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四单元教学设计
13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文章,本文为节选。当时八国联军阴谋瓜分中国,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一盘散沙”,不能自治,只能由帝国主义列强共管或瓜分。在国内,一些昏聩无知的卖国求荣者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为了驳斥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和卑劣阴谋,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甘为亡国奴的心理,激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梁启超先生适时地写出了这篇《少年中国说》。作者极力赞颂中国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激励中国少年发奋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
课文第1自然段阐明了建设少年中国之责任在中国少年;第2自然段运用了象征等手法,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第3自然段直抒胸臆,感情饱满地赞颂了少年中国“与天不老”,讴歌了中国少年“与国无疆”。通过层层阐述,说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前途和命运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全文逻辑严密,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充沛。本文不同于现代散文,多为四字一句,或六字一句,而且押韵,多处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因此本文很适合用于朗读训练。本文中的文字障碍比较多,而且很多词句的含义必须结合语境才能正确理解,“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的含义与文章主旨有密切的关系。结合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理解课文意思的能力的实际,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结合注释,通过小组合作去理解,这样不仅能加深印象,而且能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1语言运用.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
2审美创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创作手抄报。
【重点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3.能借助注释和资料,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能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难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资料激情
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背诵《古诗三首》,导入新课。
龚自珍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感慨,其实中国从来不缺乏这样的仁人志士,爱国之情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这样的杰出人物,今天我们走进一片激励了无数中国人的一片文章《少年中国说》,通过预习大家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梁启超,提到他,你都知道什么?
(2)或者通过查找的课外资料了解到了什么?
(3)【播放视频】《少年中国说》朗诵,看后分享感受。
2.交流资料,走进时代
(1)分享自己整理的资料,尽可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预设: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时代背景:
“戊戌变法”:1895年,中日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爱国知识分子干预国事,要求维新变法,拯救国家。由于维新派的政治制度的改革触犯了封建官僚的利益,而且威胁到慈禧太后的权威,因此,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也由天津东渡逃亡日本。
(2)通过同学们分享的资料,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梁启超的“号”比较多,很多表达了内心的志向。例如:饮冰室主人,“饮冰”一词源于《庄子 人世间》,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煎,梁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他正是借“饮冰”一词,来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
3.结合资料,理解题目
(1)结合原文理解“少年中国”
引用原文:
原文: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任公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读一读原文中的这段话,你理解题目中的“少年中国”指什么?
(“少年”就是年轻,“少年中国”就是指年轻的中国。是对“老大帝国”的驳斥,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
教师点拨:
在逃亡日本期间,梁启超坚持运动,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西方列强侵蚀我国土,奴役我人民,更将“老大帝国”的污蔑性称谓强加于中国。梁启超写下了烁古震今的少年中国说《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是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梁启超也把它视为“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结合名家名篇理解“说”
教师点拨:“说”是一种文体,古人写文章的时候,经常用这样的方式作为题目,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他为了表达自己对一些事物的想法,写了《马说》《师说》等文章,合称《杂说四篇》;柳宗元看到有人在野外捕蛇,感受到百姓生活的辛苦,写就了《捕蛇者说》,通过这些名家名篇,你知道这篇文章的题目什么意思吗?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课前查找的资料理解课题中的“少年中国”的深刻含义,为学习课文打基础,结合名家名篇辅助学生理解本文的文体,结合历史背景,初步感知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情感基调。
二、学习字词,疏通文意
1.学生小组交流预学
(1)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2)指名请学生读1、2、3自然段,学生随机评价,教师重点点拨。
2.教师重点指导读生字词
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 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 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 风尘翕张 奇花初胎 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
地履其黄 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 来日方长 与国无疆
重点点拨:
①“爪”在“鳞爪飞扬”中读“zhǎo”,大型鸟兽的脚读“zhǎo”,如龙爪、虎爪、鹰爪。而表示小型的鸟兽的脚时读“zhuǎ”。
②“干将发硎”中“干将”是古代的宝剑名,读第一声“gān”;“发”是指刀新从磨刀石上磨出来,发出耀眼的光芒,“发”读第一声“fā”。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生生接读,疏通文意。两个学生一组,一个人读课文,一个人说说大体的意思。
(2)师生接读,选择重点的语句进行检查,反馈对文意的理解情况,无须苛求字字对应,大体意思正确即可。
【设计意图】《少年中国说》是一篇文言散文,一些关键字词的读音和意思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尤其有些词语出自典故,需要重点点拨。教师可以先简单地介绍与部分词语有关的典故,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在学生自读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有侧重的点拨指导,配合生生对读,师生接读,疏通文意。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朗读,辅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结合资料,诵读中感受“少年之责”
