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2章 生态安全
第3节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
人教版生物(新教材)八年级上册
学 习 目 标
01.什么是生态系统服务 
0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什么特点?
03.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什么影响 
教学重点
1.描述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
2.描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特点。
3.举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
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模拟实验)验证酸雨对生物的不利影响,提高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保护环境责任意识
想一想,议一议:
基于DDT的兴衰过程,结合前面所学关于生态系统的知识,思考以下问题。1.在农田大量喷洒DDT,为什么会危及鸟、鱼、虾等动物的生存和繁殖?2.鸟、蜜蜂和蝴蝶减少或消失,会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课堂导入
探究新知
污染物沿食物链传递并逐渐积累,危及鸟、鱼、虾等生物。
1.在农田大量喷洒DDT,为什么会危及鸟、鱼、虾等动物的生存和繁殖?
探究新知
会。影响植物的传粉和受精,产量受到影响。
2.鸟、蜜蜂和蝴蝶减少或消失,会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探究新知
01从生态系统视角看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系统给人类带来哪些惠益?(课本101页)
海滨
草原
森林
食物
饮用水
空气
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
探究新知
01从生态系统视角看生态环境问题
2.什么是生态系统服务?(课本101页)
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各种惠益称为生态系统服务,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探究新知
02 探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分析·讨论
阅读课本102、103页分析资料,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20世纪80年代以前,也有少量生活污水排入这条小河,为什么小河的水质还能保持良好?
(2)河流的水质与排污强度有什么关系?这说明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什么特点?
(3)这个事例对你理解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有什么启示?
探究新知
02 探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分析·讨论
(1)20世纪80年代以前,也有少量生活污水排入这条小河,为什么小河的水质还能保持良好?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可以在受到一定程度的外界影响后逐步恢复原有的结构与功能。河流在受到轻度污染后,能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
探究新知
02 探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分析·讨论
(2)河流的水质与排污强度有什么关系?
这说明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什么特点?
排污强度越大,河流水质越差
河流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探究新知
02 探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分析·讨论
(3)这个事例对你理解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有什么启示?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
探究新知
03 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探究新知
酸雨和水华会给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什么影响 
分析·讨论
酸雨 水华
视频
危害 土壤退化与植被破坏;森林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体引发呼吸系统等多种疾病。 鱼虾等水生生物死亡,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毒素污染水体;毒素随鱼类、贝类等水产品进入人体,可能使人患病 。
03 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探究新知
非法捕猎活动会给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带来什么影响 
分析·讨论
03 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1)非法捕猎活动多种多样,常见的类型包括偷猎珍稀动物用于黑市交易(如走私濒危动物)、非法捕杀以获取动物制品(动物皮毛、角等)、以及使用禁用工具如陷阱或毒药等。
(2)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构上,非法捕猎导致关键物种消失,使食物网瓦解和营养级失衡;功能上,减少生物多样性,削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恢复力和服务功能(如水源涵养),可能导致生态系统退化或崩溃。
探究新知
大量的天然林被砍伐,有的还被人工林或茶园、果园等种植园替代,从不同生态 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自我调节能力来看,这样的变化对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
分析·讨论
03 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会导致很多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导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从而引发水土流失等多种生态环境问题。
探究新知
有些地区的河湖湿地或沿海滩涂被大量开发,用于扩展农业、工业和城市用地。这种转变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什么影响?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退田还湖还湿,为什么要这样做 
分析·讨论
