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36讲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36讲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9 22:5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35讲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标解读:
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因素和客观条件;
2.知道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基本航海历程及结果;
3.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概括新航路开辟后全球人口流动迁徙的趋势,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全球物种交换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影响。
【时空观念】识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理解太平洋贸易中的中日丝银贸易与中菲墨之间的马尼拉航线,探讨明清时期白银流入中国的影响。
【历史解释】认识掌握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早期殖民扩张的表现和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认识航路开辟后,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与扩展。
考情考向:
年份 试题 考点 考向分析
2025 安徽卷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浙江卷1月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广东卷 丝绸之路、太平洋贸易 重庆卷 早期殖民扩张 陕晋宁青卷 早期殖民扩张的表现(主观题) 2024 甘肃卷 早期殖民扩张 安徽卷 早期殖民扩张的本质 湖北卷 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2023 山东卷 早期殖民扩张 海南卷 全球物种的交换--贸易格局的演变 海南卷 16-19世纪欧洲经济中心的转移 江苏卷 西葡殖民扩张的影响 浙江卷6月 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扩张 1.考查方向:
本讲内容是高考高频考点,重点考查新航路开辟对世界政治、经济、文明交流的影响,以及早期殖民扩张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等。
2.考查方式:
以选择题为主,以新情境,包括材料、地图、图片等形式进行考查。
复习备考:
1.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和早期殖民扩张是历来是世界史常考热点话题,新教材增加了世界人口迁移、物种和商品交换,在复习中要多加注意;
2.在复习中主要是理解早期殖民扩张对世界不同地区的影响,理解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从一开始就不具有平等性,这影响了不同地区近代化的发展水平和道路选择。
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
考点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一)人口迁移 (结合选择性必修3 第7课)
1.原因:
(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人们往来频繁;
(2)早期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2.概况:
类别 开始时间 背景 方向
欧洲移民 16世纪初 发现新大陆、殖民扩张 美洲、大洋洲
非洲黑人 16世纪 殖民扩张、黑奴贸易 美洲
华工 19世纪中叶 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 美洲、大洋洲
3.特点:
(1)迁移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2)人口迁移的范围不断扩大;
(3)由人口密集地区迁移到人口稀疏地区;
(3)由发达国家主导,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
(4)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相结合。
问题思考:依据图片并结合选择性必修3,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
材料一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猎捕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 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材料二 从1519年开始,天花伴随着其他疾病的流行(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毁灭了阿兹特克帝国,不到一个世纪,墨西哥的土著居民由1700万锐减到130万。……同美洲大陆一样,在太平洋的岛屿上,传染病蹂躏毫无抵抗力的人民,造成悲惨的后果。
——[美]本特利《新全球史》
重点探讨: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人口迁移的影响。
提示:
(1)积极:
①改变了人口的地理分布(人种和民族结构变化);
②促进新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
③推进了世界的物质和文化的交流;
④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
(2)消极:
①欧洲人加快对美洲的殖民掠夺;
②使印第安人人口大量减少;
③给非洲黑人带来了沉重灾难;
④促使各种疾病传播蔓延。
考点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二)世界物种的交换:(结合选择性必修2)
1.原因:
(1)新航路的开辟,建立了初步的全球联系;
(2)人口的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2.表现: 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欧亚流向美洲 美洲流向世界
植 物
动 物
小龙虾等
微 生物 小麦、燕麦、大麦、 裸麦、橄榄、葡萄等
马铃薯、玉米、番茄、
甘薯、花生、南瓜、可可、烟草
马、牛、猪、羊、鸡等
各种疾病和传染病病菌
