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排查检测(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排查检测(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6 18:29:39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排查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 (2025佛山期中)秦汉时期,户籍等各类基础账簿只能在乡制作;魏晋时期纸张代替简册后,基础账簿上移至县廷制作,基层事务由县令统揽,账簿由县上报郡、州,直至中央。上述现象表明(  )
A. 技术进步决定国家管理效能
B. 基层统治重心上移
C. 户籍制度发展达到完备阶段
D. 地方官制得到加强
【答案】 B
【解析】 纸张代替简册后,基层事务由秦汉时期乡负责到魏晋时期县令统揽,说明基层统治重心上移,故选B项;技术进步有利于提高国家管理效能,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基层事务由县令统揽,未体现户籍制度发展达到完备阶段,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地方官制,排除D项。
2. (2025广东部分学校期中)下表所示政策的推行(  )
朝代 政策
汉朝 设置常平仓,当市场粮价低贱时,政府就提价向农民收购粮食,用以储备;当市场粮价上涨时,政府就减价出售自己储备的粮食以平抑粮价;发生灾害时,也可用储备的粮食救灾
南北朝 实行和籴市制度,并吸收常平仓法,以平抑物价,救灾度荒
隋朝 运用常平制、和籴平粜制,操纵市场和调节供求关系
A. 凸显了行政干预的本质属性
B. 奠定了国家统一的经济基础
C. 加速了救济资源的合理流通
D. 提供了市场管理的基本准则
【答案】 C
【解析】 政府通过收购和出售粮食调节市场供应和价格,确保救济资源如粮食的及时合理分配,特别是在灾害时,储备粮食是重要的救济资源,因此C项与政策目的和效果相关,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干预,而非行政干预,排除A项;B项夸大了这些政策的作用,排除;措施是应急的,而非市场管理基本准则,排除D项。
3. (2025东莞期中)唐朝,无论城市农村、城内城外,都由县令统一管辖。宋初,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政府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城乡分治制度。这一调整(  )
A. 扩大了城乡发展差距
B. 完善了政府的治理体系
C. 加强了城市经济控制
D.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唐朝时期,城市与乡村未区分,由县令统一管理。宋朝实行城乡分治,显示城市经济和人口增长,政府管理不断完善,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城市与乡村发展差距,故无法判断差距是否扩大,排除A项;宋朝强调城市与乡村分开治理,加强对城市经济的控制,但材料主旨与之不符,排除C项;宋朝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分治手段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
4. (2025南通期中)为了应对人口信息管理、民讼决遣、盗贼防治等日益繁剧的社会事务,宋朝从都城到州城、县城,从镇寨场到乡村里保,普遍设有兼职或专职的烟火公事,主要负责处理一般日常民政事务,重要民政事务仍归州县衙门。烟火公事的设置反映宋朝(  )
A. 州县事权遭到分化
B. 社会的流动性增强
C. 基层组织权力扩大
D. 城市娱乐活动丰富
【答案】 B
【解析】 烟火公事是宋朝为管理社会事务如人口、民讼、防盗等而设,普遍存在于都城至乡村,显示社会流动性增强和多元活动管理需求,故选B项;尽管烟火公事设于地方,但未导致州县事权分化,排除A项;其主要处理日常民政,重要事务仍由州县衙门负责,基层权力未扩大,排除C项;与城市娱乐活动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5. (2025沈阳期末)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制定的州县官员条例强调,县令“亲临里甲,务要明播条章,去恶安善,不致长奸损良。如此上下之分定,民知有所依,巨细事务,诉有所归”。此举旨在(  )
A. 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B. 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C. 宣扬儒家纲常伦理
D. 整顿基层管理队伍
【答案】 B
【解析】 朱元璋制定州县官员条例,指导州县官员如何治理地方百姓,其目的是稳定基层社会秩序,巩固统治,故选B项;确保中央政令畅通是针对地方官吏而言,而材料是州县官员如何治理地方百姓,排除A项;宣扬儒家纲常伦理只能是手段,不是朱元璋的目的,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如何管治百姓,而不是整顿基层管理队伍,排除D项。
6. (2025郑州期末)雍正四年(1726年)开始,清廷改里甲制为保甲制。这一制度将人口牢牢束缚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各)户给印信纸牌一张,书写姓名、丁男口数于上,出则注明所往,入则稽其所来。面生可疑之人,非盘诘的确,不许容留。”这旨在(  )
A. 维护社会治安 B. 强化君主权力
C. 限制土地兼并 D. 镇压农民起义
【答案】 A
【解析】 清廷实施保甲制,要求各户登记信息,严格监控人员往来,以便及时发现和控制可疑人员,有效预防盗窃、抢劫等治安问题,保障地方稳定,故选A项;保甲制主要针对基层人口管理,并未涉及中枢权力体系中君权与臣权关系的调整,与强化君主权力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保甲制是人口管控制度,不涉及土地分配、买卖等土地制度,无法限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保甲制是基于日常管理需求的常态化人口管控手段,并非为应对农民起义而制定的特定措施,排除D项。
7. (2025中山期末)清乾隆七年(1742年),贵州学使邹一桂上书请求将贵州地区混乱的“谷种”度量(当地土地丈量方式)转为统一的土地丈量,但御史却不赞同,认为贵州地区地形独特,丈量工程大,会影响农民劳作时间和粮食收成,最终朝廷认可了御史的主张。由此可推知,这一论争(  )
A. 表明官场忌惮越权行为
B. 标志着清朝中央权威的式微
C. 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 体现了政治政策的灵活务实
【答案】 D
