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目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三,完成表格)
背景 ①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③习近平外交思想逐渐形成
总评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理论 ①坚持和平发展道路②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④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⑤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⑥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新路
国家关系 ①发达国家: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妥善处理分歧②周边国家:“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③非洲国家:“真实亲诚”理念
实践 ①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②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③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作用 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
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①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②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③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④生态上,要保护好人类的生态环境。
核心探究
1. 【思考点】为什么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日益紧密?其动因是什么?
答案:原因:①“中国因素”对国际关系走向具有越来越重要和深刻的影响。②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③中国日益成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同世界迫切需要加强相互了解、认识和理解。④经济全球化逐步加强。⑤国际问题需要共同解决。
动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2. 【问题探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错误论调不时沉渣泛起。合作还是对抗?对话还是冲突?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以邻为壑?
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我们应该作什么样的选择?
答案:世界一方面朝着好的方向转变,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逆潮流的变化,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变”的本质是世界秩序重塑,全球治理机制完善。我们要努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出中国方案,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历史解释】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方向
①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②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③发展全方位外交。④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二、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
①综合国力。②国家利益。③历史传统。④意识形态。⑤国内重心。
3. (2023山东高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A. 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 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 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 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答案】 C
【解析】 任何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中国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其主要目的在于能够与周边国家深化合作,谋求共同发展,故选C项;只要根本利益存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分歧就不会消除,排除A项;B项观点一般用于国家内部,排除;材料并没有述及世界其他地区,排除D项。
本 课 小 结
【课时作业】
1. (2025洛阳期末)1977年,党的十一大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继续贯彻革命外交路线”。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这一变化( )
A. 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B. 适应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 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D. 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答案】 B
【解析】 中共十二大时,提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任务,表明工作重心已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外交政策的变化,如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显示中国更注重和平与发展,与经济建设重心相符,故选B项;A项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外交成果有关;材料未直接提及国际影响力提升,排除C项;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2. (2025湛江期末)下表所示为1949—2014年中国国家元首出访情况统计。据此可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
年代 次数 主要出访国家/地区
1949—1983年 12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亚洲民族主义国家
1984—1992年 44 亚洲、西欧、东欧、北非
1993—2014年 225 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
A. 尚未突破意识形态的羁绊
B. 取决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C. 适应了国家战略发展需要
D. 基于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壮大
【答案】 C
【解析】 根据数据,中国国家元首访问的国家数量持续增长,从最初关注社会意识形态到改善周边关系,再到全面访问各大洲国家,反映了我国外交的持续发展和成熟。外交政策的调整适应了国家战略,故选C项;材料显示,1984—1992年期间,我国元首访问了西欧国家,其中大部分是资本主义国家,说明我国外交超越了意识形态界限,排除A项;国家外交政策由国家性质和利益决定,而非国际格局变化,排除B项;1984—1992年我国元首访问了包括西欧在内的国家,1993—2014年访问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排除D项。
3. (2025邯郸期中)下表所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外交经历的四个阶段的历史演进。这一过程反映了我国( )
时间 阶段 内涵
1978—1991年 “接触型经济外交” 主要围绕了解国际经济体系的基本规则而展开
1992—2000年 “融入型经济外交” 开始全面学习国际规则并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2001—2009年 “参与型经济外交” 中国成为国际经济体系的平等的参与者
2010年至今 “引领型经济外交” 逐渐引领国际经济规则设计与制度建设
A. 工作重心的转移 B. 多边外交的确立
C. 外交政策的成熟 D. 经济体制的转型
【答案】 D
【解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外交经历了从接触、融入到参与、引领的转变。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我国逐渐融入并引领全球经济,故选D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多边外交与材料主旨不一致,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C项。
4. (2025扬州期末)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强调:“中国从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经济繁荣,作为自己对外工作的根本目标。”据此可知,我国( )
A. 对时代主题作出了新的判断
B. 将融入第三世界作为外交重心
C. 逐步冲破西方国家外交封锁
D. 积极构建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就,外交政策调整为服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故选A项;中国本身就是第三世界国家,排除B项;1964年,中法建交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封锁,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积极构建大国关系,排除D项。
