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课 程 目 标
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子目一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
古代 铜钱 ①商朝:开始出现铜铸币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使用多种样式的铜铸币③秦朝:统一为圆形方孔钱,后世沿用
纸币 ①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来纸币作为辅币②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称为“钞”③明朝: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
白银 ①战国至元朝:金银承担货币职能,但未成为主币②明朝: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③清朝: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近代 晚清 开始铸造银元
民国时期 ①1912年,以银元为法定货币②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禁止银元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③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法币贬值直至崩溃④1948—1949年,国民党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先后发行金圆券、银圆券,以失败告终
现代 发展 ①1948年,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法定货币③人民币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原则 经济发行、计划发行、集中统一
【概念】五铢钱
汉武帝时期改铸新钱,铜钱上铸文“五铢”,重量与铸文对应,轻重适中。随后下令禁止地方官府和民间铸币,铸币权完全收归中央。五铢钱铸造较精,选料严格,式样规范,重量、成色皆有保证,币制得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拓展】国民党政府法币改革的影响
意义:①统一全国货币,终止中国货币混乱状态。②有利于应对国际经济危机,防止白银外流,稳定中国金融市场。③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④打击日本经济侵略计划,为对日作战作了金融方面准备。
局限:①强化了官僚资本垄断地位。②为战争大量发行法币,掠夺财富,造成经济衰退和金融混乱,最终导致国民党政府灭亡。③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核心探究
1. 【思考点】与财富、商业有关的汉字,许多都以“贝”为偏旁,间接反映了上古时期曾以海贝充当货币的事实。你能列举出哪些这样的字?
答案:如财、费、货、贾、贡、赏、赐、贪、赃等。还有些与财富、商业有关的汉字经过简化,已经没有了“贝”的偏旁,如买(買)、卖(賣)。
2. 【教材图示】秦朝统一货币示意图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废除六国旧币,不准以龟贝、珠玉、银锡之类充当货币,并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秦朝的统一货币有两种:黄金为上币,用镒(二十两)作单位;铜质圆钱是下币,用半两作单位,即“半两钱”。(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货币?秦统一货币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案:原因:战国时期,币制十分错乱复杂,阻碍了各国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捍卫王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意义:加强了全国各地经济联系,促进了商品交换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巩固了集权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交融。
3. 【教材图示】西汉“五铢”铜钱范
汉武帝时开始铸造“五铢”铜钱。“五铢”铜钱的形制一直使用到唐朝初年。
汉武帝铸造“五铢”铜钱有何作用?
答案:统一全国货币,铸币权完全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经济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便于各地的经济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4. 【历史纵横】铜钱上的文字
中国古代铜钱上通常铸有文字。从秦朝到隋朝,铜钱上铸造的文字基本都是记载钱币重量,如“半两”“五铢”等。唐初铸行“开元通宝”钱,此后铜钱大都采用“通宝”“元宝”或“重宝”之类名称。自北宋起形成惯例,新铸铜钱上通常都铸印当时的年号作为标识,如宋朝的“淳化元宝”“崇宁重宝 ”,明清的“洪武通宝”“乾隆通宝”等。
据史料,概括中国古代货币的变化。
答案:中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铸印通宝、元宝等年号标识演变,与国家政权相结合,更加符号化。
5. 【探究】北宋纸币的出现
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得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的“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铁钱,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北宋时期西南地区出现“交子铺”的原因。
答案:商业经济发展;铜钱流通量不足;铁钱等金属货币流通不便;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
6. 【探究】元朝纸币的发行问题
“至正十一年(1351年),置宝泉提举司,掌鼓铸至正通宝钱、印造交钞,令民间通用。行之未久,物价腾踊,价逾十倍。又值海内大乱,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数计。”(《元史·食货志》)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纸币发行失败的原因。
答案:元朝以满足财政需求为目的,违背经济发展规律,超发货币,造成币制混乱、通货膨胀、社会动荡,金融秩序遭到破坏。
7. 【探究】明代的白银流通
明初,流通中铜钱与“宝钞”并行,禁金银交易,但江南商贾“不论货物贵贱,一以金银定价”。嘉靖初“钞久不行,钱亦大壅”,朝廷遂“弛用银之禁”。到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归于田亩,“计亩征银”,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代白银成为流通中主要货币的原因。
答案:民间交易多用白银;纸币与铜钱不便于流通;政府政策的推动;赋役征银的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
8. 【探究】近代货币的发展
1840年前后,银元在清朝普遍流行,其中铸造最标准的是墨西哥“鹰洋”。光绪年间大量铸造称为“龙洋”的多种银元。民国初年,袁世凯秉政,又铸造了一种民间称之为“袁大头”的银元……银元之下,还有两种辅币,这两种辅币,并不是十进制,是要跟着银价、铜价的上落而定,所以又称“小洋”,兑换店天天有市价牌子挂出。……后来钞票也通行起来了,可是银行与钱庄的库存,仍以白银为本位。(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
根据史料,概括清末民初中国货币流通的特点。
答案:多种货币同时流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并存;传统货币与近代货币并存;以白银为核心;银、钱价格随市场行情变动。
9. 【探究】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改革
近代中国是一个银本位国家,货币制度落后,流通的本位币多种多样,成色不一,混乱的币制影响了经济的发展。1914年,北洋政府曾推行“废两改元”政策,但由于政局更迭无法落实。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摆脱危机实行白银政策,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引发危机,这为国民党政府进行币制改革提供了机会。1933年,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完成币制简化工作,为法币改革奠定基础。(陈春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币制改革》)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的原因。
答案:近代中国货币制度的长期落后和混乱;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为改革奠定基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背景下西方实行的白银政策;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
