便于民族和中外事务处理
C. 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D. 致力于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鸿胪寺是中国古代主管民族事务和外事接待活动的政府部门,这一机构的设置便于民族和中外事务处理,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鸿胪寺秉持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A项;鸿胪寺是负责民族事务和外事接待活动的机构,对于加强君主专制没有明显作用,排除C项;维护朝贡贸易体制的本质是宗主国势力的强大,而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排除D项。
11. (2025常州期中)明朝以沐氏家族永镇云南并推行卫所屯田。高皇帝“尽徙江左良家闾右以实之,及有罪窜戍者,咸尽室以行”,从而使得云南“土著者少,寄籍者多”。这些举措(  )
A. 强化了云南的有效治理
B. 瓦解了云南的土司制度
C. 扩大了明朝的统治疆域
D. 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明初统治者通过移民、发配犯人等手段,促使云南人口结构发生改变,有利于加强对云南地区的治理,故选A项;元明清三朝在西南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但材料未涉及土司制度,排除B项;云南本是明朝的疆域,“扩大”说法错误,排除C项;边疆内地一体化是指加强边疆与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密切联系,但材料只强调明朝通过迁徙人口等方式加强对云南地区的治理,排除D项。
12. (2025揭阳期中)雍正帝答允减免南方黎族地区一半的赋税,并告诫黎族地区文武官员对黎民须加抚绥德化,不得擅自征剿。道光年间的《广东通志》中也有乾隆帝命地方官以德行化事,能使黎民心悦归附的记载。这些做法(  )
A. 着眼于增进国家认同
B. 促进了广东经济发展
C. 传播了“华夷一体”思想
D. 有利于加快“改土归流”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减免南方黎族地区一半的赋税”“抚绥德化,不得擅自征剿”可知清朝统治者在黎族地区实行比较宽松的赋税政策,同时积极推广中原地区的德行教化,有利于增强当地对中原政权的认同感,故选A项;黎族主要集中分布于海南地区,排除B项;华夷一体思想强调的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和共同体意识,但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原王朝对黎族地区的治理和教化,排除C项;改土归流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将土司治理逐渐变成中央派遣的流官治理,体现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排除D项。
13. (2024石家庄期末)(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史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交融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为边境征伐哉!”
——摘编自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材料二 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封建化改革,将北魏封建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封建化措施,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朝歧见。
——摘编自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7分)
答案:民族观:各族同源同祖;中原文明处于文明的主导地位;赞成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3分)
原因:春秋以来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加速;秦汉以来国家统一;西汉帝国的强盛和小农经济的日益繁荣;大一统思想的逐渐形成。(4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政权封建化的特点及影响。(5分)
答案:特点:由不自觉到主动推进;全面封建化。(2分)
影响:适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的建立打下了基础。(3分)子目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三,完成表格)
时期 元朝 明朝 清朝
机构 —— 礼部、鸿胪寺、四夷馆
政策 既“ ”,又实行民族差别对待的“四等人制” 采用卫所制度、土司制度等 ——
北方蒙古 —— 修筑长城,布置“九边”军镇;开放 ,开展贸易 满蒙联姻,实行盟旗制度
西北 设立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 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 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 回归
东北 设行省 设都司、卫、所,管理 等族 ——
西南 设行省 设立土司 进行“ ”
青藏 设 ,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敕封僧俗领袖,建立都司等机构;贡赐和茶马贸易 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概念】卫所制度
明代重要的军政制度。明代全国普设卫所,卫所作为明朝基本的军事单位,管辖一定数量的军户,承担军役。卫所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军事性质的地理单位,涉及明朝的版图、管理体制、土地、户籍制度、人口迁移等一系列问题。
【辨析】理藩院≠宣政院
宣政院存在于元朝,理藩院存在于清朝。宣政院是掌管佛教事宜和藏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是清朝统治民族地区的最高权力机构,也管辖部分外交事务。
【概念】土司制度
明朝在西南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设立宣慰司等各级行政机关,任用当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允许其世袭。他们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但必须效忠朝廷,按时向朝廷缴纳贡赋,调兵从征,职位的继承必须经过朝廷的批准。
【概念】“改土归流”
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将原来统治民族地区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中央政府派任流官。“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
核心探究
1. 【教材图示】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及印文
 
帝师是元朝政府赐给西藏上层僧人的最高封号。此印为元成宗赐给第五任帝师乞剌斯八斡节儿的印信。
这些称呼和印信证明了元朝政府和西藏地区的关系如何?