5. (2025潍坊期末)下表所示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关键词的变化情况。通过这一变化可以看出( )
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1世纪初
关键词 韬光养晦 战略伙伴关系 负责任的大国
A. 时代主题不断变化 B. 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韬光养晦”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上的低调姿态,而“战略伙伴关系”则显示中国积极与其他国家建立关系,寻求共同利益。进入21世纪,中国已成为“负责任的大国”,国力增强,承担更多国际责任,这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故选D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排除A项;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项;材料中的关键词变化表明,随着国力提升,中国外交更为主动和积极,而非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排除C项。
6. (2025河南联考)下图所示为1950—2013年与我国建交国家数量情况。对以下不同时期分析合理的是( )
A. a阶段: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推动建交国家数量不断增长
B. b阶段: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C. c阶段:改革开放揭开20世纪70年代建交新高潮的序幕
D. d阶段:国际格局变动提高了我国的建交国家数量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d阶段是在1990年以后,当时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产生了许多新的国家,多极化趋势加强,为我国建交国家数量的增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故选D项;a阶段属于20世纪50年代,而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排除A项;中国实现同西方大国关系突破的事件是1964年中法建交,排除B项;中美关系正常化,揭开了20世纪70年代建交高潮的序幕,排除C项。
7. (2025太原期中)2016年1月开业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坚持“特别多数”原则,“特别多数”由2/3的成员组成,拥有3/4的投票权,没有单个国家能够改变亚投行的“特别多数”。这表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 )
A. 代替了世界银行的国际地位
B. 建立起国际经济新秩序
C. 有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D. 打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出该组织的民主化特点,这对国际关系民主化会起到促进作用,故选C项;亚投行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它并不能代替了世界银行的国际地位,排除A项;亚投行的成立能够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但是到目前为止,国际经济新秩序还尚未建立,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起,布雷顿森林体系已逐渐瓦解,排除D项。
8. 2023年3月,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发表的《中国开始像全球大国那样行事》一文中写道:“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不愿涉足远离本国的纷争。不过,该国正在展现新的自信,准备将志同道合的国家吸引到自己一边,并在全球事务上拥有更大发言权。”这可以说明,我国( )
A. 对外交往开始转向多边化
B. 全球治理中处于主导地位
C. 经济发展增强了外交自信
D. 外交宗旨是实现睦邻友好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中的“不愿涉足远离本国的纷争”“全球事务上拥有更大发言权”可知,我国新时代的外交转向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这是经济发展增强了外交自信的结果,C项正确。
9. (2025沈阳期末)2023年1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们应该秉持亚太合作初心,负责任地回应时代呼唤,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全面落实布特拉加亚愿景,建设开放、活力、强韧、和平的亚太共同体,实现亚太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共同繁荣。这说明( )
A. 中国积极推进以结盟为主要方式的外交新路
B. 中国智慧得到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的一致认可
C. 中国倡导并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 中国已成为新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主导者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中国致力于推动区域合作,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关系新路,而非主导新的国际秩序,故选C项;A项“结盟”、B项“一致认可”、D项“已成为”说法均不正确,排除。
10. (2025广东部分学校期中)2024年9月4日至6日,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郑重提议将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活动( )
A. 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
B. 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
C. 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D. 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
【答案】 C
【解析】 通过提升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加强在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领域的合作,有利于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拓展经济合作空间、获取资源、开拓市场等诸多方面,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全方位体现,故选C项;非洲国家不属于中国的周边国家,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开始,很多非洲国家早已与中国建交,排除B项;中非合作论坛主要聚焦中非关系,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是不同的范畴,排除D项。
11. 下表所示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政府开展的一系列外交活动( )
年份 外交活动
2013 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2016 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
2017 主办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
2019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
2022 举办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A. 致力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B. 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C. 拓宽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
D. 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
【答案】 D
【解析】 由表格中的“倡议”“主办”和“举办”等词汇可以得出,中国政府在外交上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故选D项。
12. (2025揭阳期末)(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造了“人民外交”这种全新的外交形式。在人民外交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工会、青联、妇联、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这四大人民团体积极开展人民外交活动。此外,还成立了其他一些民间外交组织。中国民间外交组织通过组织群众集会、召开讨论会、发表公开声明等方式,对亚非拉各国人民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正义战争给予同情和支持,为中国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和发展国家关系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苏淑民《新中国民间外交发展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着丰富的内涵: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等。十年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立足于维护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和突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不断推陈出新,提出符合时代潮流和利于解决国际热点、难点问题的中国倡议与中国方案,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摘编自冯维江《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科学内涵、战略布局与实践要求》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外交战略的特点。(6分)
