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致云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4《致云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6 19:5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致云雀》大单元情境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 “酣畅”“阴霾”“璀璨”“雕琢” 等重点词语,赏析诗歌 “密集比喻”(如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像一滴晶莹的露水”)、“拟人呼告”(“你好呵,欢乐的精灵!”)与 “韵律交响”(双行押韵、节奏明快)的特点,把握雪莱浪漫主义诗歌 “热烈奔放、纯净灵动” 的语言风格,提升诗歌语言鉴赏与仿写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梳理 “云雀” 的多层象征(自然飞鸟、自由精灵、理想化身),分析诗人 “赞美 — 追问 — 向往” 的情感逻辑;结合雪莱的时代境遇与当下青年理想困境,深化对 “青春与理想” 的辩证认知,发展联想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 “灵动之美”(云雀的轻盈)、“诗意之美”(意象的纯净)与 “精神之美”(理想的炽热),体会浪漫主义文学 “以自然喻精神” 的审美特质,提升对 “理想美学” 的鉴赏力;结合自身理想,创作 “青春理想短章”,实现审美体验与自我表达的融合。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雪莱 “以诗歌为武器,追求自由与正义” 的人生选择,传承浪漫主义文学中 “向往光明、坚守理想” 的精神内核,将个人青春理想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相连,增强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
二、教学情境创设
延续大单元 “青春成长” 主线,设定核心情境身份 “青春理想追寻者”,任务为 “解码云雀歌声里的自由理想”。同学们将以这一身份研读《致云雀》,走进雪莱笔下的浪漫世界,读懂 “云雀” 背后 “挣脱束缚、拥抱自由” 的理想密码;再结合当下青年 “理想迷茫”“目标模糊” 等现实问题,撰写 “我的青春理想宣言”,实现 “诗歌理想精神” 与 “当代青春追求” 的跨时空对话,完善单元 “变革 — 奋进 — 奉献 — 坚守 — 理想” 的青春精神图谱。
三、教学课时安排
2 课时(衔接单元前四维度 ——《沁园春 长沙》的 “担当”、《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 “奋进”、《红烛》的 “奉献”、《峨日朵雪峰之侧》的 “坚守”,补充 “理想引领” 维度,凸显 “青春激扬” 不仅是行动与韧性,更是理想照亮前路的力量)
四、详细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 —— 遇见云端的理想精灵
(一)情境导入:唤醒对 “理想” 的共鸣(5 分钟)
多媒体展示两组画面:一组是 19 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画作(雪莱肖像、云雀翱翔的田园风景),配文字 “1820 年,被流放的雪莱听见云雀歌声,写下这首献给理想的赞歌”;另一组是当下青年的 “理想瞬间”(实验室里专注研究的学生、舞台上追逐热爱的舞者、支教时与孩子互动的志愿者),配文字 “今天的我们,如何像云雀一样,让理想发出‘甜美的歌声’?”
提问引导:“雪莱说,云雀是‘欢乐的精灵’,它的歌声里藏着超越苦难的力量。今天,让我们以‘青春理想追寻者’的身份,走进《致云雀》,聆听这份穿越百年的理想之声。”
(二)初读正音:把握诗歌的灵动节奏(10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标注疑难字词(如 “酣畅(hān chàng)”“阴霾(yīn mái)”“璀璨(cuǐ càn)”“雕琢(diāo zhuó)”)与节奏停顿,借助工具书自主解决。
教师范读(配轻快的小提琴背景音),强调节奏特点:双行押韵(如 “精灵 — 欢欣”“高吟 — 降临”)、语速明快、停顿短促(如 “你好呵,/ 欢乐的精灵!/ 你从大地腾空而起”),重音落在 “欢乐”“高翔”“光明”“理想” 等关键词上,传递诗歌 “轻盈炽热” 的基调。
分层朗读:先集体齐读(感受韵律美),再分组轮读(每组读 2-3 节,比拼对 “灵动感” 的传递),最后个别诵读(教师点评:如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要读得轻盈却有力量,体现云雀的炽热与自由”),初步体会雪莱浪漫主义诗歌的节奏张力。
(三)再读梳理:勾勒云雀意象与情感脉络(15 分钟)
任务驱动:“作为‘青春理想追寻者’,我们首先要读懂‘云雀’的‘理想密码’。请默读诗歌,思考:诗中描绘的云雀有哪些特点?诗人对云雀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自主梳理,小组交流后填写 “云雀特点 — 诗人情感” 表格:
云雀特点 对应诗句示例 诗人情感
自由轻盈(飞行) “你从大地腾空而起,/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赞美、惊叹
歌声纯净(鸣叫) “那犀利明快的乐音,/ 似银色星光的利箭” 沉醉、向往
超越苦难(精神) “你爱,却从不知晓过分充满爱的悲哀” 敬佩、追问
传递理想(价值) “我们最甜美的诗歌,/ 就是最沉痛的思绪” 共鸣、追随
教师引导明确:诗歌以 “呼告云雀” 为线索,情感从 “初见云雀的惊叹”,到 “聆听歌声的沉醉”,再到 “追问精神的敬佩”,最终升华为 “以云雀为榜样的理想追随”,完成对 “理想本质” 的认知。
补充背景:结合单元 “青春与理想” 关联点,简要介绍雪莱的时代境遇(19 世纪初英国封建势力压迫,雪莱因反对专制、追求自由被牛津大学开除,后流放国外,始终以诗歌批判黑暗、呼唤光明),帮助学生理解 “云雀” 实为 “自由理想” 的象征,“云雀的歌声” 则是他对 “理想力量” 的诗意表达。
(四)三读品味:聚焦 “云雀与诗人” 的精神共鸣(10 分钟)
任务:“诗中多次将云雀与‘诗人’‘诗歌’对比(如‘我们最甜美的诗歌,就是最沉痛的思绪’),为何雪莱要将自己的理想追求寄托在云雀身上?云雀的‘理想’与诗人的‘理想’有何共通之处?”