(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
问题思考: 归纳新航路后物种交换的主要特点。
(1)欧洲具有主导性;
(2)内容具有丰富性;
(3)结果具有两重性;
(4)范围具有全球性;
(5)交流具有双向性;
(6)时间具有长期性。
材料一(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二 随着西方殖民时代的到来,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考点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二)世界物种的交换:(结合选择性必修2)
3.影响:
(1)积极:
①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促进世界人口激增;
②保障粮食供应,缓解饥荒,有利于社会稳定;
③改变了人们的食物结构、饮食习惯;
④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⑤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
(2)消极:
①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②物种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危害原住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③生态失衡(一些物种在没有天敌的新环境下泛滥成灾);
④高产农作物带来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治理提出新的挑战,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产生。
历史纵横: 玉米和甘薯传入中国
玉米和甘薯是印第安人培育的两种重要农作物。哥伦布首航美洲时就发现了玉米和甘薯,并把它们作为礼物呈献给西班牙国王和女王。此后,玉米在欧洲和非洲等地逐渐流传开来。16世纪中期,玉米传入中国,初称“番麦”“西天麦”“玉蜀黍”等。最初玉米在中国种植不广,一度是皇家御用贡品,直到18世纪中期,玉米才在中国逐渐推广,并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甘薯约在明朝后期从东南亚传入中国,因来自番邦,又名“番薯”,万历年间已有相关记载。1594年,福建发生饥荒,政府大力推广甘薯种植,到17世纪,甘薯成为百姓的重要食物。玉米和甘薯的传入,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对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
重点探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及影响。
提示:
(1)原因:
①明朝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产量需求高;
②人民自发种植与政府重视推广;
③玉米、甘蔗具有耐旱耐瘠特点,适应不同土壤的环境。
(2)影响:
①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产量提高,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②促进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
③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等;
④人口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考点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三)疾病的传播
原因
表现
影响
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
①1519年美洲爆发第一次大瘟疫,天花黄热病等扩散;
②1530年天花向北传播到五大湖地区;
③1585年英国人德雷克将斑疹伤寒传给印第安人
①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和原有社会解体;
②使得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
③引起劳动力的匮乏,诱发奴隶贸易。
①新航路的开辟;
②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外来物种的引进。
著名农史学家石声汉曾对域外引种作物名称做过分析: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高考真题
1.(2024·浙江卷6月)在马可·波罗之前,欧洲人只知道丝绸来自神秘东方,并不清楚它原产地的模样。马可·波罗通过分享亲身经历,把来源地具象化。《马可·波罗游记》“成为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畅销书之一。随后几个世纪,许多探险家、航海家和商人决定追随马可·波罗的脚步,一定要前往马可·波罗所描述的东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马可·波罗的书和前往中国的愿望影响的。”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
A.欧洲人长期对东方尤其是中国兴趣浓厚
B.马可·波罗指引西方人前往新大陆
C.马可·波罗激发欧洲人的中国情结
D.《马可·波罗游记》是中世纪欧洲畅销书
2.(2021·浙江卷6月)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写道:1492年8月3日早晨,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这次航海的任务是作为国王陛下的使节,完成国王陛下吩咐给我的任务,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们的问候。”该航海家 ( )
A.深信“地圆说”
B.途径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
C.在东方实现了“黄金梦”
D.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C
A
考点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1.有学者指出,“热那亚人哥伦布如果不为西班牙女王服务,也会心甘情愿地为英国的。或者法国的,或者葡萄牙的国王效劳。佛罗伦萨人维雷扎诺携带法国国旗去美测大陆。葡萄牙人麦哲伦是由西班牙雇佣去航行的”。该学者意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B.得益于专制君主的支持
C.建立起世界各地的直接联系
D.更新了欧洲人的世界观
