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目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三,完成表格)
历史背景(原因) 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缺少保障②诸子关注民生的思想引导③保证人口繁衍和生产活动,维护统治
政府主导救灾 救济 ①汉: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②隋唐:既重视官方储备(官仓),也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优抚 ①秦汉:赐高龄老人鸠杖②专门机构:如唐朝养病坊、宋朝福田院、元朝众济院、明清养济院③明朝:救助的专门法律规定
社会力量辅助侧重日常 ①宋朝以后,宗族内部救助兴起②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兴起
【概念】常平仓
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的作用。
【概念】善会、善堂
善会是个人自愿参加的、以实行善举为目的的自由结社,办事机构所在以及实施善举的设施是善堂。它们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指导,是传统中国社会较早的社会性慈善组织。
核心探究
1. 【问题探究】孟子谈仁政时,强调要优先救济鳏寡孤独。他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孟子·梁惠王下》)
结合所学,谈一谈:为什么说对下层贫苦无依的人民进行救济是“仁政”之始?
答案:这属于国家政权和社会管理的基本职能,依据“编户齐民”,注重民生,保障民众基本的生存权。这也是儒家仁政思想的体现。
2. 【史料阅读】《礼记·王制》论国家备荒的必要性时说: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周礼·地官·遗人》中有各级机构储蓄和备荒的设计: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
史料反映了我国救济制度有何特点?商周时期,政府备荒储蓄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案:特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体制完备,分层设计,各负其责。根本目的: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3. 【探究】唐朝的救济与优抚
记述 出处
武德七年(624年),始定律令……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 《旧唐书》
悲田出于释教,并望改为养病坊,其两京及诸州 《唐会要》
其孝义之家,赐粟五石。高年八十以上粟二石,九十以上三石,百岁加绢二匹 《唐大诏令集》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帮扶弱势群体的主要方式。从社会教化的角度,简述上述帮扶措施的意义。
答案:方式:颁布有关法令;设置相关机构;政府给予赏赐。意义:有助于形成重孝的社会风气,有利于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4. 【史料阅读】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于其里中买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一人主其计,而时其出纳焉。……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仕而家居俟代者预焉,仕而之官者罢其给。(钱公辅《义田记》)
据此归纳义田的救助对象,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答案:对象:族内贫苦之人。作用:凝聚宗族力量,弘扬乐善好施的传统,维护社会安定。
5. 【学思之窗】《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条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想一想:古代政府为什么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群进行救助?这样的法律规定能落实吗?
答案:原因:国家政府职能,对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重视,出发点是为了保证人口繁衍与生产力的发展,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落实问题:这种规定不可能长时间得到执行,根本原因在于古代的社会生产力达不到普遍予以救助的水平,而各级封建政府的阶级属性也决定其不可能对剥削对象予以全力的救助。因此,这种救济没有形成普遍化和常态化的机制,往往表现为统治者个人恩赐性的“仁政”。
6. 【学习拓展】查阅古代族规家训及相关研究著作,了解宗族在古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答案:古代宗族在维护社会秩序上所起到的作用,如倡导和睦乡里、提倡勤劳致富等,对于一些违法行为也会以族规家训的方式加以惩戒。
【历史解释】中国古代救济优抚的原因和特点
(1) 原因:①现实问题: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②思想渊源:诸子百家学说和宗教思想的引导。③政治目的: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的需要。④物质基础: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
(2) 特点:①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力量为辅,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②政府制定相关法律和制度,并设立专门机构,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文明。③社会救济方式具有多样化。④大多属于社会救济范畴,层次相对较低。
