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子目1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子目1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6 18:22:07

文档简介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 程 目 标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子目一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
背景 专制王权国家建立 ①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②宗教改革运动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③英国通过《至尊法案》建立国王专制统治④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到达顶峰
民族语言的形成 如英语和法语成为各自国家的官方语言,强化民族认同
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 传播自由平等思想,促进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表现 个人层面 对国家的忠诚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
社会层面 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出现国旗、国歌、国家节日
国家层面 民族国家由单一族群或多个民族组成
结果 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概念】民族国家
指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由单一民族或多民族组成的,主权独立的,有确定的领土疆域、有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有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文化认同等特征的国家形态。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来源于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治体制,与传统的封建帝国、专制王国不同。
【图解】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诞生
核心探究
1. 【思考】中世纪的西欧有民族国家吗?为什么?
答案:没有。封建制度反而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原因:在经济上,庄园制使西欧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淡薄。在意识形态乃至社会领域上,统一由基督教会所统治、支配,普世的基督教世界掩盖了民族特性。
2. 【教材图示】《马赛曲》曲谱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欧洲一些国家的军队侵入法国。法国人民群情激愤,纷纷组织义勇军开赴前线。马赛的义勇军高唱着一支进行曲奔向巴黎。这支进行曲就是《马赛曲》,它激励着法国人民保卫国家的斗志,后来成为法国的国歌。
思考:《马赛曲》在当时的法国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鼓舞法国人民的斗志,激发他们的国家意识,促进法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3. 【探究】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
这是从十五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时代。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的权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的欧洲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就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5—16世纪推动英、法等欧洲民族国家开始形成的因素。
答案: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专制王权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
4. 【探究】认识民族主义的影响
民族主义最初是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种以反对封建专制、建立独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为核心的思想……作为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和精神武器,是一面革命的旗帜,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但是,民族主义本身却带有不可克服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使它的“视野”无法越出本民族(利益)的范围,往往把本民族的利益和文化建立在践踏其他民族利益和文化的基础之上;同时,民族主义还具有潜在的、强烈的扩张性,一旦国家间有矛盾,民族主义便会膨胀为大民族主义……正因如此,“当西欧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一种带有侵略性的殖民侵略和扩张的学说”。民族主义逐渐蜕变为欧美列强对外扩张、争夺霸权的理论根据和精神动力。(赵文亮《民族主义与二十世纪的战争》)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民族主义对欧洲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积极影响:民族主义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
消极影响:民族主义带有狭隘性和排他性,导致对其他民族利益和文化的践踏;民族主义带有强烈的扩张性,导致欧洲列强对外殖民扩张和争夺霸权。
1. (2024重庆高考)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城市的街道和广场上充斥着君主、军人英雄的纪念碑或雕像。19世纪60年代,各国开始重视对本国文化英雄的纪念,作家、艺术家和作曲家的纪念碑越来越多,与政治家和军人的相当。这种变化说明(  )
A. 文化成为塑造国家认同的基础
B. 欧洲人文景观的政治色彩弱化
C. 雕塑艺术传统在欧洲走向衰落
D. 艺术创作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
【答案】 A
【解析】 文化英雄的纪念碑或雕像逐渐增多,表明文化因素在国家认同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故选A项;文化英雄的纪念碑或雕像增多不等于弱化了传统政治和军事英雄的主导地位,且发展文化英雄的纪念碑或雕像本身也存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排除B项;材料只是描述了纪念碑和雕像主题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更多地揭示了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艺术创作的主题和关注点也发生了变化,D项材料没有点明。
【课时作业】
1. “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这反映了中世纪的欧洲(  )
A. 天主教统治地位已丧失
B. 宗教信仰意识的淡薄
C. 人们的国家民族意识淡薄
D. 专制王权的不断加强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中世纪欧洲人的身份认知中,对国家或民族的身份认知排在最后一位,说明当时人们的国家民族意识淡薄,故选C项。
