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中图版地理(新教材)八年级上册
第三节 气候与人类活动
第三章 世界气候
区域认知:通过对比不同气候区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理解气候的区域多样性如何塑造区域特色人文景观,增强对不同区域气候与人类活动关联性的认知。
综合思维:结合具体案例,综合分析气候对农业作物选择、耕作制度,工业选址与生产,以及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影响,同时探究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反作用,培养多角度分析地理关系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理解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双向影响,认识合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改善作用及不合理活动的负面影响,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人地协调观念,明确低碳生活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意义。
地理实践力:通过阅读气候资料图、区域民居分布图、坎儿井结构图等,提取关键地理信息,分析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结合生活实际,列举气候影响生产生活的事例,提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读图分析:欧洲不同地区传统民居墙壁厚度变化的原因?
探索导入
气候与生产
01/
气候与生产
一
气候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对农业、工业等生 产活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________生产的影响最为显著。
农业
气候与生产
一
气候对农作物种类的影响
思考分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原因?
橘子树在适宜的亚热带气候下能正常生长结果成为橘,在较寒冷的淮北地区因气候不适宜,生长变异成为枳,气候差异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气候与生产
一
气候对农作物种类的影响
小组合作:根据之前学过知识,下列内容,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水果
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水稻
油菜
甘蔗
柑橘、荔枝、菠萝、香蕉、龙眼等
小麦
花生、大豆
甜菜
苹果、枣、山楂、梨、杏、桃等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水分,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条件不同,所以不同地区,同类型作物的品类往往不一样。
气候与生产
一
粮食作物
北方种小麦
南方种水稻
气候与生产
一
油料作物
北方种大豆和花生
南方种油菜
气候与生产
一
糖料作物
北方种甜菜
南方种甘蔗
气候与生产
一
水果
北方地区的水果代表为苹果
北方地区的水果代表为柑橘
气候与生产
一
温带水果
气候与生产
一
亚热带水果
气候与生产
一
热带水果
气候与生产
一
气候对耕作制度的影响
气候还会影响农业耕作制度。例如,在降水丰沛的地区,热量决定农作物一年中可以播种的次数。
气候与生产
一
气候对耕作制度的影响
一年一熟
一年两熟至两年三熟
一年三熟
无作物
气候与生产
一
气候对耕作制度的影响
降水少的地区需依赖灌溉(如坎儿井,吐鲁番、哈密等地利用暗渠引地下水灌溉农田)。
气候与生产
一
气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思考活动:葡萄是喜光作物,对热量要求很高,在地中海地区有大面积种植。结合地中海气候的特点,说出葡萄为什么适合在地中海地区种植。
因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在植物生长的旺盛季节,光照充足。
气候与生产
一
气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思考活动:我国的南方主要种植水稻,你认为水稻主要适宜在什么气候条件下种植?
①适宜的温度。
②生长期降水充足。
气候与生产
一
气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思考活动:新疆民谣: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为什么新疆的水果那么香,那么甜
新疆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旺盛,产生的有机质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养分)的积累。
气候与生产
一
气候对工业的影响
气候对工业也有重要影响。工厂的选址、生产过程、材料和产品的运输等均受气候的影响。
气候与生产
一
气候对工业的影响
俄罗斯的石油开采
气温高低、太阳辐射强弱、风力大小、降水量以及降水天数多少等,对露天生产的工业部门影响尤其显著。
气候与生产
一
推动气候资源开发
光能、热量、水分和风能等气候资源与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相比,这些气候资源不但可以再生,而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气候与生产
一
推动气候资源开发
风力发电适合在高海拔地区、内陆地区、沿海地区以及山区。这些地区因其特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特别适合风力发电的开发和利用。
气候与生产
一
推动气候资源开发
光伏发电适合在高原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平原地区以及屋顶资源丰富的城镇区域。这些地区因其独特的光照条件、地形特征和空间资源,格外适配光伏发电的开发与利用。
气候与生活
02/
气候与生活
二
气候对服饰的影响
思考分析:阅读下面两幅图片,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分析气候对当地服饰有哪些影响?
沙特阿拉伯人身着长袍、头戴
头巾,以遮挡烈日与风沙。
因纽特人使用动物的皮毛制
作衣服,以抵御严寒。
气候与生活
二
气候对服饰的影响
思考分析:阅读下面两幅图片,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分析气候对当地服饰有哪些影响?
藏族服饰:肥大的藏袍夜间可以当做棉被抵御风寒,白天气温上升可以脱出一个肩膀以便散热。藏袍适应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气候与生活
二
气候对饮食的影响
思考分析:阅读下面两幅图片,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分析气候对当地饮食有哪些影响?