3. (2024江苏高考)下表所示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常平仓的部分支出情况。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 )
时 间 支出及用途
熙宁六年十一月 3万石谷,淮南西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
熙宁七年五月 5万石谷,真定府路减价出粜
熙宁九年二月 10万缗钱,广南西路转运司以备军需
A. 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
B. 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
C. 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
D. 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
【答案】 B
【解析】 据“招募饥民兴修水利”可知政府利用经济手段救济灾民,据“减价出粜”可知政府利用经济手段平抑物价,据“以备军需”可知政府支出是为了保证军费,稳定政治秩序,以上三种支出与用途均体现政府利用经济手段稳定政治秩序,实现巩固统治的目的,故选B项;据“减价出粜”只能得知政府平抑物价,不能得出发展农业,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民间组织,排除C项;据“以备军需”只能得知政府拨放军费,没有与以前拨放军费的对比,不能得知是否增加军费,排除D项。
本 课 小 结
【课时作业】
1. (2025北京海淀区期末)若查找中国古代王朝优抚救济弱势群体的历史材料,应选择( )
A.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B. 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C. 凡鳏寡孤独,每月官给粮米三斗,每岁给帛布一疋(音pǐ,量词),务在存恤
D. 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
【答案】 C
【解析】 C项反映的是古代中国对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发放粮食布帛进行救助,符合题意;A项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B项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D项描述的是清朝实行保甲制,旨在维护社会治安。
2. (2025洛阳期中)汉宣帝时建立了高年受王杖的制度,规定凡是80岁以上的老人由政府授以王杖,凭王杖可以出入官府,行走驰道,到市上买卖可以免税,殴辱持杖老人者按大逆不道论罪。这一制度的实行说明当时( )
A. 尊老养老观念深入人心
B. 儒家伦理渗入社会治理
C.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D. 优抚弱势群体蔚然成风
【答案】 B
【解析】 汉朝通过制度建设保护老年人的权益,体现了儒家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融合,故选B项;这一制度仅是政府政策,并不能反映整个社会对老年人的态度,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主流,材料未涉及思想学派的对比,排除C项;D项“蔚然成风”说法错误。
3. (2025肇庆期末)1959年,在甘肃省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出土了授予老人的“王杖诏令”简册10枚;1981年,武威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又征集到了出土于磨咀子汉墓的“王杖诏书令”木简26枚。这些诏令主要记载了尊敬老者、高年赐杖以及处决殴辱受杖老人等内容。据此可知,汉朝时期( )
A. 政府注重基层治理
B. 关注教化成为社会共识
C. 社会优抚体系初创
D. 程朱理学影响范围扩大
【答案】 A
【解析】 “王杖”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教化是古代政府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故选A项;社会共识是指社会成员对社会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看法,排除B项;赐予老人“王杖”只是社会优抚的一个方面,C项“体系”说法错误;程朱理学形成于宋代,排除D项。
4. (2025辽宁期中)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推行义仓制度。义仓所积粮食均来自民众自愿所纳。当灾荒来临时,政府优先支出义仓存粮。由此可知,隋朝的义仓制度( )
A. 主要由民间力量主导
B. 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C. 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
D. 利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答案】 D
【解析】 义仓所积粮食是民众自愿所纳,但当灾荒来临时,政府优先支出义仓存粮,可见这种制度有利于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故选D项;义仓制度是隋文帝下令在全国推行的,仍由政府组织,排除A项;义仓粮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粮食归属于民众,“保障了”夸大了其作用,排除B项;义仓主要用来储粮备荒,起到保障民生的功效,与行政效率关联不大,排除C项。
5. (2025惠州期末)北宋朝廷非常重视官员的救灾能力,将灾后“振恤困穷、不致流移”作为官员考核和升迁的重要标准。《宋刑统》中规定,主司应上报灾情却隐瞒或是妄言,则“杖七十,覆检不以实者,与同罪”。由此可知,宋代( )