【解析】 材料显示,邹一桂主张改革土地丈量方式,但御史认为贵州地形特殊,改革会影响农民和粮食收成,政府因此未变革,显示政策的灵活务实,故选D项;材料未说明学使和御史职责,不能证明越权行为,排除A项;朝廷最终认可御史主张,说明决策权在中央,排除B项;土地丈量方式的争论与国家财政收入增加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
8. (2025威海期末)雍正时期废除贱籍制度,把世代相传的不属于士、农、工、商的贱民,“开豁”为民,编入户籍。雍正帝此举(  )
A. 改变了户籍的管理职能
B. 便于加强中央集权
C. 确保了基层秩序的稳定
D. 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答案】 D
【解析】 户籍是赋役的依据,雍正时期废除贱籍制度,把原“贱民”编入户籍,扩大了承担徭役赋税的人群,有利于提高政府财政收入,故选D项;材料只涉及纳入户籍人群的扩大(之前的“贱民”编入户籍),不涉及户籍职能的变化,并且此举不会改变户籍管理人口及征收赋役依据的职能,排除A项;中央集权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演变,材料不属于中央集权方面的问题,排除B项;此举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管理人口,稳定社会秩序,但无法“确保”,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9. (2025深圳期末)中国古代的测时与报时是分离的,遵循铜刻漏计时、击鼓定更、铜钟报时的基本程序。朝廷长期垄断时间测报的知识技能,并制定严苛的法律禁止民间私获天文仪器、星图和谶书,私习天文算学和测时技术。据此可知,计时测报系统(  )
A. 是官府社会治理的必备手段
B. 在中西方社会均有实践
C. 是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指南
D. 具有很复杂的运作机制
【答案】 A
【解析】 中国古代朝廷长期控制时间测报知识技能,并严惩私自学习者,以维护统治和稳定社会秩序,这是官府治理的手段,故选A项;材料未提及西方政策,排除B项;C项非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仅涉及管理,未说明运作机制,排除D项。
10. 雅典曾经规定:所有住在同一村社里的人彼此都是村民,正式场合以村社名字相称呼,而不用祖上名字相称呼,以免新近获得公民权的公民引人注意。于是雅典人在私生活中,也开始以村社名字作为姓氏。雅典的这一规定(  )
A. 增强了公民城邦意识和责任感
B. 是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结果
C. 打破了雅典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D. 扩大了雅典国家的统治基础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所有住在同一村社里的人彼此都是村民,正式场合以村社名字相称呼……雅典人在私生活中,也开始以村社名字作为姓氏”可以得出雅典的这一规定增强了公民城邦意识和责任感,故A项正确;这一改革与思想解放运动无关,故B项错误;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和扩大了雅典国家的统治基础都不合题意,故C、D两项错误。
11. (2025西安期末)德国政府于1883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疾病保险法》。1884年和1889年,德国又相继颁布了《工伤保险法》和《养老、残疾、死亡保险法》。这三项法律于1911年合并为《德国保险制度》。德国政府的这些举措(  )
A. 基本解决了贫富差距问题
B. 顺应了工业化的发展要求
C. 促成福利国家的最终建立
D. 减轻了政府巨大财政负担
【答案】 B
【解析】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经历快速工业化,工人阶级力量增强,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和提高生活水平。政府颁布社会保险法律,旨在回应工人诉求,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工业化,故选B项;社会保险制度虽缓解贫富差距,但未“基本解决”该问题,排除A项;德国的举措为福利国家奠定基础,但其最终建立是在二战后,排除C项;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会增加政府财政支出,排除D项。
12. (2025青岛期末)20世纪40年代初,英国贝弗里奇针对战后重建提出了援助导向模式:由国家整合全社会资源,为全体国民在就业、收入、卫生保健、教育、经济发展与社会机会等领域提供无差别的基本保障性公共援助。这一模式的实质是(  )
A. 实行计划经济
B. 社会结构新变化
C. 产业结构调整
D. 国民收入再分配
【答案】 D
【解析】 英国的这一援助导向模式中,国家整合全社会资源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保障性公共援助,其实质就是通过国家的力量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保障民众在多个领域的基本权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故选D项;计划经济涉及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指令性控制,而英国的援助导向模式仅限于社会保障领域的资源整合,不属于计划经济,排除A项;社会结构新变化指社会阶层、人口等的根本性改变,但英国模式未直接导致这些变化,排除B项;产业结构调整涉及产业比例和发展重点的改变,而英国模式主要关注基本社会保障,与产业结构调整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
13. (2025佛山期末)1976年,英国社会保障法规定:失业者必须在上一年缴纳过50周的国民保险,才能领取失业津贴;自愿性失业者,削减6周的失业津贴;失业后得到工作却不接受者,只能领取4周的津贴。上述规定(  )
A. 背离福利国家愿景
B. 兼顾社会公平效率
C. 有效抑制懒惰行为
D. 旨在应对经济危机
【答案】 B
【解析】 该规定旨在鼓励失业者积极求职,防止依赖失业津贴,提升资源效率,同时考虑社会公平与效率,故选B项;英国社会保障法确保失业者基本生活,合理规范领取条件,符合福利国家目标,排除A项;该规定虽抑制懒惰,但“有效抑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题干未说明该规定专为经济危机而设,社会保障虽缓解危机影响,但重点在于规范津贴领取,而非应对危机,排除D项。
14. (2025贵阳期末)根据国际劳工局的研究报告,下表所示为1978—1983年部分国家养老金支出占社会保障支出比。该表反映了这些国家(  )
国家 养老金支出占社会保障支出比
美国 54%—60%
英国 44%—45%
德国 50%—53%
法国 42%—45%
意大利 50%—65%
加拿大 30%—33%
澳大利亚 45%—50%
A. 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
