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 程 目 标
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子目一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
政治前提 新中国的成立
三大方针 “另起炉灶”:对象是否定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作用是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对象是否定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利益;作用是为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一边倒”:对象是肯定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作用是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转型 ①成立之初与苏联等多国建交②1954年,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③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求异”方针④1956年,与多国建交,同英、荷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①出现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②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20世纪70年代外交的新局面 ①1970年起,同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升格为大使级②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③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④之后,迎来建交高潮
【图解】综合认识“一边倒”
【拓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
①包容性: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
②开放性:其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③创新性: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政治基础。
【图解】“求同存异”
【辨析】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加入联合国
新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在1945年联合国创立之初,中国既是创始国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对联合国的筹建和成立作出过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理应取代台湾地区的国民党集团,享有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故新中国不是重新加入联合国。
核心探究
1. 【思考点】怎样理解新中国制定的三条外交方针?
答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两断。“一边倒”是指《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强调的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方针。毛泽东提出的这三条外交方针,构成了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是对国际局势的冷静观察和精辟分析,并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而制定的,即符合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完全独立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根本利益,为确定新中国的外交原则提供了战略指导。
2. 【探究】1949 年12 月至1950 年2 月,毛泽东访问苏联,中苏两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结合所学,指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署有何影响。
答案:有利于新中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巩固新生政权;有利于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中国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提供了保障。
3. 【探究】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背景
“一边倒”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关锦炜《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
根据史料,分析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
答案:主要原因:①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发展经济的需要。②战后两极格局之下,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遏制中国。③当时中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基本相同。④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和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
4. 【探究】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发展
对于新中国而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当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此外,新中国也面临着周边的安全环境恶化的危险: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这给中国的安全防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根据史料,归纳中国当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现实意义”,结合所学指出为了化解周边国家对红色政权的“恐惧”,新中国采取的其他重大外交措施。
答案:现实意义:缓解国内财政困难;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措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历史解释】比较新中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大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特点 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阵营 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
影响 保障人民革命成果,巩固新中国的独立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地位 是新中国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表现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 (2024甘肃高考)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夺冠,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自1961年起,中国队连续在三届世乒赛中战绩辉煌,宣告世界乒坛“中国时代”的到来;20世纪70年代初,“乒乓外交”打破中美关系僵局。综上可知,这一时期我国乒乓球运动( )
A. 掀起全球乒乓球热潮
B. 实现了体育强国梦想
C. 兼具媒介和政治属性
D. 已成为民族文化象征
【答案】 C
【解析】 中国在世乒赛夺冠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且中国队在乒乓赛中的优秀战绩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关系僵局,乒乓球成为中美关系改善的重要媒介,由此可见中国的乒乓球运动兼具媒介和政治属性,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中国乒乓球对他国的影响力,排除A项;一项运动的成功不能表明中国已经实现了体育强国的梦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乒乓球在我国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属性,排除D项。
【课时作业】
1. 1949年1月,毛泽东指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项,不允许任何外国及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因为中国是独立国家,中国境内之事,应由中国人民及人民的政府自己解决。如有外国人提到外国政府调解中国内战等事,应完全拒绝之。”该指示( )
A. 奠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
B. 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全面实施
C. 关闭了与西方国家交往的大门
