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探究小说标题意蕴 【课程标准】 标题意蕴具体包括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两个方面: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主要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重在理解其思想性、认识性;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倾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理解作者的倾向性。 【学习目标】1.探究标题意蕴可能忽略表层与深层的双重含义。 2.探究主旨和感情倾向。
【课前预习】 教材回顾,教考衔接 【解题步骤】 【预习反馈】 【课堂突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麦收 孙犁 1939年,冀中解放区小麦黄梢的时候。 二梅在街上来回地吹着笛子。青年妇女们一个一个从自家大门里走出来,她们站在那新刷写上晋察冀边区“双十纲领”的高房下面的大槐树树阴里。她们简直是挤在一块儿,手里的铲镐碰得叮当乱响,还夹着清脆的说笑声。队伍站得整整齐齐,风吹动树枝筛下的阳光,在她们的头上、衣服上游动,染成各色各样的花。二梅站在队前问:“你们拿着家伙干什么呀?”“挖沟!”大家一齐大声地回答。 “对了!驻在咱村的队伍,今天下午去打击敌人,这是为了保护咱们的麦子。我们也不能落后,我们把接村路挖通!”二梅用高粱秆分好段,用铁铲划上印,说:“来吧,两个人挖一段,一把铁铲一把镐。” 队上的指导员从一块麦地里走出来,后面跟着个背大枪的矮个子通讯员。在村里住长了,他认识二梅。他说:“部长领导得好,真积极!”二梅也直起身子笑着说:“指导员,我们弄好了路,你们抓不住鬼子,叫他们冲过来,我们可批评你!”指导员说:“好,好,好。你听枪响吧!”指导员穿进另一块麦地,他的衣服和麦子一个颜色,麦穗打到他腰里。那个通讯员却淹没在麦地里了,只有那黑黝黝的枪口露在外头。不久,这枪口也消失不见了,一只布谷鸟像是受了惊,慌慌张张地从东边飞过来,一声连着一声叫着:“莫黄莫割——莫黄莫割!” “嘎勾——”东边响了一声枪。妇女们拖着铁铲和镐从道沟里跳上来,向东边张望。枪声响得越来越密,越来越急,也越来越近了。二梅的脸有些青白。东边卷起了一团烟,罩住了金黄的麦子。机枪声、炮声,好像压低了那里的麦子。炮弹炸碎我们的土地,土地飞到半天空,那里面有多少炸碎了的金黄的麦穗!二梅知道这是敌人的炮,在那里作战的同志们是不是受了伤呢?她喊道:“我们不要在这里傻站着了,快回家抬担架,预备鸡蛋和水!” 当她们抬了几副担架回来,枪声停了,那一团烟也远了。但是枪声很响很急,二梅知道这是我们的军队追赶敌人了。她们很快向那里跑去。我们的军队把敌人赶回窝里,才停下来。二梅她们抬回受伤的指导员和他那矮矮的通讯员。这两个同志去夺敌人的重机枪,受了伤。她们把夺来的重机枪也放在一副担架上,还空着一副担架。她们回来,路过二梅家的地边,爷爷正靠在一捆牛腰粗的大麦个上等候,他担心他的孩子,眼望着东边的路。二梅说笑着回来了,看见爷爷,她说:“把麦个放在担架上,我们给你抬回去!”老头子听了孙女儿的话,真的把麦个放在担架上,飞快地往村里去了。 第一副担架上是指导员,第二副担架上是通讯员,第三副担架上是重机枪,第四副担架上是麦子。老头子跟在后面,打着火抽着烟。太阳已经有一半落到远远的西山里去了,在它上面是一团团千变万化的云彩——那在老人眼里,是一只虎,一只豹,一匹飞马,一只雄鹰。 晚上,奶奶又把饭放在那里,小桌上却有了白面饼。爷爷回来,二梅回来。奶奶说:“你今儿个更有功了,奶奶给你烙了白面饼,快点吃!”二梅说:“有功的是人家队伍上的人,有功的是指导员和通讯员,人家夺了敌人一挺重机枪,受了伤,先慰劳他们吧!”二梅带了自家的饼还有别人家的鸡蛋到指导员那里去,指导员和通讯员的伤口全包扎好了,躺在院当中月亮地里的软床上。 田野里是收割麦子和打场的声音,风吹来薄薄的小麦的香味。二梅和她的两个小组长站在受伤人的床前,念着妇救会的慰问信。二梅又念了她自己的慰问信。她念着,自己原是这样一个孩子,从小没了娘,在野地里,春天挑野菜,秋天拾庄稼,冬天割柴草,风吹着,雨打着,长到十五岁。八路军来了,赶上了正好的年岁,这样她就不再走奶奶的路、娘的路。一条完全崭新的路,在她眼前打开了。她的声音是那么庄严、热情和诚恳,感动得受了伤的人硬支起身来,严肃地听着。 (选自《孙犁作品精编》,有删改) 1.文章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析“麦收”的意蕴。 【 解题思路 】 第一步:明确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从全文看,“麦收”这个标题有其象征义,运用了象征手法。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 文中明确提到“冀中解放区小麦黄梢的时候”“收割麦子和打场的声音,风吹来薄薄的小麦的香味”等内容,“麦收”直接体现了农民收割成熟麦子这一行为,清晰地交代了故事发生在麦收时节,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冀中平原的农耕生活场景。 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 联系人物和情节:二梅原本是“从小没了娘”的孩子,在八路军到来后,她带领青年妇女们积极参与挖沟等支援前线的活动,“一条完全崭新的路,在她眼前打开了”,这表明她走出了传统妇女的生活圈子,在解放区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成了解放区抗战队伍的重要力量。 