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6 11:4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文化自信.默读课文,了解老人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审美创造.抓住关键句感悟老人无私奉献、绿化家园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 3思维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教学重点
1.了解老人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 感悟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1.同学们,请大家看图片,交流感受。
2.在祖国的晋西北,在一片风沙肆虐的土地上,有一位81岁的老人,在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记者梁衡去拜访这位老人,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 (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
二、教学新课
(一)检查预习
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
肆虐 盘踞 淤泥 劲挺 荡漾 绿洲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不紧不慢 如臂如股
谁来读一读这些词?
指名读,师生评价,纠正。生齐读一遍。
2.拿出课前填写的信息卡,学生交流。
采访地点: 采访对象:
性别: 年龄: 外貌特征:
感人事迹:
3.结合信息卡的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二)了解奇迹,感悟精神
1.让我们一起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我们一般可以从哪里入手?(课文前的阅读提示)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学习任务一: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老人创造的奇迹。
(1)交流反馈,出示句子: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理解“了不起”: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了不起”?
点拨: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十五年 八条沟 七条防风林带 三千七百亩林网
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
(3)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感受一下老人创造的奇迹。
3.学习任务二: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关注大环境是怎样的,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写一写批注,师巡回了解情况。(板书:大环境)
(2)指名学生反馈:
①出示句子: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点拨:“肆虐”, 什么叫“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在这里狂风肆虐到什么程度?我们来看看: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县志:记载一个县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
出示晋西北环境图片。(看,这就是晋西北,黄沙漫漫,山野荒荒,干旱,霜冻,沙尘暴肆虐,据有关资料记载,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
教师总结: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却创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奇迹,真是不简单啊!
②当作者带着对晋西北环境恶劣,荒无人烟的印象来到老人居住的山沟里时,他却看到了——
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山沟?
过渡: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小环境又有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板书:小环境)
③学生交流反馈小环境怎样,说说从哪里体会到的。
小结: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青山,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④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和院子里的小环境
4.欣赏“绿洲”视频,出示学习任务三: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1)出示结尾两个自然段,齐读。
(2)思考:另一种东西是指什么?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
(3)抽生分享: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三、课堂练习:(1.2题可选一道题完成)
1.词语填空。
三( )五( ) ( )( )同舟
山川( )( ) 日月( )( )
绿风( )( ) 如( )如( )
( )( ) 之地 不( )不( )
2.缩句 。
(1)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2)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3.小练笔。
你如果有机会来到这座青山,看到老人创造的绿洲,你会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什么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 险恶可怕 奇迹 小 环 境 生 活 艰 苦
精神永存
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这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另外一个特点是课堂动静结合,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主要是课堂评价形式较单一;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朗读不是很到位。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情况,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真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做到亲证学习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