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后练习(含答案) -2025-2026学年 《中外历史纲要(下)》(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4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后练习(含答案) -2025-2026学年 《中外历史纲要(下)》(统编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6 18:5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中古时期的亚洲》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适应稳定社会和统一国家之需要而产生的宗教是(  )
A.道教         B.基督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2.花剌子密是阿拉伯杰出数学家,他第一个使用包括“0”在内的数码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记数法。这套数码也凭借其著作传入欧洲,后为世界所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阿拉伯人发明了这套数码
B.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C.阿拉伯人创立了伊斯兰教
D.阿拉伯人传播了光辉灿烂的西方文化
3.恩格斯指出:“伊斯兰教这种宗教是适应于东方人民的,特别是适合于阿拉伯人的,也就是说,一方面适合从事贸易和手工业的市民,另一方面也适合于贝都因游牧民族。”这表明伊斯兰教(  )
A.缓和了阿拉伯半岛复杂的矛盾
B.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望
C.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
D.是阿拉伯人生活的精神支柱
4.中世纪后期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某个军事强国,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亚欧商路。这个国家是(  )
A.西罗马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
5.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由此可知(  )
A.等级制的附庸臣属关系形成
B.土地封赐程序极其严格
C.君主由此确立权力至尊地位
D.预示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6.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6世纪末7世纪初,在东亚大陆,隋、唐帝国的先后建立既给日本提供了学习样板,也使大和朝廷倍感“国际压力”;而新罗灭“任那日本府”并交好大唐王朝,进一步加深了其“民族危机感”。这预示着(  )
A.隋唐的发展经验增加了日本紧迫感
B.国内外形势发展需要进行社会变革
C.新罗与唐朝友好关系造成严重威胁
D.挽救统治危机以跻身东亚强国行列
7.唐朝时期,新罗频繁更换年号。根据考古学的发现,在庆州雁鸭池出土了刻有“调露二年”字样的砖铭,在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发现了“仪凤四年皆土”的铭文板瓦,在庆尚南道蔚山郡的川前里“摩崖石刻”周围发现了“上元二年铭”和“上元四年铭”。这反映了(  )
A.新罗年号借鉴了唐朝年号
B.唐新顶层关系友好往来的见证
C.新罗接受了唐中央政府的册封
D.新罗和唐朝往来日益频繁
8.下表为新罗统治时期的记载。材料信息表明(  )
时间 事件
惠恭王六年,秋八月 大阿餐金融叛,伏诛
十一年,夏六月 伊餐金隐居叛,伏诛
十六年二月 伊餐金志贞叛,聚众围犯宫阙
元圣王七年,春正月 伊餐悌恭叛,伏诛
A.中央政权更替频繁 B.中央内部争权日益严重
C.政治统治趋向衰败 D.君主权力逐步得到强化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历代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归纳隋唐时期中日交流的变化,并概括日本民族的主要特点。(8分)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A
6.【答案】B
7.【答案】B
8.【答案】C
二、非选择题
9.【答案】(1)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
(2)变化: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隋唐时互派使节来往;内容上:隋唐之前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后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
特点:善于学习,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锐意进取。
试卷第2页,总2页
5 /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