03 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1)湿地开发破坏自然栖息地,导致动植物种类减少;填湖造地降低蓄洪能力,易引发洪水;工业和农业活动注入污染物,恶化水质;湿地消失加剧土壤侵蚀和碳储存损失。
(2)退田还湖还湿旨在修复生态系统,提升湿地蓄水功能以缓解洪水;恢复自然净化能力改善水质;保护濒危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减少人为干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探究新知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你的家乡或周边地区有哪些自然保护区 它们的主要保护对象是什么 
分析·讨论
03 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保护区名称 所属省份 核心保护对象
内蒙古锡林郭勒 内蒙古 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包含大针茅、羊草等原生植被及蒙古野驴、黄羊等草原动物
江苏盐城 江苏 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丹顶鹤等越冬水禽及其栖息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浙江南麂列岛 浙江 海洋贝藻类群落、珍稀鱼类产卵场,中国首个海洋型生物圈保护区
黑龙江五大连池 黑龙江 火山地质遗迹(14座新老火山)、火山堰塞湖湿地及熔岩地貌生态系统
贵州梵净山 贵州 黔金丝猴(全球唯一栖息地)、珙桐等7925种野生动植物,中亚热带原生森林系统
四川九寨沟 四川 高寒喀斯特湖泊群景观、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及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物种
探究新知
我国成功进行了朱鹮、麋鹿、普氏野马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人工繁育与野外放归。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分析·讨论
03 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我国对朱鹮、麋鹿、普氏野马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开展的人工繁育与野外放归工作,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重要实践,其意义贯穿生态、科研、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对维护生态平衡、推动科学研究、传承文化价值及提升公众保护意识具有深远影响。
探究新知
我国正在大力建设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清洁能源基地或项目 个人和家庭在利用清洁能源方面能够做些什么 
分析·讨论
03 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区域 基地名称 核心数据 / 建设进展
四川 雅砻江流域 “水风光一体化” 基地 累计发电量突破 1 万亿度;计划 2035 年建成后,年发电量达 2000 亿度
青海 青海共和塔拉滩光伏产业园 已建成现代化光伏产业园区;多个 “沙戈荒” 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处于建设中
青海 海南藏族自治州清洁能源基地 清洁能源并网装机容量达 3139 万千瓦
松辽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 松辽地区多能互补能源基地 辽宁:计划建设六大千万千瓦级能源基地;吉林:打造 “陆上风光三峡”;黑龙江:推进三大千万千瓦级基地建设
河北 冀北地区新能源基地 重点建设张承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及多处光伏应用基地;新能源装机占比超 76%
家庭参与方式:
1.安装光伏发电设备 :申请屋顶光伏电站,每千瓦时享0.42元国家补贴,通过智能控制器管理电器降低能耗。 
2.参与低碳生活 :减少电器使用时间、选择节能家电,例如智能控制器可实现远程操控电器开关,减少待机能耗。 
探究新知
我国植树造林取得的重要成就还有哪些 它们在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有哪些显著效果 
分析·讨论
03 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具体内容 关键数据 / 里程碑事件
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持续增长,实现 “三增” 态势 截至 2023 年,全国森林面积达 2.31 亿公顷,森林覆盖率 24.02%,森林蓄积量 194.93 亿立方米;较 2012 年,森林面积增加 2500 多万公顷,覆盖率提升 2.66 个百分点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等国家级重点工程 三北防护林工程:截至 2023 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 3014 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 33.6 万平方公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 4.47 亿亩,惠及 1.2 亿农户
沙化土地面积连续多年缩减,毛乌素、库布齐等沙漠实现 “沙退绿进” 截至 2023 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较 2009 年减少 649 万公顷,毛乌素沙漠治理率超 80%,库布齐沙漠治理面积达 6000 多平方公里,创造 “沙漠变绿洲” 奇迹
人工林面积和保存面积均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增绿的核心贡献者 全国人工林面积达 0.89 亿公顷,占森林总面积的 38.5%;2020-2023 年,年均新增人工造林超 1000 万亩
京津冀协同增绿、长江经济带森林修复、粤港澳大湾区绿美生态建设等区域项目推进 京津冀区域:2013-2023 年累计造林 1.2 亿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 35%;长江经济带:累计完成造林超 2 亿亩,森林覆盖率达 42.9%
探究新知
04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探究新知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实验·探究
酸雨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造成的。在我国,有些地区存在酸雨污染,酸雨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酸雨真的对生物有不利的影响吗?在实验室条件下,怎样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呢?根据下面的提示,你能设计一个探究方案吗?有了方案,再尝试完成它。
04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探究新知
酸雨对种子的发芽率有不利影响吗?
