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 程 目 标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子目一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
秦汉 田赋:秦朝税率极高;汉初税率大大降低
人头税:秦朝征收极重。汉朝分口赋、算赋;商人和奴婢的算赋加倍;还征收财产税
徭役:分更卒、正卒、戍卒三种
隋朝 征收租调,征派力役
唐朝 前期:以均田制为基础,实行租庸调制,以“庸”代役后期: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户等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宋朝 ①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②除了征收代役金外,再派发各种徭役③王安石推行募役法
元朝 ①北方实行租庸调,南方实行两税法②实行“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银
明朝 前期: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称“金花银”
后期:张居正改革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清朝 ①康熙帝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②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即人头税彻底废除
【辨析】赋役、赋税和徭役、丁税和田税
①赋役:赋税(含丁税、田税等)和徭役的合称。
②赋税:指历代王朝政府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
③徭役:指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④丁税:中国历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人口税的总称。
⑤田税:旧时中国历代政府对拥有土地的人所征收的土地税。
【补充】租庸调制的影响
以庸代役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从劳役地租到实物地租转变,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
【图解】一条鞭法
【归纳】封建社会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唐朝租庸调制(从劳役地租到实物地租转变)→唐朝两税法(改变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明朝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清朝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
核心探究
1. 【探究】汉朝的赋税制度
汉初对秦代赋税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田租、算赋、更赋、算车船、算马牛羊牲畜等十几个赋税项目,由中央负责国家财政的大司农和派去地方郡国主政的官员进行征收管理。山林园池税、市税、口赋、地方资源经营收入、矿税、渔税、公田收入等,由负责皇室财政的少府征收。地方封王封侯在其封地内,可以各自配置专责官员管理赋税,独立于国家财政之外,各自经营,自成体系。汉高祖时期制定的田租率为“十五税一”,到文景时,“三十税一”成为定制。(徐世钜《汉代赋税征收管理的几个特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汉初赋税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答案:特点:种类繁多;国家与皇室分开征收;诸侯在封地内享有独立征收权;田赋大为降低。
原因:封建国家需要开辟财源,维持政府运作和贵族奢侈生活;郡国并行制的推行;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经济的现实推动。
2. 【史料阅读】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旧唐书·食货志上》)
该史料属于什么史料类型?具体介绍了什么经济制度?据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以什么为经济基础?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类型:文献史料,是官修史书,可信度较高。制度:从国家政策角度详细介绍了唐朝租庸调制的具体内容。基础:以均田制为基础。特点:输庸代役。
3. 【探究】唐朝两税法
唐德宗建中元年,鉴于租庸调税制极为严重的弊端,实施了两税法改革。两税法实施之前的租庸调,往往较为混乱,征税时间过长,效率很低。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不管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在当地拥有田产,就必须按照田产的多寡来缴纳田赋。而且两税法是以钱计税,然后再换算成实物来缴纳,开了以货币计税的历史先河。(梁盼《唐代的税制改革》)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两税法与以前税制的不同之处。简析实施两税法的意义。
答案:不同之处:以前主要按照人口纳税,两税法按照田产的多寡来纳税;以前主要以实物来计税,两税法则是以钱计税。
意义:提高了政府的征收效率;扩大了征收对象的范围,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缓和了纳税不公造成的社会矛盾;以钱计税,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后世税制改革提供了历史借鉴。
4. 【探究】明代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明史·食货志》)
依据史料概括指出明朝赋税制度改革的显著特点。
答案:赋役合并、一概折银;简化征收种类和程序。
5. 【教材图示】《清圣祖实录》中关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谕旨记载
据所学知识回答,如何评价该条圣谕?
答案:使广大农民负担相对稳定,逃亡人口减少,有利于增加劳动力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为以后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奠定了基础。
6. 【思考点】分析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答案:①田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变化不明显,其征收标准基本上为土地。②人头税的变化较大,由秦汉的口赋、算赋发展到隋唐的户调,至两税法实施后则与田租合并征收,清朝“摊丁入亩”之后,按人头征税的强制剥削就此废除。③徭役的变化也比较大,由秦汉时期的强制性服役,到隋唐可以纳庸代役,到明朝一条鞭法后折银代役,反映出封建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历史解释】全面认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1) 演变趋势
① 征收标准:人丁为主→土地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
② 赋役形式:劳役地租为主→实物为主→货币为主(分别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
③ 征收种类:繁杂→简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④ 征收时间:不定时→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⑤ 人身控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以摊丁入亩为标志)。