2. (2025贵阳期末)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设立王室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进行巡回审判,改变了此前地方法庭、教会法庭依据习惯法和教会法行使司法职能的做法。这(  )
A. 标志英美法系最终形成
B. 体现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C.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D. 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 C
【解析】 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建立了诺曼王朝,设立王室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进行巡回审判,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推动了民族国家的产生,故选C项;英国“光荣革命”后英美法系最终形成,排除A项;宗教改革最早发生在16世纪,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且“实现”与中世纪欧洲史实不符合,排除D项。
3. (2025扬州期末)15世纪前后,英国动员来自不同阶层、背景和地域的士兵奔赴海外战场,与跟自己长相差不多但语言迥异的法国人作战。在双方内部,不同的方言汇聚成共同的语言,对历史和命运的认同让内部越发团结,而跟敌人更加对立。这主要表明双方(  )
A. 族群内部差异明显 B. 语言隔阂导致冲突
C. 民族身份意识觉醒 D. 命运一体走向和解
【答案】 C
【解析】 材料显示,士兵们因历史和命运的认同而团结,体现了民族身份意识。战争中,共同敌人使士兵们团结,增强了内部凝聚力,促进民族身份意识觉醒,故选C项;双方各自内部差异在缩小,排除A项;材料提到语言差异,但未指其为冲突原因,而是描述战争中语言差异缩小,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和解,而是强调战争中双方因历史命运认同而更团结,排除D项。
4. (2025大湾区期末)“为国捐躯是一种奉献和牺牲,如果国家受到灭亡或被占领的威胁,那么为之而死也是心甘情愿的。”这是法国民族英雄在百年战争(1337—1453年)中留下的豪言壮语,它反映了(  )
A. 百年战争的惨烈
B. 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C. 民族意识的觉醒
D. 法国已经成为民族国家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法百年战争中涌现出许多民族英雄,他们甘愿为国捐躯,这反映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C项;材料不涉及战争场面的描写,得不出“惨烈”的结论,排除A项;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与“为国捐躯……为之而死也是心甘情愿的”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一种意识,不足以说明法国已经成为民族国家,排除D项。
5. (2024肇庆期末)15世纪中叶,受惠于印刷技术的革新,欧洲各国本土语言的出版物逐渐兴盛。各国本土方言,受惠于印刷机的力量而勃兴,最终瓦解了万流归宗的欧洲拉丁文化。这表明印刷技术的革新(  )
A. 加速了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
B. 促进了近代生产方式的产生
C. 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 瓦解了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 C
【解析】 材料所示为印刷术的影响。材料信息表明印刷术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C项;文艺复兴运动出现于14世纪,排除A项;欧洲近代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经历了从手工作业向机器化作业的转变,这一过程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排除B项;“瓦解”过于绝对化,15世纪时,欧洲宗教神学仍然处于统治地位,排除D项。
6. (2025北京海淀期末)1490年,法王查理八世颁布法令,开始限制拉丁语的使用,强制要求地方司法审讯和诉讼笔录必须使用法语或地方语言(俗语)。1510年,法王路易十二颁布法令,要求地方所有司法文件都要使用俗语,禁用拉丁语。1539年8月,法王弗朗索瓦一世规定法语正式取代拉丁语成为官方语言。以上法王的做法(  )
A. 推动了封君封臣制度的形成
B. 导致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C. 拉开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序幕
D. 增强了法兰西人民的民族意识
【答案】 D
【解析】 三位法王都要求使用法语,法王的这些做法增强了法兰西人民的民族意识,故选D项;封君封臣制度在中世纪已经形成,排除A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是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材料中做法与宗教改革无关,排除B项;欧洲文艺复兴开始于意大利,而非法国,排除C项。
7. (2025吉林期中)16世纪,英、法、德等国的传统大学开始受到政府控制、干预,不少地区学生被明令禁止进入对立教派大学学习,数十所大学由国际大学转变为国内大学。大学的地位也逐步上升,成为服务于地方政治和地域发展的有效载体。这反映出欧洲(  )
A. 民族国家兴起推动大学的世俗化
B. 世俗教权突破了政治束缚
C. 高等教育由平民化转变为精英化
D. 民主思想促进教育近代化
【答案】 A
【解析】 16世纪,英、法、德等国的大学开始受到政府控制,地位提升,服务于地方政治和地域发展。这显示了欧洲民族国家兴起对大学的世俗化推动,故选A项;世俗教权是中世纪市民阶级反对教会垄断教育的城市学校教育形式,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大学受教育者身份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主思想与教育近代化,排除D项。
8. 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精神”起源于欧洲16世纪争取和维护自治、统一和认同的意识形态运动。这种精神因其强烈的民族感情而激发出爱国经济热情,从而推动国家的经济活力,以致它们的经济竞争力能不断地提升而形成崛起之势。这表明(  )
A. 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的崛起
B. 城市自治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C. 专制王权强化增强民族认同
D. 思想解放促进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 A
【解析】 “起源于欧洲16世纪争取和维护自治、统一和认同的意识形态运动,这种精神因其强烈的民族感情而激发出爱国经济热情”强调了民族意识对欧洲发展的重要作用,故选A项。
9. (2025南通期中)16—17世纪,法国王室相继建立了以法兰西公学院与法兰西学术院为代表的众多“学院”。法兰西公学院致力于开设独立的、免费的、对所有人开放的课程来讲授世俗知识。法兰西学术院则致力于专门发展法语的学院并设立奖项鼓励法语创新。据此可知,法兰西学院(  )
A. 推动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B. 确立了国家主权与独立的原则
C. 弘扬了民主平等的思想
D. 推进法国逐渐向民族国家转型
【答案】 D
【解析】 法兰西公学院和法兰西学术院的建立和发展,推动了法语的普及和世俗知识的传播,这有助于增强法国的文化认同和国家凝聚力,故选D项;法兰西学院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而不是直接推动法国王权达到顶峰,排除A项;国家主权与独立更多是通过政治、军事、外交等手段实现的,排除B项;法兰西学院虽然对公众开放,但其主要目的是传播知识和发展语言,而不是直接弘扬民主平等的思想,法国弘扬民主平等的思想是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排除C项。
10. (2025济南期末)人文主义者但丁强调只有皇帝才能把意大利统一起来;法国人文主义者蒙台涅指出专制制度是法兰西民族统一和反对政治上各自为政、宗教狂热病的支柱。由此可见,他们认识到(  )