A. 官员考核制度趋于完善
B. 法律严苛现象日渐加剧
C. 社会秩序稳定备受重视
D. 社会救济体系逐渐建立
【答案】 C
【解析】 对社会救济的重视本质上反映出政府对社会秩序的重视,故选C项;材料主旨讲的是社会救济并非官员考核制度,排除A项;单一的法律条文不能体现整体上法律是否趋于严苛,且没有前后对比,无从得出“日渐加剧”的结论,排除B项;社会救济体系包括政府、民间等多种救济机构、救济制度的建立,排除D项。
6. (2025潍坊期中)下表所示是宋代部分地区病坊的设立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
时间 设立者 经费来源 运营情况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 密州太守苏轼 募捐、私人钱物 招募僧人负责病患医药、饮食
南宋淳巸七年(1180年) 江南西路转运司副使芮烨、判官赵汝愚 官员馈赠、积钱放贷和贸易 配有掌事者和专业医生,收治贫苦医患
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 和州提举韩挺 经费节余、挪用他费 安排僧人负责饮食,兵士负责杂役,医生诊视病患
A. 政府成为社会救济主体
B. 社会救济深受民本思想影响
C. 医疗保障制度较为完善
D. 民间自发救助活动开始兴起
【答案】 B
【解析】 材料显示宋朝地方官员设立病坊,有专人负责,显示政府对社会救济的重视。结合儒学发展,强调民本思想,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政府救济与民间、宗族救济的对比,排除A项;医疗保障制度属于现代社会的成果,排除C项;材料与民间救助活动主旨不符,且D项“开始”无法论证。
7. (2025沈阳期末)“劝借之令”是明代治灾的基本国策。遇到灾荒,政府一劝谕富民捐济,二劝倡士民助赈。为激励民众的助赈义行,明廷还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如劝民赈灾遵循自愿原则,“官府不许逼抑科扰”;民众若出粟借贷,官府会登记在册,以“候年丰加息偿之”。这些措施( )
A. 稳固了官民协同的救灾机制
B. 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制
C. 激发了地方乡绅的赈灾热情
D. 从根本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答案】 A
【解析】 明代政府在灾荒时采取措施如鼓励捐赈和官方登记借贷,旨在激励民众参与救灾并保障利益。这些措施提升了民众参与度和积极性,有助于建立官民信任,故选A项;该政策反映了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和救灾努力,而非专制皇权的加强,排除B项;尽管可能激发了乡绅赈灾热情,但材料未明确其态度,排除C项;措施虽缓和阶级矛盾,但“从根本上”表述过于绝对,且阶级矛盾的缓和需要更深层次变革,排除D项。
8. (2025淄博期末)蠲免租税是指对按例应该缴纳的租税实行免征。清初蠲免租税成为常例,除遇水旱灾害租税照例“全免”外,还一度实行全国各省份“轮蠲”和“业主蠲免七分,佃户蠲免三分”的政策。清政府试图通过这一政策( )
A. 减轻地方政府财政负担
B. 稳定社会的生产与秩序
C. 削弱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D. 推动土地所有权的变更
【答案】 B
【解析】 通过蠲免租税,农民的经济压力减轻,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投入生产,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同时,政策中的“轮蠲”和按比例蠲免也体现了对农民和地主的兼顾,有助于维护社会各阶层的平衡,进一步稳定社会秩序,故选B项;蠲免租税实际上是减少了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而非减轻其财政负担,排除A项;虽然蠲免租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经济状况,但政策本身并未直接针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进行削弱,排除C项;蠲免租税与土地所有权的变更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共26张PPT)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子目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历史背景 (原因) ①古代_____________水平低,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②诸子关注民生的思想引导 ③保证__________和生产活动,维护统治
政府主导救灾 救济 ①汉:_________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②隋唐:既重视官方储备(官仓),也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优抚 ①秦汉:赐高龄老人鸠杖
②专门机构:如唐朝养病坊、宋朝福田院、元朝众济院、明清养济院
③明朝:救助的专门法律规定
社会力量辅助侧重日常 ①宋朝以后,______内部救助兴起 ②明清时期,______组织兴起
社会生产力
人口繁衍
常平仓
宗族
慈善
【概念】常平仓
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的作用。
【概念】善会、善堂
善会是个人自愿参加的、以实行善举为目的的自由结社,办事机构所在以及实施善举的设施是善堂。它们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指导,是传统中国社会较早的社会性慈善组织。
1. 【问题探究】孟子谈仁政时,强调要优先救济鳏寡孤独。他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孟子·梁惠王下》)
结合所学,谈一谈:为什么说对下层贫苦无依的人民进行救济是“仁政”之始?
