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
综合实践项目---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
课题 综合实践项目--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围绕“设计并制作生态瓶”展开,这一内容是生态系统知识的实践应用,在生物学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等核心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材以“月宫一号”实验导入,引发学生对人工封闭生态系统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从设计小型生态瓶入手进行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瓶是微型生态系统,明确其正常运行需合适生物数量比例、适宜光照温度等条件。 2.掌握设计并制作生态瓶的流程,包括确定任务、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展示交流等环节。 3.学会从生态系统组成角度分析判断生态瓶是否为生态系统,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原理。 【素养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认识生态瓶这一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运行,从微观上理解其中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和物质能量流动。 2.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制作生态瓶,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并采取补救措施。 3.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体会探索人工封闭生态系统的价值,增强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的方法和步骤,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稳定性原理。 【教学难点】 确定生态瓶中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分析生态瓶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并进行优化。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同学们,老师先给大家播放一段“月宫一号”的实验视频。(播放相关视频,展示“月宫一号”内的生态环境、科研人员的生活等画面) 【提问交流】视频看完了,大家能看到在“月宫一号”这个人工封闭的生态系统里,科研人员要在里面长期生存,需要维持各种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平衡,比如植物要进行光合作用提供氧气和食物,动物要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等。但大家也能想象到,建造这样一个可让人类长期生存的人工封闭生态系统是多么不容易。不过,这样的探索是非常有价值的,它能为人类未来的太空探索、星际移民等提供重要的参考。那现在老师想问大家,如果让你们来进行这方面的探究,你们会从哪里开始呢?(给学生一些思考和发言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 【引出课题】大家的想法都很有创意。其实,我们可以从设计一个小小的生态瓶做起。一个小小的生态瓶就像是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通过制作和观察生态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学生们自由讨论,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新知探究 一、生态瓶的概念及价值 活动一 引入生态瓶探究 【引入】同学们,大家知道“月宫一号”实验吗?“月宫一号”实验表明,建造一个可让人类长期生存的人工封闭的生态系统绝非易事,但这样的探索是很有价值的。那大家想不想进行这方面的探究呢?我们可以从设计一个小小的生态瓶做起。 【师生活动】 教师提问:“有同学了解‘月宫一号’实验吗?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教师接着提问:“大家对设计生态瓶有什么想法或者疑问吗?”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思考】 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了解进行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详细介绍“月宫一号”实验的情况以及建造人工封闭生态系统的困难和意义。
二、生态瓶的定义和原理 活动一 讲解生态瓶概念和原理 【引入】那什么是生态瓶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师生活动】 教师讲解:“生态瓶就是将一些个体较小的、不同类型的生物以及无机物,放在一个透明、密闭的瓶子里所形成的微型生态系统。如果瓶中不同类型生物的数量、比例合适,光照、温度等条件适宜,这个微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就会不断进行下去,其中的生物就能正常生长和繁殖,该系统也就可以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 教师通过举例进一步说明,比如可以想象一个小池塘,如果里面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搭配合理,有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提供氧气和食物,消费者消耗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这个小池塘就能保持相对稳定。 教师提问:“大家能理解生态瓶维持稳定的原理了吗?有没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和进一步的解释。
三、生态瓶的制作 活动一 确定制作任务 【引入】了解了生态瓶的概念和原理后,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动手制作生态瓶啦。首先我们要确定制作的任务。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制作生态瓶的目标和任务,为后续制定方案做好准备。 【师生活动】 教师布置任务:“现在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包括确定所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的类型,预测该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时间,分析它的观赏价值等。” 活动二 制定制作方案 【引入】确定了任务后,我们就要制定详细的制作方案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制定生态瓶制作方案的方法和要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规划能力。 