2. 【探究】明朝边疆政策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朝北部边疆治理的措施。军事防御的长城,为什么不能完全隔断长城内外的交流?
3. 【探究】明清边疆治理
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廷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边疆将军管理所辖区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措施及积极作用。
4. 【问题探究】结合所学内容,探讨历代各民族之间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
3. (2024湖南高考)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  )
A. 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 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 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
D. 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
【课时作业】
1. (2025成都期中)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夏、商、周国家政权为“中国”,包括夏、商、周国家政权控制的各族人;称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为“中国”,但后来也包括楚国,并出现秦国以“中国”自居的现象;称秦汉为“中国”则包括秦汉国家政权管辖的各族人。《史记》中的“中国”一词反映了(  )
A. 民族交融的发展历史
B. 汉朝大一统观念的加强
C. 中央集权的形成历程
D. 司马迁志在成一家之言
2. (2025淮安期中)云南河泊所遗址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西汉官印封泥,如“滇国相印”“益州太守章”“建伶令印”“滇池长印”“同劳丞印”等,涉及益州郡、群舸郡、滇池县、建伶县等郡县区划近30个,包含了刺史、太守、县长、县令等官职名称10余种。这些西汉时期官印封泥的发现(  )
A. 反映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管理
B. 证明该地为云南地区区域经济中心
C. 为研究当时选官制度提供考古资料
D. 说明羁縻政策在西南地区开始推行
3. (2025成都期中)据记载,西域都护府设立后,西域王侯、典客、商贾、贵族频频东来汉地,呈现出“驰命走译,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景象。这说明,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
A. 推动了内地商业的发展
B. 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C. 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 加强了中央对西域的管理
4. (2024江门期末)北魏时期,为吸引周边民族归附,推行赐客制。政府对客除了授予爵位和职官外,还进行物质赏赐,从而使客阶层与统治者建立起了牢固的君臣关系。据此可知,北魏(  )
A. 统治者注重政权的封建化
B. 大力推行羁縻府州政策
C. 中外交往规模持续扩大
D. 民族交融存在现实基础
5. (2025吉林期末)贞观年间,东突厥被唐所灭。随后,唐太宗在东突厥故地设置定襄、云中两都督府,下设六州,任用突厥贵族为都督;唐太宗还将大量突厥降户迁入长安,对部分突厥酋帅首领授予将军、中郎将等官职。这反映出唐初(  )
A. 民族政策较为开明与灵活
B. 内地与边疆治理一体化发展
C. 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 和平交往是各族人民的意愿
6. (2025东莞期末)唐朝,在龟兹设立安西都护府,建立都督府、州、城等各级行政建制,设置孔目司、宴设、掏拓所等管理机构。在漠北设置安北都护府,下辖各羁縻州,各州“岁贡貂皮以充租赋”,朝廷通过回赐等方式给予羁縻州大量物资。这些做法旨在(  )
A. 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
B. 推动内地边疆一体化
C. 对西域进行直接管理
D. 稳定边疆的统治秩序
7. (2025大湾区期末)下图反映的是盛唐时期常见的女性发髻样式。据此可知,当时(  )
名称 插梳 乌蛮髻 回鹘髻
图例
A. 妆发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B. 女性崇尚清新简约的妆发
C. 女妆摆脱了男性审美束缚
D. 审美受到民族文化影响
8. (2025肇庆期末)两宋时期,很多被贬到岭南的官员,如黄庭坚、苏轼、胡旦等成为改变岭南地区社会面貌的有力推行者。据史料记载,广南西路梧州“衣冠礼度并同中州”,广南东路儋州亦“衣冠礼乐班班然”,海南琼州“民俗于变,可与中州比”等。这反映了该时期 (  )
A. 岭南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增强
B. 全国文化中心南移至岭南
C. 贬官担负移风易俗政治职责
D. 岭南社会面貌与中原一致
9. (2025苏州期中)辽朝尊孔崇儒,自居中华正统,将当时的南北政权并立局面比作南北朝,自称“北朝大辽国”,甚至为标榜辽朝正统而欲“以赵氏初起事迹,详附国史”。据此可知,辽朝(  )
A. 大一统局面促进民族交流交融
B. 有意识地抛弃了民族文化传统
C. 华夏认同已超越民族语言和习俗认同
D. 着力解构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统一性
10. (2025梅州期末)据《明史·职官志》记载:“鸿胪(寺)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恩,若见若辞者,并鸿胪引奏。”据此可知,鸿胪寺的设置(  )