2.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写道:1492年8月3日早晨,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这次航海的任务是作为国王陛下的使节,完成国王陛下吩咐给我的任务,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们的问候。”该航海家
A.深信“地圆说”
B.途经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
C.在东方实现了“黄金梦”
D.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B
A
变式训练
考点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考点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一)背景:
全球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
(二)特点:
形成多海域贸易(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齐头并进的态势。
(三)表现:
1.印度洋贸易:
(1)概况:
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很快出现在印度洋的贸易中,并且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②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影响:
①打破了阿拉伯商人对印度洋的传统垄断;
②加强了欧亚之间的商贸联系;
③有利于欧洲的殖民扩张。
考点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三)表现:
2.大西洋贸易:“三角贸易”
(1)原因:
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殖民扩张和掠夺;
②欧洲殖民者种植园,需要大量劳动力;
③殖民者的残酷压榨和传染病的流行,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美洲劳动力严重缺乏;
④贩卖黑人奴隶可以获取暴利。
(2)概况:
海路贸易 主导国 贸易双方及主要交换物
欧美贸易
三角贸易
西欧
诸国
手工制品(欧洲) 贵金属、蔗糖和烟草(南美)
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欧洲) 黑人(非洲)→奴隶(美洲)
材料 欧洲和美洲的企业家依靠在非洲用商品交换奴隶而发财致富。他们再把非洲人贩卖到西印度和美洲,从中获得更大的利润。种植园的产品——棉花、原糖、烟草及其他商品等被运往欧洲,成为那里新兴工业的原料。在欧洲出售殖民地商品又给商人和奴隶贩子带来新的利润。这就是所谓的三角贸易……奴隶贸易给非洲本身带来的却是战争、蹂躏、抢劫和暴力。
——(苏)阿勃拉莫娃《非洲:四百年的奴隶贸易》
问题思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角贸易的影响。
提示:
①非洲: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阻碍非洲社会经济发展;
②美洲:出现黑人奴隶制,为新大陆开发提供了劳动力,改变世界人种分布;
③欧洲: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④世界: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
考点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三)表现:
3.太平洋贸易:丝银贸易
主导国 海路贸易 贸易路线及主要交换物 特点
西班牙
葡萄牙
线路1:生丝、瓷器等(中国澳门) 印度果阿(中转) 白银(欧洲)→中国
线路2:生丝(中国) 澳门 白银(日本)
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中国) 马尼拉 白银(墨西哥)
①贸易线路跨越大西洋、 印度洋和太平洋;
②澳门为主要中转站;
③白银基本流入中国。
①马尼拉大帆船;
②白银基本流入中国。
历史解释: 马尼拉大帆船
是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的250年间,航行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的货运船只,是一种木制帆船,一般载重量在几百吨到一二千吨左右。货物主要来源于中国,以当时风靡全球的中国生丝与丝绸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马尼拉大帆船叫做“中国船”。
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
太平洋贸易
马尼拉大帆船
重点探讨: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白银大量流入中所产生的影响。
(1)货币改革: (选择性必修1 第15课)
①明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多以银两计算;
②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并用。
(2)货币体系: (选择性必修2 第7课)(纲要下 P41)
①明清白银货币化,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银本位”;
②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3)赋役制度: (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
①明英宗时期,江南部分税粮折银送北京,称“金花银”;
②明朝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4)商品经济: (史纲上 第14课、纲要下 P41、选择性必修3 第10课)
①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中国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
③促进了长途、大额贸易发展,利于商业资本集聚,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如晋商、徽商等;
④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⑤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5)推动中国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知识拓展: 新航路开辟、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对中国的影响。 (结合选择性必修)
项目 影响
工商业 ①有利于政府赋税改革(一条鞭法);
②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农业发展;