沙特阿拉伯气候极其干旱,很多植物不易存活,但枣椰树耐早、耐热,能够适应这里的气候。椰枣是沙特阿拉伯人重要的食物之一。
因纽特人生活的地区气候严寒,农作物无法生长。他们主要依靠捕鱼和狩猎为生。
气候与生活
二
气候对饮食的影响
思考分析:阅读下面两幅图片,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分析气候对当地饮食有哪些影响?
印度咖哩以丁香、小苗香子、胡萎子、芥末子、黄姜粉和辣椒等香料调配而成,辣度强烈兼浓郁。
四川人很喜欢吃辣,四川盆地气候比较潮湿,容易引发关节炎等疾病,所以多吃辣预防关节炎。
气候与生活
二
气候对饮食的影响
思考分析:阅读下面两幅图片,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分析气候对当地饮食有哪些影响?
欧洲的气候很适宜马铃薯的生长并且产量高。
山西居民喜食醋,可有效中和黄土高原碱性水土,降低结石发病率
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高寒,青稞是主要的粮食作物。
气候与生活
二
气候对民居的影响
思考分析:阅读下面两幅图片,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分析气候对当地民居有哪些影响?
沙特阿拉伯人的传统民居屋顶多为平顶,反映了当地降水稀少的特点;墙体厚实,有利于隔热;窗户较小,可以抵御烈日和风沙的侵袭。
因纽特人外出狩猎时会搭建冰屋避寒。冰屋低矮,无窗户,保温效果好。
气候与生活
二
气候对民居的影响
思考分析:阅读下面两幅图片,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分析气候对当地民居有哪些影响?
我国内蒙古高原地区的蒙古包,选材轻便,便于搭建及拆卸,适于游牧生活。
气候与生活
二
气候对民居的影响
思考分析:阅读下面两幅图片,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分析气候对当地民居有哪些影响?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北京地区地处暖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
气候与生活
二
气候对民居的影响
思考分析:阅读下面两幅图片,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分析气候对当地民居有哪些影响?
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好,不易塌陷。因此黄土高原居民就因地制宜地修建起窑洞这种民居建筑。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地形崎岖带来的建设困难,又可以减少加工建筑材料成本,还可以在冬季利用窑洞保温。
气候与生活
二
气候对交通的影响
思考分析:阅读下面两幅图片,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分析气候对当地交通工具的影响?
骆驼耐炎热、耐干渴、耐饥饿,是沙特 阿拉伯人重要的传统交通工具。
因纽特人的传统交通工具是犬拉的雪橇和兽皮船。
气候与生活
二
气候对交通的影响
思考分析:阅读下面两幅图片,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分析气候对当地交通工具的影响?
南方地区河网密布,降水充沛,历史上水运是主要交通方式,船只成为重要交通工具。
北方降水稀少,河流稀疏且存在结冰期,陆路交通更便利,马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
南船
北马
气候与生活
二
异常气候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思考分析:一旦气候发生异常,带来气象灾害,会产生哪些影响。
干旱
寒潮
洪涝
气候与生活
二
异常气候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思考分析:一旦气候发生异常,带来气象灾害,会产生哪些影响。
台风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03/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
积极影响
思考分析:人类有哪些合理的活动能够对气候产生积极影响。
我国建设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有效地防治了风沙灾害,同时也对调节气候起到了显著作用。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
积极影响
思考分析:人类有哪些合理的活动能够对气候产生积极影响。
植树造林、保护水系,也可以改善气候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
消极影响
思考分析:人类有哪些不合理的活动能够对气候产生消极影响。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破坏森林和草原植被等,会造成气候恶化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
消极影响
思考分析:阅读下面图片结合课本相关内容,说说温室效应和人类的哪些行为有关?
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气候恶化,如工业革命后大量燃烧矿物燃料、砍伐森林,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发全球气候变暖。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
消极影响
思考分析:阅读下面图片结合课本相关内容,说说温室效应会造成的影响?