(2) 基本认识:①税制改革大都围绕着税制的公平、简化方向进行。②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③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
(3) 历史影响:①推动生产力进步,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②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矛盾,巩固统治。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④农民依附关系松弛,为商品经济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1. (2024广东高考)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
A. 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 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 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两税法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导致湖州刺史能够自立条制,将田地、奴婢,甚至竹、树、鹅、鸭等也纳入征税范围,这反映了两税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地方官员有机会滥用职权,故选A项;两税法以财产和土地作为征税标准,有利于减轻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的湖州刺史乱收税,被朝廷处罚,表明地方官员并未被赋予加征权,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两税法是否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排除D项。
【课时作业】
1. 由于史籍没有明文记载秦劳动者服役的起始年龄,学人遂据“汉承秦制”的定式思维逆推秦劳动者的服役始年为20岁或23岁。后来,据《睡虎地秦简》研究发现,秦人17周岁便开始为国家服役。由此可知( )
A. 文献与考古互证方可证实历史
B. 考古发掘可以补写历史
C. 唯考古发掘才能还原历史真相
D. 历史推断违背求真理念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考古新发现的实物史料,丰富补充了原有的历史研究,故选B项;文献与考古互证有利于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但“方可证实”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唯考古发掘才能还原历史真相”夸大了考古的作用,历史研究还需通过多重史料进行多方研读,排除C项;求真的过程中包含着不断演进的历史推断,“违背”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2. 秦汉时期按户征收的户税包括:一是按户征收的“户赋”;二是按户征收的“户刍”。户赋征收的物质形态是实物,户刍征收的物质形态是钱币,其物质形态虽然不同,但性质都是以户为单位,按户征收。这表明,秦汉时期( )
A. 土地兼并的盛行
B. 建立了较严密的户籍制度
C. 小农经济的确立
D. 白银成为主要的流动货币
【答案】 B
【解析】 秦汉时期的赋税征收以户为单位,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表明秦汉时期已经建立了以户为单位的严密的“编户齐民”制度,故选B项;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而材料并未反映出相关信息,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逐步确立,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在明清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3. 公元前189年,西汉政府规定:女子年十五以上不嫁,五算(五倍的人头税)。据此推知,汉初( )
A. 休养生息政策内容广泛
B. 男尊女卑观念盛行
C. 对人口增长的需求迫切
D. 人头税的负担较轻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女子年十五以上不嫁,五算(五倍的人头税)”可知,汉初通过加征人头税的方式来鼓励社会生育,体现了汉初统治者希望通过增殖人口来促进经济恢复的目的,故选C项。
4. 据汉代文献记载,“官收百一之税,民收太半之赋。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是上惠不通,威福分于豪强也”。由此可知,汉代( )
A. 土地兼并得到遏制 B. 民众负担依然较重
C. 地方豪强干预司法 D. 税制改革有名无实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汉代民众遭受官府和豪强的双重剥削,这表明了汉代民众负担的沉重,B项正确;汉代豪强地主的形成是建立在土地兼并基础之上的,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地方豪强干预司法和税制改革有名无实,排除C、D两项。
5. (2025重庆期末)唐代《卢士琼墓志》记载:“(卢士琼)尝摄职同州(今陕西渭南),当征官税钱,时民竞出粟易钱以归,官斗至十八九。君白刺史言状,请倍估纳粟,下以泽民,上可以与官取利……刺史乃悬榜晓民,使请余价,因以绢布高给之,民亦欢受,州获羡钱六百万。”这反映了( )
A. 两税法的施行困难 B. 统治阶层注重仁政
C. 租庸调制负担过重 D. 赋税政策实用灵活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针对当征官税钱,“时民竞出粟易钱以归”的情况,卢士琼建议刺史“倍估纳粟”,刺史采纳其建议后,“民亦欢受,州获羡钱六百万”,反映了赋税政策实用灵活,故选D项;“施行困难”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卢士琼的建议被采纳后官民受益相悖,排除A项;“注重仁政”不合题意,与材料“上可以与官取利”相悖,排除B项;《卢士琼墓志》创作于827年,租庸调制废除于780年,排除C项。
6. (2025肇庆期末)780年,唐朝宣布实行两税法,取消其他一切诸色杂税。但据史料记载,山南西道的内州府除两税外,另需供驿禾草46 477围(1围重20斤);剑南东川梓、遂两州除两税外,另加征钱7 000贯、米5 000石。由此可见,两税法的实施( )
A. 放宽了对农民的控制
B. 扩大了征税来源
C. 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D. 激化了社会矛盾
【答案】 D
【解析】 两税法的初衷是减轻民众负担,通过统一税制来稳定国家财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地区并未严格执行两税法,而是保留了额外的税收,这将违背了政策的初衷,故选D项;A、C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7. (2025黄冈期末)唐朝推行两税法后,南方广泛进行茶叶生产。九陇人张守硅的茶园里,专为采茶就雇用了百余人,顾渚的制茶业中雇工更多,时间更长,“贞元以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累月方毕”。据此可知当时( )
A. 两税法促进了唐代家庭结构变化
B. 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利于经济发展
C. 制茶业已经成为南方地区的主业
D. 南方显著开发推动手工业布局变化
【答案】 B
【解析】 两税法施行后,南方制茶业雇用了大量的劳动力,据此可知,两税法使得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有利于人口流动和职业变动,推动了劳动力的商品化,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题干只涉及茶叶生产中使用雇佣劳动,没有涉及家庭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题干只涉及制茶叶,没有与其他行业对比,排除C、D两项。
