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作业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语文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作业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6 12:25:56

文档简介

七上语文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作业设计
一、课前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
1.选择一个段落,录制一段朗读音频,发给老师。
要求:注意重读字词,突出语气、语调。
(二)发展性作业
2.下面是人民群众自发为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拟创的挽联,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补全上联。
, ;
慈爱千般昭日月,家国情怀励来人。
——群众自创
二、课中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
3.熟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要求:填四字短语。)
4.从内容与结构角度说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我爱我的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2)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
(3)但是灾害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
(4)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二)发展性作业
5.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母亲对“我”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可以从品格、思想、情怀、立场等方面进行思考与分析。
6.文中引用了去年侄儿、外甥寄来的家信片段,说说这两则家信片段在内容与表达作用方面有何异同。
7.品析下列句子的深刻内涵。
(1)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2)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8.细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两处细节描写,分辨其类别,并分析其表达作用与效果。
三、课后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
9.查阅资料,收集一位贤母的资料,概述其事迹,字数在150字以内。
(二)发展性作业
10.根据课文内容,为你为朱德同志的母亲拟写一则赞语,以表达崇敬之情。字数100字以内。
参考答案
1.略
2.示例:“勤劳一生育贤子,革命精神传后世;”意思相近也可。
3.示例:
4.分析如下:
(1)内容:①直接点明全文核心情感——“爱母亲”,并锁定母亲最核心的特质——“勤劳一生”。②明确文章的写作目的:通过回忆母亲“勤劳”相关的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敬爱与怀念,为后文所有回忆内容定下“勤劳”的主线。
结构:①这是全文的总起句,开篇即确立文章的情感基调与写作范围。②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后文对母亲操持家务、下地劳作、照顾家人等具体事例的回忆,都围绕“勤劳一生”展开。
(2)内容:①从“母亲个人的勤劳”延伸到“家庭的状态”,说明母亲的勤劳不仅是个人习惯,更塑造了家庭“有规律、有组织”的氛围。②暗含对母亲的赞美:正是母亲以身作则,让全家形成勤劳有序的生活节奏,比如家人按时间劳作、分工做家务等细节,都体现了这种秩序感。
结构:①起到过渡与深化的作用,承接上文对母亲勤劳的初步陈述,进一步拓展“勤劳”的影响范围。②为后文具体描写家庭日常劳作场景做铺垫,让“母亲勤劳”的形象更立体,不再局限于个人,而是与家庭紧密关联。
(3)内容:①揭示了母亲所处的时代背景:农民即便“和平”劳作、勤劳度日,也难逃灾害的打击,体现旧中国农民的苦难与无奈。②侧面烘托母亲的坚韧:在灾害面前,母亲没有退缩,而是带领家人克服困难,让“勤劳”的形象多了一层“顽强抗争”的底色。
结构:①这是一句转折句,打破前文“勤劳带来有序生活”的平和叙述,引入对苦难的描写,让文章内容更有层次,避免单一化。②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写母亲在困境中的坚持、以及作者对农民命运的思考做铺垫,深化了文章对时代的反思。
(4)内容:①点明母亲对作者人生的关键影响:母亲的“诉说”(如遭遇地主压迫、灾害苦难)让作者看到了底层农民的“不平”,催生了“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②将个人回忆与作者的成长历程结合,说明母亲不仅是家庭的支撑,更是作者人生道路的“精神启蒙者”,升华了母亲的形象意义。
结构:①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承接上文对母亲苦难经历的回忆,转向母亲对作者思想的塑造,完成了从“回忆母亲事迹”到“挖掘母亲精神影响”的过渡。②为后文作者投身革命、寻找“新的生活”埋下伏笔,让文章主题从“怀念母亲”延伸到“传承母亲精神、追求理想”,提升了文章的深度。
5.她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贯穿于“我”的品格塑造、思想启蒙和人生道路选择的全过程。
①塑造了“我”勤劳坚韧、艰苦奋斗的品格。母亲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我爱我的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这句开篇之语就奠定了情感基调。母亲的勤劳成为“我”生命中最基本的精神底色,使“我”从小就懂得劳动的价值和艰辛,养成了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这种品格是“我”日后在革命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难的重要精神支柱。
②启蒙了“我”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文中明确指出:“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母亲的诉说如同火种,点燃了“我”心中对旧制度的不满与反抗意识。这是来自最亲近之人的血泪控诉,因此更具震撼力和说服力,成为“我”走上革命道路最初的思想启蒙和情感动因。
③培养了“我”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家国情怀。母亲的开明与支持,使“我”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投身革命事业。她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大孝为国”——将对儿子的爱升华为对国家民族解放事业的支持。这种超越小家、心系天下的胸怀,深刻影响了“我”的价值观,使“我”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从而坚定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求解放的革命信念。