B. 出现严重财政危机
C. 养老金的占比不平衡
D. 社会保障制度完善
【答案】 A
【解析】 根据数据,1978—1983年部分国家养老金支出占社会保障支出比例高,显示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政府需大量资金支付养老金,故选A项;材料未提供这些国家财政状况信息,无法得出B项结论;材料未与其他社会保障支出对比,无法得出C项结论;社会保障制度内容广泛,仅凭养老金支出情况不能说明“制度完善”,排除D项。
15. (2025吉林期末)20世纪60年代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瑞典等北欧国家的政府学前教育补贴覆盖面从3—6岁儿童,扩大到1—2岁儿童;以公立机构为主,私营机构为辅的托幼体系逐步形成;部分国家甚至在延长父母双方育儿假的基础上,追加“性别平等奖励”。这些做法旨在(  )
A. 提高妇女的地位
B. 防止社会矛盾激化
C. 保证人口的繁衍
D. 消除高福利的弊端
【答案】 C
【解析】 自20世纪60年代起,北欧高福利国家对幼儿和育龄妇女的援助逐渐增加。尽管高福利给财政带来负担,但有助于减轻人口繁衍压力,提升新生儿抚育质量,促进生育率提升,故选C项;该政策旨在通过福利保障提高生育率和人口数量,间接提升妇女社会地位,但非其直接目的,排除A项;北欧国家注重幼儿及新生儿父母福利,与社会矛盾激化无关,且政策目的是高福利的体现,并非消除其弊端,排除B、D两项。
16. (2025清远期末)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实行的一种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1976年,我国有90%的行政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1985年则锐减到5%;2003年,国家推行由农民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8年我国91.5%的农民参加了新农合。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转变
B.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C.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
D. 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建立
【答案】 B
【解析】 2003年国家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适应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参保率显著提升,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农村经济结构变化及其与参保率的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集中体现医疗保障变化,未显示参保率变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直接联系,排除C项;医疗卫生体系建立不足以解释参保率的波动,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
17. (2025佛山期末)(20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春夏之交,闽北地区发大水。此时朱熹奉祠闲居崇安县五夫里。在视察灾情后,他写下“阡陌纵横不可寻,死伤狼藉正悲鸣”的诗句。朱熹向慈善户劝募余粮赈济灾民,上书知府徐瑞发放常平仓存粮,后又率民将米挑回,按丁口发放。1171年,当地五夫社仓(民间)在朱熹精心筹划下赈济百姓,大利于民。
——据《朱文公文集》整理
材料二 清代规定:州县设常平仓,市镇设义仓,乡村设社仓。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谕令各省地方官:劝谕官绅士民捐输常平仓米谷。公举本地善良之人出陈易新,春贷秋还,以备赈济。嘉庆五年(1800年),奉准社仓谷石不必官为经理……听民公举社长副,经管出纳。遇水旱兵灾大荒之年,社长或首事在禀请批示后,可不拘成例,通融办理。
——摘编自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市镇与仓储》
材料三 雍正颁发《谕社仓之设务俾民间踊跃乐输量力储蓄不可绳以官法》声明:今据傅敏陆续盘查,具奏前来,始知湖广所属州县社仓一案原报甚多,而现贮无几。此中情弊,想因不肖有司侵蚀入己,或挪移以掩其空。
——摘编自任放《中国市镇的历史研究与方法》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时期朱熹设立五夫社仓的原因。(8分)
答案:原因:闽北水灾,百姓民不聊生;朱熹的个人济世情怀;得到官府的支持;基层乡绅的助力;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官方粮仓无法满足现实需要。(任答四点,8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仓储制度的特点。(6分)
答案:特点:仓储设置体系化;以赈灾救济为主要目的;由官方直接管理到民间自行管理;根据实际,灵活应对。(任答三点,6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仓储制度。(6分)
答案:评价:积极: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统治;有利于救济灾民,恢复社会生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推动社会教化和儒家思想的实践;为后世仓储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积极影响角度,任答两点,4分)局限:仓储管理存在隐瞒实情,弄虚作假、挪用等腐败现象;效果有限。(存在不足的角度2分)
18. (2025洛阳期中)(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严格的编户入里制度,“里”是“家与国”互动的合缝,是国家权力在基层社会的附着点。中国古代的“里治”上有乡、保,下有什、伍。纳入国家控制体系,统治者借助严密的户籍制度、赋税制度以及选任制度、监督考核制度,实现对“里”的掌控。里长的选任标准往往都是“乡里强谨者”“为众所服者”“丁粮多者”“年高有德者”等。里长不仅要负责户籍管理、征收赋税和徭役、维持社会稳定,同时还要言传身教,进行道德教化和传输统治者精心筛选的道德教条,以维护封建礼教,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摘编自吴晓林、岳庆磊《皇权如何下县:中国社区治理的“古代样本”》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庄园是土地分封制度下的一个基本单元,领主通过庄园法庭来实行管制。庄园法庭对这个庄园上的所有农民拥有裁判权。教会在中世纪起特殊作用,基督教成为欧洲的官方信仰。11—13世纪,城市和商业慢慢恢复、重新出现。城市居民通过缴纳税金或武装斗争等形式,从封建领主那里获得了自治权利。城市居民可以组织自己的政府,建立自己的法庭。后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希望寻求国王的保护,他们把赎金交给国王而不是当地领主,国王则向城市颁布特许状,提供保护。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8分)