联系主题:文中军民协作“护麦”与“抢收”,麦子在这里象征着革命成果。敌人的炮火试图破坏麦子,而战士们奋勇作战打击敌人,保护麦收,妇女们积极挖沟、抬担架等支援前线,这一系列行为都是为了守护革命成果,就像守护即将收获的麦子一样。麦子的收获代表着希望,暗示了小说歌颂军民斗争精神与爱国情怀的主题。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火光在前(节选) 刘白羽 渡江后,他们就离开大路,向西追击敌人,迎面矗立着万仞高山,一道一道山脊向远处展开,海涛一样不知要展到何处为止。 一个侦察员在山脚下找到一所空无人迹的小学校。陈师长正在教室,他在等情报的工夫,伸开从膝盖以下沾满泥浆的双腿,坐在那里就睡着了。侦察员喊了声:“报告!”他一惊醒就跳起来,侦察员老夏报告说,敌人两日前从这里通过,沿途散下些特务、土匪、暗杀队。他最后补充了两句话:“据老乡说,敌人过去的时候很得意!” “很得意?”梁政委走了进来,停着脚这样问。 老夏说:“他们说,那些北方侉子爬不过这高山,爬上来也都要摔死在山沟里。” 梁政委慌慌走出去,他微皱双眉望着那万仞高山,已是下午,山峰照成一块块紫黑色矗立在前方,太阳光芒火箭似的升上天空。空中浮云,都变成金红色,远一些山群是一片蓝色,再远就变成灰蒙蒙一片了。 不久,命令就传达到各处:“不停止地向山地前进。”一刻钟后,在那条白色的弯曲的道路上,队伍继续行动了,从远处看道路如同河床,部队就像一片黑色的河流,向前流进。路上风景极好,梁政委以十分愉悦的心情瞭望着,遍地生长着棉花、芝麻、高粱、黄豆,真是一望无际的绿色。 可是路愈走愈高,穿过一片树林就开始上山了。太阳的红光隐没在树林后面,一天暑热还未褪尽,可是有一阵微风吹在战士们发烫的面孔上是那样清爽。战士们是单纯的,在太阳下咒骂太阳,可是热劲儿一过去,他们就忘了,又兴奋起来。①突然,有一种声音从前到后、从后到前响起来,很快就连成一片——这不是快乐的歌声吗!?这歌声本来跟随着英雄的人们由松花江一直飘扬到长江。可是这些天酷阳暴日,狂风恶雨,艰难地行进,紧急地追击,这声音从人们中间逐渐消逝了,现在又突地出现了。 谁知只在这一夜后,巨大困难就真的来临了。 太阳出来的时候,空气沉闷与往日不同,浑身黏腻,这一切就象征着这一天将是十分可怕的炎热。面前又是一座光秃秃的白色高山。他们一开始爬山就汗如雨下,浑身湿透。②中午发生了巨大问题,——就是口干如焚,人们一步步爬山,肚子里就像冒着火。 这时前面的队伍停止了。站在没一点遮拦的火热阳光下比走路还苦,阳光直花花地从脑瓜顶上晒下来,大家看来看去,原来前面到了一条陡到八十度的高坡,炮兵连怎么样也上不去。 六连受命帮助炮兵连,立刻就由秦得贵、李春合带头跑上去了。 炮兵的牲口、炮车都拥挤在山脚下。有一匹牲口驮着一门重迫击炮炮身在山半腰,一个青年御手两手揪着缰绳往上拉,③后面一群人在吆喝,拿鞭子用力地抽打,——那匹肥壮的骡子锦缎一样的身子给汗水浸湿得像雨浇了一样发亮,耸着耳朵,痛苦地乱动着嘴唇,两眼像琉璃球一样突出。它用尽所有气力,四个蹄子乱踏一阵,它是那样想奋勇上去,可是冲了两步就又退回原处停止了。战士们只得把牲口一匹一匹推上去。 第二天傍晚的时候,他们到了著名的险地嚼草岩。据老百姓传说是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作战到这山顶上,马不前行,累得倒在地下嚼草,就留下这个嚼草岩的名字。想要经过断崖绝壁,只能靠一根带齿的独木梯,可是不久前敌人已经放火将它焚毁。山谷愈深树林也就愈密,黑森森连一点阳光也看不见。断岩顶上除了黑烟缠绕,就只有几只鸟在缓缓飞翔。团长陈勇决定把倒在地下的大树拉上去搭木梯,只有这一个办法,可是木梯搭好的时候,峭壁上已失去太阳的红光。 战士们全体仰起头,师长和师政治委员站在他们的最前面,看第一个人爬岩,如同看什么高楼大厦,举行落成典礼一样。这第一个人不是旁人,正是六连连长秦得贵。他头也不回走上崖,到了独木梯跟前,一纵身跳上去,两手两脚像猴子一样抱着树干爬。大家望着断崖,都紧张得喘不出气。可是,他迅速地爬,爬上去了,这立刻引起下面人群中一阵胜利地狂热地欢呼,嗡嗡地震动了山谷。秦得贵把一根绳子结好在树上又扔下来,后面的战士就这样拉着绳索攀好树木,再往上爬。部队终于胜利地通过了这断崖。可是高峰前面还有高峰,绝壁前头还有绝壁,团长陈勇在号召争取天黑以前抢上前面这座高山,这时山中还有淡红色余光,树林开始罩上黑沉沉的暮色。战士们仰头望见团长一面召唤一面拔步登山,都振奋起来,都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向上爬。 天气不知从何时阴沉起来了。天一黑就黑得可怕,只听见一片松涛声,在左右前后滚动,可是哪里是路,哪里是悬崖,却谁也分不清楚了。师长这时内心矛盾斗争十分激烈,他知道满山都是松枝,他可以下命令点上火把,可是他顾虑因此惊动当面的敌人,可是不点火把就一步不能走。正在这时,突然听见前面有个战士绝望的呼喊了一声,原来有人把一根爆破筒跌落到山崖下去了,④开始听见崖下有树枝折断碰撞的声音——后来就什么也听不见了……部队不动了。⑤望着面前黑茫茫一片,师长下了决心,——不能停止,停止,敌人会失去,只有坚决地前进!顽强地前进!打破一切困难前进!他立刻命令战士们:“点火把!”隔了十几分钟,一下子无数支火把的烈焰腾空而起,火把高高举起来了,长长火焰给风吹得像无数面红旗招展不息,明光耀目。可怕的黑暗消失了,后面人山人海都在翘首望着那一片红火焰,奋步前进。突然战士从胸中发出一片喊声:“打到湖南去呀!”“打到湖南去呀!”……这声音十分雄壮,山鸣谷应,很久很久轰然不停。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以“红火焰”“明光耀目”等浓烈意象渲染豪情,与《荷花淀》清新明丽的诗意语言不同,前者更显壮烈,后者含蓄隽永,但均服务于革命主题。 B.文中秦得贵攀岩场景描写与《百合花》中新媳妇献被子的细腻描写异曲同工,均传递出人性光辉,前者侧重战士的英勇无畏,后者凸显民众的个体牺牲。 