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2.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核心素养】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2.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0-27 17:31:10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5.2.1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学案)
1.准确描述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明确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各种惠益。
2.清晰描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特点,包括调节方式、与生物种类的关系以及调节能力的限度。
3.能够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多方面影响,如酸雨、水华、非法捕猎、森林砍伐、湿地开发等。
4.掌握设计模拟实验验证酸雨对生物不利影响的方法和步骤,理解实验中的变量控制和结果分析。
【学习重点】
1.描述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
2.描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特点。
3.举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
【学习难点】
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模拟实验)验证酸雨对生物的不利影响,提高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保护环境责任意识。
一、从生态系统视角看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系统服务
(1)概念: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各种惠益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2)意义: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包括: ①供给服务:提供食物、水、木材、纤维等自然资源。
②调节服务: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质、控制病虫害等。
③文化服务:提供旅游、休闲、美学价值和精神享受。
④支持服务:维持土壤肥力、养分循环、提供栖息地等。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程度的外界影响后逐步恢复原有的结构与功能的能力。
(2)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就会退化。
三、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既有负面也有正面。
影响 负面 正面
举例 (1)森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生物栖息地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如蓝细菌和藻类大量滋生形成水华),影响水生生物生存与水资源质量。 (3)生物入侵:外来物种(如鳄雀鳝)破坏本地生态平衡。 (4)非法捕猎:导致野生动物(如藏羚)濒危,破坏食物链和生态平衡。 (5)湿地开垦:湿地转变为耕地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建立自然保护区:如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 (2)珍稀物种保护:成功进行朱鹮、麋鹿、普氏野马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人工繁育与野外放归。 (3)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如光伏发电、风能发电,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4)植树造林:如“三北”防护林建设,能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持碳氧平衡。 (5)退田还湖还湿: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提高其调节能力和生物多样性。
四、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1)酸雨的形成:主要由燃烧煤、石油、天然气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水分结合形成酸性物质所致。
(2)酸雨的危害:可能导致树木枯死,影响种子的发芽率或幼苗的生长状况,并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3)模拟实验:常用食醋和清水配制模拟酸雨(如pH=4)进行实验探究。
新课导入
【问题思考】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一片原本生机勃勃的农田,农民为了防治害虫,在农田里大量喷洒了 DDT。一段时间后,原本常见的鸟、鱼、虾等动物数量急剧减少,很多鸟儿不再在这片农田附近栖息,河里的鱼虾也大量死亡。原本热闹的农田变得寂静而荒芜。思考以下问题:
1.在农田大量喷洒 DDT,为什么会危及鸟、鱼、虾等动物的生存和繁殖呢?
答案:
2.鸟、蜜蜂和蝴蝶减少或消失,会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
答案:
新知探究
(一)从生态系统视角看生态环境问题 - 探讨生态系统服务
【问题思考】阅读课本 101 页,思考以下问题:
1.生态系统给人类带来了哪些惠益?
答案:
2.什么是生态系统服务?
答案:
(二)探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分析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问题思考】阅读课本 102、103 页的资料,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也有少量生活污水排入这条小河,为什么小河的水质还能保持良好?
答案:
2.河流的水质与排污强度有什么关系?这说明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什么特点?
答案:
3.这个事例对你理解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有什么启示?
答案:
(三)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多方面影响
【问题思考】阅读材料或观看视频后思考以下问题:
1.酸雨和水华会给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什么影响?