10. 【探究】人民币统一发行的意义
1948年12月1日,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人民币,统一流通。人民币的出现使各区间的物资流通有了统一的参照系。解放战争的不断推进使人民币市场迅速扩大,新解放区规定人民币为解放区统一流通之合法货币。货币统一的实施也对20世纪50年代整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王春英《新中国货币统一初探(1949—1953)》]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人民币统一发行的历史意义。
答案:有利于解放区之间的经济流通;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为新中国初期恢复经济,统一财政工作,稳定新中国政权奠定了基础。
【历史解释】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
(2)由多元货币向统一币制的演变: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圆形方孔钱。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武帝收回了地方铸币权,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
(4)由文书重量向铸印通宝、元宝等年号标识的演变:唐初铸造“开元通宝”钱,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钱文不书重量。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北宋时交子的出现。
1. (2024甘肃高考)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禁之时,民间多私携物品往交趾诸处,经日本转手贩卖,换取日本长崎银,将至中国,凿沉其舟,携银以归。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 )
A. 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 白银主要来自日本
C. 海上商业贸易发达
D. 经济高度依赖白银
【答案】 D
【解析】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愈发重要,经济运转对白银的需求量大增,故选D项;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是海禁的原因之一,但不是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明朝白银的来源进行对比,排除B项;材料中明朝采取了海禁政策,不利于海上商业贸易的发展,排除C项。
【课时作业】
1. (2025郑州期末)从考古发掘的实物看,春秋战国时期,周王畿及三晋地区使用的是由农具铲演变而来的布币;燕、齐、赵等地铸行由工具刀演变而来的刀币;魏、秦、燕等国,开始出现一种新型的圆形有孔的货币,一般认为源自纺轮。这说明,当时( )
A. 诸侯林立经济隔绝 B. 商业贸易发展
C. 区域分工已经出现 D. 各国奖励耕织
【答案】 B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区域使用不同形制的货币,这说明同一区域内商业贸易繁荣,不同区域之间也有商业贸易存在,故选B项;货币的使用说明诸侯国之间是有商业贸易往来的,而不是经济隔绝,排除A项;各地区使用不同形制的货币,说明各区域的商业贸易繁荣,并不能说明区域分工的出现,排除C项;各国奖励耕织与使用的货币无必然关联,排除D项。
2. (2025大湾区期末)《汉书·食货志》记载,秦钱太重,汉初铸荚钱,文帝铸四铢钱,皆质劣量轻,且放任民间私铸,货币轻重大小不一、币制混乱。武帝铸五铢钱,禁止私铸,统一币制,通行全国,国家财政得以安定富实。这表明( )
A. 汉初社会经济的艰难发展
B. 改革币制使财政收入增加
C. 制币技术已逐渐趋于成熟
D. 货币演变推进治理的改善
【答案】 D
【解析】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政府对币制的不断改革,有利于稳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它体现了社会治理的不断改进,故选D项;汉初“文景之治”经济取得了较好发展,所以币制改革不能反映经济发展艰难,排除A项;当币制改革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它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就会增加,如果改革不符合现实状况,不利于经济发展,政府税收难以增长,排除B项;材料强调货币演变的影响,与制币技术无关,排除C项。
3. (2025常州期中)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
A. 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南方
B. 钱荒导致货币信用降低
C. 南北方经济发展状况差异较大
D. 国家分裂影响货币统一
【答案】 C
【解析】 南北朝时期,北方金属货币“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由此说明当时北方商品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据所学可知当时北方政权并立,社会动荡,金属货币难以流通,而南方金属货币的流通在不断扩大,这得益于南方社会相对稳定,所以南方商品经济获得不断发展,故选C项;南北朝时期,虽然北方动乱影响经济发展,但是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排除A项;时局动乱是影响货币信用度的主要因素,排除B项;材料强调南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情况,并没有涉及货币统一问题,排除D项。
4. 从秦到隋,铜币钱文是货币重量的大小,这一特点延续了商品货币的特征,可以依据钱文检验货币足值与否。到了唐代,表示货币重量的钱文消失了,代以“通宝”这类写有国号、年号或吉利语的钱币。货币的变化体现出( )
A. 其本身的价值逐渐提高
B. 政府信用性日渐突出
C. 形制由多元化走向统一
D. 发行日益被国家垄断
【答案】 B
【解析】 从以重量命名钱币到以年号命名,货币本身的价值越来越不体现其本身的购买力,反映出政府在铸币的信用度方面提高和突显,B项正确;货币本身的价值并没有逐渐提高,排除A项;材料时间为秦到隋,秦朝统一货币后,货币形制就已经走向统一,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改革币值,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发行就已经被国家垄断,D项不能体现从秦朝到隋朝,尤其是唐代货币的变化,排除。
5. (2025湛江期末)史料记载:“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人十六户主之,其后富人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真宗景德二年)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奸弊百出,狱讼滋多。”这折射出宋代( )
A. 商品经济的活跃
B. 纸币价格低于金属货币
C. 商人地位的提高
D. 滥发纸币激化阶级矛盾
【答案】 A
【解析】 纸币的使用引起“争讼数起”,说明纸币应用广泛,商品交易繁荣,这折射出宋代商品经济的活跃,故选A项;商品价格反映其价值的货币形式,材料信息不足以证明纸币价格低于金属货币,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证明商人地位提升,排除C项;阶级矛盾涉及不同阶级间因经济、政治等利益差异产生的矛盾,材料并未体现阶级矛盾,排除D项。
6. (2025太原期中)宋朝时期,主妇到集市买盐需要携带很多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小农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 货币形制改革势在必行
C. 食盐价格虚高带来不便
D. 市场虚假繁荣危机严重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当时的货币形制已经不能满足市场交易的需求,货币形制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故选B项;题干属于商业贸易范畴而不是农业范畴,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主妇买盐携带铁钱不方便,没有关于食盐价格不合理的表述,排除C项;材料主要是货币自身的问题导致交易不便,与市场虚假繁荣及其危机无关,排除D项。
7. (2025深圳期末)下图所示为南宋纸币“会子”钞版的拓本。据此推知当时( )
A.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纸币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C. 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D. 政府重视规范纸币的发行
【答案】 D