A. 国家统一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B. 强化王权是摆脱教会控制主要手段
C. 专制王权适应国家发展需求
D. 文艺复兴运动有助于弘扬人文主义
【答案】 C
【解析】 意大利和法国的人文主义者都指出王权与专制制度对于国家统一和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他们都认识到专制王权适应国家发展需求,故选C项;材料只列举了两位人文主义者的认识,不足以代表“社会共识”,并且他们强调的是专制王权的重要性,并不是强调“国家统一”,排除A项;只有法国人文主义者谈及“宗教狂热”,但丁并没有谈及强化王权对宗教的影响,排除B项;人文主义是指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尊严,树立人的权威等,材料不涉及,排除D项。
11. (2025洛阳期中)1682年,路易十四将宫廷迁往凡尔赛宫后,又把各地的大贵族都宣召进宫。宫中安排了许多宴会、舞会等娱乐活动供贵族消遣,贵族们在宫中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这一做法(  )
A. 导致了革命的爆发 B. 有利于王权的强化
C. 确立了封君封臣制 D. 意在挽救经济衰退
【答案】 B
【解析】 路易十四的做法削弱了贵族的权力,有利于加强国王的权力,故选B项;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的路易十六时期,排除A项;封君封臣制确立于中古时期,排除C项;“意在挽救经济衰退”不合逻辑,与材料“贵族们在宫中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相悖,排除D项。
12. (2025肇庆期末)18世纪上半期,德意志上层社会和各邦宫廷纷纷效仿法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波茨坦、德累斯顿等地都打上了“凡尔赛”的烙印。针对当时德国社会的“媚法”浪潮,德国文学、哲学、音乐等领域顶风而上,呼吁德国人用德语创作和演出。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
A. 民族国家意识觉醒 B. 启蒙思想传播受阻
C. 文学艺术成就辉煌 D. 与法国的矛盾激增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些有利于增强德国人的民族认同感,说明当时德国民族国家意识觉醒,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启蒙思想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强调文艺创作和演出用德语,没有文艺成就的具体情况,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媚法”浪潮的反思,没有涉及德国与法国的矛盾,排除D项。
13. (2025东莞期末)英国国歌产生于18世纪40年代,原名《天佑国王》。歌词强调国王要“捍卫国法”,使“民心齐归向”。曲调旋律从平和到激昂递进,激发听众对君主的忠诚与热爱。该歌曲(  )
A. 强化了封建专制王权
B. 有利于促进民族国家认同
C. 削弱了天主教会权威
D. 宣扬了自由平等博爱思想
【答案】 B
【解析】 国歌作为国家的象征和标志,体现着国家精神和民族情怀,英国国歌《天佑国王》激发听众对君主的忠诚与热爱,并强调国王要“捍卫国法”,使“民心齐归向”,有利于促进民族国家认同,故选B项;18世纪40年代英国已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天佑国王》歌词强调国王要“捍卫国法”,体现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而非强化了封建专制主权,排除A项;英国宗教改革削弱了天主教会权威,且该歌曲是《天佑国王》,与天主教会无关,排除C项;法国大革命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思想,该歌曲强调国王要“捍卫国法”,激发听众对君主的忠诚与热爱,并没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思想”,排除D项。
14. (2025淮安期中)(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世纪末,英王亨利五世正式在法律文件上使用英语。而后,莎士比亚的戏剧,使英语不仅成为一种流行的语言文字,而且最终成了一种“文化”,极大地增强了民众的“英国意识”。在这种逐渐成形的民族意识基础上,英国历史上王权优于教权的传统对英国民族的形成也起到了某种促进作用。当民族遭受外来侵略的时候,执掌者也求助于民族主义这个精神武器,以此来激发民族情感,献身于反对侵略、维护民族主权的斗争。
——摘编自陈晓律、李宏图、左敏《现代英国民族
国家的出现及其对欧洲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 “争取民族的伟大,争取使每个民族有权把自己的统治扩张到相似的民族或有关的民族中去,而不管后者是否愿意。”因此,统治阶级对外以民族利益为掩饰,煽动和驱使本民族人民压迫其他民族,侵犯其他民族的利益。
——摘编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英国民族意识逐渐增强的因素。(5分)
答案:因素:官方文件中使用英语;印刷技术与出版业发展;戏剧文学的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外来民族侵略。(5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影响。(8分)
答案:影响:推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促进民族共同体认同观念的形成;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欧洲的思想解放;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任答四点,8分)(共31张PPT)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 程 目 标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子目一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背景 专制王权 国家建立 ①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②__________运动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
③英国通过《__________》建立国王专制统治
④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到达顶峰
民族语言的形成 如______和法语成为各自国家的官方语言,强化民族认同
法国大革命、_________战争 传播自由平等思想,促进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表现 个人层面 对______的忠诚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
社会层面 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出现国旗、国歌、国家节日
国家层面 民族国家由单一族群或多个民族组成
结果 ________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宗教改革
至尊法案
英语
拿破仑
国家
16—19
【概念】民族国家
指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由单一民族或多民族组成的,主权独立的,有确定的领土疆域、有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有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文化认同等特征的国家形态。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来源于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治体制,与传统的封建帝国、专制王国不同。
【图解】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诞生
1. 【思考】中世纪的西欧有民族国家吗?为什么?
