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荷塘月色》任务式教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2《荷塘月色》任务式教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6 11:1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 第七单元《荷塘月色》 课 型 公开课
课 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反映了他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寻求精神解脱却不可得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对国家前途与命运的担忧及渴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圈划关键词句,揣摩语言,学习作者景物描写的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散文中折射出的传统文化情怀,感受朱自清高洁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圈划关键词句,揣摩语言,学习作者景物描写的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散文中折射出的传统文化情怀,感受朱自清高洁的人格魅力。
导入
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想先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上海张爱玲文学地图》作者在这本书中记载了张爱玲在上海不同的地点进行的文学创作,不仅上海有这样一幅文学地图,我们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也有这样一幅文学地图,记载了许多文学家在北京不同的地方进行的文学创作。
师:不知道大家去没去过北京,现在有这样一个机会:
任务情境:我校计划举行以“跟着课本游北京”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准备前往北京去寻访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
目前,正在以班级为单位向全校征集策划方案,请大家根据《荷塘月色》课文,完善本班的策划方案。
师:出去旅游首先要确定什么呢?
生:确定旅行地点和活动
任务一:依文寻境,设计路线
北京由于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景点众多,请大家根据课文中描写的情境,为本次研学活动设计行程路线
明确:作者在荷塘赏景时分别描写了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以及荷塘四周的景物
任务二:依文拍摄,设计脚本
计划在本次研学活动观赏“月下的荷塘”的过程中拍摄vlog(视频组合)
请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中作者的描写,进行拍摄脚本设计。
要求:分析第四段中描写月下荷塘的内容,完成表格,找出可以拍摄的景物以及景物的特点,并联系上节课所讲的分析语言特色的角度分析作者的语言特色。
1.由每小组派代表选择语句进行分析,分析语言特色以及描写对象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叠词,使语言富有音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化荷叶动态的美感——荷叶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舞女的裙圆形、舒展,写出荷叶此时舒展、轻盈、美丽的特点,还有一种旋转的动感——荷叶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拟人,“袅娜”“羞涩”都是用来形容女性害羞的样子,在这里形容荷花,生动形象地写出荷花盛开时娇小玲珑、花骨朵含苞待放的特点——荷花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排比:将荷花比喻成明珠,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的柔和;将荷花比喻成星星,忽明忽暗,闪烁着光,暗写月光柔和;将荷花比喻成刚出浴的美人,干净、不染纤尘、洁净。博喻指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三个以上的比喻构成排比,加强语气、多侧面、更加生动形象——荷花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荷花的香味本来是五感中的嗅觉,但作者在此用听觉的歌声来描写荷花的香味,“渺茫的”歌声,表示若有若无,似隐似现,也便是此时荷花的香味清淡缥缈若有若无淡淡的——荷香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比喻,将叶子与花的随着微风的颤动的情状比喻成闪电,快速、富有生气。此处是写荷花与荷叶的颤动,是为动景,开头描写的荷花和荷叶是为静景,合起来为动静结合——荷波
叶子本是肩并肩紧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联系到上一句快速地形成凝碧的波痕——荷波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脉脉在这里的含义为水没有声音,为什么水没有声音不用“默默”来形容,明确“脉脉含情”多形容女子深情,在此将流水拟人化,暗指流水无情却有意。作者笔下的流水我们能否拍摄出来呢?为什么不能拍摄出来,因为荷叶下的水被遮住了,作者为何还要说却更见“风致”,这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景象,想象出来的流水更有韵味,用极具韵味的流水来衬托荷花的美——流水
2.总结月下的荷塘可以拍摄哪些景物
荷花、荷叶、荷波可以拍摄,此为实写
荷香和流水无法拍摄到,此为虚写
视频拍摄好之后要给视频配上一个滤镜,选择什么滤镜呢?
明确:此时要联系到作者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诗意美好、色调明亮
可以配上宁静、朦胧、淡雅的柔光滤镜
作者此时在赏荷塘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
宁静的、淡淡的喜悦,从作者描写的景物特点可以分析出来,也正是王国维先生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评价朱自清的散文“他的散文总是贮满着那样一种诗意。”正因为朱自清笔下的景物都是淡淡的零星的,所以朱自清此时的心情也是淡淡的喜悦。
回到作者的出行路线,作者是为什么而出门?
这几天内心颇不宁静
为何此时内心颇不宁静?
联系到上一节所说的作者的写作背景,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打击
明确:作者内心不宁静而从家中出门赏荷塘,在荷塘这里得到了内心的宁静
任务三:依文宣传,设计文案
现将研学旅行所拍摄的vlog进行发布宣传,请从文章当中选取你认为最吸引人的句子作为发布文案,并说明理由。
例: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作者因为内心的不宁静而出门赏景,到了荷塘这里像是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未必真实存在,而是作者内心向往的乌托邦的世界,正如古今文人的通病,都有一个“桃花源”情结,想要逃避现实,达到自己的理想世界,而朱自清便在荷塘这里短暂的找到了这个世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作者其实更偏向于冷静和独处,就和今晚一样,一个人在此赏景,短暂的逃离,此处也是作者内心的矛盾写照,既想逃离现实,但是又无法逃离。
像今天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作者在宁静的荷塘下得到了内心的自由,也便是到达了内心向往的世界,在这里可以短暂的逃避残酷的现实世界
小结作业:依文写作,设计画面
以本节课内容为例,如果要描写校园某个季节的景色,你会选取哪些地点哪些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