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将”“樽”“馔”等文言实词,理解诗句中的倒装句式(如“奔流到海不复回”)。
2.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对比“悲—欢—愤—狂”的情感变化,分析李白豪放背后的矛盾心理。
3.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诗歌的夸张手法(如“会须一饮三百杯”)与意象组合(黄河、明月、美酒)。
4.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悟盛唐文人“济世”与“出世”的精神冲突,联系当代青年的价值选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情感脉络的层次性及与诗人生平的联系。
难点:“钟鼓馔玉不足贵”的批判精神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5分钟)
展示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题引导:这些诗句共同提到了什么?酒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特殊意义?
(二)背景介绍(10分钟)
·作者生平
1.李白(701-762)的生平经历
2.复杂的思想构成:儒、道、侠的融合
儒:济苍生,安社稷的入世思想
道:超然世外的出世思想
侠:仗义疏财的任侠精神
·写作背景
创作于天宝十一年(752)
被“赐金放还”八年后所作
与友人岑勋、元丹丘饮酒时作
(三)文本研读(25分钟)
1. 解题与字词积累
将(qiāng):请、愿之意
重点字词:樽、裘、馔、烹、谑
2. 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全诗,初步体会诗歌情感基调。
3. 分层赏析
第一层:悲(前4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此处运用了空间上的夸张手法,将黄河之水的源头描绘得如同从天而降,气势磅礴,令人震撼。这种夸张不仅突显了黄河的宏伟壮丽,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渺小。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通过时间的对比,将高堂之上的老人与明镜中映照出的白发相对照,深刻揭示了人生短暂的悲哀。岁月无情,青春易逝,令人感慨万千。
艺术手法:此部分运用了起兴、比喻、反衬和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起兴手法引出主题,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反衬手法突出对比,夸张手法增强表现力,共同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第二层:欢(5-8句)
人生得意须尽欢: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主张在得意之时应当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及时行乐,不要留下遗憾。
天生我材必有用:诗人以自信豁达的口吻,表达了对自身才华的坚定信念,相信自己的才能终将得到施展,不会被埋没。
会须一饮三百杯:此处运用了夸张手法,形容诗人豪爽的性格和畅饮的豪情,展现了其不羁的个性和对生活的热爱。
第三层:愤(9-12句)
钟鼓馔玉不足贵:诗人以蔑视的口吻,表达了对权贵生活的轻视,认为那些奢华的享受并不值得追求,体现了其对物质生活的淡泊态度。
古来圣贤皆寂寞:这句诗抒发了诗人对怀才不遇的感慨,指出历史上的圣贤们往往孤独寂寞,无人理解,反映了诗人自身的心境。
用典:陈王昔时宴平乐,通过引用陈王曹植昔日宴会的典故,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感和深度。
第四层:狂(13-16句)
五花马、千金裘:诗人以豪迈洒脱的笔触,描绘了奢华的生活场景,象征其不羁的个性和对物质享受的豪放态度。
与尔同销万古愁:这句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表达了诗人愿与友人共同畅饮,借酒消愁,忘却世间烦恼的豪情壮志,展现了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艺术特色探究(15分钟)
1.浪漫主义特色
气势豪放,感情激越
想象丰富,大胆夸张
语言多变,节奏鲜明
2.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空间与时间的对比
夸张手法:三百杯、万古愁
用典手法:陈王曹植的典故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比较阅读
对比《行路难》中的李白形象,体会其矛盾心理。
2.现实意义
讨论"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当代的价值。
四、板书设计
将进酒(李白)
情感脉络:悲→欢→愤→狂
艺术特色:
浪漫主义:夸张、想象
表现手法:对比、用典
语言特点:气势磅礴
核心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五、教学反思
1.通过分层赏析,学生能较好把握情感变化
2.结合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诗歌深层含义
3.需加强朗诵指导,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
六、作业设计
1.背诵全诗
2.写一段赏析文字(300字)
3.收集李白的其他饮酒诗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