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子目1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子目1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6 18:28:14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 程 目 标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子目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
作用 户籍是征发赋役的依据,其根本目的就是征发赋役,也是维护社会稳定
战国 开始制定户籍
秦朝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分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汉朝 丞相和地方专门人员主管;形成“编户齐民”
西晋 重建户籍,称为“黄籍”
东晋 分南方土著的黄籍、侨居北人的“白籍”
南朝 实行“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隋朝 “大索貌阅”
唐朝 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分主户(有土地的税户)、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
元朝 “诸色户计”:按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世代相袭
明朝 承元制,以职业定户籍;制定“黄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清朝 管理松弛直至永停编审(因摊丁入亩政策),只登记数量
【概念】编户制度
把民户按年龄、性别、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编户农民要担负田租、丁税、徭役等。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概念】宋朝主客户制度
主户作为宋朝户口的基础,是宋朝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客户是指“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佣而耕者”。宋朝“不立田制”,土地兼并严重,按人头纳税易致赋税不均,故纳税根据土地来算,相应的户籍制度与土地融合,适应了土地私有的社会发展要求。
核心探究
1. 【探究】秦朝户籍制度
“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秦朝《里耶秦简·户籍簿》释文(局部)]
根据史料,指出其反映的历史信息及其作用。
答案:秦朝的户籍内容包括家庭成员的关系、名字、社会身份等。政府掌握户籍,就能够根据相应人口多寡进行土地分配、征发赋役。
2. 【史料阅读】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史记·萧相国世家》
据史料指出,萧何在进入咸阳时收集秦朝户籍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可以全面了解天下山川要塞、户口、地方、社会民生等基本信息,便于后面建立新政权,更好地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收集赋税,维护国家稳定。
3. 【历史纵横】东晋的黄籍和白籍
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思考:东晋和宋朝户籍制度(结合课本)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案:原因:东晋时期及其之前,因许多北方人迁徙到南方,政府临时性地用白籍来招揽和管理他们,不让他们承担赋役。但随着这些人逐渐定居下来,政府自然也就希望他们与土著居民一起承担赋役,便把他们编入所居郡县的户籍“黄籍”。宋朝有纳税的主户与不纳税的客户之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客户的比例下降了,而主户的比例上升了。
目的:两者都说明,实行户籍制度主要是为赋役征发服务。
4. 【探究】唐朝户籍制度
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作“团貌”的程序。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验查年龄和相貌,记录有人户的体貌如肤色、身高、面部等特征……验查无误之后,便根据年龄大小在户籍档案上注明“黄小中丁老”。……唐代户籍制度形成了“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非编户为贱民(非自由民)。(曾庆江《户籍册上的古代中国》)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唐朝户籍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案:设置“团貌”程序;根据年龄大小进行户口登记;户口分为“良”“贱”的不同阶层。
5. 【导语】明朝南京玄武湖湖心,有5个小岛。洪武初年,在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间库房,安放30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到明朝后期,库房已达到667间,遍布5个小岛,收贮黄册153万多本。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
南京玄武湖黄册库示意图
史料中的黄册指什么?封建统治者为什么要重视这一方面的管理?
答案:黄册指明朝户籍册。原因:赋税和徭役是封建国家的根本,户籍册是征收赋税和徭役的依据。
6. 【史料解读】
明嘉靖严州府遂安县黄册原本
徽州府祁门县汪寄佛户帖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命全国调查户口,推行户帖制度。这张 1371 年颁发的户帖除刷印了朱元璋的白话圣旨之外,还登记了汪寄佛一家的人口、田地、房屋等项。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上述史料中的黄册和户帖属于什么史料类型?并分析其价值。
答案:黄册原本与户帖都属于重要的实物史料,展示了明朝户籍基本信息,是研究明朝户籍制度的一手史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历史解释】全面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1) 主要功能:赋役征发的依据;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
(2) 演变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财政危机;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3) 发展趋势: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与土地和赋役制度逐渐分离;传统户籍制度最终废除。
(4) 历史影响:维护统治秩序,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封建社会经济发展。