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
消极影响
思考分析:阅读下面图片,说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由于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碳化合物等制冷材料,破坏了高空中的臭氧层,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
碳达峰与碳中和
思考分析:阅读下面图片结合课本内容,说说什么是碳达峰与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等途径,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
碳达峰与碳中和
思考分析:阅读下面图片结合课本内容,说说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如果每个人都能形成绿 色的生活方式。积极提倡并践行“低碳生活”。节电、节油、节气、节水,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就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贡献力量。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
碳达峰与碳中和
思考分析:阅读下面图片结合课本内容,说说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
气候与人类活动
气候与生产
气候与生活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积极影响
气候对农作物种类的影响
气候对耕作制度的影响
气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气候对服饰的影响
气候对饮食的影响
气候对工业的影响
推动气候资源开发
气候对民居的影响
气候对交通的影响
异常气候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消极影响
碳达峰与碳中和
课堂小结
优题强化训练
04/
优题强化训练
四
气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地理活动不受气候影响的是( )
A.服饰 B.房屋结构
C.饮食习惯 D.早睡早起
2.“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反映的是( )
A.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B.气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C.气候对工业的影响 D.气候对交通的影响
D
A
优题强化训练
四
小组同学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人类活动也会对地面产生深刻影响,在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的城市,中心城区的气温往往比郊区高,风速比郊区小,上升气流显著,雾和低云增多,形成城市热岛效应。下图是小组同学绘制的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热岛效应( )
A.扩散了郊区的空气污染 B.增加了郊区的大气降水
C.扩散了城区的空气污染 D.降低了郊区的大气温度
4.减弱热岛效应的合理措施是( )
A.在郊区建商业中心 B.在郊区建工业园区
C.在市区建高层建筑 D.在市区增加绿地面积
C
D
优题强化训练
四
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清洁能源,不包括( )
A.水能 B.风能
C.太阳能 D.煤、石油
6.针对该漫画,某同学创作了几条警示语,其中最贴切的是( )
A.保护耕地,人人有责 B.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C.清洁能源,低碳转型 D.因地制宜,科技兴农
D
C
优题强化训练
四
气候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甲地有狗拉雪橇的交通运输方式,乙和丙是传统服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甲图所反映的地区最可能属于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气候 D.寒带气候
8.关于图中传统服饰与当地的气候,描述正确的是( )
A.乙图女子服饰轻薄,反映出当地气候湿热
B.乙图服饰可能位于阿拉伯地区
C.丙图男子身着白色长袍,头戴头巾是为了适应高原温差大,气温相对较低的环境
D.丙图服饰可能位于极地附近地区
D
A
优题强化训练
四
“A”形茅屋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传统民居,因其外形酷似字母“A”而得名。如图示意巴布亚新几内亚气候资料和“A”形茅屋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气候特征是( )
A.全年温和湿润
B.全年高温多雨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D.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10.“A”形茅屋的外形设计主要是为了( )
A.保暖 B.防风 C.防震 D.排水
B
D
优题强化训练
四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世界气候大会,旨在为我们生存的地球开出“降温药方”,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本次会议异常“火热”,结合图,回答下列小题。
1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后果是( )
A.全球沙漠变成绿洲 B.南极冰川面积扩大
C.海平面上升 D.全球降水持续增加
12.目前许多城市的居民到郊区买房,不是主要原因的是( )
A.郊区房价相对较低,环境质量好
B.乡村空气清新
C.交通发达了,距离不再是重要制约因素
D.城市气温低于乡村
C
D
优题强化训练
四
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读图“碳达峰与碳中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根据图示信息,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生产方式是( )
A.提高煤炭的能源消费比例
B.加大森林采伐力度增加收入
C.开发利用风能等清洁能源
D.大力发展钢铁工业等重工业
14.下列日常生活方式中,不符合“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是( )
A.学生上学私车接送 B.按需点餐光盘行动
C.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D.节约纸张双面使用
C
A
优题强化训练
四
