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大单元情境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 “怅寥廓”“峥嵘”“激扬” 等重点词语,赏析 “染”“透”“争”“击” 等炼字的精妙,把握词的韵律与节奏,初步掌握豪放派词的语言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梳理词的意象、脉络,分析上下阕的内在关联,培养逻辑思维;结合时代背景与文本细节,深化对 “青春担当” 的理解,发展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词中宏阔的意境、豪迈的情感,体会毛泽东同志的胸襟与气魄,提升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结合自身经历,创作出体现青春精神的文字或表达,实现审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五四前后的时代风云,传承革命先辈的青春理想与家国情怀,将个人青春与民族复兴、时代发展相联系,增强文化自信与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情境创设
以 “青春对话:跨越百年的精神传承” 为核心情境,设定任务:同学们作为 “新时代青春代言人”,将通过研读《沁园春 长沙》,走进 1925 年毛泽东同志的青春岁月,理解百年前的青春担当;再结合当下时代,完成 “青春宣言” 的创作与分享,实现与百年前青春的跨时空对话,传承与践行青春精神。
三、教学课时安排
3 课时(大单元整合,关联单元内 “青春激扬” 主题其他文本,如《百合花》《哦,香雪》,形成 “感知 — 理解 — 践行” 的青春主题递进)
四、详细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 —— 走进百年长沙的青春画卷
(一)情境导入:定格青春的时空交点(5 分钟)
多媒体展示两组画面:一组是 1925 年长沙橘子洲的老照片(结合历史影像资料复原),配文字 “1925 年,32 岁的毛泽东重游长沙,写下慷慨激昂的《沁园春 长沙》”;另一组是当下青年在橘子洲、在校园、在社会实践中的青春身影,配文字 “百年后,我们站在新时代,如何理解他们的青春?”
提问引导:“百年前的青春,为何能穿越时空打动我们?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好奇,走进《沁园春 长沙》,解锁百年前的青春密码。”
(二)初读正音:扫清语言障碍(10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标注疑难字词,借助工具书自主解决。
教师范读(配古典激昂的背景音乐),强调节奏与停顿(如 “独立 / 寒秋,湘江 / 北去,橘子洲 / 头”),提示重音词语(如 “染”“透”“争”“击”)。
集体齐读、分组读,纠正读音(如 “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峥嵘(zhēng róng)”“挥斥方遒(qiú)”),初步感知词的韵律美。
(三)再读梳理:勾勒词的脉络与画面(15 分钟)
任务驱动:“作为‘青春代言人’,我们首先要读懂百年前的青春画卷。请同学们默读词作,思考:这首词上下阕分别描绘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自主梳理,小组交流后发言。
教师引导明确:
上阕:绘景 —— 湘江秋景图(寒秋、湘江、橘子洲、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意象)。
下阕:忆事抒怀 —— 青春壮志图(忆同学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等场景)。
补充背景:结合大单元 “时代与青春” 关联点,简要介绍 1925 年的时代背景(五四落潮后,革命处于探索阶段,毛泽东同志重游长沙,回顾求学与革命活动,抒发理想抱负),帮助学生理解画面背后的时代语境。
(四)三读品味:聚焦核心意象(10 分钟)
任务:“这幅秋景图为何如此震撼?请找出上阕中你印象最深的意象,说说它带给你的感受。”
学生分享,教师点拨:
从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感受色彩的鲜明,体会秋景的绚烂而非萧瑟;
从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感受生命的活力,体会万物的竞发。
小结:上阕以壮阔的秋景为底色,奠定了豪迈、昂扬的情感基调,为下阕的青春抒怀做了铺垫。
(五)作业布置(5 分钟)
背诵上阕,默写重点字词;
查阅资料,了解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在长沙的求学与革命经历,为下节课的 “青春对话” 做准备;
思考:上阕的秋景与下阕的青春壮志有何关联?
第二课时:精读深悟 —— 解码青春担当的精神内核
(一)情境衔接:追问青春的本质(5 分钟)
回顾上阕秋景,提问:“如此壮阔的秋景,仅仅是自然之景吗?它与毛泽东同志的青春有何关联?今天,我们继续以‘青春代言人’的身份,深入词作,解码百年前青春担当的精神内核。”
展示学生预习成果:分享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在长沙的故事(如创办《湘江评论》、组织进步社团等),教师补充整合,强化 “青春与时代、家国相连” 的认知。
(二)精读下阕:探寻青春的担当(15 分钟)
任务一:“同学少年” 是怎样的一群人?请从下阕中找出描写他们的词句,分析其精神特质。
学生圈点勾画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等词句。
小组研讨:这些词句体现了 “同学少年” 的哪些特点?(年轻有为、意气风发、胸怀大志、敢于批判、勇于革命)
教师引导:“粪土当年万户侯” 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态度?(蔑视权贵、追求真理、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豪情)
任务二:下阕的核心问句是什么?如何理解?
