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中图版版地理八年级上册3.3《气候与人类活动》(分层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核心素养】中图版版地理八年级上册3.3《气候与人类活动》(分层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30 14:10:25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第三章 世界气候
第三节 气候与人类活动(分层作业)
使用导航
知识挖空练:要点全梳理,课前预习
新情境命题练:T1-9(建议用时:10-15分钟)当堂测试使用
重难探究专练:T1-10(建议用时:15-20分钟)课下练习使用
知识挖空练
知识点一:气候与生产
1、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最为显著。
2、气候对作物种类的影响
水果 产区
咖啡、香蕉 芒果和榴莲 热带地区
茶、柑橘 亚热带地区
苹果、葡萄、桃子和梨 温带地区
3、气候对我国耕作制度的影响
温度带 耕作制度 主要作物
热带 一年三熟 水稻、热带经济作物
亚热带 一年两至三熟 水稻、冬小麦、亚热带经济作物
暖温带 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 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
中温带 一年一熟 春小麦、亚麻、大豆、甜菜
寒温带 一年一熟 春小麦、马铃薯
青藏高原高寒区 一年一熟 青稞
4、气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降水过多或过少会影响农作物收成;特定气候适配特定作物,如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充足,适宜喜光喜热的葡萄种植。
5、气候对工业的影响:工厂的选址、生产过程、材料和产品的运输等均受气候的影响。气温高低、太阳辐射强弱、风力大小、降水量以及降水天数多少等对露天生产的工业部门影响尤其显著。
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光能、热量、水分和风能等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多。与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相比,这些气候资源不但可以再生,而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知识点二:气候与生活
1、气候与服饰
着装 气候
阿拉伯人服饰 生活在热带的阿拉伯人,为了适应干旱少雨的气候,穿长袍,宽大的长袍阻挡了日光对体表的直接照射,而灌满长袍的空气又起到良好的隔热作用。
藏族服饰 肥大的藏袍夜间可以当作棉被抵御风寒,白天气温上升可以脱出一个臂膀以便散热。藏袍适应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因纽特人服饰 因纽特人为了适应寒带的气候,穿厚重的皮衣以抵御寒冷。
2、气候与饮食:
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们喜欢吃清淡祛暑的食物
生活在寒带地区的人们喜欢吃辛辣和油腻的食物来御寒
我国南方人喜欢吃大米,北方人喜爱面食
3、气候与民居
民居 气候
因纽特人的冰屋 居住在加拿大北部寒冷地区的因纽特人,外出狩猎时用冰砖做成冰屋避寒
亚马孙地区的高架屋 在气温高雨水多的亚马孙地区,常能见到通风良好、能避潮湿的高架屋
蒙古包 我国内蒙古高原地区的蒙古包,选材轻便,便于搭建及拆卸,适于游牧生活。
沙特阿拉伯人的传统民居屋顶多为平顶,反映了当地降水稀少的特点;墙体厚实,有利于隔热;窗户较小,可以抵御烈日和风沙的侵袭。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北京地区地处暖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
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好,不易塌陷。因此黄土高原居民就因地制宜地修建起窑洞这种民居建筑。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地形崎岖带来的建设困难,又可以减少加工建筑材料成本,还可以在冬季利用窑洞保温。
4、气候与交通
骆驼耐炎热、耐干渴、耐饥饿,是沙特阿拉伯人重要的传统交通工具。
因纽特人的传统交通工具是犬拉的雪橇和兽皮船。
南方地区河网密布,降水充沛,历史上水运是主要交通方式,船只成为重要交通工具。
北方降水稀少,河流稀疏且存在结冰期,陆路交通更便利,马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
5、气候发生异常会造成洪涝、干旱和寒潮等灾害。需要加强对气候的监测,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知识点三: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活动可以改善局部地区的小气候 建设防护林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例如,我国著名的“三北”防护林,地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防护林工程,被称为“绿色长城”。
人们修建蔬菜大棚,通过增加棚内的温度,从而反季节种植蔬菜。
温室效应 一方面,人类燃烧煤、石油等,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另一方面, 人类又大量砍伐森林,减少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气温升高。
臭氧层破坏 由于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化合物等制冷材料,破坏了高空中的臭氧层,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
2、碳达峰与碳中和
(1)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2)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等途径,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3)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如果每个人都能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积极提倡并践行“低碳生活”。节电、节油、节气、节水,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就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贡献力量。
(4)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提出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情境命题练
(新情境·跨学科学习·语文)天气和气候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很大影响,我们每天在电视和手机上都能看到天气预报,它可以用以指导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诗句中不是描述天气的是( )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2.“白露谷,寒露豆,花生收在秋分后”这句谚语反映的是地理与____的关系( )
A.风土人情 B.工业生产 C.农业生产 D.日常生活
【答案】1.B 2.C
【解析】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描述的是短时间内不同地区天气状况差异,东边日出,西边下雨,体现了天气的多变性,是天气的描述,A不符合题意;“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意思是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主要是因为海拔差异导致气温不同,进而影响桃花开放时间,反映的是气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是描述短时间内天气变化,不属于天气描述,B符合题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绘的是当时下雪的天气状况,属于对天气的描述,C不符合题意;“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描述了巴山夜晚下雨的天气现象,属于天气描述;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白露谷,寒露豆,花生收在秋分后”,这句谚语明确提到了谷子、豆子、花生等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时间与节气的关系。而农作物种植收获属于农业生产活动,所以反映的是地理与农业生产的关系,C正确;风土人情指的是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与农作物种植收获无关,A错误;工业生产主要涉及制造业等,与该谚语无关,B错误;日常生活虽然也会受天气气候影响,但这句谚语主要强调的是对农业生产时间安排的指导,并非日常生活,D错误;故选C。