1. (2024福建高考)明嘉靖(1522—1566)后期,官方调查了沿海卫所的军户情况。有学者据此统计出当时沿海各地卫所军队实际人数占应有员额的比例,如下图所示。该图反映的现象主要缘于(  )
A. 倭寇问题严重  B. 户籍制度缺乏弹性
C. 卫所管理混乱 D. 沿海经济发展不均
【答案】 B
【解析】 从图片可知,不同地区卫所实际生员(与定额生员相比)存在严重不足,这主要是因为明朝户籍制度是“役皆永充”,军户身份世代相传,人口流动受到严格限制,故B项正确;材料还涉及北方省份,A项不是主因;管理混乱可能导致军队的组织、训练等方面出现问题,但不一定能直接导致兵员数量大幅减少,排除C项;D项与军队实际人数占应有员额比例无直接关系。
【课时作业】
1.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到战国时期政府才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这一变化主要服务于(  )
A. 军事战争的需要 B. 社会秩序的维护
C. 官员选拔的便利 D. 专制皇权的加强
【答案】 A
【解析】 相比于商王朝,战国时期政府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这是因为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政府需要掌握全国人口情况而迅速组织军队,故选A项;“社会秩序的维护”是次要目的,排除B项;战国官员选拔制度主要为军功爵制,且材料内容并未涉及官员选拔,排除C项;皇帝制度首创于秦始皇,排除D项。
2. (2025潍坊期中)据《商君书》记载:“(秦国)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这表明秦国(  )
A. 实行户籍分类登记制度
B. 男女社会地位相对平等
C. 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
D. 严格限制人口自由流动
【答案】 C
【解析】 材料意思是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而且遇到人员新生或去世的情况,户籍簿会进行相应处理,这说明秦国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故选C项;秦朝实行户籍分类登记制度,如宗室籍、宦籍、贾籍等,材料仅体现登记管理户口,且秦国不等于秦朝,排除A项;战国时期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排除B项;登记户口不代表严格限制人口流动,仅凭材料得不出该结论,排除D项。
3. 秦统一后,秦政府颁发“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遂系田亩于户籍。汉代定户律,各地八月“案户比民”,将各户占有的土地及其他财产记入户口登记册内。汉户籍三年一造,谓之“大比”;每年征赋前的校核谓之“小案比”。据此可知,汉代(  )
A. 经济发展使人口激增
B. 赋税比秦代有所加重
C. 承袭秦制又有所创新
D. 重视保护小农的利益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朝时期政府规定地主和自耕农需到政府填报自己实际占有的田亩数量,汉朝户律规定,在清理户籍和人口时,不仅要上报土地和财产,还有固定时间,在每次征收赋税前还要进行校核,故汉朝时期户籍制度在继承秦朝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故选C项。
4. 东晋和南朝为解决北方流民侨置问题,推行了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土断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据此可知,土断政策(  )
A. 得到了士族的广泛支持
B. 使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C. 使侨民重新分得了土地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东晋和南朝实行土断政策来解决北方流民侨置问题,这有助于加强国家对人民的控制,即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土断政策有利于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削弱士族的力量,排除A项;土断政策有助于加强国家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社会秩序,排除B项;土断政策是让迁入南方的北方流民就地入籍,并不分配土地,排除C项。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客”“部曲”为法律许可的豪强私属,但有些破产逃亡的农民却私自投靠豪强充当佃客。国家对这种“私附”的合法性并不承认,经常利用法令强使他们复归为由国家掌控的“编户”。国家的这一举措(  )
A. 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B. 是国家陷入长期动荡的根源
C. 伴随着均田制的推行而消失
D. 催生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答案】 A
【解析】 编户是全部赋役承担者,而“客”“部曲”为法律许可的豪强私属,破产逃亡的农民一旦成为豪强佃户,则政府将失去对其的控制,也将失去他们所应承担的赋役,所以国家的这一举措,增加了封建国家财政收入,A项正确;东汉至唐中叶并非一直动荡,排除B项;这一矛盾并非随着均田制推行而消失,排除C项;不抑兼并是宋代的土地政策,排除D项。
6. (2025石家庄期末)在三国时期,军户的儿子世袭为士兵,女儿也只在军户范围中嫁人;在北朝时期,拥有各种演艺技巧的杂户,其子弟要世袭父业,不得入学受教育;唐朝政府规定“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材料所述的户籍管理(  )
A. 限制了职业流动
B. 存在等级差异性
C. 有利于技术创新
D. 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三国至唐朝时期,职业世袭,不得随意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的流动,故选A项;材料描述的是职业的流动性减弱,没有体现等级性,排除B项;材料中限制职业的流动,不利于信息交流,也不利于技术创新,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户籍管理制度,没有社会教化功能,排除D项。
7. (2025青岛期中)隋初,尚书左仆射高颎提议推行“输籍定样”,规定各户应交租调的定额、可合法减免的条件等。同时官方也采取强制性的大规模的户口检括措施,即“大索貌阅”。这些措施(  )
A. 导致了百姓赋税负担沉重
B.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 完善了中央对基层的管理
D. 旨在解决官吏的腐败问题
【答案】 B
【解析】 政府规定租调定额,并强制进行户口清查,这有利于防止人口隐匿,防止逃税,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选B项;规定“可合法减免的条件”有利于减轻百姓赋税负担,排除A项;材料时空为隋朝,该措施仍有一定局限性,“完善了”中央对基层的管理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该规定旨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D项。