③促进手工业分工,有利于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
④明中叶以后,白银成为社会主要流通货币,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展。
农业 ①高产作物引进,促进贫困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缓解中国的人口压力;
②推动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文化 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出现了“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现象。
政治 虽然隆庆开关,解除海禁,但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茶文化 ①16世纪以后,中国茶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②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万里茶道”;
③英国茶会上用中国茶和茶具招待客人成为炫耀方式,创造出了“下午茶”
④荷兰许多富裕家庭设有“茶室”。
⑤各国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日本茶道”。
服饰 ①中国服装的面料、款式、纹样等融入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中;
②明治维新后,西服在日本流行;
③20世纪初,西方女装吸收东方女装的样式和剪裁方法等;
④中国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
钟表 约16世纪中期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数量已很多,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后中国人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制造钟表。
高考真题
1.(2025·重庆卷)英国东海岸水域盛产鲱鱼,但这一资源却长期由荷兰渔民垄断。1636年英王查理一世向海事部门官员问询自己是否有权颁发捕鱼许可证,他们一致认为国王拥有管辖沿海渔业的权力,不久查理一世颁布召令,要求在英国周边海域捕鱼的外国渔民必须向英国申领许可证,招致荷兰驻英大使贝弗伦的不满。这有助于说明该时期( )
A.海洋自由乃是欧洲共识
B.英国主导海洋规则制定
C.欧洲海洋利益纷争频仍
D.荷兰渐失海洋霸主地位
2.(2024·全国卷)16世纪上半叶,航海家在太平洋开发了连接美洲和亚洲的东风带海上走廊,中后期利用日本洋流从菲律宾群岛航行至美洲西海岸;17世纪初,荷兰人利用西风带环球航行。16至17世纪的航海活动( )
A.激发“地圆说”的形成
B.表明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C.导致陆路贸易基本停滞
D.促进了贵金属的全球流动
C
D
考点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1.17世纪中叶,巴西甘蔗种植园主以“20名黑奴日产糖1.5吨”的效率支撑起大西洋蔗糖贸易的繁荣。而至18世纪后期,荷兰商船却记录“运糖利润率较1650年暴跌60%”,同时期英国议会报告显示“本土甜菜种植面积扩大300%”。这些变化反映出( )
A.大西洋奴隶贸易逐渐走向衰落
B.价格革命冲击传统秩序
C.殖民竞争推动生产和贸易变革
D.工业革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2.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后,把短期公共信用业务并入一个半公营的现代货币银行体系。18世纪以来,英国的公债迅速增加,从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的1.273亿英镑增加到1783年的2.429亿英镑。当时英国的国债制度( )
A.反映了政府经济职能的欠缺
B.体现了重商主义的经济主张
C.根源于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D.适应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需要
C
D
变式训练
考点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考点三:早期殖民扩张 (世界格局的演变)
概念
背景
本质
形式
特点
(一)概况:
16-18世纪上半叶,西方各国基本上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不大,殖民扩张采取的主要手段是血腥的、赤裸裸的抢劫掠夺。在工业革命前,资本积累方式被称为资本原始积累,所以称为早期殖民扩张。
①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海外扩张的序幕;
②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需要积累资本,发展资本主义。
通过暴力把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使之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使用暴力手段促进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化)。
海外贸易、殖民掠夺、黑奴贸易、鸦片走私、剥夺农民土地、发动商业战争。
①以西葡英荷法为主体;
②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带有浓厚的资本原始积累色彩;
③血腥性、暴力性。
考点三:早期殖民扩张 (世界格局的演变)
(二)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15—16世纪)
梳理教材,填写下表:
殖民国家 葡萄牙 西班牙
扩张方向
活 动 区 域 美洲
非洲
亚洲
殖民特点
共同特点 非洲和亚洲
巴西
非洲海岸的一些据点
印度果阿、马六甲、澳门
侵占军事据点,垄断商路,建立商站,进行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
美洲
中南美洲
菲律宾
开采黄金白银、建立大庄园、种植园、奴隶贸易
①都采取暴力征服手段掠夺财富
②都属于封建性质的,掠夺的财富用于奢侈消费,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资本。
历史解释: “教皇子午线”
西班牙、葡萄牙为争夺殖民地,矛盾日益尖锐。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作出仲裁: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
实质: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
问题思考:
你如何看待“教皇子午线”的划分?