答案:特点:具有浓厚的反帝反殖色彩;注重调动人民团体的积极性;人民外交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任答三点,6分)
(2) 根据材料二,选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成文)(8分)
答案:[示例一]内涵: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
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频繁密集的外交活动,包括与俄罗斯、美国等大国领导人进行会晤,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多边国际性会议。中国不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一贯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大力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在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中国积极探索解决办法,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8分,单写内涵,不加以说明不给分)
[示例二]内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在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且独特的作用。在经济领域,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进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提出改革的中国方案和建议,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发起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投资合作和人文交流,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安全领域,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国还在国际反恐、防扩散、网络安全等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在国际规则与制度建设领域,中国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多边合作机制和平台,如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等,为南南合作和区域合作提供了新的模式和动力,丰富了全球治理的实践和内涵。(8分,单写内涵,不加以说明不给分)子目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三,完成表格)
背景 ①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③ 思想逐渐形成
总评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 的外交布局
理论 ①坚持和平发展道路②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③推动构建 ④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⑤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⑥构建对话而不对抗、 的外交新路
国家关系 ①发达国家: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妥善处理分歧② 国家:“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③非洲国家:“真实亲诚”理念
实践 ①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②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③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作用 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
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①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②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③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④生态上,要保护好人类的生态环境。
核心探究
1. 【思考点】为什么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日益紧密?其动因是什么?
2. 【问题探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错误论调不时沉渣泛起。合作还是对抗?对话还是冲突?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以邻为壑?
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我们应该作什么样的选择?
【历史解释】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方向
①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②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③发展全方位外交。④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二、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
①综合国力。②国家利益。③历史传统。④意识形态。⑤国内重心。
3. (2023山东高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A. 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 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 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 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本 课 小 结
【课时作业】
1. (2025洛阳期末)1977年,党的十一大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继续贯彻革命外交路线”。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这一变化( )
A. 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B. 适应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 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D. 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2. (2025湛江期末)下表所示为1949—2014年中国国家元首出访情况统计。据此可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
年代 次数 主要出访国家/地区
1949—1983年 12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亚洲民族主义国家
1984—1992年 44 亚洲、西欧、东欧、北非
1993—2014年 225 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
A. 尚未突破意识形态的羁绊
B. 取决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C. 适应了国家战略发展需要
D. 基于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壮大
3. (2025邯郸期中)下表所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外交经历的四个阶段的历史演进。这一过程反映了我国( )
时间 阶段 内涵
1978—1991年 “接触型经济外交” 主要围绕了解国际经济体系的基本规则而展开
1992—2000年 “融入型经济外交” 开始全面学习国际规则并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2001—2009年 “参与型经济外交” 中国成为国际经济体系的平等的参与者
2010年至今 “引领型经济外交” 逐渐引领国际经济规则设计与制度建设
A. 工作重心的转移 B. 多边外交的确立
C. 外交政策的成熟 D. 经济体制的转型
4. (2025扬州期末)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强调:“中国从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经济繁荣,作为自己对外工作的根本目标。”据此可知,我国( )
A. 对时代主题作出了新的判断
B. 将融入第三世界作为外交重心
C. 逐步冲破西方国家外交封锁
D. 积极构建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
5. (2025潍坊期末)下表所示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关键词的变化情况。通过这一变化可以看出( )
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1世纪初
关键词 韬光养晦 战略伙伴关系 负责任的大国