(新情境·南美洲科学考查)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一科考队进入南美洲中部的赤道附近,发现那里一年四季几乎天天下雨,潮湿而闷热。那里还是森林的王国,树木种类极其丰富,通常在4000平方米内可以找到直径10厘米以上乔木达40-100种。而且动物种类也非常丰富。目前,科学家一致认为,世界上这类森林里,生物总量占全球生物量的27%,而且这类森林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这类森林的盛衰不仅关系到生物资源的前途,更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密切。
3.上述材料中,描述的南美洲中部的气候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4.大量砍伐这类森林对气候的影响是( )
A.改善局部气候 B.引起气候的恶化
C.对气候没有影响 D.对气候影响很小,不必重视
【答案】3.D 4.B
【解析】3.读材料得知,该地区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所以应为热带气候类型,排除AB;该地区“一年四季几乎天天下雨”,可推知,该地区属于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D正确;热带季风气候分旱雨两季,不会出现“一年四季几乎天天下雨”的情况,C错误。故选D。
4.根据材料“这类森林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更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可知,大量砍伐这类森林首先会使局部气候恶化,继而影响全球气候,引发反常天气和气候变化,影响深远,必须重视和保护这类森林,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新情境·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居住地区气候炎热,很少下雨。在烈日照射下,身穿衬衫的人大汗淋漓,身着阿拉伯白色长袍的人却泰然自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阿拉伯人身着白色长袍的主要目的是( )
A.防寒保暖 B.防风擦汗 C.反光透气 D.遮风挡雨
6.阿拉伯驼队的活动地区最可能为( )
A.森林 B.沙漠 C.草原 D.高山
【答案】5.C 6.B
【解析】5.阿拉伯人主要居住在西亚和北非地区,由于西亚和北非形成了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当地阿拉伯人多喜欢穿白色的长袍,头上围着头巾,白色可以反射较强的太阳光线,长袍可以阻挡强劲的风沙,主要目的是反光透气,C正确;防寒保暖、防风擦汗、遮风挡雨不是阿拉伯人身着白色长袍的主要目的,ABD错误。故选C。
6. 阿拉伯驼队的活动地区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沙漠广布,阿拉伯驼队的活动地区最可能为沙漠,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新情境·世界气象日)2024年世界气象日宣传主题是“气候行动最前线”。1958年以来,科学家在夏威夷岛上的观测站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开展观测,该站是全球最早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持续观测的站点。下图为夏威夷岛位置与地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夏威夷岛( )
A.位于中纬度 B.位于大西洋 C.森林资源丰富 D.淡水资源丰富
8.二氧化碳浓度大量增加后,可能会引起( )
A.全球海平面会下降 B.中纬度地区更加湿润
C.我国1月0℃等温线向南移动 D.全球自然灾害频发
【答案】7.C 8.D
【解析】7.读图可知,夏威夷岛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属于低纬度,A错误。夏威夷位于太平洋,B错误。夏威夷地形以山地为主,森林资源丰富,C正确。夏威夷面积狭小,岛上有部分淡水资源,其余的淡水来自于海水淡化,淡水资源不足,D错误。故选C。
8.二氧化碳浓度大量增加后,会加剧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两极冰川融化增多,海平面上升,A错误。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中纬度地区更加干燥,B错误。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我国1月0℃等温线向高纬度的北方移动,C错误。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全球自然灾害频发,D正确。故选D。
(新情境·北极地区)据卫星监测,2023年9月北极地区现存海冰面积创历史新低。读“北极地区示意图”和“北极地区现存海冰面积变化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9.北极地区海冰分布较广的原因是( )
A.纬度低,降水丰富 B.气温低,蒸发量小
C.陆地广,海岸线长 D.海拔高,空气稀薄
10.北极地区海冰加速融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A.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增加 B.北极地区的通航能力降低
C.北极熊的生存空间变大 D.沿海的部分低地将被淹没
【答案】9.B 10.D
【解析】9.北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降水少,故A错误;北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故B正确;北极地区陆地面积小,故C错误;北极地区海拔低,故D错误。故选B。
10. 海冰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将被淹没,陆地面积减少,北极熊的生存空间变小,北极地区的通航能力增强。D正确,ABC错误。故选D。
(新情境·巴布新几内亚)巴布新几内亚是南太平洋西部的一个岛国,该国多火山。如图为板块分布及巴布新几内亚位置图、当地传统民居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关于当地传统民居特点及其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
A.人字形结构,便于排水 B.土石材质,就地取材
C.底部悬空,可防寒保温 D.低矮质轻,抗击台风
12.近几年,该国沿海地区居民被迫搬到较高的地方,其原因可能是( )
A.火山活跃,躲避火山威胁 B.人口增多,获取更多耕地
C.气候变冷,寻找温暖环境 D.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答案】11.A 12.D
【解析】11.巴布亚新几内亚是南太平洋西部的一个岛国,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大部分地区为茂密的雨林所覆盖,当地的居民居住人字形茅屋,便于排水,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巴布新几内亚是南太平洋西部的一个岛国,由于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地区低地被淹没,因此该国沿海地区居民被迫搬到较高的地方,D正确,ABC错误;故选D。
(新情境·跨学科学习·历史)遗址在考古学概念上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现今中国存在多处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为了解原始农耕时代人类活动提供可靠依据。读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3.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人类生存地区主要为( )
A.半干旱区 B.河海沿岸
C.热带地区 D.崎岖山地
14.大部分原始农耕时代人类挑选生存地的首要自然条件包括( )
①水源充足②地形平坦③气候适宜④远离人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3.B 14.A
【解析】13.读图分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人类生存地区主要为河海沿岸,水源充足,交通便利,B正确,故选B。
14.读图可知,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遗址多分布在北回归线与40°N之间的河流与海洋沿岸的平原地区,气候湿润适宜生存,因此可推测大部分原始农耕时代人类挑选生存地的首要自然条件是水源充足、地形平坦、气候适宜,①②③正确;远离人群不是原始农耕时代人类挑选生存地的首要自然条件,④错误;A正确,故选A。
(新情境·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因温室效应而造成温度上升的气候变化,而其所造成的效应称之为全球变暖效应。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全球变暖会使大气降水增多,农作物增产
B.高纬度国家不需要防治全球变暖
C.全球变暖完全是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所致
D.全球变暖给局部地区会带来好处,但从全球来说,弊大于利