8. (2025烟台期末)下表所示为宋代熙宁十年(1077年)政府财税收入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
税种 岁入(万贯) 百分比(%)
两税(税钱) 558.6 8.9
两税(实物) 1 462.7 23.3
盐、茶、酒税 2 192.4 35.0
商税 868.8 13.9
市易 133.2 2.1
坊场钱 602.7 9.6
市舶 54.0 0.9
金、银、铜税 397.3 6.3
总计 6 269.7 100
A. 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B. 范仲淹改革成效显著
C. 工商税收成为重要税源
D. “冗费”现象得到缓解
【答案】 C
【解析】 盐、茶、酒税在政府财税收入中所占比例最高,体现此时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故工商税收成为重要税源,故选C项;宋朝沿用唐朝的两税法,故赋税制度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A项;范仲淹改革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未对政府财税收入造成较大影响,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取得一定成效,故此时的改革成效应为王安石变法的结果,排除B项;“冗费”强调政府财政支出过多,材料强调政府财税收入有哪些来源,未涉及政府财政支出的多少,故无从判断“冗费”现象是否得到缓解,排除D项。
9. (2025沈阳期末)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项目和征收手续,以银代役,赋役合一,但带有浓厚东南地域色彩。在南方推行较为顺利,在北方推广时却遭到强烈抵制。这种差异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 土地兼并程度 B. 经济发展水平
C. 白银流入数量 D. 民户数量多寡
【答案】 B
【解析】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经济繁荣,且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白银量充足,因此税收折银的一条鞭法在南方推行的较为顺利。当时北方经济远远不及南方,因此一条鞭法在北方推行的并不顺利,这是两地经济差异带来的结果,故选B项;土地兼并意味着土地集中于少数大地主和官僚之手,导致农民失去土地,这一现象体现了阶级矛盾,不受地域南北差异影响,排除A项;白银流入量和民户数量多寡均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排除C、D两项。
10. (2025厦门期末)明代各类专史著述众多,明末藏书家黄虞稷所著《千顷堂书目》即收录了大量时人所撰专史书目,较前代新增田赋、仓储、漕运、关榷、冶铁等门类。这主要缘于( )
A. 史学研究的进步 B. 社会经济的发展
C. 市民阶层的需求 D. 经世致用的理念
【答案】 B
【解析】 明末专史书目新增了与经济活动相关的门类,如田赋、仓储、漕运等,反映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这些领域的历史重要性增加,因此被记录下来,故选B项;材料表明史书内容的变化,但未显示史学研究方法的进步,排除A项;市民阶层需求影响娱乐方向,但非史书编撰的主要考量,排除C项;经世致用理念虽影响学术,但非专史门类增加的主因,排除D项。
11. (2025东莞期末)清军入关前,赋役以劳役地租为主要形式。顺治十四年(1657年),新编《赋役全书》颁行天下。同时另立黄册,“岁记户口登耗”;又立鱼鳞图册,“详载上中下田则”。新的赋役制度( )
A. 推动了白银货币化进程
B. 开启了满洲贵族的封建化
C. 刺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 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答案】 D
【解析】 清军入关后,新的赋役制度中,黄册用来记录户口的增减,而鱼鳞图册则详细记录了土地的等级和面积。这些措施加强了政府对人口和土地的管理,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新的赋役制度的征收形式,据此不能得出A项;满洲贵族的封建化在清军入关前已经开启,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排除C项。
12. (2025肇庆期末)下表所示是学者对“摊丁入亩”政策实施后各省人丁、丁银变化情况统计(部分)。这表明“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 )
省份 人丁差额(口) 丁银增额(两)
浙江 增36 411 12 611.03
福建 减59 271 9 136.43
湖北 增18 381 11 070.456
河南 减1 044 733 7 131.422
广东 减100 893 2 142.34
A. 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B. 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境
C. 增加了民众的生存压力
D. 缓解了土地兼并的危机
【答案】 C
【解析】 在人口减少的省份,丁银收入增加,表明生存压力增大,人丁增长的省份,人地矛盾突出,生存压力加剧,故选C项;表格显示人口数量有增减,说明人口流动加快,摊丁入亩未限制人口流动,反而增加流动,排除A项;“解决了”表述过于夸大,材料无财政收支比较,排除B项;河南等省人口下降,丁银收入增长,显示土地兼并趋势加强,排除D项。
13. (2025郑州期末)清朝康熙时期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被传统社会视为一大“仁政”。但有学者认为,这样的财政政策是严重缺乏弹性的,只能配合着日趋保守的国家职能定位。这一观点( )
A. 否认了赋税改革的积极作用
B. 全面批判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C. 有助于理解清朝的统治危机
D. 揭露了轻徭薄赋的虚伪本质
【答案】 C
【解析】 康熙帝的财政政策使人地矛盾更加尖锐,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为清朝统治危机埋下了一定的政策隐患,故选C项;学者只是指出该政策的局限性,并没有否认赋税改革的积极作用,排除A项;学者并没有批判儒家思想,排除B项;“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确实在一定程度减轻了百姓负担,不能说其虚伪本质,排除D项。
14. (2025南通调研)(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玄宗统治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的现象。安史之乱爆发后,出于平叛需要,中央将财政权力下放,地方藩镇长官借机拥兵自重,“河南、山东、荆襄、剑南有重兵处,皆厚自奉养,王赋所入无几”,加之“逆贼未平,师旅淹岁,军用匮竭”。780年唐德宗进行税制改革,将此前各地的非法赋敛以两税名义变为国家正式税收,强调“量出以制入,二税外辄率一钱者,以枉法论”。同时由中央政府派遣黜陟使与观察使、刺史约百姓丁产,定等级,对地方藩镇进行监督。两税法实行后政府不再追踪流亡人口的走向,只关注现居主客户的财产情况,许多农民得以离开土地,参与手工业、商业经营。
——摘编自许超雄《唐代两税法确立两大税收原则》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加剧,地主豪强勾结官府极力逃避赋税,国家赋税急剧减少。明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依据土地的大小合并征收赋役,同时雇用劳役代替力役。赋役各项均由官方统一折银征收,不再通过粮长、里长。清军入关后,一度沿用一条鞭法。雍正时期,将全国各省的丁银数额平均摊入该省各州县的田赋银中,无地的农民不再需要承担苛重的丁银。社会一度出现“富民、市民者,拥赀千万,食指千人,不服田亩,即公家一丝一粟无与焉”的现象。