答案:没有。封建制度反而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原因:在经济上,庄园制使西欧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淡薄。在意识形态乃至社会领域上,统一由基督教会所统治、支配,普世的基督教世界掩盖了民族特性。
2. 【教材图示】《马赛曲》曲谱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欧洲一些国家的军队侵入法国。法国人民群情激愤,纷纷组织义勇军开赴前线。马赛的义勇军高唱着一支进行曲奔向巴黎。这支进行曲就是《马赛曲》,它激励着法国人民保卫国家的斗志,后来成为法国的国歌。
思考:《马赛曲》在当时的法国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鼓舞法国人民的斗志,激发他们的国家意识,促进法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3. 【探究】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
这是从十五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时代。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的权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的欧洲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就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5—16世纪推动英、法等欧洲民族国家开始形成的因素。
答案: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专制王权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
4. 【探究】认识民族主义的影响
民族主义最初是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种以反对封建专制、建立独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为核心的思想……作为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和精神武器,是一面革命的旗帜,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但是,民族主义本身却带有不可克服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使它的“视野”无法越出本民族(利益)的范围,往往把本民族的利益和文化建立在践踏其他民族利益和文化的基础之上;同时,民族主义还具有潜在的、强烈的扩张性,一旦国家间有矛盾,民族主义便会膨胀为大民族主义……正因如此,“当西欧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一种带有侵略性的殖民侵略和扩张的学说”。民族主义逐渐蜕变为欧美列强对外扩张、争夺霸权的理论根据和精神动力。(赵文亮《民族主义与二十世纪的战争》)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民族主义对欧洲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积极影响:民族主义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
消极影响:民族主义带有狭隘性和排他性,导致对其他民族利益和文化的践踏;民族主义带有强烈的扩张性,导致欧洲列强对外殖民扩张和争夺霸权。
1. (2024重庆高考)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城市的街道和广场上充斥着君主、军人英雄的纪念碑或雕像。19世纪60年代,各国开始重视对本国文化英雄的纪念,作家、艺术家和作曲家的纪念碑越来越多,与政治家和军人的相当。这种变化说明(  )
A. 文化成为塑造国家认同的基础 B. 欧洲人文景观的政治色彩弱化
C. 雕塑艺术传统在欧洲走向衰落 D. 艺术创作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
A
【解析】 文化英雄的纪念碑或雕像逐渐增多,表明文化因素在国家认同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故选A项;文化英雄的纪念碑或雕像增多不等于弱化了传统政治和军事英雄的主导地位,且发展文化英雄的纪念碑或雕像本身也存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排除B项;材料只是描述了纪念碑和雕像主题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更多地揭示了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艺术创作的主题和关注点也发生了变化,D项材料没有点明。
1. “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这反映了中世纪的欧洲(  )
A. 天主教统治地位已丧失
B. 宗教信仰意识的淡薄
C. 人们的国家民族意识淡薄
D. 专制王权的不断加强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中世纪欧洲人的身份认知中,对国家或民族的身份认知排在最后一位,说明当时人们的国家民族意识淡薄,故选C项。
C
2. (2025贵阳期末)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设立王室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进行巡回审判,改变了此前地方法庭、教会法庭依据习惯法和教会法行使司法职能的做法。这(  )
A. 标志英美法系最终形成 B. 体现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C.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D. 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解析】 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建立了诺曼王朝,设立王室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进行巡回审判,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推动了民族国家的产生,故选C项;英国“光荣革命”后英美法系最终形成,排除A项;宗教改革最早发生在16世纪,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且“实现”与中世纪欧洲史实不符合,排除D项。