16.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树立环保意识 B.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力度
C.植树造林 D.绿色出行
【答案】15.D 16.B
【解析】15.全球变暖会导致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但并不一定对农植物的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一些对水分要求较小的农作物,过多的降水反而导致减产,A错误;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故无论地区纬度高低,均要有防治全球气候变暖的意识,B错误;全球变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工业化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 等多种温室气体,不只是二氧化碳所致,C错误;对于一些热量不足的地区,气候变暖可能会带来局部好处,但是对于全球的气候环境来说,弊大于利,D正确。故选D。
16.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要树立环保意识,植树造林,绿色出现等,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ACD说法正确。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力度会导致释放更多的温室气体,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步伐,B说法错误。故选B。
重难探究练
一、单选题
(新情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会议达成协议,呼吁发达国家到2035年海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至少3000亿美元,激励各国减少碳排放并投资气候友好型项目,保护生命和生计免受气候变化日益恶化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全球变暖可能会导致( )
A.森林大规模减少 B.寒带范围变大 C.海平面上升 D.淡水资源增加
2.为减缓全球变暖,各国可以( )
A.用天然气代替煤和石油 B.大力开发风能和太阳能
C.鼓励发展钢铁等重工业 D.减少耕地用来植树造林
3.会议达成以上协议,是因为( )
A.发达国家资金充足,应承担主要责任 B.气候问题日益严重,需共同应对
C.区域经济合作加强,资金差异显著 D.发达国家碳排放多,应承担主要责任
【答案】1.C 2.B 3.B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地区和高山的冰川、冰盖积雪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C正确;全球变暖可能会导致部分森林生态系统受损,但森林不一定大规模减小;寒带范围与太阳直射点的范围有关,全球变暖对其影响较小;淡水资源增加也不是全球变暖的典型后果,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冰川持续融化,极地地区冰川融水汇入海洋,难以转化为淡水资源;排除ABD。故选C。
2.根据所学可知,风能和太阳能属于绿色清洁能源,对环境无污染,且不产生温室气体,大力开发有利于减缓全球变暖,B正确;天然气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会加剧全球变暖;发展钢铁等重工业需要大量化石燃料,鼓励发展钢铁工业会加剧全球变暖;减少耕地用来植树造林,不利于保障各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排除ACD。故选B。
3.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当前气候问题日益严重,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合作解决。本次缔约方会议达成协议,可以“激励各国减少碳排放并投资于气候友好型项目,保护生命和生计免受气候变化日益恶化的影响”,B正确。对于全球气候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需承担相应责任;各国共同应对气候问题属于环境范畴,而非经济范畴。排除ACD。故选B。
(新情境·巴黎奥运会)2024年巴黎奥运会设定了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超过158万吨的目标,重点围绕建筑、运输、能源、消费等领域,力图创造一届环保奥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符合“低碳奥运”理念措施的是( )
①运动员床的材质为可回收纸板床 ②改造现有建筑和基础设施
③鼓励游客使用自行车出行 ④大量增加汽油出租车数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开展“低碳奥运”可以( )
A.增加举办成本 B.改变奥运会的赛程
C.降低体育竞技水平 D.促进节能减排
6.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践行“低碳”理念( )
①实行垃圾分类 ②参加植树活动 ③多使用一次性餐具 ④优先选择公共交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4.A 5.D 6.B
【解析】4.运动员床的材质为可回收纸板床,可回收材料的使用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新资源的过度开采,符合低碳理念,①正确;改造现有建筑和基础设施,相比于新建建筑,可以减少建筑材料的生产和运输等环节产生的碳排放,符合低碳理念,②正确;自行车出行属于绿色出行方式,不消耗化石能源,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能有效降低碳排放,符合低碳理念,③正确;增加汽油出租车会加剧碳排放,④错误。综上,A正确,排除BCD。故选A。
5.开展“低碳奥运”虽然在前期可能需要一些环保技术和设施的投入,但从长远来看,通过节能减排等措施可以降低能源等方面的成本,不一定会增加举办成本,A错误;赛程由赛事安排决定,与低碳无关,B错误;低碳措施不影响竞技水平,C错误;“低碳奥运”通过在各个领域采取节能减排的措施,能够直接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D正确。故选D。
6.垃圾分类可以使可回收物得到回收利用,减少垃圾的填埋量和焚烧量,降低垃圾处理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符合低碳理念,①正确;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碳汇,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符合低碳理念,②正确;一次性餐具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并且使用后丢弃会造成垃圾污染,不符合低碳,③错误;公共交通相比私人汽车可以搭载更多的乘客,单位乘客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更低,属于绿色出行方式,符合低碳理念,④正确。综上,B正确,排除ACD。故选B。
(新情境·跨学科学习·生物)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这样就能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物中。森林发挥着固碳功能,对减缓全球变暖有着重要影响。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各类森林中,分布面积最广的森林是( )
A.寒带森林 B.温带森林 C.亚热带森林 D.热带森林
8.各类森林中,每公顷森林固碳功能最弱的是( )
A.寒带森林 B.温带森林 C.亚热带森林 D.热带森林
9.下列行为中,不利于提升森林固碳能力的是( )
A.增加森林面积 B.种植耐碳植物 C.毁林开荒扩耕 D.加强森林养护
【答案】7.D 8.A 9.C
【解析】7.从图中可知,热带森林的面积为4000万公顷,寒带森林是1600万公顷,温带森林900万公顷,亚热带森林460万公顷。比较数据,4000万公顷最大,所以分布面积最广的森林是热带森林,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固碳功能强弱可通过“森林碳储量/森林面积”计算,即每公顷森林固碳量=森林碳储量÷森林面积。寒带森林:17.1÷1600≈0.0107亿吨/万公顷;温带森林:15.4÷900≈0.0171亿吨/万公顷;亚热带森林:8.0÷460≈0.0174亿吨/万公顷;热带森林:88.0÷4000=0.022亿吨/万公顷。比较可知寒带森林每公顷固碳功能最弱,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增加森林面积,能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利于提升固碳能力,A不符合题意;种植耐碳植物,可增强森林固碳,利于提升,B不符合题意;毁林开荒扩耕,会减少森林面积,削弱固碳能力,C符合题意;加强森林养护,能让森林更好生长,利于固碳,D不符合题意。故选C。
(新情境·世界水日)2025年3月22日世界水日的主题是“冰川保护”。据观测,2025年北极边缘海冰覆盖率仅15%(正常应超50%)。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北极海冰持续退减,其主要原因是( )
