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语文第二单元复习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下语文第二单元复习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6 20:21:2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下第二单元复习讲义
一、字词句复习
第5课 《孔乙己》
1.根据注音写出词语并加以解释。
(1)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hūn cài( )。
(2)掌柜说,样子太傻,怕shì hòu( )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
(3)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shāng bā( )了!”
(4)在这时候,众人也都hōng xiào( )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5)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bǐ yàn( ),一齐失踪。
(6)但他在我们店里,pín xíng( )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tuō qiàn( )。
(7)在这些时候,我可以fù hè( )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
(8)孔乙己等了许久,很kèn qiè( )的说道,“不能写罢 ……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
(9)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wǎn xī( )样子。
(10)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mén kǎn( )坐着。
(11)穿一件破jiá ǎo( ),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12)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luàn péng péng( )
的花白的胡子。
(13)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lāo lao dāo dāo( )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
(14)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bù xiè zhì biàn( )的神气。
2.考考你。
(1)词语连线(屏显)
(2)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C )
A.他说起话来唠唠叨叨,使人讨厌。
B.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
C.面对此情此景,他居然在心里无动于衷。
D.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通过学习《孔乙己》,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B.《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和强烈的呐喊。
C.孔乙己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让我们分明地看到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长长的足迹。
D.读完《孔乙己》,一位被封建科举制度深深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与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的眼前。
第6课 《变色龙》
1.根据注音写出词语并加以解释。
(1)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shāi zi( ),盛满了没收来的醋。
(2)在木柴厂门口,他看见那个敞开了kǎn jiān( )的人举起右手、把一个血淋淋的手指头伸给人们看。
(3)他那半醉的验上现出这样的神气:“我要揭你的皮,坏蛋!”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qí zhì( )。
(4)他是个huāng táng( )的家伙,长官!
(5)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yáng yì( )着含笑的 wēn qíng( )。
(6)哎呀,天!他是diàn jì( )他的兄弟了。
(7)“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 kǒng hè( )说。
(8)商店和饭馆的门wú jīng dǎ cǎi( )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也说“没精打采”。)
(9)我正在跟密特里·密特里奇谈木柴的事,忽然,这个贱畜牲wú yuán wú gù( )
就咬了我的手指头一口。
(10)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yì xiǎng tiān kāi( ),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异想天开:侧重指“奇特,不一般”,既指不能实现的想法或企图,也能指可以做到或已经做到的事情。中性词,有时用于贬义。想入非非:侧重指“虚幻,不现实”,多指不可能实现的想法或企图,而不能指既成事实。贬义词。)
2.考考你。
(1)下面画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 / 我来收拾残局!
B.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他什么话也没说,拿起铁锹径自出了家门。
C.我要拿点儿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 她穿了一件红颜色的衣服,十分鲜艳。
D.他那半醉的脸上现出这样的神气:“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战士们穿上新军装,显得很神气。
【解析】A.惩治/整理;布置;整顿。B.副词。表示自作主张、直接行动。C.指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或行动/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对光的视觉感受。D.神情/精神饱满。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奥楚蔑洛夫向那边一瞧,看见从商人彼楚金的木柴厂里跑出来一条狗,用三条腿一颠一颠地跑着,不住地回头瞧。它后边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他追上狗,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下,抓住了狗的后腿。又传来了狗的叫声,还有人的叫喊:“别放走它!”有人从商店里探出头来,脸上还带着睡意。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下列选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花布衬衫”是偏正短语。
B.“他追上狗,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下,抓住了狗的后腿。”这个句子是承接复句。
C.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语段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
【解析】“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为夸张。注意此句不是比喻,是一种想象。故选C。
第7课 《溜索》
1.根据注音写出词语并解释。
(1)马却更觉chí yí( ),牛们也慢下来。
(2)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pán huán( )。
(3)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tàn shì( )。
(4)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fǔ shēn( )看峡,腮上绷出筋来。
(5)那鹰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qǐng kè( )又飞起来。
(6)那索似有 qiān jūn zhī lì( ),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
(7)zhàn zhàn jīng jīng( )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战战兢兢:表示谨慎、害怕,偏重指害怕。诚惶诚恐: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偏重指谨慎,在表示尊敬时不含贬义。)
2.考考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灌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huán。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fǔ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①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盘huán( )  fǔ( )望   蓦地( )
②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
③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捏紧”“不料”“喧声”“轻易”在文中都是动词。
B.“万丈绝壁”中“绝”的意思是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这个短语在画线句中充当主语。
C.文中“闷闷的雷”“亮亮而来”“涓涓细流”“山低风冷”短语类型相同。
D.“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这是一个并列复句。
④第三段从_______和_____的感官角度,展现了峡谷的险峻。
【答案】①桓 俯 mò ②气灌 气贯 ③ B【解析】A.“捏紧”“不料”是动词;“喧声”名词;“轻易”副词。C.文中“闷闷的雷”“亮亮而来”“涓涓细流”是偏正短语,“山低风冷”是并列短语。D是承接复句。 ④视觉 听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年底前,补贴退坡的“靴子”尚未落地,部分新能源车企日子过得战战兢兢。
B.从小父母就教育他们要锱铢必较,艰苦奋斗,小时候衣服破了,父母就让他们自己缝补。
C.一看群情激愤,小偷只好在大家众目睽睽之下,拿出钱包,低头认错。
D.在平凡中,我们却看到了美丽中国那跃然而上的千钧之力。
【答案】A【解析】 B项,“锱铢必较”指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要计较,原形容办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现多形容过于吝啬或气量小。用在这里与语境不符。C项,“众目睽睽”形容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句子中的“大家”和词语中的“众”语义重复。D项,“千钧之力”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第8课 《蒲柳人家(节选)》
1.根据注音写出词语并解释。
(1)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yān cōng( )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
(2)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jià yù( )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
(3)可是,她到底是文墨小康之家出身,虽没上过学,却也xūn táo( )得一身书香,识文断字。
(4)何满子却yǐn nì( )在柳棵子地里,深藏到芦苇丛中,潜伏在青纱帐内的豆棵下,跟奶奶捉迷藏,暗暗发笑。
(5)可是,他有生以来头一回失去自由,心里委屈而又biē mèn( ),两眼直呆呆,双手懒洋洋,一点儿也没有写字的兴致。
(6)可是,diān liáng( )一下自己这点儿财力,供他念完小学,已经是鼓着肚子充胖。
(7)何大学问脑瓜子一热,就lǐ pìn( )这位老秀才到他家教专馆,讲定教一个字给一个铜板。
(8)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yī qì hē
chéng( ),也不倒嗓子。
(9)有个年轻bù zhī hǎo dǎi( )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几什么没见过。”
(10)这个小村大人小孩有个头痛脑热,都来找她miào shǒu huí chūn( )。
(11)他又好喝酒,脾气大,爱打抱不平,为朋友敢liǎng lèi chā dāo( ),所以在哪一个地主家都待不长。
(12)他本是个整天跑野马的孩子,从早到晚关在家里,难受得屁股下rú zuò zhēn zhān
( ),身上像芒刺在背。
(13)他每趟赶马回来,一心盼家,最大的盼头就是享受tiān lún zhī lè( )。
(14)但是,何满子wàng yǎn yù chuān( ),这颗救命星却迟迟不从东边闪现出来。
2.考考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呼哨而上;只听咔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zhàn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度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①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纤夫( ) zhàn( )裂 驾驭( )
②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
③“不依不饶”中“饶”的意思是( )
A.丰富;多 B.没有代价地增添 C.饶恕;宽容 D.表示让步
④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描写,照应前文“_________”一词。
【答案】①qiàn 绽 yù ②摆度船 摆渡船 ③C ④侧面 不依不饶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怕灵感中断,他一连三天,足不出户,一气呵成地完成了这部电影的剧本。
B.主治医生妙手回春,护士精心照顾,使前不久遭遇车祸导致三处骨折的年近七旬的陈大爷,已经能够下地行走了。
C.他本是个整天跑野马的孩子,从早到晚关在家里,难受得屁股下如坐针毡。身上像芒刺在背。
D.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答案】D【解析】D.有误。“天伦之乐”指骨肉亲情的乐趣,不宜用于家庭之外,不合语境。
●小试牛刀
1.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
A.盘桓(héng) 荒唐(táng) 千钧之力(jūn) 无精打彩(cǎi)
B.侍候(cì) 豢养(huàn) 天纶之乐(lún) 意想天开(yì)
C.绰号(chuò) 顷刻(qǐng) 如坐针毡(zhān) 无缘无故(yuán)
D.驾驭(yù) 恐吓(hè) 断壁残垣(yuán) 不屑置辨(biàn)
【解析】 A项“桓”音为huán,“彩”应为“采”。B项“侍”音为shì,“纶”应为“伦”,“意”应为“异”。D项“辨”应为“辩”。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就是族中亲派,不论亲疏,但与他财利交往,锱铢必较,一些情面也没有。
B.这篇一气呵成的好文章,读来真是令人神清气爽。