C.在嚼草岩的情节中,小说穿插了民间流传的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在此激战的轶事,这不仅衬托出嚼草岩的险峻,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文学色彩。 D.小说的结尾处写到山谷中久久回荡着激昂而壮阔的声音,这一描写从侧面映射出解放军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无畏勇气,同时也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 7.下列对小说中破折号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语句①的破折号揭示了“一种声音”的具体特质:那突如其来的欢快歌声。这歌声映射出战士们勇敢无畏、乐观向上的革命情怀。 B.语句②中的破折号为“巨大问题”提供了详细解释,强调了关键信息,使文意更加丰满和完整。语句⑤的破折号具有相似的作用。 C.语句③中的破折号巧妙地将“人群”与“骡子”连接起来,通过这两个形象画面的交替呈现,生动地揭示了攀登过程中的劳苦与艰难。 D.语句④的破折号,是对树枝折断碰撞声音的精炼归纳。烘托出了战士们紧张焦虑的情绪,为后续“点燃火把”的情节续写埋下伏笔。 (对点练)8.请结合文本谈谈对小说标题“火光在前”的理解。(4分) 9.文中多次出现关于“太阳”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课后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 我的第一个上级 马 烽 去年夏天,我到县防汛指挥部工作,农建局田副局长是我的领导。他走起路来总是低着头,背着手,慢慢地迈着八字步;讲起话来总是少气无力;处理问题总是没紧没慢拖拖拉拉,好像什么事都不能使他激动。 我来的第九天夜里,山洪暴发了。接到电话,我一口气跑到农建局,撞开老田房门喊道:“老田,快起,永安河发洪水!安乐庄决口了!”他一只手撑着床,支起半个身子问道:“安乐庄什么地方决口了?”我告他说在汽车路东。谁知他听完,反而躺下了,平平淡淡地说:“没甚要紧。”当时我又急又气地说道:“你知道有多么大流量?一百多个!”他不紧不慢地说:“那更没办法!” 正在这时,小秦慌慌急急跑进来大声说:“三岔河也发洪了!”话音刚落,老田就像中了电似的“呼”一下坐了起来,睁大眼睛急问道:“多大流量?”小秦说水已经漫到龙王庙背后了。老田说:“那至少有九十个。”他一面急忙穿衣服,一面说:“赶快通知海门村、田家庄,全体上堤。快!” 我刚打完电话,老田就大踏步跑进来,抓起电话:“听着,把三支渠的闸拨开一孔……什么?已经全拨开了?我就怕你们来这么一手,马上闸住两孔……”他放下这个电话,马上又抓起另一个,详细地指示:要防守哪段河堤,开哪个支渠闸,闭哪个支渠闸……我忙把河流渠道图铺在他面前的桌子上。他根本没看一眼,继续讲他的。 老田打完电话,回头对我说:“咱俩到海门去,恐怕那里南堤要出问题。”在车上,我问他,两条河都发了洪水,安乐庄还决了口,一点都不着急;而三岔河只有九十多个流量,为什么就急成那个样子?他说:“永安河坡度大,洪水来源少。别看来势猛,顶多四个钟头水就退干了;再说,汽车路东种的都是高秆作物,过一下水也淹不死。而三岔河愈往下游坡度愈小,水量大,泄洪慢,这不要命?” 下了车,老田走得飞快,我气喘吁吁地奔跑着才能追得上。爬上南堤的时候,河里的水已经漫到平台上来了。人们看到老田都站起来,乱纷纷地喊道:“知道你要来的!”“你可来了……” 到了防汛指挥所,老田满屋子扫了一眼说:“怎么老姜头没来?”“刚才觉得不要紧,就没叫他。”老田生气地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你马上去把他请来。”过了不多一会儿,有人扶着个老汉进来了,正是堵决口的行家老姜头。 没过多久,堤坝决口了。出险的地方,人声嘈杂,人们奔跑着,喊叫着,来来往往运送沙袋。老姜头指点人们打桩,老田领着人填沙袋,决口慢慢在缩小。夜里三点多钟,眼看就可合龙闭气。可是,这时候水也更猛更急。木桩刚打下去一半,就被冲走了,就连打桩的小伙子带老姜头,一下子都冲到水里去,幸好没冲走多远,就被众人七手八脚地拉上岸来。 一爬上岸,老姜头就说:“堵不住啦!我是没有这个本事了!”大家慌了,议论纷纷。这时老田像只猛虎一样转脸对老姜头吼道:“非堵住不可!你再胡说八道惑乱人心,我先把你填到水里!” 他转身向众人喊道:“会水的,跟着我来!”只听人群中说:“老田下水了!咱们还愣着干吗?”马上就有五六个壮小伙子跑到他身边,接着又跑出来几个……老田领着头下水了,拉着长长的队伍往前走,湍急的河水冲得人们东倒西歪,但人们仍然不顾一切地往前走。对面翟书记也挽着一串人下到河里了,挣扎着往这边移动。他们一次又一次想靠拢拉起手来,但一次又一次被巨浪打开了。 老姜头向堤上的人喊道:“快!抬一根长电线杆来!”老田和瞿书记靠着电线杆,终于挽到一起了。水里的人也都一个个紧挨着,靠在了电线杆上。这时,堤上又有很多人呼喊着手挽着手下到水里。转眼间,决口上就排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人,结成了一条冲不断的堤。 大股的洪水终于被拦住了。可是风浪也更加凶猛。一个巨浪接着一个巨浪,照他们劈头盖顶反扑。当巨浪扑上来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被吞没了;当巨浪退下去的时候,无数的头才又露出水面……岸上的人们继续打桩,填沙袋。决口逐渐在缩小,沙袋堤逐渐在增高…… 黎明时候,决口终于合拢了。人们都欢呼起来,水里的人也叫喊着爬上堤岸。大家七手八脚把老田拉上堤岸。他两条腿弯曲得像两张弓,鼻子里只有一点微弱的气息。老姜头含着两眶热泪,脱下自己的夹袄,轻轻地盖在老田身上。 