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红烛》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6 20:0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红烛》大单元情境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 “慰藉”“烬”“踌躇”“疮痍” 等重点词语,赏析诗歌 “音乐美”(押韵、节奏)、“绘画美”(色彩词)、“建筑美”(句式整齐)的 “三美” 特质,把握闻一多格律诗的语言风格,提升诗歌语言赏析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梳理 “红烛” 的意象层次(燃烧、流泪、奉献),分析诗人 “赞美 — 困惑 — 坚定” 的情感逻辑;结合五四后知识分子的时代处境,关联单元 “青春激扬” 主题,深化对 “青春奉献” 的辩证认知,发展逻辑思维与联想思维。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红烛 “燃烧自我、照亮他人” 的象征之美,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与奉献精神,提升古典诗词与现代格律诗的审美鉴赏力;结合当下生活,创作 “青春奉献微诗句”,实现审美迁移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闻一多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的三重身份,传承五四知识分子 “以生命赴理想” 的奉献精神,将个人青春价值与社会需求、家国发展相连,增强文化自信与责任担当。
二、教学情境创设
延续大单元 “五四精神传承者” 核心身份,设定任务:“探寻五四诗魂中的奉献之光”。同学们将以这一身份研读《红烛》,走进 20 世纪 20 年代闻一多的精神世界,读懂红烛背后 “燃烧自我、慰藉家国” 的青春抉择;再结合当下志愿服务、公益行动等现实场景,撰写 “青春奉献承诺”,实现五四奉献精神与新时代青春担当的跨时空对话,完善单元 “变革 — 奋进 — 奉献” 的青春精神脉络。
三、教学课时安排
2 课时(衔接单元前两课,与《沁园春 长沙》的 “革命担当”、《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 “变革奋进” 形成递进,凸显 “青春激扬” 的多元内涵 —— 既要有变革的勇气,也要有奉献的坚守)
四、详细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 —— 遇见红烛的温暖之光
(一)情境导入:唤醒奉献的青春记忆(5 分钟)
多媒体展示两组画面:一组是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老照片(闻一多在校园讲学、青年学生街头募捐支援家国),配文字 “1923 年,24 岁的闻一多写下《红烛》,以烛自喻,叩问青春的价值”;另一组是当下青年的奉献场景(大学生支教、志愿者抗疫、消防员救灾),配文字 “百年后,我们的青春,如何续写‘燃烧’的意义?”
提问引导:“红烛,是案头的微光,更是五四青年的精神符号。今天,让我们以‘五四精神传承者’的身份,走进《红烛》,读懂这束光背后的青春重量。”
(二)初读正音:把握诗歌节奏之美(10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标注疑难字词(如 “烬(jìn)”“踌躇(chóu chú)”“疮痍(chuāng yí)”)与节奏停顿,借助工具书自主解决。
教师范读(配轻柔的钢琴背景音),强调节奏特点:句式整齐(多为七言),押韵灵活(如 “光 — 芒 — 上”“泪 — 罪 — 美”),重音落在 “燃烧”“牺牲”“莫问收获” 等关键词上,停顿契合情感起伏(如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分层朗读:先集体齐读(感受整体韵律),再分组轮读(每组读 2 节,比拼节奏把控),最后个别诵读(教师点评,纠正读音与节奏),初步体会闻一多诗歌的 “音乐美”。
(三)再读梳理:勾勒红烛意象与情感脉络(15 分钟)
任务驱动:“作为‘五四精神传承者’,我们首先要读懂红烛的‘故事’。请同学们默读诗歌,思考:诗人笔下的红烛有哪些特点?诗人对红烛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自主梳理,小组交流后填写 “红烛意象与情感表”:
诗歌章节 红烛特点 诗人情感
1-2 节 发光、流泪 赞美与困惑
3-6 节 燃烧自我、照亮他人 坚定与崇敬
7-8 节 莫问收获、只管奉献 自我期许
教师引导明确:红烛的核心特质是 “燃烧” 与 “奉献”,诗人情感从 “为何流泪” 的困惑,到 “牺牲值得” 的坚定,最终以红烛自喻,表达 “以生命赴理想” 的决心。
补充背景:结合单元 “时代与青春” 关联点,简要介绍 1923 年的时代背景(闻一多留学美国归来,目睹祖国的 “疮痍”,既满怀爱国热情,又因现实困境感到迷茫,《红烛》正是他内心矛盾与精神抉择的写照),帮助学生理解情感背后的时代语境。
(四)三读品味:聚焦 “红烛流泪” 的深意(10 分钟)
任务:“诗歌中反复写红烛‘流泪’,这‘泪’仅仅是烛油吗?请结合诗句,说说你对‘红烛之泪’的理解。”
学生圈点勾画(如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分享感悟:
表层:烛油融化,像 “流泪”;
深层:既是红烛为 “燃烧自我” 的痛惜,也是诗人为祖国苦难的悲悯,更是奉献过程中 “付出与收获” 的矛盾与坚守。
小结:“红烛之泪” 是诗人内心的映射,让红烛意象更鲜活,也让 “奉献” 的主题更具温度与深度。
(五)作业布置(5 分钟)
背诵诗歌 1-4 节,默写重点字词;
查阅资料,了解闻一多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的三重身份,尤其关注他 1946 年为民主事业牺牲的事迹,为下节课的 “精神解码” 做准备;
思考:红烛的 “奉献” 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 “奋进”,有何不同的青春姿态?