【解析】 政府制作钞版印刷纸币,并通过制度确保其流通稳定,钞版拓本反映了政府对规范纸币发行的重视,故选D项;经济重心南移需多领域证据,仅凭钞版拓本不能证明其完成,排除A项;南宋纸币虽广泛使用,但不能确定为主要流通货币,排除B项;钞版拓本主要反映货币制度,与城市管理严格性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
8. (2025郑州期末)下表所示为我国古代纸币使用情况的节选。据此可知 ( )
北宋交子 宋徽宗时期,交子滥发,信用崩溃,“较天圣(宋仁宗年号)一界逾二十倍,而价愈损”
元朝宝钞 后至元三年(1337年)每石米600文,至正十九年(1359年)1 000贯买不到一斗米
大明宝钞 宣德七年(1432年),面值1 000文的宝钞只值铜钱5文,宝钞“积之市肆,过者不顾”
A. 纸币发行适应了经济的发展
B.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难以避免
C. 封建王朝难以维持纸币信用
D. 白银大量流入导致货币贬值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封建王朝滥发纸币导致货币信用崩溃,纸币贬值,最终弃用,故选C项;材料主要描述了由于滥发纸币导致纸币无法继续发展,排除A项;周期性经济危机主要发生在资本主义经济时代,排除B项;白银大量流入主要在明清时期,且白银大量流入没有导致货币贬值,排除D项。
9. (2025中山期末)有学者分析指出,从1567年“隆庆开关”到1644年明朝灭亡的七十多年间,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当白银过量流入则物贵银贱,当1630年后白银流入不足则迅速出现通货紧缩。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 )
A. 中国“银本位”形成的过程
B.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
C. 世界经济影响中国社会发展
D. “海禁”政策产生消极影响
【答案】 C
【解析】 随着全球贸易格局的调整,白银流入的过量或不足导致中国的经济秩序出现了动荡,这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与中国社会发展的联动性增强,故选C项;中国“银本位”在明朝中后期的形成与赋税制度调整、商品经济繁荣和白银流入增加密切相关,A项以偏概全;传统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制度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隆庆开关后,海禁政策已废止,排除D项。
10. 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鉴于广东因制钱缺乏导致商民病乏,奏请自铸银元。清政府同意所请,其后湖北、福建等省纷纷效仿。1903年,朝廷认为,各省所用银钱式样各殊、平色不一,各省应停铸银元,由户部统一铸造。但各省未有关闭造币厂之意。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银元成为法定统一货币
B. 中央财政权力的式微
C. 洋务运动缺乏统一领导
D. 新政加剧了统治危机
【答案】 B
【解析】 清末新政中地方政府不听从清廷统一货币的旨意,这反映出晚清政府中央财政权力的式微,B项正确;当时银元还未成为法定统一货币,排除A项;“洋务运动缺乏统一领导”“新政加剧了统治危机”只是对材料信息部分解读,排除C、D两项。
11. (2025南通期中)20世纪3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中国,加之美国实行“购银法案”,人为提高银价,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致使资本外逃,通货紧缩,国内经济危机达于顶点。作为应对,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 “改定新约” B. 发行法币
C. 提高出口关税 D. 发行金圆券
【答案】 B
【解析】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美国实行“购银法案”,提高银价,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对此,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限制白银外流,故选B项;1928年改定新约,排除A项;经济危机的表现是生产过剩,所以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货币贬值、提高进口关税,想让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对此中国应该提高进口关税,而非出口关税,排除C项;1948年发行金圆券,排除D项。
12. (2025佛山期末)1948年12月,华北人民政府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据此可知( )
A. 国民政府的货币系统崩溃
B. 石家庄是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
C. 币制探索顺应形势发展需要
D. 人民币成了国家的政治象征
【答案】 C
【解析】 华北人民政府发行人民币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需要,有利于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发行了统一的货币,符合国民经济恢复及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币制探索顺应了不同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材料未提及国民政府,排除A项;石家庄的西柏坡虽为中共中央旧址,但与币制探索主旨不符,排除B项;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象征国家主权和尊严,但与币制探索主旨不符,排除D项。
13. (2025揭阳期末)(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在1912年12月发表的题为“钱币革命”的讲演中指出,中国如此穷困的原因是“钱币之不足”,并提出“以国家法令所制定纸票为钱币,而悉贬金银为货物。国家收支、市贸交易,悉用纸币,严禁金银”的主张。
——摘编自李爱《白银危机与中国币制改革:解析
南京国民政府银本位时期的政治、经济与外交》
材料二 蒋介石谈币制改革时多着眼于如何应对现实的财政困难,落脚点又在政治统一上。在蒋看来,币制改革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通过币制的统一打破地方壁垒,达到全国政令、军令的统一,这是作为政治领袖的蒋介石真正关注的问题。
——摘编自卓遵宏《抗战前十年货币史资料(1927—1937)》
材料三 1932年2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正式成立,其与之前各个根据地的金融机构不同。各根据地所创办的金融机构是在苏维埃共和国尚未成立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在各自夺取的根据地上,为整顿和改善根据地经济秩序而进行的小区域的“尝试”。苏维埃国家银行则是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以国家为依托产生的,以建立具有先导性、权威性、全国性金融机构为理念基础,为进一步支持革命战争、发展苏区经济而组建的国家级金融机构。
——摘编自尹婧《苏维埃银行货币发行研究》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孙中山和蒋介石在货币政策主张上的不同目的。(8分)
答案:目的:孙中山:实现全国市场的统一;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摆脱中国货币体系受制于他国的局面,实现民族独立富强。(任答两点,4分)蒋介石:希望通过币制改革来扩大自身势力范围;通过统一经济继而控制全国的政治和军事,巩固其独裁统治。(4分)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成立的影响。(4分)
答案:影响:适应了根据地建设的要求;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有利于打破国民党对苏区的经济封锁;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任答两点,4分)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课 程 目 标
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子目一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
古代 铜钱 ①商朝:开始出现铜铸币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使用多种样式的铜铸币③秦朝:统一为 钱,后世沿用
纸币 ①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 ,后来纸币作为辅币②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称为“钞”③明朝: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
白银 ①战国至元朝:金银承担货币职能,但未成为主币②明朝: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③清朝:承认白银的 地位,与铜钱兼用