——摘编自康袁璐《明清赋税制度改革的传承和演进》
(1) 据材料一,概括唐代赋税制度调整的背景。(4分)
答案:背景:均田制遭到破坏(土地兼并,政府掌握的人口减少);(2分)藩镇割据(部分藩镇不纳贡赋);(1分)军费开支巨大。(1分)
(2) 据材料二,归纳明清赋税制度调整的具体措施。(6分)
答案:措施:明朝:实行赋役合并;(1分)简化税制,赋役折银;(1分)官收官解。(1分)清朝:取消人头税;(2分)将丁银纳入田赋一体征收。(1分)
(3)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至明清时赋税制度的影响。(6分)
答案:影响:增加了财政收入;(1分)减轻农民负担;(1分)国家减弱对百姓的人身束缚;(1分)促进经济发展;(1分)进一步规范了基层治理(有利于抑制腐败);(1分)提高了政府治理的效能。(1分)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 程 目 标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子目一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
秦汉 田赋:秦朝税率极高;汉初税率大大降低
人头税:秦朝征收极重。汉朝分口赋、算赋;商人和奴婢的算赋加倍;还征收 税
徭役:分更卒、正卒、戍卒三种
隋朝 征收租调,征派力役
唐朝 前期:以 为基础,实行租庸调制,以“庸”代役后期:改行 ,按田亩征收地税,按户等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宋朝 ①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②除了征收代役金外,再派发各种徭役③王安石推行
元朝 ①北方实行租庸调,南方实行两税法②实行“ ”,按户之上下征收丝银
明朝 前期: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称“金花银”
后期:张居正改革推行 :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清朝 ①康熙帝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②雍正帝实行“ ”,即人头税彻底废除
【辨析】赋役、赋税和徭役、丁税和田税
①赋役:赋税(含丁税、田税等)和徭役的合称。
②赋税:指历代王朝政府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
③徭役:指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④丁税:中国历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人口税的总称。
⑤田税:旧时中国历代政府对拥有土地的人所征收的土地税。
【补充】租庸调制的影响
以庸代役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从劳役地租到实物地租转变,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
【图解】一条鞭法
【归纳】封建社会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唐朝租庸调制(从劳役地租到实物地租转变)→唐朝两税法(改变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明朝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清朝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
核心探究
1. 【探究】汉朝的赋税制度
汉初对秦代赋税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田租、算赋、更赋、算车船、算马牛羊牲畜等十几个赋税项目,由中央负责国家财政的大司农和派去地方郡国主政的官员进行征收管理。山林园池税、市税、口赋、地方资源经营收入、矿税、渔税、公田收入等,由负责皇室财政的少府征收。地方封王封侯在其封地内,可以各自配置专责官员管理赋税,独立于国家财政之外,各自经营,自成体系。汉高祖时期制定的田租率为“十五税一”,到文景时,“三十税一”成为定制。(徐世钜《汉代赋税征收管理的几个特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汉初赋税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 【史料阅读】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旧唐书·食货志上》)
该史料属于什么史料类型?具体介绍了什么经济制度?据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以什么为经济基础?主要特点是什么?
3. 【探究】唐朝两税法
唐德宗建中元年,鉴于租庸调税制极为严重的弊端,实施了两税法改革。两税法实施之前的租庸调,往往较为混乱,征税时间过长,效率很低。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不管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在当地拥有田产,就必须按照田产的多寡来缴纳田赋。而且两税法是以钱计税,然后再换算成实物来缴纳,开了以货币计税的历史先河。(梁盼《唐代的税制改革》)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两税法与以前税制的不同之处。简析实施两税法的意义。
4. 【探究】明代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明史·食货志》)
依据史料概括指出明朝赋税制度改革的显著特点。
5. 【教材图示】《清圣祖实录》中关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谕旨记载
据所学知识回答,如何评价该条圣谕?
6. 【思考点】分析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历史解释】全面认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1) 演变趋势
① 征收标准:人丁为主→土地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
② 赋役形式:劳役地租为主→实物为主→货币为主(分别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
③ 征收种类:繁杂→简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④ 征收时间:不定时→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⑤ 人身控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以摊丁入亩为标志)。
(2) 基本认识:①税制改革大都围绕着税制的公平、简化方向进行。②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③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
(3) 历史影响:①推动生产力进步,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②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矛盾,巩固统治。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④农民依附关系松弛,为商品经济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1. (2024广东高考)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
A. 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 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 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课时作业】