第二课时:精读深悟 —— 解码奉献精神的青春内核
(一)情境衔接:追问奉献的青春价值(5 分钟)
回顾上节课的红烛意象与诗人情感,展示学生预习成果:分享闻一多为民主事业牺牲的事迹(如 1946 年在李公朴追悼会上演讲,会后遭暗杀)。
提问引导:“从 1923 年写下《红烛》,到 1946 年用生命践行‘奉献’,闻一多的青春始终与‘燃烧’相伴。这束‘红烛之光’,究竟蕴含着怎样的青春内核?今天,我们继续以‘五四精神传承者’的身份,深入解码。”
(二)精读探究:解构 “红烛精神” 的多层内涵(15 分钟)
任务一:赏析诗歌的 “三美” 特质,体会语言如何凸显 “奉献” 主题?
小组研讨:从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分析(示例:“绘画美”——“红烛” 的 “红” 是热烈的色彩,象征爱国热情与奉献精神;“黑暗”“灰” 与 “红” 形成对比,凸显红烛照亮黑暗的价值)。
学生发言后,教师点拨:
音乐美:押韵灵活(如 “芒 — 上”“罪 — 美”),节奏舒缓与激昂交织(如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短句有力,强化坚定态度);
建筑美:多为七言句,句式整齐(如 “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如红烛 “笔直燃烧” 的姿态,暗含坚守;
绘画美:色彩对比鲜明(红 — 黑、光 — 灰),让 “奉献” 的场景更具象,增强感染力。
任务二:“红烛精神” 的核心是什么?结合时代与闻一多的人生选择分析。
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背景资料分享:
表层:红烛 “燃烧自我、照亮他人”,是朴素的奉献;
中层:红烛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是不计回报的坚守,对应五四后知识分子在困境中对理想的执着;
深层:红烛 “为黑暗流泪,为光明燃烧”,是对家国的悲悯与担当,最终化为闻一多 “以生命赴民主” 的行动,是青春最高级的 “激扬”。
任务三:如何理解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句诗的时代意义?
讨论:这句话既是诗人对红烛的期许,也是对自己的告诫。在当下,它对我们的青春有何启示?(如学习中的专注、志愿服务中的无私、理想追求中的坚持)
(三)关联单元:深化 “青春激扬” 的多元内涵(10 分钟)
提问:“单元内三篇课文,分别展现了三种青春姿态 ——《沁园春 长沙》的‘革命担当’、《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变革奋进’、《红烛》的‘奉献坚守’。它们的‘青春激扬’有何共通点与不同点?”
学生小组讨论,列表对比:
维度 《沁园春 长沙》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青春姿态 指点江山的领导者 狂放呐喊的变革者 默默燃烧的奉献者
情感基调 豪迈沉稳 炽烈狂放 深沉悲悯
核心精神 以天下为己任 打破旧秩序,创造新未来 以自我牺牲,照亮家国
教师小结:三者都是 “青春激扬” 的不同表达 ——“担当” 是方向,“奋进” 是动力,“奉献” 是底色。青春的 “激扬”,既可以是轰轰烈烈的变革,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坚守,最终都指向 “为家国、为理想” 的价值。
(四)创作实践:书写 “青春奉献承诺”(10 分钟)
情境升华:“闻一多以红烛为喻,写下了自己的青春承诺;今天,我们作为‘五四精神传承者’,也可以用文字定格自己的奉献初心。请结合生活实际(如学习、志愿服务、兴趣爱好),创作一句‘青春奉献承诺’,可借鉴《红烛》的‘三美’特点(如句式整齐、有画面感)。”
创作要求:
内容:体现 “小奉献”(如 “为同学讲题”“参与社区服务”),呼应红烛 “微光汇聚” 的精神;
形式:短句(2-8 字)或两句小诗,语言简洁有温度。
学生创作,教师个别指导(示例:“我是课桌角的灯,为深夜的题,亮到天明”“把支教的脚步,印在大山的褶皱里”)。
(五)展示分享与课堂小结(5 分钟)
学生展示 “青春奉献承诺”,分享创作思路(如 “用‘灯’呼应红烛的‘光’,写学习中的小奉献”);
师生点评:从 “是否贴合奉献主题”“是否有个人特色”“语言是否有感染力” 等方面点评,肯定 “微小却坚定” 的青春选择;
课堂小结:《红烛》没有狂放的呐喊,却以 “一滴泪、一束光”,让我们看见青春最深沉的 “激扬”—— 奉献不是被动的牺牲,而是主动的选择,是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的坚守,是青春与家国最温暖的联结。愿我们都能成为 “新时代的红烛”,以微光汇聚成照亮未来的火炬!
五、教学评价设计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朗读(节奏、情感)、研讨(对红烛内涵的理解深度)、分享(承诺的真诚度)中的表现,评价其语言赏析能力、思维深度与情感共鸣,对应核心素养中的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终结性评价:通过默写诗歌(1-4 节)、“青春奉献承诺” 的创作质量、单元对比分析的完整性,综合评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审美鉴赏能力与文化传承意识,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多元评价:采用 “学生自评(是否表达真实想法)— 小组互评(是否贴合红烛精神)— 教师评价(是否有创意与时代感)” 的方式,注重对学生 “微小奉献” 的肯定,避免空洞,激发真实的责任意识。
六、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闻一多生平影像(尤其是留学与牺牲片段)、红烛实物图片与动态燃烧视频、诗歌朗诵音频(舒缓深情风格)、当下青年奉献场景短片;
文本资料:闻一多 “三美” 理论简介、《红烛》创作背景(1923 年《红烛》诗集序言)、单元三篇课文对比分析框架;
学习任务单:包含字词积累表、“三美” 赏析支架(如表格模板)、“青春奉献承诺” 创作示例(避免学生无从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