过了半个多小时,老田渐渐缓过气来了,他断断续续地说:“下定……决心……不怕……牺牲……”老姜头趴在他耳边大声呼唤。老田慢慢睁开眼看了看说道:“大叔,我骂你了,我……” 两个月后,老田出院了,我看见他还是那个样子:驼着背,低着头,背着手,迈着八字步。只是步子迈得更慢了,背更驼了。后来我才知道,老田有关节炎,腿常年疼得要命。那还是一九五四年秋天,雨多洪大,老田淋着雨渡着水指挥各村防汛排涝,一连在水里泡了七天七夜,从此落下了这病。 我远远地望着他走过来,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感。这就是我的第一个上级!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给各村打电话安排抗洪工作时,老田一眼都没看铺在桌上的河流渠道图,是因为他对当地河流渠道的情况了如指掌。 B.到了南堤防汛指挥所,老田发现老姜头没有在场,对老姜头缺乏责任心的行为感到非常生气,于是立即派人去找老姜头。 C.人们不顾生命危险纷纷跳下水用身体去堵决口,既是被老田领头下水的行为所感动,也是出于大家对老田一贯的信任。 D.对于老田的责骂,老姜头并没有生气,而是全力帮助老田指挥群众一起堵住决口,可见他也是一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我”为中心来组织材料,“我”不仅是故事的见证者,还是故事的参与者,同时“我”还起到了衬托老田形象的作用。 B.本文后半部分关于风浪场景的描写,写出了当时洪水凶猛的危急情形,侧面表现了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抗洪抢险的决心和勇气。 C.文中画线部分补叙了老田患关节炎的情况,交代了他走路“总是……慢慢地迈着八字步”的原因,是对情节的必要补充。 D.本文人物语言富有个性特点,如“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突出了老田作为老干部意志坚定、勇于献身的形象。 ★7.(标题含义)小说标题“我的第一个上级”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8.(写作技法)本文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任意三处并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6分) 学习札记
【课后反思】高三语文 探究标题意蕴 【课程标准】 标题意蕴具体包括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两个方面: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主要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重在理解其思想性、认识性;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倾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理解作者的倾向性。 【学习目标】1.探究标题意蕴可能忽略表层与深层的双重含义。 2.探究主旨和感情倾向。
【课前预习】 教材回顾,教考衔接 解题步骤: 【预习反馈】 【课堂突破】 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麦收 孙犁 1939年,冀中解放区小麦黄梢的时候。 二梅在街上来回地吹着笛子。青年妇女们一个一个从自家大门里走出来,她们站在那新刷写上晋察冀边区“双十纲领”的高房下面的大槐树树阴里。她们简直是挤在一块儿,手里的铲镐碰得叮当乱响,还夹着清脆的说笑声。队伍站得整整齐齐,风吹动树枝筛下的阳光,在她们的头上、衣服上游动,染成各色各样的花。二梅站在队前问:“你们拿着家伙干什么呀?”“挖沟!”大家一齐大声地回答。 “对了!驻在咱村的队伍,今天下午去打击敌人,这是为了保护咱们的麦子。我们也不能落后,我们把接村路挖通!”二梅用高粱秆分好段,用铁铲划上印,说:“来吧,两个人挖一段,一把铁铲一把镐。” 队上的指导员从一块麦地里走出来,后面跟着个背大枪的矮个子通讯员。在村里住长了,他认识二梅。他说:“部长领导得好,真积极!”二梅也直起身子笑着说:“指导员,我们弄好了路,你们抓不住鬼子,叫他们冲过来,我们可批评你!”指导员说:“好,好,好。你听枪响吧!”指导员穿进另一块麦地,他的衣服和麦子一个颜色,麦穗打到他腰里。那个通讯员却淹没在麦地里了,只有那黑黝黝的枪口露在外头。不久,这枪口也消失不见了,一只布谷鸟像是受了惊,慌慌张张地从东边飞过来,一声连着一声叫着:“莫黄莫割——莫黄莫割!” “嘎勾——”东边响了一声枪。妇女们拖着铁铲和镐从道沟里跳上来,向东边张望。枪声响得越来越密,越来越急,也越来越近了。二梅的脸有些青白。东边卷起了一团烟,罩住了金黄的麦子。机枪声、炮声,好像压低了那里的麦子。炮弹炸碎我们的土地,土地飞到半天空,那里面有多少炸碎了的金黄的麦穗!二梅知道这是敌人的炮,在那里作战的同志们是不是受了伤呢?她喊道:“我们不要在这里傻站着了,快回家抬担架,预备鸡蛋和水!” 当她们抬了几副担架回来,枪声停了,那一团烟也远了。但是枪声很响很急,二梅知道这是我们的军队追赶敌人了。她们很快向那里跑去。我们的军队把敌人赶回窝里,才停下来。二梅她们抬回受伤的指导员和他那矮矮的通讯员。这两个同志去夺敌人的重机枪,受了伤。她们把夺来的重机枪也放在一副担架上,还空着一副担架。她们回来,路过二梅家的地边,爷爷正靠在一捆牛腰粗的大麦个上等候,他担心他的孩子,眼望着东边的路。二梅说笑着回来了,看见爷爷,她说:“把麦个放在担架上,我们给你抬回去!”老头子听了孙女儿的话,真的把麦个放在担架上,飞快地往村里去了。 第一副担架上是指导员,第二副担架上是通讯员,第三副担架上是重机枪,第四副担架上是麦子。