答案:特点:由“里”行使国家权力;治理措施多样;礼法结合,重视教化;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和与相互监督机制;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任答四点,8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中古西欧基层治理的主要不同点,并分析中古西欧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8分)
答案:不同:基层自治(庄园自治、城市自治);教会发挥重要作用。(4分)原因: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实施;庄园经济的自给自足;城市兴起并发展壮大,市民自我管理意识增强;基督教的影响。(任答两点,4分)第六单元排查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 (2025佛山期中)秦汉时期,户籍等各类基础账簿只能在乡制作;魏晋时期纸张代替简册后,基础账簿上移至县廷制作,基层事务由县令统揽,账簿由县上报郡、州,直至中央。上述现象表明(  )
A. 技术进步决定国家管理效能
B. 基层统治重心上移
C. 户籍制度发展达到完备阶段
D. 地方官制得到加强
2. (2025广东部分学校期中)下表所示政策的推行(  )
朝代 政策
汉朝 设置常平仓,当市场粮价低贱时,政府就提价向农民收购粮食,用以储备;当市场粮价上涨时,政府就减价出售自己储备的粮食以平抑粮价;发生灾害时,也可用储备的粮食救灾
南北朝 实行和籴市制度,并吸收常平仓法,以平抑物价,救灾度荒
隋朝 运用常平制、和籴平粜制,操纵市场和调节供求关系
A. 凸显了行政干预的本质属性
B. 奠定了国家统一的经济基础
C. 加速了救济资源的合理流通
D. 提供了市场管理的基本准则
3. (2025东莞期中)唐朝,无论城市农村、城内城外,都由县令统一管辖。宋初,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政府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城乡分治制度。这一调整(  )
A. 扩大了城乡发展差距
B. 完善了政府的治理体系
C. 加强了城市经济控制
D.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 (2025南通期中)为了应对人口信息管理、民讼决遣、盗贼防治等日益繁剧的社会事务,宋朝从都城到州城、县城,从镇寨场到乡村里保,普遍设有兼职或专职的烟火公事,主要负责处理一般日常民政事务,重要民政事务仍归州县衙门。烟火公事的设置反映宋朝(  )
A. 州县事权遭到分化
B. 社会的流动性增强
C. 基层组织权力扩大
D. 城市娱乐活动丰富
5. (2025沈阳期末)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制定的州县官员条例强调,县令“亲临里甲,务要明播条章,去恶安善,不致长奸损良。如此上下之分定,民知有所依,巨细事务,诉有所归”。此举旨在(  )
A. 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B. 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C. 宣扬儒家纲常伦理
D. 整顿基层管理队伍
6. (2025郑州期末)雍正四年(1726年)开始,清廷改里甲制为保甲制。这一制度将人口牢牢束缚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各)户给印信纸牌一张,书写姓名、丁男口数于上,出则注明所往,入则稽其所来。面生可疑之人,非盘诘的确,不许容留。”这旨在(  )
A. 维护社会治安 B. 强化君主权力
C. 限制土地兼并 D. 镇压农民起义
7. (2025中山期末)清乾隆七年(1742年),贵州学使邹一桂上书请求将贵州地区混乱的“谷种”度量(当地土地丈量方式)转为统一的土地丈量,但御史却不赞同,认为贵州地区地形独特,丈量工程大,会影响农民劳作时间和粮食收成,最终朝廷认可了御史的主张。由此可推知,这一论争(  )
A. 表明官场忌惮越权行为
B. 标志着清朝中央权威的式微
C. 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 体现了政治政策的灵活务实
8. (2025威海期末)雍正时期废除贱籍制度,把世代相传的不属于士、农、工、商的贱民,“开豁”为民,编入户籍。雍正帝此举(  )
A. 改变了户籍的管理职能
B. 便于加强中央集权
C. 确保了基层秩序的稳定
D. 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9. (2025深圳期末)中国古代的测时与报时是分离的,遵循铜刻漏计时、击鼓定更、铜钟报时的基本程序。朝廷长期垄断时间测报的知识技能,并制定严苛的法律禁止民间私获天文仪器、星图和谶书,私习天文算学和测时技术。据此可知,计时测报系统(  )
A. 是官府社会治理的必备手段
B. 在中西方社会均有实践
C. 是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指南
D. 具有很复杂的运作机制
10. 雅典曾经规定:所有住在同一村社里的人彼此都是村民,正式场合以村社名字相称呼,而不用祖上名字相称呼,以免新近获得公民权的公民引人注意。于是雅典人在私生活中,也开始以村社名字作为姓氏。雅典的这一规定(  )
A. 增强了公民城邦意识和责任感
B. 是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结果
C. 打破了雅典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D. 扩大了雅典国家的统治基础
11. (2025西安期末)德国政府于1883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疾病保险法》。1884年和1889年,德国又相继颁布了《工伤保险法》和《养老、残疾、死亡保险法》。这三项法律于1911年合并为《德国保险制度》。德国政府的这些举措(  )
A. 基本解决了贫富差距问题
B. 顺应了工业化的发展要求
C. 促成福利国家的最终建立
D. 减轻了政府巨大财政负担
12. (2025青岛期末)20世纪40年代初,英国贝弗里奇针对战后重建提出了援助导向模式:由国家整合全社会资源,为全体国民在就业、收入、卫生保健、教育、经济发展与社会机会等领域提供无差别的基本保障性公共援助。这一模式的实质是(  )
A. 实行计划经济
B. 社会结构新变化
C. 产业结构调整