1. 由于史籍没有明文记载秦劳动者服役的起始年龄,学人遂据“汉承秦制”的定式思维逆推秦劳动者的服役始年为20岁或23岁。后来,据《睡虎地秦简》研究发现,秦人17周岁便开始为国家服役。由此可知( )
A. 文献与考古互证方可证实历史
B. 考古发掘可以补写历史
C. 唯考古发掘才能还原历史真相
D. 历史推断违背求真理念
2. 秦汉时期按户征收的户税包括:一是按户征收的“户赋”;二是按户征收的“户刍”。户赋征收的物质形态是实物,户刍征收的物质形态是钱币,其物质形态虽然不同,但性质都是以户为单位,按户征收。这表明,秦汉时期( )
A. 土地兼并的盛行
B. 建立了较严密的户籍制度
C. 小农经济的确立
D. 白银成为主要的流动货币
3. 公元前189年,西汉政府规定:女子年十五以上不嫁,五算(五倍的人头税)。据此推知,汉初( )
A. 休养生息政策内容广泛
B. 男尊女卑观念盛行
C. 对人口增长的需求迫切
D. 人头税的负担较轻
4. 据汉代文献记载,“官收百一之税,民收太半之赋。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是上惠不通,威福分于豪强也”。由此可知,汉代( )
A. 土地兼并得到遏制 B. 民众负担依然较重
C. 地方豪强干预司法 D. 税制改革有名无实
5. (2025重庆期末)唐代《卢士琼墓志》记载:“(卢士琼)尝摄职同州(今陕西渭南),当征官税钱,时民竞出粟易钱以归,官斗至十八九。君白刺史言状,请倍估纳粟,下以泽民,上可以与官取利……刺史乃悬榜晓民,使请余价,因以绢布高给之,民亦欢受,州获羡钱六百万。”这反映了( )
A. 两税法的施行困难 B. 统治阶层注重仁政
C. 租庸调制负担过重 D. 赋税政策实用灵活
6. (2025肇庆期末)780年,唐朝宣布实行两税法,取消其他一切诸色杂税。但据史料记载,山南西道的内州府除两税外,另需供驿禾草46 477围(1围重20斤);剑南东川梓、遂两州除两税外,另加征钱7 000贯、米5 000石。由此可见,两税法的实施( )
A. 放宽了对农民的控制
B. 扩大了征税来源
C. 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D. 激化了社会矛盾
7. (2025黄冈期末)唐朝推行两税法后,南方广泛进行茶叶生产。九陇人张守硅的茶园里,专为采茶就雇用了百余人,顾渚的制茶业中雇工更多,时间更长,“贞元以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累月方毕”。据此可知当时( )
A. 两税法促进了唐代家庭结构变化
B. 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利于经济发展
C. 制茶业已经成为南方地区的主业
D. 南方显著开发推动手工业布局变化
8. (2025烟台期末)下表所示为宋代熙宁十年(1077年)政府财税收入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
税种 岁入(万贯) 百分比(%)
两税(税钱) 558.6 8.9
两税(实物) 1 462.7 23.3
盐、茶、酒税 2 192.4 35.0
商税 868.8 13.9
市易 133.2 2.1
坊场钱 602.7 9.6
市舶 54.0 0.9
金、银、铜税 397.3 6.3
总计 6 269.7 100
A. 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B. 范仲淹改革成效显著
C. 工商税收成为重要税源
D. “冗费”现象得到缓解
9. (2025沈阳期末)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项目和征收手续,以银代役,赋役合一,但带有浓厚东南地域色彩。在南方推行较为顺利,在北方推广时却遭到强烈抵制。这种差异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 土地兼并程度 B. 经济发展水平
C. 白银流入数量 D. 民户数量多寡
10. (2025厦门期末)明代各类专史著述众多,明末藏书家黄虞稷所著《千顷堂书目》即收录了大量时人所撰专史书目,较前代新增田赋、仓储、漕运、关榷、冶铁等门类。这主要缘于( )
A. 史学研究的进步 B. 社会经济的发展
C. 市民阶层的需求 D. 经世致用的理念
11. (2025东莞期末)清军入关前,赋役以劳役地租为主要形式。顺治十四年(1657年),新编《赋役全书》颁行天下。同时另立黄册,“岁记户口登耗”;又立鱼鳞图册,“详载上中下田则”。新的赋役制度( )
A. 推动了白银货币化进程
B. 开启了满洲贵族的封建化
C. 刺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 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12. (2025肇庆期末)下表所示是学者对“摊丁入亩”政策实施后各省人丁、丁银变化情况统计(部分)。这表明“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 )
省份 人丁差额(口) 丁银增额(两)
浙江 增36 411 12 611.03
福建 减59 271 9 136.43
湖北 增18 381 11 070.456
河南 减1 044 733 7 131.422
广东 减100 893 2 142.34
A. 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B. 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境
C. 增加了民众的生存压力
D. 缓解了土地兼并的危机
13. (2025郑州期末)清朝康熙时期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被传统社会视为一大“仁政”。但有学者认为,这样的财政政策是严重缺乏弹性的,只能配合着日趋保守的国家职能定位。这一观点( )
A. 否认了赋税改革的积极作用
B. 全面批判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C. 有助于理解清朝的统治危机
D. 揭露了轻徭薄赋的虚伪本质
14. (2025南通调研)(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玄宗统治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的现象。安史之乱爆发后,出于平叛需要,中央将财政权力下放,地方藩镇长官借机拥兵自重,“河南、山东、荆襄、剑南有重兵处,皆厚自奉养,王赋所入无几”,加之“逆贼未平,师旅淹岁,军用匮竭”。780年唐德宗进行税制改革,将此前各地的非法赋敛以两税名义变为国家正式税收,强调“量出以制入,二税外辄率一钱者,以枉法论”。同时由中央政府派遣黜陟使与观察使、刺史约百姓丁产,定等级,对地方藩镇进行监督。两税法实行后政府不再追踪流亡人口的走向,只关注现居主客户的财产情况,许多农民得以离开土地,参与手工业、商业经营。
——摘编自许超雄《唐代两税法确立两大税收原则》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加剧,地主豪强勾结官府极力逃避赋税,国家赋税急剧减少。明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依据土地的大小合并征收赋役,同时雇用劳役代替力役。赋役各项均由官方统一折银征收,不再通过粮长、里长。清军入关后,一度沿用一条鞭法。雍正时期,将全国各省的丁银数额平均摊入该省各州县的田赋银中,无地的农民不再需要承担苛重的丁银。社会一度出现“富民、市民者,拥赀千万,食指千人,不服田亩,即公家一丝一粟无与焉”的现象。
——摘编自康袁璐《明清赋税制度改革的传承和演进》
(1) 据材料一,概括唐代赋税制度调整的背景。(4分)
(2) 据材料二,归纳明清赋税制度调整的具体措施。(6分)
(3)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至明清时赋税制度的影响。(6分)(共37张PPT)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 程 目 标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子目一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秦汉 田赋:秦朝税率极高;汉初税率大大降低
人头税:秦朝征收极重。汉朝分口赋、算赋;商人和奴婢的算赋加倍;还征收______税