老头子跟在后面,打着火抽着烟。太阳已经有一半落到远远的西山里去了,在它上面是一团团千变万化的云彩——那在老人眼里,是一只虎,一只豹,一匹飞马,一只雄鹰。 晚上,奶奶又把饭放在那里,小桌上却有了白面饼。爷爷回来,二梅回来。奶奶说:“你今儿个更有功了,奶奶给你烙了白面饼,快点吃!”二梅说:“有功的是人家队伍上的人,有功的是指导员和通讯员,人家夺了敌人一挺重机枪,受了伤,先慰劳他们吧!”二梅带了自家的饼还有别人家的鸡蛋到指导员那里去,指导员和通讯员的伤口全包扎好了,躺在院当中月亮地里的软床上。 田野里是收割麦子和打场的声音,风吹来薄薄的小麦的香味。二梅和她的两个小组长站在受伤人的床前,念着妇救会的慰问信。二梅又念了她自己的慰问信。她念着,自己原是这样一个孩子,从小没了娘,在野地里,春天挑野菜,秋天拾庄稼,冬天割柴草,风吹着,雨打着,长到十五岁。八路军来了,赶上了正好的年岁,这样她就不再走奶奶的路、娘的路。一条完全崭新的路,在她眼前打开了。她的声音是那么庄严、热情和诚恳,感动得受了伤的人硬支起身来,严肃地听着。 (选自《孙犁作品精编》,有删改) 1.文章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析“麦收”的意蕴。 【 解题步骤 】 第一步:明确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从全文看,“麦收”这个标题有其象征义,运用了象征手法。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 文中明确提到“冀中解放区小麦黄梢的时候”“收割麦子和打场的声音,风吹来薄薄的小麦的香味”等内容,“麦收”直接体现了农民收割成熟麦子这一行为,清晰地交代了故事发生在麦收时节,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冀中平原的农耕生活场景。 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 联系人物和情节:二梅原本是“从小没了娘”的孩子,在八路军到来后,她带领青年妇女们积极参与挖沟等支援前线的活动,“一条完全崭新的路,在她眼前打开了”,这表明她走出了传统妇女的生活圈子,在解放区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成了解放区抗战队伍的重要力量。 联系主题:文中军民协作“护麦”与“抢收”,麦子在这里象征着革命成果。敌人的炮火试图破坏麦子,而战士们奋勇作战打击敌人,保护麦收,妇女们积极挖沟、抬担架等支援前线,这一系列行为都是为了守护革命成果,就像守护即将收获的麦子一样。麦子的收获代表着希望,暗示了小说歌颂军民斗争精神与爱国情怀的主题。
【答案】 ①表层意蕴是指收割成熟的麦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寓含收获的季节。(“小麦黄梢”“收割麦子”等描写,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直观、具体的冀中平原的农耕生活背景。) ②深层意蕴是:“麦收”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生的成长与收获,二梅等青年女性走出传统妇女的生活圈子,在解放区得到锻炼,与战士们一起构成了解放区抗战队伍的主流;象征革命成果的守护与希望,军民协作“护麦”与“抢收”。“麦收”暗示小说歌颂军民斗争精神与爱国情怀的主题。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火光在前(节选) 刘白羽 渡江后,他们就离开大路,向西追击敌人,迎面矗立着万仞高山,一道一道山脊向远处展开,海涛一样不知要展到何处为止。 一个侦察员在山脚下找到一所空无人迹的小学校。陈师长正在教室,他在等情报的工夫,伸开从膝盖以下沾满泥浆的双腿,坐在那里就睡着了。侦察员喊了声:“报告!”他一惊醒就跳起来,侦察员老夏报告说,敌人两日前从这里通过,沿途散下些特务、土匪、暗杀队。他最后补充了两句话:“据老乡说,敌人过去的时候很得意!” “很得意?”梁政委走了进来,停着脚这样问。 老夏说:“他们说,那些北方侉子爬不过这高山,爬上来也都要摔死在山沟里。” 梁政委慌慌走出去,他微皱双眉望着那万仞高山,已是下午,山峰照成一块块紫黑色矗立在前方,太阳光芒火箭似的升上天空。空中浮云,都变成金红色,远一些山群是一片蓝色,再远就变成灰蒙蒙一片了。 不久,命令就传达到各处:“不停止地向山地前进。”一刻钟后,在那条白色的弯曲的道路上,队伍继续行动了,从远处看道路如同河床,部队就像一片黑色的河流,向前流进。路上风景极好,梁政委以十分愉悦的心情瞭望着,遍地生长着棉花、芝麻、高粱、黄豆,真是一望无际的绿色。 可是路愈走愈高,穿过一片树林就开始上山了。太阳的红光隐没在树林后面,一天暑热还未褪尽,可是有一阵微风吹在战士们发烫的面孔上是那样清爽。战士们是单纯的,在太阳下咒骂太阳,可是热劲儿一过去,他们就忘了,又兴奋起来。①突然,有一种声音从前到后、从后到前响起来,很快就连成一片——这不是快乐的歌声吗!?这歌声本来跟随着英雄的人们由松花江一直飘扬到长江。可是这些天酷阳暴日,狂风恶雨,艰难地行进,紧急地追击,这声音从人们中间逐渐消逝了,现在又突地出现了。 谁知只在这一夜后,巨大困难就真的来临了。 太阳出来的时候,空气沉闷与往日不同,浑身黏腻,这一切就象征着这一天将是十分可怕的炎热。面前又是一座光秃秃的白色高山。他们一开始爬山就汗如雨下,浑身湿透。②中午发生了巨大问题,——就是口干如焚,人们一步步爬山,肚子里就像冒着火。 这时前面的队伍停止了。站在没一点遮拦的火热阳光下比走路还苦,阳光直花花地从脑瓜顶上晒下来,大家看来看去,原来前面到了一条陡到八十度的高坡,炮兵连怎么样也上不去。 六连受命帮助炮兵连,立刻就由秦得贵、李春合带头跑上去了。 炮兵的牲口、炮车都拥挤在山脚下。