近代 晚清 开始铸造银元
民国时期 ①1912年,以银元为法定货币②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 改革,禁止银元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③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法币贬值直至崩溃④1948—1949年,国民党政府进行 改革,先后发行金圆券、银圆券,以失败告终
现代 发展 ①1948年,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 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法定货币③人民币对 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原则 经济发行、计划发行、集中统一
【概念】五铢钱
汉武帝时期改铸新钱,铜钱上铸文“五铢”,重量与铸文对应,轻重适中。随后下令禁止地方官府和民间铸币,铸币权完全收归中央。五铢钱铸造较精,选料严格,式样规范,重量、成色皆有保证,币制得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拓展】国民党政府法币改革的影响
意义:①统一全国货币,终止中国货币混乱状态。②有利于应对国际经济危机,防止白银外流,稳定中国金融市场。③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④打击日本经济侵略计划,为对日作战作了金融方面准备。
局限:①强化了官僚资本垄断地位。②为战争大量发行法币,掠夺财富,造成经济衰退和金融混乱,最终导致国民党政府灭亡。③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核心探究
1. 【思考点】与财富、商业有关的汉字,许多都以“贝”为偏旁,间接反映了上古时期曾以海贝充当货币的事实。你能列举出哪些这样的字?
2. 【教材图示】秦朝统一货币示意图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废除六国旧币,不准以龟贝、珠玉、银锡之类充当货币,并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秦朝的统一货币有两种:黄金为上币,用镒(二十两)作单位;铜质圆钱是下币,用半两作单位,即“半两钱”。(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货币?秦统一货币有什么重大意义?
3. 【教材图示】西汉“五铢”铜钱范
汉武帝时开始铸造“五铢”铜钱。“五铢”铜钱的形制一直使用到唐朝初年。
汉武帝铸造“五铢”铜钱有何作用?
4. 【历史纵横】铜钱上的文字
中国古代铜钱上通常铸有文字。从秦朝到隋朝,铜钱上铸造的文字基本都是记载钱币重量,如“半两”“五铢”等。唐初铸行“开元通宝”钱,此后铜钱大都采用“通宝”“元宝”或“重宝”之类名称。自北宋起形成惯例,新铸铜钱上通常都铸印当时的年号作为标识,如宋朝的“淳化元宝”“崇宁重宝 ”,明清的“洪武通宝”“乾隆通宝”等。
据史料,概括中国古代货币的变化。
5. 【探究】北宋纸币的出现
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得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的“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铁钱,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北宋时期西南地区出现“交子铺”的原因。
6. 【探究】元朝纸币的发行问题
“至正十一年(1351年),置宝泉提举司,掌鼓铸至正通宝钱、印造交钞,令民间通用。行之未久,物价腾踊,价逾十倍。又值海内大乱,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数计。”(《元史·食货志》)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纸币发行失败的原因。
7. 【探究】明代的白银流通
明初,流通中铜钱与“宝钞”并行,禁金银交易,但江南商贾“不论货物贵贱,一以金银定价”。嘉靖初“钞久不行,钱亦大壅”,朝廷遂“弛用银之禁”。到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归于田亩,“计亩征银”,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代白银成为流通中主要货币的原因。
8. 【探究】近代货币的发展
1840年前后,银元在清朝普遍流行,其中铸造最标准的是墨西哥“鹰洋”。光绪年间大量铸造称为“龙洋”的多种银元。民国初年,袁世凯秉政,又铸造了一种民间称之为“袁大头”的银元……银元之下,还有两种辅币,这两种辅币,并不是十进制,是要跟着银价、铜价的上落而定,所以又称“小洋”,兑换店天天有市价牌子挂出。……后来钞票也通行起来了,可是银行与钱庄的库存,仍以白银为本位。(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
根据史料,概括清末民初中国货币流通的特点。
9. 【探究】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改革
近代中国是一个银本位国家,货币制度落后,流通的本位币多种多样,成色不一,混乱的币制影响了经济的发展。1914年,北洋政府曾推行“废两改元”政策,但由于政局更迭无法落实。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摆脱危机实行白银政策,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引发危机,这为国民党政府进行币制改革提供了机会。1933年,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完成币制简化工作,为法币改革奠定基础。(陈春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币制改革》)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的原因。
10. 【探究】人民币统一发行的意义
1948年12月1日,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人民币,统一流通。人民币的出现使各区间的物资流通有了统一的参照系。解放战争的不断推进使人民币市场迅速扩大,新解放区规定人民币为解放区统一流通之合法货币。货币统一的实施也对20世纪50年代整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王春英《新中国货币统一初探(1949—1953)》]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人民币统一发行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释】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
(2)由多元货币向统一币制的演变: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圆形方孔钱。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武帝收回了地方铸币权,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
(4)由文书重量向铸印通宝、元宝等年号标识的演变:唐初铸造“开元通宝”钱,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钱文不书重量。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北宋时交子的出现。
1. (2024甘肃高考)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禁之时,民间多私携物品往交趾诸处,经日本转手贩卖,换取日本长崎银,将至中国,凿沉其舟,携银以归。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 )
A. 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 白银主要来自日本
C. 海上商业贸易发达
D. 经济高度依赖白银
【课时作业】
1. (2025郑州期末)从考古发掘的实物看,春秋战国时期,周王畿及三晋地区使用的是由农具铲演变而来的布币;燕、齐、赵等地铸行由工具刀演变而来的刀币;魏、秦、燕等国,开始出现一种新型的圆形有孔的货币,一般认为源自纺轮。这说明,当时( )
A. 诸侯林立经济隔绝 B. 商业贸易发展
C. 区域分工已经出现 D. 各国奖励耕织
2. (2025大湾区期末)《汉书·食货志》记载,秦钱太重,汉初铸荚钱,文帝铸四铢钱,皆质劣量轻,且放任民间私铸,货币轻重大小不一、币制混乱。武帝铸五铢钱,禁止私铸,统一币制,通行全国,国家财政得以安定富实。这表明( )
A. 汉初社会经济的艰难发展
B. 改革币制使财政收入增加
C. 制币技术已逐渐趋于成熟
D. 货币演变推进治理的改善
3. (2025常州期中)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
A. 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南方
B. 钱荒导致货币信用降低
C. 南北方经济发展状况差异较大
D. 国家分裂影响货币统一
4. 从秦到隋,铜币钱文是货币重量的大小,这一特点延续了商品货币的特征,可以依据钱文检验货币足值与否。到了唐代,表示货币重量的钱文消失了,代以“通宝”这类写有国号、年号或吉利语的钱币。货币的变化体现出( )
A. 其本身的价值逐渐提高