1.默读第一段,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少年和中国的关系。
预设: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2.出示语段,练习朗读第一段,体会句式特点,体会句语句之间的关系。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
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教师点拨:
通过朗读找出这句话的特点。体会句式结构相同,都是“少年……则国……” 前三句都是六个字,中间三句都是八个字,最后两句都是十二个字。
②通过朗读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是加强语气,突出强调。
通过句与句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通过朗读展现由轻到重,由短到长,一气呵成。朗读时要富有节奏感和旋律感,读出气势来。
3.补充“鸦片战争”和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等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梁启超为什么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4.改换格式朗读,体会走着对少年中国的美好希冀。
想象拓展,诵读中赞美“少年中国”
1.自读第二自然段,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用笔圈画在书上,试着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预设:红日、黄河、潜龙、幼虎、雄鹰、奇花、宝剑
2.小组讨论:配合朗读描述你想象的画面,说一说这些事物和少年中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预设:“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河出伏流,一泻汪洋”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不可限量;“潜龙腾渊,鳞爪飞扬”象征着少年中国的突然崛起;“乳虎啸谷,百兽震惶”象征少年中国的巨大声威;“鹰隼试翼,风尘吸张”象征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发;“奇花初胎,矞矞皇皇”象征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干将发硎,有作其芒”象征少年中国的奋发有为。
教师点拨:
要引导学生关注运用象征手法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给人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描绘画面,体会象征手法的好处。例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中“红日初升”形容少年中国如初升的红日,同样的万象更新,朝气蓬勃,说明少年中国的未来是光明的;“乳虎啸谷,百兽震惶”小老虎在山谷里,其他猛兽胆战心惊,少年中国就如幼年的老虎,而百兽就好比帝国主义列强,少年中国必将驱逐列强,神威大震……
3小组汇报朗读,体会着这对少年中国的热烈赞颂和无限向往。
教师评价小结:我们先从句子的形式来看,这组句子句式整齐,逢双句押韵,这里运用了四言韵语,这种四言韵语更有助于抒发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烈赞颂和无限向往感情,同时也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大的震撼和鼓舞。
过渡: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来讴歌少年中国的。看到今日之中国,我们站在未来,看着梁启超120年前的心愿,有着怎样的感慨呢?不知这是否是梁启超先生想象中的“少年中国”?
4.出示中国如今在航空、航海、高铁等相关资料,全班齐读第二段。
深入探究,诵读中品悟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联系
1.【出示资料】
梁启超家族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之子梁思礼是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梁启超之子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建筑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
小组讨论,分享观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点拨:
中国少年承担着祖国繁荣昌盛的重任,少年强才能中国强;
强大的祖国为中国少年的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中国强所以中国少年会更强。
2.【看建国70年国庆阅兵视频】中国走出百年屈辱史,走向新时代的这一百多年来,说起中国少年,你会想到谁呢?
预设: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
屠呦呦: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
3. 师生接读,深化情感。
(1)作者心中的少年中国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想到这里,作者不由得说——(学生齐读: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2)教师出示资料:梁启超家族: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之子梁思礼是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梁启超之子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建筑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
(3)他们就是梁启超心中的“中国少年”,生活在今天的你,不也是这“中国少年”
之一吗?作为一个中国少年,我们不会忘记梁启超先生百年前的嘱托——(学生齐读: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在我少年……)
【设计意图】以读代讲,在不同环节,结合不同的资料,巧妙地结合资料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再用读的方式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抒发内心的情感。
四、回眸主题,总结拓展
1.课文诉说了中国人的强国梦想,百年来,在强国梦想的激励下,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人物,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请你选择一两个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查找相关资料,准备下节课分享。
2.练习朗读,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
少年中国说(节选) 梁启超 彼此成就 少年中国 中国少年 展望美好未来 寄托殷切希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背诵课文。
2. 能结合相关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重点难点】
重点: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难点: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结合相关资料了解杰出人物
1.根据所选的杰出人物,重组小组。
2.小组任务:
(1)小组内分享人物资料,筛选相关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2)设计手抄报呈现方式。
3.全班汇报设计意图及所用资料。
4.结合大家的建议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调整。
设计班级集体朗读方案
1.明确朗读比赛评价标准。(不必要求统一,学生达成共识即可)
关注点:正确流利、停顿合理、分工合理、情感真挚等
2.各小组设计班级朗读方式,并阐述分工设计的意图。
课文段落 朗读分工 (谁读哪里) 设计理由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3.各小组汇报讨论方案,并确定最终班级朗读方案。
4.为全班朗读选择背景音乐,并说明理由。
听音乐:高山流水、秋日私语、英雄的黎明
5.全班完成配乐朗读。
三、教师总结
作者把封建的古老中国和理想的少年中国进行鲜明的对比,热情歌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批评消极保守思想,鼓励人们肩负责任,发奋图强。本文表现出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并且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坚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