有一匹牲口驮着一门重迫击炮炮身在山半腰,一个青年御手两手揪着缰绳往上拉,③后面一群人在吆喝,拿鞭子用力地抽打,——那匹肥壮的骡子锦缎一样的身子给汗水浸湿得像雨浇了一样发亮,耸着耳朵,痛苦地乱动着嘴唇,两眼像琉璃球一样突出。它用尽所有气力,四个蹄子乱踏一阵,它是那样想奋勇上去,可是冲了两步就又退回原处停止了。战士们只得把牲口一匹一匹推上去。 第二天傍晚的时候,他们到了著名的险地嚼草岩。据老百姓传说是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作战到这山顶上,马不前行,累得倒在地下嚼草,就留下这个嚼草岩的名字。想要经过断崖绝壁,只能靠一根带齿的独木梯,可是不久前敌人已经放火将它焚毁。山谷愈深树林也就愈密,黑森森连一点阳光也看不见。断岩顶上除了黑烟缠绕,就只有几只鸟在缓缓飞翔。团长陈勇决定把倒在地下的大树拉上去搭木梯,只有这一个办法,可是木梯搭好的时候,峭壁上已失去太阳的红光。 战士们全体仰起头,师长和师政治委员站在他们的最前面,看第一个人爬岩,如同看什么高楼大厦,举行落成典礼一样。这第一个人不是旁人,正是六连连长秦得贵。他头也不回走上崖,到了独木梯跟前,一纵身跳上去,两手两脚像猴子一样抱着树干爬。大家望着断崖,都紧张得喘不出气。可是,他迅速地爬,爬上去了,这立刻引起下面人群中一阵胜利地狂热地欢呼,嗡嗡地震动了山谷。秦得贵把一根绳子结好在树上又扔下来,后面的战士就这样拉着绳索攀好树木,再往上爬。部队终于胜利地通过了这断崖。可是高峰前面还有高峰,绝壁前头还有绝壁,团长陈勇在号召争取天黑以前抢上前面这座高山,这时山中还有淡红色余光,树林开始罩上黑沉沉的暮色。战士们仰头望见团长一面召唤一面拔步登山,都振奋起来,都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向上爬。 天气不知从何时阴沉起来了。天一黑就黑得可怕,只听见一片松涛声,在左右前后滚动,可是哪里是路,哪里是悬崖,却谁也分不清楚了。师长这时内心矛盾斗争十分激烈,他知道满山都是松枝,他可以下命令点上火把,可是他顾虑因此惊动当面的敌人,可是不点火把就一步不能走。正在这时,突然听见前面有个战士绝望的呼喊了一声,原来有人把一根爆破筒跌落到山崖下去了,④开始听见崖下有树枝折断碰撞的声音——后来就什么也听不见了……部队不动了。⑤望着面前黑茫茫一片,师长下了决心,——不能停止,停止,敌人会失去,只有坚决地前进!顽强地前进!打破一切困难前进!他立刻命令战士们:“点火把!”隔了十几分钟,一下子无数支火把的烈焰腾空而起,火把高高举起来了,长长火焰给风吹得像无数面红旗招展不息,明光耀目。可怕的黑暗消失了,后面人山人海都在翘首望着那一片红火焰,奋步前进。突然战士从胸中发出一片喊声:“打到湖南去呀!”“打到湖南去呀!”……这声音十分雄壮,山鸣谷应,很久很久轰然不停。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以“红火焰”“明光耀目”等浓烈意象渲染豪情,与《荷花淀》清新明丽的诗意语言不同,前者更显壮烈,后者含蓄隽永,但均服务于革命主题。 B.文中秦得贵攀岩场景描写与《百合花》中新媳妇献被子的细腻描写异曲同工,均传递出人性光辉,前者侧重战士的英勇无畏,后者凸显民众的个体牺牲。 C.在嚼草岩的情节中,小说穿插了民间流传的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在此激战的轶事,这不仅衬托出嚼草岩的险峻,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文学色彩。 D.小说的结尾处写到山谷中久久回荡着激昂而壮阔的声音,这一描写从侧面映射出解放军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无畏勇气,同时也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 【解析】选D。“同时也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错误,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其无情带来的苦难与现实,渗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即便有着解放军英勇无畏的拼搏,也无法减轻它对民众生活造成的深重灾难,所以并没有“淡化战争的残酷性”。 7.下列对小说中破折号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语句①的破折号揭示了“一种声音”的具体特质:那突如其来的欢快歌声。这歌声映射出战士们勇敢无畏、乐观向上的革命情怀。 B.语句②中的破折号为“巨大问题”提供了详细解释,强调了关键信息,使文意更加丰满和完整。语句⑤的破折号具有相似的作用。 C.语句③中的破折号巧妙地将“人群”与“骡子”连接起来,通过这两个形象画面的交替呈现,生动地揭示了攀登过程中的劳苦与艰难。 D.语句④的破折号,是对树枝折断碰撞声音的精炼归纳。烘托出了战士们紧张焦虑的情绪,为后续“点燃火把”的情节续写埋下伏笔。 【解析】选D。“是对树枝折断碰撞声音的精炼归纳”错误,此处破折号的作用应该是语义的递进,树枝断裂的声音从有到无,映衬出周遭环境的幽静加剧,人物心情也随之沉重。 (对点练)8.请结合文本谈谈对小说标题“火光在前”的理解。(4分) 【答案】①“火光在前”,指解放军在行军途中照亮前行的火把。 ②暗示革命即将迎来胜利的曙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①字面意义:从文本内容来看,在部队行军遇到天黑难以前进的关键时刻,师长下令点火把,“一下子无数支火把的烈焰腾空而起”,这些火把照亮了战士们前行的道路,所以“火光在前”直观地就是指战士们手中照亮山路的火把。 ②深层含义:“火光”具有象征意义,它暗示着希望与胜利,部队在艰难的追敌过程中,克服了无数困难,就像在黑暗中前行最终看到了火光一样,象征着革命即将迎来胜利的曙光,表现出战士们在艰难困苦中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 9.文中多次出现关于“太阳”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①“太阳”形象的变化,暗示小说情节的发展,揭示了攀登时间的推移,从午后直至深夜。 ②通过太阳光线的由夺目逐渐变得暗淡,烘托出人物内心由激昂亢奋转向了筋疲力尽的心理变化。 ③凸显主题,映射出抗战时期战士们满腔热血与坚韧不拔的信念。 课后巩固 教学/学习札记 注意:右侧留白处应该体现: 1.时间规划 2.每一部分重点关注的学生名单 3.创设的问题、学情预判及处理策略 4.对于学生来说,留白是整理记录课堂重点要点的地方