A.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全球变暖 B.人类开采海冰,输往干旱地区
C.北极降水减少,太阳辐射增强 D.科考活动频繁,环境破坏严重
11.北极海冰持续退减,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①全球板块的运动②沿海地区海陆变迁③寒带范围的变化④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2.根据上面图示信息,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是( )
A.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B.积极开发利用风能等清洁能源
C.大力发展高污染、高耗能产业 D.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
【答案】10.A 11.D 12.C
【解析】10.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全球变暖是科学界公认的北极海冰减少的主要原因,北极地区升温幅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3倍,直接导致海冰融化,A正确;现实中不存在大规模开采北极海冰的商业行为,从成本和技术角度都不现实,B错误;北极地区降水形式正在从雪变为雨,但不是海冰减少的主要原因,太阳辐射增强是结果而非原因,C错误;虽然科考活动可能对局部环境有影响,但与整个北极海冰的大规模减少无直接因果关系,D错误;故选A。
11.①板块运动是由地幔对流驱动的构造活动,海冰变化属于地表气候系统,不影响地壳板块运动,①错误;②海冰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淹没沿海低地,改变海岸线,部分陆地变成海洋,②正确;③据所学知识,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北极海冰持续退减不会改变寒带范围,③错误;④北极生态系统依赖海冰,海冰减少威胁北极熊等物种生存,同时可能引入新物种,生物多样性会变化,④正确;综上,②④正确,D正确,①③错误,ABC错误;故选D。
12.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有利于碳中和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碳排放,据题意,A错误;积极开发利用风能等清洁能源,有利于碳中和,替代化石能源,减少碳排放,据题意,B错误;大力发展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不利于碳中和,会增加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与低碳发展方向相悖,据题意,C正确;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有利于碳中和,森林是重要碳汇,可吸收二氧化碳,据题意,D错误;故选C。
(新情境·青海湖)近二十年来,青藏高原冰川面积不断缩小。青海湖水位不断上升,面积不断扩大。下图示意2004-2024年青海湖水域变化示意图。据完成下面小题。
13.青海湖水位上升,面积扩大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运动影响 B.人工扩大湖泊 C.全年降水丰富 D.冰雪融水增多
14.湖泊面积变扩大对当地生态意义不包括( )
A.维护生物多样性 B.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C.为动植物提供更广阔的栖息地 D.利于旅游业发展
15.下列行为不利于减缓冰川面积缩小速度的是( )
A.绿色出行 B.植树造林 C.提倡使用化石燃料 D.使用清洁能源
【答案】13.D 14.D 15.C
【解析】13.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其补给水源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近二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地区冰雪融水增多,大量融水流入青海湖,使得青海湖水位上升、面积扩大,D正确。地壳运动对青海湖水位和面积在短期内不会产生明显影响;青海湖是自然湖泊,不存在人工扩大湖泊的情况;青海湖所在地区降水并不丰富,不是水位上升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ABC错误。故选D。
14.湖泊面积扩大,能为动植物提供更广阔的栖息地,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进而维持生态平衡,这些都属于生态意义,ABC不符合题意。而利于旅游业发展属于湖泊面积扩大带来的经济意义,不属于生态意义,D符合题意。故选D。
15.绿色出行可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植树造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使用清洁能源可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减缓冰川面积缩小速度,ABD不符合题意。而提倡使用化石燃料,燃烧化石燃料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加速冰川融化,不利于减缓冰川面积缩小速度,C符合题意。故选C。
(新情境·碳中和)下图为“碳中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碳中和”中的“碳”来自( )
A.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 B.沼泽中有机物的分解
C.人和动物呼吸的释放 D.空气中原有的二氧化碳
17.实施“碳中和”主要是为了避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从而( )
A.防止地震、火山频发 B.增加农作物产量
C.避免全球气候变暖加剧 D.增加各国经济收入
18.为了实现“碳中和”,从实际出发,目前应( )
A.开发新能源,彻底淘汰传统能源 B.禁止自驾,倡导公交绿色出行
C.大力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D.开发热带雨林,增加粮食生产
【答案】16.A 17.C 18.C
【解析】16.据所学知识,“碳中和”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比如煤炭、石油等,A正确;碳中和的核心在于通过减少碳排放(如使用清洁能源)和增加碳吸收(如植树造林)来平衡人为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使其净排放量为零。自然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不在碳中和的直接控制范围内,沼泽中有机物的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人和动物呼吸的释放的二氧化碳、空气中原有的二氧化碳都不是人为产生的,而是自然存在的,BCD错误,故选A。
17.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会使得地球温度上升,产生温室效应,也就是全球气候变暖。“碳中和”主要是为了避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避免全球气候变暖加剧,C正确;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并不能防止地震、火山频发、增加农作物产量,也不能增加各国经济收入,各国需要花资金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ABD错误,故选C。
18.从实际出发,开发新能源是可行的,但彻底淘汰传统能源不可行,目前很多工业燃料依然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传统能源,A错误;禁止自驾不可行,与实际不相符合,自驾出游也是一种便利人们出行和旅游的方式,倡导公交绿色出行可行,B错误;大力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能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保护环境,C正确;大面积开发雨林,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影响全球的碳氧平衡,增加粮食产量也只是一时的,以雨林为代价获得粮食,这种行为不可取,D错误;故选C。
(新情境·跨学科学习·物理)小实验:在两只烧瓶里分别充满二氧化碳和干洁空气,塞紧带有温度计和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再把两只烧瓶放在红外线下照射,观察温度升高的情况(如图所示)。结论:两瓶在相同光线照射下,装二氧化碳的烧瓶温度较另一瓶高,温差最大可达4℃。完成下面小题。
19.该实验模拟的是( )
A.全球变暖 B.酸雨污染 C.大气污染 D.臭氧层破坏
20.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①火山喷发②煤、石油的大量燃烧③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④过度砍伐森林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21.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下列“小事”不符合低碳生活原则的是( )