D. 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指出:因为中国是独立国家,所以不允许任何外国及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中国的事情由中国人民及政府自己解决,体现了“独立、自主”的思想,为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奠定基础,故A项正确;“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该方针实施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按照“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先谈判后建交,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故“关闭了”表述错误,排除C项;这一指示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提出的,排除D项。
2. 1950年1月,英国向全世界宣布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声明,并准备与中国政府互派使节。1950年3月,中英建交谈判拉开帷幕,并最终于1954年9月2日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英国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B. 认同中国外交理念
C. 削弱美国霸权主义
D. 维护英国在华利益
【答案】 D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英国认识到中国的政治局势已经发生变化,为了维护其在华的商业利益、贸易特权以及在香港等地的特殊利益等,英国希望通过承认新中国并建立一定的外交关系来保障这些利益,故选D项;其余三项都不属于英国的主观目的。
3. (2025重庆期末)1952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世界的格局“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他特别提醒外交人员:“我们要依靠进步,争取中间,分化顽固。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外交工作更灵活一些。”这一外交工作思想的提出( )
A. 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
B. 适应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 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有利于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答案】 D
【解析】 在1952年冷战初期,世界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国作为新兴社会主义国家,面临西方封锁。周恩来强调通过灵活外交争取中间力量,分化顽固势力。这说明中国意图通过外交打破封锁,争取国际支持和合作,D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打开外交新局面,排除A项;多极化趋势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提出,1954年形成,排除C项。
4. (2025苏州期中)1952年,中国艺术团到法国、瑞典等国巡演,杂技演员夏菊花凭借高超技艺,被欧洲人冠以“顶碗皇后”的美称。1958年,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应邀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芭蕾舞剧《白毛女》,引起轰动。这些事件反映出( )
A. 中国积极改善外交环境
B. 中国与西方邦交逐渐正常化
C. 中苏关系出现严重恶化
D. 中国文艺事业的国际化发展
【答案】 A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积极开展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往来,这些交流活动可以增进彼此了解,改善外交环境,故选A项;中国与整个西方邦交逐渐正常化是在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之后,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1952年中苏处于友好期,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5. (2025广州期末)从1953年起,新中国便与联邦德国开始通过民间贸易机构进行了一些接触。日内瓦会议期间,两国代表又达成协议,同意签署民间贸易协定。新中国与联邦德国的贸易交往( )
A. 创新了民间外交的方式
B. 加速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C. 体现了务实外交的特点
D. 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答案】 C
【解析】 新中国与联邦德国虽然没有正式建交,但进行了民间贸易交往,没有受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约束,体现了务实外交的特点,故选C项;新中国与联邦德国的贸易交往并不属于创新民间外交的方式,排除A项;此时资本主义阵营还没有发生分化,排除B项;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排除D项。
6. 朝鲜停战后,苏联政府照会美、英、法三国政府,提议召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五大国外长会议。1954年1月,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决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国际会议,中国参加了会议的全过程。这次会议对新中国的重要意义在于( )
A. 宣告了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B. 以独立自主姿态步入了国际外交舞台
C. 彰显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威力
D. 事实上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
【答案】 B
【解析】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标志着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B项正确;A、D两项都发生在1971年,不合题干时间要求;在日内瓦会议上,美国仍然敌视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这次会议并没有得到贯彻,排除C项。
7. (2025南通期中)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一张纪念邮票。该邮票反映了中国( )
A. 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B. 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C. 巩固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D. 支持亚非民族解放运动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张纪念万隆会议十周年的邮票,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体现亚非人民为反帝反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而团结合作,20世纪60年代正值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事业蓬勃发展时期,中国发行该纪念邮票体现中国支持亚非民族解放运动,故选D项;万隆会议成员国社会意识形态不一,并不全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日内瓦会议的成就证明国际争端是可以用和平协商的方法求得解决的,并非万隆会议,排除B项;非洲国家不属于周边国家,排除C项。
8. (2025云南期中)20世纪6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作出重大调整,断然放弃“一边倒”战略,把外交立足点转向“两个中间地带”国家,把亚非拉国家作为中国外交的重点。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升
B. 努力寻求更大外交空间
C. 着力改善与邻国的关系
D. 外交成就取得重大突破
【答案】 B
【解析】 这种战略调整是因为当时的国际形势变化,中国希望通过拓展与更多国家的关系,摆脱在国际上可能受到的孤立局面,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外寻找新的外交空间,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故选B项;20世纪6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并未得到极大提升,排除A项;材料并非强调邻国,排除C项;中国外交成就取得重大突破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D项。
9. 1963年,周恩来提到中国人办外事的一些哲学思想:“不要将己见强加于人……凡是对我们友好的国家,我们就以更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们,来而不往非礼也……退避三舍,你来,我先退,给你警告;再来,再退,再给警告,但事不过三。”这表明新中国( )
A. 开始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外交政策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
C. 外交理念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D. 外交方针意识形态特征较明显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退避三舍”“来而不往非礼也”等思想,故选C项。
10. (2025深圳期末)1964年北京科学讨论会是新中国举办的第一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44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参加会议。可见当时中国( )
A. 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B. 开展全方位外交取得成就