徭役:分更卒、正卒、戍卒三种
隋朝 征收租调,征派力役
唐朝 前期:以_________为基础,实行租庸调制,以“庸”代役
后期:改行_________,按田亩征收地税,按户等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宋朝 ①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
②除了征收代役金外,再派发各种徭役
③王安石推行_________
财产
均田制
两税法
募役法
元朝 ①北方实行租庸调,南方实行两税法
②实行“______”,按户之上下征收丝银
明朝 前期: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称“金花银”
后期:张居正改革推行__________: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清朝 ①康熙帝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②雍正帝实行“__________”,即人头税彻底废除
科差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辨析】赋役、赋税和徭役、丁税和田税
①赋役:赋税(含丁税、田税等)和徭役的合称。
②赋税:指历代王朝政府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
③徭役:指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④丁税:中国历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人口税的总称。
⑤田税:旧时中国历代政府对拥有土地的人所征收的土地税。
【补充】租庸调制的影响
以庸代役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从劳役地租到实物地租转变,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
【图解】一条鞭法
【归纳】封建社会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唐朝租庸调制(从劳役地租到实物地租转变)→唐朝两税法(改变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明朝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清朝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
1. 【探究】汉朝的赋税制度
汉初对秦代赋税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田租、算赋、更赋、算车船、算马牛羊牲畜等十几个赋税项目,由中央负责国家财政的大司农和派去地方郡国主政的官员进行征收管理。山林园池税、市税、口赋、地方资源经营收入、矿税、渔税、公田收入等,由负责皇室财政的少府征收。地方封王封侯在其封地内,可以各自配置专责官员管理赋税,独立于国家财政之外,各自经营,自成体系。汉高祖时期制定的田租率为“十五税一”,到文景时,“三十税一”成为定制。(徐世钜《汉代赋税征收管理的几个特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汉初赋税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答案:特点:种类繁多;国家与皇室分开征收;诸侯在封地内享有独立征收权;田赋大为降低。
原因:封建国家需要开辟财源,维持政府运作和贵族奢侈生活;郡国并行制的推行;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经济的现实推动。
该史料属于什么史料类型?具体介绍了什么经济制度?据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以什么为经济基础?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类型:文献史料,是官修史书,可信度较高。制度:从国家政策角度详细介绍了唐朝租庸调制的具体内容。基础:以均田制为基础。特点:输庸代役。
3. 【探究】唐朝两税法
唐德宗建中元年,鉴于租庸调税制极为严重的弊端,实施了两税法改革。两税法实施之前的租庸调,往往较为混乱,征税时间过长,效率很低。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不管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在当地拥有田产,就必须按照田产的多寡来缴纳田赋。而且两税法是以钱计税,然后再换算成实物来缴纳,开了以货币计税的历史先河。(梁盼《唐代的税制改革》)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两税法与以前税制的不同之处。简析实施两税法的意义。
答案:不同之处:以前主要按照人口纳税,两税法按照田产的多寡来纳税;以前主要以实物来计税,两税法则是以钱计税。
意义:提高了政府的征收效率;扩大了征收对象的范围,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缓和了纳税不公造成的社会矛盾;以钱计税,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后世税制改革提供了历史借鉴。
4. 【探究】明代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明史·食货志》)
依据史料概括指出明朝赋税制度改革的显著特点。
答案:赋役合并、一概折银;简化征收种类和程序。
5. 【教材图示】《清圣祖实录》中关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谕旨记载
据所学知识回答,如何评价该条圣谕?
答案:使广大农民负担相对稳定,逃亡人口减少,有利于增加劳动力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为以后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奠定了基础。
6. 【思考点】分析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答案:①田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变化不明显,其征收标准基本上为土地。②人头税的变化较大,由秦汉的口赋、算赋发展到隋唐的户调,至两税法实施后则与田租合并征收,清朝“摊丁入亩”之后,按人头征税的强制剥削就此废除。③徭役的变化也比较大,由秦汉时期的强制性服役,到隋唐可以纳庸代役,到明朝一条鞭法后折银代役,反映出封建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历史解释】全面认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1) 演变趋势
① 征收标准:人丁为主→土地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
② 赋役形式:劳役地租为主→实物为主→货币为主(分别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
③ 征收种类:繁杂→简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④ 征收时间:不定时→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⑤ 人身控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以摊丁入亩为标志)。
(2) 基本认识:
①税制改革大都围绕着税制的公平、简化方向进行。
②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③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
(3) 历史影响:
①推动生产力进步,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
②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矛盾,巩固统治。
