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文言二则 伯牙鼓琴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2 文言二则 伯牙鼓琴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6 15:5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文言文二则》是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由两篇文言文组成。《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生为知己,后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故事荡气回肠,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依然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是语言凝练隽永,寓意深刻。学生在理解文意,读懂文本揭示的道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只要他们有所体会即可。
教学目标
1审美创造.能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通句子。
2思维能力.抓住“方”“少选”和“志”,通过想象,体会伯牙与子期心意相通的知音之情,感悟伯牙之志。
3语言运用.借助资料袋深入感受知音文化,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通句子。
2.抓住“方”“少选”和“志”,通过想象,体会伯牙与子期心意相通的知音之情,感悟伯牙之志。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孩子们,这段时间我们听了歌唱家彭丽媛,殷秀梅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看了《童声咏经典》《经典咏流传》等艺术类节目,享受了音乐带给我们的美感。今天咱们要学习一篇文言文,讲的是一位春秋时期音乐家的故事。来,一起读读课题:伯牙鼓琴
2、“鼓琴”是什么意思?那“伯牙鼓琴”呢?
3、过渡:本篇文章选自《吕氏春秋·本味》,《吕氏春秋·本味》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的。全书共160篇。想一想以前我们是怎样学习文言文的呢?(《少年中国说》《古人谈读书》)
归纳方法:一读:读通(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二读:读懂(借助注释、插图,同桌讨论理解意思);三读:悟情,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四读:熟读成诵。
二、读通课文
1、师范读,注意几个多音字的读音和停顿。
2、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难读的句子
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注意停顿和延长,读出文言的韵味
3、指名读,齐读。(正音:“少选”“以为”“复为”“哉”(文言语气助词,半包围,口字部))(读好“乎”读时适当慢些、延长,读出韵味)
三、读懂全文
1、教给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1)借助注释;2)借助插图;3)借助资料;4)同桌讨论
2、学生自学。
3、学生质疑,老师解惑。
重点指导:1)方:刚刚。2)“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值得) “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再)。整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请几个学生翻译重要的句子。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请同学们自己结合课文注释,试着翻译全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想着泰山,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
四、感悟“知音”。
1、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用“---”在文中画出来。
1)谁来读一读。钟子期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高山流水)“魏巍”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一座直入云霄的山!一座巍峨耸立的山!来,咱们站在山顶的最高峰,再读读这句话!“汤汤”这是一条什么样的河?一条浩浩荡荡的河!一条波澜壮阔的河!来,咱们站在河的岸边,再读读这句话!(形容高山的词:孤峰突起、拔地而起,峰峦雄伟;形容大河的词语:烟波浩渺、波涛汹涌、一泻千里)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
师:叠字的运用使语言既呈现一种音韵之美、节奏感,又使作家诗人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读出节奏美、音韵美。
3)比较这两句话在表达上有何不同: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
师:把赞美之词放到前面,是发自内心的赞美,能更强烈地表达锺子期对伯牙琴艺的赞美。把赞美之词放到后面这种效果会减弱。伯牙被世人誉为“琴仙”,其琴艺妙绝天下!钟子期有幸听到,当然会发出强烈的赞美。大家再读一读。
4)我们把这两句放回原文,再来读一读,你从“方”“少选”体会到了什么?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预设:(时间短,有默契)(说明了伯牙琴技高超,而钟子期善于倾听,欣赏水平高。)(说明两人心意相通,心有灵犀一点通)
5)发挥想象:如果你是钟子期,在伯牙弹琴时,你还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会怎样赞叹?
请你拿出任务单,写一写。
引导学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风、皎洁明月、依依杨柳、绿草茵茵、绵绵细雨、皑皑白雪……
学生朗读填写的。再次读(师生对读)
师:那伯牙所想所思,锺子期很快就能听出,他们真是心意相通、心有灵犀的朋友呀!(板书:心意相通)
过渡:两人一弹一听,你来我往中,仅仅是在交流琴技吗?你觉得还在交流什么?
3、出示: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这里的“志”怎么理解?(心志,情志)(心志:志气、意志,情志:感情、志趣)(板书:志)
师:他听出的仅仅是琴声吗?(还有伯牙的志向)
2)补充:两者之间的故事。(学生讲)
师小结:伯牙的“志在太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心中所想,更是“志存高远”之“志”,“胸怀大志”之“志”。世人只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却不能听懂琴声中的志向。只有锺子期,无论伯牙弹什么,他总能听出他寄托其中的志向和胸怀。这样心意相通,志趣相投的朋友,就是难得的知音、知己呀!(板书:志趣相投 知音)所以他俩才会一见如故,才会彻夜长谈,才会“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学生齐读此句)
3)伯牙为什么终生不复鼓琴?(钟子期死,伯牙再也没有,再也没有,再也没有)
4)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资料袋中也给了我们答案,用其中的关键句来回答。
5)“良朋易求,知音难觅”“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希望你们在生活中也能遇到 知情、知志的知音!让我们大声朗诵此课结束今天的学习吧!
四、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摘抄关于知音、知己的诗句。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高山 知音 心意相通
流水 志趣相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