答案:
2.非法捕猎活动会给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
3.大量的天然林被砍伐,有的还被人工林或茶园、果园等种植园替代,从不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自我调节能力来看,这样的变化对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
答案:
4.有些地区的河湖湿地或沿海滩涂被大量开发,用于扩展农业、工业和城市用地。这种转变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什么影响?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退田还湖还湿,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案:
(四)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 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问题思考】1.思考并设计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实验方案,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环节。
答案:
1.我国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为了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厕所污水集中处理再排放
B.推广使用一次性木筷
C.禁止开发和利用所有的自然资源
D.把有毒的工业废渣埋入土壤中
2.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下列不属于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是( )
A.人类过度放牧 B.不合理引进外来物种
C.强地震、火山爆发 D.猎豹经常捕杀斑马
3.人口过度增长引来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关于环境问题描述错误的是( )
A.人类大量使用石油,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
B.空调、冰箱等设备使用氟利昂,会引起臭氧空洞
C.工厂排放大量的含硫化合物,导致酸雨现象
D.大量砍伐树木制造纸张,会引起白色污染
4.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酸雨会腐蚀建筑物
B.酸雨可导致植物枯萎
C.酸雨是由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引起的
D.酸雨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
5.酸雨对生物危害极大,下列与酸雨的形成有关的气体是(  )
A.二氧化碳 B.氟利昂 C.二氧化硫 D.水蒸气
6.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成为酸雨多发区。酸雨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已经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于是某校学生进行了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实验中用食醋和清水配制了pH为3和5的两种“模拟酸雨”。设计过程如下:
Ⅰ.取三个培养皿,分别标号甲、乙、丙,在每个培养皿的底部各放三层湿润的纱布,并均匀的摆放30粒大小一致且新鲜的绿豆种子,同时置于温度适宜且相同的环境中。
Ⅱ.每天在甲中喷洒一定量的清水,在乙中喷洒等量pH为5的“模拟酸雨”,在丙中喷洒等量pH为3的“模拟酸雨”。
Ⅲ.记录和观察绿豆种子的萌发情况。
实验结果:一周后,甲培养皿中绿豆种子萌发数量最多,乙培养皿中绿豆种子萌发数量较少,丙培养皿中绿豆种子萌发数量最少。
根据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以上实验步骤,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2)实验中设置甲培养皿的作用是 。
(3)三个培养皿放入相同数量且大小一致的新鲜绿豆种子,同时置于温度适宜且相同的环境中的原因是 。
(4)每个培养皿不用1粒绿豆种子而用30粒绿豆种子做实验的原因是 。
【特别提醒】
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实现依赖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
2.人类活动对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会严重削弱生态系统务功能,这是人类面临的多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
3.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及其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4.真实酸雨的成分(主要是硫酸和硝酸)与模拟酸雨(醋酸)不同,且危害通常更为复杂和严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5.2.1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学案)
1.准确描述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明确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各种惠益。
2.清晰描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特点,包括调节方式、与生物种类的关系以及调节能力的限度。
3.能够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多方面影响,如酸雨、水华、非法捕猎、森林砍伐、湿地开发等。
4.掌握设计模拟实验验证酸雨对生物不利影响的方法和步骤,理解实验中的变量控制和结果分析。
【学习重点】
1.描述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
2.描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特点。
3.举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
【学习难点】
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模拟实验)验证酸雨对生物的不利影响,提高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保护环境责任意识。
一、从生态系统视角看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系统服务
(1)概念: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各种惠益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2)意义: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包括: ①供给服务:提供食物、水、木材、纤维等自然资源。
②调节服务: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质、控制病虫害等。
③文化服务:提供旅游、休闲、美学价值和精神享受。
④支持服务:维持土壤肥力、养分循环、提供栖息地等。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程度的外界影响后逐步恢复原有的结构与功能的能力。
(2)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就会退化。
三、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既有负面也有正面。
影响 负面 正面
举例 (1)森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生物栖息地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如蓝细菌和藻类大量滋生形成水华),影响水生生物生存与水资源质量。 (3)生物入侵:外来物种(如鳄雀鳝)破坏本地生态平衡。 (4)非法捕猎:导致野生动物(如藏羚)濒危,破坏食物链和生态平衡。 (5)湿地开垦:湿地转变为耕地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建立自然保护区:如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 (2)珍稀物种保护:成功进行朱鹮、麋鹿、普氏野马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人工繁育与野外放归。 (3)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如光伏发电、风能发电,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4)植树造林:如“三北”防护林建设,能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持碳氧平衡。 (5)退田还湖还湿: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提高其调节能力和生物多样性。
四、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1)酸雨的形成:主要由燃烧煤、石油、天然气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水分结合形成酸性物质所致。
(2)酸雨的危害:可能导致树木枯死,影响种子的发芽率或幼苗的生长状况,并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3)模拟实验:常用食醋和清水配制模拟酸雨(如pH=4)进行实验探究。
新课导入
【问题思考】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一片原本生机勃勃的农田,农民为了防治害虫,在农田里大量喷洒了 DDT。一段时间后,原本常见的鸟、鱼、虾等动物数量急剧减少,很多鸟儿不再在这片农田附近栖息,河里的鱼虾也大量死亡。原本热闹的农田变得寂静而荒芜。思考以下问题:
1.在农田大量喷洒 DDT,为什么会危及鸟、鱼、虾等动物的生存和繁殖呢?
答案:DDT 是一种难以降解的有毒物质,喷洒在农田后,会随着雨水等进入土壤和水体。鸟、鱼、虾等动物通过食物链摄入 DDT,DDT 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浓度逐渐升高,从而危及它们的生存和繁殖。
2.鸟、蜜蜂和蝴蝶减少或消失,会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
答案:鸟、蜜蜂和蝴蝶等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有各自的作用。鸟可以捕食害虫,控制害虫数量;蜜蜂和蝴蝶可以帮助植物传粉,促进植物繁殖。它们的减少或消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人类生产和生活而言,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新知探究
(一)从生态系统视角看生态环境问题 - 探讨生态系统服务
【问题思考】阅读课本 101 页,思考以下问题:
1.生态系统给人类带来了哪些惠益?
