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6 19:5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大单元情境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 “洪涛”“怒涌”“雄浑”“狂飙” 等重点词语,赏析诗歌反复、排比、呼告等句式特点,把握自由体诗的语言节奏与气势,体会郭沫若诗歌 “雄浑豪放” 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梳理诗歌核心意象,分析 “力” 的内涵,理解诗歌情感逻辑;结合五四时代背景,关联单元 “青春激扬” 主题,深化对 “变革与青春” 的认知,发展辩证思维与联想思维。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宏阔的意境、磅礴的气势与炽烈的情感,体会五四青年的精神狂欢与变革渴望,提升现代诗歌鉴赏能力;结合当下时代特质,创作体现 “新时代奋进之力” 的短句或片段,实现审美迁移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浪潮,传承五四青年的反叛精神、革新意识与家国担当,将个人青春奋斗与时代发展、民族进步相联结,增强文化自信与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情境创设
以 “五四精神传承者” 为核心身份,设定大单元关联任务:“解码五四狂飚中的青春呐喊”。同学们将以这一身份研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走进 1919 年的五四时代,读懂郭沫若笔下 “力的赞歌” 背后的变革诉求;再结合当下科技革新、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完成 “新时代奋进宣言” 的创作与分享,实现五四青春精神与新时代青春力量的跨时空共鸣。
三、教学课时安排
2 课时(衔接单元 “青春激扬” 主题,关联《沁园春 长沙》的 “青春担当”,形成 “革命年代的变革之力 — 新时代的奋进之力” 的主题递进)
四、详细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 —— 触摸五四狂飚的雄浑之力
(一)情境导入:定格变革的青春起点(5 分钟)
多媒体展示两组画面:一组是五四时期青年游行、演讲、创办新刊物的历史影像(配《国际歌》片段),配文字 “1919 年,五四狂飚席卷中国,青年们以笔为剑、以声为鼓,呼唤变革与新生”;另一组是当下青年在科技攻关、航天探索、社会建设中的奋进身影,配文字 “百年后,我们如何接过五四的火炬,续写‘力的赞歌’?”
提问引导:“百年前,一位叫郭沫若的青年,站在地球边上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呐喊。这份呐喊为何能穿越时空?今天,让我们以‘五四精神传承者’的身份,走进《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触摸这份雄浑的青春之力。”
(二)初读正音:扫清语言与节奏障碍(10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标注疑难字词与读不准的节奏停顿,借助工具书自主解决。
教师范读(配雄浑的交响乐背景),强调节奏特点:自由奔放、气势连贯,重音落在 “力”“洪涛”“怒涌” 等关键词上,停顿需契合情感喷发的节奏(如 “立在地球边上 / 放号!”“我要 / 歌颂 / 这力!”)。
集体齐读、分组竞读、个别诵读,纠正读音(如 “洪涛(hóng tāo)”“狂飙(kuáng biāo)”“蔚蓝(wèi lán)”“无垠(wú yín)”),初步感知诗歌的磅礴气势与语言张力。
(三)再读梳理:勾勒意象与情感脉络(15 分钟)
任务驱动:“作为‘五四精神传承者’,我们首先要读懂这份呐喊的核心。请同学们默读诗歌,思考:诗人笔下反复出现的核心意象是什么?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学生自主梳理,小组交流后发言。
教师引导明确:
核心意象:地球、太平洋、洪涛、白云、北冰洋的怒涌、喜马拉雅山的高矗、力。
氛围:宏阔、雄浑、狂放、充满爆发力,展现出宇宙级的壮阔与变革的紧迫感。
补充背景:结合大单元 “时代与青春” 关联点,简要介绍 1919 年的时代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涨,封建礼教被猛烈抨击,西方进步思想传入,青年们渴望打破旧秩序、创造新社会;郭沫若留学日本,受泛神论影响,以诗歌抒发对变革的渴望与对生命力的赞颂),帮助学生理解意象背后的时代诉求。
(四)三读品味:聚焦 “力” 的初步感知(10 分钟)
任务:“诗歌中反复吟唱‘我要歌颂这力!’,请找出描写‘力’的相关语句,说说你感受到的‘力’是怎样的?”
学生圈点勾画,分享感悟:
从 “洪涛滚滚地流”“怒涌”“高矗” 感受自然之力的雄浑壮阔;
从 “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 感受变革之力的持续迸发;
从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 感受生命之力的多元绽放。
小结:诗歌以自然宇宙的宏大意象为载体,歌颂 “力” 的本质 —— 毁坏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的变革之力,奠定了炽烈、狂放的情感基调,体现了五四青年的精神狂欢。
(五)作业布置(5 分钟)
背诵诗歌前 4 节,默写重点字词;
查阅资料,了解郭沫若《女神》的创作理念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文学的影响,为下节课的 “精神解码” 做准备;
思考:诗人为何要 “立在地球边上” 放号?这个视角有何深意?
