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日朵雪峰之侧》大单元情境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 “峨日朵”“石砾”“锈蚀”“薄壁” 等重点词语,赏析诗歌 “意象叠加”(雪峰、石砾、蜘蛛、太阳)、“陌生化表达”(“嘶哑的歌”“笨重的诗稿”)与 “张力句式”(“不可企及的高度” 与 “渺小的蜘蛛” 对比)的特点,把握昌耀诗歌 “苍凉而坚韧” 的语言风格,提升现代诗歌语言解码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梳理 “峨日朵雪峰” 的核心意象层次(自然严酷、生命挣扎、精神顿悟),分析诗人 “敬畏 — 挣扎 — 释然” 的情感逻辑;结合昌耀的人生境遇与当下青年困境,深化对 “青春与挫折” 的辩证认知,发展批判性思维与共情思维。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 “苍凉之美”(雪峰的冷峻)与 “力量之美”(蜘蛛的坚韧)的融合,体会诗人在绝境中对生命价值的坚守,提升对 “苦难美学” 的鉴赏力;结合自身困境经历,创作 “生命困境独白”,实现审美体验与自我表达的联结。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昌耀 “在苦难中坚守诗意” 的人生选择,传承 “直面困境、坚韧生长” 的生命精神,将 “接纳渺小、坚持热爱” 的态度融入青春成长,增强面对挫折的心理韧性与文化自信。
二、教学情境创设
延续大单元 “青春成长” 主线,设定核心情境身份 “青春生命观察员”,任务为 “探寻绝境中的生命之光”。同学们将以这一身份研读《峨日朵雪峰之侧》,走进昌耀笔下的雪域绝境,读懂 “雪峰” 与 “蜘蛛” 背后 “渺小生命对抗严酷自然” 的精神密码;再结合当下青年 “学业压力”“兴趣瓶颈”“理想落差” 等现实困境,撰写 “我的‘峨日朵雪峰’” 成长独白,实现 “诗歌绝境坚守” 与 “青春挫折应对” 的跨时空对话,完善单元 “变革 — 奋进 — 奉献 — 坚守” 的青春精神图谱。
三、教学课时安排
2 课时(衔接单元前三维度 ——《沁园春 长沙》的 “担当”、《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 “奋进”、《红烛》的 “奉献”,补充 “困境坚守” 维度,凸显 “青春激扬” 不仅是热烈的行动,更是直面挫折的韧性)
四、详细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 —— 遇见雪域绝境的生命痕迹
(一)情境导入:唤醒对 “困境” 的共鸣(5 分钟)
多媒体展示两组画面:一组是昌耀诗歌相关的雪域影像(峨日朵雪峰的冷峻岩壁、夕阳下的石砾堆),配文字 “1962 年,历经流放与病痛的昌耀,在雪域写下这首诗,记录生命与绝境的对话”;另一组是当下青年的 “困境瞬间”(深夜刷题的学生、反复修改方案的创业者、坚持训练的运动员),配文字 “今天的我们,也在各自的‘雪峰’前,寻找坚持的理由”。
提问引导:“当我们站在‘不可企及的高度’前,是退缩还是坚守?昌耀笔下的‘峨日朵雪峰之侧’,藏着怎样的生命答案?今天,让我们以‘青春生命观察员’的身份,走进这首诗。”
(二)初读正音:把握诗歌的苍凉节奏(10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标注疑难字词(如 “峨日朵(é rì duǒ)”“石砾(lì)”“锈蚀(xiù shí)”“薄壁(bó bì)”)与节奏停顿,借助工具书自主解决。
教师范读(配低沉的大提琴背景音),强调节奏特点:语速缓慢、停顿较长(如 “我 / 吃力地 / 举起 / 笨重的诗稿”),重音落在 “吃力”“笨重”“不可企及”“小蜘蛛” 等关键词上,传递诗歌 “苍凉中藏力量” 的基调。
分层朗读:先集体齐读(感受整体氛围),再分组轮读(每组读 1-2 节,比拼对 “挣扎感” 的传递),最后个别诵读(教师点评:如 “‘嘶哑的歌’要读得沙哑却坚定,而非软弱”),初步体会昌耀诗歌的节奏张力。
(三)再读梳理:勾勒意象与情感脉络(15 分钟)
任务驱动:“作为‘青春生命观察员’,我们首先要读懂‘雪域绝境’里的生命痕迹。请默读诗歌,思考:诗中出现了哪些核心意象?这些意象分别传递出怎样的处境?诗人的情感随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自主梳理,小组交流后填写 “意象 — 处境 — 情感” 表格:
核心意象 处境特点 诗人情感
峨日朵雪峰 高耸、冷峻、不可企及 敬畏、渺小感
石砾、岩壁 锈蚀、坚硬、充满阻力 挣扎、吃力
太阳 辉煌却遥远(“坠落的重量”) 对光明的渴望
小蜘蛛 渺小、在岩壁织网 顿悟、释然、敬佩
教师引导明确:诗歌以 “我” 在雪峰之侧的观察与行动为线索,情感从 “面对绝境的无力”,到 “发现小蜘蛛后的精神觉醒”,最终以 “举起诗稿” 的行动,完成对生命价值的确认。
补充背景:结合单元 “青春与困境” 关联点,简要介绍昌耀的人生境遇(1950 年代因 “右派” 身份流放青海,历经饥饿、病痛,长期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创作),帮助学生理解 “雪峰” 实为 “人生绝境” 的象征,“小蜘蛛” 则是他对 “坚韧生命” 的自我隐喻。
(四)三读品味:聚焦 “小蜘蛛” 的意象突破(10 分钟)
任务:“诗中最令人意外的意象是‘小蜘蛛’。在高耸冷峻的雪峰前,为何诗人要特意写这只渺小的蜘蛛?它与‘我’的生命状态有何关联?”