C. 冲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
D. 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
【答案】 D
【解析】 第三世界国家主要涵盖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该会议显示中国正积极与这些国家加强交流与合作,故选D项;会议参与者来自多个非社会主义地区,排除A项;改革开放后,中国推行全方位外交,取得显著成就,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虽面临技术封锁,但题目未涉及此内容,且会议焦点为科学讨论,并非技术突破,排除C项。
11. (2025黑龙江期中)20世纪60年代,中法的角色类似: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1963年10月,戴高乐将军授权法国前总理富尔前来中国,代表他同中国领导人商谈两国关系问题。中国政府同意法国提出的中法先宣布建交,然后自然也导致法国同台湾“断交”的方案,这为中法建交扫清了障碍。这说明( )
A. 独立自主是中法两国建交的政治基础
B. 法国与美国霸权主义矛盾的不可调和
C. 中法建交前夕世界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D. 中法建交为改革开放创造了外部条件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法两国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这是中法两国建交的政治基础,故选A项;“不可调和”表述绝对化、不合史实,法国、美国虽存在利益冲突,但双方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排除B项;“发生根本变化”不合史实,20世纪60年代,世界格局仍是两极格局,排除C项;1978年底,中国才开始改革开放,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12. (2025郑州期中)下表所示为1949—1966年《人民日报》中翻译外国文章及词汇出现频数变化情况。据此可知,影响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A. 综合国力的提升 B. 国际形势的变迁
C. 意识形态的强化 D. 主要矛盾的转变
【答案】 B
【解析】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1949至1957年间,翻译的词汇和文章数量较多,这与当时中国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紧密交流有关。1958至1966年,翻译数量减少,这与中苏关系恶化和国际形势变化有关,B项正确,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中国外交意识形态逐渐淡化,排除C项;国内矛盾变化与翻译内容频率变化关系不大,排除D项。
13. (2025大湾区期末)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给当时的四位解放军大元帅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中‘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中国奉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B. 目的是为改革开放营造环境
C. 国家利益影响外交政策调整
D. 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基本一致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可知美苏两极格局下,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建议与美国打开关系,体现出国家利益对外交的影响,故选C项;改革开放后奉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排除A项;与美国打开关系是基于国家的战略利益,1978年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排除B项;中美两国由于社会性质、文化历史传统等不同,国家利益并不一致,排除D项。
14. (2025梅州期末)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时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毛泽东的话反映了当时( )
A. 冷战局面正式开始
B. 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C. 中美分歧已经消失
D.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使得美国改变战略,其中包括缓和中美关系,故选B项;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局面的开始,排除A项;“消失”一词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严重影响世界和平,排除D项。
15. (2025河源期末)(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4月12日,重庆珊瑚坝机场。年届六旬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董必武登上飞机,开始飞越“世界屋脊”的远航。董必武此行是以中国代表团成员的身份,赴美参加《联合国宪章》制宪会议。
——摘编自肖燕《联合国的创立与中国共产党》
材料二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1976次会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26日,中国代理外交部部长姬鹏飞收到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发来的正式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和安理会中被非法剥夺了20多年的席位得到恢复。
——根据《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等整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发展历程。
答案:发展历程:①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②1949—1971年,由于美国的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蒋介石集团窃取;③1971年后,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9分)(共36张PPT)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 程 目 标
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子目一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政治前提 新中国的成立
三大方针 “另起炉灶”:对象是否定_____________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作用是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对象是否定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利益;作用是为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一边倒”:对象是肯定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作用是不致处于______地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转型 ①成立之初与苏联等多国建交
②1954年,倡导以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③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__________”方针
④1956年,与多国建交,同英、荷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国民党政府
孤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求异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①出现以与____________________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
②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同__________关系的突破
20世纪 70年代外交的新局面 ①1970年起,同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升格为大使级
②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_________,中日正式建交
④之后,迎来建交高潮
亚非民族独立国家
西方大国
正常化
【图解】综合认识“一边倒”
【拓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
①包容性: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
②开放性:其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③创新性: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政治基础。
【图解】“求同存异”
【辨析】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加入联合国
新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在1945年联合国创立之初,中国既是创始国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对联合国的筹建和成立作出过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理应取代台湾地区的国民党集团,享有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故新中国不是重新加入联合国。
1. 【思考点】怎样理解新中国制定的三条外交方针?