C.周总理曾经指出,在长江上筑坝是要载入史册的大事,我们要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
D.留守学生普遍存在内向胆怯、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许多外出务工的家长却不以为然。
【解析】不以为然的原义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多含轻视意。此处应为“不以为意”。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D)
A.几百匹野马,在他那一杆大鞭的管束下,乖乖地像一群温驯的绵羊。
B.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
C.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D.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屠呦呦科研团队研究出的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B.针对近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几个学校的领导进行了深刻反思。
C.家长要让孩子接受“吃苦教育”,以此提高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D.一堂堂看似普通的体育课,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更直接地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
点拨:B项,“几个”指代不明确,既可指学校,也可指学校领导,产生歧义;C项,“提高”与“精神”搭配不当;D项,分句语序不当,“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与“直接地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互换。
二、文学、文体常识
(一)文学常识(作品作者)
1.《孔乙己》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2.《变色龙》是一篇讽刺短篇小说,作者是契诃夫,19世纪末期俄国作家,他与法国的漠泊桑和美国的欧 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代表作有《凡卡》《装在套子里的人》《一个官员的死》。
3.阿城原名钟阿城,中国当代作家。文化寻根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4.《蒲柳人家》是我国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中篇小说代表作。“蒲柳人家”在作品中代指普通贫苦农家。题目运用借代的手法,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和写作对象。
(二)文体知识
1.关于小说。
(1)概念。
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人物——往往借助一个或多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进行虚构。
塑造方法: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情节——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以及场景,用来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烘托气氛等。
(3)小说线索及分类。
定义: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其作用是用来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分类:从情节的发展划分为单线(指一篇小说只含有一种叙事线索,即时间线索、地点线索、人物线索、感情线索、空间线索、事物线索)和双线(指一篇小说中有两个线索,一条是明线,一条是暗线,二者互相平行,共同为主题服务)两种。
(4)小说的主要叙事方式。
顺叙:即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顺叙法的优点在于情节环环相扣、脉络清晰。
倒叙: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法的优点在于能把情节安排得曲折离奇,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插叙法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也叫追叙,是指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可能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2.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指的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派”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大范围。 “城市文化寻根”代表作家:刘心武、冯骥才等,“乡野文化寻根”有阿城、张承志、韩少功等。
3.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所谓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当代作家刘绍棠深受孙犁作品熏染,擅长乡土文学的创作。其作品反映农村的浓郁历史和风土人情,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自称作品是“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蒲柳人家》是反映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边农村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的小说。
●考考你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称“秋闱”,因正是桂花开放的时节,故金榜题名也称“折桂”。
B.《溜索》的作者是阿城,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C.《变色龙》《蒲柳人家(节选)》的作者分别是俄国的契诃夫和中国的刘绍棠。
D.小说以叙述故事情节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解析】应该是“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课内知识点
1.清朝科举。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唐以来以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故名。光绪三十一年,行新学,废科举。在此之前,清朝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
2.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作用:细节描写的范围很广,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方法:写好“细节”,关键是“细”,精雕细刻,好比电影的特写镜头一样。只有“细”,才能使千姿百态的各种人物在一举手、一投足、一微笑、一蹙额、一声叹息、一句独白中特点突出,个性分明。
意义: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赵树理曾说:“细致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人看了以后印象更深刻”。
思考:
(1)《变色龙》第20段再次提到赫留金的手指头。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赫留金的手指头?这一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考点: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答题支架]
细节描写的作用:推动情节的发展,促成情节的曲折和复杂;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展现环境、景物的独有特征,烘托氛围和气氛;揭示主题,增强主题的表现力
[参考答案]
第5段:把一个血淋淋的手指头伸给人们看。→是赫留金作为受害者的证据,也是他要求赔偿的本钱。
第10段:“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使赫留金由受害人转变成了敲诈者。
第20段:“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成了赫留金冒犯名贵的狗的罪证。
第27段:“……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赫留金成了活该被咬的对象。
文中对赫留金手指头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性格。
(2)一丈青大娘的性格大胆泼辣、豪爽率直,第11段写“老人家左右为难,偷偷掉了好几回眼泪”,这是否与她的形象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偷偷掉了好几回眼泪”是细节描写,这与一丈青大娘之前的泼辣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她温柔的一面,表明她是一个重感情、顾大局的人。此处描写,使她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3.讽刺手法。
讽刺是在真实的基础上,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判或嘲笑,从而予以否定的一种方法。讽刺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漫画法 漫画式的讽刺手法特点是夸张,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相、变形,以突出这一侧面的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
对比法 即把讽刺对象对待同一人或事的前后不同的言行进行描述、对比,以显示讽刺对象的愚蠢可笑。
托物法 这是一种把讽刺对象托于某物,使讽刺对象具体化、形象化的手法。
反说法 即用肯定、赞美的语言描述明显的丑恶、虚假的现象,表达作者的鄙视与挖苦。
思考:结合《变色龙》内容,说说这篇小说是怎样运用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来营造强烈的讽刺效果的。
明确:夸张。讽刺小说往往离不开夸张,本文也是如此。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的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五次变色。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比。奥楚蔑洛夫面对狗主人的身份的变化,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态度,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使小说的喜剧效果更加突出。
4.映衬与烘托。
映衬也称衬托,是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放在一起,使相互对照,相得益彰。烘托也称烘云托月,一般是通过对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显示所写的对象。
思考:《溜索》 运用了哪些衬托手法?
明确:
有动物间的衬托,如领队骑的马伟岸、飘逸、雄壮,飞翔的鹰在峡谷中与狂风猛烈搏击,过峡谷的牛恐惧得不肯再挪动半步、泪流发抖。
有人物与人物的衬托,如“我”的战战兢兢与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构成反衬。
有动物与人物的衬托,如“我”与牛的互相衬托。
四、课文重点
《孔乙己》思维导图
●问题探究
1.《孔乙己》这篇小说是从什么视角来讲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篇小说以一个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深沉的批判力量。经过了二十多年的世事变迁,当年的小伙计早已人到中年,却仍然对穷困潦倒的孔乙己及自己在当时对待孔乙己的态度念念不忘,其中复杂的内心隐曲是可想而知的。但作者又刻意隐藏了“我”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只是以一种含蓄平淡的口吻徐徐道来,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孔乙己》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中运用儿童视角叙事的第一篇作品。
2.孔乙己被酒客揭短后竭力争辩,为什么言语中要夹些“难懂的话”?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明确:孔乙己说一些“难懂的话”是为了体现读书人的身份,为自己辩护,掩饰窘相;同时也是为了保全读书人的面子,维护残存的尊严。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孔乙己迂腐穷酸、自命清高、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等性格特点。
《变色龙》思维导图
●问题探究
1.《变色龙》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
艺术手法 人物性格 例 子
语言描写 见风使舵、媚上欺下 “你拿得准吗?”“我也知道。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装腔作势、官气十足 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装腔作势、官气十足)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媚态百出)
2.联系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色”,说说他“变色”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意义。
原因: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面对平民群众:拿腔作调、作威作福。
面对权贵:奴颜婢膝。
意义: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
社会背景: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经济凋敝,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而作为这样一个国家机器上的小零件,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的方式来换取生存空间。
批判目标:腐朽专制的社会,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
《溜索》思维导图
●问题探究
1.小说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明确:
①“我”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我”的存在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②“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起到了线索作用,用“我”的见闻感受串联故事,使情节更加集中、简练。
③“我”是溜索的参与者,以“我”的表现烘托环境,反衬出马帮首领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
2.阿城的小说在语言上非常有特点,请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你的认识。
明确:
①用词凝练,以少胜多。如写汉子们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了“小”字。这个字起到了以少胜多、精妙传神的艺术效果。