酸雨对种子的发芽率有不利影响,会使发芽率降低
1. 酸雨的pH值通常小于5.6,用食醋(主要成分醋酸)与清水混合,可配制出不同pH值的模拟酸雨,模拟自然酸雨环境。
2. 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水分、温度、空气等),若环境中pH值异常,可能影响其萌发。
1. 提出问题
2. 作出假设
作出假设的依据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实验·探究
04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探究新知
(1)本实验的变量是:雨水的酸度
实验组处理:pH=4
对照组处理:pH=7
3. 制订计划
(2)材料用具:绿豆种子若干、培养皿、清水、白醋、pH测试剂等
利用所给的材料用具,你能构想出实验方案吗?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实验·探究
04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探究新知
(3)实验装置:分别在两个培养皿铺上一张滤纸,一组用清水和食醋配制溶液模拟酸雨,另一组清水组作为对照。
清水
对照组
模拟酸雨实验组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实验·探究
04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探究新知
(4)方法步骤:1.采用pH=4的模拟酸雨进行实验,设置清水作为对照
2.取6个培养皿,编为1—6号,其中1-3号为甲组,4-6号为乙组,每个培养皿中各放入50粒大豆种子
3.在相同适宜的环境中培养,每天两次向甲组培养皿中喷洒定量配制的酸雨,每天两次向乙组培养皿中喷洒定量的清水,每天观察记录一次
4.一周后,分别统计两个实验装置中大豆种子的发芽率
类别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清水
模拟酸雨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实验·探究
04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探究新知
按照上述实验方案做实验。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
4. 实施计划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实验·探究
04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探究新知
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假设一致吗?你们的结论是什么?
5. 得出结论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实验·探究
实 验 组(种子用酸液浸泡1h) 对 比 组(种子用自来水浸泡1h) 编 号 发芽率 编 号 发芽率
① 2% ④ 100%
② 8% ⑤ 94%
③ 0% ⑥ 92%
平均值 3.3% 平均值 95.3%
结论 酸雨对种子的发芽率有不利影响,会使发芽率降低 04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探究新知
6. 表达和交流
(1)如果两个装置中种子的发芽率没有差异,说明?
酸雨对种子的发芽率没有影响
(2)如果用酸雨培养的种子发芽率比较高,说明?
酸雨对种子的发芽率有促进作用
(3)如果用清水培养的种子发芽率比较高,说明?
酸雨对种子的发芽率有抑制作用
预期实验结果与分析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实验·探究
04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探究新知
7. 讨论
(1)模拟的酸雨与真实的酸雨有什么差别?
不一样,酸雨的成分:主要成分是水、硫酸和硝酸。 模拟酸雨的成分:主要成分是水和醋酸。
(2)真实的酸雨是否比模拟的酸雨对生物的危害更加严重?为什么?
是的,因为真实的酸雨中除了酸性物质外还含有一些其他有害物质
(3)酸雨只是危害生物个体的生存吗?它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没有影响?
不是。酸雨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影响,如酸雨可以使土壤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使农田、森林和草地的生产能力下降等。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实验·探究
04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03
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
思维导图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自我调节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与生物种类有关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04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例1】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2025年9月在我国举办。下列人类活动对保护生物圈不利的是(  )
A.开发利用氢能等新能源
B.扎实推进植树造林,应对气候变化
C.品尝野味,丰富餐饮文化
D.发展生态农业,合理放牧
C
正确,开发利用氢能等新能源,可减少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正确,植树造林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
错误,品尝野味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增加疾病传播风险,对生物圈有害
正确,生态农业和合理放牧能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保护生态平衡
课堂练习
【例2】对生态环境没有破坏作用的人类活动是(  )
A.生活中的污水不经过处理就排到湖泊、河流中
B.有的人用自制的工具捕捉野外的麻雀、野鸡等
C.把森林、草原等开垦成粮田
D.把已开垦的草原退耕恢复草原本来面貌
D
错误,污水中含有大量污染物,如有机物、重金属等,未经处理排放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大量繁殖,消耗水中氧气,使水生生物缺氧死亡,严重破坏水生态环境
 
错误,麻雀、野鸡等野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有其特定的生态位,过度捕捉会导致它们的数量减少,破坏生物多样性,进而影响生态平衡
错误,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重要生态功能。开垦成粮田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
正确,把已开垦的草原退耕恢复草原本来面貌,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态恢复措施,能恢复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有积极的保护作用
课堂练习
【例3】酸雨是一种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等排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下列有关酸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酸雨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还能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
B.可以通过对工厂燃烧煤、石油等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净化处理来减少酸雨
C.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由二氧化碳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作用形成的
D.酸雨不仅能伤害人的皮肤和黏膜,还能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
正确,酸雨不但能够影响植物的生长,还腐蚀建筑物;酸雨危害水生生物,它使许多河、湖水质酸化,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
C
正确,工厂燃烧煤、石油时净化处理污染物(如脱硫)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从而减少酸雨
错误,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硫酸和硝酸,由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水反应形成,而非二氧化碳
正确,酸雨的强酸性会腐蚀建筑物、雕塑,并刺激人体皮肤和黏膜
课堂练习