15.截至2023年9月,全球已有150多个国家作出了碳中和承诺,覆盖全球8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经济总量和人口。左图示意世界部分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右图示意碳中和的含义。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最高的国家是 ,
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是 。
(2)从经济发展水平看,美国、德国、日本属 ,
它们与中国、印度等国在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的合作称为“ ”。
(3)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使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列举一项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 。请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出一条可行的措施 。
美国
韩国
发达国家
南北对话
两极地区与高山的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等等
植树造林,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禁止乱砍滥伐,使用更清洁的新能源,等等。
本课结束 下课
中图版2024 八年级上册/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中图版2024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三章《世界气候》 第三节《气候与人类活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实验探究、小组合作、案例分析 课时 第1-2课时
备课人 教材 中图版初中地理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对比不同气候区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理解气候的区域多样性如何塑造区域特色人文景观,增强对不同区域气候与人类活动关联性的认知。 综合思维:结合具体案例,综合分析气候对农业作物选择、耕作制度,工业选址与生产,以及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影响,同时探究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反作用,培养多角度分析地理关系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理解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双向影响,认识合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改善作用及不合理活动的负面影响,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人地协调观念,明确低碳生活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意义。 地理实践力:通过阅读气候资料图、区域民居分布图、坎儿井结构图等,提取关键地理信息,分析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结合生活实际,列举气候影响生产生活的事例,提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三章《世界气候》的总结与延伸,承接“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气候类型”等基础内容,聚焦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双向关系,是“自然地理”向“人文地理”过渡的关键节点。教材通过典型案例(如不同地区民居、农作物差异)、图文结合和数据呈现,将抽象的 “气候影响”转化为具体认知,符合初中生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同时渗透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掌握气候的基本要素(气温、降水)和主要气候类型,对“气候影响生活”有直观体验(如服饰、饮食差异),但对“气候如何影响农业耕作制度”“人类活动如何具体改变气候”等抽象逻辑理解不足。此外,学生对“碳达峰”“碳中和”等热点概念较陌生,需结合生活案例降低理解难度。
学习目标 1.能结合案例,说明气候对农业、工业、服饰、民居、交通的具体影响。 2.通过分析资料,区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解释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 3.理解 “碳达峰”“碳中和” 的含义,能提出至少2条个人层面的低碳生活建议。 4.学会收集本地气候与人类活动的案例,简单分析二者的相互关系。
重难点 重点: 1.气候对农业、民居、服饰的影响。 2.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双向影响(积极与消极)。 3.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及“双碳”目标的意义。 难点: 1.气候对农业耕作制度的影响。 2.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因果关系。 3. 将“双碳”目标转化为具体的个人行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新课导入(5分钟) 【情境展示】呈现两组对比图片: 1.欧洲不同地区传统民居墙壁厚度变化图(俄罗斯西部墙厚 73cm vs 英国南部墙厚 23cm); 2.沙特阿拉伯长袍与因纽特人皮毛服饰图。 【问题设问】“同一大洲(欧洲)的民居墙壁厚度为何差异显著?沙特阿拉伯与因纽特人的服饰差异,与当地气候有何关联?” 观察图片,结合前置的气候类型知识,思考并发言,尝试建立 “气候差异-人类活动差异”的关联。 通过生活化的对比情境,激发探究兴趣,打破 “气候抽象、遥远” 的认知误区,自然导入 “气候与人类活动” 主题,为后续学习铺垫 “案例分析” 的思维模式。