答案:这属于国家政权和社会管理的基本职能,依据“编户齐民”,注重民生,保障民众基本的生存权。这也是儒家仁政思想的体现。
2. 【史料阅读】《礼记·王制》论国家备荒的必要性时说: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周礼·地官·遗人》中有各级机构储蓄和备荒的设计: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
史料反映了我国救济制度有何特点?商周时期,政府备荒储蓄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案:特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体制完备,分层设计,各负其责。根本目的: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3. 【探究】唐朝的救济与优抚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帮扶弱势群体的主要方式。从社会教化的角度,简述上述帮扶措施的意义。
答案:方式:颁布有关法令;设置相关机构;政府给予赏赐。意义:有助于形成重孝的社会风气,有利于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记述 出处
武德七年(624年),始定律令……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 《旧唐书》
悲田出于释教,并望改为养病坊,其两京及诸州 《唐会要》
其孝义之家,赐粟五石。高年八十以上粟二石,九十以上三石,百岁加绢二匹 《唐大诏令集》
4. 【史料阅读】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于其里中买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一人主其计,而时其出纳焉。……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仕而家居俟代者预焉,仕而之官者罢其给。(钱公辅《义田记》)
据此归纳义田的救助对象,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答案:对象:族内贫苦之人。作用:凝聚宗族力量,弘扬乐善好施的传统,维护社会安定。
5. 【学思之窗】《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条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想一想:古代政府为什么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群进行救助?这样的法律规定能落实吗?
答案:原因:国家政府职能,对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重视,出发点是为了保证人口繁衍与生产力的发展,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落实问题:这种规定不可能长时间得到执行,根本原因在于古代的社会生产力达不到普遍予以救助的水平,而各级封建政府的阶级属性也决定其不可能对剥削对象予以全力的救助。因此,这种救济没有形成普遍化和常态化的机制,往往表现为统治者个人恩赐性的“仁政”。
6. 【学习拓展】查阅古代族规家训及相关研究著作,了解宗族在古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答案:古代宗族在维护社会秩序上所起到的作用,如倡导和睦乡里、提倡勤劳致富等,对于一些违法行为也会以族规家训的方式加以惩戒。
【历史解释】中国古代救济优抚的原因和特点
(1) 原因:
①现实问题: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
②思想渊源:诸子百家学说和宗教思想的引导。
③政治目的: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的需要。
④物质基础: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
(2) 特点:
①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力量为辅,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②政府制定相关法律和制度,并设立专门机构,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文明。
③社会救济方式具有多样化。
④大多属于社会救济范畴,层次相对较低。
3. (2024江苏高考)下表所示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常平仓的部分支出情况。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 )
A. 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 B. 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
C. 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 D. 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
B
时 间 支出及用途
熙宁六年十一月 3万石谷,淮南西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
熙宁七年五月 5万石谷,真定府路减价出粜
熙宁九年二月 10万缗钱,广南西路转运司以备军需
【解析】 据“招募饥民兴修水利”可知政府利用经济手段救济灾民,据“减价出粜”可知政府利用经济手段平抑物价,据“以备军需”可知政府支出是为了保证军费,稳定政治秩序,以上三种支出与用途均体现政府利用经济手段稳定政治秩序,实现巩固统治的目的,故选B项;据“减价出粜”只能得知政府平抑物价,不能得出发展农业,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民间组织,排除C项;据“以备军需”只能得知政府拨放军费,没有与以前拨放军费的对比,不能得知是否增加军费,排除D项。