提示:
①新航路的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尖锐;
②教会在当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皇具有政治权威。
③葡萄牙实力在增强;
④以协商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有利于地区和平;
⑤亚非拉地区日益殖民地、半殖民地化。
考点三:早期殖民扩张 (世界格局的演变)
(二)荷兰、英国和法国的殖民扩张:(17世纪--18世纪中期)
项目 荷兰(17世纪) 英国(18世纪中期)
兴起 条件
过程
扩张方式和特点
扩张 简况
17世纪成为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海上马车夫”)
①组建大型商业公司(东印度公司);
②垄断贸易(商船队)。
①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②17世纪中后期(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
③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18世纪下半叶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日不落帝国”)。
①海盗掠夺,商业(殖民)战争;
②在殖民地的商业活动(资本原始积累);
③黑奴贸易(三角贸易)。
①地理:大西洋沿岸;
②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繁荣;
③政治:君主立宪制;
④军事:强大的海军。
①地理:大西洋沿岸;
②经济:商业发达;
③政治:1581年脱离西班牙独立。
①北美:新尼德兰殖民地;
②亚洲:爪哇岛、马六甲、台湾;
③非洲:好望角。
①北美:沿大西洋沿岸建立北美13块殖民地;
②亚洲:在印度西、东海岸建立殖民地。
提示:
(1)世界人文地理格局: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2)世界贸易格局:由印度洋贸易为主转变为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3)人类文明格局: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东方逐渐从属与西方。
(4)世界政治格局:欧洲从殖民掠夺、经商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人类社会开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材料一 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在这以前,只有各民族的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重点探讨: 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高考真题
1.(2025·浙江卷1月)有史著谓,达·伽马从印度满载而归获得丰厚利润的消息,像“晴天霹雳”一样震撼着威尼斯,可怕的预感笼罩石头城。当时有威尼斯商人在日记中写道:“收到此消息的时候,整个城市的人……都目瞪口呆,最聪明的人都认为,这是他们听过的最坏的消息。”史著中“可怕的预感”是指( )
A.传统商路将因新航路开辟而中断
B.价格革命会冲击欧洲的封建制度
C.“地圆说”的证实势必动摇传统信仰
D.欧洲商业格局将要发生重大变化
2.(2025·重庆卷)英国东海岸水域盛产鲱鱼,但这一资源却长期由荷兰渔民垄断。1636年英王查理一世向海事部门官员问询自己是否有权颁发捕鱼许可证,他们一致认为国王拥有管辖沿海渔业的权力,不久查理一世颁布召令,要求在英国周边海域捕鱼的外国渔民必须向英国申领许可证,招致荷兰驻英大使贝弗伦的不满。这有助于说明该时期( )
A.海洋自由乃是欧洲共识
B.英国主导海洋规则制定
C.欧洲海洋利益纷争频仍
D.荷兰渐失海洋霸主地位
D
C
考点三:早期殖民扩张 (世界格局的演变)
1.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摩鹿加群岛实施肉豆蔻垄断政策。该政策实施前期,为了增加肉豆蔻产量,系统性焚毁雨林,开辟种植园;后期,殖民者又强制推行“植树令”,要求每砍1棵树须补种3棵树,并且要求土著承担造林劳役。这些做法反映( )
A.殖民经济政策强烈的功利性
B.土著通过劳役获得经济主权
C.生态保护理念主导殖民实践
D.“植树令”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2.大航海时代,西班牙国王和贵族们是通过掠夺财富的心思支持航海事业的,并用陆军占领方式直接统治殖民地。而英国则通过成立公司(如东印度公司)经营管理殖民地。因此有学者认为英国最终取代了西班牙的殖民霸权。该学者旨在强调( )
A.两国殖民方式均属于资本积累
B.西班牙必遭殖民地民众强烈反抗
C.英国与西班牙相比国力更强大
D.制度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A
D
变式训练
考点三:早期殖民扩张 (世界格局的演变)
思维导图:
同课章节目录