答案:生态系统给人类提供了食物、饮用水、空气等惠益,此外还包括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等。
2.什么是生态系统服务?
答案: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各种惠益称为生态系统服务,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二)探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分析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问题思考】阅读课本 102、103 页的资料,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也有少量生活污水排入这条小河,为什么小河的水质还能保持良好?
答案: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可以在受到一定程度的外界影响后逐步恢复原有的结构与功能。河流在受到轻度污染后,能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如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等)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
2.河流的水质与排污强度有什么关系?这说明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什么特点?
答案:排污强度越大,河流水质越差,说明河流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排污强度超过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时,河流的水质就会恶化。
3.这个事例对你理解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有什么启示?
答案: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多方面影响
【问题思考】阅读材料或观看视频后思考以下问题:
1.酸雨和水华会给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什么影响?
答案:酸雨会造成土壤退化与植被破坏,森林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体引发呼吸系统等多种疾病;水华会使鱼虾等水生生物死亡,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毒素污染水体,毒素随鱼类、贝类等水产品进入人体,可能使人患病。
2.非法捕猎活动会给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非法捕猎在结构上导致关键物种消失,使食物网瓦解和营养级失衡;功能上,减少生物多样性,削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恢复力和服务功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退化或崩溃。
3.大量的天然林被砍伐,有的还被人工林或茶园、果园等种植园替代,从不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自我调节能力来看,这样的变化对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
答案:会导致很多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导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从而引发水土流失等多种生态环境问题。
4.有些地区的河湖湿地或沿海滩涂被大量开发,用于扩展农业、工业和城市用地。这种转变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什么影响?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退田还湖还湿,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案:湿地开发破坏自然栖息地,导致动植物种类减少;填湖造地降低蓄洪能力,易引发洪水;工业和农业活动注入污染物,恶化水质;湿地消失加剧土壤侵蚀和碳储存损失。退田还湖还湿旨在修复生态系统,提升湿地蓄水功能以缓解洪水;恢复自然净化能力改善水质;保护濒危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减少人为干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四)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 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问题思考】1.思考并设计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实验方案,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环节。
答案:提出问题:酸雨真的对生物有不利的影响吗?
作出假设:酸雨对生物有不利的影响。
制订计划:o材料用具:大小一致、饱满的小麦种子若干,食醋,清水,培养皿,滤纸等。
o步骤:选取大小一致、饱满的种子,各 30 粒放置在铺有两层滤纸、装有不同 pH 值酸雨溶液(用食醋和清水配制)的培养皿中,同时设置 pH 为 7.0 的一组作为对照,放到适宜环境进行培养。
实施计划:按照制订的计划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并如实记录小麦种子的发芽情况。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酸雨是否对生物有不利影响。如果不同 pH 值的酸雨对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有影响,且 pH 越小,发芽率越低,就可以得出酸雨对生物有不利影响的结论。
表达和交流:各小组交流实验过程和结果,讨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1.我国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为了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厕所污水集中处理再排放
B.推广使用一次性木筷
C.禁止开发和利用所有的自然资源
D.把有毒的工业废渣埋入土壤中
【答案】A
【分析】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通过合理处理污水、科学开发资源、杜绝污染行为等方式,既守护好生态环境,又保障发展需求,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详解】A.厕所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病菌、有机物等污染物,如果直接排放会对水体等环境造成污染。集中处理后再排放,能够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符合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故A符合题意。
B.一次性木筷的制作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而木材来源于森林资源。推广使用一次性木筷会导致森林被过度砍伐,森林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提供栖息地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森林被破坏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故B不符合题意。
C.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但我们需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所有的自然资源。合理开发能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保障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完全禁止不符合实际发展需求,故C不符合题意。
D.有毒的工业废渣中含有重金属、有毒化学物质等,埋入土壤中会导致土壤污染,这些污染物还可能随着土壤中的水分渗透到地下水中,进而污染地下水,破坏土壤生态系统和水资源,对生物的生存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下列不属于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是( )