【师生活动】 教师展示制作方案的相关提示:“大家在制定方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这样可以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种类要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这样才能使生态瓶中的生态系统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生态瓶的材料必须透明,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保持生态瓶内温度,便于观察;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适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便于操作,且使瓶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生态瓶的采光应用较强的散射光,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选择的动物不宜过多,个体不宜太大,减少对氧气的消耗,防止氧气的产生量小于消耗量。为便于观察,建议模拟水生生态系统。要选择当地常见的生物种类,个体要小,生存力要强,瓶中植物和动物间要能形成食物链;微生物不用专门接种,取自池塘、湖泊、河流的水中,以及塘泥中都有微生物。” 教师还展示供选择的材料用具:“这里有供大家选择的材料用具,有茨藻、金鱼藻、黑藻、水绵等水生植物,水蚤、水螅、椎实螺、环棱螺、泥鳅等水生动物,塘泥或河流泥沙,水,凡士林,有盖子的透明玻璃瓶或塑料瓶,镊子,温度传感(报警)器等。” 活动三 参考案例及构建模型 【引入】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制作生态瓶,我们可以参考一些案例,并构建模拟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设计意图】通过参考案例和构建模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提高制作生态瓶的成功率。 【师生活动】 教师展示一些生态瓶的参考案例和相关资料:“大家可以查阅这些有关生态瓶的资料,选择拟放入瓶中的生物的种类,以图解形式构建模拟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可以先试做一个简单的生态瓶,如果这个生态瓶制作成功了,再制作复杂的生态瓶。” 活动四 实施方案 【引入】方案和模型都确定好了,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实施我们的方案了。 【师生活动】 教师强调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大家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分工合作,注意观察,做好记录。发现瓶中植物或动物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分析原因,通过查阅资料或咨询有经验的人,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如果制作的生态瓶不久就出现了植物或动物较多死亡的现象,要反思设计方案的不足,及时完善,形成并实施优化的方案。” 活动五 展示交流与评价 【引入】经过一个月的时间,我们的生态瓶都有了一定的变化,现在我们来进行展示交流和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制作生态瓶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 【师生活动】 每个小组在课堂上展示本小组制作的生态瓶,报告一个月以来的观察结果。 教师展示评价维度和要点:“我们从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项目成果三个维度进行评价。方案设计主要看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否完整,生物的种类、数量、比例是否合适,光照、温度等条件是否适宜,方案是否经过优化等;项目实施主要看是否实施完整的方案,瓶口是否一直保持密封,是否持续观察和监测,观察记录是否完整、准确等;项目成果主要看瓶中生态系统是否较长时间维持稳定,生态瓶的观赏性如何等。” 【活动一】各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启发。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对汇报的内容进行提问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对各小组的任务确定情况进行肯定和补充。 【活动二】各小组根据提示和材料用具,制定自己小组的制作方案。教师巡视各小组,帮助小组解决遇到的问题。 每个小组再次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制定的方案。 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对各小组方案中的优点给予肯定,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活动三】各小组根据资料和案例,讨论确定瓶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确定适宜的场所采集实验材料。 教师指导各小组如何构建结构模型,各小组开始构建模型。 各小组展示构建的模型,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交流,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对模型中的合理之处给予肯定,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活动四】各小组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生态瓶的制作,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各小组在制作过程中进行观察和记录,遇到问题及时向教师或其他小组请教。 【活动五】各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对展示的生态瓶和报告内容进行评价和提问。 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对各小组的生态瓶制作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肯定各小组的努力和成果,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一、确定任务 o明确模拟生态系统类型 o预测平衡时间 o分析观赏价值 二、制订方案 o设计要求 o生态系统类型选择 o生物种类及数量确定 o材料用具准备 三、参考案例 o查阅资料构建模型 o确定生物数量比例 o采集材料制作生态瓶 o放置生态瓶并监控温度 四、实施方案 o分工合作 o观察记录 o问题分析与补救 o方案优化 五、展示交流 o展示生态瓶 o报告观察结果 o评价与交流体会
课后作业 某生物兴趣小组通过制作生态瓶来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稳定性。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瓶置于有光的条件下,丙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 A.为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应选择甲、丙两瓶进行对照 B.在甲、乙、丙三个生态瓶中,维持时间最长的是丙瓶 C.在乙生态瓶中,通过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D.要想使甲瓶更加完善,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空气 2.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生态瓶。它是不是生态系统呢?下列从生物系统组成角度的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C) A.生物种类少,不是生态系统 B.生物数量少,不是生态系统 C.包含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是生态系统 D.包含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是生态系统 3.