【课后反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 我的第一个上级 马 烽 去年夏天,我到县防汛指挥部工作,农建局田副局长是我的领导。他走起路来总是低着头,背着手,慢慢地迈着八字步;讲起话来总是少气无力;处理问题总是没紧没慢拖拖拉拉,好像什么事都不能使他激动。 我来的第九天夜里,山洪暴发了。接到电话,我一口气跑到农建局,撞开老田房门喊道:“老田,快起,永安河发洪水!安乐庄决口了!”他一只手撑着床,支起半个身子问道:“安乐庄什么地方决口了?”我告他说在汽车路东。谁知他听完,反而躺下了,平平淡淡地说:“没甚要紧。”当时我又急又气地说道:“你知道有多么大流量?一百多个!”他不紧不慢地说:“那更没办法!” 正在这时,小秦慌慌急急跑进来大声说:“三岔河也发洪了!”话音刚落,老田就像中了电似的“呼”一下坐了起来,睁大眼睛急问道:“多大流量?”小秦说水已经漫到龙王庙背后了。老田说:“那至少有九十个。”他一面急忙穿衣服,一面说:“赶快通知海门村、田家庄,全体上堤。快!” 我刚打完电话,老田就大踏步跑进来,抓起电话:“听着,把三支渠的闸拨开一孔……什么?已经全拨开了?我就怕你们来这么一手,马上闸住两孔……”他放下这个电话,马上又抓起另一个,详细地指示:要防守哪段河堤,开哪个支渠闸,闭哪个支渠闸……我忙把河流渠道图铺在他面前的桌子上。他根本没看一眼,继续讲他的。 老田打完电话,回头对我说:“咱俩到海门去,恐怕那里南堤要出问题。”在车上,我问他,两条河都发了洪水,安乐庄还决了口,一点都不着急;而三岔河只有九十多个流量,为什么就急成那个样子?他说:“永安河坡度大,洪水来源少。别看来势猛,顶多四个钟头水就退干了;再说,汽车路东种的都是高秆作物,过一下水也淹不死。而三岔河愈往下游坡度愈小,水量大,泄洪慢,这不要命?” 下了车,老田走得飞快,我气喘吁吁地奔跑着才能追得上。爬上南堤的时候,河里的水已经漫到平台上来了。人们看到老田都站起来,乱纷纷地喊道:“知道你要来的!”“你可来了……” 到了防汛指挥所,老田满屋子扫了一眼说:“怎么老姜头没来?”“刚才觉得不要紧,就没叫他。”老田生气地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你马上去把他请来。”过了不多一会儿,有人扶着个老汉进来了,正是堵决口的行家老姜头。 没过多久,堤坝决口了。出险的地方,人声嘈杂,人们奔跑着,喊叫着,来来往往运送沙袋。老姜头指点人们打桩,老田领着人填沙袋,决口慢慢在缩小。夜里三点多钟,眼看就可合龙闭气。可是,这时候水也更猛更急。木桩刚打下去一半,就被冲走了,就连打桩的小伙子带老姜头,一下子都冲到水里去,幸好没冲走多远,就被众人七手八脚地拉上岸来。 一爬上岸,老姜头就说:“堵不住啦!我是没有这个本事了!”大家慌了,议论纷纷。这时老田像只猛虎一样转脸对老姜头吼道:“非堵住不可!你再胡说八道惑乱人心,我先把你填到水里!” 他转身向众人喊道:“会水的,跟着我来!”只听人群中说:“老田下水了!咱们还愣着干吗?”马上就有五六个壮小伙子跑到他身边,接着又跑出来几个……老田领着头下水了,拉着长长的队伍往前走,湍急的河水冲得人们东倒西歪,但人们仍然不顾一切地往前走。对面翟书记也挽着一串人下到河里了,挣扎着往这边移动。他们一次又一次想靠拢拉起手来,但一次又一次被巨浪打开了。 老姜头向堤上的人喊道:“快!抬一根长电线杆来!”老田和瞿书记靠着电线杆,终于挽到一起了。水里的人也都一个个紧挨着,靠在了电线杆上。这时,堤上又有很多人呼喊着手挽着手下到水里。转眼间,决口上就排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人,结成了一条冲不断的堤。 大股的洪水终于被拦住了。可是风浪也更加凶猛。一个巨浪接着一个巨浪,照他们劈头盖顶反扑。当巨浪扑上来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被吞没了;当巨浪退下去的时候,无数的头才又露出水面……岸上的人们继续打桩,填沙袋。决口逐渐在缩小,沙袋堤逐渐在增高…… 黎明时候,决口终于合拢了。人们都欢呼起来,水里的人也叫喊着爬上堤岸。大家七手八脚把老田拉上堤岸。他两条腿弯曲得像两张弓,鼻子里只有一点微弱的气息。老姜头含着两眶热泪,脱下自己的夹袄,轻轻地盖在老田身上。 过了半个多小时,老田渐渐缓过气来了,他断断续续地说:“下定……决心……不怕……牺牲……”老姜头趴在他耳边大声呼唤。老田慢慢睁开眼看了看说道:“大叔,我骂你了,我……” 两个月后,老田出院了,我看见他还是那个样子:驼着背,低着头,背着手,迈着八字步。只是步子迈得更慢了,背更驼了。后来我才知道,老田有关节炎,腿常年疼得要命。那还是一九五四年秋天,雨多洪大,老田淋着雨渡着水指挥各村防汛排涝,一连在水里泡了七天七夜,从此落下了这病。 我远远地望着他走过来,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感。这就是我的第一个上级!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给各村打电话安排抗洪工作时,老田一眼都没看铺在桌上的河流渠道图,是因为他对当地河流渠道的情况了如指掌。 