A.人类过度放牧 B.不合理引进外来物种
C.强地震、火山爆发 D.猎豹经常捕杀斑马
【答案】D
【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如火山、地震)和人为因素(如过度放牧、引入外来物种)。而生态系统内部的捕食关系属于自我调节机制,不会破坏稳定性。
【详解】A.人类过度放牧会破坏植被,导致生态失衡,属于破坏因素,A不符合题意。
B.不合理引进外来物种可能引发生态入侵,破坏原有生态平衡,属于破坏因素,B不符合题意。
C.强地震、火山爆发属于自然因素,会直接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C不符合题意。
D.猎豹经常捕食斑马是食物链中的正常捕食行为,属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不会破坏稳定性,D符合题意。
故选D。
3.人口过度增长引来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关于环境问题描述错误的是( )
A.人类大量使用石油,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
B.空调、冰箱等设备使用氟利昂,会引起臭氧空洞
C.工厂排放大量的含硫化合物,导致酸雨现象
D.大量砍伐树木制造纸张,会引起白色污染
【答案】D
【分析】(1)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2)氟利昂是臭氧层破坏的元凶,它会破坏大气臭氧层,形成臭氧空洞。
(3)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质造成的,工厂排放大量的含硫化合物,如二氧化硫等,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形成酸雨。
(4)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
【详解】A.人类大量使用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后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导致温室效应,A正确。
B.空调、冰箱等设备使用的氟利昂等物质进入大气后,会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分解出氯原子,氯原子会与臭氧发生反应,从而破坏臭氧层,引起臭氧空洞,B正确。
C.工厂排放大量的含硫化合物,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在大气中会与水和氧气等发生反应,生成硫酸等酸性物质,随着降水落到地面,形成酸雨,C正确。
D.白色污染是由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和随意丢弃引起的,而大量砍伐树木制造纸张会导致森林资源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但不会引起白色污染,D错误。
故选D。
4.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酸雨会腐蚀建筑物
B.酸雨可导致植物枯萎
C.酸雨是由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引起的
D.酸雨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
【答案】C
【分析】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水,主要由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酸性物质(如硫酸、硝酸)所致。二氧化碳虽是温室气体,但其过量排放不会直接导致酸雨。
【详解】A.酸雨中的硫酸和硝酸会与建筑材料(如石灰石、金属)反应,导致建筑物被腐蚀,A正确。
B.酸雨会破坏植物叶片的表面,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导致植物枯萎,B正确。
C.酸雨的主要成因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主要导致全球变暖,C错误。
D.酸雨会酸化湖泊、河流等水体,破坏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影响其生长和繁殖,D正确。
故选C。
5.酸雨对生物危害极大,下列与酸雨的形成有关的气体是(  )
A.二氧化碳 B.氟利昂 C.二氧化硫 D.水蒸气
【答案】C
【分析】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含硫量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燃烧后产生的含有二氧化硫等的气体,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亚硫酸气溶胶,或被云、雨、雪、雾捕集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详解】A.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弱酸性碳酸,但这是正常雨水的酸性来源,并非酸雨的主因,故A不符合题意。
B.氟利昂会破坏臭氧层,与酸雨形成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硫是酸雨形成的主要气体,与大气中的水反应生成硫酸,故C符合题意。
D.水蒸气是酸雨形成的反应介质,但本身并非污染物,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成为酸雨多发区。酸雨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已经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于是某校学生进行了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实验中用食醋和清水配制了pH为3和5的两种“模拟酸雨”。设计过程如下:
Ⅰ.取三个培养皿,分别标号甲、乙、丙,在每个培养皿的底部各放三层湿润的纱布,并均匀的摆放30粒大小一致且新鲜的绿豆种子,同时置于温度适宜且相同的环境中。
Ⅱ.每天在甲中喷洒一定量的清水,在乙中喷洒等量pH为5的“模拟酸雨”,在丙中喷洒等量pH为3的“模拟酸雨”。
Ⅲ.记录和观察绿豆种子的萌发情况。
实验结果:一周后,甲培养皿中绿豆种子萌发数量最多,乙培养皿中绿豆种子萌发数量较少,丙培养皿中绿豆种子萌发数量最少。
根据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以上实验步骤,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2)实验中设置甲培养皿的作用是 。
(3)三个培养皿放入相同数量且大小一致的新鲜绿豆种子,同时置于温度适宜且相同的环境中的原因是 。
(4)每个培养皿不用1粒绿豆种子而用30粒绿豆种子做实验的原因是 。
【答案】(1)酸雨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
(2)对照/作对照
(3)控制单一变量
(4)避免偶然性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探究的问题:“酸雨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
(2)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表中甲是对照组,目的是与乙、丙、丁形成对照。
(3)为了保证变量唯一,三个培养皿放入相同数量且大小一致的新鲜绿豆种子,同时置于温度适宜且相同的环境中。
(4)1粒种子数量太少,会有偶然性,实验误差较大,实验结果不能说明一般性,所用种子的数量要多。因此每个花盆中分别栽种30粒绿豆种子而不是1粒,目的是避免偶然性。
【特别提醒】
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实现依赖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
2.人类活动对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会严重削弱生态系统务功能,这是人类面临的多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
3.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及其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4.真实酸雨的成分(主要是硫酸和硝酸)与模拟酸雨(醋酸)不同,且危害通常更为复杂和严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