A. 时代主题不断变化 B. 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6. (2025河南联考)下图所示为1950—2013年与我国建交国家数量情况。对以下不同时期分析合理的是( )
A. a阶段: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推动建交国家数量不断增长
B. b阶段: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C. c阶段:改革开放揭开20世纪70年代建交新高潮的序幕
D. d阶段:国际格局变动提高了我国的建交国家数量
7. (2025太原期中)2016年1月开业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坚持“特别多数”原则,“特别多数”由2/3的成员组成,拥有3/4的投票权,没有单个国家能够改变亚投行的“特别多数”。这表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 )
A. 代替了世界银行的国际地位
B. 建立起国际经济新秩序
C. 有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D. 打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8. 2023年3月,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发表的《中国开始像全球大国那样行事》一文中写道:“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不愿涉足远离本国的纷争。不过,该国正在展现新的自信,准备将志同道合的国家吸引到自己一边,并在全球事务上拥有更大发言权。”这可以说明,我国( )
A. 对外交往开始转向多边化
B. 全球治理中处于主导地位
C. 经济发展增强了外交自信
D. 外交宗旨是实现睦邻友好
9. (2025沈阳期末)2023年1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们应该秉持亚太合作初心,负责任地回应时代呼唤,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全面落实布特拉加亚愿景,建设开放、活力、强韧、和平的亚太共同体,实现亚太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共同繁荣。这说明( )
A. 中国积极推进以结盟为主要方式的外交新路
B. 中国智慧得到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的一致认可
C. 中国倡导并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 中国已成为新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主导者
10. (2025广东部分学校期中)2024年9月4日至6日,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郑重提议将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活动( )
A. 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
B. 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
C. 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D. 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
11. 下表所示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政府开展的一系列外交活动( )
年份 外交活动
2013 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2016 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
2017 主办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
2019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
2022 举办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A. 致力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B. 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C. 拓宽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
D. 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
12. (2025揭阳期末)(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造了“人民外交”这种全新的外交形式。在人民外交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工会、青联、妇联、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这四大人民团体积极开展人民外交活动。此外,还成立了其他一些民间外交组织。中国民间外交组织通过组织群众集会、召开讨论会、发表公开声明等方式,对亚非拉各国人民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正义战争给予同情和支持,为中国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和发展国家关系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苏淑民《新中国民间外交发展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着丰富的内涵: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等。十年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立足于维护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和突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不断推陈出新,提出符合时代潮流和利于解决国际热点、难点问题的中国倡议与中国方案,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摘编自冯维江《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科学内涵、战略布局与实践要求》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外交战略的特点。(6分)
(2) 根据材料二,选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成文)(8分)(共33张PPT)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子目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背景 ①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③_____________思想逐渐形成
总评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外交布局
理论 ①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②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③推动构建___________________
④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⑤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⑥构建对话而不对抗、________________的外交新路
习近平外交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伴而不结盟
国家 关系 ①发达国家: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妥善处理分歧
②______国家:“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
③非洲国家:“真实亲诚”理念
实践 ①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②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③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作用 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周边
【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
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①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②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③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④生态上,要保护好人类的生态环境。
1. 【思考点】为什么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日益紧密?其动因是什么?
答案:原因:①“中国因素”对国际关系走向具有越来越重要和深刻的影响。②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③中国日益成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同世界迫切需要加强相互了解、认识和理解。④经济全球化逐步加强。⑤国际问题需要共同解决。
动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2. 【问题探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错误论调不时沉渣泛起。合作还是对抗?对话还是冲突?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以邻为壑?
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我们应该作什么样的选择?