D. 国民收入再分配
13. (2025佛山期末)1976年,英国社会保障法规定:失业者必须在上一年缴纳过50周的国民保险,才能领取失业津贴;自愿性失业者,削减6周的失业津贴;失业后得到工作却不接受者,只能领取4周的津贴。上述规定(  )
A. 背离福利国家愿景
B. 兼顾社会公平效率
C. 有效抑制懒惰行为
D. 旨在应对经济危机
14. (2025贵阳期末)根据国际劳工局的研究报告,下表所示为1978—1983年部分国家养老金支出占社会保障支出比。该表反映了这些国家(  )
国家 养老金支出占社会保障支出比
美国 54%—60%
英国 44%—45%
德国 50%—53%
法国 42%—45%
意大利 50%—65%
加拿大 30%—33%
澳大利亚 45%—50%
A. 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
B. 出现严重财政危机
C. 养老金的占比不平衡
D. 社会保障制度完善
15. (2025吉林期末)20世纪60年代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瑞典等北欧国家的政府学前教育补贴覆盖面从3—6岁儿童,扩大到1—2岁儿童;以公立机构为主,私营机构为辅的托幼体系逐步形成;部分国家甚至在延长父母双方育儿假的基础上,追加“性别平等奖励”。这些做法旨在(  )
A. 提高妇女的地位
B. 防止社会矛盾激化
C. 保证人口的繁衍
D. 消除高福利的弊端
16. (2025清远期末)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实行的一种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1976年,我国有90%的行政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1985年则锐减到5%;2003年,国家推行由农民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8年我国91.5%的农民参加了新农合。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转变
B.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C.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
D. 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建立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
17. (2025佛山期末)(20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春夏之交,闽北地区发大水。此时朱熹奉祠闲居崇安县五夫里。在视察灾情后,他写下“阡陌纵横不可寻,死伤狼藉正悲鸣”的诗句。朱熹向慈善户劝募余粮赈济灾民,上书知府徐瑞发放常平仓存粮,后又率民将米挑回,按丁口发放。1171年,当地五夫社仓(民间)在朱熹精心筹划下赈济百姓,大利于民。
——据《朱文公文集》整理
材料二 清代规定:州县设常平仓,市镇设义仓,乡村设社仓。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谕令各省地方官:劝谕官绅士民捐输常平仓米谷。公举本地善良之人出陈易新,春贷秋还,以备赈济。嘉庆五年(1800年),奉准社仓谷石不必官为经理……听民公举社长副,经管出纳。遇水旱兵灾大荒之年,社长或首事在禀请批示后,可不拘成例,通融办理。
——摘编自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市镇与仓储》
材料三 雍正颁发《谕社仓之设务俾民间踊跃乐输量力储蓄不可绳以官法》声明:今据傅敏陆续盘查,具奏前来,始知湖广所属州县社仓一案原报甚多,而现贮无几。此中情弊,想因不肖有司侵蚀入己,或挪移以掩其空。
——摘编自任放《中国市镇的历史研究与方法》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时期朱熹设立五夫社仓的原因。(8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仓储制度的特点。(6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仓储制度。(6分)
18. (2025洛阳期中)(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严格的编户入里制度,“里”是“家与国”互动的合缝,是国家权力在基层社会的附着点。中国古代的“里治”上有乡、保,下有什、伍。纳入国家控制体系,统治者借助严密的户籍制度、赋税制度以及选任制度、监督考核制度,实现对“里”的掌控。里长的选任标准往往都是“乡里强谨者”“为众所服者”“丁粮多者”“年高有德者”等。里长不仅要负责户籍管理、征收赋税和徭役、维持社会稳定,同时还要言传身教,进行道德教化和传输统治者精心筛选的道德教条,以维护封建礼教,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摘编自吴晓林、岳庆磊《皇权如何下县:中国社区治理的“古代样本”》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庄园是土地分封制度下的一个基本单元,领主通过庄园法庭来实行管制。庄园法庭对这个庄园上的所有农民拥有裁判权。教会在中世纪起特殊作用,基督教成为欧洲的官方信仰。11—13世纪,城市和商业慢慢恢复、重新出现。城市居民通过缴纳税金或武装斗争等形式,从封建领主那里获得了自治权利。城市居民可以组织自己的政府,建立自己的法庭。后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希望寻求国王的保护,他们把赎金交给国王而不是当地领主,国王则向城市颁布特许状,提供保护。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8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中古西欧基层治理的主要不同点,并分析中古西欧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8分)(共27张PPT)
第六单元
排查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 (2025佛山期中)秦汉时期,户籍等各类基础账簿只能在乡制作;魏晋时期纸张代替简册后,基础账簿上移至县廷制作,基层事务由县令统揽,账簿由县上报郡、州,直至中央。上述现象表明(  )
A. 技术进步决定国家管理效能 B. 基层统治重心上移
C. 户籍制度发展达到完备阶段 D. 地方官制得到加强
【解析】 纸张代替简册后,基层事务由秦汉时期乡负责到魏晋时期县令统揽,说明基层统治重心上移,故选B项;技术进步有利于提高国家管理效能,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基层事务由县令统揽,未体现户籍制度发展达到完备阶段,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地方官制,排除D项。
B