8. (2024重庆期末)在唐代,脱离原居地户籍流徙他乡的“浮户”,在新居地入籍后称为“客户”。到宋代,不论是否是外来户,凡居住农村,不占有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人户,一概划为“客户”。唐宋“客户”内涵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土地政策的调整
B. 人口迁徙的频繁
C. 均田制度的瓦解
D. 赋税制度的变化
【答案】 A
【解析】 从唐至宋,“客户”内涵发生的变化是不再区分是否为外来户籍,而是强调租种土地这一特点,这是由于宋朝对土地政策做了调整,即不抑兼并、承认土地所有权的变动促进了租佃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唐代和宋代人口迁徙都很频繁,而且“客户”内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土地关系方面,排除B项;均田制度在唐朝中后期已经瓦解,排除C项;唐朝中后期两税法实行后,土地和财产的征税标准日益突出,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土地关系的变化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
9. 宋代的户籍制度按“常产”(主要是土地)的有无划分为主客户。下表所示为宋代主客户的数量统计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时间 主户(户) 客户(户) 客户占总数的比例(%)
景祐元年(1034年) 6 067 583 4 228 982 41.07
庆历二年(1042年) 6 671 392 3 764 626 36.07
皇祐五年(1053年) 6 937 380 3 855 325 35.72
嘉祐六年(1061年) 7 259 581 3 881 531 34.84
A. 政府的税收收入减少
B. 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
C. 政府的税收收入增加
D. 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
【答案】 C
【解析】 根据表格可知,唐宋以来逐渐以土地作为征税的主要标准,所以主户的增长有利于增加政府的税收收入,故C项正确,A项错误;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会导致土地兼并和租佃经济的发展,而表格信息中失去土地的客户所占比重逐渐下降,排除B项;表格信息中,占有土地的主户比重逐渐上升,说明拥有土地的人数逐渐增多,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10. (2025深圳期末)元初,政府将“诸色户计”推广到江南地区,但同时也注意使江南民众各安本业,让地主、自耕农及商人都享受了一定的政策优惠。这一措施(  )
A. 扩大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利于元朝“四等人制”推行
C. 有利于江南经济的恢复
D. 表明赋税制度逐渐完善
【答案】 C
【解析】 政府鼓励江南民众各安本业,并给予地主、自耕农及商人政策优惠,这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这些措施减少了经济活动障碍,促进了经济恢复和发展,故选C项;尽管政策优惠可能促进经济发展,但题目未说明其如何直接导致财政收入扩大,排除A项;题目未提及“四等人制”,且与描述的制度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题目强调政策优惠,未直接提及赋税制度完善或改革,排除D项。
11. (2025大湾区期末)明初,政权沿袭元朝的“诸色户计”,将全国户口按照职业进行分工,划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各色户籍人口世袭职业,并制定了任何离乡百里者、“即验文引”等政策。明初的户籍制度(  )
A. 符合多民族共存的现实
B. 旨在稳定当时社会秩序
C. 与市场的活跃密切相关
D. 加快了新经济因素形成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明朝初期实行按职业划分户籍的政策,并规定离乡百里需验证文引。这一措施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故选B项;明朝虽是多民族共存,但材料中并未提及此点,排除A项;户籍制度旨在维护秩序,与市场活跃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此外,严格的户籍管理不利于新经济因素的发展,排除D项。
12. 明朝中期,政府对社会流民的管理在沿袭“劝归原籍,皆给牛、种、口粮”的基础上,更多地采用“编排户籍附入州县”的办法,在流民聚居地“重编里甲,新造黄册”。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  )
A. 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 平衡全国人口布局
C.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 革新地方行政区划
【答案】 C
【解析】 明代中期对流民除了给予耕牛、种子、口粮让他们返回原籍外,还重新编写名册,编排里甲让流民重新归入“编户齐民”的封建统治秩序,避免出现农民起义等情况,所以这么做的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选C项。
13. (2025泉州期末)户籍制度自秦汉以来便与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形成三位一体,明清时期却走向与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分离。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人身依附控制减弱 B. 基层治理的失控
C. 赋役征收对象扩大 D. 贫富差距的缩小
【答案】 A
【解析】 秦汉时期赋役制度的基础是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依据户籍征收田租和丁税,承担徭役、兵役,到了明清时期丁税合并到地亩征收,户籍不再是征收赋役的依据,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分离,表明人身依附控制减弱,故选A项;材料说明的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赋役制度的变化,未涉及基层治理的失控,排除B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赋役制度的变化,不会导致赋役征收对象扩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财富的分配问题,不能得出贫富差距的缩小,排除D项。
14. (2025黄冈联考)(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实行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要求每个家庭的人口都必须登记在册,未登记的居民将被视为外来人口或无户籍人员,隐瞒登记者要问罪受罚。秦朝的户籍制度以“伍、什”为基本单位,确立了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户籍制度,邻里之间相互监督,一家犯法,十家连坐。户口登记内容包括居民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等,并将其分为农民、工匠、商人等不同类别。家庭内部按照以户主为首,男性、成年人、直系亲属、女性、未成年人、旁系亲属的顺序登记成员。