②短句为主,简洁明快。本文以短句为主,如“马却更觉迟疑,牛们也慢下来”,句式工整,简洁明快,让人感受到鲜明的旋律感和节奏感。
③新奇巧妙,平中见奇。本文的比喻新颖传神,不落俗套,如将马帮比作“极稠的粥”,将“万丈下的怒江”比喻为“一股尿水”,这些比喻新奇巧妙,极富表现力。
《蒲柳人家》思维导图
●问题探究
1.本文除了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还具有中国古典小说和评书艺术的特色,流露出一股浓浓的古典风,请具体分析。
人物性格传统 小说中的人物身上那种侠肝义胆、仗义疏财、疾恶如仇、扶危济困的品格,正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宣扬和传承的价值追求。
故事情节传奇 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古北口等情节,富有传奇色彩。
语言讲究对偶押韵 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文白相间,有节奏感,如“官讳”是书面语,“叫得山响”是民间口语,二者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的色彩。
小说结构仿章回体 就像《水浒传》一样,一个章节集中刻画一个人物。
用外号概括人物特点 如奶奶外号“一丈青”,爷爷外号“何大学问”。
2.本单元的选文都是写人的名篇,它们在人物刻画和行文语言上各有什么特点?
人物刻画 语言特点
《孔乙己》 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几个片段,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孔乙己这样一个迂腐、可怜的“苦人”形象。 令人含泪的语言描写,简洁凝练,冷峻犀利。
《变色龙》 描写人物的言行,并运用夸张、对比手法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 夸张的语言描写,一针见血,讽刺幽默。
《溜索》 描写人物的言行,并通过对比、烘托,凸显马帮汉子的英雄气概。 善用短句,用词精妙传神、凝练含蓄,比喻新奇。
《蒲柳人家(节选)》 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对人物做多角度描写;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表现;对人物的行为进行艺术性的夸张。另外,还运用了中国古典小说常用的以外号凸显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采用民间口语与俗语,充满乡土气息;讲究押韵和对偶,遣词造句文白相间。
五、小说阅读考点
短篇小说的阅读方法
读懂故事情节:故事中有情节、人物、环境,要读懂故事,就须梳理情节,并通过人物描写理解其性格特征,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并分析故事发生的环境。
读透小说主旨:联系作者生平经历、思想,作品的创作背景,深入解读小说的“言外之意”,进而把握小说主旨。
读出艺术特色:从叙事视角、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赏析小说独特的艺术特色。
考点一:故事情节
1.概括故事情节。
(1)人+事+果(适用于一句话概括事件或情节题)
(2)起因+经过+结果(适用于概括比较复杂的事件)
(3)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般是补全情节,多用填空形式,答题前首先分好层次)
2.根据情节梳理人物的情感态度变化过程。
梳理情节,注意起伏变化,分好阶段层次,提炼关键词句。
3.情节安排顺序。(分析插叙的作用)
插入了……内容,补充交代了……,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主题。(有时也会有解释了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附:倒叙的作用:突出事件的结局,造成悬念,吸引读者。补叙的作用:补充交代……的内容,突出人物……特点,增强艺术效果。
4.指出串联情节的线索。
●小试牛刀
1.《孔乙己》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故事情节可分为哪几部分?
明确:环境:咸亨酒店(社会环境)
人物:孔乙己
故事情节:开端(开头3段)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做为孔乙己出场的背景。
发展(4—9段):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表现孔乙己是大伙的笑料。
高潮(10—11):第二次出场,讲述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结局(l0-13段)或(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2.《孔乙己》第5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插叙。补充交代了孔乙己的①身份——“读过书-----”;②境况——“愈过愈穷-----讨饭”; ③脾气——“好喝懒做”; ④品行——“比别人都好,从不拖欠”。
3.小说《变色龙》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情节应该是哪个字?
明确: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广场上处理狗咬人事件的故事;“变”。
4.《蒲柳人家》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明确: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引出何满子的故事→引出奶奶一丈青大娘的故事→引出爷爷何大学问的故事→解释何满子被栓的原因→何满子盼救星
5.《蒲柳人家》是如何采用倒叙、插叙的?
明确:本文采用倒叙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中伏大晌午”时的故事。先交代何满子被拴,设置悬念,然后一步步解开悬念。中间用插叙表现人物,突出重点,使行文自然流畅。例如,为了照应一丈青大娘“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下文中插叙了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一事,突出了她泼辣刚直、爱打抱不平的性格特点。又如,为了表现一丈青大娘疼爱孙子,插叙有关何满子父母的情况,通过婆媳间的矛盾,再现了一位爱孙如命的奶奶形象。
考点二: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突出景物(环境)……特点;
(2)渲染了……气氛;
(3)烘托了人物在……情况下的心情(性格、情感);
(4)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作铺垫(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人物在……情况下的心情(性格、情感),揭示……(主题)。
3.小说开头、中间、结尾部分的环境描写作用。
(1)开头:①暗示社会环境;②奠定……的基调;③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④暗示、揭示……主旨。
(2)中间: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① 暗示、揭示……主旨;②呼应……
●小试牛刀
1.《孔乙己》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篇幅来写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明确:酒店里等级森严,酒客和掌柜的势利冷漠正是孔乙己所处的环境,深刻揭示了顾客贫富的悬殊、阶级的对立。为孔乙己的出场作铺垫,预示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2.“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该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作用:用萧索、凄清的自然环境营造悲凉的氛围,使孔乙己的出场具有悲剧意味,暗示了他的悲剧结局。
3.找出《变色龙》一次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明确:“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作用:描写了社会环境的冷清、萧条,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写照,交代了“案子”发生的社会背景。
4.《溜索》是如何描写怒江的环境的?有什么作用?
直接描写:
文中有大段的环境描写,直接刻画了怒江大峡谷的陡峭、艰险。 先是听到声音,然后才是远眺。远眺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再近看,俯瞰江底,将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展现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烘托出峡谷的险峻。
间接描写:文中有不少写人和牛直面险峻峡谷的感受和表现的描写,如“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牛的“皮肉疯了一样抖”,从侧面有力地烘托出峡谷环境的险恶。
环境描写是为了突出人的特点,特别是马帮汉子的彪悍和野性,他们常年穿行在这样的险境,却潇洒自如,举重若轻,表现了西南边陲人民的无畏和勇敢。
考点三:人物形象
答题策略:
1.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1)要抓住对人物的五种描写手法特点分析。如:
运用……描写,用了“××”“×××”等词语,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谁在……情况下的……心情(感情、性格、精神特点),突出了……(扣主题)。
要联系人物所处的环境来分析人物形象。
一般来说,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物;同时,人物也能对环境起一定的作用,二者相互统一。因此,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结合社会环境。
要从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只有从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入手,把握住人物在诸多矛盾冲突中的言行、内心动机,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
2.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
(1)正面描写:
语言(对话)、行为(动作)、外貌、心理(内心独白)、细节。
(2)侧面描写:
①对比;②环境烘托;③他人介绍;④其他手法。
3.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
(1)小说主人公是谁?
最能表现主题思想的人物。如《我的叔叔于勒》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2)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①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②揭示或凸显主旨;③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4.揣摩人物的心理(结合语境写一段人物的心理活动)
(1)用第一人称;(2)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来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3)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身份。
●小试牛刀
1.读完《孔乙己》,你觉得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而又自视清高、自命不凡的读书人;他好逸恶劳、迂腐麻木、自欺欺人,因而穷困潦倒、饱受凌辱;同时他也是一个本性善良的悲剧人物。
温馨提示:分析人物形象①要熟悉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②要对文中的例子或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寻找答案,不能游离于课本之外 。
2.下列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概括得最恰当的几项是( C )
A.好喝懒做、迂腐穷酸、看不起人、非偷则窃、麻木不仁。
B.穷困潦倒、好喝懒做、满腹经纶、麻木不仁、善良诚恳。
C.自命清高、好喝懒做、迂腐穷酸、麻木不仁、善良诚恳。
D.自命清高、好喝懒做、好为人师、麻木不仁、善良诚恳。
3.《孔乙己》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我”是一个12岁的酒店小伙计,也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使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显得故事真实亲切;
②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要;
③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增加了作品的悲凉意味。
4.《变色龙》除了细节描写,课文还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试着找出几处进行分析。
(1)语言描写。
①“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里去,问道,“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
明确:盛气凌人、装腔作势
②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明确:双重否定的句式,写奥楚蔑洛夫在未知狗的主人时,摆出一副“扶弱抑强”的架式,与后面得知狗主人可能是将军时的态度变化形成强烈对比,造成绝妙的讽刺效果。
③“那就用不着白费工夫再上那儿去问了,”奥楚蔑洛夫说,“这是条野狗!用不着白费工夫说空话了。既然普洛诃尔说这是野狗,那它就是野狗。弄死它算了。”
透过这里连用的两个“白费工夫”,你觉得此时奥楚蔑洛夫的心里是怎样想的?
明确:语言描写。
【示例】他想:既然不是将军家的狗,那就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也没有必要浪费心思,弄死野狗免得伤人,利索省心!
(2)动作描写。
“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
明确:装腔作势、官气十足
(3)神态描写。
“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吗?”
明确:媚态十足、庸俗势利
5.《蒲柳人家》运用了哪些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
(1)从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方面对人物作多角度描写。例如,“他有生以来头一回失去自由,心里委屈而又憋闷,两眼直呆呆,双手懒洋洋,一点儿也没有写字的兴致”。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之中来表现。例如,何大学问本是个粗人,得了外号后,却当真做起了“学问人”。
(3)对人物的行为进行艺术性的夸张。例如,“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
5.《孔乙己》是如何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的?