聚焦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与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讨论:前一句问句是在上阕写景后发出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对历史使命的追问,体现了胸怀天下的责任感)
后一句问句是对同学少年往事的追忆,蕴含着怎样的力量?(以行动回应追问,体现了敢于担当、勇于拼搏的革命勇气,暗示 “同学少年” 将成为主宰大地沉浮的力量)
(三)深研炼字:体会语言的张力(10 分钟)
任务:“这首词的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尤其是几个动词,堪称‘一字传神’。请找出上阕中的‘染’‘透’‘争’‘击’‘翔’,分析它们的妙处。”
学生自主赏析,小组交流:
“染”:拟人手法,将层林变红的过程写得富有主动性,仿佛是大自然刻意描绘的杰作,突出秋景的绚烂;
“透”:写出江水的清澈见底,与 “碧” 呼应,展现湘江的纯净与深邃;
“争”:写出百舸竞发的热闹场景,体现万物的活力与竞争意识;
“击”:突出雄鹰飞翔的力量感,展现其矫健勇猛;
“翔”:写出鱼儿在水中游动的轻盈自在,仿佛在空中翱翔,呼应 “长空”,拓展了意境的空间感。
教师总结:这些动词精准捕捉了景物的特征,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与豪情,既体现了词人敏锐的观察力,也融入了自身的情感与胸襟,使景与情高度融合。
(四)关联单元:深化青春主题(5 分钟)
提问:“《沁园春 长沙》中的青春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革命豪情,单元内《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哦,香雪》中的香雪,他们的青春又有怎样的特质?”
学生简要发言,教师点拨:三者都是青春的不同写照 —— 革命年代的担当、和平年代的奉献、改革开放初期的追求,共同构成了 “青春激扬” 的主题。
(五)作业布置(5 分钟)
完整背诵《沁园春 长沙》,默写全词;
撰写短文:《我眼中的 “同学少年”》(不少于 300 字);
思考:新时代的我们,如何践行 “青春担当”?为下节课的 “青春宣言” 创作做准备。
第三课时:拓展践行 —— 传承跨时空的青春精神
(一)情境升华:共话青春的传承(5 分钟)
播放短片:整合《沁园春 长沙》的朗诵、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的影像、新时代青年(如航天青年、抗疫青年、支教青年)的奋斗画面,配旁白:“百年前,他们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百年后,我们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中国。青春的精神,从未远去;青春的对话,正在进行。”
导入:“作为新时代的青春代言人,我们已经读懂了百年前的青春担当。今天,我们将结合词作精神与当下时代,完成‘青春宣言’的创作与分享,让青春精神在传承中焕发新的光彩。”
(二)小组研讨:明确新时代的青春担当(10 分钟)
任务:“结合《沁园春 长沙》的精神内核,联系单元内其他文本的青春特质,讨论:新时代的青春担当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如理想、奋斗、责任、创新、家国情怀等)”
小组讨论,记录核心观点,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个人青春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如科技报国、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
(三)创作实践:书写青春宣言(15 分钟)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或个人独立完成 “青春宣言” 的创作。
内容:需体现《沁园春 长沙》的青春精神(如豪迈、担当、理想等),结合自身实际与时代特点,语言简洁有力,富有感染力;
形式:可采用诗歌、短句、散文片段等形式,鼓励创新(如融入词的韵律感)。
学生创作,教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深化立意、锤炼语言。
(四)展示分享:实现跨时空的青春对话(10 分钟)
各小组或个人展示 “青春宣言”,分享创作思路;
师生点评:从 “是否体现青春精神”“是否结合时代”“语言表达” 等方面进行点评,肯定亮点,提出改进建议;
示例引导:“如‘以青春之热血,绘时代之华章;承先辈之壮志,赴未来之征程’,既呼应了词作的豪迈,又体现了新时代的担当。”
(五)课堂小结与拓展(5 分钟)
小结:《沁园春 长沙》以壮阔的意境、豪迈的情感,为我们展现了百年前的青春担当。通过今天的学习与创作,我们不仅读懂了词作,更传承了青春精神 —— 青春从来不是年龄的代名词,而是理想、奋斗与责任的象征。
拓展:课后可将 “青春宣言” 整理成册,或在班级宣传栏展示;继续阅读毛泽东同志的其他诗词(如《沁园春 雪》),进一步体会其诗词风格与精神境界;关联现实,关注身边的青春榜样,将青春宣言落实到行动中。
五、教学评价设计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朗读、研讨、分享中的参与度与表现,评价其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活跃度、合作意识等,对应核心素养中的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终结性评价:通过默写全词、短文《我眼中的 “同学少年”》、“青春宣言” 的创作质量,综合评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审美鉴赏能力与文化传承意识,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多元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六、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老照片、影像资料、朗诵音频、青春榜样短片等;
文本资料: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的相关事迹、豪放派词的特点简介、单元内相关文本的关联材料;
学习任务单:包含字词积累、脉络梳理、研讨问题、创作支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