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④农民依附关系松弛,为商品经济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1. (2024广东高考)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
A. 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 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 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两税法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导致湖州刺史能够自立条制,将田地、奴婢,甚至竹、树、鹅、鸭等也纳入征税范围,这反映了两税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地方官员有机会滥用职权,故选A项;两税法以财产和土地作为征税标准,有利于减轻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的湖州刺史乱收税,被朝廷处罚,表明地方官员并未被赋予加征权,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两税法是否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排除D项。
A
1. 由于史籍没有明文记载秦劳动者服役的起始年龄,学人遂据“汉承秦制”的定式思维逆推秦劳动者的服役始年为20岁或23岁。后来,据《睡虎地秦简》研究发现,秦人17周岁便开始为国家服役。由此可知( )
A. 文献与考古互证方可证实历史 B. 考古发掘可以补写历史
C. 唯考古发掘才能还原历史真相 D. 历史推断违背求真理念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考古新发现的实物史料,丰富补充了原有的历史研究,故选B项;文献与考古互证有利于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但“方可证实”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唯考古发掘才能还原历史真相”夸大了考古的作用,历史研究还需通过多重史料进行多方研读,排除C项;求真的过程中包含着不断演进的历史推断,“违背”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B
2. 秦汉时期按户征收的户税包括:一是按户征收的“户赋”;二是按户征收的“户刍”。户赋征收的物质形态是实物,户刍征收的物质形态是钱币,其物质形态虽然不同,但性质都是以户为单位,按户征收。这表明,秦汉时期( )
A. 土地兼并的盛行 B. 建立了较严密的户籍制度
C. 小农经济的确立 D. 白银成为主要的流动货币
【解析】 秦汉时期的赋税征收以户为单位,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表明秦汉时期已经建立了以户为单位的严密的“编户齐民”制度,故选B项;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而材料并未反映出相关信息,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逐步确立,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在明清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B
3. 公元前189年,西汉政府规定:女子年十五以上不嫁,五算(五倍的人头税)。据此推知,汉初( )
A. 休养生息政策内容广泛
B. 男尊女卑观念盛行
C. 对人口增长的需求迫切
D. 人头税的负担较轻
【解析】 根据材料“女子年十五以上不嫁,五算(五倍的人头税)”可知,汉初通过加征人头税的方式来鼓励社会生育,体现了汉初统治者希望通过增殖人口来促进经济恢复的目的,故选C项。
C
4. 据汉代文献记载,“官收百一之税,民收太半之赋。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是上惠不通,威福分于豪强也”。由此可知,汉代( )
A. 土地兼并得到遏制 B. 民众负担依然较重
C. 地方豪强干预司法 D. 税制改革有名无实
【解析】 材料反映了汉代民众遭受官府和豪强的双重剥削,这表明了汉代民众负担的沉重,B项正确;汉代豪强地主的形成是建立在土地兼并基础之上的,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地方豪强干预司法和税制改革有名无实,排除C、D两项。
B
5. (2025重庆期末)唐代《卢士琼墓志》记载:“(卢士琼)尝摄职同州(今陕西渭南),当征官税钱,时民竞出粟易钱以归,官斗至十八九。君白刺史言状,请倍估纳粟,下以泽民,上可以与官取利……刺史乃悬榜晓民,使请余价,因以绢布高给之,民亦欢受,州获羡钱六百万。”这反映了( )
A. 两税法的施行困难 B. 统治阶层注重仁政
C. 租庸调制负担过重 D. 赋税政策实用灵活
【解析】 据材料可知,针对当征官税钱,“时民竞出粟易钱以归”的情况,卢士琼建议刺史“倍估纳粟”,刺史采纳其建议后,“民亦欢受,州获羡钱六百万”,反映了赋税政策实用灵活,故选D项;“施行困难”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卢士琼的建议被采纳后官民受益相悖,排除A项;“注重仁政”不合题意,与材料“上可以与官取利”相悖,排除B项;《卢士琼墓志》创作于827年,租庸调制废除于780年,排除C项。
D
6. (2025肇庆期末)780年,唐朝宣布实行两税法,取消其他一切诸色杂税。但据史料记载,山南西道的内州府除两税外,另需供驿禾草46 477围(1围重20斤);剑南东川梓、遂两州除两税外,另加征钱7 000贯、米5 000石。由此可见,两税法的实施( )
A. 放宽了对农民的控制 B. 扩大了征税来源
C. 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D. 激化了社会矛盾
【解析】 两税法的初衷是减轻民众负担,通过统一税制来稳定国家财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地区并未严格执行两税法,而是保留了额外的税收,这将违背了政策的初衷,故选D项;A、C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
7. (2025黄冈期末)唐朝推行两税法后,南方广泛进行茶叶生产。九陇人张守硅的茶园里,专为采茶就雇用了百余人,顾渚的制茶业中雇工更多,时间更长,“贞元以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累月方毕”。据此可知当时( )
A. 两税法促进了唐代家庭结构变化
B. 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利于经济发展
C. 制茶业已经成为南方地区的主业
D. 南方显著开发推动手工业布局变化
【解析】 两税法施行后,南方制茶业雇用了大量的劳动力,据此可知,两税法使得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有利于人口流动和职业变动,推动了劳动力的商品化,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题干只涉及茶叶生产中使用雇佣劳动,没有涉及家庭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题干只涉及制茶叶,没有与其他行业对比,排除C、D两项。
B
8. (2025烟台期末)下表所示为宋代熙宁十年(1077年)政府财税收入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
A. 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B. 范仲淹改革成效显著
C. 工商税收成为重要税源
D. “冗费”现象得到缓解
C
税种 岁入(万贯) 百分比(%)
两税(税钱) 558.6 8.9
两税(实物) 1 462.7 23.3
盐、茶、酒税 2 192.4 35.0
商税 868.8 13.9
市易 133.2 2.1
坊场钱 602.7 9.6
市舶 54.0 0.9
金、银、铜税 397.3 6.3