2. (2025广东部分学校期中)下表所示政策的推行(  )
A. 凸显了行政干预的本质属性
B. 奠定了国家统一的经济基础
C. 加速了救济资源的合理流通
D. 提供了市场管理的基本准则
C
朝代 政策
汉朝 设置常平仓,当市场粮价低贱时,政府就提价向农民收购粮食,用以储备;当市场粮价上涨时,政府就减价出售自己储备的粮食以平抑粮价;发生灾害时,也可用储备的粮食救灾
南北朝 实行和籴市制度,并吸收常平仓法,以平抑物价,救灾度荒
隋朝 运用常平制、和籴平粜制,操纵市场和调节供求关系
【解析】 政府通过收购和出售粮食调节市场供应和价格,确保救济资源如粮食的及时合理分配,特别是在灾害时,储备粮食是重要的救济资源,因此C项与政策目的和效果相关,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干预,而非行政干预,排除A项;B项夸大了这些政策的作用,排除;措施是应急的,而非市场管理基本准则,排除D项。
3. (2025东莞期中)唐朝,无论城市农村、城内城外,都由县令统一管辖。宋初,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政府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城乡分治制度。这一调整(  )
A. 扩大了城乡发展差距
B. 完善了政府的治理体系
C. 加强了城市经济控制
D.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唐朝时期,城市与乡村未区分,由县令统一管理。宋朝实行城乡分治,显示城市经济和人口增长,政府管理不断完善,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城市与乡村发展差距,故无法判断差距是否扩大,排除A项;宋朝强调城市与乡村分开治理,加强对城市经济的控制,但材料主旨与之不符,排除C项;宋朝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分治手段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
B
4. (2025南通期中)为了应对人口信息管理、民讼决遣、盗贼防治等日益繁剧的社会事务,宋朝从都城到州城、县城,从镇寨场到乡村里保,普遍设有兼职或专职的烟火公事,主要负责处理一般日常民政事务,重要民政事务仍归州县衙门。烟火公事的设置反映宋朝(  )
A. 州县事权遭到分化 B. 社会的流动性增强
C. 基层组织权力扩大 D. 城市娱乐活动丰富
【解析】 烟火公事是宋朝为管理社会事务如人口、民讼、防盗等而设,普遍存在于都城至乡村,显示社会流动性增强和多元活动管理需求,故选B项;尽管烟火公事设于地方,但未导致州县事权分化,排除A项;其主要处理日常民政,重要事务仍由州县衙门负责,基层权力未扩大,排除C项;与城市娱乐活动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B
5. (2025沈阳期末)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制定的州县官员条例强调,县令“亲临里甲,务要明播条章,去恶安善,不致长奸损良。如此上下之分定,民知有所依,巨细事务,诉有所归”。此举旨在(  )
A. 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B. 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C. 宣扬儒家纲常伦理 D. 整顿基层管理队伍
【解析】 朱元璋制定州县官员条例,指导州县官员如何治理地方百姓,其目的是稳定基层社会秩序,巩固统治,故选B项;确保中央政令畅通是针对地方官吏而言,而材料是州县官员如何治理地方百姓,排除A项;宣扬儒家纲常伦理只能是手段,不是朱元璋的目的,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如何管治百姓,而不是整顿基层管理队伍,排除D项。
B
6. (2025郑州期末)雍正四年(1726年)开始,清廷改里甲制为保甲制。这一制度将人口牢牢束缚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各)户给印信纸牌一张,书写姓名、丁男口数于上,出则注明所往,入则稽其所来。面生可疑之人,非盘诘的确,不许容留。”这旨在(  )
A. 维护社会治安 B. 强化君主权力
C. 限制土地兼并 D. 镇压农民起义
【解析】 清廷实施保甲制,要求各户登记信息,严格监控人员往来,以便及时发现和控制可疑人员,有效预防盗窃、抢劫等治安问题,保障地方稳定,故选A项;保甲制主要针对基层人口管理,并未涉及中枢权力体系中君权与臣权关系的调整,与强化君主权力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保甲制是人口管控制度,不涉及土地分配、买卖等土地制度,无法限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保甲制是基于日常管理需求的常态化人口管控手段,并非为应对农民起义而制定的特定措施,排除D项。
A
7. (2025中山期末)清乾隆七年(1742年),贵州学使邹一桂上书请求将贵州地区混乱的“谷种”度量(当地土地丈量方式)转为统一的土地丈量,但御史却不赞同,认为贵州地区地形独特,丈量工程大,会影响农民劳作时间和粮食收成,最终朝廷认可了御史的主张。由此可推知,这一论争(  )
A. 表明官场忌惮越权行为 B. 标志着清朝中央权威的式微
C. 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 体现了政治政策的灵活务实
【解析】 材料显示,邹一桂主张改革土地丈量方式,但御史认为贵州地形特殊,改革会影响农民和粮食收成,政府因此未变革,显示政策的灵活务实,故选D项;材料未说明学使和御史职责,不能证明越权行为,排除A项;朝廷最终认可御史主张,说明决策权在中央,排除B项;土地丈量方式的争论与国家财政收入增加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
D
8. (2025威海期末)雍正时期废除贱籍制度,把世代相传的不属于士、农、工、商的贱民,“开豁”为民,编入户籍。雍正帝此举(  )
A. 改变了户籍的管理职能 B. 便于加强中央集权
C. 确保了基层秩序的稳定 D. 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解析】 户籍是赋役的依据,雍正时期废除贱籍制度,把原“贱民”编入户籍,扩大了承担徭役赋税的人群,有利于提高政府财政收入,故选D项;材料只涉及纳入户籍人群的扩大(之前的“贱民”编入户籍),不涉及户籍职能的变化,并且此举不会改变户籍管理人口及征收赋役依据的职能,排除A项;中央集权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演变,材料不属于中央集权方面的问题,排除B项;此举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管理人口,稳定社会秩序,但无法“确保”,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D