——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
材料二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诏施行户帖制。户帖首先记载皇帝圣旨,中间写明该户人丁基本情况,最后登记事产,唯“不载户丁等则及田地科”,这导致隐瞒丁产者增多,引起赋役负担严重不均,民积聚为乱,愈演愈烈,成为威胁国家统治的重要力量,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永罢丞相制,皇权从此登峰造极。但是,在经济上仍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采纳范敏的建议,命户部在户帖制和小黄册的基础上,建立更为严密的黄册制度。
——摘编自刘倩《明代户籍制度从“户帖制”到“黄册制”变迁研究》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户籍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秦朝的户籍制度。(9分)
答案:特点:具有强制性;较为严密;什伍编制;分类登记;内容详细。(任答三点,3分)
评价:强化了政府对人口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为后世户籍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任答两点,4分)实行什伍连坐制度,户籍管理过于严苛,易激化社会矛盾。(2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明初户籍制度从“户帖制”变为“黄册制”的背景。(6分)
答案:背景:隐瞒丁产现象严重;农民赋役负担不均;流民聚集威胁国家统治,加剧了社会动荡;专制主义集权加强,经济面临困难与挑战。(任答三点,6分)(共34张PPT)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 程 目 标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子目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作用 户籍是征发赋役的依据,其根本目的就是__________,也是维护社会稳定
战国 开始制定户籍
秦朝 实行__________制度:分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汉朝 丞相和地方专门人员主管;形成“__________”
西晋 重建户籍,称为“黄籍”
东晋 分南方土著的黄籍、侨居北人的“白籍”
南朝 实行“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隋朝 “__________”
唐朝 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分主户(有土地的税户)、______(没有土地的佃户)
元朝 “__________”:按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世代相袭
明朝 承元制,以职业定户籍;制定“______”,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清朝 管理松弛直至永停编审(因摊丁入亩政策),只登记数量
征发赋役
分类登记
编户齐民
大索貌阅
客户
诸色户计
黄册
【概念】编户制度
把民户按年龄、性别、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编户农民要担负田租、丁税、徭役等。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概念】宋朝主客户制度
主户作为宋朝户口的基础,是宋朝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客户是指“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佣而耕者”。宋朝“不立田制”,土地兼并严重,按人头纳税易致赋税不均,故纳税根据土地来算,相应的户籍制度与土地融合,适应了土地私有的社会发展要求。
1. 【探究】秦朝户籍制度
“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秦朝《里耶秦简·户籍簿》释文(局部)]
根据史料,指出其反映的历史信息及其作用。
答案:秦朝的户籍内容包括家庭成员的关系、名字、社会身份等。政府掌握户籍,就能够根据相应人口多寡进行土地分配、征发赋役。
2. 【史料阅读】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史记·萧相国世家》
据史料指出,萧何在进入咸阳时收集秦朝户籍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可以全面了解天下山川要塞、户口、地方、社会民生等基本信息,便于后面建立新政权,更好地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收集赋税,维护国家稳定。
3. 【历史纵横】东晋的黄籍和白籍
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思考:东晋和宋朝户籍制度(结合课本)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案:原因:东晋时期及其之前,因许多北方人迁徙到南方,政府临时性地用白籍来招揽和管理他们,不让他们承担赋役。但随着这些人逐渐定居下来,政府自然也就希望他们与土著居民一起承担赋役,便把他们编入所居郡县的户籍“黄籍”。宋朝有纳税的主户与不纳税的客户之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客户的比例下降了,而主户的比例上升了。
目的:两者都说明,实行户籍制度主要是为赋役征发服务。
4. 【探究】唐朝户籍制度
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作“团貌”的程序。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验查年龄和相貌,记录有人户的体貌如肤色、身高、面部等特征……验查无误之后,便根据年龄大小在户籍档案上注明“黄小中丁老”。……唐代户籍制度形成了“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非编户为贱民(非自由民)。(曾庆江《户籍册上的古代中国》)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唐朝户籍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案:设置“团貌”程序;根据年龄大小进行户口登记;户口分为“良” “贱”的不同阶层。
5. 【导语】明朝南京玄武湖湖心,有5个小岛。洪武初年,在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间库房,安放30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到明朝后期,库房已达到667间,遍布5个小岛,收贮黄册153万多本。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
史料中的黄册指什么?封建统治者为什么要重视这一方面的管理?