学生圈点勾画(如 “在夕阳的金辉里 / 织网”“沉默地 / 织着……”),分享感悟:
反差感:雪峰的 “宏大严酷” 与蜘蛛的 “渺小脆弱” 形成对比,打破 “绝境必无生机” 的刻板认知;
生命力:蜘蛛在 “锈蚀的岩壁” 上织网,无视环境恶劣,体现 “微小却坚定” 的生命韧性,这正是 “我” 在绝境中渴望的精神力量;
顿悟点:蜘蛛的出现让 “我” 从 “关注高度”(不可企及的雪峰)转向 “关注行动”(织网的坚持),明白生命价值不在 “是否抵达顶峰”,而在 “是否持续热爱”。
小结:“小蜘蛛” 是诗歌的 “精神转折点”,让 “绝境” 从 “绝望的象征” 变为 “坚守的舞台”,也让 “青春激扬” 有了更朴素的表达 —— 不是轰轰烈烈的突破,而是默默坚持的热爱。
(五)作业布置(5 分钟)
背诵诗歌第 3-5 节(含 “小蜘蛛” 片段),默写重点字词;
查阅资料,阅读昌耀的短诗《良宵》(“我把星辰贴在心上”),感受他 “苦难中的诗意”;
思考:“我举起笨重的诗稿” 中的 “诗稿”,对昌耀而言意味着什么?它与你的 “热爱之物” 有何相似之处?
第二课时:精读深悟 —— 解码绝境中的生命坚守
(一)情境衔接:追问 “坚守” 的青春意义(5 分钟)
回顾上节课的意象与情感,展示学生预习成果:分享《良宵》中 “苦难与诗意共存” 的句子(如 “我把大地贴在心上”),提炼昌耀 “以热爱对抗苦难” 的人生态度。
提问引导:“从‘举着诗稿’的昌耀,到‘织网的蜘蛛’,我们看到了绝境中‘坚守’的力量。这份力量,对今天面对‘学业压力’‘兴趣瓶颈’的我们,有何启示?今天,我们继续以‘青春生命观察员’的身份,解码这份‘生命坚守’的内核。”
(二)精读探究:解构 “生命坚守” 的三重维度(15 分钟)
任务一:赏析 “诗稿” 的象征意义,理解 “坚守” 的载体。
小组研讨:“‘笨重的诗稿’为何‘笨重’?它仅仅是文字的载体吗?”
学生发言后,教师点拨:“笨重” 既指诗稿的物理重量,更指 “在绝境中坚持创作” 的精神重量 —— 诗稿是昌耀的 “精神支柱”,是他对抗苦难的 “武器”,是他 “生命意义的寄托”;对当下青年而言,“诗稿” 可能是 “坚持刷题的笔记本”“反复修改的画作”“练习无数次的乐器”,是我们在困境中不愿放弃的 “热爱之物”。
任务二:分析 “不可企及的高度” 的隐喻,理解 “坚守” 的本质。
自主探究:“诗人明知雪峰是‘不可企及的高度’,为何仍要‘朝向峨日朵之雪’举起诗稿?”
学生分享后,教师梳理:“不可企及的高度” 象征 “人生中的终极目标”(如考上理想大学、实现职业理想),它的 “不可企及” 不是 “放弃的理由”,而是 “坚守的参照”—— 举起诗稿的动作,是 “向理想致敬”,更是 “向‘坚持’本身致敬”;这意味着 “坚守” 的本质不是 “必须成功”,而是 “即使失败,也不放弃热爱”。
任务三:品味诗歌的 “苍凉美学”,理解 “坚守” 的审美价值。
讨论:“诗歌没有‘克服困难、抵达顶峰’的圆满结局,反而强调‘吃力’‘笨重’‘不可企及’,为何这种‘不圆满’反而更动人?”