B. 政府信用性日渐突出
C. 形制由多元化走向统一
D. 发行日益被国家垄断
5. (2025湛江期末)史料记载:“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人十六户主之,其后富人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真宗景德二年)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奸弊百出,狱讼滋多。”这折射出宋代( )
A. 商品经济的活跃
B. 纸币价格低于金属货币
C. 商人地位的提高
D. 滥发纸币激化阶级矛盾
6. (2025太原期中)宋朝时期,主妇到集市买盐需要携带很多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小农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 货币形制改革势在必行
C. 食盐价格虚高带来不便
D. 市场虚假繁荣危机严重
7. (2025深圳期末)下图所示为南宋纸币“会子”钞版的拓本。据此推知当时( )
A.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纸币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C. 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D. 政府重视规范纸币的发行
8. (2025郑州期末)下表所示为我国古代纸币使用情况的节选。据此可知 ( )
北宋交子 宋徽宗时期,交子滥发,信用崩溃,“较天圣(宋仁宗年号)一界逾二十倍,而价愈损”
元朝宝钞 后至元三年(1337年)每石米600文,至正十九年(1359年)1 000贯买不到一斗米
大明宝钞 宣德七年(1432年),面值1 000文的宝钞只值铜钱5文,宝钞“积之市肆,过者不顾”
A. 纸币发行适应了经济的发展
B.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难以避免
C. 封建王朝难以维持纸币信用
D. 白银大量流入导致货币贬值
9. (2025中山期末)有学者分析指出,从1567年“隆庆开关”到1644年明朝灭亡的七十多年间,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当白银过量流入则物贵银贱,当1630年后白银流入不足则迅速出现通货紧缩。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 )
A. 中国“银本位”形成的过程
B.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
C. 世界经济影响中国社会发展
D. “海禁”政策产生消极影响
10. 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鉴于广东因制钱缺乏导致商民病乏,奏请自铸银元。清政府同意所请,其后湖北、福建等省纷纷效仿。1903年,朝廷认为,各省所用银钱式样各殊、平色不一,各省应停铸银元,由户部统一铸造。但各省未有关闭造币厂之意。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银元成为法定统一货币
B. 中央财政权力的式微
C. 洋务运动缺乏统一领导
D. 新政加剧了统治危机
11. (2025南通期中)20世纪3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中国,加之美国实行“购银法案”,人为提高银价,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致使资本外逃,通货紧缩,国内经济危机达于顶点。作为应对,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 “改定新约” B. 发行法币
C. 提高出口关税 D. 发行金圆券
12. (2025佛山期末)1948年12月,华北人民政府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据此可知( )
A. 国民政府的货币系统崩溃
B. 石家庄是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
C. 币制探索顺应形势发展需要
D. 人民币成了国家的政治象征
13. (2025揭阳期末)(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在1912年12月发表的题为“钱币革命”的讲演中指出,中国如此穷困的原因是“钱币之不足”,并提出“以国家法令所制定纸票为钱币,而悉贬金银为货物。国家收支、市贸交易,悉用纸币,严禁金银”的主张。
——摘编自李爱《白银危机与中国币制改革:解析
南京国民政府银本位时期的政治、经济与外交》
材料二 蒋介石谈币制改革时多着眼于如何应对现实的财政困难,落脚点又在政治统一上。在蒋看来,币制改革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通过币制的统一打破地方壁垒,达到全国政令、军令的统一,这是作为政治领袖的蒋介石真正关注的问题。
——摘编自卓遵宏《抗战前十年货币史资料(1927—1937)》
材料三 1932年2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正式成立,其与之前各个根据地的金融机构不同。各根据地所创办的金融机构是在苏维埃共和国尚未成立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在各自夺取的根据地上,为整顿和改善根据地经济秩序而进行的小区域的“尝试”。苏维埃国家银行则是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以国家为依托产生的,以建立具有先导性、权威性、全国性金融机构为理念基础,为进一步支持革命战争、发展苏区经济而组建的国家级金融机构。
——摘编自尹婧《苏维埃银行货币发行研究》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孙中山和蒋介石在货币政策主张上的不同目的。(8分)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成立的影响。(4分)(共39张PPT)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课 程 目 标
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子目一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古 代 铜钱 ①商朝:开始出现铜铸币
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使用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③秦朝:统一为__________钱,后世沿用
纸币 ①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______,后来纸币作为辅币
②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称为“钞”
③明朝: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
白银 ①战国至元朝:金银承担货币职能,但未成为主币
②明朝: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③清朝:承认白银的__________地位,与铜钱兼用
圆形方孔
交子
法定货币
近 代 晚清 开始铸造银元
民国时期 ①1912年,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②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______改革,禁止银元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
③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法币贬值直至崩溃
④1948—1949年,国民党政府进行______改革,先后发行金圆券、银圆券,以失败告终
现 代 发展 ①1948年,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_________
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法定货币
③人民币对__________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原则 经济发行、计划发行、集中统一
法币
币制
人民币
国民经济
【概念】五铢钱
汉武帝时期改铸新钱,铜钱上铸文“五铢”,重量与铸文对应,轻重适中。随后下令禁止地方官府和民间铸币,铸币权完全收归中央。五铢钱铸造较精,选料严格,式样规范,重量、成色皆有保证,币制得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拓展】国民党政府法币改革的影响
意义:
①统一全国货币,终止中国货币混乱状态。
②有利于应对国际经济危机,防止白银外流,稳定中国金融市场。
③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④打击日本经济侵略计划,为对日作战作了金融方面准备。
局限:
①强化了官僚资本垄断地位。
②为战争大量发行法币,掠夺财富,造成经济衰退和金融混乱,最终导致国民党政府灭亡。
③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1. 【思考点】与财富、商业有关的汉字,许多都以“贝”为偏旁,间接反映了上古时期曾以海贝充当货币的事实。你能列举出哪些这样的字?