④确立了“我”重视劳动、心系人民的阶级立场。在母亲身边长大的“我”,天然地与劳动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母亲的形象就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缩影。这使得“我”无论后来地位多高,都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不忘根本。正如中共中央挽联所言“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母亲的劳动人民身份和优秀品质,是“我”阶级立场和群众路线的最初来源。
6.异同如下:
(1)两则家信片段的“相同点”:
①描述对象与信息来源一致。两则片段的描述对象均为作者母亲,信息由侄儿和外甥直接传递,属于亲属间的真实近况告知,保证了内容的客观性与亲切感。
②核心信息有重合。都明确提及母亲“晚年健康衰退”的状态,分别用“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今年不比去年健康”直接点明,形成对母亲晚年身体状况的连贯交代,避免了信息缺失。
③共同服务“回忆母亲”的核心主题。两者均非无关闲笔,而是通过补充母亲晚年细节,让“母亲”的形象更立体——既展现其作为普通人的衰老,也为后文进一步刻画母亲的特质(如思念、勤劳)做铺垫,始终围绕“回忆与赞美母亲”的主线。
(2)两则家信片段的“不同点”:
对比 维度 家信片段(一) 家信片段(二)
内容 焦点 以“健康衰退”和“情感需求”为核心,重点传递母亲“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的思念,未提及“劳动”相关内容。 以“健康衰退下的坚持” 为核心,虽提健康不如去年,但重点落在“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突出劳动习惯。
情感 基调 基调偏“关切与牵挂”,通过“甚望见你一面”的表述,传递出母亲对儿子的思念,也暗含家人对作者的期盼,情感更偏向 “亲情联结”。 基调偏“平实与敬佩”,通过“仍不辍劳作”的细节,隐性赞美母亲一生勤劳的品性,情感更偏向“品质认可”。
表达 作用 1. 补充母亲作为“普通人”的情感面,让形象更有温度,而非仅停留在“劳动者”的标签。 2. 触发作者对母亲的牵挂,为后文回忆与母亲相关的往事提供“情感触发点”。 1.直接呼应全文“母亲勤劳一生”的核心特质,证明母亲的勤劳未因年老、健康衰退而停止,让形象更完整。 2.强化“勤劳是母亲本质”的认知,为后文总结母亲“一生勤劳”的评价提供关键依据。
7.分析如下:
(1)“路”指的是作者所选择的革命道路;“这种知识”:指从母亲身上学到的、源于劳动人民实践的朴素而深刻的真理。“这种意志”:指母亲所体现的勤劳、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最可宝贵的财产”:是源于人民、属于人民的精神财富——即对革命真理的认识(知识)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意志)。这句话是作者对母亲教育的最高礼赞,宣告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品格是革命者最强大的精神武器和最宝贵的财富,体现了作者坚定的人民立场和崇高的价值观。
(2)“平凡的人”与“千百万人”:强调母亲的个体平凡性。“正是这千百万人”——斩钉截铁地强调了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历史不是帝王将相创造的,而是由无数像母亲这样的普通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创造了”:指过去。肯定了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双手创造了物质财富、文化成果,推动了社会进步。“创造着”:指现在和未来。强调劳动人民不仅是历史的过去创造者,更是当下和未来历史的持续创造者。这句话是全文的灵魂和文眼。它完成了从“赞颂一位母亲”到“礼赞整个人民”的伟大升华,宣告了平凡中的伟大,个体中的普遍,历史的真正主人是劳动人民。它不仅是对母亲的悼念,更是对人民力量的永恒颂歌。
8.示例
细节一:“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细节类别:动作细节描写。“帮她的忙”“挑”“背”“种地”等一系列具体的动词,描绘了作者从幼年到少年时期参与劳动的过程,属于动作层面的细节。
表达作用:
①侧面烘托母亲的勤劳形象:一个如此年幼的孩子都必须参与繁重的生产劳动,足见家庭生计的艰难和母亲负担之重。母亲“整日劳碌”的形象因此更加具体、可信。②展现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 这个细节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农村儿童的成长方式。劳动不是选择,而是生存的必需。③为后文做铺垫:作者从小参与劳动,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格,这为后文他能走上艰苦的革命道路并坚持下来,埋下了伏笔。同时,这也与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相呼应,说明这种“经验”是在日常劳动中潜移默化获得的。
细节二:“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
类别:语言细节描写。这里直接引用了侄儿家信中的原话,属于通过他人语言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节描写。
表达作用与效果:
①真实再现母亲的思念之情:家信中的“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是母亲内心最真实、最朴素的愿望。她年事已高,身体衰弱,对远行的儿子充满了深切的思念。②凸显母亲的克制与深明大义:这个细节的深刻之处在于其反衬作用。母亲如此渴望见到儿子,但她从未主动提出让儿子回来。这种“欲见而不言归”的克制,比直接表达更显其品格的高尚和胸怀的宽广。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与感染力:引用家信原文,是一种“实录”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④深化主题:这个细节将母爱的个人情感与支持革命的集体大义联系起来,使母亲的形象从一位慈爱的母亲升华为一位深明大义的革命者母亲。
9.示例一:孟母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她早年丧夫,独自养育孟子。为了给孟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她三次迁居,从墓地旁搬到集市,最后搬到学校附近。她还以“断机杼” 为例,教育孟子学业不可半途而废。在孟母的悉心教导下,孟子发奋读书,终成一代旷世学儒。
示例二:欧母郑氏,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之母,江西吉安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丈夫早逝,家境贫寒,她以坚强意志抚养幼子。因买不起纸笔,便用荻草杆为笔,以河滩沙地为纸,教欧阳修识字写字,留下“画荻教子”的千古佳话。她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品德教育,常讲述先贤故事,激励儿子勤奋上进,欧阳修终成一代文坛宗师。
10.开放性作业,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勤劳一生,平凡中见伟大;深明大义,慈爱里蕴刚强。您以坚韧的脊梁撑起寒门,用朴素的智慧启迪革命。不辍劳作的身影,是儿子心中永恒的灯塔。您不仅是贤母典范,更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光辉缩影,您的精神如日月昭昭,永励后人。
示例二:钟太夫人,一生勤劳,天未明而起,躬耕纺棉,抚八子成人。于灾年困厄中坚韧不屈,于家宅之内宽厚仁慈。她以劳动育子,以品格启志,虽为平凡农妇,实为千百万劳动人民之光辉缩影,可敬可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