C
3. (2025扬州期末)15世纪前后,英国动员来自不同阶层、背景和地域的士兵奔赴海外战场,与跟自己长相差不多但语言迥异的法国人作战。在双方内部,不同的方言汇聚成共同的语言,对历史和命运的认同让内部越发团结,而跟敌人更加对立。这主要表明双方(  )
A. 族群内部差异明显 B. 语言隔阂导致冲突
C. 民族身份意识觉醒 D. 命运一体走向和解
【解析】 材料显示,士兵们因历史和命运的认同而团结,体现了民族身份意识。战争中,共同敌人使士兵们团结,增强了内部凝聚力,促进民族身份意识觉醒,故选C项;双方各自内部差异在缩小,排除A项;材料提到语言差异,但未指其为冲突原因,而是描述战争中语言差异缩小,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和解,而是强调战争中双方因历史命运认同而更团结,排除D项。
C
4. (2025大湾区期末)“为国捐躯是一种奉献和牺牲,如果国家受到灭亡或被占领的威胁,那么为之而死也是心甘情愿的。”这是法国民族英雄在百年战争(1337—1453年)中留下的豪言壮语,它反映了(  )
A. 百年战争的惨烈 B. 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C. 民族意识的觉醒 D. 法国已经成为民族国家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法百年战争中涌现出许多民族英雄,他们甘愿为国捐躯,这反映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C项;材料不涉及战争场面的描写,得不出“惨烈”的结论,排除A项;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与“为国捐躯……为之而死也是心甘情愿的”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一种意识,不足以说明法国已经成为民族国家,排除D项。
C
5. (2024肇庆期末)15世纪中叶,受惠于印刷技术的革新,欧洲各国本土语言的出版物逐渐兴盛。各国本土方言,受惠于印刷机的力量而勃兴,最终瓦解了万流归宗的欧洲拉丁文化。这表明印刷技术的革新(  )
A. 加速了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 B. 促进了近代生产方式的产生
C. 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 瓦解了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
【解析】 材料所示为印刷术的影响。材料信息表明印刷术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C项;文艺复兴运动出现于14世纪,排除A项;欧洲近代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经历了从手工作业向机器化作业的转变,这一过程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排除B项;“瓦解”过于绝对化,15世纪时,欧洲宗教神学仍然处于统治地位,排除D项。
C
6. (2025北京海淀期末)1490年,法王查理八世颁布法令,开始限制拉丁语的使用,强制要求地方司法审讯和诉讼笔录必须使用法语或地方语言(俗语)。1510年,法王路易十二颁布法令,要求地方所有司法文件都要使用俗语,禁用拉丁语。1539年8月,法王弗朗索瓦一世规定法语正式取代拉丁语成为官方语言。以上法王的做法(  )
A. 推动了封君封臣制度的形成 B. 导致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C. 拉开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序幕 D. 增强了法兰西人民的民族意识
【解析】 三位法王都要求使用法语,法王的这些做法增强了法兰西人民的民族意识,故选D项;封君封臣制度在中世纪已经形成,排除A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是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材料中做法与宗教改革无关,排除B项;欧洲文艺复兴开始于意大利,而非法国,排除C项。
D
7. (2025吉林期中)16世纪,英、法、德等国的传统大学开始受到政府控制、干预,不少地区学生被明令禁止进入对立教派大学学习,数十所大学由国际大学转变为国内大学。大学的地位也逐步上升,成为服务于地方政治和地域发展的有效载体。这反映出欧洲(  )
A. 民族国家兴起推动大学的世俗化 B. 世俗教权突破了政治束缚
C. 高等教育由平民化转变为精英化 D. 民主思想促进教育近代化
【解析】 16世纪,英、法、德等国的大学开始受到政府控制,地位提升,服务于地方政治和地域发展。这显示了欧洲民族国家兴起对大学的世俗化推动,故选A项;世俗教权是中世纪市民阶级反对教会垄断教育的城市学校教育形式,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大学受教育者身份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主思想与教育近代化,排除D项。
A
8. 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精神”起源于欧洲16世纪争取和维护自治、统一和认同的意识形态运动。这种精神因其强烈的民族感情而激发出爱国经济热情,从而推动国家的经济活力,以致它们的经济竞争力能不断地提升而形成崛起之势。这表明(  )
A. 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的崛起 B. 城市自治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C. 专制王权强化增强民族认同 D. 思想解放促进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 “起源于欧洲16世纪争取和维护自治、统一和认同的意识形态运动,这种精神因其强烈的民族感情而激发出爱国经济热情”强调了民族意识对欧洲发展的重要作用,故选A项。
A
9. (2025南通期中)16—17世纪,法国王室相继建立了以法兰西公学院与法兰西学术院为代表的众多“学院”。法兰西公学院致力于开设独立的、免费的、对所有人开放的课程来讲授世俗知识。法兰西学术院则致力于专门发展法语的学院并设立奖项鼓励法语创新。据此可知,法兰西学院(  )
A. 推动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B. 确立了国家主权与独立的原则