1. (2025北京海淀区期末)若查找中国古代王朝优抚救济弱势群体的历史材料,应选择( )
A.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B. 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C. 凡鳏寡孤独,每月官给粮米三斗,每岁给帛布一疋(音pǐ,量词),务在存恤
D. 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
【解析】 C项反映的是古代中国对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发放粮食布帛进行救助,符合题意;A项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B项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D项描述的是清朝实行保甲制,旨在维护社会治安。
C
2. (2025洛阳期中)汉宣帝时建立了高年受王杖的制度,规定凡是80岁以上的老人由政府授以王杖,凭王杖可以出入官府,行走驰道,到市上买卖可以免税,殴辱持杖老人者按大逆不道论罪。这一制度的实行说明当时( )
A. 尊老养老观念深入人心 B. 儒家伦理渗入社会治理
C.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D. 优抚弱势群体蔚然成风
【解析】 汉朝通过制度建设保护老年人的权益,体现了儒家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融合,故选B项;这一制度仅是政府政策,并不能反映整个社会对老年人的态度,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主流,材料未涉及思想学派的对比,排除C项;D项“蔚然成风”说法错误。
B
3. (2025肇庆期末)1959年,在甘肃省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出土了授予老人的“王杖诏令”简册10枚;1981年,武威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又征集到了出土于磨咀子汉墓的“王杖诏书令”木简26枚。这些诏令主要记载了尊敬老者、高年赐杖以及处决殴辱受杖老人等内容。据此可知,汉朝时期( )
A. 政府注重基层治理 B. 关注教化成为社会共识
C. 社会优抚体系初创 D. 程朱理学影响范围扩大
【解析】 “王杖”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教化是古代政府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故选A项;社会共识是指社会成员对社会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看法,排除B项;赐予老人“王杖”只是社会优抚的一个方面,C项“体系”说法错误;程朱理学形成于宋代,排除D项。
A
4. (2025辽宁期中)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推行义仓制度。义仓所积粮食均来自民众自愿所纳。当灾荒来临时,政府优先支出义仓存粮。由此可知,隋朝的义仓制度( )
A. 主要由民间力量主导 B. 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C. 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 D. 利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解析】 义仓所积粮食是民众自愿所纳,但当灾荒来临时,政府优先支出义仓存粮,可见这种制度有利于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故选D项;义仓制度是隋文帝下令在全国推行的,仍由政府组织,排除A项;义仓粮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粮食归属于民众,“保障了”夸大了其作用,排除B项;义仓主要用来储粮备荒,起到保障民生的功效,与行政效率关联不大,排除C项。
D
5. (2025惠州期末)北宋朝廷非常重视官员的救灾能力,将灾后“振恤困穷、不致流移”作为官员考核和升迁的重要标准。《宋刑统》中规定,主司应上报灾情却隐瞒或是妄言,则“杖七十,覆检不以实者,与同罪”。由此可知,宋代( )
A. 官员考核制度趋于完善 B. 法律严苛现象日渐加剧
C. 社会秩序稳定备受重视 D. 社会救济体系逐渐建立
【解析】 对社会救济的重视本质上反映出政府对社会秩序的重视,故选C项;材料主旨讲的是社会救济并非官员考核制度,排除A项;单一的法律条文不能体现整体上法律是否趋于严苛,且没有前后对比,无从得出“日渐加剧”的结论,排除B项;社会救济体系包括政府、民间等多种救济机构、救济制度的建立,排除D项。
C
6. (2025潍坊期中)下表所示是宋代部分地区病坊的设立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
A. 政府成为社会救济主体 B. 社会救济深受民本思想影响
C. 医疗保障制度较为完善 D. 民间自发救助活动开始兴起
B
时间 设立者 经费来源 运营情况
北宋熙宁九年 (1076年) 密州太守苏轼 募捐、私人钱物 招募僧人负责病患医药、饮食
南宋淳巸七年 (1180年) 江南西路转运司副使芮烨、判官赵汝愚 官员馈赠、积钱放贷和贸易 配有掌事者和专业医生,收治贫苦医患
南宋嘉泰元年 (1201年) 和州提举韩挺 经费节余、挪用他费 安排僧人负责饮食,兵士负责杂役,医生诊视病患
【解析】 材料显示宋朝地方官员设立病坊,有专人负责,显示政府对社会救济的重视。结合儒学发展,强调民本思想,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政府救济与民间、宗族救济的对比,排除A项;医疗保障制度属于现代社会的成果,排除C项;材料与民间救助活动主旨不符,且D项“开始”无法论证。