答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两断。“一边倒”是指《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强调的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方针。毛泽东提出的这三条外交方针,构成了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是对国际局势的冷静观察和精辟分析,并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而制定的,即符合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完全独立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根本利益,为确定新中国的外交原则提供了战略指导。
2. 【探究】1949 年12 月至1950 年2 月,毛泽东访问苏联,中苏两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结合所学,指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署有何影响。
答案:有利于新中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巩固新生政权;有利于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中国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提供了保障。
3. 【探究】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背景
“一边倒”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关锦炜《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
根据史料,分析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
答案:主要原因:①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发展经济的需要。②战后两极格局之下,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遏制中国。③当时中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基本相同。④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和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
4. 【探究】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发展
对于新中国而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当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此外,新中国也面临着周边的安全环境恶化的危险: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这给中国的安全防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根据史料,归纳中国当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现实意义”,结合所学指出为了化解周边国家对红色政权的“恐惧”,新中国采取的其他重大外交措施。
答案:现实意义:缓解国内财政困难;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措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历史解释】比较新中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大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特点 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阵营 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
影响 保障人民革命成果,巩固新中国的独立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地位 是新中国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表现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 (2024甘肃高考)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夺冠,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自1961年起,中国队连续在三届世乒赛中战绩辉煌,宣告世界乒坛“中国时代”的到来;20世纪70年代初,“乒乓外交”打破中美关系僵局。综上可知,这一时期我国乒乓球运动( )
A. 掀起全球乒乓球热潮 B. 实现了体育强国梦想
C. 兼具媒介和政治属性 D. 已成为民族文化象征
【解析】 中国在世乒赛夺冠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且中国队在乒乓赛中的优秀战绩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关系僵局,乒乓球成为中美关系改善的重要媒介,由此可见中国的乒乓球运动兼具媒介和政治属性,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中国乒乓球对他国的影响力,排除A项;一项运动的成功不能表明中国已经实现了体育强国的梦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乒乓球在我国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属性,排除D项。
C
1. 1949年1月,毛泽东指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项,不允许任何外国及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因为中国是独立国家,中国境内之事,应由中国人民及人民的政府自己解决。如有外国人提到外国政府调解中国内战等事,应完全拒绝之。”该指示( )
A. 奠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
B. 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全面实施
C. 关闭了与西方国家交往的大门
D. 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A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指出:因为中国是独立国家,所以不允许任何外国及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中国的事情由中国人民及政府自己解决,体现了“独立、自主”的思想,为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奠定基础,故A项正确;“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该方针实施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按照“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先谈判后建交,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故“关闭了”表述错误,排除C项;这一指示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提出的,排除D项。
2. 1950年1月,英国向全世界宣布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声明,并准备与中国政府互派使节。1950年3月,中英建交谈判拉开帷幕,并最终于1954年9月2日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英国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B. 认同中国外交理念
C. 削弱美国霸权主义 D. 维护英国在华利益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英国认识到中国的政治局势已经发生变化,为了维护其在华的商业利益、贸易特权以及在香港等地的特殊利益等,英国希望通过承认新中国并建立一定的外交关系来保障这些利益,故选D项;其余三项都不属于英国的主观目的。
D
3. (2025重庆期末)1952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世界的格局“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他特别提醒外交人员:“我们要依靠进步,争取中间,分化顽固。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外交工作更灵活一些。”这一外交工作思想的提出( )
A. 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 B. 适应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 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有利于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解析】 在1952年冷战初期,世界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国作为新兴社会主义国家,面临西方封锁。周恩来强调通过灵活外交争取中间力量,分化顽固势力。这说明中国意图通过外交打破封锁,争取国际支持和合作,D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打开外交新局面,排除A项;多极化趋势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提出,1954年形成,排除C项。