C. 弘扬了民主平等的思想
D. 推进法国逐渐向民族国家转型
D
【解析】 法兰西公学院和法兰西学术院的建立和发展,推动了法语的普及和世俗知识的传播,这有助于增强法国的文化认同和国家凝聚力,故选D项;法兰西学院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而不是直接推动法国王权达到顶峰,排除A项;国家主权与独立更多是通过政治、军事、外交等手段实现的,排除B项;法兰西学院虽然对公众开放,但其主要目的是传播知识和发展语言,而不是直接弘扬民主平等的思想,法国弘扬民主平等的思想是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排除C项。
10. (2025济南期末)人文主义者但丁强调只有皇帝才能把意大利统一起来;法国人文主义者蒙台涅指出专制制度是法兰西民族统一和反对政治上各自为政、宗教狂热病的支柱。由此可见,他们认识到(  )
A. 国家统一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B. 强化王权是摆脱教会控制主要手段
C. 专制王权适应国家发展需求 D. 文艺复兴运动有助于弘扬人文主义
【解析】 意大利和法国的人文主义者都指出王权与专制制度对于国家统一和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他们都认识到专制王权适应国家发展需求,故选C项;材料只列举了两位人文主义者的认识,不足以代表“社会共识”,并且他们强调的是专制王权的重要性,并不是强调“国家统一”,排除A项;只有法国人文主义者谈及“宗教狂热”,但丁并没有谈及强化王权对宗教的影响,排除B项;人文主义是指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尊严,树立人的权威等,材料不涉及,排除D项。
C
11. (2025洛阳期中)1682年,路易十四将宫廷迁往凡尔赛宫后,又把各地的大贵族都宣召进宫。宫中安排了许多宴会、舞会等娱乐活动供贵族消遣,贵族们在宫中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这一做法(  )
A. 导致了革命的爆发 B. 有利于王权的强化
C. 确立了封君封臣制 D. 意在挽救经济衰退
【解析】 路易十四的做法削弱了贵族的权力,有利于加强国王的权力,故选B项;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的路易十六时期,排除A项;封君封臣制确立于中古时期,排除C项;“意在挽救经济衰退”不合逻辑,与材料“贵族们在宫中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相悖,排除D项。
B
12. (2025肇庆期末)18世纪上半期,德意志上层社会和各邦宫廷纷纷效仿法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波茨坦、德累斯顿等地都打上了“凡尔赛”的烙印。针对当时德国社会的“媚法”浪潮,德国文学、哲学、音乐等领域顶风而上,呼吁德国人用德语创作和演出。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
A. 民族国家意识觉醒 B. 启蒙思想传播受阻
C. 文学艺术成就辉煌 D. 与法国的矛盾激增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些有利于增强德国人的民族认同感,说明当时德国民族国家意识觉醒,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启蒙思想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强调文艺创作和演出用德语,没有文艺成就的具体情况,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媚法”浪潮的反思,没有涉及德国与法国的矛盾,排除D项。
A
13. (2025东莞期末)英国国歌产生于18世纪40年代,原名《天佑国王》。歌词强调国王要“捍卫国法”,使“民心齐归向”。曲调旋律从平和到激昂递进,激发听众对君主的忠诚与热爱。该歌曲(  )
A. 强化了封建专制王权
B. 有利于促进民族国家认同
C. 削弱了天主教会权威
D. 宣扬了自由平等博爱思想
B
【解析】 国歌作为国家的象征和标志,体现着国家精神和民族情怀,英国国歌《天佑国王》激发听众对君主的忠诚与热爱,并强调国王要“捍卫国法”,使“民心齐归向”,有利于促进民族国家认同,故选B项;18世纪40年代英国已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天佑国王》歌词强调国王要“捍卫国法”,体现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而非强化了封建专制主权,排除A项;英国宗教改革削弱了天主教会权威,且该歌曲是《天佑国王》,与天主教会无关,排除C项;法国大革命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思想,该歌曲强调国王要“捍卫国法”,激发听众对君主的忠诚与热爱,并没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思想”,排除D项。
14. (2025淮安期中)(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世纪末,英王亨利五世正式在法律文件上使用英语。而后,莎士比亚的戏剧,使英语不仅成为一种流行的语言文字,而且最终成了一种“文化”,极大地增强了民众的“英国意识”。在这种逐渐成形的民族意识基础上,英国历史上王权优于教权的传统对英国民族的形成也起到了某种促进作用。当民族遭受外来侵略的时候,执掌者也求助于民族主义这个精神武器,以此来激发民族情感,献身于反对侵略、维护民族主权的斗争。
——摘编自陈晓律、李宏图、左敏《现代英国民族国家的出现及其对欧洲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 “争取民族的伟大,争取使每个民族有权把自己的统治扩张到相似的民族或有关的民族中去,而不管后者是否愿意。”因此,统治阶级对外以民族利益为掩饰,煽动和驱使本民族人民压迫其他民族,侵犯其他民族的利益。
——摘编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英国民族意识逐渐增强的因素。(5分)
答案:因素:官方文件中使用英语;印刷技术与出版业发展;戏剧文学的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外来民族侵略。(5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影响。(8分)
答案:影响:推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促进民族共同体认同观念的形成;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欧洲的思想解放;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任答四点,8分)