明确:小说通过小伙计的回忆,将人物和故事集中在咸亨酒店这个典型环境中,巧妙截取情节,逐步完成了对孔乙己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如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排出九文大钱”的神气;最后一次盘着被打折的腿,喝完最后一碗酒的凄惨。一个迂腐穷酸、潦倒落魄的读书人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6.何满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一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何满子是一个活泼聪慧的六岁男孩,从小在乡间长大,野性十足,“就像野鸟不入笼,一天不着家,整日在河滩野跑”。他还是奶奶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备受爷爷奶奶的宠爱,但闯祸的时候爷爷也会对他严加管束。
作用:以他为线索人物,串起了后面的人物和故事,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考点四:探究小说主题
答题策略: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小试牛刀
1.如何看待《孔乙己》的主题?
明确:
描写一般社会对于穷苦人的冷淡——改变人民昏迷、麻木的精神面貌。(老板、短衣帮)
深刻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及其全部伦理道德。
(3)揭露和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
(4)控诉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旧社会对穷苦人的凉薄(“兼有”)。
2.《溜索》一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文讲述马帮飞渡怒江峡谷的故事,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的孤悬、高峻、险恶,又表现了马帮汉子的沉着、冷静、从容。文章赞美了马帮汉子粗犷豪迈、临危不惧、从容镇定、勇敢无畏的精神,突出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时镇定自若的姿态。
3.结合写作的社会背景,探究小说《变色龙》主旨。
明确:小说通过对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
考点五:鉴赏手法
答题策略:
作用分析:结合主题、上下文的特点来回答。比如:欲扬先抑的作用:把……和……(抑和扬的内容)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主题……,使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更有吸引力。
常考的写作技巧有: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有伏笔必有照应)、伏笔、衬托、对比、欲扬先抑、正侧面描写结合等。
●小试牛刀
1.《孔乙己》全文是如何始终贯穿着对比手法的?
明确:本文通篇使用对比手法。文中的对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描写社会环境时的对比。如小说开头一“长”一“短”、一“站”一“坐”、一“里”一“外”的鲜明对比,形象地揭示了清末封建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状况,为孔乙己的出场点明了背景。二是人物描写中的对比。如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对比,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拓宽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孔乙己》文中写“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句对刻画孔乙己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明确: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构成对比,衬托出孔乙己穷困潦倒到极点 的悲凉处境。
3.小说《变色龙》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明确: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色”转变,基本上是通过他和大家的对话来刻画奥楚蔑洛夫。除此之外,还运用动作、神态、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4.《溜索》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绝壁?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里作者化静为动,赋予绝壁动态感,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们的胆怯作了铺垫。
考点六:标题、段落的作用
答题策略:
1.标题的含义(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1)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这两个角度来答题;(2)联系主题来分析,要答完整。
2.标题的作用。
(1)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2)暗示主题;(3)做线索贯穿全文,使全文内容浑然一体;(4)设置悬念(或营造气氛),激发读者的想象和阅读兴趣。
3.段落的作用。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A.悬念式开头:
①概括开头段内容;②指出作用: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或者突出人物的……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式开头: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地点、人物),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奠定……的感情基调;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2)小说中间段的作用
①呼应(承接)前文的……情节,揭示前文的悬念;引出后文的……情节,为下文写……做铺垫(埋下伏笔),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铺垫;承上启下,由上文的……过渡到下文的……。
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③有利于表现……的主题。
(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A.出人意料式结尾
①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②突出人物形象;③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使行文富有变化,撞击读者心灵,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耐人寻味;④有利于表现……的主题;使主题更加丰富。
B.卒章显志式结尾
①解释前文……的悬念,显得合理自然,水到渠成。②解释了……的主题或创作意图。
C.戛然而止式结尾
①通过留白(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小试牛刀
1.作者为什么用“变色龙”做题目?
明确:本文以《变色龙》为题,就是借这种小动物善于变换肤色,以适应周围环境的特点来讽喻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本质,形象而生动,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讲讲《溜索》开头段的作用。
明确:开篇单刀直入,悬念迭起。“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劈头而来,起笔突兀,并未说明是什么样的声音,让人们充满了疑惑。接着,通过描写首领的表现、马的“迟疑”和牛们的“慢下来”,营造了一种即将有大事发生的气氛,把读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3.《孔乙己》第9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承上启下,过渡衔接。对上文写孔乙己给人们带来快活进行总结,领起孔乙己不在的情况下人们生活状况的描写。
4.《蒲柳人家》第13、16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13段照应开头,解开了悬念;为下面写何满子“憋闷”的心情做铺垫;设置另一个悬念:何满子的爷爷为何“阴沉着脸”?从而开启下文。
“他的外号叫何大学问。”第16段独句成段,意在突出强调人物的外号,吸引读者,自然引起下文对这一外号由来的叙述。
考点七:语言赏析
答题策略:
1.这个句子(词语)好在哪里(或:从表达效果上点评句子;或:找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2.修辞(妙词、写作手法、句式特点等)+效果词(生动、形象、传神、富有感染力等)+分析(结合文章主题、人物特点、典型事件等等)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深刻含义。
抓住关键词,联系中心和上下文由表及里地进行诠释,要把反语说正、婉语说直、比喻义说明白、象征义说清楚。
●小试牛刀
1.《孔乙己》最后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中 “的确”和“大约”矛盾吗?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大约”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短短的一句话揭示了孔乙己悲惨的结局。
2.《溜索》第④段语言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对应教材第26 页旁批)
明确: 第④段文字多用短句,节奏感强。如“山不高,口极狭”“心下大惑”“抽一口气”,语言干净、洗练,正面描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通过描写牛们的表现——死也不肯再走与“我”的表现——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侧面衬托了峡谷高峻、险恶的特点。
3.文章第21段“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赏析加线词语。
明确:“飞”“跃”“拐”“弹”等词语,将马帮首领溜索、下索的麻利动作和气定神闲刻画得非常鲜活。
4.对比赏析《溜索》第2自然段“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和第25自然段“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两句。
明确:第2自然段中的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铃铛急响,似乎和牛马一样满是惊惶;同时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马帮拥挤而缓慢地向山口行进,进一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第25自然段这句话中的“铃铛朗朗响着”与前文“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照应并形成对比,表现出驮队顺利渡河后轻松愉悦的氛围。
考点八:开放性试题(比如联系生活谈感受、阐述观点,或者对某一情节进行延伸扩写)
答题策略:
1.谈感受一定要紧扣主题,注意题干中关于联系生活或阅读体验的要求;
2.延伸扩写题则要在紧扣主题和语境的基础上尽量写得流畅生动,其中人物对话要符合人物性格、身份特点;
3.阐述观点题须做到这四步:亮观点+谈理由(还可引名言)+联实际(有时题目还要求结合阅读体验)+作总结。
●小试牛刀
1.《孔乙己》的结尾给我们留下悬念,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示例:
冷漠的社会,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也导致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这个“人”死了,这个社会也没有任何理由让他继续存在下去!如果说我们同情孔乙己的死亡,那么我们更有理由去同情这个社会!作者通过写了一个人,也写了一个社会。
2.孔乙己如果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他的命运会怎样?
3.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在今天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忌懒惰、要勤奋;忌不争、要上进;忌虚荣、要务实。
4.读完《变色龙》这篇小说,你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和事呢?
【示例】
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可恨的贪官污吏;两面三刀、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卑鄙小人;黑白颠倒的冤假错案……
5.《变色龙》最后写道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请设想一下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去了哪里?要求设计的情节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明确:(1)继续去别的地方搜刮民脂民膏。
(2)又遇见了一起类似狗咬人的案件,又做出了相同的处理,或者处理得更圆滑了。
(3)去找普洛诃尔套近乎。
(4)“买”一只小狗送给将军的哥哥。
(5)去赫留金工作的首饰店寻点儿麻烦。
(6)去纠集一批地痞流氓准备殴打赫留金。
6.想象一下,像一丈青大娘他们这样的一家人生活在今天的社会,他们会生活得怎么样?并且说一说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推测?
【交流】
我说何满子:如果何满子生活在现代,那么他在班上一定很淘气,但学习成绩一定不差,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玩中学吧!因为何满子是一个虽很顽皮却有天赋的人,所以我这样想。
我说一丈青大娘:一丈青大娘与邻里之间可能会相处得很好,也可能会相处得很差,这要看她遇到的是什么样的邻居。因为一丈青大娘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所以也许有的邻居明白她的个性,有的也许不明白。
我说何大学问:何大学问和一丈青大娘一样,要看碰到什么样的人,他对朋友可以“两肋插刀”,而对他瞧不起的人是不屑一顾的,看不起他的人也许会成为他的敌人。
请根据《溜索》一文中描绘自然景象的语言风格,以“晨光中的山谷”为题,写一篇短文。
要求:生动描绘晨光中的山谷景色,体现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
示例:晨光中的山谷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黎明时分,山间雾气缭绕,仿佛是自然的轻纱帷幕。太阳悄然升起,万道金光穿过雾气,将山谷染上了一层金黄色。远处的山峦轮廓分明,如同一幅水墨画。近处的树木挺拔屹立,叶片上挂着露珠,晶莹剔透。晨光中的山谷,是那么的宁静、祥和,仿佛是大自然的摇篮,孕育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而我,只是这美丽画卷中的一笔,静静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让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00张PPT)
..................................................................................
九 年 级 下 册 第 二 单 元
..................................................................................
单 元 复 习
荤菜( ) 侍候( ) 绰号( )
伤疤( ) 笔砚( ) 惋惜( )
夹袄( ) 乱蓬蓬( )
唠唠叨叨( ) 不屑置辩( )
蘸( ) 茴香豆( ) 羼水( ) 间或( ) 拭去( ) 门槛( )
读读写写
hūn
口语中也读luànpēnɡpēnɡ。
shì
chuò