D
4. (2025苏州期中)1952年,中国艺术团到法国、瑞典等国巡演,杂技演员夏菊花凭借高超技艺,被欧洲人冠以“顶碗皇后”的美称。1958年,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应邀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芭蕾舞剧《白毛女》,引起轰动。这些事件反映出( )
A. 中国积极改善外交环境 B. 中国与西方邦交逐渐正常化
C. 中苏关系出现严重恶化 D. 中国文艺事业的国际化发展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积极开展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往来,这些交流活动可以增进彼此了解,改善外交环境,故选A项;中国与整个西方邦交逐渐正常化是在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之后,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1952年中苏处于友好期,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A
5. (2025广州期末)从1953年起,新中国便与联邦德国开始通过民间贸易机构进行了一些接触。日内瓦会议期间,两国代表又达成协议,同意签署民间贸易协定。新中国与联邦德国的贸易交往( )
A. 创新了民间外交的方式 B. 加速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C. 体现了务实外交的特点 D. 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解析】 新中国与联邦德国虽然没有正式建交,但进行了民间贸易交往,没有受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约束,体现了务实外交的特点,故选C项;新中国与联邦德国的贸易交往并不属于创新民间外交的方式,排除A项;此时资本主义阵营还没有发生分化,排除B项;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排除D项。
C
6. 朝鲜停战后,苏联政府照会美、英、法三国政府,提议召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五大国外长会议。1954年1月,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决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国际会议,中国参加了会议的全过程。这次会议对新中国的重要意义在于( )
A. 宣告了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B. 以独立自主姿态步入了国际外交舞台
C. 彰显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威力
D. 事实上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
【解析】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标志着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B项正确;A、D两项都发生在1971年,不合题干时间要求;在日内瓦会议上,美国仍然敌视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这次会议并没有得到贯彻,排除C项。
B
7. (2025南通期中)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一张纪念邮票。该邮票反映了中国( )
A. 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B. 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C. 巩固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D. 支持亚非民族解放运动
D
【解析】 读图可知,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张纪念万隆会议十周年的邮票,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体现亚非人民为反帝反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而团结合作,20世纪60年代正值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事业蓬勃发展时期,中国发行该纪念邮票体现中国支持亚非民族解放运动,故选D项;万隆会议成员国社会意识形态不一,并不全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日内瓦会议的成就证明国际争端是可以用和平协商的方法求得解决的,并非万隆会议,排除B项;非洲国家不属于周边国家,排除C项。
8. (2025云南期中)20世纪6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作出重大调整,断然放弃“一边倒”战略,把外交立足点转向“两个中间地带”国家,把亚非拉国家作为中国外交的重点。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升 B. 努力寻求更大外交空间
C. 着力改善与邻国的关系 D. 外交成就取得重大突破
【解析】 这种战略调整是因为当时的国际形势变化,中国希望通过拓展与更多国家的关系,摆脱在国际上可能受到的孤立局面,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外寻找新的外交空间,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故选B项;20世纪6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并未得到极大提升,排除A项;材料并非强调邻国,排除C项;中国外交成就取得重大突破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D项。
B
9. 1963年,周恩来提到中国人办外事的一些哲学思想:“不要将己见强加于人……凡是对我们友好的国家,我们就以更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们,来而不往非礼也……退避三舍,你来,我先退,给你警告;再来,再退,再给警告,但事不过三。”这表明新中国( )
A. 开始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外交政策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
C. 外交理念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D. 外交方针意识形态特征较明显
【解析】 材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退避三舍” “来而不往非礼也”等思想,故选C项。
C
10. (2025深圳期末)1964年北京科学讨论会是新中国举办的第一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44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参加会议。可见当时中国( )
A. 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B. 开展全方位外交取得成就
C. 冲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 D. 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
【解析】 第三世界国家主要涵盖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该会议显示中国正积极与这些国家加强交流与合作,故选D项;会议参与者来自多个非社会主义地区,排除A项;改革开放后,中国推行全方位外交,取得显著成就,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虽面临技术封锁,但题目未涉及此内容,且会议焦点为科学讨论,并非技术突破,排除C项。
D
11. (2025黑龙江期中)20世纪60年代,中法的角色类似: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1963年10月,戴高乐将军授权法国前总理富尔前来中国,代表他同中国领导人商谈两国关系问题。中国政府同意法国提出的中法先宣布建交,然后自然也导致法国同台湾“断交”的方案,这为中法建交扫清了障碍。这说明( )
A. 独立自主是中法两国建交的政治基础
B. 法国与美国霸权主义矛盾的不可调和
C. 中法建交前夕世界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D. 中法建交为改革开放创造了外部条件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法两国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这是中法两国建交的政治基础,故选A项;“不可调和”表述绝对化、不合史实,法国、美国虽存在利益冲突,但双方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排除B项;“发生根本变化”不合史实,20世纪60年代,世界格局仍是两极格局,排除C项;1978年底,中国才开始改革开放,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12. (2025郑州期中)下表所示为1949—1966年《人民日报》中翻译外国文章及词汇出现频数变化情况。据此可知,影响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A. 综合国力的提升 B. 国际形势的变迁
C. 意识形态的强化 D. 主要矛盾的转变
B
【解析】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1949至1957年间,翻译的词汇和文章数量较多,这与当时中国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紧密交流有关。1958至1966年,翻译数量减少,这与中苏关系恶化和国际形势变化有关,B项正确,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中国外交意识形态逐渐淡化,排除C项;国内矛盾变化与翻译内容频率变化关系不大,排除D项。