B.到了南堤防汛指挥所,老田发现老姜头没有在场,对老姜头缺乏责任心的行为感到非常生气,于是立即派人去找老姜头。 C.人们不顾生命危险纷纷跳下水用身体去堵决口,既是被老田领头下水的行为所感动,也是出于大家对老田一贯的信任。 D.对于老田的责骂,老姜头并没有生气,而是全力帮助老田指挥群众一起堵住决口,可见他也是一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我”为中心来组织材料,“我”不仅是故事的见证者,还是故事的参与者,同时“我”还起到了衬托老田形象的作用。 B.本文后半部分关于风浪场景的描写,写出了当时洪水凶猛的危急情形,侧面表现了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抗洪抢险的决心和勇气。 C.文中画线部分补叙了老田患关节炎的情况,交代了他走路“总是……慢慢地迈着八字步”的原因,是对情节的必要补充。 D.本文人物语言富有个性特点,如“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突出了老田作为老干部意志坚定、勇于献身的形象。 ★7.(标题含义)小说标题“我的第一个上级”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答案 ①浅层寓意:直接交代老田和“我”上下级的工作关系;②深层寓意:强调“第一个”,暗示老田作为“我”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个领路人,为我今后的人生树立了榜样。 8.(写作技法)本文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任意三处并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6分) 5.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对老姜头缺乏责任心的行为感到非常生气”错误。老田生气的原因是防汛指挥所领导没有叫老姜头来。 6.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项,“小说以‘我’为中心”错误。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塑造了老田工作经验丰富,一心为民的基层干部的形象,所以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老田。 7.答案 ①浅层寓意:直接交代老田和“我”上下级的工作关系;②深层寓意:强调“第一个”,暗示老田作为“我”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个领路人,为我今后的人生树立了榜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 由“我到县防汛指挥部工作,农建局田副局长是我的领导”,可知标题中“我的第一个上级”的表层意思是指老田和“我”上下级的工作关系。 由“我远远地望着他走过来,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感。这就是我的第一个上级”,可知“我的第一个上级”的深层意思是老田对我的影响。老田领导有方,经验丰富,是“我”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个领路人。老田面对危险时的冷静,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为人民服务的高贵精神,使“我”深受感动。老田的形象深深印在我的心中,为我今后的人生树立了榜样。 8.答案 ①开头写老田走路慢,讲话少气无力,做事拖拖拉拉,与他在抗洪抢险中果断坚决,沉着冷静、身先士卒的表现形成对比,使得老田的形象更加丰满感人;②“我”对老田的前后态度形成对比,表现了“我”对老田认识的转变和深入,突出了领导干部应有的精神品质,深化了主题;③文章开头叙事舒缓,南堤决口后节奏紧凑,解决了险情后叙事又归于舒缓。节奏上的变化张弛有度,对比鲜明,使小说情节曲折多变,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①开头写老田走路慢,讲话少气无力,做事拖拖拉拉,与他在抗洪抢险中,布置任务,发布命令坚决果断,指挥若定,沉着冷静,身先士卒的表现形成对比,使得老田的形象更加丰满感人;②先前,老田处理问题总是没紧没慢拖拖拉拉,好像什么事都不能使他激动;抗洪抢险后,我远远地望着他走过来,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感,表达了我对老田面对危险时的冷静,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为人民服务的高贵精神的敬佩。“我”对老田的前后态度形成对比,表现了“我”对老田认识的转变和深入,突出了领导干部应有的精神品质,深化了主题;③文章开头叙事舒缓,叙说了老田平时的“疲沓”;南堤决口后,文章叙事节奏紧凑,抢险过程中老田布置任务,发布命令坚决果断,指挥若定,沉着冷静,身先士卒的表现,表现了他内在的崇高品质;解决了险情后叙事又归于舒缓。节奏上的变化张弛有度,展开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对比鲜明,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使“我”对老田的认识也随着日趋深刻,对老田发出了由衷的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