【例4】酸雨对生物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生物活动小组为探究酸雨是否对生物有不利影响,用模拟酸雨(食醋和清水配制)对小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进行了探究。选取大小一致、饱满的种子,各30粒放置在铺有两层滤纸、装有不同pH值酸雨溶液的培养皿中,放到适宜环境进行培养。其结果如下:
请分析回答问题。
(1)酸雨属于空气污染,是指pH值小于 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2)设置pH为7.0一组的作用是进行 。
(3)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pH值的酸雨对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有影响,pH越 .发芽率越低。
(4)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和影响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环境问题,请提出减少酸雨产生的措施: 。
5.6
不同pH值 1.0 2.0 3.0 4.0 5.0 7.0
种子发芽率(%) 0 34 49 74.8 85.7 99
对照
小
使用净化装置,减少燃烧煤、石油等燃料时污染物的排放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5.2.1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
课题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源于人教2024版的生物学教材,是生态安全相关章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分内容围绕生态系统展开,从生态系统服务、自我调节能力、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描述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明确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各种惠益。 2.清晰描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特点,包括调节方式、与生物种类的关系以及调节能力的限度。 3.能够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多方面影响,如酸雨、水华、非法捕猎、森林砍伐、湿地开发等。 4.掌握设计模拟实验验证酸雨对生物不利影响的方法和步骤,理解实验中的变量控制和结果分析。 【素养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认识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及其提供的服务,从微观角度理解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机制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分析各种生态环境事例和实验数据,推理得出生态系统相关结论,建立生态系统服务、自我调节和人类活动影响之间的认知模型。 3.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设计并实施模拟酸雨对生物影响的实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4.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描述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 2.描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特点。 3.举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 难点: 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模拟实验)验证酸雨对生物的不利影响,提高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保护环境责任意识。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同学们,老师先给大家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一片原本生机勃勃的农田,农民为了防治害虫,在农田里大量喷洒了DDT。一段时间后,原本常见的鸟、鱼、虾等动物数量急剧减少,很多鸟儿不再在这片农田附近栖息,河里的鱼虾也大量死亡。原本热闹的农田变得寂静而荒芜。 【提出问题】看完这段视频,大家来思考一下:在农田大量喷洒DDT,为什么会危及鸟、鱼、虾等动物的生存和繁殖呢?并且鸟、蜜蜂和蝴蝶减少或消失,会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大家可以先独立思考一会儿,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给学生一些时间思考和交流) 【引导过渡】大家的想法都很有创意。DDT曾经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但它带来的危害却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其实反映了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复杂的关系。生态系统就像一个巨大而精密的机器,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生态系统究竟能给人类带来哪些惠益,它自身又有着怎样的调节能力,人类活动又会对它造成怎样的影响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究这些问题。 学生们自由讨论,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新知探究 一、从生态系统视角看生态环境问题 活动一 探讨生态系统服务 【引入】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像海滨、草原、森林等。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生态系统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哪些惠益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开启今天的学习。 【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101 页,思考生态系统给人类带来了哪些惠益?什么是生态系统服务? 【讲解】老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强调生态系统服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生态系统。 【学生思考】1.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后,回答生态系统给人类提供了食物、饮用水、空气等惠益。2. 总结出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各种惠益称为生态系统服务,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二、探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活动一 分析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引入】同学们,我们来看这样一个现象: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有一条小河也有少量生活污水排入,但水质却能保持良好。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102、103 页的资料,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也有少量生活污水排入这条小河,为什么小河的水质还能保持良好?(2)河流的水质与排污强度有什么关系?这说明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什么特点?(3)这个事例对你理解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有什么启示? 【讲解】老师对各小组的回答进行评价和总结,强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学生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积极交流观点。2. 各小组代表发言,回答问题。对于问题(1),学生回答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可以在受到一定程度的外界影响后逐步恢复原有的结构与功能,河流在受到轻度污染后,能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对于问题(2),学生回答排污强度越大,河流水质越差,说明河流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对于问题(3),学生回答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