A.提倡步行、骑自行车 B.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C.赠送礼物时豪华包装 D.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答案】19.A 20.C 21.C
【解析】19.从材料”两瓶在相同光线照射下,装CO2的温度较邻瓶高,最大可达4℃”可知,该实验模拟的是全球变暖;BCD错误,A正确;故选A。
20.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气候的变化。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升高(又叫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人为排放温室气体的数量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剧。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原因有CO2排放量增加和自然环境消耗CO2量减少,例如煤、石油的大量燃烧,过度砍伐森林;火山喷发、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均不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的主要原因,ABD错误,C正确;故选C。
21.提倡步行,骑自行车、随手关灯,节约用电、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都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符合低碳生活原则,但是赠送礼物时豪华包装不符合低碳生活原则,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新情境·世界气象日)2023年,第63个“世界气象日”主题是“天气气候水,代代向未来”。天气、气候、水各个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人类的未来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谚语是劳动人民生活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气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谚语和气温相关的是( )
A.春雨贵如油 B.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
C.立了秋,把扇丢 D.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
23.某地同学们的衣柜里存放着春、夏、秋、冬四季服装,这是因为他们生活在( )
A.热带 B.温带 C.北寒带 D.南极圈附近
24.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有( )
①大量燃烧化石燃料②地球距太阳越来越远了③过度砍伐森林④人工绿化面积增多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22.C 23.B 24.D
【解析】22.“春雨贵如油”反映雨水的重要性,与气温无关,A错误;“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反映夏季风带来的降水,B错误;“立了秋,把扇丢”说明立秋之后,天气渐凉,不需要再用扇,C正确;“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反映的是降水,D错误,故选C。
23.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温带地区,故一年中要随季节变化更换不同的服装,B正确;热带、寒带和南极圈附近没有四季变化,ACD错误,故选B。
24.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气体增多;大量过度砍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导致其浓度上升,①③正确;地球距太阳越来越远,可能会使地球气温下降,②错误;人工绿化面积增多可以减缓全球变暖,④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新情境·地理漫画)为更好地学习“极地地区”这一章内容,小静和小云查找了关于极地地区的相关信息,并开展了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两人在查找极地地区相关信息时,发现了一幅漫画。读漫画,完成下面小题。
25.近年来,我国开展的多次大洋和极地科考中,均在海洋中检测出微塑料。为减少极地地区微塑料污染,应当( )
A.缓解极端气候的发生 B.加大科考力度
C.减少日常使用塑料制品 D.发展极地旅游业
26.小云同学对“到北极地区去的人比到南极去的人多,而且北极地区很多陆地还有人类居住”这一现象产生疑问,如果你是小静,请你向她解释( )
A.北极地区风力更大 B.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温暖
C.北极地区空气污染小 D.北极地区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27.图中漫画反映的问题是( )
A.科研考察造成的白色污染 B.石油泄漏对海洋造成的污染
C.全球变暖对极地地区造成的影响 D.猎捕鲸鱼,对极地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答案】25.C 26.B 27.C
【解析】25.缓解极端气候的发生与微塑料污染无关,A错误;加大科考力度和发展极地旅游业的过程中会加剧微塑料污染,BD错误;减少日常使用塑料制品有利于减少极地地区微塑料污染,C正确。故选C。
26.北极地区气候更温暖,风力更小,A错误;北极地区没有南极地区那么严寒,B正确;与空气质量关系不大,C错误;北极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D错误。故选B。
27.读漫画可知,北极熊和企鹅站在浮冰上,海洋上还插着温度计,说明全球变暖对极地地区造成的影响,C正确;不能反映白色污染、石油泄漏、猎捕鲸鱼,ABD错误。故选C。
二、解答题
28.(新情境·主题探究)【探究发现】
探究主题:气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
探究资料:
资料一气候与自然景观世界各地气候差异很大,不同的气候类型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下面为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图片。
资料二气候与河流气候对河流的水文特征影响很大。下图是亚马孙河流域某地多年平均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
资料三气候与交通俄罗斯的亚马尔半岛位于北极圈以北,冻土广布。夏季与外界陆地联系困难,唯一的交通方式是乘坐直升飞机,冬季是全年与外界联系最畅通的时候。下图示意亚马尔半岛位置及气候资料。
探究思考:
(1)观察资料一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图片,推测两地的气候类型 以及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
(2)阅读资料二亚马孙河流域某地多年平均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概括该地的气候特征 ,并分析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的河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3)阅读资料三,从气候角度分析亚马尔半岛陆上交通夏季困难、冬季畅通的原因。
【答案】28.(1)甲地为热带雨林气候,乙地为寒带气候 纬度因素
(2)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
(3)夏季气温高于0℃,冻土表层融化,道路泥泞难行;冬季严寒,地面冻结坚硬,道路通畅。
【解析】28.本题以世界气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等相关材料为背景,涉及气候类型的分布和对应的景观、亚马孙河的水文特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俄罗斯亚马尔半岛的交通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1)据图可知,甲地有茂密的热带雨林,可推知甲地为热带雨林气候;乙地有较厚的冰层及北极熊,可推知乙地位于北极地区,属于寒带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寒带气候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
(2)根据亚马孙河流域某地多年平均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可知,该地全年高温多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因为全年高温,河流无冰期;因为全年多雨,河流水量大。
(3)根据亚马尔半岛多年平均气温可推知,亚马尔半岛夏季月平均气温均在0℃以上(7月平均气温约为7.5℃),冻土表层融化,所以道路泥泞难行;冬季月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下,较为严寒,地面冻结坚硬,所以道路通畅。