第二课时:精读深悟 —— 解码五四青春的变革内核
(一)情境衔接:追问 “力” 的精神本质(5 分钟)
回顾上节课的核心意象与 “力” 的初步感知,提问:“诗人歌颂的‘力’,仅仅是自然之力吗?它与五四青年的青春有何关联?今天,我们继续以‘五四精神传承者’的身份,深入诗歌,解码这份变革之力的精神内核。”
展示学生预习成果:分享《女神》的创作理念(“诗体大解放”“歌颂自然与生命”“呼唤社会变革”),教师补充整合,强化 “诗歌与时代同频共振” 的认知。
(二)精读探究:解构 “力” 的多层内涵(15 分钟)
任务一:“立在地球边上” 的视角有何深意?
小组研讨:诗人为何选择 “地球边上” 这一视角放号?而非站在某个城市、某个国家?
学生发言后,教师点拨:“地球边上” 是超越地域、超越国界的宏大视角,体现了五四青年的全球视野与人类关怀,他们渴望以变革之力打破旧世界的局限,创造全人类共同的新未来。
任务二:“力” 的内涵有哪些层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背景资料分享见解,教师引导梳理:
自然之力:太平洋、北冰洋的洪涛,喜马拉雅山的高矗,是宇宙间原始、雄浑的自然伟力,为 “变革之力” 提供了精神象征;
变革之力:“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对应五四时期 “破旧立新” 的时代诉求 —— 毁坏封建礼教、旧制度,创造民主、科学的新社会;
青春之力:诗人以青年的激情歌颂 “力”,这份 “力” 正是五四青年的反叛精神、革新勇气与奋斗热情的集中体现,是青春生命的爆发力。
任务三:赏析诗歌的语言艺术如何凸显 “力” 的气势?
聚焦句式:反复(“我要歌颂这力!”)、排比(“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呼告(直接向地球、洪涛放号),分析其表达效果:
反复:强化情感,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与号召力,让 “歌颂力” 的呐喊深入人心;
排比:多角度展现 “力” 的形态,层层递进,增强语言的气势与感染力;
呼告:直接与自然宇宙对话,打破时空限制,凸显 “放号” 的狂放与坚定。
(三)关联单元:深化 “青春与变革” 主题(10 分钟)
提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青春是‘歌颂变革、呼唤新生’的狂放之力,与《沁园春 长沙》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革命豪情相比,两者的青春精神有何共通点与不同点?”
学生小组讨论,列表对比:
维度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沁园春 长沙》
核心精神 反叛旧秩序、呼唤新事物的变革之力 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担当与理想抱负
情感基调 炽烈、狂放、充满爆发力 豪迈、昂扬、沉稳坚定
表达形式 自由体诗,直抒胸臆、狂放不羁 古典词,景情交融、含蓄深沉
教师小结:两者都是五四前后青春精神的写照 —— 共通点是 “以青春之力回应时代需求”,不同点源于时代阶段与表达风格的差异,但都彰显了 “青春与时代同频、与家国共生” 的核心主题。
(四)创作实践:书写新时代的 “奋进宣言”(10 分钟)
情境升华:“百年前,五四青年以‘力’的呐喊呼唤变革;百年后,新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科技攻关、乡村振兴、文化传承…… 都是我们的‘奋进之力’。请以‘五四精神传承者’的身份,创作一段‘新时代奋进宣言’。”
创作要求:
内容:体现 “奋进之力”,结合自身实际(如学习、理想、时代使命),呼应诗歌的雄浑气势;
形式:可采用短句、排比、反复等手法,语言简洁有力,不少于 30 字。
学生创作,教师个别指导,鼓励学生融入时代元素(如 “航天”“芯片”“绿水青山” 等)。
(五)展示分享与课堂小结(5 分钟)
学生展示 “新时代奋进宣言”,分享创作思路(如 “以排比句式呼应诗歌气势,以‘芯片研发’体现科技奋进之力”);
师生点评:从 “是否体现奋进精神”“是否结合时代”“语言表达是否有气势” 等方面点评,肯定亮点;
课堂小结:《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以狂放的笔触、雄浑的意象,为我们定格了五四青年的变革呐喊。这份 “力” 的精神,穿越百年依然鲜活 —— 它是打破桎梏的勇气,是创造新生的激情,是青春与时代同行的担当。愿我们以五四精神为火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释放属于自己的奋进之力!
五、教学评价设计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朗读、研讨、分享中的参与度与表现,评价其对 “力” 的内涵的理解深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思维的活跃度,对应核心素养中的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终结性评价:通过默写诗歌、课堂研讨发言质量、“新时代奋进宣言” 的创作水平,综合评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审美鉴赏能力与文化传承意识,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多元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与时代感知力的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使命感。
六、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五四时期历史影像、诗歌朗诵音频(雄浑风格)、新时代青年奋进短片、《女神》相关创作背景资料;
文本资料: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现代诗歌的影响、《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赏析片段、单元内关联文本(《沁园春 长沙》)的对比材料;
学习任务单:包含字词积累、意象梳理、研讨问题、创作支架(如排比句示例、时代元素参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