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玻璃瓶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错误的是( B) A.该生态瓶就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 B.该生态瓶中只存在生产者和消费者 C.该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且需放在阳光下 D.影响生态瓶里小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4.下表为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小型生态系统中动物数量和植物数量的关系”的实验数据。 实验用具:有盖玻璃瓶(无色透明)、小鱼、水草、沙子(含少量淤泥)、经纱布过滤的池水。五个生态瓶均放在实验室窗台上,并使它们所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基本相同。请分析数据并回答问题。 编号小鱼/条水草/棵实验结果生态瓶1号50小鱼当天下午和晚上相继死亡生态瓶2号53小鱼第2天上午死亡3条,第2天下午死亡2条生态瓶3号55小鱼存活3天半生态瓶4号510小鱼存活6天半生态瓶5号515小鱼存活9天
(1)可以看作是一个小型生态系统的是生态瓶______(填序号)号,其中生产者是______,分解者是______。 (2)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______。每个生态瓶都放入5条小鱼,而不是1条的目的是______。五个生态瓶均放在实验室窗台上,并使它们所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基本相同的目的是______。 (3)由生态瓶1 - 5号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小鱼数量相同的情况下,______。 (4)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通常情况下,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动物数量一般______(填“多于”或“少于”)植物数量。随着动物摄食的过程,食物中的______和______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答案】(1)2 - 5;水草;沙子(或淤泥)中的细菌和真菌;(2)水草的棵数;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控制单一变量;(3)水草数量越多,小鱼存活时间越长;(4)少于;物质;能量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并制作生态瓶,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稳定性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课堂导入以“月宫一号”实验引发学生兴趣,探究新知环节逐步引导学生确定任务、制订方案等,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部分学生在确定生态瓶中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比例时遇到困难,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理理解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和指导,提供更多案例让学生分析,同时增加小组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实验习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2张PPT)
综合实践项目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
人教版生物(新教材)八年级上册
学 习 目 标
01.理解生态瓶是微型生态系统,明确其正常运行需合适生物数量比例、适宜光照温度等条件。
02.掌握设计并制作生态瓶的流程,包括确定任务、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展示交流等环节。
03.学会从生态系统组成角度分析判断生态瓶是否为生态系统,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原理
教学重点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的方法和步骤,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稳定性原理。
教学重点
确定生态瓶中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分析生态瓶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并进行优化。
课堂导入
“月宫一号”实验表明,建造一个可让人类长期生存的人工封闭的生态系统绝非易事,但这样的探索是很有价值的。你想进行这方面的探究吗?从设计一个小小的生态瓶做起吧!
探究新知
生态瓶就是将一些个体较小的、不同类型的生物以及无机物,放在一个透明、密闭的瓶子里所形成的微型生态系统。
如果瓶中不同类型生物的数量、比例合适,光照、温度等条件适宜,这个微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就会不断进行下去,其中的生物就能正常生长和繁殖,该系统也就可以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
背景资料
探究新知
01确定任务
小组讨论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包括确定所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的类型,预测该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时间,分析它的观赏价值等。
探究新知
02制定方案
做好准备工作
提示1:
设计要求 相关分析
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种类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使生态瓶中的生态系统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生态瓶的材料必须透明 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保持生态瓶内温度,便于观察
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适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 便于操作,且使瓶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生态瓶的采光应用较强的散射光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选择的动物不宜过多,个体不宜太大 减少对氧气的消耗,防止氧气的产生量小于消耗量
探究新知
02制定方案
为便于观察,建议模拟水生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类型选择
提示2:
完整的水生态系统营养级关系
探究新知
02制定方案
要选择当地常见的生物种类,个体要小,生存力要强,瓶中植物和动物间要能形成食物链;
微生物不用专门接种,取自池塘、湖泊、河流的水中,以及塘泥中都有微生物。
生物种类的选择及其数量的确定
提示3:
探究新知
02制定方案
供选择的材料用具:茨藻、金鱼藻、黑藻、水绵等水生植物,水蚤、水螅、椎实螺、环棱螺、泥鳅等水生动物,塘泥或河流泥沙,水,凡士林,有盖子的透明玻璃瓶或塑料瓶,镊子,温度传感(报警)器等。
供选择的材料用具
提示4:
茨藻
黑藻
椎实螺
探究新知
03参考案例
查阅有关生态瓶的资料,选择拟放入瓶中的生物的种类,以图解形式构建模拟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可以先试做一个简单的生态瓶,如果这个生态瓶制作成功了,再制作复杂的生态瓶。