A. 强化了天朝上国观念
B. 便于民族和中外事务处理
C. 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D. 致力于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11. (2025常州期中)明朝以沐氏家族永镇云南并推行卫所屯田。高皇帝“尽徙江左良家闾右以实之,及有罪窜戍者,咸尽室以行”,从而使得云南“土著者少,寄籍者多”。这些举措(  )
A. 强化了云南的有效治理
B. 瓦解了云南的土司制度
C. 扩大了明朝的统治疆域
D. 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
12. (2025揭阳期中)雍正帝答允减免南方黎族地区一半的赋税,并告诫黎族地区文武官员对黎民须加抚绥德化,不得擅自征剿。道光年间的《广东通志》中也有乾隆帝命地方官以德行化事,能使黎民心悦归附的记载。这些做法(  )
A. 着眼于增进国家认同
B. 促进了广东经济发展
C. 传播了“华夷一体”思想
D. 有利于加快“改土归流”
13. (2024石家庄期末)(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史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交融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为边境征伐哉!”
——摘编自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材料二 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封建化改革,将北魏封建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封建化措施,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朝歧见。
——摘编自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7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政权封建化的特点及影响。(5分)(共34张PPT)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子目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时期 元朝 明朝 清朝
机构 —— 礼部、鸿胪寺、四夷馆 _________
政策 既“_________”,又实行民族差别对待的“四等人制” 采用卫所制度、土司制度等 ——
北方 蒙古 —— 修筑长城,布置“九边”军镇;开放______,开展贸易 满蒙联姻,实行盟旗制度
西北 设立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 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 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___________回归
理藩院
行汉法
马市
土尔扈特部
时期 元朝 明朝 清朝
东北 设行省 设都司、卫、所,管理______等族 ——
西南 设行省 设立土司 进行“__________”
青藏 设_________,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敕封僧俗领袖,建立都司等机构;贡赐和茶马贸易 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女真
改土归流
宣政院
【概念】卫所制度
明代重要的军政制度。明代全国普设卫所,卫所作为明朝基本的军事单位,管辖一定数量的军户,承担军役。卫所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军事性质的地理单位,涉及明朝的版图、管理体制、土地、户籍制度、人口迁移等一系列问题。
【辨析】理藩院≠宣政院
宣政院存在于元朝,理藩院存在于清朝。宣政院是掌管佛教事宜和藏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是清朝统治民族地区的最高权力机构,也管辖部分外交事务。
【概念】土司制度
明朝在西南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设立宣慰司等各级行政机关,任用当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允许其世袭。他们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但必须效忠朝廷,按时向朝廷缴纳贡赋,调兵从征,职位的继承必须经过朝廷的批准。
【概念】“改土归流”
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将原来统治民族地区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中央政府派任流官。“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
1. 【教材图示】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及印文
帝师是元朝政府赐给西藏上层僧人的最高封号。此印为元成宗赐给第五任帝师乞剌斯八斡节儿的印信。
这些称呼和印信证明了元朝政府和西藏地区的关系如何?
答案: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归属中央管理;元朝中央政府赐西藏上层僧人以帝师的最高封号。这些都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 【探究】明朝边疆政策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朝北部边疆治理的措施。军事防御的长城,为什么不能完全隔断长城内外的交流?
