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6 11:0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滟滟”“纤尘”“捣衣砧”等意象词汇,赏析顶真手法(如“江月何年初照人”)。
2.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绘制“月之轨迹图”,梳理景、理、情交融的逻辑层次。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诗歌“空灵朦胧”的意境,如“空里流霜不觉飞”的通感妙用。
4.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宇宙意识”在唐诗中的体现,对比张若虚与王勃的时空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月”意象的多元内涵(永恒、相思、孤独)。
难点:“人生代代无穷已”中个体生命与人类繁衍的哲学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5分钟)
1.名句导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吴中四士”之一。《全唐诗》仅存诗两首,凭此诗”孤篇压全唐”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解题
“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宛如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诗,彼此交织、相互辉映,形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春天的生机勃勃、江水的浩渺无垠、花朵的绚烂多姿、月亮的皎洁明亮、夜晚的宁静深邃,这五种元素如同音乐中的不同乐章,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动人心弦的自然乐章。
2.诵读感知
配乐朗诵,感受诗歌韵律美
3. 结构梳理
全诗九段,按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春江月夜的美景(1-4句)
江畔月下的沉思(5-8句)
因月而起的情思(9-16句)
(三)分层赏析(30分钟)
第一部分:景物美(1-4句)
意象:江潮、海月、花林、流霜
意境:清幽静谧、朦胧恬静
名句赏析:“春江潮水连海平”中 “生”字的妙用,通过“生”字,生动地描绘了春江潮水与大海相连的壮阔景象,仿佛潮水有了生命,涌动不息,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而又宁静深远的氛围。
第二部分:哲理美(5-8句)
核心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两句诗引发了读者对时间与生命的深刻思考,探询着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悠久关系。
哲学内涵:个体生命的短暂与人类繁衍的永恒,通过对江月与人之间关系的描绘,揭示了人类个体生命虽短暂,但人类整体繁衍不息的永恒主题。
名句赏析:“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句诗以江月的恒定不变反衬出人生的代代更迭,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宇宙永恒的深刻感悟。
第三部分:情感美(9-16句)
思妇情怀:“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两句诗细腻地刻画了思妇内心的无尽愁绪,无论怎样努力,心中的思念总是挥之不去,形象地表达了思妇对远方亲人的深切牵挂。
游子思绪:“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游子在梦中见到落花,象征着时光流逝,春天已过半,而自己却依然漂泊在外,无法归家,流露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意象运用:白云、扁舟、明月楼、鱼雁,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幅充满离愁别绪的画面,白云象征着游子的漂泊,扁舟代表着旅途的艰辛,明月楼则寄托了思妇的期盼,而鱼雁则传递着彼此间的消息,增添了诗中情感的丰富层次。
(四)艺术特色探究(10分钟)
1. 意象系统
核心意象“月”的四种状态:月生→月悬→月斜→月落
意象群:春、江、花、月、夜的有机融合
2. 表现手法
虚实相生:现实与想象的结合
情景交融:景语皆情语
韵律优美:四句一韵,流转回环
(五)比较阅读(5分钟)
与杜甫《月夜》比较,体会不同诗人笔下的月亮意象。
四、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结构层次:
景:春江月夜图→宇宙浩瀚
理:人生哲思→生命永恒
情:相思离愁→人间至情
艺术特色:意境空灵、情景交融、哲理深刻
五、教学反思
1.通过意象分析,学生能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2.配乐朗诵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3.需加强哲学层面的引导,提升思维深度
六、作业设计
1.背诵全诗
2.分析 “月”的意象在诗中的变化
3.写一段赏析文字(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