查阅资料,构建模型
1
探究新知
03参考案例
2
3
根据容器大小、生物个体大小、动物取食量等,讨论确定瓶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
确定适宜的场所采集实验材料。
将塘泥、水、植物、动物依次放入瓶中,加盖密封。
4
将瓶子放在室内能够照到阳光的地方。可以安装温度传感(报警)器,以便监控温度。
5
探究新知
04实施方案
将本小组制订的方案付诸实施。
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分工合作,注意观察,做好记录。发现瓶中植物或动物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分析原因,通过查阅资料或咨询有经验的人,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如果制作的生态瓶不久就出现了植物或动物较多死亡的现象,要反思设计方案的不足,及时完善,形成并实施优化的方案。
探究新知
05展示交流
一个月后,在课堂上展示本小组制作的生态瓶,报告一个月以来的观察结果,参考下表对成功和不足之处作出评价,交流制作和观察体会,听取其他组和老师的评价。
评价维度 评价要点
方案设计 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否完整,生物的种类、数量、比例是否合适,光照、温度等条件是否适宜,方案是否经过优化等。
项目实施 是否实施完整的方案,瓶口是否一直保持密封,是否持续观察和监测,观察记录是否完整、准确等。
项目成果 瓶中生态系统是否较长时间维持稳定,生态瓶的观赏性如何等。
课堂总结
思维导图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确定任务
实施方案
制订方案
展示交流
课堂练习
【例1】某生物兴趣小组通过制作生态瓶来探
究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稳定性。实验装置如图
所示(甲、乙瓶置于有光的条件下,丙瓶用不
透光的盒子罩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应选择甲、丙两瓶进行对照
B.在甲、乙、丙三个生态瓶中,维持时间最长的是丙瓶
C.在乙生态瓶中,通过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D.要想使甲瓶更加完善,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空气
C
错误,在甲、乙、丙三个生态瓶中,甲瓶生物种类少,丙瓶缺乏光照,没有能量输入,因此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的应该是乙瓶
错误,针对“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吗?”这个问题,唯一变量是光照,其它条件应该相同且适宜,所以,应选择乙、丙两瓶进行对照实验
正确,生态系统在进行物质循环的同时也在进行能量流动,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通常,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都来源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错误,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生产者
课堂练习
【例2】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生态瓶。它是不是生态系统呢?下列从生物系统组成角度的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A.生物种类少,不是生态系统
B.生物数量少,不是生态系统
C.包含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是生态系统
D.包含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是生态系统
C
生态瓶中除了具有生产者(金鱼藻)和消费者(小鱼、虾)外,在河沙里还含有细菌和真菌,它们是生态瓶中的分解者,该生态瓶中的非食物因素除了空气和土壤外,还具有温度、水、阳光等因素,可见生态瓶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是生态系统,因此ABD错误,C正确。
课堂练习
【例3】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玻璃瓶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瓶就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
B.该生态瓶中只存在生产者和消费者
C.该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且需放在阳光下
D.影响生态瓶里小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该生态瓶”即包括了环境(非生物部分),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该生态瓶就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 A 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B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必需由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储存有能量)来提供,而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必需条件之一是光照
环境中影响生物(如生态瓶里小鱼)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课堂练习
【例4】下表为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小型生态系统中动物数量和植物数量的关系”的实验数据。
实验用具:有盖玻璃瓶(无色透明)、小鱼、水草、沙子(含少量淤泥)、经纱布过滤的池水。五个生态瓶均放在实验室窗台上,并使它们所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基本相同。请分析数据并回答问题。
编号 小鱼/条 水草/棵 实验结果
生态瓶1号 5 0 小鱼当天下午和晚上相继死亡
生态瓶2号 5 3 小鱼第2天上午死亡3条,第2天下午死亡2条
生态瓶3号 5 5 小鱼存活3天半
生态瓶4号 5 10 小鱼存活6天半
生态瓶5号 5 15 小鱼存活9天
课堂练习
(1)可以看作是一个小型生态系统的是生态瓶 (填序号)号,其中生产者是 ,分解者是 。
(2)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 。每个生态瓶都放入5条小鱼,而不是1条的目的是 。五个生态瓶均放在实验室窗台上,并使它们所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基本相同的目的是 。
(3)由生态瓶1~5号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小鱼数量相同的情况下, 。
(4)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通常情况下,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动物数量一般 (填“多于”或“少于”)植物数量。随着动物摄食的过程,食物中的 和 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2-5
水草
沙子(或淤泥)中的细菌和真菌
水草的棵数
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控制单一变量
水草数量越多,小鱼存活时间越长
少于
物质
能量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