答案:世界一方面朝着好的方向转变,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逆潮流的变化,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变”的本质是世界秩序重塑,全球治理机制完善。我们要努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出中国方案,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历史解释】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方向
①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②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③发展全方位外交。
④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二、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
①综合国力。②国家利益。③历史传统。④意识形态。⑤国内重心。
3. (2023山东高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A. 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 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 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 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解析】 任何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中国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其主要目的在于能够与周边国家深化合作,谋求共同发展,故选C项;只要根本利益存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分歧就不会消除,排除A项;B项观点一般用于国家内部,排除;材料并没有述及世界其他地区,排除D项。
C
1. (2025洛阳期末)1977年,党的十一大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继续贯彻革命外交路线”。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这一变化( )
A. 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B. 适应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 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D. 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解析】 中共十二大时,提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任务,表明工作重心已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外交政策的变化,如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显示中国更注重和平与发展,与经济建设重心相符,故选B项;A项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外交成果有关;材料未直接提及国际影响力提升,排除C项;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B
2. (2025湛江期末)下表所示为1949—2014年中国国家元首出访情况统计。据此可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
A. 尚未突破意识形态的羁绊
B. 取决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C. 适应了国家战略发展需要
D. 基于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壮大
C
年代 次数 主要出访国家/地区
1949—1983年 12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亚洲民族主义国家
1984—1992年 44 亚洲、西欧、东欧、北非
1993—2014年 225 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
【解析】 根据数据,中国国家元首访问的国家数量持续增长,从最初关注社会意识形态到改善周边关系,再到全面访问各大洲国家,反映了我国外交的持续发展和成熟。外交政策的调整适应了国家战略,故选C项;材料显示,1984—1992年期间,我国元首访问了西欧国家,其中大部分是资本主义国家,说明我国外交超越了意识形态界限,排除A项;国家外交政策由国家性质和利益决定,而非国际格局变化,排除B项;1984—1992年我国元首访问了包括西欧在内的国家,1993—2014年访问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排除D项。
3. (2025邯郸期中)下表所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外交经历的四个阶段的历史演进。这一过程反映了我国( )
A. 工作重心的转移 B. 多边外交的确立
C. 外交政策的成熟 D. 经济体制的转型
D
时间 阶段 内涵
1978—1991年 “接触型经济外交” 主要围绕了解国际经济体系的基本规则而展开
1992—2000年 “融入型经济外交” 开始全面学习国际规则并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2001—2009年 “参与型经济外交” 中国成为国际经济体系的平等的参与者
2010年至今 “引领型经济外交” 逐渐引领国际经济规则设计与制度建设
【解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外交经历了从接触、融入到参与、引领的转变。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我国逐渐融入并引领全球经济,故选D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多边外交与材料主旨不一致,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C项。
4. (2025扬州期末)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强调:“中国从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经济繁荣,作为自己对外工作的根本目标。”据此可知,我国( )
A. 对时代主题作出了新的判断 B. 将融入第三世界作为外交重心
C. 逐步冲破西方国家外交封锁 D. 积极构建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
【解析】 根据材料,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就,外交政策调整为服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故选A项;中国本身就是第三世界国家,排除B项;1964年,中法建交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封锁,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积极构建大国关系,排除D项。
A
5. (2025潍坊期末)下表所示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关键词的变化情况。通过这一变化可以看出( )
A. 时代主题不断变化 B. 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D
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1世纪初
关键词 韬光养晦 战略伙伴关系 负责任的大国
【解析】 根据材料,“韬光养晦”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上的低调姿态,而“战略伙伴关系”则显示中国积极与其他国家建立关系,寻求共同利益。进入21世纪,中国已成为“负责任的大国”,国力增强,承担更多国际责任,这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故选D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排除A项;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项;材料中的关键词变化表明,随着国力提升,中国外交更为主动和积极,而非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排除C项。
6. (2025河南联考)下图所示为1950—2013年与我国建交国家数量情况。对以下不同时期分析合理的是( )
A. a阶段: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推动建交国家数量不断增长
B. b阶段: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C. c阶段:改革开放揭开20世纪70年代建交新高潮的序幕
D. d阶段:国际格局变动提高了我国的建交国家数量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d阶段是在1990年以后,当时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产生了许多新的国家,多极化趋势加强,为我国建交国家数量的增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故选D项;a阶段属于20世纪50年代,而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排除A项;中国实现同西方大国关系突破的事件是1964年中法建交,排除B项;中美关系正常化,揭开了20世纪70年代建交高潮的序幕,排除C项。
7. (2025太原期中)2016年1月开业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坚持“特别多数”原则,“特别多数”由2/3的成员组成,拥有3/4的投票权,没有单个国家能够改变亚投行的“特别多数”。这表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
A. 代替了世界银行的国际地位 B. 建立起国际经济新秩序