29.(新情境·主题学习)某中学地理课堂以“发现世界”为主题开展学习活动,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材料二:下图为四种气候类型统计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小组1:发现气候分布规律
(1)同学们发现,南北回归线之间主要分布有 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四种热带气候类型。
(2)读图可以判断出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 ,主要影响因素是 。
小组2:文学之旅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老舍《济南的冬天》
(3)北平(北京)和济南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材料二中能反映该气候类型的是 (填字母),其冬季气候特征是 。
小组3:探究气候与农业的关系
椰子生长发育的合适温度为26~28℃,月平均最低温不能低于20℃,喜高温湿润的环境。
(4)材料二图中四种气候类型,适宜种植椰子的气候类型是 (填字母),该图与材料一中的 (甲/乙)地的气候相符。
小组4:探究气候与你我的联系
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做出承诺,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5)实现“碳中和”需要政府、企业和每个人的共同努力。请写出一条在节能减排方面你能采取的实际行动 。
【答案】29.(1)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2)从沿海向内陆逐步递减/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海陆位置/海陆因素
(3)温带季风 B 寒冷干燥
(4)D 甲
(5)绿色出行,骑共享单车等(合理即可)
【解析】29.本大题以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四种气候类型统计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为材料,设置了5个问题,涉及世界气候类型名称及分布、气候类型的判读、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及特征、农业帆布与气候等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由图可知,南北回归线之间主要分布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四种热带气候类型。
(2)亚欧大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海陆差异大,气候差异大。由图可知,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从沿海向内陆逐步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
(3)北京和济南位于我国华北地区,由图可知,北京和济南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由材料二可知,图中能反映该气候类型的是B,其冬季气候特征是寒冷干燥。夏季气候特征是高温多雨。
(4)椰子生长发育的合适温度为26~28℃,月平均最低温不能低于20℃,喜高温湿润的环境。由材料二可知,图中四种气候类型,适宜种植椰子的气候类型是D热带雨林气候,该图与材料一中的甲地亚马孙平原的气候相符。
(5)由材料可知,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实现“碳中和”需要政府、企业和每个人的共同努力。节能减排方面我们能采取的实际行动有:绿色出行,骑共享单车,随手关灯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第三章 世界气候
第三节 气候与人类活动(分层作业)
使用导航
知识挖空练:要点全梳理,课前预习
新情境命题练:T1-9(建议用时:10-15分钟)当堂测试使用
重难探究专练:T1-10(建议用时:15-20分钟)课下练习使用
知识挖空练
知识点一:气候与生产
1、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最为显著。
2、气候对作物种类的影响
水果 产区
咖啡、香蕉 芒果和榴莲 地区
茶、柑橘 地区
苹果、葡萄、桃子和梨 地区
3、气候对我国耕作制度的影响
温度带 耕作制度 主要作物
热带 水稻、热带经济作物
亚热带 水稻、冬小麦、亚热带经济作物
暖温带 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
中温带 春小麦、亚麻、大豆、甜菜
寒温带 春小麦、马铃薯
青藏高原高寒区 青稞
4、气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降水过多或过少会影响农作物收成;特定气候适配特定作物,如地中海气候夏季 、 充足,适宜喜光喜热的 种植。
5、气候对工业的影响:工厂的选址、生产过程、材料和产品的运输等均受气候的影响。气温高低、太阳辐射强弱、风力大小、降水量以及降水天数多少等对 的工业部门影响尤其显著。
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光能、热量、水分和风能等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多。与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相比,这些气候资源不但可以 ,而且不会造成 。
知识点二:气候与生活
1、气候与服饰
着装 气候
阿拉伯人服饰 生活在热带的阿拉伯人,为了适应 的气候,穿长袍,宽大的长袍阻挡了日光对体表的直接照射,而灌满长袍的空气又起到良好的 作用。
藏族服饰 肥大的藏袍夜间可以当作棉被抵御风寒,白天气温上升可以脱出一个臂膀以便散热。藏袍适应青藏高原 的特点。
因纽特人服饰 因纽特人为了适应 的气候,穿厚重的皮衣以抵御寒冷。
2、气候与饮食:
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们喜欢吃 祛暑的食物
生活在寒带地区的人们喜欢吃 和油腻的食物来御寒
我国南方人喜欢吃 ,北方人喜爱
3、气候与民居
民居 气候
因纽特人的冰屋 居住在加拿大北部寒冷地区的因纽特人,外出狩猎时用冰砖做成 避寒
亚马孙地区的高架屋 在气温高雨水多的亚马孙地区,常能见到通风良好、能避潮湿的
蒙古包 我国内蒙古高原地区的蒙古包,选材轻便,便于搭建及拆卸,适于 生活。
沙特阿拉伯人的传统民居屋顶多为 ,反映了当地降水 的特点;墙体 ,有利于 ;窗户较 ,可以抵御 和 的侵袭。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北京地区地处 带、属 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
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垂直节理发育, 性好,不易塌陷。因此黄土高原居民就因地制宜地修建起窑洞这种民居建筑。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地形崎岖带来的建设困难,又可以减少加工建筑材料成本,还可以在冬季利用窑洞保温。
4、气候与交通
耐炎热、耐干渴、耐饥饿,是 人重要的传统交通工具。
因纽特人的传统交通工具是犬拉的 和兽皮船。
南方地区河网密布,降水充沛,历史上水运是主要交通方式, 成为重要交通工具。
北方降水稀少,河流稀疏且存在结冰期,陆路交通更便利, 成为主要交通工具。
5、气候发生异常会造成 、 和 等灾害。需要加强对气候的监测,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知识点三: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活动可以改善局部地区的小气候 建设防护林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例如,我国著名的 ,地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防护林工程,被称为“绿色长城”。
人们修建 ,通过增加棚内的温度,从而反季节种植蔬菜。
温室效应 一方面,人类燃烧煤、石油等,大量排放 ;另一方面, 人类又大量砍伐森林,减少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气温升高。
臭氧层破坏 由于人类大量使用 等制冷材料,破坏了高空中的臭氧层,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
2、碳达峰与碳中和
(1)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 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2)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 等途径,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 排放”。
(3)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如果每个人都能形成 的生活方式。积极提倡并践行“ 生活”。节电、节油、节气、节水,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就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贡献力量。