总计 6 269.7 100
【解析】 盐、茶、酒税在政府财税收入中所占比例最高,体现此时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故工商税收成为重要税源,故选C项;宋朝沿用唐朝的两税法,故赋税制度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A项;范仲淹改革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未对政府财税收入造成较大影响,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取得一定成效,故此时的改革成效应为王安石变法的结果,排除B项;“冗费”强调政府财政支出过多,材料强调政府财税收入有哪些来源,未涉及政府财政支出的多少,故无从判断“冗费”现象是否得到缓解,排除D项。
9. (2025沈阳期末)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项目和征收手续,以银代役,赋役合一,但带有浓厚东南地域色彩。在南方推行较为顺利,在北方推广时却遭到强烈抵制。这种差异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 土地兼并程度 B. 经济发展水平
C. 白银流入数量 D. 民户数量多寡
【解析】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经济繁荣,且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白银量充足,因此税收折银的一条鞭法在南方推行的较为顺利。当时北方经济远远不及南方,因此一条鞭法在北方推行的并不顺利,这是两地经济差异带来的结果,故选B项;土地兼并意味着土地集中于少数大地主和官僚之手,导致农民失去土地,这一现象体现了阶级矛盾,不受地域南北差异影响,排除A项;白银流入量和民户数量多寡均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排除C、D两项。
B
10. (2025厦门期末)明代各类专史著述众多,明末藏书家黄虞稷所著《千顷堂书目》即收录了大量时人所撰专史书目,较前代新增田赋、仓储、漕运、关榷、冶铁等门类。这主要缘于( )
A. 史学研究的进步 B. 社会经济的发展
C. 市民阶层的需求 D. 经世致用的理念
【解析】 明末专史书目新增了与经济活动相关的门类,如田赋、仓储、漕运等,反映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这些领域的历史重要性增加,因此被记录下来,故选B项;材料表明史书内容的变化,但未显示史学研究方法的进步,排除A项;市民阶层需求影响娱乐方向,但非史书编撰的主要考量,排除C项;经世致用理念虽影响学术,但非专史门类增加的主因,排除D项。
B
11. (2025东莞期末)清军入关前,赋役以劳役地租为主要形式。顺治十四年(1657年),新编《赋役全书》颁行天下。同时另立黄册,“岁记户口登耗”;又立鱼鳞图册,“详载上中下田则”。新的赋役制度( )
A. 推动了白银货币化进程 B. 开启了满洲贵族的封建化
C. 刺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 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解析】 清军入关后,新的赋役制度中,黄册用来记录户口的增减,而鱼鳞图册则详细记录了土地的等级和面积。这些措施加强了政府对人口和土地的管理,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新的赋役制度的征收形式,据此不能得出A项;满洲贵族的封建化在清军入关前已经开启,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排除C项。
D
12. (2025肇庆期末)下表所示是学者对“摊丁入亩”政策实施后各省人丁、丁银变化情况统计(部分)。这表明“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 )
A. 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B. 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境
C. 增加了民众的生存压力 D. 缓解了土地兼并的危机
C
省份 人丁差额(口) 丁银增额(两)
浙江 增36 411 12 611.03
福建 减59 271 9 136.43
湖北 增18 381 11 070.456
河南 减1 044 733 7 131.422
广东 减100 893 2 142.34
【解析】 在人口减少的省份,丁银收入增加,表明生存压力增大,人丁增长的省份,人地矛盾突出,生存压力加剧,故选C项;表格显示人口数量有增减,说明人口流动加快,摊丁入亩未限制人口流动,反而增加流动,排除A项;“解决了”表述过于夸大,材料无财政收支比较,排除B项;河南等省人口下降,丁银收入增长,显示土地兼并趋势加强,排除D项。
13. (2025郑州期末)清朝康熙时期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被传统社会视为一大“仁政”。但有学者认为,这样的财政政策是严重缺乏弹性的,只能配合着日趋保守的国家职能定位。这一观点( )
A. 否认了赋税改革的积极作用 B. 全面批判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C. 有助于理解清朝的统治危机 D. 揭露了轻徭薄赋的虚伪本质
【解析】 康熙帝的财政政策使人地矛盾更加尖锐,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为清朝统治危机埋下了一定的政策隐患,故选C项;学者只是指出该政策的局限性,并没有否认赋税改革的积极作用,排除A项;学者并没有批判儒家思想,排除B项;“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确实在一定程度减轻了百姓负担,不能说其虚伪本质,排除D项。
C
14. (2025南通调研)(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玄宗统治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的现象。安史之乱爆发后,出于平叛需要,中央将财政权力下放,地方藩镇长官借机拥兵自重,“河南、山东、荆襄、剑南有重兵处,皆厚自奉养,王赋所入无几”,加之“逆贼未平,师旅淹岁,军用匮竭”。780年唐德宗进行税制改革,将此前各地的非法赋敛以两税名义变为国家正式税收,强调“量出以制入,二税外辄率一钱者,以枉法论”。同时由中央政府派遣黜陟使与观察使、刺史约百姓丁产,定等级,对地方藩镇进行监督。两税法实行后政府不再追踪流亡人口的走向,只关注现居主客户的财产情况,许多农民得以离开土地,参与手工业、商业经营。
——摘编自许超雄《唐代两税法确立两大税收原则》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加剧,地主豪强勾结官府极力逃避赋税,国家赋税急剧减少。明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依据土地的大小合并征收赋役,同时雇用劳役代替力役。赋役各项均由官方统一折银征收,不再通过粮长、里长。清军入关后,一度沿用一条鞭法。雍正时期,将全国各省的丁银数额平均摊入该省各州县的田赋银中,无地的农民不再需要承担苛重的丁银。社会一度出现“富民、市民者,拥赀千万,食指千人,不服田亩,即公家一丝一粟无与焉”的现象。
——摘编自康袁璐《明清赋税制度改革的传承和演进》
(1) 据材料一,概括唐代赋税制度调整的背景。(4分)
答案:背景:均田制遭到破坏(土地兼并,政府掌握的人口减少);(2分)藩镇割据(部分藩镇不纳贡赋);(1分)军费开支巨大。(1分)
(2) 据材料二,归纳明清赋税制度调整的具体措施。(6分)
答案:措施:明朝:实行赋役合并;(1分)简化税制,赋役折银;(1分)官收官解。(1分)清朝:取消人头税;(2分)将丁银纳入田赋一体征收。(1分)
(3)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至明清时赋税制度的影响。(6分)
答案:影响:增加了财政收入;(1分)减轻农民负担;(1分)国家减弱对百姓的人身束缚;(1分)促进经济发展;(1分)进一步规范了基层治理(有利于抑制腐败);(1分)提高了政府治理的效能。(1分)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