学生圈点勾画(如 “你从不寻求空名,/ 也从不贪图安逸”“你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分享感悟:
共通点一:拒绝平庸 —— 云雀 “不事雕琢”“不贪安逸”,诗人拒绝迎合封建势力,都追求 “纯粹的理想”;
共通点二:超越苦难 —— 云雀 “从不知晓过分充满爱的悲哀”,诗人在流放中仍坚守创作,都以 “理想对抗困境”;
共通点三:传递希望 —— 云雀的歌声 “照亮阴霾”,诗人的诗歌唤醒民众,都以 “自身力量传递光明”。
小结:“云雀是雪莱的‘理想化身’,它让‘抽象的理想’变得具体可感 —— 理想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飞翔着歌唱’的行动,是‘纯粹而热烈’的坚守,这正是青春理想最动人的模样。”
(五)作业布置(5 分钟)
背诵诗歌第 4-6 节(含 “云雀歌声” 片段),默写重点字词;
查阅资料,阅读雪莱的《西风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感受他 “在黑暗中呼唤光明” 的理想精神;
思考:诗中 “我们最甜美的诗歌,就是最沉痛的思绪”,如何理解 “理想” 与 “苦难” 的关系?它与你的理想经历有何关联?
第二课时:精读深悟 —— 解码理想精神的青春内核
(一)情境衔接:追问 “理想” 的青春价值(5 分钟)
回顾上节课的云雀意象与诗人情感,展示学生预习成果:分享《西风颂》中 “以自然力量喻理想” 的句子(如 “你是破坏者,又是保护者”),提炼雪莱 “以理想推动变革” 的人生态度。
提问引导:“从‘歌唱的云雀’到‘呼唤春天的西风’,雪莱始终以理想为灯。这份‘理想之光’,对今天面对‘理想迷茫’‘目标模糊’的我们,有何启示?今天,我们继续以‘青春理想追寻者’的身份,解码这份‘理想精神’的内核。”
(二)精读探究:解构 “理想精神” 的三重维度(15 分钟)
任务一:赏析 “云雀歌声” 的象征意义,理解 “理想” 的特质。
小组研讨:“诗中用多个比喻形容云雀的歌声(‘像一滴晶莹的露水’‘像银色星光的利箭’),这些比喻共同指向‘理想’的哪些特质?”
学生发言后,教师点拨:
纯净性:“晶莹的露水” 象征理想的纯粹,不掺杂功利;
穿透力:“银色星光的利箭” 象征理想的力量,能冲破 “阴霾”(困境);
感染力:“像春日里漫山遍野的鲜花”(隐含意象)象征理想的温暖,能传递希望。
对当下青年的启示:真正的青春理想,不是 “功利的目标”(如只为考试分数),而是 “纯粹的热爱”“坚定的信念”“温暖的传递”。
任务二:分析 “理想与苦难” 的辩证关系,理解 “理想” 的韧性。
自主探究:“雪莱说‘我们最甜美的诗歌,就是最沉痛的思绪’,为何‘理想’会与‘苦难’相伴?这种相伴对青春理想有何意义?”
学生分享后,教师梳理:
苦难是理想的 “试金石”:云雀在 “高空的阴霾” 中歌唱,诗人在流放中创作,苦难让理想更 “坚定”(如学生为理想院校努力时,错题与挫折让目标更清晰);
理想是苦难的 “出口”:云雀的歌声 “照亮阴霾”,诗人的诗歌 “唤醒希望”,理想让苦难有 “意义”(如面对学业压力时,理想专业的向往让努力更有动力);
核心结论:青春理想的 “激扬”,不在 “一帆风顺的实现”,而在 “与苦难同行时的坚守”。
任务三:品味浪漫主义手法的表达效果,理解 “理想” 的审美价值。
讨论:“雪莱为何选择‘云雀’这一自然意象表达理想,而非直接喊出‘我要追求自由’?浪漫主义手法对‘理想表达’有何优势?”