(4)为应对 ,我国提出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年前实现碳中和,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情境命题练
(新情境·跨学科学习·语文)天气和气候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很大影响,我们每天在电视和手机上都能看到天气预报,它可以用以指导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诗句中不是描述天气的是( )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2.“白露谷,寒露豆,花生收在秋分后”这句谚语反映的是地理与____的关系( )
A.风土人情 B.工业生产 C.农业生产 D.日常生活
(新情境·南美洲科学考查)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一科考队进入南美洲中部的赤道附近,发现那里一年四季几乎天天下雨,潮湿而闷热。那里还是森林的王国,树木种类极其丰富,通常在4000平方米内可以找到直径10厘米以上乔木达40-100种。而且动物种类也非常丰富。目前,科学家一致认为,世界上这类森林里,生物总量占全球生物量的27%,而且这类森林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这类森林的盛衰不仅关系到生物资源的前途,更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密切。
3.上述材料中,描述的南美洲中部的气候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4.大量砍伐这类森林对气候的影响是( )
A.改善局部气候 B.引起气候的恶化
C.对气候没有影响 D.对气候影响很小,不必重视
(新情境·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居住地区气候炎热,很少下雨。在烈日照射下,身穿衬衫的人大汗淋漓,身着阿拉伯白色长袍的人却泰然自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阿拉伯人身着白色长袍的主要目的是( )
A.防寒保暖 B.防风擦汗 C.反光透气 D.遮风挡雨
6.阿拉伯驼队的活动地区最可能为( )
A.森林 B.沙漠 C.草原 D.高山
(新情境·世界气象日)2024年世界气象日宣传主题是“气候行动最前线”。1958年以来,科学家在夏威夷岛上的观测站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开展观测,该站是全球最早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持续观测的站点。下图为夏威夷岛位置与地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夏威夷岛( )
A.位于中纬度 B.位于大西洋 C.森林资源丰富 D.淡水资源丰富
8.二氧化碳浓度大量增加后,可能会引起( )
A.全球海平面会下降 B.中纬度地区更加湿润
C.我国1月0℃等温线向南移动 D.全球自然灾害频发
(新情境·北极地区)据卫星监测,2023年9月北极地区现存海冰面积创历史新低。读“北极地区示意图”和“北极地区现存海冰面积变化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9.北极地区海冰分布较广的原因是( )
A.纬度低,降水丰富 B.气温低,蒸发量小
C.陆地广,海岸线长 D.海拔高,空气稀薄
10.北极地区海冰加速融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A.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增加 B.北极地区的通航能力降低
C.北极熊的生存空间变大 D.沿海的部分低地将被淹没
(新情境·巴布新几内亚)巴布新几内亚是南太平洋西部的一个岛国,该国多火山。如图为板块分布及巴布新几内亚位置图、当地传统民居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关于当地传统民居特点及其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
A.人字形结构,便于排水 B.土石材质,就地取材
C.底部悬空,可防寒保温 D.低矮质轻,抗击台风
12.近几年,该国沿海地区居民被迫搬到较高的地方,其原因可能是( )
A.火山活跃,躲避火山威胁 B.人口增多,获取更多耕地
C.气候变冷,寻找温暖环境 D.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新情境·跨学科学习·历史)遗址在考古学概念上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现今中国存在多处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为了解原始农耕时代人类活动提供可靠依据。读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3.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人类生存地区主要为( )
A.半干旱区 B.河海沿岸
C.热带地区 D.崎岖山地
14.大部分原始农耕时代人类挑选生存地的首要自然条件包括( )
①水源充足②地形平坦③气候适宜④远离人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新情境·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因温室效应而造成温度上升的气候变化,而其所造成的效应称之为全球变暖效应。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全球变暖会使大气降水增多,农作物增产
B.高纬度国家不需要防治全球变暖
C.全球变暖完全是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所致
D.全球变暖给局部地区会带来好处,但从全球来说,弊大于利
16.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树立环保意识 B.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力度
C.植树造林 D.绿色出行
重难探究练
一、单选题
(新情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会议达成协议,呼吁发达国家到2035年海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至少3000亿美元,激励各国减少碳排放并投资气候友好型项目,保护生命和生计免受气候变化日益恶化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全球变暖可能会导致( )
A.森林大规模减少 B.寒带范围变大 C.海平面上升 D.淡水资源增加
2.为减缓全球变暖,各国可以( )
A.用天然气代替煤和石油 B.大力开发风能和太阳能
C.鼓励发展钢铁等重工业 D.减少耕地用来植树造林
3.会议达成以上协议,是因为( )
A.发达国家资金充足,应承担主要责任 B.气候问题日益严重,需共同应对
C.区域经济合作加强,资金差异显著 D.发达国家碳排放多,应承担主要责任
(新情境·巴黎奥运会)2024年巴黎奥运会设定了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超过158万吨的目标,重点围绕建筑、运输、能源、消费等领域,力图创造一届环保奥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符合“低碳奥运”理念措施的是( )
①运动员床的材质为可回收纸板床 ②改造现有建筑和基础设施
③鼓励游客使用自行车出行 ④大量增加汽油出租车数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开展“低碳奥运”可以( )
A.增加举办成本 B.改变奥运会的赛程
C.降低体育竞技水平 D.促进节能减排
6.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践行“低碳”理念( )
①实行垃圾分类 ②参加植树活动 ③多使用一次性餐具 ④优先选择公共交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新情境·跨学科学习·生物)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这样就能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物中。森林发挥着固碳功能,对减缓全球变暖有着重要影响。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各类森林中,分布面积最广的森林是( )
A.寒带森林 B.温带森林 C.亚热带森林 D.热带森林
8.各类森林中,每公顷森林固碳功能最弱的是( )
A.寒带森林 B.温带森林 C.亚热带森林 D.热带森林
9.下列行为中,不利于提升森林固碳能力的是( )
A.增加森林面积 B.种植耐碳植物 C.毁林开荒扩耕 D.加强森林养护
(新情境·世界水日)2025年3月22日世界水日的主题是“冰川保护”。据观测,2025年北极边缘海冰覆盖率仅15%(正常应超50%)。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北极海冰持续退减,其主要原因是( )
A.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全球变暖 B.人类开采海冰,输往干旱地区