谢谢观赏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 程 目 标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子目一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
背景 专制王权国家建立 ①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② 运动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③英国通过《 》建立国王专制统治④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到达顶峰
民族语言的形成 如 和法语成为各自国家的官方语言,强化民族认同
法国大革命、 战争 传播自由平等思想,促进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表现 个人层面 对 的忠诚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
社会层面 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出现国旗、国歌、国家节日
国家层面 民族国家由单一族群或多个民族组成
结果 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概念】民族国家
指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由单一民族或多民族组成的,主权独立的,有确定的领土疆域、有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有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文化认同等特征的国家形态。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来源于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治体制,与传统的封建帝国、专制王国不同。
【图解】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诞生
核心探究
1. 【思考】中世纪的西欧有民族国家吗?为什么?
2. 【教材图示】《马赛曲》曲谱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欧洲一些国家的军队侵入法国。法国人民群情激愤,纷纷组织义勇军开赴前线。马赛的义勇军高唱着一支进行曲奔向巴黎。这支进行曲就是《马赛曲》,它激励着法国人民保卫国家的斗志,后来成为法国的国歌。
思考:《马赛曲》在当时的法国起到什么作用?
3. 【探究】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
这是从十五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时代。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的权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的欧洲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就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5—16世纪推动英、法等欧洲民族国家开始形成的因素。
4. 【探究】认识民族主义的影响
民族主义最初是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种以反对封建专制、建立独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为核心的思想……作为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和精神武器,是一面革命的旗帜,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但是,民族主义本身却带有不可克服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使它的“视野”无法越出本民族(利益)的范围,往往把本民族的利益和文化建立在践踏其他民族利益和文化的基础之上;同时,民族主义还具有潜在的、强烈的扩张性,一旦国家间有矛盾,民族主义便会膨胀为大民族主义……正因如此,“当西欧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一种带有侵略性的殖民侵略和扩张的学说”。民族主义逐渐蜕变为欧美列强对外扩张、争夺霸权的理论根据和精神动力。(赵文亮《民族主义与二十世纪的战争》)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民族主义对欧洲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1. (2024重庆高考)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城市的街道和广场上充斥着君主、军人英雄的纪念碑或雕像。19世纪60年代,各国开始重视对本国文化英雄的纪念,作家、艺术家和作曲家的纪念碑越来越多,与政治家和军人的相当。这种变化说明(  )
A. 文化成为塑造国家认同的基础
B. 欧洲人文景观的政治色彩弱化
C. 雕塑艺术传统在欧洲走向衰落
D. 艺术创作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
【课时作业】
1. “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这反映了中世纪的欧洲(  )
A. 天主教统治地位已丧失
B. 宗教信仰意识的淡薄
C. 人们的国家民族意识淡薄
D. 专制王权的不断加强
2. (2025贵阳期末)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设立王室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进行巡回审判,改变了此前地方法庭、教会法庭依据习惯法和教会法行使司法职能的做法。这(  )
A. 标志英美法系最终形成