答案:措施:修筑长城,设置军镇(九边),开展边境贸易。
原因:各民族之间虽然存在冲突和战争,但经济文化交流仍然密切,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如唐朝“以金帛市马”,辽宋夏金之间的榷场,明朝的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
3. 【探究】明清边疆治理
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廷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边疆将军管理所辖区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措施及积极作用。
答案:措施: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加强陆海疆的全面防御;因俗而治;严禁他族人口进入边疆地区。
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敌入侵,维护了边疆稳定;密切了民族关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边疆开发。
4. 【问题探究】结合所学内容,探讨历代各民族之间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
答案:第一,政治上的隶属关系,主要是在民族地区设立郡县或者羁縻性质的机构,如汉朝的西域都护府、唐朝的大都护府、明清时期的羁縻卫所与土司等。第二,经济上的往来,其中典型的是自唐朝以来的马市、宋代的榷场等,而且受汉族影响,其他民族的生产方式也会发生变化。第三,在历史上,民族冲突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部分,斗争与交融是同时并进的。第四,社会文化上的交融,包括各民族之间的大杂居、往来通婚、生活习俗的影响等。
3. (2024湖南高考)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  )
A. 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 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 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
D. 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
【解析】 明朝在书写圣旨时仍然沿用了类似元朝的表达,其中“奉天承运”强调天命和皇帝承运的观念,这与蒙古文化中的天命观有一定的联系,故选A项,排除D项;材料只是描述了圣旨开头的变化,并未提及民族矛盾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与儒家文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A
1. (2025成都期中)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夏、商、周国家政权为“中国”,包括夏、商、周国家政权控制的各族人;称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为“中国”,但后来也包括楚国,并出现秦国以“中国”自居的现象;称秦汉为“中国”则包括秦汉国家政权管辖的各族人。《史记》中的“中国”一词反映了(  )
A. 民族交融的发展历史
B. 汉朝大一统观念的加强
C. 中央集权的形成历程
D. 司马迁志在成一家之言
A
【解析】 《史记》中“中国”一词的指代范围随历史发展而扩大,这一变化展示了华夏族与周边民族的交融,以及不同民族逐渐被纳入“中国”范畴的过程,故选A项;尽管秦汉时期实现了统一,但材料未提及汉朝为加强统一观念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如推恩令、尊崇儒术等,因此不能直接得出汉朝大一统观念加强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或中央集权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关注的是“中国”一词含义变化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未体现司马迁个人创作意图,排除D项。
2. (2025淮安期中)云南河泊所遗址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西汉官印封泥,如“滇国相印”“益州太守章”“建伶令印”“滇池长印”“同劳丞印”等,涉及益州郡、群舸郡、滇池县、建伶县等郡县区划近30个,包含了刺史、太守、县长、县令等官职名称10余种。这些西汉时期官印封泥的发现(  )
A. 反映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管理
B. 证明该地为云南地区区域经济中心
C. 为研究当时选官制度提供考古资料
D. 说明羁縻政策在西南地区开始推行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汉在西南设置郡县管辖,加强了边疆管理,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情况的具体信息,排除B项;材料涉及地方行政制度,未涉及官吏来源、选官方式即选官制度的信息,排除C项;羁縻政策指既用军事和政治等压力加以控制,也以经济和物质等利益给以抚慰,一定程度保持民族原有的相关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材料主要突出的是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控制、管理,没有突出采取怀柔政策、赋予较大自主权的信息,排除D项。
3. (2025成都期中)据记载,西域都护府设立后,西域王侯、典客、商贾、贵族频频东来汉地,呈现出“驰命走译,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景象。这说明,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