9. (2025深圳期末)中国古代的测时与报时是分离的,遵循铜刻漏计时、击鼓定更、铜钟报时的基本程序。朝廷长期垄断时间测报的知识技能,并制定严苛的法律禁止民间私获天文仪器、星图和谶书,私习天文算学和测时技术。据此可知,计时测报系统(  )
A. 是官府社会治理的必备手段 B. 在中西方社会均有实践
C. 是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指南 D. 具有很复杂的运作机制
【解析】 中国古代朝廷长期控制时间测报知识技能,并严惩私自学习者,以维护统治和稳定社会秩序,这是官府治理的手段,故选A项;材料未提及西方政策,排除B项;C项非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仅涉及管理,未说明运作机制,排除D项。
A
10. 雅典曾经规定:所有住在同一村社里的人彼此都是村民,正式场合以村社名字相称呼,而不用祖上名字相称呼,以免新近获得公民权的公民引人注意。于是雅典人在私生活中,也开始以村社名字作为姓氏。雅典的这一规定(  )
A. 增强了公民城邦意识和责任感 B. 是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结果
C. 打破了雅典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D. 扩大了雅典国家的统治基础
【解析】 根据材料“所有住在同一村社里的人彼此都是村民,正式场合以村社名字相称呼……雅典人在私生活中,也开始以村社名字作为姓氏”可以得出雅典的这一规定增强了公民城邦意识和责任感,故A项正确;这一改革与思想解放运动无关,故B项错误;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和扩大了雅典国家的统治基础都不合题意,故C、D两项错误。
A
11. (2025西安期末)德国政府于1883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疾病保险法》。1884年和1889年,德国又相继颁布了《工伤保险法》和《养老、残疾、死亡保险法》。这三项法律于1911年合并为《德国保险制度》。德国政府的这些举措(  )
A. 基本解决了贫富差距问题 B. 顺应了工业化的发展要求
C. 促成福利国家的最终建立 D. 减轻了政府巨大财政负担
【解析】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经历快速工业化,工人阶级力量增强,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和提高生活水平。政府颁布社会保险法律,旨在回应工人诉求,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工业化,故选B项;社会保险制度虽缓解贫富差距,但未“基本解决”该问题,排除A项;德国的举措为福利国家奠定基础,但其最终建立是在二战后,排除C项;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会增加政府财政支出,排除D项。
B
12. (2025青岛期末)20世纪40年代初,英国贝弗里奇针对战后重建提出了援助导向模式:由国家整合全社会资源,为全体国民在就业、收入、卫生保健、教育、经济发展与社会机会等领域提供无差别的基本保障性公共援助。这一模式的实质是(  )
A. 实行计划经济
B. 社会结构新变化
C. 产业结构调整
D. 国民收入再分配
D
【解析】 英国的这一援助导向模式中,国家整合全社会资源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保障性公共援助,其实质就是通过国家的力量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保障民众在多个领域的基本权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故选D项;计划经济涉及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指令性控制,而英国的援助导向模式仅限于社会保障领域的资源整合,不属于计划经济,排除A项;社会结构新变化指社会阶层、人口等的根本性改变,但英国模式未直接导致这些变化,排除B项;产业结构调整涉及产业比例和发展重点的改变,而英国模式主要关注基本社会保障,与产业结构调整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
13. (2025佛山期末)1976年,英国社会保障法规定:失业者必须在上一年缴纳过50周的国民保险,才能领取失业津贴;自愿性失业者,削减6周的失业津贴;失业后得到工作却不接受者,只能领取4周的津贴。上述规定(  )
A. 背离福利国家愿景 B. 兼顾社会公平效率
C. 有效抑制懒惰行为 D. 旨在应对经济危机
【解析】 该规定旨在鼓励失业者积极求职,防止依赖失业津贴,提升资源效率,同时考虑社会公平与效率,故选B项;英国社会保障法确保失业者基本生活,合理规范领取条件,符合福利国家目标,排除A项;该规定虽抑制懒惰,但“有效抑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题干未说明该规定专为经济危机而设,社会保障虽缓解危机影响,但重点在于规范津贴领取,而非应对危机,排除D项。
B
14. (2025贵阳期末)根据国际劳工局的研究报告,下表所示为1978—1983年部分国家养老金支出占社会保障支出比。该表反映了这些国家(  )
A. 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
B. 出现严重财政危机
C. 养老金的占比不平衡
D. 社会保障制度完善
A
国家 养老金支出占社会保障支出比
美国 54%—60%
英国 44%—45%
德国 50%—53%
法国 42%—45%
意大利 50%—65%
加拿大 30%—33%
澳大利亚 45%—50%
【解析】 根据数据,1978—1983年部分国家养老金支出占社会保障支出比例高,显示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政府需大量资金支付养老金,故选A项;材料未提供这些国家财政状况信息,无法得出B项结论;材料未与其他社会保障支出对比,无法得出C项结论;社会保障制度内容广泛,仅凭养老金支出情况不能说明“制度完善”,排除D项。
15. (2025吉林期末)20世纪60年代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瑞典等北欧国家的政府学前教育补贴覆盖面从3—6岁儿童,扩大到1—2岁儿童;以公立机构为主,私营机构为辅的托幼体系逐步形成;部分国家甚至在延长父母双方育儿假的基础上,追加“性别平等奖励”。这些做法旨在(  )
A. 提高妇女的地位 B. 防止社会矛盾激化
C. 保证人口的繁衍 D. 消除高福利的弊端
【解析】 自20世纪60年代起,北欧高福利国家对幼儿和育龄妇女的援助逐渐增加。尽管高福利给财政带来负担,但有助于减轻人口繁衍压力,提升新生儿抚育质量,促进生育率提升,故选C项;该政策旨在通过福利保障提高生育率和人口数量,间接提升妇女社会地位,但非其直接目的,排除A项;北欧国家注重幼儿及新生儿父母福利,与社会矛盾激化无关,且政策目的是高福利的体现,并非消除其弊端,排除B、D两项。
C