答案:黄册指明朝户籍册。原因:赋税和徭役是封建国家的根本,户籍册是征收赋税和徭役的依据。
南京玄武湖黄册库示意图
6. 【史料解读】
明嘉靖严州府遂安县黄册原本  徽州府祁门县汪寄佛户帖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命全国调查户口,推行户帖制度。这张 1371 年颁发的户帖除刷印了朱元璋的白话圣旨之外,还登记了汪寄佛一家的人口、田地、房屋等项。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上述史料中的黄册和户帖属于什么史料类型?并分析其价值。
答案:黄册原本与户帖都属于重要的实物史料,展示了明朝户籍基本信息,是研究明朝户籍制度的一手史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历史解释】全面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1) 主要功能:赋役征发的依据;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
(2) 演变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财政危机;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3) 发展趋势: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与土地和赋役制度逐渐分离;传统户籍制度最终废除。
(4) 历史影响:维护统治秩序,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封建社会经济发展。
1. (2024福建高考)明嘉靖(1522—1566)后期,官方调查了沿海卫所的军户情况。有学者据此统计出当时沿海各地卫所军队实际人数占应有员额的比例,如下图所示。该图反映的现象主要缘于(  )
A. 倭寇问题严重 
B. 户籍制度缺乏弹性
C. 卫所管理混乱
D. 沿海经济发展不均
B
【解析】 从图片可知,不同地区卫所实际生员(与定额生员相比)存在严重不足,这主要是因为明朝户籍制度是“役皆永充”,军户身份世代相传,人口流动受到严格限制,故B项正确;材料还涉及北方省份,A项不是主因;管理混乱可能导致军队的组织、训练等方面出现问题,但不一定能直接导致兵员数量大幅减少,排除C项;D项与军队实际人数占应有员额比例无直接关系。
1.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到战国时期政府才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这一变化主要服务于(  )
A. 军事战争的需要 B. 社会秩序的维护
C. 官员选拔的便利 D. 专制皇权的加强
【解析】 相比于商王朝,战国时期政府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这是因为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政府需要掌握全国人口情况而迅速组织军队,故选A项;“社会秩序的维护”是次要目的,排除B项;战国官员选拔制度主要为军功爵制,且材料内容并未涉及官员选拔,排除C项;皇帝制度首创于秦始皇,排除D项。
A
2. (2025潍坊期中)据《商君书》记载:“(秦国)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这表明秦国(  )
A. 实行户籍分类登记制度 B. 男女社会地位相对平等
C. 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 D. 严格限制人口自由流动
【解析】 材料意思是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而且遇到人员新生或去世的情况,户籍簿会进行相应处理,这说明秦国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故选C项;秦朝实行户籍分类登记制度,如宗室籍、宦籍、贾籍等,材料仅体现登记管理户口,且秦国不等于秦朝,排除A项;战国时期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排除B项;登记户口不代表严格限制人口流动,仅凭材料得不出该结论,排除D项。
C
3. 秦统一后,秦政府颁发“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遂系田亩于户籍。汉代定户律,各地八月“案户比民”,将各户占有的土地及其他财产记入户口登记册内。汉户籍三年一造,谓之“大比”;每年征赋前的校核谓之“小案比”。据此可知,汉代(  )
A. 经济发展使人口激增 B. 赋税比秦代有所加重
C. 承袭秦制又有所创新 D. 重视保护小农的利益
【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朝时期政府规定地主和自耕农需到政府填报自己实际占有的田亩数量,汉朝户律规定,在清理户籍和人口时,不仅要上报土地和财产,还有固定时间,在每次征收赋税前还要进行校核,故汉朝时期户籍制度在继承秦朝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故选C项。
C
4. 东晋和南朝为解决北方流民侨置问题,推行了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土断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据此可知,土断政策(  )
A. 得到了士族的广泛支持 B. 使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C. 使侨民重新分得了土地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东晋和南朝实行土断政策来解决北方流民侨置问题,这有助于加强国家对人民的控制,即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土断政策有利于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削弱士族的力量,排除A项;土断政策有助于加强国家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社会秩序,排除B项;土断政策是让迁入南方的北方流民就地入籍,并不分配土地,排除C项。
D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客”“部曲”为法律许可的豪强私属,但有些破产逃亡的农民却私自投靠豪强充当佃客。国家对这种“私附”的合法性并不承认,经常利用法令强使他们复归为由国家掌控的“编户”。国家的这一举措(  )
A. 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B. 是国家陷入长期动荡的根源
C. 伴随着均田制的推行而消失 D. 催生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解析】 编户是全部赋役承担者,而“客”“部曲”为法律许可的豪强私属,破产逃亡的农民一旦成为豪强佃户,则政府将失去对其的控制,也将失去他们所应承担的赋役,所以国家的这一举措,增加了封建国家财政收入,A项正确;东汉至唐中叶并非一直动荡,排除B项;这一矛盾并非随着均田制推行而消失,排除C项;不抑兼并是宋代的土地政策,排除D项。
A
6. (2025石家庄期末)在三国时期,军户的儿子世袭为士兵,女儿也只在军户范围中嫁人;在北朝时期,拥有各种演艺技巧的杂户,其子弟要世袭父业,不得入学受教育;唐朝政府规定“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材料所述的户籍管理(  )
A. 限制了职业流动 B. 存在等级差异性
C. 有利于技术创新 D. 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三国至唐朝时期,职业世袭,不得随意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的流动,故选A项;材料描述的是职业的流动性减弱,没有体现等级性,排除B项;材料中限制职业的流动,不利于信息交流,也不利于技术创新,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户籍管理制度,没有社会教化功能,排除D项。
A
7. (2025青岛期中)隋初,尚书左仆射高颎提议推行“输籍定样”,规定各户应交租调的定额、可合法减免的条件等。同时官方也采取强制性的大规模的户口检括措施,即“大索貌阅”。这些措施(  )
