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科波菲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狄更斯生平与创作背景,掌握自传体小说相关的文学知识。
2.梳理课文节选部分的核心情节,分析三个关键地点的环境描写及其象征意义,深入理解环境对人物塑造和主题深化的作用。
3.找出节选部分出场人物,分析这些人物展现的人格魅力。
4.探究小说反映的社会问题,探究人称与视角的叙事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三个关键地点的环境描写及其象征意义,深入理解环境对人物塑造和主题深化的作用。
2.找出节选部分出场人物,分析这些人物展现的人格魅力。
3.探究小说反映的社会问题,探究人称与视角的叙事艺术。
三、课前预习
1.标注字音,熟悉成语。
2.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召唤年轻的灵魂!共绘“大卫·科波菲尔成长之路”文学地图
一封来自英国文旅局的诚挚邀约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英国文旅局正策划一条“大卫·科波菲尔成长之路”主题线路。我们急需你们的创意,将书中的经典场景转化为一条生动且深刻的文学之旅。诚邀你们作为特邀策划师,为我们绘制路线蓝图,让全球读者能循着大卫的足迹,重温这部不朽名著。
期待你们的奇思妙想!
英国文化旅游部 文学遗产项目组
2025年10月32日
第一站:作家档案馆(10分钟):
1.梳理狄更斯生平
查尔斯·狄更斯(1812.2.7—1870.6.9),英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 《老古玩店》《艰难时世》《远大前程》《双城记》等。
2.自传体小说
自传体小说是传记体小说的一种,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比如,卢梭的《忏悔录》、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小说的自传性质
狄更斯经历 课文中叙写 相似点
1 父亲是英国海军军需处一名小职员 米考伯一度在海军里做过事 职业
2 父亲常入不敷出,在狄更斯11岁时,因无力偿还债务,进了负债人监狱 米考伯欠债破产,被关进塞德克高等法院监狱 负债入狱经历
3 12岁被迫辍学独自谋生,在一家鞋油作坊当学徒工,给鞋油瓶封口和贴标签 10岁的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小童工,给酒瓶封口和贴标签 童工经历
第二站:情节脉络廊(15分钟):
1.播放《有书快看》介绍全书→教师介绍前情提要
2.学生活动:自主思考,梳理情节
序幕(1-5段):“我”来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开端(6-23段):米考伯先生邀请“我”做他的房客。
发展(24-44段):米考伯一家被人催债,靠典当度日
高潮(45-51段):考伯一家入住监狱
结局(52-54段):“我”有了新的住所,米考伯先生度过最危急的关头
第三站:环境深度游(15分钟)
“科波菲尔遇险记”
活动:想要了解大卫独立谋生的经历,探寻他成长的踪迹,我们可以关注哪些重要地点?
找出打卡地点,说明理由。
1.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
(第2段)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坐落在河边,位于黑衣修士区。那地方经过后来的改建,现在已经变了样了。当年那儿是一条狭窄的街道,街道尽头的一座房子,就是这家货行。街道曲曲弯弯直达河边,尽头处有几级台阶,供人们上船下船之用。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和码头相连,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横行的地方。它那些镶有护墙板的房间,我敢说,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凡此种种,在我的心里,已不是多年前的事,而是此时此刻眼前的情景了。它们全都出现在我的眼前,就跟当年那倒霉的日子里,我颤抖的手被昆宁先生握着,第一次置身其间时见到的完全一样。(第2段)
(1)环境特点:外部狭窄、泥泞;内部破败不堪,腐臭难闻(视觉、听觉、嗅觉)
(2)环境描写作用:
①环境:交代工作环境恶劣。
②人物:衬托人物灰暗的心境,反映人物悲惨的遭遇。
③主题:揭示英国童工制度的丑恶,批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行径。
2. 米考伯的家
(第24段)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也不年轻了。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怀里搂着一个婴儿在喂奶。……