C. 有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D. 打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解析】 材料体现出该组织的民主化特点,这对国际关系民主化会起到促进作用,故选C项;亚投行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它并不能代替了世界银行的国际地位,排除A项;亚投行的成立能够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但是到目前为止,国际经济新秩序还尚未建立,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起,布雷顿森林体系已逐渐瓦解,排除D项。
C
8. 2023年3月,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发表的《中国开始像全球大国那样行事》一文中写道:“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不愿涉足远离本国的纷争。不过,该国正在展现新的自信,准备将志同道合的国家吸引到自己一边,并在全球事务上拥有更大发言权。”这可以说明,我国( )
A. 对外交往开始转向多边化 B. 全球治理中处于主导地位
C. 经济发展增强了外交自信 D. 外交宗旨是实现睦邻友好
【解析】 据材料中的“不愿涉足远离本国的纷争”“全球事务上拥有更大发言权”可知,我国新时代的外交转向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这是经济发展增强了外交自信的结果,C项正确。
C
9. (2025沈阳期末)2023年1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们应该秉持亚太合作初心,负责任地回应时代呼唤,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全面落实布特拉加亚愿景,建设开放、活力、强韧、和平的亚太共同体,实现亚太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共同繁荣。这说明( )
A. 中国积极推进以结盟为主要方式的外交新路
B. 中国智慧得到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的一致认可
C. 中国倡导并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 中国已成为新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主导者
【解析】 材料中,中国致力于推动区域合作,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关系新路,而非主导新的国际秩序,故选C项;A项“结盟”、B项“一致认可”、D项“已成为”说法均不正确,排除。
C
10. (2025广东部分学校期中)2024年9月4日至6日,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郑重提议将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活动( )
A. 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
B. 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
C. 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D. 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
C
【解析】 通过提升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加强在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领域的合作,有利于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拓展经济合作空间、获取资源、开拓市场等诸多方面,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全方位体现,故选C项;非洲国家不属于中国的周边国家,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开始,很多非洲国家早已与中国建交,排除B项;中非合作论坛主要聚焦中非关系,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是不同的范畴,排除D项。
11. 下表所示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政府开展的一系列外交活动( )
A. 致力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B. 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C. 拓宽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
D. 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
D
年份 外交活动
2013 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2016 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
2017 主办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
2019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
2022 举办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解析】 由表格中的“倡议”“主办”和“举办”等词汇可以得出,中国政府在外交上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故选D项。
12. (2025揭阳期末)(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造了“人民外交”这种全新的外交形式。在人民外交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工会、青联、妇联、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这四大人民团体积极开展人民外交活动。此外,还成立了其他一些民间外交组织。中国民间外交组织通过组织群众集会、召开讨论会、发表公开声明等方式,对亚非拉各国人民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正义战争给予同情和支持,为中国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和发展国家关系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苏淑民《新中国民间外交发展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着丰富的内涵: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等。十年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立足于维护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和突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不断推陈出新,提出符合时代潮流和利于解决国际热点、难点问题的中国倡议与中国方案,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摘编自冯维江《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科学内涵、战略布局与实践要求》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外交战略的特点。(6分)
答案:特点:具有浓厚的反帝反殖色彩;注重调动人民团体的积极性;人民外交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任答三点,6分)
(2) 根据材料二,选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成文)(8分)
答案:[示例一]内涵: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
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频繁密集的外交活动,包括与俄罗斯、美国等大国领导人进行会晤,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多边国际性会议。中国不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一贯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大力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在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中国积极探索解决办法,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8分,单写内涵,不加以说明不给分)
[示例二]内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在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且独特的作用。在经济领域,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进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提出改革的中国方案和建议,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发起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投资合作和人文交流,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安全领域,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国还在国际反恐、防扩散、网络安全等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在国际规则与制度建设领域,中国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多边合作机制和平台,如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等,为南南合作和区域合作提供了新的模式和动力,丰富了全球治理的实践和内涵。(8分,单写内涵,不加以说明不给分)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