A. 导致了百姓赋税负担沉重 B.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 完善了中央对基层的管理 D. 旨在解决官吏的腐败问题
【解析】 政府规定租调定额,并强制进行户口清查,这有利于防止人口隐匿,防止逃税,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选B项;规定“可合法减免的条件”有利于减轻百姓赋税负担,排除A项;材料时空为隋朝,该措施仍有一定局限性,“完善了”中央对基层的管理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该规定旨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D项。
B
8. (2024重庆期末)在唐代,脱离原居地户籍流徙他乡的“浮户”,在新居地入籍后称为“客户”。到宋代,不论是否是外来户,凡居住农村,不占有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人户,一概划为“客户”。唐宋“客户”内涵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土地政策的调整
B. 人口迁徙的频繁
C. 均田制度的瓦解
D. 赋税制度的变化
A
【解析】 从唐至宋,“客户”内涵发生的变化是不再区分是否为外来户籍,而是强调租种土地这一特点,这是由于宋朝对土地政策做了调整,即不抑兼并、承认土地所有权的变动促进了租佃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唐代和宋代人口迁徙都很频繁,而且“客户”内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土地关系方面,排除B项;均田制度在唐朝中后期已经瓦解,排除C项;唐朝中后期两税法实行后,土地和财产的征税标准日益突出,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土地关系的变化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
9. 宋代的户籍制度按“常产”(主要是土地)的有无划分为主客户。下表所示为宋代主客户的数量统计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政府的税收收入减少 B. 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
C. 政府的税收收入增加 D. 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
C
时间 主户(户) 客户(户) 客户占总数的比例(%)
景祐元年(1034年) 6 067 583 4 228 982 41.07
庆历二年(1042年) 6 671 392 3 764 626 36.07
皇祐五年(1053年) 6 937 380 3 855 325 35.72
嘉祐六年(1061年) 7 259 581 3 881 531 34.84
【解析】 根据表格可知,唐宋以来逐渐以土地作为征税的主要标准,所以主户的增长有利于增加政府的税收收入,故C项正确,A项错误;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会导致土地兼并和租佃经济的发展,而表格信息中失去土地的客户所占比重逐渐下降,排除B项;表格信息中,占有土地的主户比重逐渐上升,说明拥有土地的人数逐渐增多,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10. (2025深圳期末)元初,政府将“诸色户计”推广到江南地区,但同时也注意使江南民众各安本业,让地主、自耕农及商人都享受了一定的政策优惠。这一措施(  )
A. 扩大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利于元朝“四等人制”推行
C. 有利于江南经济的恢复 D. 表明赋税制度逐渐完善
【解析】 政府鼓励江南民众各安本业,并给予地主、自耕农及商人政策优惠,这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这些措施减少了经济活动障碍,促进了经济恢复和发展,故选C项;尽管政策优惠可能促进经济发展,但题目未说明其如何直接导致财政收入扩大,排除A项;题目未提及“四等人制”,且与描述的制度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题目强调政策优惠,未直接提及赋税制度完善或改革,排除D项。
C
11. (2025大湾区期末)明初,政权沿袭元朝的“诸色户计”,将全国户口按照职业进行分工,划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各色户籍人口世袭职业,并制定了任何离乡百里者、“即验文引”等政策。明初的户籍制度(  )
A. 符合多民族共存的现实 B. 旨在稳定当时社会秩序
C. 与市场的活跃密切相关 D. 加快了新经济因素形成
【解析】 根据材料,明朝初期实行按职业划分户籍的政策,并规定离乡百里需验证文引。这一措施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故选B项;明朝虽是多民族共存,但材料中并未提及此点,排除A项;户籍制度旨在维护秩序,与市场活跃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此外,严格的户籍管理不利于新经济因素的发展,排除D项。
B
12. 明朝中期,政府对社会流民的管理在沿袭“劝归原籍,皆给牛、种、口粮”的基础上,更多地采用“编排户籍附入州县”的办法,在流民聚居地“重编里甲,新造黄册”。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  )
A. 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 平衡全国人口布局
C.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 革新地方行政区划
【解析】 明代中期对流民除了给予耕牛、种子、口粮让他们返回原籍外,还重新编写名册,编排里甲让流民重新归入“编户齐民”的封建统治秩序,避免出现农民起义等情况,所以这么做的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选C项。
C
13. (2025泉州期末)户籍制度自秦汉以来便与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形成三位一体,明清时期却走向与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分离。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人身依附控制减弱 B. 基层治理的失控
C. 赋役征收对象扩大 D. 贫富差距的缩小
【解析】 秦汉时期赋役制度的基础是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依据户籍征收田租和丁税,承担徭役、兵役,到了明清时期丁税合并到地亩征收,户籍不再是征收赋役的依据,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分离,表明人身依附控制减弱,故选A项;材料说明的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赋役制度的变化,未涉及基层治理的失控,排除B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赋役制度的变化,不会导致赋役征收对象扩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财富的分配问题,不能得出贫富差距的缩小,排除D项。
A
14. (2025黄冈联考)(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实行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要求每个家庭的人口都必须登记在册,未登记的居民将被视为外来人口或无户籍人员,隐瞒登记者要问罪受罚。秦朝的户籍制度以“伍、什”为基本单位,确立了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户籍制度,邻里之间相互监督,一家犯法,十家连坐。户口登记内容包括居民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等,并将其分为农民、工匠、商人等不同类别。家庭内部按照以户主为首,男性、成年人、直系亲属、女性、未成年人、旁系亲属的顺序登记成员。