(第25段)……我的房间就在屋顶的后部,是个闷气的小阁楼,墙上全用模板刷了一种花形,就我那年轻人的想象力来看,那就像是一个蓝色的松饼。房间里家具很少。
(1)环境特点:破、烂、空、装体面
(2)环境描写作用:
①环境:突出了米考伯先生一家经济拮据的困境。
②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追债与入狱做铺垫。
③人物:侧面突出了米考伯夫妇二人爱慕虚荣的人物形象。
3.监狱
(第47段)米考伯先生正在栅栏门里面等着我,我走进他的牢房(在顶层下面的一层),我们大哭了一场。
(第48段)我们坐在一个小火炉前,生锈的炉栅上,一边放着一块砖头,免得烧煤太多。
(1)环境特点:简陋
(2)环境描写作用:
①环境:突出了监狱的简陋。
②人物:突出了“我”的善良和对友情的珍惜。
③主旨:讴歌和赞扬“我”的善良正直,展现人性光辉、人道主义。
【环境描写作用】
①环境:
渲染氛围,奠定基调;营造意境,创设背景,揭示关系。
②人物:
引出人物;交代身份;揭示心境;表现人物;暗示命运。
③情节:
推动情节;暗示、伏笔、铺垫、悬念等。
④主题: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主题、深化主旨。
第二课时
第四站:人物画廊展(30分钟)
活动:在成长的路上里,大卫结识了哪些人物?他们对大卫有什么影响?结合课本,留下人物速写并设计介绍词,向“游客”介绍这些人物。
明确:昆宁先生、米克·沃克、粉白·土豆、米考伯先生、米考伯太太、克莉基特(女仆)、霍普金斯船长、流浪者孤儿
参考内容:
1.昆宁先生:我的雇主,精明务实,良心未泯
2.米克·沃克、粉白·土豆:童工伙伴,社会底层,生活艰难(外貌,侧面)
3.米考伯先生:我的房东,长相滑稽,穿着考究,爱慕虚荣,爱面子,卖弄学问,言谈幽默,拿腔拿调,善良热情,体贴周到,积极乐观,缺乏责任心,善良,有底线,有是非观……(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侧面)
4.米考伯太太:我的房东,贫穷、消瘦、憔悴,爱慕虚荣,沉湎往事,缺乏行动,不懂持家,盲目乐观、安于现状、能屈能伸、得过且过,心地善良、自尊自重,忠诚体贴、不离不弃……(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侧面)
5.霍普金斯船长:米考伯牢友,贫困,友善,乐于助人(外貌)
6.“我”: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有理想、进取心;孤寂;尊重他人,懂事讲礼;有想象力;自强自立;富有同情心,悲悯心;善良,乐于助人;明事理;自强自立,天真而富有想象力……
【米考伯主义】
米考伯夫妇真挚善良、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代表着当时底层人民的道德品质和纯真人性。 他们已成了世界文学中的典型形象,后人将这些行为及其背后的思想概括为“米考伯主义”,强调在负债压力下仍能维持开朗心境,典型表现为“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生活哲学。而“米考伯”一词也被收入了英语词典,意思是“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
【塑造人物形象手法】(10分钟)
①正面: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
②侧面:他人、物象、环境。
③其他:渲染、衬托、对比、抑扬立体化人物、扁平化人物等。
第三课时
第五站:时代镜像厅(15分钟)
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特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论断的是法国作家蒲鲁东,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特点是比较广阔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
小组讨论:这部小说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19世纪英国哪些社会问题?
1.“我”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本文的时代背景)
(1)时代背景:19世纪中叶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正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显著成果,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期,呈现出一幅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盛世景象。
(2)小说生活场景:小童工在货行艰辛劳作,米考伯夫妇的生活困境,欠债破产者的监狱生活,失学者、孤儿街头流浪
2.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态度?