环节二 新课讲授 活动探究(25分钟) 一、气候与生产 1、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1)展示“中国农作物熟制分布图”(标注一年一熟区、一年两熟至两年三熟区、一年三熟区)和“南北方农作物对比表”(粮食、油料、糖料、水果),提问:“我国南方为何能实现一年三熟,北方多为一年一熟?南北方农作物差异的主要气候原因是什么?” (2)发放“地中海气候与葡萄种植”“新疆水果甜度高” 的案例材料(含气温降水图、光照数据),布置小组任务:“结合材料,分析葡萄适合在地中海地区种植的原因,以及新疆水果甜度高的气候条件。” (3)总结:气候通过“热量+水分”影响农作物种类与耕作制度,光照、昼夜温差等也会影响作物品质。 2、气候对工业与气候资源开发的影响 (1)展示“俄罗斯石油开采场景”和“中国青海太阳能发电、内蒙古风力发电图”,提问:“寒冷气候对俄罗斯露天石油开采有何挑战?太阳能、风能开发为何多集中在高原、内陆地区?” (2)补充:气候资源(光能、风能)的可再生性与环保性,对比化石燃料的弊端,引导学生理解“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气候与生活 1. 气候对服饰、饮食、民居的影响 【情境探究】 (1)展示三组图文资料: 沙特阿拉伯长袍(防晒防沙)vs因纽特人皮毛服饰(御寒); 沙特阿拉伯椰枣(气候干旱)vs因纽特人食渔猎产品(严寒无农作物); 沙特阿拉伯人的平顶民居(降水稀少)vs因纽特人的冰屋(保温)。 (2)组织“气候适应小侦探”活动:每组选择一组资料,分析气候特点与生活特征的关联,填写“气候-生活”关联表(如“沙特热带沙漠气候-长袍防晒防沙”)。 2、气候对交通的影响 【图片对比】 展示“沙特阿拉伯骆驼运输”与“因纽特人犬拉雪橇”的图片,提问:“两地的传统交通工具为何差异显著?结合热带沙漠气候与寒带气候的特征,分析气候对交通方式的影响。” 补充“中国南船北马”的案例(南方河网密布→水运,北方降水少→陆路),强化“气候影响交通”的认知。 总结:气候(降水、气温)决定交通方式的选择,干旱地区依赖耐旱动物,冰雪地区依赖耐寒交通工具;结合 “南船北马” 案例,进一步理解气候对交通的影响。 三、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 双向影响分析 【对比展示】 (1)积极影响:展示“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卫星对比图(治理前vs治理后),讲解:植树造林→调节气候、减少风沙,改善局部气候环境。 (2)消极影响:展示“工业排放温室气体”数据图、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图,提问:“人类哪些活动(如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会导致气候恶化?全球气候变暖有哪些具体危害(如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增多)?” 2. “双碳” 目标解读 (1)播放“碳达峰、碳中和”科普动画,解释概念:碳达峰(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峰后下降)、碳中和(排放=吸收,实现“净零排放”)。 (2)组织“低碳生活我能行”讨论:“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日常行为(如出行、用电、饮食),为‘双碳’目标助力?” 观察熟制分布图,结合 “热量差异”(南方纬度低、热量足)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案例,提取“地中海夏季炎热干燥(光照足)”“新疆光照长、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 等关键信息,代表分享。 分析图片,总结:严寒气候增加露天工业成本,适宜气候推动清洁能源开发。 小组讨论:对比煤炭、石油与风能、太阳能的差异,认识开发气候资源对减缓气候恶化的意义,理解“因地制宜开发资源”的理念。 分组领取资料,结合气候类型(如沙特热带沙漠气候、因纽特人寒带气候),分析服饰、饮食、民居的设计如何适应气候。 各组派代表分享结论,其他组补充评价,共同归纳:人类生活(服饰、饮食、民居)需适应当地气候特点。 观察“沙特骆驼运输”“因纽特犬拉雪橇” 图,记录交通工具、自然环境、衣着。分析结合热带沙漠、寒带气候特点,从气温、降水角度,写两地交通差异的原因。分享观点,补充完善,形成共识。 围绕“气候如何影响‘南船北马’”讨论,结合降水与交通适应性,形成成果,推代表展示。各组展示,其他组评价。 对比分析图片与数据,总结: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合理活动(植树造林)改善气候,不合理活动(工业排放)恶化气候;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与危害。 小组讨论并列举低碳行为,每组至少提出3条具体建议,派代表分享。 通过“图表+案例”结合,让学生自主提取气候与农业的关联,培养综合思维;对比气候资源与化石燃料,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 将“气候与工业”从 “影响”延伸到“合理利用”,渗透“因地制宜开发资源”的理念,为后续“人类活动对气候的积极影响”铺垫。培养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 通过“情境+任务”的形式,让学生主动探究气候与生活的关联,将抽象影响转化为具体案例,提升地理实践力与综合思维。 通过跨区域案例对比,让学生认识气候对交通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性”,强化区域认知,同时联系中国案例,增强知识的贴近性。 从“气候影响人类”转向“人类影响气候”,形成双向认知;通过“双碳”解读与低碳讨论,将抽象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落实人地协调观与绿色发展理念。
环节三 课堂总结 (5分钟) 【知识梳理】用思维导图梳理本节课核心内容: 1. 气候→人类活动:影响生产(农业、工业)、生活(服饰、饮食、民居、交通); 2. 人类活动→气候:积极影响(植树造林、开发清洁能源)、消极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全球变暖); 3. 应对策略:适应气候(合理生产生活)、改善气候(低碳行动、“双碳” 目标)。 学生结合思维导图回顾知识,回答教师问题,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强化记忆,培养归纳能力。
环节四 课堂练习 (5分钟) 【优题训练】展示课件中的典型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查。 独立答题,核对答案后提出疑问,教师针对性讲解。 通过练习巩固重难点,及时反馈学习效果,查漏补缺。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A类作业 练习:完成《分层练》中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B类作业 完成教材复习题,查阅资料,分析“本地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撰写200字短文;或设计一份“家庭低碳生活方案”,包含3条可操作的措施。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大量生活化案例(如民居、饮食)和互动活动(“气候小侦探”“低碳讨论”),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将抽象知识具象化;2从“气候影响人类”到“人类影响气候”的双向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完整认知,落实人地协调观。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耕作制度与积温的关系”理解不透彻,需补充积温与熟制的关联数据;对“双碳”目标的全球意义(如国际合作)挖掘不足,学生视野局限于个人层面。 改进措施:补充“中国积温分布与耕作制度”地图,用数据直观展示气候(热量)对熟制的影响;增加“全球气候大会”相关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双碳”的全球合作意义,拓宽国际视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