yàn
wǎn
jiá
pénɡ
láo
xiè
意为“双层的(衣被等)”时读jiá。
huí
chàn
jiàn
shì
kǎn




zhàn
外号(多显示本人特点)。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字词句复习
第5课 《孔乙己》
多音字

( )打折
( )折扣

( )哄笑
( )一哄而散
( )折腾
( )哄骗

( )夹袄
( )夹道
shé
zhé
zhē
hōnɡ
hònɡ
hǒnɡ
jiá
jiā
【串句记忆法】曾经阔绰( )奢靡的生活让他感到单调、空虚,而如今绰( )起锄头在地里耕耘的日子,给他带来了宁静、安适。
chuò
chāo

( )唠唠叨叨
( )叨扰
dāo
tāo
以义辨音
chuò:宽绰;(体态)柔美。如“绰绰有余”“绰约”。
chāo:抓取。
以义辨音
hōnɡ:与“许多人同时大笑、喧哗或发出声音”相关。
hònɡ:吵闹;开玩笑。
hǒnɡ:哄骗;哄逗。
形近字
辩( )
biàn
辨( )
不屑置辩
明辨是非
biàn
羼( )
羼水
孱( )
chàn
chán
孱弱
碟( )
dié
碟子
蝶( )
dié
蝴蝶
牒( )
dié
通牒
喋( )
dié
喋喋不休
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含贬义)
以义辨形
辩:意为辩解、辩论,与语言相关。
辨:意为辨别、分辨,与认识相关。
蓬( )
pénɡ
篷( )
蓬勃
篷车
pénɡ
【串句记忆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租借、结账( )方式,为游客租用帐( )篷、雨伞等物品带来了便利。
zhànɡ
zhànɡ
根据注音写出词语并加以解释。
(1)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hūn cài( )。
(2)掌柜说,样子太傻,怕shì hòu( )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
(3)( )chuò hào : 根据某人身上的此特点,给其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称谓。
(4)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shāng bā( )了!”
(5)( )bǐ yàn: 毛笔和砚台;文房四宝中的两样。
词语集注
有肉的菜;有辛味的蔬菜。
荤菜
侍候
伺候;服侍。
绰号
①伤口愈合后留下的痕迹。②比喻过去的错误、隐私、耻辱等:揭~。
伤疤
笔砚
(6)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wǎn xī( )样子。
(7)穿一件破jiá ǎo( ),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8)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luàn péng péng( )的花白的胡子。
(9)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lāo lao dāo dāo( )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
(10)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bù xiè zhì biàn( )的神气。
惋惜
对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不如人意的变化表示同情、可惜:大家对他英年早逝深感~。
夹袄
双层的上衣。
乱蓬蓬
形容散乱不齐:衣冠不整,头发也~的。~的茅草
唠唠叨叨
说话啰嗦,一说起来没个完。
不屑置辩
认为不值得分辩。
阔绰
缠夹不清
污人清白
君子固穷
营生
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君子能够不因穷困而改变操守。固,安守。
排场大,生活奢侈。
指有意找麻烦,抓住一点不肯放手。
毁坏人家的名誉。
谋生活。
多用于书面语。
此处读yínɡ shēnɡ。意为职业、工作时,读yínɡ shenɡ。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大意:君子能安守穷困,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考考你
1.词语连线
2.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说起话来唠唠叨叨,使人讨厌。
B.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
C.面对此情此景,他居然在心里无动于衷。
D.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C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习《孔乙己》,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B.《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和强烈的呐喊。
C.孔乙己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让我们分明地看到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长长的足迹。
D.读完《孔乙己》,一位被封建科举制度深深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与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的眼前。
C
读读写写
贱( ) 拧 筛子( )
坎肩( ) 旗帜( ) 荒唐
洋溢( ) 温情 惦记( )
恐吓( ) 径自 无精打采
无缘无故 异想天开
jiàn
shāi
kǎn
zhì