7. (2025沈阳期末)“劝借之令”是明代治灾的基本国策。遇到灾荒,政府一劝谕富民捐济,二劝倡士民助赈。为激励民众的助赈义行,明廷还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如劝民赈灾遵循自愿原则,“官府不许逼抑科扰”;民众若出粟借贷,官府会登记在册,以“候年丰加息偿之”。这些措施( )
A. 稳固了官民协同的救灾机制
B. 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制
C. 激发了地方乡绅的赈灾热情
D. 从根本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A
【解析】 明代政府在灾荒时采取措施如鼓励捐赈和官方登记借贷,旨在激励民众参与救灾并保障利益。这些措施提升了民众参与度和积极性,有助于建立官民信任,故选A项;该政策反映了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和救灾努力,而非专制皇权的加强,排除B项;尽管可能激发了乡绅赈灾热情,但材料未明确其态度,排除C项;措施虽缓和阶级矛盾,但“从根本上”表述过于绝对,且阶级矛盾的缓和需要更深层次变革,排除D项。
8. (2025淄博期末)蠲免租税是指对按例应该缴纳的租税实行免征。清初蠲免租税成为常例,除遇水旱灾害租税照例“全免”外,还一度实行全国各省份“轮蠲”和“业主蠲免七分,佃户蠲免三分”的政策。清政府试图通过这一政策( )
A. 减轻地方政府财政负担
B. 稳定社会的生产与秩序
C. 削弱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D. 推动土地所有权的变更
B
【解析】 通过蠲免租税,农民的经济压力减轻,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投入生产,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同时,政策中的“轮蠲”和按比例蠲免也体现了对农民和地主的兼顾,有助于维护社会各阶层的平衡,进一步稳定社会秩序,故选B项;蠲免租税实际上是减少了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而非减轻其财政负担,排除A项;虽然蠲免租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经济状况,但政策本身并未直接针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进行削弱,排除C项;蠲免租税与土地所有权的变更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谢谢观赏子目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三,完成表格)
历史背景(原因) ①古代 水平低,人民生活缺少保障②诸子关注民生的思想引导③保证 和生产活动,维护统治
政府主导救灾 救济 ①汉: 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②隋唐:既重视官方储备(官仓),也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优抚 ①秦汉:赐高龄老人鸠杖②专门机构:如唐朝养病坊、宋朝福田院、元朝众济院、明清养济院③明朝:救助的专门法律规定
社会力量辅助侧重日常 ①宋朝以后, 内部救助兴起②明清时期, 组织兴起
【概念】常平仓
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的作用。
【概念】善会、善堂
善会是个人自愿参加的、以实行善举为目的的自由结社,办事机构所在以及实施善举的设施是善堂。它们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指导,是传统中国社会较早的社会性慈善组织。
核心探究
1. 【问题探究】孟子谈仁政时,强调要优先救济鳏寡孤独。他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孟子·梁惠王下》)
结合所学,谈一谈:为什么说对下层贫苦无依的人民进行救济是“仁政”之始?
2. 【史料阅读】《礼记·王制》论国家备荒的必要性时说: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周礼·地官·遗人》中有各级机构储蓄和备荒的设计: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
史料反映了我国救济制度有何特点?商周时期,政府备荒储蓄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 【探究】唐朝的救济与优抚
记述 出处
武德七年(624年),始定律令……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 《旧唐书》
悲田出于释教,并望改为养病坊,其两京及诸州 《唐会要》
其孝义之家,赐粟五石。高年八十以上粟二石,九十以上三石,百岁加绢二匹 《唐大诏令集》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帮扶弱势群体的主要方式。从社会教化的角度,简述上述帮扶措施的意义。
4. 【史料阅读】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于其里中买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一人主其计,而时其出纳焉。……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仕而家居俟代者预焉,仕而之官者罢其给。(钱公辅《义田记》)
据此归纳义田的救助对象,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5. 【学思之窗】《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条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想一想:古代政府为什么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群进行救助?这样的法律规定能落实吗?