——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
材料二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诏施行户帖制。户帖首先记载皇帝圣旨,中间写明该户人丁基本情况,最后登记事产,唯“不载户丁等则及田地科”,这导致隐瞒丁产者增多,引起赋役负担严重不均,民积聚为乱,愈演愈烈,成为威胁国家统治的重要力量,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永罢丞相制,皇权从此登峰造极。但是,在经济上仍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采纳范敏的建议,命户部在户帖制和小黄册的基础上,建立更为严密的黄册制度。
——摘编自刘倩《明代户籍制度从“户帖制”到“黄册制”变迁研究》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户籍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秦朝的户籍制度。(9分)
答案:特点:具有强制性;较为严密;什伍编制;分类登记;内容详细。(任答三点,3分)
评价:强化了政府对人口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为后世户籍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任答两点,4分)实行什伍连坐制度,户籍管理过于严苛,易激化社会矛盾。(2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明初户籍制度从“户帖制”变为“黄册制”的背景。(6分)
答案:背景:隐瞒丁产现象严重;农民赋役负担不均;流民聚集威胁国家统治,加剧了社会动荡;专制主义集权加强,经济面临困难与挑战。(任答三点,6分)
谢谢观赏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 程 目 标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子目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
作用 户籍是征发赋役的依据,其根本目的就是 ,也是维护社会稳定
战国 开始制定户籍
秦朝 实行 制度:分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汉朝 丞相和地方专门人员主管;形成“ ”
西晋 重建户籍,称为“黄籍”
东晋 分南方土著的黄籍、侨居北人的“白籍”
南朝 实行“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隋朝 “ ”
唐朝 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分主户(有土地的税户)、 (没有土地的佃户)
元朝 “ ”:按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世代相袭
明朝 承元制,以职业定户籍;制定“ ”,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清朝 管理松弛直至永停编审(因摊丁入亩政策),只登记数量
【概念】编户制度
把民户按年龄、性别、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编户农民要担负田租、丁税、徭役等。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概念】宋朝主客户制度
主户作为宋朝户口的基础,是宋朝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客户是指“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佣而耕者”。宋朝“不立田制”,土地兼并严重,按人头纳税易致赋税不均,故纳税根据土地来算,相应的户籍制度与土地融合,适应了土地私有的社会发展要求。
核心探究
1. 【探究】秦朝户籍制度
“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秦朝《里耶秦简·户籍簿》释文(局部)]
根据史料,指出其反映的历史信息及其作用。
2. 【史料阅读】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史记·萧相国世家》
据史料指出,萧何在进入咸阳时收集秦朝户籍的用意是什么?
3. 【历史纵横】东晋的黄籍和白籍
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思考:东晋和宋朝户籍制度(结合课本)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主要目的是什么?
4. 【探究】唐朝户籍制度
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作“团貌”的程序。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验查年龄和相貌,记录有人户的体貌如肤色、身高、面部等特征……验查无误之后,便根据年龄大小在户籍档案上注明“黄小中丁老”。……唐代户籍制度形成了“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非编户为贱民(非自由民)。(曾庆江《户籍册上的古代中国》)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唐朝户籍制度的主要内容。
5. 【导语】明朝南京玄武湖湖心,有5个小岛。洪武初年,在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间库房,安放30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到明朝后期,库房已达到667间,遍布5个小岛,收贮黄册153万多本。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
南京玄武湖黄册库示意图
史料中的黄册指什么?封建统治者为什么要重视这一方面的管理?
6. 【史料解读】
明嘉靖严州府遂安县黄册原本
徽州府祁门县汪寄佛户帖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命全国调查户口,推行户帖制度。这张 1371 年颁发的户帖除刷印了朱元璋的白话圣旨之外,还登记了汪寄佛一家的人口、田地、房屋等项。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上述史料中的黄册和户帖属于什么史料类型?并分析其价值。
【历史解释】全面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1) 主要功能:赋役征发的依据;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
(2) 演变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财政危机;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3) 发展趋势: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与土地和赋役制度逐渐分离;传统户籍制度最终废除。
(4) 历史影响:维护统治秩序,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封建社会经济发展。
1. (2024福建高考)明嘉靖(1522—1566)后期,官方调查了沿海卫所的军户情况。有学者据此统计出当时沿海各地卫所军队实际人数占应有员额的比例,如下图所示。该图反映的现象主要缘于(  )
A. 倭寇问题严重  B. 户籍制度缺乏弹性
C. 卫所管理混乱 D. 沿海经济发展不均
【课时作业】
1.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到战国时期政府才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这一变化主要服务于(  )
A. 军事战争的需要 B. 社会秩序的维护
C. 官员选拔的便利 D. 专制皇权的加强