diàn

心忧炭贱愿天寒(价钱低)
拧(nínɡ)成一股绳:比喻团结一心。
胳膊拧(nǐnɡ)不过大腿:比喻弱小的敌不过强大的。
指心中挂念,故为“忄”旁。
意为“精神”。
第6课 《变色龙》
契诃夫( )( )蔑( ) 醋栗( )
乞丐( ) 赫留金( ) 咳嗽( )
魁梧( ) 赔偿( ) 胚子( )


miè

ɡài

ké sou
kuí wu
chánɡ
pēi
多音字

( )逮住
( )逮捕
dǎi

( )钻研
( )钻戒
zuān
zuàn
【口诀记忆法】拧( )反螺丝,拧( )衣不净;说他不听,脾气真拧( )。
dài
nǐnɡ
nínɡ

( )劈叉
( )劈头盖脸


nìnɡ
栗( )

粟( )

形近字
醋栗
粟米
蔑( )
miè
篾( )
miè
诬蔑
竹篾
戳( )
chuō
戮( )

戳穿
杀戮
勠( )

勠力同心
共同努力,团结一心。
溢( )

谥( )
shì
洋溢
谥号
隘( )
ài
狭隘
筛子 shāi zi : 用竹条、铁丝等编成的有许多小孔的器具,可以把细碎的东西漏下去,较粗的成块的留在上面,以达到分选的目的。
坎肩 kǎn jiān : 不带袖子的上衣。古时也称半臂,南方多称背心。
旗帜 qí zhì : 旗子。比喻有代表性的某种思想、学说或政治力量。
荒唐 huāng táng : ①(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之言。~无稽。这个想法毫无道理,实在~。②(行为)放荡,没有节制。
洋溢 yáng yì : (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温情 wēn qíng : 温顺体贴的情意。
词语集注
惦记 diàn jì : 心里牵挂,不能忘记。
恐吓 kǒng hè : 威胁人,使害怕吓唬。
径自 jìng zì : 凭自己的意愿行动:他~走了。
★无精打采 wú jīng dǎ cǎi : 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无缘无故 wú yuán wú gù : 没有一点原因。
★异想天开 yì xiǎng tiān kāi : 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天开: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
也说没精打采。
异想天开:侧重指“奇特,不一般”,既指不能实现的想法或企图,也能指可
以做到或已经做到的事情。中性词,有时用于贬义。
想入非非:侧重指“虚幻,不现实”,多指不可能实现的想法或企图,而不能
指既成事实。贬义词。
1.下面画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 / 我来收拾残局!
B.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他什么话也没说,拿起铁锹径自出了家门。
C.我要拿点儿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 她穿了一件红颜色的衣服,十分鲜艳。
D.他那半醉的脸上现出这样的神气:“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战士们穿上新军装,显得很神气。
B
【解析】A.惩治/整理;布置;整顿。B.副词。表示自作主张、直接行动。C.指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或行动/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对光的视觉感受。D.神情/精神饱满。
考考你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奥楚蔑洛夫向那边一瞧,看见从商人彼楚金的木柴厂里跑出来一条狗,用三条腿一颠一颠地跑着,不住地回头瞧。它后边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他追上狗,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下,抓住了狗的后腿。又传来了狗的叫声,还有人的叫喊:“别放走它!”有人从商店里探出头来,脸上还带着睡意。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下列选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花布衬衫”是偏正短语。
B.“他追上狗,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下,抓住了狗的后腿。”这个句子是承接复句。
C.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语段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
C
【解析】“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为夸张。注意此句不是比喻,是一种想象。故选C。
腮( ) 坠 呕( ) 跺
盘桓( ) 涓涓( ) 探视 俯身 扭绞( ) 顷刻( ) 寻思 拳打脚踢
千钧之力( ) 战战兢兢( )
滇西( ) 蓦地( ) 锱铢( )
角框( ) 脑髓( ) 黏汗( )
读读写写
sāi
尖嘴猴腮
ǒu
huán
juān
jiǎo
qǐnɡ
jūn
jīnɡ
mò dì
zī zhū
kuànɡ
suǐ
nián
天花乱坠
呕心沥血
跺脚
diān
只有kuànɡ一个读音。
只读第三声。
第7课 《溜索》
【串句记忆法】长年伏案工作让他感觉颈( )部不适,不得不经常扬起脖颈( )活动一下。
多音字

( )驮子
( )驮运
duò
tuó
jǐnɡ
ɡěnɡ
牲口驮(tuó)着的货物。
【串句记忆法】那只老鹰怀着不找到猎物誓不罢休的恒( )心,在断壁残垣( )间盘桓( )了大半天。
形近字
呕( )
呕吐
怄( )
ǒu
òu
怄气
坠( )
坠下
堕( )
zhuì
duò
堕落
hénɡ
顷( )
顷刻
倾( )
qǐnɡ
qīnɡ
倾斜
yuán
huán
迟疑 chí yí : 犹豫不决。
盘桓 pán huán : 徘徊;逗留住宿。
涓涓 juān juān : 形容水流细微而缓慢地流动着。
探视 tàn shì : 查看;窥视。
俯身 fǔ shēn : 弯腰向前向下,有时同时弯膝。
扭绞 niǔ jiǎo : 用两股以上的条状物向相反方向转动。
顷刻 qǐng kè : 一会儿。
寻思 xún si : 琢磨,心里琢磨。
千钧之力 qiān jūn zhī lì : 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战战兢兢 zhàn zhàn jīng jīng : 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拳打脚踢 quán dǎ jiǎo tī : 用拳打,用脚踢。
词语集注
战战兢兢:表示谨慎、害怕,偏重指害怕。
诚惶诚恐: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偏重指谨慎,在表示尊敬时不含贬义。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灌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huán。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fǔ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红色的字注音。
盘huán( )  fǔ( )望   蓦地( )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捏紧”“不料”“喧声”“轻易”在文中都是动词。
B.“万丈绝壁”中“绝”的意思是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这个短语在画线句中充当主语。
C.文中“闷闷的雷”“亮亮而来”“涓涓细流”“山低风冷”短语类型相同。
D.“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这是一个并列复句。
(4)第三段从_______和_____的感官角度,展现了峡谷的险峻。
考考你
(3) 【解析】A.“捏紧”“不料”是动词;“喧声”名词;“轻易”副词。C.文中“闷闷的雷”“亮亮而来”“涓涓细流”是偏正短语,“山低风冷”是并列短语。D是承接复句。
桓 俯 mò
气灌 气贯
B
视觉 听觉
【答案】A【解析】 B项,“锱铢必较”指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要计较,原形容办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现多形容过于吝啬或气量小。用在这里与语境不符。C项,“众目睽睽”形容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句子中的“大家”和词语中的“众”语义重复。D项,“千钧之力”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鞍( ) 抡( ) 烙( )
烟囱( ) 招架 驾驭( )
熏陶( ) 隐匿( ) 憋闷( )
掂量( ) 礼聘( ) 一气呵成
不知好歹 妙手回春 两肋插刀( )
如坐针毡( ) 天伦之乐 望眼欲穿
读读写写
ān
lūn
lào
cōnɡ

xūn

biē
diān
pìn
lèi
zhān
鞍前马后
烙印、烙饼
第8课《蒲柳人家(节选)》
痱子( ) 臊( ) 擀面杖( )
梆( ) 纤夫( ) 腌臜( )
捯气( ) 呱呱坠地( ) 拗不过( )
筵席( ) 戏谑( ) 荣膺( )
咬文嚼字( ) 揖( ) 断壁残垣( ) 跶( ) 剜肉( )
fèi
sào
ɡǎn
bānɡ
qiàn
ā zɑ
dáo
ɡū
niù
yán
xuè
yīnɡ
jiáo


wān

胸:义愤填膺。
承受,承当:荣膺。
yuán
多音字

( )怀揣
( )揣摩
chuāi
chuài
( )挣揣
chuǎi

( )塞外
( )塞车
sài
sāi
( )阻塞

【串句记忆法】
·为了记住这个字的读音,他编了句拗( )口令:他执拗( )得像头牛,非得拗( )断那个长铁钩。
ào
niù
ǎo
以义辨音
chuāi:手或物品放在穿着的衣服的口袋、袖管、衣襟等里面。
chuǎi:估计,忖度。