B. 体现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C.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D. 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 (2025扬州期末)15世纪前后,英国动员来自不同阶层、背景和地域的士兵奔赴海外战场,与跟自己长相差不多但语言迥异的法国人作战。在双方内部,不同的方言汇聚成共同的语言,对历史和命运的认同让内部越发团结,而跟敌人更加对立。这主要表明双方(  )
A. 族群内部差异明显 B. 语言隔阂导致冲突
C. 民族身份意识觉醒 D. 命运一体走向和解
4. (2025大湾区期末)“为国捐躯是一种奉献和牺牲,如果国家受到灭亡或被占领的威胁,那么为之而死也是心甘情愿的。”这是法国民族英雄在百年战争(1337—1453年)中留下的豪言壮语,它反映了(  )
A. 百年战争的惨烈
B. 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C. 民族意识的觉醒
D. 法国已经成为民族国家
5. (2024肇庆期末)15世纪中叶,受惠于印刷技术的革新,欧洲各国本土语言的出版物逐渐兴盛。各国本土方言,受惠于印刷机的力量而勃兴,最终瓦解了万流归宗的欧洲拉丁文化。这表明印刷技术的革新(  )
A. 加速了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
B. 促进了近代生产方式的产生
C. 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 瓦解了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
6. (2025北京海淀期末)1490年,法王查理八世颁布法令,开始限制拉丁语的使用,强制要求地方司法审讯和诉讼笔录必须使用法语或地方语言(俗语)。1510年,法王路易十二颁布法令,要求地方所有司法文件都要使用俗语,禁用拉丁语。1539年8月,法王弗朗索瓦一世规定法语正式取代拉丁语成为官方语言。以上法王的做法(  )
A. 推动了封君封臣制度的形成
B. 导致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C. 拉开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序幕
D. 增强了法兰西人民的民族意识
7. (2025吉林期中)16世纪,英、法、德等国的传统大学开始受到政府控制、干预,不少地区学生被明令禁止进入对立教派大学学习,数十所大学由国际大学转变为国内大学。大学的地位也逐步上升,成为服务于地方政治和地域发展的有效载体。这反映出欧洲(  )
A. 民族国家兴起推动大学的世俗化
B. 世俗教权突破了政治束缚
C. 高等教育由平民化转变为精英化
D. 民主思想促进教育近代化
8. 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精神”起源于欧洲16世纪争取和维护自治、统一和认同的意识形态运动。这种精神因其强烈的民族感情而激发出爱国经济热情,从而推动国家的经济活力,以致它们的经济竞争力能不断地提升而形成崛起之势。这表明(  )
A. 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的崛起
B. 城市自治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C. 专制王权强化增强民族认同
D. 思想解放促进资本主义萌芽
9. (2025南通期中)16—17世纪,法国王室相继建立了以法兰西公学院与法兰西学术院为代表的众多“学院”。法兰西公学院致力于开设独立的、免费的、对所有人开放的课程来讲授世俗知识。法兰西学术院则致力于专门发展法语的学院并设立奖项鼓励法语创新。据此可知,法兰西学院(  )
A. 推动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B. 确立了国家主权与独立的原则
C. 弘扬了民主平等的思想
D. 推进法国逐渐向民族国家转型
10. (2025济南期末)人文主义者但丁强调只有皇帝才能把意大利统一起来;法国人文主义者蒙台涅指出专制制度是法兰西民族统一和反对政治上各自为政、宗教狂热病的支柱。由此可见,他们认识到(  )
A. 国家统一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B. 强化王权是摆脱教会控制主要手段
C. 专制王权适应国家发展需求
D. 文艺复兴运动有助于弘扬人文主义
11. (2025洛阳期中)1682年,路易十四将宫廷迁往凡尔赛宫后,又把各地的大贵族都宣召进宫。宫中安排了许多宴会、舞会等娱乐活动供贵族消遣,贵族们在宫中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这一做法(  )
A. 导致了革命的爆发 B. 有利于王权的强化
C. 确立了封君封臣制 D. 意在挽救经济衰退
12. (2025肇庆期末)18世纪上半期,德意志上层社会和各邦宫廷纷纷效仿法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波茨坦、德累斯顿等地都打上了“凡尔赛”的烙印。针对当时德国社会的“媚法”浪潮,德国文学、哲学、音乐等领域顶风而上,呼吁德国人用德语创作和演出。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
A. 民族国家意识觉醒 B. 启蒙思想传播受阻
C. 文学艺术成就辉煌 D. 与法国的矛盾激增
13. (2025东莞期末)英国国歌产生于18世纪40年代,原名《天佑国王》。歌词强调国王要“捍卫国法”,使“民心齐归向”。曲调旋律从平和到激昂递进,激发听众对君主的忠诚与热爱。该歌曲(  )
A. 强化了封建专制王权
B. 有利于促进民族国家认同
C. 削弱了天主教会权威
D. 宣扬了自由平等博爱思想
14. (2025淮安期中)(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世纪末,英王亨利五世正式在法律文件上使用英语。而后,莎士比亚的戏剧,使英语不仅成为一种流行的语言文字,而且最终成了一种“文化”,极大地增强了民众的“英国意识”。在这种逐渐成形的民族意识基础上,英国历史上王权优于教权的传统对英国民族的形成也起到了某种促进作用。当民族遭受外来侵略的时候,执掌者也求助于民族主义这个精神武器,以此来激发民族情感,献身于反对侵略、维护民族主权的斗争。
——摘编自陈晓律、李宏图、左敏《现代英国民族
国家的出现及其对欧洲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 “争取民族的伟大,争取使每个民族有权把自己的统治扩张到相似的民族或有关的民族中去,而不管后者是否愿意。”因此,统治阶级对外以民族利益为掩饰,煽动和驱使本民族人民压迫其他民族,侵犯其他民族的利益。
——摘编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英国民族意识逐渐增强的因素。(5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影响。(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