批判童工制度、享乐主义、债务人监狱制度、司法的残酷;赞扬人道主义精神
第六站:叙事艺术探秘站(25分钟)
1.提问: “我们读到的故事,是谁在讲?” —— “我”,即大卫·科波菲尔。
明确: 这是一种 “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 。叙述者“我” = “经验的自我” (当时的孩子) + “叙述的自我” (成年的作家)。
2.活动: 提供一段原文(如大卫初到货行的心理描写),再提供一段教师改编的第三人称版本(如:“大卫感到十分孤独和害怕……”)。
小组讨论: 对比阅读,填写“人称作用”分析卡:
叙述人称 优点 缺点
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真实亲切,便于抒发感情。 局限于个人所见,造成叙述的主观性,且易局限于叙述的时态,不便于对广阔历史主题的叙述。
第二人称 (有限视角) 拉近与读者距离,真实亲切,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 强制性地把读者拉进了故事中,使读者觉得有点奇怪。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客观呈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超越时空局限,相对比较自由 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读者在阅读中只能被动地等待叙述者将自己还未知悉的一切讲述出来,剥夺了接受者的大部分探索、解释作品的权利。
3. 独特的视角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1)思考:分析文段中的“我”,哪个是幼年的我,哪个是成年的我?
小结:幼年的我——亲历者(儿童视角);成年的我——叙述者(成年视角)。
(2)思考: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出现,有什么好处?
①儿童视角是沉浸式体验,增强真实感与情感冲击力: 通过孩子天真、敏感且未经世事的眼睛,世界被原汁原味地呈现。我们能直接感受到小大卫在货行的恐惧与屈辱、对斯蒂福斯的盲目崇拜、以及失去母亲后的彻底无助。这种体验是直接的、感官的、不加过滤的,因而极具情感穿透力,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同情与共鸣。它让苦难不再是抽象的社会问题,而是一种切身的、令人心碎的个体感受。
②成人视角是反思性评论,提供反思深度与社会批判:成年的、已成为成功作家的大卫,在回顾往事时,会插入冷静的分析、幽默的嘲讽和尖锐的批判。他能看清当年自己所不能理解的世态炎凉与社会不公。这种视角将个人的悲惨经历升华为对社会的系统性批判。例如,对于童工制度,孩子只感到痛苦,而成人叙述者则能点明其残酷与荒谬。这使得小说超越了个人传记,成为一面映照19世纪英国社会(如司法不公、童工问题、教育弊端)的镜子。
③两种视角的落差制造营造反讽与幽默的张力: 孩子觉得严肃、可怕或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成年叙述者带有幽默和宽容的口吻中,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色彩。
例如:在儿童视角下,“我”觉得米考伯先生是个神奇的、慷慨的绅士,他的债务危机像一场刺激的冒险。在成人视角下,“我”清楚地知道米考伯是个不切实际、不负责任的乐天派,并对他“事情总有转机”的名言报以温和的嘲讽。这种视角落差产生了悲喜交加的复杂效果。我们既为米考伯的滑稽而发笑,又透过成年大卫的眼睛,看到他背后小人物生存的辛酸,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缓和了故事的沉重感。
④展现人物成长与心灵历程,视角的转换本身就是成长的证明: 从单纯感受世界的“体验之我”,到能够理解并诠释世界的“叙述之我”,这一转变直观地展现了大卫从天真到成熟、从迷茫到清醒的完整心灵成长史诗。读者能清晰地看到,过去的苦难如何被现在的“我”所理解、消化并赋予意义。这强调了时间是伟大的治愈者和教育者这一主题,使得小说的“成长”主题更加突出。
⑤控制叙事节奏与读者感知:儿童视角制造悬念,因为孩子所知有限,读者只能和他一样,对许多阴谋(如默德斯通的企图、尤利亚·希普的诡计)一无所知,从而保持了阅读的悬念和紧张感。成人视角提供安全感,成年叙述者可靠的声音又暗示着,尽管经历磨难,但最终一切都会走向光明。这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情感的避风港,让我们敢于去经历那些童年的黑暗,因为我们知道,讲述者已经成功渡过了这一切。
【儿童视角的作用】
(1)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
(2)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儿童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有利于形成活泼、诗性的表达风格。
(3)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
(4)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
(5)儿童视听下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6)儿童世界的单纯更能反衬出成人世界的虚伪、冷漠与残酷。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