( )闷热
mēn
( )闷闷不乐
mèn
讳( )
huì
纬( )
wěi
形近字
官讳
经纬
垄( )
lǒnɡ
龚( )
lǒnɡ
田垄
姓龚
袭( )

袭击
【形旁辨字法】野地蒿( )草(艹)可驱蚊,竹( )竿作篙( )推舟行。
hāo
ɡāo
晌( )
shǎnɡ
响( )
xiǎnɡ
晌午
响亮
臊( )
sào
燥( )
zào
害臊
枯燥
躁( )
zào
急躁
蹚( )
tānɡ
膛( )
tánɡ
蹚水
胸膛
瞠( )
chēnɡ
瞠目结舌
烟囱 yān cōng : 建造在屋顶上的竖立构筑物,包括建造在屋内的排除烟难闻的烟气或气体的一个或几个烟道;尤指其伸出屋顶的部分。
招架 zhāo jià : 抵挡;承受。
驾驭 jià yù : 比喻掌握控制;支配
熏陶 xūn táo : 被一种思想、品行习惯所濡染而渐趋同化。
隐匿 yǐn nì : 隐瞒;隐藏。
憋闷 biē men : 指心里烦闷
掂量 diān liang : 思考事情可行性、话语深意等。
diān liáng:〈动〉用手托着东西上下晃动来估量轻重。
礼聘 lǐ pìn : 以尊敬的方式聘请。
词语集注
一气呵成 yī qì hē chéng : 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②比喻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不知好歹bù zhī hǎo dǎi : 多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
妙手回春 miào shǒu huí chūn : 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指医生医术高明。也说着(zhuó)手成春。
两肋插刀 liǎng lèi chā dāo : 比喻承担极大的牺牲。
如坐针毡 rú zuò zhēn zhān : 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天伦之乐 tiān lún zhī lè : 泛指家庭的乐趣。
望眼欲穿 wàng yǎn yù chuān : 形容盼望殷切。
词语集注
注意使用场景,不可用于同学、朋友之间。
望眼欲穿:
望穿秋水:应用范围较窄,一般形容对远地亲友的殷切盼望。
应用范围较广,既用于形容盼望亲友,也用于形容盼望救援的人或其他事物。
●考考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呼哨而上;只听咔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zhàn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度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红色的字注音。
纤夫( ) zhàn( )裂 驾驭( )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3)“不依不饶”中“饶”的意思是( )
A.丰富;多 B.没有代价地增添 C.饶恕;宽容 D.表示让步
(4)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描写,照应前文“_________”一词。
侧面 不依不饶
qiàn 绽 yù
摆度船 摆渡船
C
【答案】D【解析】D.有误。“天伦之乐”指骨肉亲情的乐趣,不宜用于家庭之外,不合语境。
[解析] (A项“桓”音为huán,“彩”应为“采”。B项“侍”音为shì,“纶”应为“伦”,“意”应为“异”。D项“辨”应为“辩”)
C
●小试牛刀
【答案】D
【解析】不以为然的原义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多含轻视意。此处应为“不以为意”。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几百匹野马,在他那一杆大鞭的管束下,乖乖地像一群温驯的绵羊。
B.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
C.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D.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屠呦呦科研团队研究出的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B.针对近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几个学校的领导进行了深刻反思。
C.家长要让孩子接受“吃苦教育”,以此提高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D.一堂堂看似普通的体育课,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更直接地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
D
A
A 点拨:B项,“几个”指代不明确,既可指学校,也可指学校领导,产生歧义;C项,“提高”与“精神”搭配不当;D项,分句语序不当,“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与“直接地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互换。
1.《孔乙己》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2.《变色龙》是一篇讽刺短篇小说,作者是契诃夫,19世纪末期俄国作家,他与法国的漠泊桑和美国的欧 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代表作有《凡卡》《装在套子里的人》《一个官员的死》。
3.阿城原名钟阿城,中国当代作家。文化寻根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4.《蒲柳人家》是我国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中篇小说代表作。“蒲柳人家”在作品中代指普通贫苦农家。题目运用借代的手法,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和写作对象。
文学、文体常识
(一)文学常识(作者作品)
(二)文体知识
1.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1)人物——往往借助一个或多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进行虚构。
塑造方法: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2)情节——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3)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以及场景,用来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烘托气氛等。
3.小说线索及分类。
(1)定义。
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其作用是用来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2)分类。
从情节的发展划分为:
单线(指一篇小说只含有一种叙事线索,即时间线索、地点线索、人物线索、感情线索、空间线索、事物线索)
双线(指一篇小说中有两个线索,一条是明线,一条是暗线,二者互相平行,共同为主题服务)两种。
4.小说的主要叙事方式。
(1)顺叙:即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顺叙法的优点在于情节环环相扣、脉络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法的优点在于能把情节安排得曲折离奇,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插叙法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也叫追叙,是指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可能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5.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指的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派”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大范围。 “城市文化寻根”代表作家:刘心武、冯骥才等,
“乡野文化寻根”有阿城、张承志、韩少功等。
6.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所谓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当代作家刘绍棠深受孙犁作品熏染,擅长乡土文学的创作。其作品反映农村的浓郁历史和风土人情,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自称作品是“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蒲柳人家》是反映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边农村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的小说。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称“秋闱”,因正是桂花开放的时节,故金榜题名也称“折桂”。
B.《溜索》的作者是阿城,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C.《变色龙》《蒲柳人家(节选)》的作者分别是俄国的契诃夫和中国的刘绍棠。
D.小说以叙述故事情节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D 应该是“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考考你
1.清朝科举。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唐以来以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故名。光绪三十一年,行新学,废科举。在此之前,清朝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
课内知识点
2.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作用:细节描写的范围很广,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方法:写好“细节”,关键是“细”,精雕细刻,好比电影的特写镜头一样。只有“细”,才能使千姿百态的各种人物在一举手、一投足、一微笑、一蹙额、一声叹息、一句独白中特点突出,个性分明。
《变色龙》第20段再次提到赫留金的手指头。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赫留金的手指头?这一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考点
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推动情节的发展,促成情节的曲折和复杂
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展现环境、景物的独有特征,烘托氛围和气氛
揭示主题,增强主题的表现力
[答题支架]
细节描写的作用
[参考答案]
第5段
第10段
第20段
把一个血淋淋的手指头伸给人们看。
第27段
是赫留金作为受害者的证据,也是他要求赔偿的本钱。
“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
文中对赫留金手指头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性格。
使赫留金由受害人转变成了敲诈者。
“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
成了赫留金冒犯名贵的狗的罪证。
“……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
赫留金成了活该被咬的对象。
一丈青大娘的性格大胆泼辣、豪爽率直,第11段写“老人家左右为难,偷偷掉了好几回眼泪”,这是否与她的形象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偷偷掉了好几回眼泪”是细节描写,这与一丈青大娘之前的泼辣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她温柔的一面,表明她是一个重感情、顾大局的人。此处描写,使她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讽刺是在真实的基础上,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判或嘲笑,从而予以否定的一种方法。讽刺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漫画法 漫画式的讽刺手法特点是夸张,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相、变形,以突出这一侧面的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
对比法 即把讽刺对象对待同一人或事的前后不同的言行进行描述、对比,以显示讽刺对象的愚蠢可笑。
托物法 这是一种把讽刺对象托于某物,使讽刺对象具体化、形象化的手法。
反说法 即用肯定、赞美的语言描述明显的丑恶、虚假的现象,表达作者的鄙视与挖苦。
3.讽刺手法。
夸张。讽刺小说往往离不开夸张,本文也是如此。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的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五次变色。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合《变色龙》内容,说说这篇小说是怎样运用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来营造强烈的讽刺效果的。
对比。奥楚蔑洛夫面对狗主人的身份的变化,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态度,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使小说的喜剧效果更加突出。
映衬也称衬托,是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放在一起,使相互对照,相得益彰。烘托也称烘云托月,一般是通过对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显示所写的对象。
4.映衬与烘托。
《溜索》 运用了多种衬托手法。
有动物间的衬托,如领队骑的马伟岸、飘逸、雄壮,飞翔的鹰在峡谷中与狂风猛烈搏击,过峡谷的牛恐惧得不肯再挪动半步、泪流发抖。
有人物与人物的衬托,如“我”的战战兢兢与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构成反衬。
有动物与人物的衬托,如“我”与牛的互相衬托。
课文重点
《孔乙己》思维导图
1.《孔乙己》这篇小说是从什么视角来讲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小说以一个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深沉的批判力量。经过了二十多年的世事变迁,当年的小伙计早已人到中年,却仍然对穷困潦倒的孔乙己及自己在当时对待孔乙己的态度念念不忘,其中复杂的内心隐曲是可想而知的。但作者又刻意隐藏了“我”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只是以一种含蓄平淡的口吻徐徐道来,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孔乙己》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中运用儿童视角叙事的第一篇作品。
问题探究
2.孔乙己被酒客揭短后竭力争辩,为什么言语中要夹些“难懂的话”?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孔乙己说一些“难懂的话”是为了体现读书人的身份,为自己辩护,掩饰窘相;同时也是为了保全读书人的面子,维护残存的尊严。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孔乙己迂腐穷酸、自命清高、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等性格特点。
《变色龙》思维导图
艺术手法 人物性格 例 子
1.《变色龙》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
语言描写
见风使舵、媚上欺下
“你拿得准吗?”
“我也知道。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
“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
(装腔作势、官气十足)
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
(媚态百出)
装腔作势、官气十足
问题探究
原 因
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
面对平民群众:拿腔作调、作威作福。
面对权贵:奴颜婢膝。
意 义
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
社会背景: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经济凋敝,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而作为这样一个国家机器上的小零件,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的方式来换取生存空间。
批判目标:腐朽专制的社会,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
2.联系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色”,说说他“变色”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意义。
《溜索》思维导图
①“我”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我”的存在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②“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起到了线索作用,用“我”的见闻感受串联故事,使情节更加集中、简练。
③“我”是溜索的参与者,以“我”的表现烘托环境,反衬出马帮首领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
问题探究
1.小说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阿城的小说在语言上非常有特点,请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你的认识。
用词凝练,以少胜多。如写汉子们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了“小”字。这个字起到了以少胜多、精妙传神的艺术效果。
短句为主,简洁明快。本文以短句为主,如“马却更觉迟疑,牛们也慢下来”,句式工整,简洁明快,让人感受到鲜明的旋律感和节奏感。
新奇巧妙,平中见奇。本文的比喻新颖传神,不落俗套,如将马帮比作“极稠的粥”,将“万丈下的怒江”比喻为“一股尿水”,这些比喻新奇巧妙,极富表现力。
《蒲柳人家》思维导图
1.本文除了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还具有中国古典小说和评书艺术的特色,流露出一股浓浓的古典风,请具体分析。
人物性格传统
小说中的人物身上那种侠肝义胆、仗义疏财、疾恶如仇、扶危济困的品格,正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宣扬和传承的价值追求。
故事情节
传奇
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古北口等情节,富有传奇色彩。
问题探究
语言讲究
对偶押韵
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文白相间,有节奏感,如“官讳”是书面语,“叫得山响”是民间口语,二者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的色彩。
小说结构
仿章回体
就像《水浒传》一样,一个章节集中刻画一个人物。
用外号概括
人物特点
如奶奶外号“一丈青”,爷爷外号“何大学问”。
2.本单元的选文都是写人的名篇,它们在人物刻画和行文语言上各有什么特点?
人物刻画 语言特点
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几个片段,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孔乙己这样一个迂腐、可怜的“苦人”形象。
《孔乙己》
令人含泪的语言描写,简洁凝练,冷峻犀利。
《变色龙》
描写人物的言行,并运用夸张、对比手法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
夸张的语言描写,一针见血,讽刺幽默。
《溜索》
描写人物的言行,并通过对比、烘托,凸显马帮汉子的英雄气概。
善用短句,用词精妙传神、凝练含蓄,比喻新奇。
《蒲柳人家(节选)》
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对人物做多角度描写;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表现;对人物的行为进行艺术性的夸张。另外,还运用了中国古典小说常用的以外号凸显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采用民间口语与俗语,充满乡土气息;讲究押韵和对偶,遣词造句文白相间。
短篇小说的阅读方法
故事中有情节、人物、环境,要读懂故事,就须梳理情节,并通过人物描写理解其性格特征,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并分析故事发生的环境。