答案:如财、费、货、贾、贡、赏、赐、贪、赃等。还有些与财富、商业有关的汉字经过简化,已经没有了“贝”的偏旁,如买(買)、卖(賣)。
2. 【教材图示】秦朝统一货币示意图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废除六国旧币,不准以龟贝、珠玉、银锡之类充当货币,并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秦朝的统一货币有两种:黄金为上币,用镒(二十两)作单位;铜质圆钱是下币,用半两作单位,即“半两钱”。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货币?秦统一货币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案:原因:战国时期,币制十分错乱复杂,阻碍了各国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捍卫王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意义:加强了全国各地经济联系,促进了商品交换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巩固了集权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交融。
3. 【教材图示】西汉“五铢”铜钱范
汉武帝时开始铸造“五铢”铜钱。“五铢”铜钱的形制一直使用到唐朝初年。
汉武帝铸造“五铢”铜钱有何作用?
答案:统一全国货币,铸币权完全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经济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便于各地的经济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4. 【历史纵横】铜钱上的文字
中国古代铜钱上通常铸有文字。从秦朝到隋朝,铜钱上铸造的文字基本都是记载钱币重量,如“半两”“五铢”等。唐初铸行“开元通宝”钱,此后铜钱大都采用“通宝”“元宝”或“重宝”之类名称。自北宋起形成惯例,新铸铜钱上通常都铸印当时的年号作为标识,如宋朝的“淳化元宝”“崇宁重宝 ”,明清的“洪武通宝”“乾隆通宝”等。
据史料,概括中国古代货币的变化。
答案:中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铸印通宝、元宝等年号标识演变,与国家政权相结合,更加符号化。
5. 【探究】北宋纸币的出现
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得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的“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铁钱,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北宋时期西南地区出现“交子铺”的原因。
答案:商业经济发展;铜钱流通量不足;铁钱等金属货币流通不便;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
6. 【探究】元朝纸币的发行问题
“至正十一年(1351年),置宝泉提举司,掌鼓铸至正通宝钱、印造交钞,令民间通用。行之未久,物价腾踊,价逾十倍。又值海内大乱,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数计。”(《元史·食货志》)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纸币发行失败的原因。
答案:元朝以满足财政需求为目的,违背经济发展规律,超发货币,造成币制混乱、通货膨胀、社会动荡,金融秩序遭到破坏。
7. 【探究】明代的白银流通
明初,流通中铜钱与“宝钞”并行,禁金银交易,但江南商贾“不论货物贵贱,一以金银定价”。嘉靖初“钞久不行,钱亦大壅”,朝廷遂“弛用银之禁”。到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归于田亩,“计亩征银”,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代白银成为流通中主要货币的原因。
答案:民间交易多用白银;纸币与铜钱不便于流通;政府政策的推动;赋役征银的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
8. 【探究】近代货币的发展
1840年前后,银元在清朝普遍流行,其中铸造最标准的是墨西哥“鹰洋”。光绪年间大量铸造称为“龙洋”的多种银元。民国初年,袁世凯秉政,又铸造了一种民间称之为“袁大头”的银元……银元之下,还有两种辅币,这两种辅币,并不是十进制,是要跟着银价、铜价的上落而定,所以又称“小洋”,兑换店天天有市价牌子挂出。……后来钞票也通行起来了,可是银行与钱庄的库存,仍以白银为本位。(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
根据史料,概括清末民初中国货币流通的特点。
答案:多种货币同时流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并存;传统货币与近代货币并存;以白银为核心;银、钱价格随市场行情变动。
9. 【探究】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改革
近代中国是一个银本位国家,货币制度落后,流通的本位币多种多样,成色不一,混乱的币制影响了经济的发展。1914年,北洋政府曾推行“废两改元”政策,但由于政局更迭无法落实。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摆脱危机实行白银政策,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引发危机,这为国民党政府进行币制改革提供了机会。1933年,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完成币制简化工作,为法币改革奠定基础。(陈春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币制改革》)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的原因。
答案:近代中国货币制度的长期落后和混乱;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为改革奠定基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背景下西方实行的白银政策;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
10. 【探究】人民币统一发行的意义
1948年12月1日,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人民币,统一流通。人民币的出现使各区间的物资流通有了统一的参照系。解放战争的不断推进使人民币市场迅速扩大,新解放区规定人民币为解放区统一流通之合法货币。货币统一的实施也对20世纪50年代整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王春英《新中国货币统一初探(1949—1953)》]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人民币统一发行的历史意义。
答案:有利于解放区之间的经济流通;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为新中国初期恢复经济,统一财政工作,稳定新中国政权奠定了基础。
【历史解释】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
(2)由多元货币向统一币制的演变: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圆形方孔钱。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武帝收回了地方铸币权,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