2. (2025潍坊期中)据《商君书》记载:“(秦国)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这表明秦国(  )
A. 实行户籍分类登记制度
B. 男女社会地位相对平等
C. 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
D. 严格限制人口自由流动
3. 秦统一后,秦政府颁发“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遂系田亩于户籍。汉代定户律,各地八月“案户比民”,将各户占有的土地及其他财产记入户口登记册内。汉户籍三年一造,谓之“大比”;每年征赋前的校核谓之“小案比”。据此可知,汉代(  )
A. 经济发展使人口激增
B. 赋税比秦代有所加重
C. 承袭秦制又有所创新
D. 重视保护小农的利益
4. 东晋和南朝为解决北方流民侨置问题,推行了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土断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据此可知,土断政策(  )
A. 得到了士族的广泛支持
B. 使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C. 使侨民重新分得了土地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客”“部曲”为法律许可的豪强私属,但有些破产逃亡的农民却私自投靠豪强充当佃客。国家对这种“私附”的合法性并不承认,经常利用法令强使他们复归为由国家掌控的“编户”。国家的这一举措(  )
A. 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B. 是国家陷入长期动荡的根源
C. 伴随着均田制的推行而消失
D. 催生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6. (2025石家庄期末)在三国时期,军户的儿子世袭为士兵,女儿也只在军户范围中嫁人;在北朝时期,拥有各种演艺技巧的杂户,其子弟要世袭父业,不得入学受教育;唐朝政府规定“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材料所述的户籍管理(  )
A. 限制了职业流动
B. 存在等级差异性
C. 有利于技术创新
D. 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7. (2025青岛期中)隋初,尚书左仆射高颎提议推行“输籍定样”,规定各户应交租调的定额、可合法减免的条件等。同时官方也采取强制性的大规模的户口检括措施,即“大索貌阅”。这些措施(  )
A. 导致了百姓赋税负担沉重
B.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 完善了中央对基层的管理
D. 旨在解决官吏的腐败问题
8. (2024重庆期末)在唐代,脱离原居地户籍流徙他乡的“浮户”,在新居地入籍后称为“客户”。到宋代,不论是否是外来户,凡居住农村,不占有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人户,一概划为“客户”。唐宋“客户”内涵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土地政策的调整
B. 人口迁徙的频繁
C. 均田制度的瓦解
D. 赋税制度的变化
9. 宋代的户籍制度按“常产”(主要是土地)的有无划分为主客户。下表所示为宋代主客户的数量统计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时间 主户(户) 客户(户) 客户占总数的比例(%)
景祐元年(1034年) 6 067 583 4 228 982 41.07
庆历二年(1042年) 6 671 392 3 764 626 36.07
皇祐五年(1053年) 6 937 380 3 855 325 35.72
嘉祐六年(1061年) 7 259 581 3 881 531 34.84
A. 政府的税收收入减少
B. 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
C. 政府的税收收入增加
D. 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
10. (2025深圳期末)元初,政府将“诸色户计”推广到江南地区,但同时也注意使江南民众各安本业,让地主、自耕农及商人都享受了一定的政策优惠。这一措施(  )
A. 扩大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利于元朝“四等人制”推行
C. 有利于江南经济的恢复
D. 表明赋税制度逐渐完善
11. (2025大湾区期末)明初,政权沿袭元朝的“诸色户计”,将全国户口按照职业进行分工,划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各色户籍人口世袭职业,并制定了任何离乡百里者、“即验文引”等政策。明初的户籍制度(  )
A. 符合多民族共存的现实
B. 旨在稳定当时社会秩序
C. 与市场的活跃密切相关
D. 加快了新经济因素形成
12. 明朝中期,政府对社会流民的管理在沿袭“劝归原籍,皆给牛、种、口粮”的基础上,更多地采用“编排户籍附入州县”的办法,在流民聚居地“重编里甲,新造黄册”。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  )
A. 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 平衡全国人口布局
C.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 革新地方行政区划
13. (2025泉州期末)户籍制度自秦汉以来便与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形成三位一体,明清时期却走向与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分离。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人身依附控制减弱 B. 基层治理的失控
C. 赋役征收对象扩大 D. 贫富差距的缩小
14. (2025黄冈联考)(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实行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要求每个家庭的人口都必须登记在册,未登记的居民将被视为外来人口或无户籍人员,隐瞒登记者要问罪受罚。秦朝的户籍制度以“伍、什”为基本单位,确立了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户籍制度,邻里之间相互监督,一家犯法,十家连坐。户口登记内容包括居民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等,并将其分为农民、工匠、商人等不同类别。家庭内部按照以户主为首,男性、成年人、直系亲属、女性、未成年人、旁系亲属的顺序登记成员。
——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
材料二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诏施行户帖制。户帖首先记载皇帝圣旨,中间写明该户人丁基本情况,最后登记事产,唯“不载户丁等则及田地科”,这导致隐瞒丁产者增多,引起赋役负担严重不均,民积聚为乱,愈演愈烈,成为威胁国家统治的重要力量,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永罢丞相制,皇权从此登峰造极。但是,在经济上仍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采纳范敏的建议,命户部在户帖制和小黄册的基础上,建立更为严密的黄册制度。
——摘编自刘倩《明代户籍制度从“户帖制”到“黄册制”变迁研究》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户籍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秦朝的户籍制度。(9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明初户籍制度从“户帖制”变为“黄册制”的背景。(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