A. 推动了内地商业的发展 B. 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C. 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 加强了中央对西域的管理
【解析】 西域都护府设立后,为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提供了安全保障,西域的王侯、典客、商贾、贵族频频东来汉地,说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密切了西域与内地之间的联系,故选B项;材料涉及的不是内地,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往来交流,排除C、D两项。
B
4. (2024江门期末)北魏时期,为吸引周边民族归附,推行赐客制。政府对客除了授予爵位和职官外,还进行物质赏赐,从而使客阶层与统治者建立起了牢固的君臣关系。据此可知,北魏(  )
A. 统治者注重政权的封建化 B. 大力推行羁縻府州政策
C. 中外交往规模持续扩大 D. 民族交融存在现实基础
【解析】 据材料可知,北魏政府的赐客制,有利于吸引周边民族归附,从而有利于民族交融,故选D项;赐客制是北魏的制度,不是汉族的制度,排除A项;羁縻府州是古代朝廷在边远民族地区所设置的一种特殊行政单位,旨在通过因俗而治的方式,保持或基本保持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周边民族不是外国人,材料没有体现中外交往,排除C项。
D
5. (2025吉林期末)贞观年间,东突厥被唐所灭。随后,唐太宗在东突厥故地设置定襄、云中两都督府,下设六州,任用突厥贵族为都督;唐太宗还将大量突厥降户迁入长安,对部分突厥酋帅首领授予将军、中郎将等官职。这反映出唐初(  )
A. 民族政策较为开明与灵活 B. 内地与边疆治理一体化发展
C. 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 和平交往是各族人民的意愿
【解析】 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在东突厥故地设置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为都督,并授予部分突厥酋帅首领官职,这体现了唐初民族政策的开放与灵活,故选A项;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立羁縻州府,与内地并不一样,排除B项;因俗而治是指因袭、保留民族原有的政治制度、生产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东突厥这一个民族,没有说明其他民族对和平交往的态度,排除D项。
A
6. (2025东莞期末)唐朝,在龟兹设立安西都护府,建立都督府、州、城等各级行政建制,设置孔目司、宴设、掏拓所等管理机构。在漠北设置安北都护府,下辖各羁縻州,各州“岁贡貂皮以充租赋”,朝廷通过回赐等方式给予羁縻州大量物资。这些做法旨在(  )
A. 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 B. 推动内地边疆一体化
C. 对西域进行直接管理 D. 稳定边疆的统治秩序
【解析】 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立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征税租赋,回赐物资,目的是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稳定边疆的统治秩序,故选D项;A项是客观影响,不是主观目的,排除;唐朝在边疆地区实行与内地不同的羁縻府州制度,体现因俗而治,而不是内地边疆一体化,排除B项;唐朝实行羁縻政策,并非中央直接委任官员管理,排除C项。
D
7. (2025大湾区期末)下图反映的是盛唐时期常见的女性发髻样式。据此可知,当时(  )
A. 妆发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B. 女性崇尚清新简约的妆发
C. 女妆摆脱了男性审美束缚
D. 审美受到民族文化影响
D
【解析】 据材料“乌蛮髻”“回鹘髻”可知,盛唐时期,具有民族特征的发髻传入中原之后,深受妇女喜爱,可见盛唐时期,审美受到民族文化影响,故选D项;在男尊女卑的时代,女性发髻的变化无法体现等级制度严格与否,排除A项;从插梳到回鹘髻,女性发髻样式并未简化,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女性发髻样式的变化,未体现男性审美的内容,“摆脱了”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
8. (2025肇庆期末)两宋时期,很多被贬到岭南的官员,如黄庭坚、苏轼、胡旦等成为改变岭南地区社会面貌的有力推行者。据史料记载,广南西路梧州“衣冠礼度并同中州”,广南东路儋州亦“衣冠礼乐班班然”,海南琼州“民俗于变,可与中州比”等。这反映了该时期(  )
A. 岭南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增强
B. 全国文化中心南移至岭南
C. 贬官担负移风易俗政治职责
D. 岭南社会面貌与中原一致
A
【解析】 两宋时期,被贬到岭南地区的官员本身文化素养极高,他们被贬到岭南,自然会把先进文化带到当地,有助于岭南地区文化的发展,客观上增强了岭南地区民众对中州汉文化的认同,故选A项;两宋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重心在江南地区,并未移至岭南,排除B项;被贬到岭南的官员客观上成为岭南地区移风易俗的推行者,但无法得出他们是否担负移风易俗的政治职责,排除C项;D项材料无法体现,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9. (2025苏州期中)辽朝尊孔崇儒,自居中华正统,将当时的南北政权并立局面比作南北朝,自称“北朝大辽国”,甚至为标榜辽朝正统而欲“以赵氏初起事迹,详附国史”。据此可知,辽朝(  )
A. 大一统局面促进民族交流交融
B. 有意识地抛弃了民族文化传统