(4)由文书重量向铸印通宝、元宝等年号标识的演变:唐初铸造“开元通宝”钱,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钱文不书重量。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北宋时交子的出现。
1. (2024甘肃高考)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禁之时,民间多私携物品往交趾诸处,经日本转手贩卖,换取日本长崎银,将至中国,凿沉其舟,携银以归。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 )
A. 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 白银主要来自日本
C. 海上商业贸易发达 D. 经济高度依赖白银
【解析】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愈发重要,经济运转对白银的需求量大增,故选D项;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是海禁的原因之一,但不是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明朝白银的来源进行对比,排除B项;材料中明朝采取了海禁政策,不利于海上商业贸易的发展,排除C项。
D
1. (2025郑州期末)从考古发掘的实物看,春秋战国时期,周王畿及三晋地区使用的是由农具铲演变而来的布币;燕、齐、赵等地铸行由工具刀演变而来的刀币;魏、秦、燕等国,开始出现一种新型的圆形有孔的货币,一般认为源自纺轮。这说明,当时( )
A. 诸侯林立经济隔绝 B. 商业贸易发展
C. 区域分工已经出现 D. 各国奖励耕织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区域使用不同形制的货币,这说明同一区域内商业贸易繁荣,不同区域之间也有商业贸易存在,故选B项;货币的使用说明诸侯国之间是有商业贸易往来的,而不是经济隔绝,排除A项;各地区使用不同形制的货币,说明各区域的商业贸易繁荣,并不能说明区域分工的出现,排除C项;各国奖励耕织与使用的货币无必然关联,排除D项。
B
2. (2025大湾区期末)《汉书·食货志》记载,秦钱太重,汉初铸荚钱,文帝铸四铢钱,皆质劣量轻,且放任民间私铸,货币轻重大小不一、币制混乱。武帝铸五铢钱,禁止私铸,统一币制,通行全国,国家财政得以安定富实。这表明( )
A. 汉初社会经济的艰难发展 B. 改革币制使财政收入增加
C. 制币技术已逐渐趋于成熟 D. 货币演变推进治理的改善
【解析】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政府对币制的不断改革,有利于稳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它体现了社会治理的不断改进,故选D项;汉初“文景之治”经济取得了较好发展,所以币制改革不能反映经济发展艰难,排除A项;当币制改革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它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就会增加,如果改革不符合现实状况,不利于经济发展,政府税收难以增长,排除B项;材料强调货币演变的影响,与制币技术无关,排除C项。
D
3. (2025常州期中)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
A. 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南方
B. 钱荒导致货币信用降低
C. 南北方经济发展状况差异较大
D. 国家分裂影响货币统一
C
【解析】 南北朝时期,北方金属货币“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由此说明当时北方商品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据所学可知当时北方政权并立,社会动荡,金属货币难以流通,而南方金属货币的流通在不断扩大,这得益于南方社会相对稳定,所以南方商品经济获得不断发展,故选C项;南北朝时期,虽然北方动乱影响经济发展,但是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排除A项;时局动乱是影响货币信用度的主要因素,排除B项;材料强调南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情况,并没有涉及货币统一问题,排除D项。
4. 从秦到隋,铜币钱文是货币重量的大小,这一特点延续了商品货币的特征,可以依据钱文检验货币足值与否。到了唐代,表示货币重量的钱文消失了,代以“通宝”这类写有国号、年号或吉利语的钱币。货币的变化体现出( )
A. 其本身的价值逐渐提高 B. 政府信用性日渐突出
C. 形制由多元化走向统一 D. 发行日益被国家垄断
【解析】 从以重量命名钱币到以年号命名,货币本身的价值越来越不体现其本身的购买力,反映出政府在铸币的信用度方面提高和突显,B项正确;货币本身的价值并没有逐渐提高,排除A项;材料时间为秦到隋,秦朝统一货币后,货币形制就已经走向统一,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改革币值,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发行就已经被国家垄断,D项不能体现从秦朝到隋朝,尤其是唐代货币的变化,排除。
B
5. (2025湛江期末)史料记载:“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人十六户主之,其后富人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真宗景德二年)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奸弊百出,狱讼滋多。”这折射出宋代( )
A. 商品经济的活跃 B. 纸币价格低于金属货币
C. 商人地位的提高 D. 滥发纸币激化阶级矛盾
【解析】 纸币的使用引起“争讼数起”,说明纸币应用广泛,商品交易繁荣,这折射出宋代商品经济的活跃,故选A项;商品价格反映其价值的货币形式,材料信息不足以证明纸币价格低于金属货币,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证明商人地位提升,排除C项;阶级矛盾涉及不同阶级间因经济、政治等利益差异产生的矛盾,材料并未体现阶级矛盾,排除D项。
A
6. (2025太原期中)宋朝时期,主妇到集市买盐需要携带很多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小农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 货币形制改革势在必行
C. 食盐价格虚高带来不便 D. 市场虚假繁荣危机严重
【解析】 材料表明当时的货币形制已经不能满足市场交易的需求,货币形制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故选B项;题干属于商业贸易范畴而不是农业范畴,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主妇买盐携带铁钱不方便,没有关于食盐价格不合理的表述,排除C项;材料主要是货币自身的问题导致交易不便,与市场虚假繁荣及其危机无关,排除D项。
B
7. (2025深圳期末)下图所示为南宋纸币“会子”钞版的拓本。据此推知当时( )
A.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纸币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C. 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D. 政府重视规范纸币的发行
D
【解析】 政府制作钞版印刷纸币,并通过制度确保其流通稳定,钞版拓本反映了政府对规范纸币发行的重视,故选D项;经济重心南移需多领域证据,仅凭钞版拓本不能证明其完成,排除A项;南宋纸币虽广泛使用,但不能确定为主要流通货币,排除B项;钞版拓本主要反映货币制度,与城市管理严格性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
8. (2025郑州期末)下表所示为我国古代纸币使用情况的节选。据此可知 ( )