C.北极降水减少,太阳辐射增强 D.科考活动频繁,环境破坏严重
11.北极海冰持续退减,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①全球板块的运动②沿海地区海陆变迁③寒带范围的变化④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2.根据上面图示信息,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是( )
A.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B.积极开发利用风能等清洁能源
C.大力发展高污染、高耗能产业 D.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
(新情境·青海湖)近二十年来,青藏高原冰川面积不断缩小。青海湖水位不断上升,面积不断扩大。下图示意2004-2024年青海湖水域变化示意图。据完成下面小题。
13.青海湖水位上升,面积扩大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运动影响 B.人工扩大湖泊 C.全年降水丰富 D.冰雪融水增多
14.湖泊面积变扩大对当地生态意义不包括( )
A.维护生物多样性 B.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C.为动植物提供更广阔的栖息地 D.利于旅游业发展
15.下列行为不利于减缓冰川面积缩小速度的是( )
A.绿色出行 B.植树造林 C.提倡使用化石燃料 D.使用清洁能源
(新情境·碳中和)下图为“碳中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碳中和”中的“碳”来自( )
A.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 B.沼泽中有机物的分解
C.人和动物呼吸的释放 D.空气中原有的二氧化碳
17.实施“碳中和”主要是为了避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从而( )
A.防止地震、火山频发 B.增加农作物产量
C.避免全球气候变暖加剧 D.增加各国经济收入
18.为了实现“碳中和”,从实际出发,目前应( )
A.开发新能源,彻底淘汰传统能源 B.禁止自驾,倡导公交绿色出行
C.大力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D.开发热带雨林,增加粮食生产
(新情境·跨学科学习·物理)小实验:在两只烧瓶里分别充满二氧化碳和干洁空气,塞紧带有温度计和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再把两只烧瓶放在红外线下照射,观察温度升高的情况(如图所示)。结论:两瓶在相同光线照射下,装二氧化碳的烧瓶温度较另一瓶高,温差最大可达4℃。完成下面小题。
19.该实验模拟的是( )
A.全球变暖 B.酸雨污染 C.大气污染 D.臭氧层破坏
20.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①火山喷发②煤、石油的大量燃烧③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④过度砍伐森林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21.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下列“小事”不符合低碳生活原则的是( )
A.提倡步行、骑自行车 B.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C.赠送礼物时豪华包装 D.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新情境·世界气象日)2023年,第63个“世界气象日”主题是“天气气候水,代代向未来”。天气、气候、水各个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人类的未来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谚语是劳动人民生活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气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谚语和气温相关的是( )
A.春雨贵如油 B.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
C.立了秋,把扇丢 D.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
23.某地同学们的衣柜里存放着春、夏、秋、冬四季服装,这是因为他们生活在( )
A.热带 B.温带 C.北寒带 D.南极圈附近
24.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有( )
①大量燃烧化石燃料②地球距太阳越来越远了③过度砍伐森林④人工绿化面积增多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新情境·地理漫画)为更好地学习“极地地区”这一章内容,小静和小云查找了关于极地地区的相关信息,并开展了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两人在查找极地地区相关信息时,发现了一幅漫画。读漫画,完成下面小题。
25.近年来,我国开展的多次大洋和极地科考中,均在海洋中检测出微塑料。为减少极地地区微塑料污染,应当( )
A.缓解极端气候的发生 B.加大科考力度
C.减少日常使用塑料制品 D.发展极地旅游业
26.小云同学对“到北极地区去的人比到南极去的人多,而且北极地区很多陆地还有人类居住”这一现象产生疑问,如果你是小静,请你向她解释( )
A.北极地区风力更大 B.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温暖
C.北极地区空气污染小 D.北极地区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27.图中漫画反映的问题是( )
A.科研考察造成的白色污染 B.石油泄漏对海洋造成的污染
C.全球变暖对极地地区造成的影响 D.猎捕鲸鱼,对极地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二、解答题
28.(新情境·主题探究)【探究发现】
探究主题:气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
探究资料:
资料一气候与自然景观世界各地气候差异很大,不同的气候类型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下面为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图片。
资料二气候与河流气候对河流的水文特征影响很大。下图是亚马孙河流域某地多年平均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
资料三气候与交通俄罗斯的亚马尔半岛位于北极圈以北,冻土广布。夏季与外界陆地联系困难,唯一的交通方式是乘坐直升飞机,冬季是全年与外界联系最畅通的时候。下图示意亚马尔半岛位置及气候资料。
探究思考:
(1)观察资料一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图片,推测两地的气候类型 以及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
(2)阅读资料二亚马孙河流域某地多年平均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概括该地的气候特征 ,并分析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的河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3)阅读资料三,从气候角度分析亚马尔半岛陆上交通夏季困难、冬季畅通的原因。
29.(新情境·主题学习)某中学地理课堂以“发现世界”为主题开展学习活动,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材料二:下图为四种气候类型统计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小组1:发现气候分布规律
(1)同学们发现,南北回归线之间主要分布有 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四种热带气候类型。
(2)读图可以判断出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 ,主要影响因素是 。
小组2:文学之旅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老舍《济南的冬天》
(3)北平(北京)和济南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材料二中能反映该气候类型的是 (填字母),其冬季气候特征是 。
小组3:探究气候与农业的关系
椰子生长发育的合适温度为26~28℃,月平均最低温不能低于20℃,喜高温湿润的环境。
(4)材料二图中四种气候类型,适宜种植椰子的气候类型是 (填字母),该图与材料一中的 (甲/乙)地的气候相符。
小组4:探究气候与你我的联系
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做出承诺,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5)实现“碳中和”需要政府、企业和每个人的共同努力。请写出一条在节能减排方面你能采取的实际行动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