教师引导:这种 “苍凉美” 源于 “真实”—— 它承认青春有挫折、生命有局限,却在 “承认局限” 后依然选择坚持;比起 “虚假的圆满”,“真实的坚守” 更能引发共鸣,也让 “青春激扬” 有了更厚重的内涵:激扬不是 “一帆风顺的得意”,而是 “逆风而行的勇气”。
(三)关联单元:完善 “青春激扬” 的多元图谱(10 分钟)
提问:“单元内四篇文本,分别展现了青春面对‘时代’‘变革’‘奉献’‘困境’的四种姿态。请对比分析,《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坚守’如何丰富‘青春激扬’的内涵?”
学生小组讨论,填写对比表:
文本 青春面对的对象 青春姿态的核心 对 “青春激扬” 的补充意义
《沁园春 长沙》 时代使命 主动担当(指点江山) 激扬是 “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旧秩序 变革奋进(狂放呐喊) 激扬是 “打破局限的勇气”
《红烛》 家国与理想 无私奉献(燃烧自我) 激扬是 “不计回报的坚守”
《峨日朵雪峰之侧》 人生绝境 韧性坚守(举稿致敬) 激扬是 “接纳渺小、坚持热爱”
教师小结:四篇文本共同构成 “青春激扬” 的完整图谱 —— 它既需要 “大我” 层面的担当与奉献,也需要 “小我” 层面的坚韧与热爱;既需要面对时代的豪情,也需要面对挫折的勇气。《峨日朵雪峰之侧》让我们明白:即使身处 “自己的雪峰” 前,微小的坚持也是 “激扬” 的另一种模样。
(四)创作实践:书写 “我的‘峨日朵雪峰’”(10 分钟)
情境升华:“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一座‘峨日朵雪峰’—— 可能是一道总也解不出的数学题,可能是一次失败的比赛,可能是坚持很久却没进步的兴趣。今天,让我们以‘青春生命观察员’的身份,写下‘我的‘峨日朵雪峰’’,记录自己的困境与坚守,可借鉴诗歌‘意象隐喻’的手法(如用‘书桌’‘跑道’‘琴键’象征困境)。”
创作要求:
内容:包含 “我的困境”(如 “每天刷 5 道题仍错 3 道”)、“我的‘小蜘蛛’”(如 “坚持整理错题本”)、“我的‘诗稿’”(如 “那本写满批注的习题集”);
形式:片段式(150 字左右),语言需有画面感,传递 “困境中的希望”。
学生创作,教师个别指导(示例:“我的雪峰是那架总也弹不流畅的钢琴,黑键白键像冰冷的石砾。直到某天,我看见琴谱上的音符像小蜘蛛,即使被我弹错,也依然在纸页上‘织’着旋律 —— 我突然明白,不是要弹得多完美,而是要一直弹下去。”)。
(五)展示分享与课堂小结(5 分钟)
学生展示 “我的‘峨日朵雪峰’”,分享创作思路(如 “用‘错题本’对应‘诗稿’,写我面对学业困境的坚持”);
师生点评:从 “是否真实表达困境”“意象运用是否贴切”“是否传递坚守态度” 等方面点评,肯定 “接纳不完美、坚持小热爱” 的青春选择;
课堂小结:《峨日朵雪峰之侧》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 “锈蚀的岩壁” 与 “织网的蜘蛛”,告诉我们最朴素的青春真理 —— 生命的力量,不在 “战胜一切”,而在 “永不放弃”;青春的激扬,不在 “光芒万丈”,而在 “于细微处坚持热爱”。愿我们都能在自己的 “雪峰” 之侧,找到属于自己的 “小蜘蛛” 与 “诗稿”,让每一份坚持都成为青春的光。
五、教学评价设计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朗读(对 “苍凉感”“坚定感” 的传递)、研讨(对 “小蜘蛛”“诗稿” 内涵的理解深度)、分享(创作中对自身困境的真实表达)中的表现,评价其语言解码能力、共情思维与生命认知,对应核心素养中的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终结性评价:通过默写诗歌片段、“我的‘峨日朵雪峰’” 创作质量、单元四篇文本对比分析的完整性,综合评价学生对 “绝境坚守” 精神的理解、对 “苦难美学” 的鉴赏力与文化传承意识,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多元评价:采用 “学生自评(是否真实表达内心)— 小组互评(意象运用是否有创意)— 教师评价(是否传递坚守态度)” 的方式,注重对 “真实困境与真诚坚守” 的肯定,避免空泛说教,激发学生面对挫折的心理韧性。
六、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峨日朵雪峰实景影像、昌耀生平照片(青海流放时期)、当下青年困境与坚守的短视频(如 “考研学生深夜图书馆”“非遗少年反复练习技艺”)、诗歌朗诵音频(低沉苍凉风格);
文本资料:昌耀《良宵》全诗、“昌耀诗歌的苦难意识” 赏析片段、单元四篇文本对比分析框架(含 “青春姿态”“核心精神” 维度);
学习任务单:包含字词积累表、“意象 — 处境 — 情感” 表格模板、“我的‘峨日朵雪峰’” 创作支架(如 “困境清单”“意象参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