A. 纸币发行适应了经济的发展 B.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难以避免
C. 封建王朝难以维持纸币信用 D. 白银大量流入导致货币贬值
C
北宋交子 宋徽宗时期,交子滥发,信用崩溃,“较天圣(宋仁宗年号)一界逾二十倍,而价愈损”
元朝宝钞 后至元三年(1337年)每石米600文,至正十九年(1359年)1 000贯买不到一斗米
大明宝钞 宣德七年(1432年),面值1 000文的宝钞只值铜钱5文,宝钞“积之市肆,过者不顾”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封建王朝滥发纸币导致货币信用崩溃,纸币贬值,最终弃用,故选C项;材料主要描述了由于滥发纸币导致纸币无法继续发展,排除A项;周期性经济危机主要发生在资本主义经济时代,排除B项;白银大量流入主要在明清时期,且白银大量流入没有导致货币贬值,排除D项。
9. (2025中山期末)有学者分析指出,从1567年“隆庆开关”到1644年明朝灭亡的七十多年间,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当白银过量流入则物贵银贱,当1630年后白银流入不足则迅速出现通货紧缩。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 )
A. 中国“银本位”形成的过程 B.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
C. 世界经济影响中国社会发展 D. “海禁”政策产生消极影响
【解析】 随着全球贸易格局的调整,白银流入的过量或不足导致中国的经济秩序出现了动荡,这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与中国社会发展的联动性增强,故选C项;中国“银本位”在明朝中后期的形成与赋税制度调整、商品经济繁荣和白银流入增加密切相关,A项以偏概全;传统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制度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隆庆开关后,海禁政策已废止,排除D项。
C
10. 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鉴于广东因制钱缺乏导致商民病乏,奏请自铸银元。清政府同意所请,其后湖北、福建等省纷纷效仿。1903年,朝廷认为,各省所用银钱式样各殊、平色不一,各省应停铸银元,由户部统一铸造。但各省未有关闭造币厂之意。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银元成为法定统一货币 B. 中央财政权力的式微
C. 洋务运动缺乏统一领导 D. 新政加剧了统治危机
【解析】 清末新政中地方政府不听从清廷统一货币的旨意,这反映出晚清政府中央财政权力的式微,B项正确;当时银元还未成为法定统一货币,排除A项;“洋务运动缺乏统一领导”“新政加剧了统治危机”只是对材料信息部分解读,排除C、D两项。
B
11. (2025南通期中)20世纪3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中国,加之美国实行“购银法案”,人为提高银价,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致使资本外逃,通货紧缩,国内经济危机达于顶点。作为应对,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 “改定新约” B. 发行法币
C. 提高出口关税 D. 发行金圆券
【解析】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美国实行“购银法案”,提高银价,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对此,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限制白银外流,故选B项;1928年改定新约,排除A项;经济危机的表现是生产过剩,所以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货币贬值、提高进口关税,想让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对此中国应该提高进口关税,而非出口关税,排除C项;1948年发行金圆券,排除D项。
B
12. (2025佛山期末)1948年12月,华北人民政府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据此可知( )
A. 国民政府的货币系统崩溃 B. 石家庄是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
C. 币制探索顺应形势发展需要 D. 人民币成了国家的政治象征
【解析】 华北人民政府发行人民币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需要,有利于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发行了统一的货币,符合国民经济恢复及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币制探索顺应了不同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材料未提及国民政府,排除A项;石家庄的西柏坡虽为中共中央旧址,但与币制探索主旨不符,排除B项;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象征国家主权和尊严,但与币制探索主旨不符,排除D项。
C
13. (2025揭阳期末)(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在1912年12月发表的题为“钱币革命”的讲演中指出,中国如此穷困的原因是“钱币之不足”,并提出“以国家法令所制定纸票为钱币,而悉贬金银为货物。国家收支、市贸交易,悉用纸币,严禁金银”的主张。
——摘编自李爱《白银危机与中国币制改革:解析
南京国民政府银本位时期的政治、经济与外交》
材料二 蒋介石谈币制改革时多着眼于如何应对现实的财政困难,落脚点又在政治统一上。在蒋看来,币制改革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通过币制的统一打破地方壁垒,达到全国政令、军令的统一,这是作为政治领袖的蒋介石真正关注的问题。
——摘编自卓遵宏《抗战前十年货币史资料(1927—1937)》
材料三 1932年2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正式成立,其与之前各个根据地的金融机构不同。各根据地所创办的金融机构是在苏维埃共和国尚未成立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在各自夺取的根据地上,为整顿和改善根据地经济秩序而进行的小区域的“尝试”。苏维埃国家银行则是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以国家为依托产生的,以建立具有先导性、权威性、全国性金融机构为理念基础,为进一步支持革命战争、发展苏区经济而组建的国家级金融机构。
——摘编自尹婧《苏维埃银行货币发行研究》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孙中山和蒋介石在货币政策主张上的不同目的。(8分)
答案:目的:孙中山:实现全国市场的统一;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摆脱中国货币体系受制于他国的局面,实现民族独立富强。(任答两点,4分)蒋介石:希望通过币制改革来扩大自身势力范围;通过统一经济继而控制全国的政治和军事,巩固其独裁统治。(4分)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成立的影响。(4分)
答案:影响:适应了根据地建设的要求;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有利于打破国民党对苏区的经济封锁;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任答两点,4分)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