13. (2025大湾区期末)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给当时的四位解放军大元帅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中‘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中国奉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B. 目的是为改革开放营造环境
C. 国家利益影响外交政策调整
D. 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基本一致
C
【解析】 由材料“‘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可知美苏两极格局下,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建议与美国打开关系,体现出国家利益对外交的影响,故选C项;改革开放后奉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排除A项;与美国打开关系是基于国家的战略利益,1978年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排除B项;中美两国由于社会性质、文化历史传统等不同,国家利益并不一致,排除D项。
14. (2025梅州期末)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时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毛泽东的话反映了当时( )
A. 冷战局面正式开始 B. 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C. 中美分歧已经消失 D.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解析】 据材料“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使得美国改变战略,其中包括缓和中美关系,故选B项;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局面的开始,排除A项;“消失”一词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严重影响世界和平,排除D项。
B
15. (2025河源期末)(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4月12日,重庆珊瑚坝机场。年届六旬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董必武登上飞机,开始飞越“世界屋脊”的远航。董必武此行是以中国代表团成员的身份,赴美参加《联合国宪章》制宪会议。
——摘编自肖燕《联合国的创立与中国共产党》
材料二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1976次会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26日,中国代理外交部部长姬鹏飞收到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发来的正式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和安理会中被非法剥夺了20多年的席位得到恢复。
——根据《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等整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发展历程。
答案:发展历程:①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②1949—1971年,由于美国的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蒋介石集团窃取;③1971年后,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9分)
谢谢观赏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 程 目 标
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子目一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
政治前提 新中国的成立
三大方针 “另起炉灶”:对象是否定 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作用是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对象是否定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利益;作用是为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一边倒”:对象是肯定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作用是不致处于 地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转型 ①成立之初与苏联等多国建交②1954年,倡导 作为国际关系准则③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 ”方针④1956年,与多国建交,同英、荷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①出现以与 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②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同 关系的突破
20世纪70年代外交的新局面 ①1970年起,同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升格为大使级②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③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 ,中日正式建交④之后,迎来建交高潮
【图解】综合认识“一边倒”
【拓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
①包容性: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
②开放性:其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③创新性: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政治基础。
【图解】“求同存异”
【辨析】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加入联合国
新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在1945年联合国创立之初,中国既是创始国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对联合国的筹建和成立作出过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理应取代台湾地区的国民党集团,享有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故新中国不是重新加入联合国。
核心探究
1. 【思考点】怎样理解新中国制定的三条外交方针?
2. 【探究】1949 年12 月至1950 年2 月,毛泽东访问苏联,中苏两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结合所学,指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署有何影响。
3. 【探究】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背景
“一边倒”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关锦炜《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
根据史料,分析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
4. 【探究】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发展
对于新中国而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当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此外,新中国也面临着周边的安全环境恶化的危险: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这给中国的安全防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根据史料,归纳中国当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现实意义”,结合所学指出为了化解周边国家对红色政权的“恐惧”,新中国采取的其他重大外交措施。
【历史解释】比较新中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大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特点 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阵营 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
影响 保障人民革命成果,巩固新中国的独立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地位 是新中国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表现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 (2024甘肃高考)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夺冠,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自1961年起,中国队连续在三届世乒赛中战绩辉煌,宣告世界乒坛“中国时代”的到来;20世纪70年代初,“乒乓外交”打破中美关系僵局。综上可知,这一时期我国乒乓球运动( )