读懂故事情节
联系作者生平经历、思想,作品的创作背景,深入解读小说的“言外之意”,进而把握小说主旨。
读透小说主旨
从叙事视角、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赏析小说独特的艺术特色。
读出艺术特色
小说考点
1.概括故事情节。
(1)人+事+果(适用于一句话概括事件或情节题)
(2)起因+经过+结果(适用于概括比较复杂的事件)
(3)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般是补全情节,多用填空形式,答题前首先分好层次)
2.根据情节梳理人物的情感态度变化过程。
梳理情节,注意起伏变化,分好阶段层次,提炼关键词句。
3.情节安排顺序。(分析插叙的作用)
插入了……内容,补充交代了……,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主题。(有时也会有解释了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附:倒叙的作用:突出事件的结局,造成悬念,吸引读者。补叙的作用:补充交代……的内容,突出人物……特点,增强艺术效果。
4.指出串联情节的线索。
考点一:故事情节
1.《孔乙己》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故事情节可分为哪几部分?
明确:环境:咸亨酒店(社会环境);人物:孔乙己;
故事情节:开端(开头3段):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做为孔乙己出场的背景。
发展(4—9段):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表现孔乙己是大伙的笑料。
高潮(10—11):第二次出场,讲述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结局(l0-13段)或(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2.《孔乙己》第5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插叙。补充交代了孔乙己的
①身份——“读过书-----”;
②境况——“愈过愈穷-----讨饭”;
③脾气——“好喝懒做”;
④品行——“比别人都好,从不拖欠”。
3.小说《变色龙》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情节应该是哪个字?
明确: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广场上处理狗咬人事件的故事;“变”。
●小试牛刀
4.阅读《溜索》,梳理小说故事情节,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行至怒江①_____前
三个汉子过溜索
余下的汉子过溜索
③_______过溜索
按照④______顺序叙述故事
一个瘦小汉子挑头过溜索
运送②__________
“我”过溜索
驮队再次上路
中心事件: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峡谷
牛和驮子 
首领 
时间
“我”跟随马帮,乘着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过
5.《蒲柳人家》是如何通过巧妙安排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倒叙
设置悬念: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下
穿插:发生在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身上生动有趣的往事和何家的过去
结束:何满子盼人搭救
(通过对何满子的态度表现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的性格特点)
插叙
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教训无礼纤夫
(爱憎分明、泼辣豪爽)
何满子父母的情况、婆媳间的矛盾
(一丈青大娘爱孙如命)
祖孙俩妙趣横生的生活场景
(一丈青大娘宠爱孙子)
何大学问的外貌、性格、经历、外号由来和借高利贷摆筵席、学做学问、拜文庙、礼聘老秀才、为孙子带吃食等
(本领高强、侠肝义胆、乐善好施、好戴高帽、讲排场、摆阔气)
考点二: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突出景物(环境)……特点;(2)渲染了……气氛;(3)烘托了人物在……情况下的心情(性格、情感);(4)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作铺垫(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人物在……情况下的心情(性格、情感),揭示……(主题)。
3.小说开头、中间、结尾部分的环境描写作用。
(1)开头:①暗示社会环境;②奠定……的基调;③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④暗示、揭示……主旨。
(2)中间: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① 暗示、揭示……主旨;②呼应……
●小试牛刀
1.《孔乙己》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篇幅来写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明确:酒店里等级森严,酒客和掌柜的势利冷漠正是孔乙己所处的环境,深刻揭示了顾客贫富的悬殊、阶级的对立。为孔乙己的出场作铺垫,预示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2.“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该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作用:用萧索、凄清的自然环境营造悲凉的氛围,使孔乙己的出场具有悲剧意味,暗示了他的悲剧结局。
3.找出《变色龙》一次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明确:描写了社会环境的冷清、萧条,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写照,交代了“案子”发生的社会背景。
4.《溜索》是如何描写怒江的环境的?有什么作用?
直接
描写
文中有大段的环境描写,直接刻画了怒江大峡谷的陡峭、艰险。 先是听到声音,然后才是远眺。远眺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再近看,俯瞰江底,将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展现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烘托出峡谷的险峻。
间接
描写
文中有不少写人和牛直面险峻峡谷的感受和表现的描写,如“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牛的“皮肉疯了一样抖”,从侧面有力地烘托出峡谷环境的险恶。
环境描写是为了突出人的特点,特别是马帮汉子的彪悍和野性,他们常年穿行在这样的险境,却潇洒自如,举重若轻,表现了西南边陲人民的无畏和勇敢。
考点三:人物形象
1.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1)要抓住对人物的五种描写手法特点分析。如:
运用……描写,用了“××”“×××”等词语,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谁在……情况下的……心情(感情、性格、精神特点),突出了……(扣主题)。
(2)要联系人物所处的环境来分析人物形象。
一般来说,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物;同时,人物也能对环境起一定的作用,二者相互统一。因此,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结合社会环境。
(3)要从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只有从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入手,把握住人物在诸多矛盾冲突中的言行、内心动机,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
2.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
(1)正面描写:
语言(对话)、行为(动作)、外貌、心理(内心独白)、细节。
(2)侧面描写:
①对比; ②环境烘托;
③他人介绍;④其他手法。
3.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
(1)小说主人公是谁?
最能表现主题思想的人物。如《我的叔叔于勒》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2)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①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②揭示或凸显主旨;
③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4.揣摩人物的心理(结合语境写一段人物的心理活动)
(1)用第一人称;
(2)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来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
(3)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身份。
●小试牛刀
1.读完《孔乙己》,你觉得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而又自视清高、自命不凡的读书人;他好逸恶劳、迂腐麻木、自欺欺人,因而穷困潦倒、饱受凌辱;同时他也是一个本性善良的悲剧人物。
温馨提示:分析人物形象①要熟悉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②要对文中的例子或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寻找答案,不能游离于课本之外 。
2.下列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概括得最恰当的几项是( )
A.好喝懒做、迂腐穷酸、看不起人、非偷则窃、麻木不仁。
B.穷困潦倒、好喝懒做、满腹经纶、麻木不仁、善良诚恳。
C.自命清高、好喝懒做、迂腐穷酸、麻木不仁、善良诚恳。
D.自命清高、好喝懒做、好为人师、麻木不仁、善良诚恳。
C
3.《孔乙己》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①“我”是一个12岁的酒店小伙计,也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使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显得故事真实亲切;
②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要;
③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
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
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增加
了作品的悲凉意味。
4.《变色龙》除了细节描写,课文还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试着找出几处进行分析。
(1)语言描写。
①“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里去,问道,“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
明确:盛气凌人、装腔作势
②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明确:双重否定的句式,写奥楚蔑洛夫在未知狗的主人时,摆出一副“扶弱抑强”的架式,与后面得知狗主人可能是将军时的态度变化形成强烈对比,造成绝妙的讽刺效果。
③“那就用不着白费工夫再上那儿去问了,”奥楚蔑洛夫说,“这是条野狗!用不着白费工夫说空话了。既然普洛诃尔说这是野狗,那它就是野狗。弄死它算了。”
透过这里连用的两个“白费工夫”,你觉得此时奥楚蔑洛夫的心里是怎样想的?
明确:语言描写。
【示例】他想:既然不是将军家的狗,那就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也没有必要浪费心思,弄死野狗免得伤人,利索省心!
(2)动作描写。
“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
明确:装腔作势、官气十足
(3)神态描写。
“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
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
“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吗?”
明确:媚态十足、庸俗势利
5.《蒲柳人家》运用了哪些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1)从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方面对人物作多角度描写。
例如,“他有生以来头一回失去自由,心里委屈而又憋闷,两眼直呆呆,双手懒洋洋,一点儿也没有写字的兴致”。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之中来表现。
例如,何大学问本是个粗人,得了外号后,却当真
做起了“学问人”。
(3)对人物的行为进行艺术性的夸张。
例如,“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
6.何满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一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何满子是一个活泼聪慧的六岁男孩,从小在乡间长大,野性十足,“就像野鸟不入笼,一天不着家,整日在河滩野跑”。他还是奶奶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备受爷爷奶奶的宠爱,但闯祸的时候爷爷也会对他严加管束。
作用:以他为线索人物,串起了后面的人物和故事,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考点四:探究小说主题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环境描写
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
印,把握人物形象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小试牛刀
1.如何看待《孔乙己》的主题?
㈠描写一般社会对于穷苦人的冷淡——改变人民昏迷、麻木的精神面貌。(老板、短衣帮)
㈡深刻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及其全部伦理道德。
㈢揭露和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
㈣控诉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旧社会对穷苦人的凉薄(“兼有”)。
2.《溜索》一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文讲述马帮飞渡怒江峡谷的故事,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的孤悬、高峻、险恶,又表现了马帮汉子的沉着、冷静、从容。文章赞美了马帮汉子粗犷豪迈、临危不惧、从容镇定、勇敢无畏的精神,突出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时镇定自若的姿态。
3.结合写作的社会背景,探究小说《变色龙》主旨。
小说通过对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
考点五:鉴赏手法
(1)作用分析:结合主题、上下文的特点来回答。
比如:欲扬先抑的作用:把……和……(抑和扬的内容)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主题……,使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更有吸引力。
(2)常考的写作技巧有: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有伏笔必有照应)、伏笔、衬托、对比、欲扬先抑、正侧面描写结合等。
●小试牛刀
1.《孔乙己》全文是如何始终贯穿着对比手法的?
明确:本文通篇使用对比手法。文中的对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描写社会环境时的对比。如小说开头一“长”一“短”、一“站”一“坐”、一“里”一“外”的鲜明对比,形象地揭示了清末封建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状况,为孔乙己的出场点明了背景。
二是人物描写中的对比。如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对比,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拓宽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文中写“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句对刻画孔乙己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明确: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构成对比,衬托出孔乙己穷困潦倒到极点 的悲凉处境。
3.《溜索》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绝壁?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里作者化静为动,赋予绝壁动态感,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们的胆怯作了铺垫。
考点六:标题、段落的作用
1.标题的含义(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1)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这两个角度来答题;
(2)联系主题来分析,要答完整。
2.标题的作用。
(1)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2)暗示主题;
(3)做线索贯穿全文,使全文内容浑然一体;
(4)设置悬念(或营造气氛),激发读者的想象和阅读兴趣。
3.段落的作用。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A.悬念式开头:
①概括开头段内容;②指出作用: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或者突出人物的……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式开头: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地点、人物),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奠定……的感情基调;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2)小说中间段的作用
①呼应(承接)前文的……情节,揭示前文的悬念;引出后文的……情节,为下文写……做铺垫(埋下伏笔),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铺垫;承上启下,由上文的……过渡到下文的……。
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③有利于表现……的主题。
(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A.出人意料式结尾
①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②突出人物形象;③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使行文富有变化,撞击读者心灵,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耐人寻味;④有利于表现……的主题;使主题更加丰富。
B.卒章显志式结尾
①解释前文……的悬念,显得合理自然,水到渠成。②解释了……的主题或创作意图。
C.戛然而止式结尾
①通过留白(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小试牛刀
1.作者为什么用“变色龙”做题目?
明确:本文以《变色龙》为题,就是借这种小动物善于变换肤色,以适应周围环境的特点来讽喻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本质,形象而生动,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讲讲《溜索》开头段的作用。
明确:开篇单刀直入,悬念迭起。“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劈头而来,起笔突兀,并未说明是什么样的声音,让人们充满了疑惑。接着,通过描写首领的表现、马的“迟疑”和牛们的“慢下来”,营造了一种即将有大事发生的气氛,把读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3.《孔乙己》第9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承上启下,过渡衔接。对上文写孔乙己给人们带来快活进行总结,领起孔乙己不在的情况下人们生活状况的描写。
4.《蒲柳人家》第13、16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照应开头,解开了悬念。
为下面写何满子“憋闷”的心情做铺垫。
设置另一个悬念:何满子的爷爷为何“阴沉着脸”?从而开启下文。
“他的外号叫何大学问。”第16段独句成段,意在突出强调人物的外号,吸引读者,自然引起下文对这一外号由来的叙述。
考点七:语言赏析
1.这个句子(词语)好在哪里(或:从表达效果上点评句子;或:找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2.修辞(妙词、写作手法、句式特点等)+效果词(生动、形象、传神、富有感染力等)+分析(结合文章主题、人物特点、典型事件等等)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深刻含义。
抓住关键词,联系中心和上下文由表及里地进行诠释,要把反语说正、婉语说直、比喻义说明白、象征义说清楚。
●小试牛刀
1.《孔乙己》最后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中 “的确”和“大约”矛盾吗?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大约”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短短的一句话揭示了孔乙己悲惨的结局。
2.《溜索》第④段语言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对应教材第26 页旁批)
明确: 第④段文字多用短句,节奏感强。如“山不高,口极狭”“心下大惑”“抽一口气”,语言干净、洗练,正面描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通过描写牛们的表现——死也不肯再走与“我”的表现——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侧面衬托了峡谷高峻、险恶的特点。
3.文章第21段“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赏析加线词语。
明确:“飞”“跃”“拐”“弹”等词语,将马帮首领溜索、下索的麻利动作和气定神闲刻画得非常鲜活。
4.对比赏析《溜索》第2自然段“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和第25自然段“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两句。
明确:第2自然段中的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铃铛急响,似乎和牛马一样满是惊惶;同时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马帮拥挤而缓慢地向山口行进,进一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第25自然段这句话中的“铃铛朗朗响着”与前文“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照应并形成对比,表现出驮队顺利渡河后轻松愉悦的氛围。
考点八:开放性试题(比如联系生活谈感受、阐述观点,或者对某一情节进行延伸扩写)
答题策略:
1.谈感受一定要紧扣主题,注意题干中关于联系生活或阅读体验的要求;
2.延伸扩写题则要在紧扣主题和语境的基础上尽量写得流畅生动,其中人物对话要符合人物性格、身份特点;
3.阐述观点题须做到这四步:亮观点+谈理由(还可引名言)+联实际(有时题目还要求结合阅读体验)+作总结。
●小试牛刀
1.《孔乙己》的结尾给我们留下悬念,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示例:
冷漠的社会,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也导致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这个“人”死了,这个社会也没有任何理由让他继续存在下去!如果说我们同情孔乙己的死亡,那么我们更有理由去同情这个社会!作者通过写了一个人,也写了一个社会。
2.孔乙己如果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他的命运会怎样?
3.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在今天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忌懒惰、要勤奋;忌不争、要上进;忌虚荣、要务实。
4.读完《变色龙》这篇小说,你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哪
些人和事呢?
【示例】
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可恨的贪官污吏
两面三刀、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卑鄙小人
黑白颠倒的冤假错案……
5.《变色龙》最后写道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请设想一下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去了哪里?要求设计的情节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1)继续去别的地方搜刮民脂民膏。
(2)又遇见了一起类似狗咬人的案件,又做出了相同的处理,或者处理得更圆滑了。
(3)去找普洛诃尔套近乎。
(4)“买”一只小狗送给将军的哥哥。
(5)去赫留金工作的首饰店寻点儿麻烦。
(6)去纠集一批地痞流氓准备殴打赫留金。
6.想象一下,像一丈青大娘他们这样的一家人生活在今天的社会,他们会生活得怎么样?并且说一说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推测?
【交流】
我说何满子:如果何满子生活在现代,那么他在班上一定很淘气,但学习成绩一定不差,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玩中学吧!因为何满子是一个虽很顽皮却有天赋的人,所以我这样想。
我说一丈青大娘:一丈青大娘与邻里之间可能会相处得很好,也可能会相处得很差,这要看她遇到的是什么样的邻居。因为一丈青大娘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所以也许有的邻居明白她的个性,有的也许不明白。
我说何大学问:何大学问和一丈青大娘一样,要看碰到什么样的人,他对朋友可以“两肋插刀”,而对他瞧不起的人是不屑一顾的,看不起他的人也许会成为他的敌人。
7.请根据《溜索》一文中描绘自然景象的语言风格,以“晨光中的山谷”为题,写一篇短文。
要求:生动描绘晨光中的山谷景色,体现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
示例:晨光中的山谷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黎明时分,山间雾气缭绕,仿佛是自然的轻纱帷幕。太阳悄然升起,万道金光穿过雾气,将山谷染上了一层金黄色。远处的山峦轮廓分明,如同一幅水墨画。近处的树木挺拔屹立,叶片上挂着露珠,晶莹剔透。晨光中的山谷,是那么的宁静、祥和,仿佛是大自然的摇篮,孕育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而我,只是这美丽画卷中的一笔,静静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让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