C. 华夏认同已超越民族语言和习俗认同
D. 着力解构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统一性
C
【解析】 根据材料“辽朝尊孔崇儒,自居中华正统”并希望将赵宋王朝的事迹“详附国史”可知,这体现了其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文化认同往往超越民族语言和习俗的界限,成为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故选C项;题干描述的是辽朝与赵宋王朝的并立局面,并未提及大一统,排除A项;题干中虽然提到辽朝尊孔崇儒,但并未表明其抛弃了自身的民族文化传统,排除B项;辽朝的行为实际上是强化而非解构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统一性,因为它通过认同华夏文化来标榜自己的正统性,排除D项。
10. (2025梅州期末)据《明史·职官志》记载:“鸿胪(寺)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恩,若见若辞者,并鸿胪引奏。”据此可知,鸿胪寺的设置(  )
A. 强化了天朝上国观念 B. 便于民族和中外事务处理
C. 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D. 致力于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鸿胪寺是中国古代主管民族事务和外事接待活动的政府部门,这一机构的设置便于民族和中外事务处理,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鸿胪寺秉持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A项;鸿胪寺是负责民族事务和外事接待活动的机构,对于加强君主专制没有明显作用,排除C项;维护朝贡贸易体制的本质是宗主国势力的强大,而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排除D项。
B
11. (2025常州期中)明朝以沐氏家族永镇云南并推行卫所屯田。高皇帝“尽徙江左良家闾右以实之,及有罪窜戍者,咸尽室以行”,从而使得云南“土著者少,寄籍者多”。这些举措(  )
A. 强化了云南的有效治理 B. 瓦解了云南的土司制度
C. 扩大了明朝的统治疆域 D. 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
【解析】 材料反映了明初统治者通过移民、发配犯人等手段,促使云南人口结构发生改变,有利于加强对云南地区的治理,故选A项;元明清三朝在西南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但材料未涉及土司制度,排除B项;云南本是明朝的疆域,“扩大”说法错误,排除C项;边疆内地一体化是指加强边疆与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密切联系,但材料只强调明朝通过迁徙人口等方式加强对云南地区的治理,排除D项。
A
12. (2025揭阳期中)雍正帝答允减免南方黎族地区一半的赋税,并告诫黎族地区文武官员对黎民须加抚绥德化,不得擅自征剿。道光年间的《广东通志》中也有乾隆帝命地方官以德行化事,能使黎民心悦归附的记载。这些做法(  )
A. 着眼于增进国家认同
B. 促进了广东经济发展
C. 传播了“华夷一体”思想
D. 有利于加快“改土归流”
A
【解析】 据材料“减免南方黎族地区一半的赋税”“抚绥德化,不得擅自征剿”可知清朝统治者在黎族地区实行比较宽松的赋税政策,同时积极推广中原地区的德行教化,有利于增强当地对中原政权的认同感,故选A项;黎族主要集中分布于海南地区,排除B项;华夷一体思想强调的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和共同体意识,但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原王朝对黎族地区的治理和教化,排除C项;改土归流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将土司治理逐渐变成中央派遣的流官治理,体现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排除D项。
13. (2024石家庄期末)(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史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交融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为边境征伐哉!”
——摘编自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材料二 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封建化改革,将北魏封建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封建化措施,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朝歧见。
——摘编自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7分)
答案:民族观:各族同源同祖;中原文明处于文明的主导地位;赞成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3分)
原因:春秋以来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加速;秦汉以来国家统一;西汉帝国的强盛和小农经济的日益繁荣;大一统思想的逐渐形成。(4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政权封建化的特点及影响。(5分)
答案:特点:由不自觉到主动推进;全面封建化。(2分)
影响:适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的建立打下了基础。(3分)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