三、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活动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多方面影响 【引入】同学们,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酸雨和水华、非法捕猎、大量砍伐天然林、开发河湖湿地等。这些活动会给生态系统带来怎样的危害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问题】1. 酸雨和水华会给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什么影响?2. 非法捕猎活动会给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带来什么影响?3. 大量的天然林被砍伐,有的还被人工林或茶园、果园等种植园替代,从不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自我调节能力来看,这样的变化对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4. 有些地区的河湖湿地或沿海滩涂被大量开发,用于扩展农业、工业和城市用地。这种转变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什么影响?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退田还湖还湿,为什么要这样做? 【讲解】评价、强调:人类的这些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我们要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像退田还湖还湿等措施,是我们对生态环境破坏后的一种积极修复,我们要积极支持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学生思考】1. 学生回答:酸雨会造成土壤退化与植被破坏,森林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体引发呼吸系统等多种疾病;水华会使鱼虾等水生生物死亡,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毒素污染水体,毒素随鱼类、贝类等水产品进入人体,可能使人患病。2. 回答:非法捕猎在结构上导致关键物种消失,使食物网瓦解和营养级失衡;功能上,减少生物多样性,削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恢复力和服务功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退化或崩溃。3. 回答:会导致很多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导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从而引发水土流失等多种生态环境问题。4. 回答:湿地开发破坏自然栖息地,导致动植物种类减少;填湖造地降低蓄洪能力,易引发洪水;工业和农业活动注入污染物,恶化水质;湿地消失加剧土壤侵蚀和碳储存损失。退田还湖还湿旨在修复生态系统,提升湿地蓄水功能以缓解洪水;恢复自然净化能力改善水质;保护濒危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减少人为干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四、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活动一 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酸雨的危害。那么,酸雨真的对生物有不利的影响吗?下面我们通过设计实验来探究一下。 【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设计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实验方案。 【讲解】老师对各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和指导,强调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然后让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如实记录。 【学生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环节。2. 各小组代表展示实验方案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生态系统服务 概念: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各种惠益 实例:海滨、草原、森林提供食物、水、空气等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能力特点 有一定限度 与生物种类有关 实例:河流生态系统 三、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 酸雨、水华、非法捕猎等危害 天然林砍伐、湿地开发等后果 保护措施及意义 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物保护 清洁能源项目 植树造林 四、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酸雨对生物影响的实验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讨论
课后作业 1.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2025年9月在我国举办。下列人类活动对保护生物圈不利的是( C ) A.开发利用氢能等新能源 B.扎实推进植树造林,应对气候变化 C.品尝野味,丰富餐饮文化 D.发展生态农业,合理放牧 2.对生态环境没有破坏作用的人类活动是(D ) A.生活中的污水不经过处理就排到湖泊、河流中 B.有的人用自制的工具捕捉野外的麻雀、野鸡等 C.把森林、草原等开垦成粮田 D.把已开垦的草原退耕恢复草原本来面貌 3.酸雨是一种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等排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下列有关酸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酸雨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还能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 B.可以通过对工厂燃烧煤、石油等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净化处理来减少酸雨 C.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由二氧化碳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作用形成的 D.酸雨不仅能伤害人的皮肤和黏膜,还能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 4.酸雨对生物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生物活动小组为探究酸雨是否对生物有不利影响,用模拟酸雨(食醋和清水配制)对小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进行了探究。选取大小一致、饱满的种子,各30粒放置在铺有两层滤纸、装有不同pH值酸雨溶液的培养皿中,放到适宜环境进行培养。其结果如下: 请分析回答问题。 (1)酸雨属于空气污染,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2)设置pH为7.0一组的作用是进行对照_。 (3)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pH值的酸雨对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有影响,pH越小,发芽率越低。 (4)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和影响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环境问题,请提出减少酸雨产生的措施:使用净化装置,减少燃烧煤、石油等燃料时污染物的排放。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相关知识。利用实例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讨论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思维能力。然而,在实验探究部分,由于时间有限,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讨论和设计方案。在今后教学中,应合理安排时间,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机会。同时,对于一些抽象概念,可结合更多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