6. 【学习拓展】查阅古代族规家训及相关研究著作,了解宗族在古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历史解释】中国古代救济优抚的原因和特点
(1) 原因:①现实问题: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②思想渊源:诸子百家学说和宗教思想的引导。③政治目的: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的需要。④物质基础: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
(2) 特点:①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力量为辅,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②政府制定相关法律和制度,并设立专门机构,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文明。③社会救济方式具有多样化。④大多属于社会救济范畴,层次相对较低。
3. (2024江苏高考)下表所示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常平仓的部分支出情况。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 )
时 间 支出及用途
熙宁六年十一月 3万石谷,淮南西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
熙宁七年五月 5万石谷,真定府路减价出粜
熙宁九年二月 10万缗钱,广南西路转运司以备军需
A. 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
B. 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
C. 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
D. 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
本 课 小 结
【课时作业】
1. (2025北京海淀区期末)若查找中国古代王朝优抚救济弱势群体的历史材料,应选择( )
A.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B. 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C. 凡鳏寡孤独,每月官给粮米三斗,每岁给帛布一疋(音pǐ,量词),务在存恤
D. 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
2. (2025洛阳期中)汉宣帝时建立了高年受王杖的制度,规定凡是80岁以上的老人由政府授以王杖,凭王杖可以出入官府,行走驰道,到市上买卖可以免税,殴辱持杖老人者按大逆不道论罪。这一制度的实行说明当时( )
A. 尊老养老观念深入人心
B. 儒家伦理渗入社会治理
C.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D. 优抚弱势群体蔚然成风
3. (2025肇庆期末)1959年,在甘肃省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出土了授予老人的“王杖诏令”简册10枚;1981年,武威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又征集到了出土于磨咀子汉墓的“王杖诏书令”木简26枚。这些诏令主要记载了尊敬老者、高年赐杖以及处决殴辱受杖老人等内容。据此可知,汉朝时期( )
A. 政府注重基层治理
B. 关注教化成为社会共识
C. 社会优抚体系初创
D. 程朱理学影响范围扩大
4. (2025辽宁期中)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推行义仓制度。义仓所积粮食均来自民众自愿所纳。当灾荒来临时,政府优先支出义仓存粮。由此可知,隋朝的义仓制度( )
A. 主要由民间力量主导
B. 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C. 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
D. 利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5. (2025惠州期末)北宋朝廷非常重视官员的救灾能力,将灾后“振恤困穷、不致流移”作为官员考核和升迁的重要标准。《宋刑统》中规定,主司应上报灾情却隐瞒或是妄言,则“杖七十,覆检不以实者,与同罪”。由此可知,宋代( )
A. 官员考核制度趋于完善
B. 法律严苛现象日渐加剧
C. 社会秩序稳定备受重视
D. 社会救济体系逐渐建立
6. (2025潍坊期中)下表所示是宋代部分地区病坊的设立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
时间 设立者 经费来源 运营情况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 密州太守苏轼 募捐、私人钱物 招募僧人负责病患医药、饮食
南宋淳巸七年(1180年) 江南西路转运司副使芮烨、判官赵汝愚 官员馈赠、积钱放贷和贸易 配有掌事者和专业医生,收治贫苦医患
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 和州提举韩挺 经费节余、挪用他费 安排僧人负责饮食,兵士负责杂役,医生诊视病患
A. 政府成为社会救济主体
B. 社会救济深受民本思想影响
C. 医疗保障制度较为完善
D. 民间自发救助活动开始兴起
7. (2025沈阳期末)“劝借之令”是明代治灾的基本国策。遇到灾荒,政府一劝谕富民捐济,二劝倡士民助赈。为激励民众的助赈义行,明廷还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如劝民赈灾遵循自愿原则,“官府不许逼抑科扰”;民众若出粟借贷,官府会登记在册,以“候年丰加息偿之”。这些措施( )
A. 稳固了官民协同的救灾机制
B. 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制
C. 激发了地方乡绅的赈灾热情
D. 从根本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8. (2025淄博期末)蠲免租税是指对按例应该缴纳的租税实行免征。清初蠲免租税成为常例,除遇水旱灾害租税照例“全免”外,还一度实行全国各省份“轮蠲”和“业主蠲免七分,佃户蠲免三分”的政策。清政府试图通过这一政策( )
A. 减轻地方政府财政负担
B. 稳定社会的生产与秩序
C. 削弱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D. 推动土地所有权的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