教师引导:
具象化:将 “抽象的理想” 转化为 “轻盈歌唱的云雀”,更易引发情感共鸣(如学生用 “星空” 喻理想,比 “我要努力” 更生动);
情感化:通过 “赞美云雀” 传递对理想的热爱,比 “说教式号召” 更有感染力(如 “云雀的歌声多甜” 比 “要坚持理想” 更动人);
审美化:让 “理想追求” 成为 “诗意的体验”,而非 “沉重的任务”,契合青春 “热爱与美好” 的特质。
(三)关联单元:完善 “青春激扬” 的多元图谱(10 分钟)
提问:“单元内五篇文本,分别展现了青春面对‘时代’‘变革’‘奉献’‘困境’‘理想’的五种姿态。请对比分析,《致云雀》的‘理想引领’如何丰富‘青春激扬’的内涵?”
学生小组讨论,填写对比表:
文本 青春面对的对象 青春姿态的核心 对 “青春激扬” 的补充意义
《沁园春 长沙》 时代使命 主动担当(指点江山) 激扬是 “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旧秩序 变革奋进(狂放呐喊) 激扬是 “打破局限的勇气”
《红烛》 家国与理想 无私奉献(燃烧自我) 激扬是 “不计回报的坚守”
《峨日朵雪峰之侧》 人生绝境 韧性坚守(举稿致敬) 激扬是 “接纳渺小、坚持热爱”
《致云雀》 精神迷茫 理想引领(歌唱飞翔) 激扬是 “以理想为灯、超越苦难”
教师小结:五篇文本共同构成 “青春激扬” 的完整图谱 ——“担当” 是方向,“奋进” 是动力,“奉献” 是底色,“坚守” 是韧性,“理想” 是灯塔。《致云雀》让我们明白:青春的 “激扬”,最终需要 “理想” 的引领,它能让我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苦难中保持热爱。
(四)创作实践:书写 “我的青春理想宣言”(10 分钟)
情境升华:“雪莱以云雀为喻,写下对理想的赞歌;今天,我们作为‘青春理想追寻者’,也可以用文字定格自己的理想追求。请结合自身理想(如‘成为环保志愿者’‘学好编程开发软件’‘传承非遗手艺’),创作‘我的青春理想宣言’,可借鉴诗歌‘比喻、呼告’的手法,语言需灵动且有力量。”
创作要求:
内容:包含 “我的理想是什么”“我为何坚持这份理想”“我将如何面对理想中的困难”;
形式:短章式(2-4 句),可运用比喻(如 “我的理想是一株幼苗,在挫折的土壤里生长”),传递 “热烈而坚定” 的态度。
学生创作,教师个别指导(示例:“我的理想是一盏环保灯,照亮被污染的角落 —— 即使风雨吹灭灯芯,我也会用热爱重新点燃,直到每片天空都湛蓝”)。
(五)展示分享与课堂小结(5 分钟)
学生展示 “我的青春理想宣言”,分享创作思路(如 “用‘环保灯’喻理想,呼应云雀‘传递光明’的精神,写我对环保的追求”);
师生点评:从 “是否贴合理想主题”“手法运用是否贴切”“是否传递坚定态度” 等方面点评,肯定 “纯粹而具体” 的青春理想;
课堂小结:《致云雀》没有激昂的呐喊,却以 “云雀的歌声”,告诉我们最诗意的青春真理 —— 理想不是 “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 “当下的歌唱”“坚持的飞翔”“苦难中的光明”。愿我们都能成为 “新时代的云雀”,让理想的歌声,照亮自己的青春,也温暖他人的前路!
五、教学评价设计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朗读(对 “灵动感”“炽热感” 的传递)、研讨(对 “理想与苦难” 关系的理解深度)、分享(宣言的真诚度与创意性)中的表现,评价其语言鉴赏能力、思维深度与情感共鸣,对应核心素养中的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终结性评价:通过默写诗歌片段、“我的青春理想宣言” 创作质量、单元五篇文本对比分析的完整性,综合评价学生对 “理想引领” 精神的理解、对 “浪漫主义美学” 的鉴赏力与文化传承意识,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多元评价:采用 “学生自评(是否表达真实理想)— 小组互评(手法运用是否有创意)— 教师评价(是否传递坚定信念)” 的方式,注重对 “具体而非空泛” 的理想的肯定,避免 “喊口号”,激发学生真实的理想追求。
六、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雪莱生平影像(牛津求学、流放时期)、云雀飞翔与鸣叫的实景视频、浪漫主义画作(如透纳的《云雀》)、诗歌朗诵音频(轻快炽热风格)、当下青年理想追求的短视频(如 “00 后非遗传承人”“大学生环保志愿者”);
文本资料:雪莱浪漫主义诗歌特点简介、《致云雀》创作背景(1820 年雪莱在意大利的生活)、单元五篇文本对比分析框架(含 “青春姿态”“核心精神” 维度);
学习任务单:包含字词积累表、“云雀特点 — 诗人情感” 表格模板、“我的青春理想宣言” 创作支架(如 “比喻意象参考表”“理想困境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