16. (2025清远期末)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实行的一种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1976年,我国有90%的行政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1985年则锐减到5%;2003年,国家推行由农民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8年我国91.5%的农民参加了新农合。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转变 B.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C.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 D. 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建立
【解析】 2003年国家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适应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参保率显著提升,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农村经济结构变化及其与参保率的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集中体现医疗保障变化,未显示参保率变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直接联系,排除C项;医疗卫生体系建立不足以解释参保率的波动,排除D项。
B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
17. (2025佛山期末)(20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春夏之交,闽北地区发大水。此时朱熹奉祠闲居崇安县五夫里。在视察灾情后,他写下“阡陌纵横不可寻,死伤狼藉正悲鸣”的诗句。朱熹向慈善户劝募余粮赈济灾民,上书知府徐瑞发放常平仓存粮,后又率民将米挑回,按丁口发放。1171年,当地五夫社仓(民间)在朱熹精心筹划下赈济百姓,大利于民。
——据《朱文公文集》整理
材料二 清代规定:州县设常平仓,市镇设义仓,乡村设社仓。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谕令各省地方官:劝谕官绅士民捐输常平仓米谷。公举本地善良之人出陈易新,春贷秋还,以备赈济。嘉庆五年(1800年),奉准社仓谷石不必官为经理……听民公举社长副,经管出纳。遇水旱兵灾大荒之年,社长或首事在禀请批示后,可不拘成例,通融办理。
——摘编自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市镇与仓储》
材料三 雍正颁发《谕社仓之设务俾民间踊跃乐输量力储蓄不可绳以官法》声明:今据傅敏陆续盘查,具奏前来,始知湖广所属州县社仓一案原报甚多,而现贮无几。此中情弊,想因不肖有司侵蚀入己,或挪移以掩其空。
——摘编自任放《中国市镇的历史研究与方法》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时期朱熹设立五夫社仓的原因。(8分)
答案:原因:闽北水灾,百姓民不聊生;朱熹的个人济世情怀;得到官府的支持;基层乡绅的助力;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官方粮仓无法满足现实需要。(任答四点,8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仓储制度的特点。(6分)
答案:特点:仓储设置体系化;以赈灾救济为主要目的;由官方直接管理到民间自行管理;根据实际,灵活应对。(任答三点,6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仓储制度。(6分)
答案:评价:积极: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统治;有利于救济灾民,恢复社会生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推动社会教化和儒家思想的实践;为后世仓储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积极影响角度,任答两点,4分)局限:仓储管理存在隐瞒实情,弄虚作假、挪用等腐败现象;效果有限。(存在不足的角度2分)
18. (2025洛阳期中)(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严格的编户入里制度,“里”是“家与国”互动的合缝,是国家权力在基层社会的附着点。中国古代的“里治”上有乡、保,下有什、伍。纳入国家控制体系,统治者借助严密的户籍制度、赋税制度以及选任制度、监督考核制度,实现对“里”的掌控。里长的选任标准往往都是“乡里强谨者”“为众所服者”“丁粮多者”“年高有德者”等。里长不仅要负责户籍管理、征收赋税和徭役、维持社会稳定,同时还要言传身教,进行道德教化和传输统治者精心筛选的道德教条,以维护封建礼教,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摘编自吴晓林、岳庆磊《皇权如何下县:中国社区治理的“古代样本”》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庄园是土地分封制度下的一个基本单元,领主通过庄园法庭来实行管制。庄园法庭对这个庄园上的所有农民拥有裁判权。教会在中世纪起特殊作用,基督教成为欧洲的官方信仰。11—13世纪,城市和商业慢慢恢复、重新出现。城市居民通过缴纳税金或武装斗争等形式,从封建领主那里获得了自治权利。城市居民可以组织自己的政府,建立自己的法庭。后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希望寻求国王的保护,他们把赎金交给国王而不是当地领主,国王则向城市颁布特许状,提供保护。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8分)
答案:特点:由“里”行使国家权力;治理措施多样;礼法结合,重视教化;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和与相互监督机制;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任答四点,8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中古西欧基层治理的主要不同点,并分析中古西欧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8分)
答案:不同:基层自治(庄园自治、城市自治);教会发挥重要作用。(4分)原因: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实施;庄园经济的自给自足;城市兴起并发展壮大,市民自我管理意识增强;基督教的影响。(任答两点,4分)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