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和天空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树和天空》,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掌握诗歌中意象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提升对诗歌语言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理解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提升对诗歌主题的多元解读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能够欣赏诗歌中独特的想象力和意境美,培养对诗歌艺术的审美感知,激发自身的创作灵感,尝试运用诗歌语言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理解诗歌中对自然、生命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学生能够加深对自然文化的理解,增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培养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与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 “树” 和 “天空” 的意象,理解诗人如何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对生命、时间与宇宙的深刻思考,培养学生的意象解读能力。
(2)难点:体会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结构形式,理解其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和跳跃的节奏传递丰富的情感和哲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投影仪。
(2)特朗斯特罗姆的相关诗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执着是成功的基石,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能成就伟大。比如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尽管是一名普通的银行职员,但他从未放弃写作。他创作了闻名世界的 《变形记》,甚至将写作视为生活的唯一目的和意义。再如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他在创作长诗《画廊》时几乎花了十年时间,而诗作《有太阳的风景》 也断断续续写了七年。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使他最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教师通过讲述卡夫卡和特朗斯特罗姆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和敬仰之情,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 特朗斯特罗姆的 《树和天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作者介绍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是一位瑞典诗人,被誉为 “20 世纪西方最后一位诗歌巨匠”。他还是一位心理学家,1954 年发表了第一本诗集 《17 首诗》,引起了文坛的轰动。2011 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诗歌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激烈的情感寓于平静的文字中,融合了欧洲古典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他的主要作品包括《17 首诗》、《路上的秘密》和《完成一半的天堂》 等。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生平和创作成就,帮助学生了解特朗斯特罗姆的背景,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写作背景
特朗斯特罗姆 1931 年 4 月 15 日生于斯德哥尔摩。三岁时,父母离异,随后与母亲共同生活。斯德哥尔摩群岛的自然环境成为他诗歌灵感的重要来源。他对地理和科学,尤其是昆虫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青少年时期,他对艺术产生了兴趣,开始弹钢琴,并逐渐涉足诗歌创作。在他的作品中,自然和生活紧密相连,无需刻意连接,生活本身就具有自然的特征。自然界的存在需要一个世界来呈现,自然和人类的生活在精神上互相依存。
(教师讲解特朗斯特罗姆的成长经历及其对自然的热爱,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自然意象)
(三)题目解说
题目 “树和天空” 简洁明了,直指诗歌主题。同时,“天空” 为 “树” 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意象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题目的深刻含义,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课文结构
全诗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节):描述树在雨中汲取生命力。
第二部分(第 2 节):描写树在等待成长的机会。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诗歌的结构,明确各部分的内容)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1、朗读节奏标注
请用 “/” 标出全诗的朗读节奏。
一棵树 / 在雨中 / 走动
在倾洒的灰色中 / 匆匆走过 / 我们身边
它有急事。/ 它汲取 / 雨中的生命
就像 / 果园里的 / 黑鹂
雨停歌。/ 树 / 停下脚步
它 / 在晴朗的夜晚 / 挺拔地静闪
和我们一样 / 它 / 在等待 / 那瞬息
当雪花 / 在空中 / 绽开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朗读并标注节奏,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讨论 “我们” 的存在意义
问题:在《树和天空》中,作者说 “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的身边”,这里的 “我们” 是谁?在诗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答案:“我们” 是指旁观者、见证人、陈述者,也是记录自然生命活动的观察员。“我们” 见证了树 “在雨中走动”、“有急事”、“汲取雨中的生命”、“停下脚步” 和 “等待” 的情景。即便是 “灰色” 的环境中,树仍然能够汲取生命的养分,而 “果园里的黑鹂” 更是积极乐观的生命象征。真正的生命力懂得享受自然的各种赐予。因此,在 “晴朗的夜晚”,这些生命展现出 “挺拔” 的姿态。支撑这一切的不仅是对宇宙规律的认可,还有对 “雪花绽开的瞬息” 的坚定等待。这里的 “雪花” 预示着寒冷,但同时也彰显了强力意志的力量。它代表了自然界对宇宙规律充满信心的迎接。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 “我们” 的深层含义,进一步理解诗歌的主题)
3、旁观者的视角
问题:诗人为什么选择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这样的视角有什么好处?
答案: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自然,角度独特新颖。诗人通过变换角度,使自己和树的角色发生转换。实际上,树的走动反映了诗人在树林中的体验。树像是无言的智者,表达了诗人瞬间的感受。通过这种视角,诗人传达了人生匆忙的感觉。当天放晴,树林宁静时,这美丽的景象让诗人的内心更加平静,激发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师进一步解释旁观者视角的好处,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四、品读课文,加深感悟
1. 概括中心思想
问题:请概括这首诗的中心思想。
答案:诗歌通过对树和雨的描绘,营造了朦胧、优美的意境。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自然生生不息、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生命奇迹的多重思考,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中心思想,深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 赏析写作特点
(1)丰富的想象力
诗人通过 “树” 这一意象,充分运用想象力,将树拟人化,写 “树在雨中走动”、“匆匆走过”、“有急事”、“等待那瞬息”,赋予 “树” 动作和情感,使得这些寻常的事物变得生动而奇妙。
(教师通过具体例句,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想象力)
(2)优美的意境
“树”、“天空”、“雪花” 都是常见的事物,但经诗人笔下描写,立刻变得画面感十足。读者仿佛能看见 “在雨中走动” 的树,看见 “在空中绽开” 的雪花。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却富含隐喻和象征。例如,“倾洒的灰色” 中的 “灰色” 不仅是一种颜色,还象征某种情绪或状态;“雪花在空中绽开” 不仅仅是在描写雪花本身,还象征着美好的未来或瞬间。只有真正理解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才能把握诗歌的主旨。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和意境,理解其中的象征和隐喻)
五、课堂小结,回顾收获
这首诗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诗人善于运用意象和隐喻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树和天空” 的关系象征着存在与无限、永恒之间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等存在相互关爱和支持,既在 “天空” 下积极承受其赐予和挑战,又怀着虔诚的爱与期待。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课后作业
(1)从杨柳、梅花、大海、夕阳中任选一个意象,运用象征或想象的手法,撰写一段 250 字左右的抒情片段。
(2)仿照所给示例,以易卜生为描述对象,从第二人称的角度写一段不少于 80 字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