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诗 词 诵 读
《秦风·无衣》三新教学设计方案
一、 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经》重章叠句的语言特点,体会
其节奏美和韵律美;积累“袍、泽、裳、戟、偕”等文言实词。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比阅读和探究讨论,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诗歌中“同”字背后的逻辑层次与情感递进,理解集体主义精神的内核。
3.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诗歌在反复咏唱中营造的雄浑壮美的意境,感受秦地人民慷慨豪迈的审美风格,并尝试进行拓展性审美表达。
4.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经》作为现实主义源头的重要意义,探究《无衣》中蕴含的“团结协作、保家卫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并思考其在当代的价值。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难点:深入理解诗歌情感由“共识”到“共行”的递进过程,把握其文化内涵与当代意义。
三、 教学课时:1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战歌的回响——从“个人”到“我们”
1. 播放素材:播放一段现代军旅题材影视剧中战士们并肩作战、口号震天的短视频片段。
2. 提出问题:这段视频带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预设答案:团结、热血、信任、为了共同目标)
3. 勾连经典:教师引导:“这种将个人融入集体所产生的磅礴力量,自古有之。今天,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的秦国,听一听那一曲让敌人胆寒,让战友热血的古老战歌——《无衣》。”
4. 任务发布:本节课,我们将成立一个“《无衣》精神阐释官”团队,共同完成一项核心任务:为这首古老战歌设计一款“精神内核”宣传海报,并撰写一段推介词。
(二) 任务一:初读感知·明其“声形”
1. 范读与跟读:教师配乐范读,或播放名家朗诵视频,强调字音、节奏(“二二”节拍)和雄健的语气。
重点字词:袍、泽(通“襗”)、裳(cháng)、戟、偕。
2. 小组诵读竞赛:
要求:各小组选择一章进行朗读展示,要求读出节奏感和气势。
评价标准:字音准确、节奏分明、情感饱满、形式创新(可尝试齐读、轮读等)。
3. 自主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全诗,同桌互查。教师巡视点拨。
(三) 任务二:文本研读·析其“骨架”
1. 探究活动:寻找诗歌的“不变”与“变”
小组合作:请以小组为单位,填写以下表格,梳理诗歌的结构特点。
分析维度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分析“变”与“不变”的效果
物质共享 同袍 (长袍) 同泽 (内衣) 同裳(下衣) 不变的是:与子同*的句式与共享精神 变化的是:共享物品由外到内由上到下 效果:体现出毫无保留全方位的互动,情感更为深厚
战斗准备(我们修理什么?) 修戈矛(长柄武器) 修矛戟(混合武器) 修甲兵(铠甲与兵器) 不变的是:"修我XX"的主动备战行为。变化的是:准备的装备从单一到多样,再到全部甲兵 铠甲与兵器 效果: 展现了紧张有序、全面充分的战前准备,场面感与紧迫感递增。
精神与行动(我们同心做什么?) 同仇(有共同的敌人) 偕作(一起行动起来 偕行 (一同上战场) 不变的是:同心协力的核心态度。 变化的是: 从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共同出征。 一同上战场) 效果:实现了情感的层层递进,将诗情推向高潮,展现了从决心到行动的完整过程。
2. 班级分享与总结:
各组分享发现,教师引导总结“重章叠句”的定义与功能:不仅在回环往复中强化情感,更在细微变化中实现了情感的递进(从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共同出征)和内容的拓展(从内衣到外衣,从攻击性武器到全面装备)。
(四) 任务三:深度思辨·悟其“神魂”
1. 核心议题辩论:
辩题:《无衣》中最强大的力量,是源于对“王”的命令的服从,还是源于战友之间“同袍同泽”的情谊?
活动形式:小型辩论会或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关注“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一句。它并非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战友间平等的、主动的互助宣言。这正是诗歌感染力的核心——自发的、平等的团结,比任何强制命令都更有力量。“王于兴师”只是提供了一个背景和契机。
2. 联结现实,理解“中国精神”:
提问:这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精神,在今天我们的身边还能看到吗?
学生举例:(预设:抗疫中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抗洪救灾中的军民、奥运赛场上的团队、班级为共同目标奋斗……)
教师升华:这种精神,已经从古老的战歌,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中国精神”的一部分。
(五) 任务四:创作展示·呈其“新颜”
1. 成果输出:各小组根据本课所学,合作完成核心任务——设计一款“《无衣》精神”宣传海报。
海报要素:
主标题:自拟,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最古老的热血战歌”等。
核心意象:选取能体现诗歌精神的视觉元素(如紧握的双手、并立的武器、行军的背影等)。
推介词(100字以内):阐述海报的设计理念,并说明《无衣》的精神内涵及其在今天的意义。
2. 展示与互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海报并朗读推介词。师生共同根据“内容精准、设计新颖、阐释深刻”等标准进行评价。
(六) 课堂总结与作业
1. 教师总结:《无衣》用它最简单的语言和最朴素的情感,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源于并肩站立,源于“我们”在一起。它不仅是秦国的战歌,更是穿越千年,依然能让我们热血沸腾的精神宣言。
2. 分层作业:
基础性作业:背诵并默写全诗。
拓展性作业:(二选一)
a、将《无衣》与《邶风·击鼓》(“死生契阔”)进行对比,写一段短文,分析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与主题上的不同。
b、寻找一首你认为能体现当代“岂曰无衣”精神的歌曲(如抗疫主题曲、团队战歌),并说明理由。
五、 设计亮点说明(三新理念体现)
1. 新课程/新教材: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将知识点(重章叠句)转化为可探究的“任务”(分析变与不变),将文化传承(爱国精神)转化为可体验的“活动”(海报设计),体现了从“教知识”到“育素养”的转变。
2. 新高考:教学设计融入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如核心议题辩论),强调了比较阅读(作业设计),注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与高考命题趋势接轨。
3. 情境性与实践性:创设了“精神阐释官”这一真实的学习情境,并以设计海报这一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任务贯穿始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古老文本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深刻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