A. 掀起全球乒乓球热潮
B. 实现了体育强国梦想
C. 兼具媒介和政治属性
D. 已成为民族文化象征
【课时作业】
1. 1949年1月,毛泽东指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项,不允许任何外国及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因为中国是独立国家,中国境内之事,应由中国人民及人民的政府自己解决。如有外国人提到外国政府调解中国内战等事,应完全拒绝之。”该指示( )
A. 奠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
B. 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全面实施
C. 关闭了与西方国家交往的大门
D. 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2. 1950年1月,英国向全世界宣布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声明,并准备与中国政府互派使节。1950年3月,中英建交谈判拉开帷幕,并最终于1954年9月2日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英国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B. 认同中国外交理念
C. 削弱美国霸权主义
D. 维护英国在华利益
3. (2025重庆期末)1952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世界的格局“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他特别提醒外交人员:“我们要依靠进步,争取中间,分化顽固。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外交工作更灵活一些。”这一外交工作思想的提出( )
A. 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
B. 适应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 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有利于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4. (2025苏州期中)1952年,中国艺术团到法国、瑞典等国巡演,杂技演员夏菊花凭借高超技艺,被欧洲人冠以“顶碗皇后”的美称。1958年,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应邀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芭蕾舞剧《白毛女》,引起轰动。这些事件反映出( )
A. 中国积极改善外交环境
B. 中国与西方邦交逐渐正常化
C. 中苏关系出现严重恶化
D. 中国文艺事业的国际化发展
5. (2025广州期末)从1953年起,新中国便与联邦德国开始通过民间贸易机构进行了一些接触。日内瓦会议期间,两国代表又达成协议,同意签署民间贸易协定。新中国与联邦德国的贸易交往( )
A. 创新了民间外交的方式
B. 加速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C. 体现了务实外交的特点
D. 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6. 朝鲜停战后,苏联政府照会美、英、法三国政府,提议召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五大国外长会议。1954年1月,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决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国际会议,中国参加了会议的全过程。这次会议对新中国的重要意义在于( )
A. 宣告了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B. 以独立自主姿态步入了国际外交舞台
C. 彰显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威力
D. 事实上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
7. (2025南通期中)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一张纪念邮票。该邮票反映了中国( )
A. 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B. 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C. 巩固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D. 支持亚非民族解放运动
8. (2025云南期中)20世纪6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作出重大调整,断然放弃“一边倒”战略,把外交立足点转向“两个中间地带”国家,把亚非拉国家作为中国外交的重点。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升
B. 努力寻求更大外交空间
C. 着力改善与邻国的关系
D. 外交成就取得重大突破
9. 1963年,周恩来提到中国人办外事的一些哲学思想:“不要将己见强加于人……凡是对我们友好的国家,我们就以更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们,来而不往非礼也……退避三舍,你来,我先退,给你警告;再来,再退,再给警告,但事不过三。”这表明新中国( )
A. 开始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外交政策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
C. 外交理念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D. 外交方针意识形态特征较明显
10. (2025深圳期末)1964年北京科学讨论会是新中国举办的第一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44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参加会议。可见当时中国( )
A. 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B. 开展全方位外交取得成就
C. 冲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
D. 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
11. (2025黑龙江期中)20世纪60年代,中法的角色类似: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1963年10月,戴高乐将军授权法国前总理富尔前来中国,代表他同中国领导人商谈两国关系问题。中国政府同意法国提出的中法先宣布建交,然后自然也导致法国同台湾“断交”的方案,这为中法建交扫清了障碍。这说明( )
A. 独立自主是中法两国建交的政治基础
B. 法国与美国霸权主义矛盾的不可调和
C. 中法建交前夕世界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D. 中法建交为改革开放创造了外部条件
12. (2025郑州期中)下表所示为1949—1966年《人民日报》中翻译外国文章及词汇出现频数变化情况。据此可知,影响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A. 综合国力的提升 B. 国际形势的变迁
C. 意识形态的强化 D. 主要矛盾的转变
13. (2025大湾区期末)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给当时的四位解放军大元帅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中‘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中国奉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B. 目的是为改革开放营造环境
C. 国家利益影响外交政策调整
D. 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基本一致
14. (2025梅州期末)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时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毛泽东的话反映了当时( )
A. 冷战局面正式开始
B. 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C. 中美分歧已经消失
D.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15. (2025河源期末)(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4月12日,重庆珊瑚坝机场。年届六旬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董必武登上飞机,开始飞越“世界屋脊”的远航。董必武此行是以中国代表团成员的身份,赴美参加《联合国宪章》制宪会议。
——摘编自肖燕《联合国的创立与中国共产党》
材料二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1976次会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26日,中国代理外交部部长姬鹏飞收到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发来的正式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和安理会中被非法剥夺了20多年的席位得到恢复。
——根据《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等整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